濟寧地區

濟寧地區

濟寧地區隸屬於山東省,濟寧地區位於山東省的西南部,是山東魯南經濟帶核心城市,現轄2市轄區(任城 兗州)、2縣級市(曲阜 鄒城)、7縣(微山 魚台 金鄉 嘉祥 汶上 泗水 梁山)。濟寧市,面積11000平方公里,人口822.75萬(2008年末),東部是山區,中西部是平原、窪地和湖泊,河流縱橫交錯,交通十分方便,京杭大運河和京滬鐵路、京九鐵路縱貫南北,兗石鐵路和濟新鐵路橫穿東西,日東高速與平福高速貫穿全境,又是105國道和327國道的交匯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濟寧地區
  •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 所屬地區:山東省
  • 下轄地區:梁山、曲阜、鄒城、汶上、兗州、魚台
  • 政府駐地:任城區
  • 電話區號:0537
  • 地理位置:山東省西南部,黃河南岸
  • 面積:11000平方公里
  • 人口:2008年,822.75萬
  • 方言:山東話
  • 氣候條件:暖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太白湖風景區,水泊梁山風景區
  • 機場:濟寧曲阜機場
  • 火車站:濟寧站、曲阜東站
  • 車牌代碼:魯H
  • 所屬經濟區:淮海經濟區
  • 所屬城市群:淮海城市群
基本介紹,行政區劃,歷史沿革,人口民族,友好城市,自然地理,文化旅遊,前景目標,工業,經濟發展,歷史名人,

基本介紹

濟寧市,面積11000平方公里,人口822.75萬(2008年末),東部是山區,中西部是平原、窪地和湖泊,河流縱橫交錯,交通十分方便,平杭大運河和平滬鐵路、平九鐵路縱貫南北,兗石鐵路和濟新鐵路橫穿東西,日東高速與平福高速貫穿全境,又是105國道和327國道的交匯處。濟寧曲阜機場於2008年9月全面竣工,首航已經於2008年12月28日舉行。濟寧市通訊設備先進,全市已實現了程控電話聯網,可直撥世界各地。
遠古時期,距今五、六千年前,這裡就散布著眾多的原始村落。居住在濟寧的“有仍氏”已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夏朝時,濟寧城區一帶稱為“任國”,(即仍國,古代仍、任兩字同音)一直延續到商周兩代。秦朝統一全國後,廢封建置郡縣,改稱為濟南任城縣。五代時期稱濟州,屬於濟南。北宋時期稱濟南濟州濟陽郡。到元八年(1271年)升濟州為濟南濟寧府,這是濟寧之名最早出現的年代。濟寧地名的由來,據傳因任城一帶地勢較高,可免水災,能保全寧,故為濟寧。明朝時先為濟寧府,後屬山東兗州府,清朝時為濟寧直隸州。辛亥革命後,廢州府設道,先後為山東濟南岱南道、山東濟寧道。國民黨統治時期曾屬山東省魯西行政公署第一、二督察區。日偽時期屬山東省魯西道,後改山東兗濟道。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國民黨統治時期(1945年8月一1946年1月,1946年9月一1948年7月),濟寧稱為山東濟寧縣,屬山東省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6年1月9日,解放軍第一次解放山東濟寧,當時以城區及近郊劃為山東省濟寧市,屬山東省冀魯豫七專區,3月29日升為山東地級市,直屬山東省冀魯豫行署,同年9月,國民黨軍隊占領山東濟寧。1948年7月14日山東濟寧重獲解放後,將原山東濟寧城區及近郊復稱山東濟寧市。初屬山東省冀魯豫行署,同年8月劃歸山東省魯中南行署,屬山東省魯中南行署。
濟寧市濟寧市

行政區劃

建國以來,山東濟寧的行政區劃有多次較大的變動。1949年分屬於山東省魯中南行署的尼山、台棗兩個專區。1950年行署撤銷後,尼山、台棗兩專區合併為山東滕縣專區,轄十六個縣市。1953年山東滕縣專區與山東湖西專區合併,改為山東省濟寧專區,轄十四個縣市。1958年曾與菏澤合併,轄十七個縣市。1959年濟寧、菏澤兩個專區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分開,轄八縣一市。1961年嶧縣改為棗莊市,歸山東省直屬。1978年又將滕縣劃歸山東棗莊市。1978年底山東濟寧地區轄十縣一市。1983年10月,濟寧改為山東省轄地級市,轄九縣兩區。1986年曲阜縣撤縣設市。1989年12月梁山縣劃歸濟寧市。1992年,兗州縣、鄒縣分別撤縣設市。1993年12月市郊區改名為任城區。現濟寧市轄二區三市七縣,即任城區、兗州區、曲阜市、鄒城市、微山縣、魚台縣金鄉縣嘉祥縣、汶上縣、泗水縣、梁山縣;有街辦22個,鄉鎮94個,鄉39個;村(居)委會6556個,其中村委會6290個、居委會266個。
濟寧行政區劃是有11個縣市區組成,分別是:
二區:任城區、兗州區;二市:曲阜、鄒城;七縣:金鄉、嘉祥、魚台微山泗水、汶上、梁山
濟寧因了悠久的歷史,所以濟寧各地縣(市區)的名字的由來就大有說法。
微山縣是以“人”得名
微山縣以微山湖得名,微山湖以微山得名,微山以微子得名,微子名啟.是殷紂王庶兄,原封地於微(殷畿內國有幾說,一說夕陽微山湖在今山東梁山,一說在今山西潞城),故稱他為“微子”,(子是爵位)現微山島主峰頂上有微子墓,系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梁山縣是以“山”得名
梁山縣以梁山得名,梁山,本名”良山”,後易名“梁山”.易名原因有三說:一說良山屬梁國境域,傳說為皇家獵場,梁孝王劉武曾遊獵於此,故更名為”梁”。二說梁孝王田獵終於此,中暑身亡葬良山之陽.遂易名”梁山”。相傳梁山北麓、小梁峰陽坡的松柏林為梁孝王墓地,舊有石碑”帝子遺碑”, 為壽張八景之一, 明代因黃泛淤沒。三說是因避東漢武帝叔父劉良的名字,便改“良”為”梁”。壽張縣原名壽良,亦屬因避劉良而更名。
魚台縣是以“地”得名
魚台縣遠古時期曾是東夷太昊部族聚居的地方.西周時期縣境西南部屬極國,東北屬茅國。春秋為棠邑。戰國為方與邑。秦置方與、湖陵二縣。北齊縣廢。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復置方與縣。魚台之名始於唐代, 因縣北有魯隱公觀魚台改方與魚台,後隸屬關係有所變更。而縣名沿用至今。
金鄉縣是因“傳”得名
金鄉縣遠在氏族部落時期是有仍氏(緡姓)聚居的地方。金鄉縣名起源於西漢.以山得名。漢武帝天漢四年(公元97年)封其子為昌邑王,十一年薨.葬於高平山,初在山北鑿墓,得白兔,以為不吉,更葬山南,鑿而得金,故改名曰金鄉山.縣名自此始沿用至今。不過至今金鄉也沒有開採金的歷史記載,所以說以“傳”得名。
泗水縣是以“河”得名
泗水縣五帝時為古都近畿,夏商有卞縣北周后的各朝,歷代置縣.縣名幾經變更,直至隋朝置泗水縣。其名稱以泗河而得名,泗河古稱泗水,為禹治九水之一.泗河發源於泗水縣泉林鎮東陪尾山麓,以趵突、洗缽、響水、紅石泉四源並發匯流成河而得名。
汶上以“吉”得名
汶上縣夏商時稱劂國,周初名郡國,春秋為中都,戰國稱平陸,漢改東平陸,後齊稱樂平,隋復稱平陸,唐天寶元年復稱中都金貞年改稱汶陽。汶上作為專用地名始於金泰和八年(1208年), 因地處汶水之濱而得名。 有人疑問汶上之名,說汶上在汶水下游,何以名汶上,汶上取名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汶上地處汶水下游。下字是不吉利的字眼,即使有下人們也不說下。 因此就出現了汶上之名。
兗州以“字”得名
兗州為魯西南重鎮,居重要戰略位置。兗州之名由來已久,《爾雅·釋地》記載: ”濟河間曰兗州”。我國上古行政區劃中有九州之說.兗州即為九州之一,相傳以發源於河南省濟源縣王屋山的沅水而得名, ”沅”與“兗”字同音,通用,兗是信義的意思 。《辭源》中有“濟河間其氣專質,厥性信謹,故曰“兗”。意思是說濟水與黃河之間,所處條件特好,人的氣質誠實謹慎所以稱兗州。
曲阜以“行”得名
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相傳為古帝少吳氏的都城,殷商時代的奄國,三千年前的魯國都城,今日的曲阜城為明代所重建。“曲阜”一名始見於《禮記》,東漢應邵曾解釋說:“魯城砂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阜字作土山解,現曲阜城東有土山叫防山,蜿蜒曲折.形成龍形阜地,這就是曲阜之名的由來。
鄒城以“國”得名
鄒城古屬夷地,夏屬九州中的徐州之域,殷屬奄國,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滅商建周,封曹俠於此建立邾國。隸屬於魯國之附庸,為春秋戰國時期重要的諸侯國之一。春秋魯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5年)邾國國君邾文公卜遷於嶧,重建國都於嶧山之陽。至穆公時(公元前480年前後)改”邾”為“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始設“騶縣”。至唐時.“騶“為“鄒”.關於鄒城市之名的由來.在我國古籍文獻中,邾多作鄒或騶,邾騶二字古音相同,書邾書鄒通用無分。1992年鄒縣撤縣設市更名鄒城市。
嘉祥以“虛”得名
嘉祥故地原屬巨野、任城二縣,南宋高宗十年(即金朝皇統七年,公元川47年)分任城、巨野之民置嘉祥縣,屬濟州所轄。嘉祥一名,據《左傳》記載:十四年(即公元前480年),西狩大野(現巨野東北一帶),獵獲麒麟一隻,麒麟為太平之獸,屬吉祥之兆,因獲麟地在嘉祥縣境內,故以“祥瑞”之意取”嘉祥“置縣名,沿用至今。 (麒麟與傳說的龍一樣,是古人崇拜的吉祥物,今動物分類學上實無其獸)。
孔孟之鄉-濟寧任城以“姓”得名
任城區歷史悠久,據傳是古代東夷族部落的住地,為我國最早風姓古國之一。遠在三皇五帝時,系唐虞氏故國,有仍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為仍國,周開始為任國、邿國。秦統一中國後,置任城縣,亢父縣,西漢為任城、亢父、屬東平國。東漢章帝分東平國置任城國。三國魏置任城郡。西晉復任城國。北朝魏孝明帝神龜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淺村移於今濟寧市任城路,並為任城郡治,隸兗州。北齊天保七年廢亢父縣。隋、唐、五代任城縣建置名稱不變,但隸屬有別。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置濟州巨野,任城屬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濟州移至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間,濟州治所數易巨野,任城。濟寧的名稱始於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以後雖州、府、縣時有變更,而濟寧之稱,自此沿用不替。明初為濟寧府,後改為濟寧州,廢任城縣。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濟寧為直隸州,八年(1730年)廢,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復為直隸州。辛亥革命(1911年)後,廢除帝制,1913年廢州置濟寧縣。在此期間,濟寧除設縣外,先後分別設道、專員公署等省府派出機構,縣隸屬之。1958年11月,濟寧縣併入濟寧市。1965年5月,恢復濟寧縣。1983年10月,濟寧縣改稱濟寧市郊區。1994年1月18日,濟寧市郊區更名為濟寧市任城區。
濟寧行政區劃代碼370800,區號:0537,郵編:272000
兗州行政區劃代碼:370812。郵編:272100
曲阜行政區劃代碼:370881。郵編:273100。
鄒城行政區劃代碼:370883。郵編:273500
任城行政區劃代碼:370811,郵編:272000
金鄉行政區劃代碼:370828,郵編:272200
嘉祥行政區劃代碼:370829,郵編:272400
魚台行政區劃代碼:370827,郵編:272300
微山行政區劃代碼:370826,郵編:277600
泗水行政區劃代碼:370831,郵編:273200
梁山行政區劃代碼:370832,郵編:272600
汶上行政區劃代碼:370830,郵編:272500

歷史沿革

約於公元前2000年夏少康時,封此地為任國。秦稱任城縣。 後周廣順二年(952年)置濟州,設治於巨野任城縣屬濟州。北宋仍之。金朝天德二年(1150年)遷濟州治所於任城。後或在任城或在巨野幾經變遷,終因任城地勢高亢可防水患,遂得安寧,而於元至正八年(1348年)定治於此,是為濟寧得名之由來。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濟寧路為府,仍治任城。後降濟寧府為州,任城遂廢名入濟寧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為直隸州,領三縣直屬山東省。
1913年改直隸州為濟寧縣,先後屬岱南道、濟寧道等,至抗戰勝利後,屬第二督察專員公署。
1946年1月濟寧第一次解放,以城區和郊區劃為濟寧市。同年9月被國民黨軍隊占領,又復為縣。
1948年7月重獲解放,仍稱濟寧市。此後屢經變遷:1949年分屬於魯中南行署的尼山、台棗兩個專區。
1950年行署撤銷後,尼山、台棗兩專區合併為滕縣專區
1953年滕縣專區與湖西專區合併,改為濟寧專區,轄十四個縣市。
1958年曾與菏澤合併。
1959年濟寧、菏澤兩個專區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分開。
1983年10月濟寧地區撤銷,濟寧市升為省轄地級市,撤銷濟寧縣,將其轄區併入濟寧市。濟寧地區的兗州、曲阜、鄒縣、嘉祥、金鄉、魚台微山等7個縣劃歸濟寧市;原濟寧地區的汶上、泗水2縣劃歸泰安地區。
1985年3月22日,國務院批准將原泰安地區的汶上縣、泗水縣劃歸濟寧市管轄。
1989年12月2日,國務院批准將菏澤地區的梁山縣劃歸濟寧市管轄。
1992年3月1日,撤銷兗州縣,設立兗州市。
1992年10月4日,撤銷鄒縣,設立鄒城市。
1993年12月14日,濟寧市郊區更名為濟寧市任城區。

人口民族

2008年末全市總人口822.75萬人。其中,男性人口420.80萬人,女性人口401.95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0.28萬人,出生率為12.52‰;死亡人口4.62萬人,死亡率5.63‰;全年淨增加人口5.66萬人,自然增長率為6.89‰。濟寧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除漢族外還有38個少數民族,人口約為5萬人。其中回族最多,達4.2萬人。此外,還有滿族、布依族、壯族、朝鮮族、蒙古族、彝族、苗族、白族、黎族、藏族、土家族、俄羅斯族、畲族、瑤族、侗族、納西族、仡佬族、哈尼族、維吾爾族、傣族、哈薩克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土族、達乾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錫伯族、普米族、怒族、鄂溫克族、德昂族、獨龍族、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分布在全市12個縣市區的90多個鄉鎮、180多個村莊。總的分布特點是“大分散、小集中”,約一半聚居在城鎮街道和交通沿線。市中區最多,僅回民就有1.68萬人。兗州區次之,回民有6千多人。鄒城市有回民5千多人。魚台縣有回民2千多人。全市有回民聚居村35個。

友好城市

吉林省吉林市
日本小松市
日本足立市
模里西斯約瑟港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濟寧位於山東省南部,地處蘇魯豫皖四省結合部,東鄰山清水秀的臨沂地區,西與“牡丹之鄉”菏澤接壤,南面是棗莊市和江蘇省的徐州市,北面與泰安市交界,西北角隔黃河與聊城市相望。最北端是梁山縣小路口鎮鄒橋村,為北緯35°57′;最南端是微山縣高樓鄉柳新養殖場,為北緯34°26′;最東端是泗水縣泉林鄉歷山火車站,為東經117°36′;最西端是梁山縣黑虎廟鄉高堂村,為東經115°52′;南北長167公里,東西寬158公里。濟寧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是連線華東與華北、內陸與沿海的重要通道,三條高速公路、三條鐵路、四條國道縱橫境內,京杭大運河貫穿南北,軍民合用濟寧機場現已開通,京滬高速鐵路在曲阜設有站點曲阜東站
土地面積 全市總土地面積10684.9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5243.1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49.1%;窪地面積178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6.7%;湖泊面積1568.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4.7%;山地面積1329.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2.4%;丘陵面積763.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7.1%。
最南端是魚台縣固堆村
地形地貌 濟寧屬魯南泰沂低山丘陵與魯西南黃淮海平原交接地帶,地質構造上屬華北地區魯西南斷塊凹陷區。全市地形以平原窪地為主,地勢東高西低,地貌較為複雜。東部山巒綿亘,丘陵起伏。京滬鐵路以東,海拔在50—100米以上,比較有名的山有曲阜尼山(主峰海拔344米),鄒城嶧山(主峰海拔545米),鳳凰山(主峰海拔648.8米,是全市最高山峰),泗水堯山(主峰海拔582米),老寨山(主峰海拔532米)。各山之間分布有許多小型盆地和谷地。南四湖以東部山麓為泰沂山前沖積平原,自東向西傾斜,地面海拔60-35米,地面起伏稍大(地面坡降為1/1000—1/3000);南四湖以西為較平坦的黃泛平原,自西向東傾斜,地面海拔39-34米,起伏較小(地面坡降僅為1/5000—1/10000)。嘉祥縣南部和金鄉縣西北部,有零星孤山、殘丘出露,如孟良山(主峰海拔243.1米,是嘉祥縣的最高山)、羊山等。中部有南四湖(微山湖南陽湖昭陽湖獨山湖的總稱)貫穿南北。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如同一碟形盆地。最低湖底海拔高度:上級湖為31.5米,下級湖為30米。湖北為泰沂山前沖積扇下緣,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地面海拔60-36米,起伏比較平緩,地面坡降1/3000-1/5000。汶上縣北部軍屯、白石一帶有孤山分布。(圖為嶧山
氣候特點 濟寧市位於東亞季風氣候區,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季多偏南風,受熱帶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高溫多雨;冬季多偏北風,受極地大陸氣團影響,多晴寒天氣;春秋兩季為大氣環流調整時期,春季易旱多風,回暖較快;秋季涼爽,但時有陰雨。具有充裕的光能資源,是濟寧氣候的突出特點。濟寧市年平均氣溫為13.3℃一14.1℃,平均無霜期為199天。年平均降水量在597—820毫米左右。
水資源 全市天然水資源總量水平年為55億立米,其中地表水34億立米,地下水天然補給量21億立米;可利用水資源總量為30.37億立米,其中地表水17.44億立米,地下水12.93億立米。與全省平均情況的比較是:濟寧市天然水資源每平方公里為44.50萬立米,比全省平均值21.17萬立米多110.2%;人均占量740立米,比全省人均449立米多64.8%;可利用水資源每平方公里為27.04萬立米,比全省平均15.29萬立米多76.8%,人均可利用水量為449立米,比全省人均324立米多38.7%。(圖為濟寧地區的尼山水庫
生物資源 濟寧市動植物種類豐富。全市高等植物,包括農作物、蔬菜、木要、花木(卉)、綠肥和牧草、藥用植物和野生經濟植物等總計有127科904種。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水稻、玉米、甘薯、棉花,其中被定為山東名產的當地品種有:曲阜香稻、魚農一號水稻、金谷和泗水小雜豆。林木群落情況是:濟寧市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但也有不少南、北方植物種類的引入。當前的森林植被類型有:落葉闊葉純林、針葉混交林、針葉林等,而且基本上都是人工林。常見的樹種有:楊、柳、榆、槐、泡桐、苦楝臭椿及松、柏等,還有蘋果、梨、桃、山楂、石榴等樹種。濟寧市的林木中,還不乏古樹、珍木、名果,主要分布在廟宇。另外還有些珍稀樹種,如柘樹柴藤榔榆皂角青檀黃檀烏桕等等。全市藥用植物計92科357種,其中載培藥材80多種。在全國要求普查的363種藥材中,濟寧市就有151種之多。全市的動物種類也比較多,飼養動物有30多種,水生魚類78種,軟體動物36種。飼養的畜禽主要有牛、馬、驢、騾、豬、羊、兔、雞、鴨、鵝十大類群,還飼有一定數量的貂和鵪鶉。魚類資源也很豐富,共有淡水魚類8目15科55屬82種。其中鯉魚種類居多,有50種。其中鯉魚、鯽魚、中南魚、羅非魚為濟寧市的四大經濟魚類,另外還有蝦蟹類和貝類等。這些魚蝦蟹貝類最主要的分布區是微山湖。濟寧市鳥類共有201種,包括留鳥、夏侯鳥、冬候鳥旅鳥等。既有肉質鮮嫩的雁鴨類,如綠頭鴨綠翅鴨,也有昆蟲天敵的鳥類130多種,還有以腐爛動物屍體為食的“清潔工”大嘴烏鴉,以及體態優美、羽毛艷麗的觀賞鳥類和屬於國家保護的珍禽,如小雲雀鳳頭百靈丹頂鶴白鶴、大小天鵝、鴛鴦等。在微山湖區,水鳥數量居全省首位。
礦產資源 濟寧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和探明儲量的礦產有70多種。以煤為主,其次為石灰石、石膏、重晶石、稀土、磷礦、鐵礦石、銅、鉛等。全市含煤面積4826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45%,估計儲量一1500米以上的為178億噸,主要分布於兗州、曲阜、鄒城、微山等地。經勘探預測,全市煤儲量260億噸,占全省的50%,為全國重點開發的八大煤炭基地之一。主要含煤地層都在10層以上,可采厚度10米左右,不僅儲量大,而且煤質優良,易於開採。稀土礦,位於微山縣塘湖鄉郗山,已探明大小礦脈60餘條,地質儲量1275萬噸,在國內僅次於內蒙古的白雲鄂博礦。鐵礦分布於汶上縣李官集和泗水縣北山,銅礦分布在泗水縣境內北孫徐和小富莊,鉛礦分布於汶上縣毛村。這些礦儲量小,品位低,有的埋藏較深,開採不易,因此僅具有遠景意義。

文化旅遊

濟寧具有7000年的文明史。自古素有“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的美稱。春秋時期五大聖人,即至聖孔子、亞聖孟子、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孔伋均出生於濟寧。全市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處,省級50處,市級數百處。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等級最高的孔廟,中國古代最大的人造園林-孔林,號稱“天下第一家”的孔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人類歷史文化遺產。這些燦爛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吸引著眾多的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朝拜、尋根祭祖。
濟寧市素以“孔孟之鄉”、“江北小蘇州”而著稱。旅遊業起步較晚,改革開放以來從八十年代,逐步發展起來,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和經濟實力,年接待人數和旅遊收入增長很快。旅遊“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有了很大提高,旅遊業有了長足進步,基本滿足了遊客的需求。
到1997年底,全市擁有七座星級旅遊賓館,其中三星級一座、二星級六座。旅遊涉外飯店20座,較高標準的床位4000多個和15000個餐位,旅遊車輛1000餘部,並建有一批較高水平的遊樂設施。
近幾年已新建、整修、恢復了40餘處旅遊區和名勝景點,擁有270餘處對外參觀點。如“六藝城”、“論語碑苑”、“觀水園”、“魯國盛世”、“孔子精華園”、“濟寧博物館”等,正在建設的省級旅遊度假區一個。此外,還有一批旅遊項目和設施正在籌建中,逐步形成了以市區、曲阜、嘉祥、鄒城微山、梁山為核心的風景名勝旅遊區。

前景目標

建設產業發達新濟寧。加快推進經濟戰略轉型,構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科學合理的產業格局,走出資源型城市創新發展之路、可持續發展之路和環境友好之路。爭取用五年多一點的時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收入“雙翻番”,單位GDP能耗力爭年均降低5%,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8┱55┱37,煤電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調整到35%以下,製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60%,高新技術產業比重達到40%,實現區域競爭力和綜合實力明顯提升。 建設城鄉秀美新濟寧。加快構築以中心城市為龍頭、組團布局為特色、優勢產業為支撐的城鎮體系,全市城市化水平達到50%,都市區一體化取得實質進展,中心城區建成區達到100平方公里,縣城和小城鎮建設水平全面提升,新農村建設取得新成效。努力實現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五城同創”目標。建設文化繁榮新濟寧。充分發揮先進思想文化引領作用,整合、發掘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努力實現由文化資源大市向文化名市的跨越,文化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進入全省全國先進行列。建設民生殷實新濟寧。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幸福指數不斷提高。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8萬元和7000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多數縣市區和城鎮達到小康社會的主要指標要求。建設社會和諧新濟寧。民主法制建設穩步推進,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市民素質不斷提高。社會更加安定有序,人民民眾安居樂業,和諧社會建設走在全省前列。

工業

濟寧是一座新興工業城市。年銷售收入過50億元的企業4家,利稅過億元的28家,全國500強企業5家,上市公司5家。省級以上名牌產品25種,原煤、電力、毛紡織品、工程機械、抗生素藥品、味素等產銷量居全國同行業前列。濟寧被命名為“國家級生物技術產業基地”和“國家級工程機械產業基地”。兗礦、山推、魯抗股票先後在深圳、上海、美國、香港上市。濟寧先後榮獲“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四連冠、“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信訪先進單位”和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市”、“優秀旅遊城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等稱號,進入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城市行列。

經濟發展

2008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22.1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6.81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1183.49億元,增長14.8%;第三產業增加值681.86億元,增長13.5%。在第三產業中,金融保險業增加值28.9億元,增長14.2%;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增加值146.99億元,增長16.7%;房地產業實現增加值47.78億元,增長10.9%。三次產業對GDP貢獻率分別為3.1%、63.8%和33.1%。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2.1:55.8:32.1,與上年相比,一產下降0.2個百分點,二產提高0.5個百分點,三產下降0.3個百分點。人均GDP達到26721元(按現行匯率折算為3848美元) ,比上年增加4729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2.4%。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上年的2562家發展到3213家,增加651家。完成工業增加值1047.7億元,增長17.6%。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16億元,增長24.8%。
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8.3億元,增長23.2%。
全市完成進出口總額32.68億美元,增長23.7%。其中出口18.65億美元,增長8.2%;進口14.03億美元,增長52.7%,貿易順差4.62億美元。 2008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資項目48個,契約外資2.95億美元,實際到帳外資3.88億美元,增長22.9%。
接待境外旅遊者19.08萬人次,同比增長22.6%。國內旅遊人數2059.2萬人次,增長15.8%,國內旅遊收入146.5億元,增長20.2%。全年旅遊社會總收入150.8億元,增長19.7%。旅遊創匯6105萬美元,增長23.6%。
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19.45億元,增長18.0%。地方財政支出完成174.67億元,比上年增長22.2%,財政收支保持平衡。
年末全市總人口822.75萬人。其中,男性人口420.80萬人,女性人口401.95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0.28萬人,出生率為12.52‰;死亡人口4.62萬人,死亡率5.63‰;全年淨增加人口5.66萬人,自然增長率為6.89‰。
市區居民全年人均總收入16873元,增長13.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965元,比上年增長13.2%。

歷史名人

一、孔子、孟子
孔子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活動家、儒家學派的創始
人。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是“繼往聖”、“開來學”的又一位
儒家代表人物。後人將孔子與孟子的思想聯在一起,稱作“孔孟之道”。
它作為封建統治階段的正統思想,其影響之大,是古代其他任何思想體系
所無法比擬的。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生
於曲阜東南25公里的尼山。祖先是宋國的貴族,父親叔梁紇在他幼年時
死去,母親顏征在艱苦的條件下把他撫養成人。孔子早年便奮發學習,
辦事勤懇。認真負責。年長後在中都(今汶上南)做地方官,還曾在魯國
任管理建築的司空及管法律刑獄的司寇。在任時忠於職守,政績卓著。
齊魯兩國國君在夾谷(今萊蕪)會盟時,孔子跟隨魯定公,機智勇敢地給
魯國爭了光。後因政治活動不得意,離開魯國,帶著學生周遊列國十四
年。他到處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晚年回到魯國,整理古代文化遺產,
培養了許多有才幹的學生。他不僅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
獻,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很大影響。
在政治上孔子主張用“仁”來調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放寬對勞動者的
剝削,以穩定統治。一次他周遊列國,走到泰山腳下,見一個老婦人在墳
前痛哭。問起原因,得知她的公公、丈夫、兒子都為了躲避官府的苛政來
到這裡,結果都被老虎吃了。孔子感慨地說:“苛政猛於虎也。”因此他
主張“為政以德”,當政者要任用賢才,遠離惡人。要“節財”,要“利
民”、“富民”、“使民以時”。他要通過施行“仁政”、“德治”實現
自己的理想社會。
孔子首開私人辦學之風。他的學生來自當時許多國家,出身、年齡各不相
同,品行、性格多有差異,但他都一視同仁,誨人不倦,循循善誘。他多
次對學生們說:“我有什麼教什麼,對你們從來沒有隱瞞。”他提倡實事
求是的學習態度,不懂就向別人求教。他主張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學和
做配合起來。他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曾說:“不到學生想
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又說不出口的時候,不去啟
發他。”
孔子教學生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治國人才。他教的內容有“禮、樂、射、
御、書、數”,即“六藝”。包括從政治國的大事(禮、樂)、軍事體育
(射)、對外交際(御)、寫字的能力(書)和計算的本領(數)。他反對死讀
書,希望學生學了要用。他把學生分作“德行、言語、文學、政事”四科,
學習各有側重,有的放矢。孔子晚年除教學外,還著手整理了許多古代文
化。他刪詩書,訂禮樂、修周易,還把魯國的國家檔案加以整理,編成我國歷史
上第一部編年史《春秋》。珍貴的古代典籍,經過孔子整理,得以保存下來,這
是孔子對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大貢獻。
由於孔子的許多主張對穩定統治秩序有利,因此歷代封建統治者把他奉為“文
宣王”、“大成至聖文宣王”、“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以他的思想
為基礎改造成的儒家思想,在我國歷史上統治了二、三千年,其中糟粕部分當
然不少,但也包含著許多民主性的精華。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 孟子,名軻,戰國中期鄒(鄒縣)人。孟子
為魯公族孟孫氏的後代,父親早喪,自幼由母親倪氏教養。孟母“三遷”、
“斷機”一直傳為教子的佳話。後來孟子跟孔子的孫子思子學習,對孔子的思
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繼承了孔子的事業,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成為與孔子
並稱的儒學大師。
孟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動家。他曾先後到齊、魏、宋、魯等
國進行遊說。在政治上,他主張推行“王道”,反對“霸道”,施行“仁政”。
在經濟上,他提出“井田制”,“薄賦斂”。他認為一個國家如果這樣做了,在
軍事上就可以“得道多助”、“仁者無敵”。他主張對人們進行教化,主張
“修其孝悌忠信”,要人們“求放心”,發現、恢復和培養自己的“良知良
能”。在哲學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論。“人之初,性本善”,應發
揚人的善性,才能國治家齊。他宣稱只有他的這一套“仁政”學說,才是上應
天理、下合人性的“愛民”之道,才是符合歷史傳統的“先王之道”。
孟子四處遊說,雖得到一些人士的贊同,但由於各國諸侯互相兼併、侵吞,各國
的統治階級不相信孟子的“性善”論和“仁義”說。這就注定了他在遊說中
不斷碰壁。晚年,他歸隱故鄉,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共敘詩書禮義,作《孟
子》七篇。這既是一部儒家經典,也是一部優秀的古代散文,它在我國哲學史
和文學史上都占有較高的地位。
孟子還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在40歲以前的主要活動就是效法孔子,廣收門
徒,辦私學,宣傳他的思想學說。孟子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注意因材施教。他
的弟子雖沒有孔子那么多,但先後也有幾百人。他把收徒講學,傳授知識,看成
人生的樂趣之一。他的名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就是這個意思。在教學
方法上他主張用啟發式教學。他說的“心之官則思”,就是要學生動腦筋,思
考問題。他強調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恆”,才能做出成就。
孟子是在我國封建社會確立時期出現的儒學大師,被尊奉為“亞聖”。在漫長
的封建社會裡,《孟子》一書被視為儒學聖教的入門。
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被稱為孔孟之道。儒家學說能在中國封建社
會的長期發展中占據主導地位,孟子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二、顏子、曾子、子思子
孔子有弟子三千,但有成就者就只有77人。而時常跟隨孔子左右的不過幾人。
在這幾個高徒中,顏子、曾子是最突出的代表,還有孔子的孫子子思子,加上孟
子,歷史上合稱為五大聖人,足見顏子、曾子、子思子的成就和地位。
顏子 顏子名回,字子淵。也稱顏淵。春秋末年魯國人。他父親顏路(顏無
繇),也是孔子的學生。顏回比孔子小30歲,29歲時頭髮白盡,31歲去世。一生
雖然沒有做過官,卻賢名遠揚,其言行對後世儒家影響很大。元朝文宗時被追
封為“復聖”。曲阜建有“復聖廟”,稱為顏廟
顏回一生好學生進,終生勤奮讀書,為人廉潔謙遜,雖然出身貧寒,但從不羨慕
富貴,而以貧為安,以貧為樂,又有遠大的志向。孔子在人前多次稱讚顏回: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
始跟孔子學習時,孔子恐怕他因窮而做出其他不好的事情來,便常常拿“節
儉”勉勵他,不料顏回氣節高尚,遠出於一班富貴子弟之上。
顏回尊敬師長,對自己要求嚴格,德行出眾。他對孔子孝敬非常。由於他潛心
好學,成績優秀,品行端正,孔子非常喜歡他。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恢復周禮,周遊列國,到處講學,顏回自始至終陪伴侍奉。
顏回雖然自視清高,不願當官為吏,但他卻有宏大政治抱負。他追隨孔子,週遊
列國,不被重用。他自己也曾遊歷過一些諸侯小國,無奈他時運不佳。孔子曾
感嘆地對顏回說,你我志同道合,但你的命運比我更遭。可顏回並沒有放棄自
己的理想和抱負。他說:“願做一個輔佐明君的國相,用德來教化官吏百姓,不
傷財,不害民,使天下無戰事,百姓無兵害,牛馬牧原野,人人耕其田。使子路無
所用其勇,子貢無所用其辯。”孔子聽後擊掌嘆道:“這是多么高尚的宏大志
向啊!”
顏回一生雖然沒有什麼輝煌的政績和著述,但其思想言行,卻對中國傳統文化
產生過很大影響,並為後世儒家所推崇。曲阜城裡現存的顏廟,為元代所建。
元文宗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加封顏子為兗國復聖公。明代景泰三年(公元
1452元),以64世孫的顏儀為翰林院壬博士,奉祀顏子。
曾子 曾子名參,字子輿。生於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嘉祥)人。曾參與
其父曾點同為孔子的學生,他比孔子小46歲,是孔子弟子中年紀較輕、水平甚
高的一人。
曾子年幼時,家境貧寒,連件象樣的衣服也沒有,家中經常斷炊。但他仍然刻苦
學習,詠詩唱歌,自得其樂。
曾參16歲時,拜師孔子,做了孔子的弟子,並隨孔子周遊列國。孔子曾說過:
“參也魯。”是說他質樸實在,踏實認真。他刻苦學習孔子的學說,能透徹地
理解孔子學說的真諦,並把孔子的學說用“忠恕”二字概括起來。曾子一生小
心謹慎,待人謹遜,治學嚴謹,注意修身。《論語》中記他說:“吾日三省吾
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他的話,成為後世人們
加強修養,虛心檢查,回顧自己的作為,以繼續進步的著名格言。
《韓非子》中記載了曾子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曾子的妻子要到市場,他們的
小兒子哭著要跟母親同往。為了為叫兒子去,其妻對兒子說:“你回去吧,我回
來殺豬給你吃。”兒子便回家了。等他妻子從市場回來時,曾參便去殺豬。妻
子說:“我剛才是和兒子說著玩著呢。”曾參一本正經地說:“一個人應言而
有信,對小孩更不要欺騙,當父母的在這方面應該做出樣子來。如果不殺,就是
你欺騙了兒子,兒子以後便不服你管教。”妻子見他說得有理,便同意他把豬
殺了。這個故事告訴後人,一個人應言而有信,只有取信於人,才能施教於人。
曾子一生主要以教授弟子為業。他的著作除《孝經》外,還有《大學》傳世。
曾參是儒家的主要傳道者之一。明朝皇帝封他為威宗聖公。在孔廟中,是隨孔
子愛祭的“四配”之一。後世還在他的故鄉修廟、建村,其直系後裔被歷代封
翰林院五經博士。當今曾子廟(宗聖廟)位於嘉祥城南18里的南武山之陽,是
明朝正統年間在“曾子書院”的基礎上修建起來的。歷經明、清各代多次修
繕,擁有5進院落,內分3路,占地46畝。廟內除宗聖殿外,還有記其孝道的湧泉
井和紀念其“吾日三省吾身”的三省堂等。
子思子 子思子姓孔名及,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大約生
於公元前483年,卒於公元前402年。子思子早年父死母改嫁,孤苦伶仃, 依祖
父孔子生活。受祖先薰陶,從小好學且養成了剛毅孤傲的性格。孔子死後,子
思子拜曾子為師,曾子將孔子的思想真諦全部傳授於子思子。子思子受業後
“誠明道德”、“窮性命之原,極天人之奧”。潛心研究多年,終於著成了
《中庸》一書,為儒家經典之一。
子思子居魯,曾週遊齊國、衛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君主與大臣們都
要按照周公制定的禮儀制度辦事,興公室之利,杜絕私家專斷朝政,對老百姓多
施恩惠,鄰國之間禮尚往來。他不隨俗應時,不貪圖“公侯之尊”和榮華富貴,
鄙視諂媚奉迎,堅持貧賤自守。他多次拒絕諸侯聘請,閉門授徒著書。子思子
曾說:要成大志,必須去掉欲望,穿得再好,綾羅綢緞不過是為了溫暖身體;吃得
再好,山珍海味也不過是為了充飢。以身取節者,必須知足。只有知足,才不至
於因貪利而損志。
子思子卒年62歲,葬孔子墓之南。他一生除了著有《中庸》一書外,還有《子
思子》七卷,早年亡佚。漢唐以來,子思子的著作附於孔子《禮記》中,所以其
說不顯。宋朝才從《禮記》中抽出,自成一書。宋徽宗崇寧元年封其為沂水
侯,端平二年才經子思開祀,列十哲之間。宋鹹淳三年加封子思為沂國公,配享
孔子,為孔廟四配之一。元文宗至順二年加封其為述聖公。
三、孔融王燦仲長統、王弼
孔孟之後,漢朝和三國時代,在濟寧大地上,又湧現出了許多很有成就的文學
家、思想家。孔融、王燦、仲長統、王弼等,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孔融(135-208) 孔融字文舉。生於東漢末年,是孔子的十二世
孫。其父孔宙,曾任泰山都尉。兄弟七人,他是第六。小時聰明過人,四歲
時家中每次吃梨,他總是取最小的吃,這就是流傳千古的孔融四歲讓梨的故
事。孔融在文學上成就很大,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10歲時,跟父親到了京師洛陽。聽說名士河南尹李膺從不接見一般客
人,孔融有意試試他的為人,就對李府的守門人說:“我是李大人家世代故
交,請你通報一下。”李膺一看來者是十歲學童,非常奇怪地問道:“是公
子的祖父和我相識吧?”孔融說:“是我和先生相識的。我的先人孔子與大
人的先人老子並稱於世,有師友之誼,我與大人自然是累世故交了。”在座
的客人聽了無不稱奇,只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笑道:“從小聰明過
人,長大未必是奇才!”孔融立即接口說:“聽大人如此高見,很可能您年
少時不太聰明吧?”李膺大笑說:“這小公子必有奇才。”
孔融13歲時,因父親去世,回到故鄉魯國(今曲阜),一邊守節,一邊讀
書。當時孔融的哥哥孔襄舊友張儉很有才名,但遭到宦官侯覽的妒嫉與怨
恨。侯覽製造藉口捉拿張儉,張逃到孔融家,孔襄不在,孔融自己作主張收
藏在家中。後來事情泄露,孔融又與哥哥一起想方設法,掩護張儉逃走。官
府把孔融兄弟抓去問罪。孔融與哥哥爭著擔罪。由於這件事,孔融的名聲更
大了。
孔融好賢喜才,敢為知己者死。他任太中大夫時,常常賓客盈門。但孔融也
嫉惡如仇,不與流俗為伍。他在司徒楊賜府中做幕僚時,曾參與議論官吏中的
貪污受賄行為。他列舉了有權勢的宦官的種種罪行。司徒害怕得罪宦官,派
人責問孔融,孔融據理力爭,振振有詞。外戚何進當了大將軍,楊賜派孔融去送
賀表。孔融不得已到了何府,但越想越不情願,等到何進派人來迎,他突然
奪過賀表就跑,終於棄官而去。何進大怒,私派刺客去追殺孔融。在謀士勸
說下,何進改變態度,反而以禮相待,推舉他做侍御史。孔融則託病回到曲
阜家中,堅辭不仕。後來由於孔融在議論朝政時多次頂撞曹操,為曹操所忌
恨,於是製造罪名,將孔融全家老小滿門抄斬,遇害時,孔融年56歲。
孔融口齒伶俐,文辭華美,有《孔北海集》傳世。魏文帝曹丕非常愛讀孔融
的文章,稱讚他可與楊雄班固媲美。並下令重金徵集孔融文章,編輯成
冊。
王燦(177-217) 王燦字仲宣,山陽郡高平(今濟寧市東南)
人。生於東漢靈帝熹平六年,死於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終年41歲。
王燦出身顯貴,少年聰明好學,記憶力超人,14歲時已顯示出他的才華。
一次友人和他同路外出,見路旁有一石碑,王燦就細讀起來。同行的朋友等
他讀完後問:“你能背誦下來嗎?”王燦笑答:“這有何難。”說完背向石
碑,琅琅上口,一字不差地背誦下來。又一次王燦看人下棋,不知怎的棋子
亂了,王燦照原樣把棋子擺好。大家不信,於是又擺開陣勢下起來,棋到半
局,用手帕蓋住,讓王燦用另一副棋子擺出來。王燦擺完,打開手帕一對
照,竟一子不差,大家驚奇不已。
東漢初平元年(公年190年)夏季的一天,都城長安左中郎將蔡邕家賓客
滿座,年近花甲的大文學家、書法家蔡邕正忙得不可開交,忽然管家走來低
聲耳語。蔡邕慌忙出前去迎客,匆忙中竟把鞋穿倒了,賓客見了,十分驚
訝。蔡邕便對賓客說:“這位是故司空王大人之孫,乃當世奇才,我遠不如
也。”17時,由於他強聞博記,能文善算,博學多才而遠近聞名,漢獻帝
召他做官,封他為黃門侍郎。他因董卓當權,不肯就任。為遠避戰亂,尋求
知遇,南下荊州投靠他的同鄉劉表。因王燦身體瘦小,相貌醜陋,劉表未予
重用,後歸曹操,任職丞相椽,賜爵關內侯。曹操每次巡遊外出或率軍征
伐,總喜歡邀王燦同行。曹丕、曹植也非常尊重王燦。曹丕曾拜為侍中,人
俗稱其“五侍中”。建安二十二年,王燦隨軍出征途中病逝。曹操父子非常
痛苦,曹丕親率當時的知名文士哭拜盡禮,因為知道王燦生前愛聽驢叫,曹
丕與眾文士在墓前一起學驢叫,以示懷念。
中國文學史上,王燦為“建安七子”之一,並且是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高的
一個,被劉勰稱為“七子之冠冕”。他的詩賦極其錘鍊,風格清麗,讀後令
人回味無窮。有詩、賦、論、議等60篇傳世。他16歲創作的《七哀詩》
,發語悲切,情致悽惋,反映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他的作品收錄
在《王侍中集》一書中,流傳至今。
仲長統(180-220) 仲長統字公理,山陽高平(今濟寧市東
南)人。生於東漢靈帝光和二年(公元179),死於獻帝建安二十五年
(公元220年),終年41歲。是一個主張社會進步的現實主義思想家。
仲長統少年好學,博覽群書,善於文辭。20歲時,他遊學青州、徐州、並
州、冀州之間(今山東、江蘇、山西、河北一帶),熟知各地風土人情。凡
是與他交往者,都非常羨慕他的才華。他性格豪爽灑脫,不拘小節,直言不
諱,當時就有人稱他為“狂生”。由於他聲名卓著,州郡幾次要徵召他去任
職,他都藉故推辭不去。他認為人生易逝,名不常存,做官不如安居樂業。
仲長統生活在朝政腐敗、戰亂紛爭、農民起義的浪潮此伏彼起的東漢末年建
安時期。官僚知識分子中間,也有一部分人對當權的統治者發出抗議,形成
一種社會輿論,叫做“清議”。仲長統則是“清議”運動的領袖之一。仲長
統等著書立說,反對地主豪強的放縱奢侈和官吏的貪婪殘暴,這種“刑名法
術之學”雖然難以挽救東漢末年衰敗的總趨勢,但在打擊腐敗勢力,抑制苛
暴方面無疑起到了積極作用。
仲長統反對宗教神學的“天道”,他認為“人事為本,天道為末”。他否認
天命,認為天下不安的主要原因是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所致。主張統治者應
該“因時施治”,“寬猛相濟”。教化與刑罰互動使用。在政治上主張廢除
分封制,改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在經濟上主張用限田的辦法來制止土
地兼併,確定合理的稅收,保持農業的穩定;在吏制上主張唯賢是舉,選用
善士,人盡其才。仲長統提出的這些主張,雖然不可避免地帶有歷史局限
性,但確實有其進步意義。
仲長統著書立說十餘萬言,收錄在《昌言》一書。昌言,即“當言”的意
思。他的這些主張,一直為後世不少政治家所推崇。
王弼(226-249) 王弼字輔嗣,山陽高平金鄉)人。生於三
國魏文帝黃初七年,死於正始十年,享年24歲。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
家和哲學家。
王弼出身為漢魏名門,從小天資過人,成熟較早。他不願為官,潛心於學術
研究,致力於著述。主要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
子指略》、《論語釋疑》等。在這些著作中,他闡發了老了的思想,試圖用
老子思想來解釋社會,維護正常的封建統治秩序。王弼認為天下萬物皆表現
為“有”,但“有”的開始就是“無”,“無”是萬物之本源。他認為,把
某一事物的屬性當作世界統一性的基礎,不能反映世界的多樣性、差別性。
王弼主張“崇本抑末”,並對本末範疇加以探討,這在中國哲學史上還是第
一次,是難能可貴的。但他把萬物本源歸結為“無”,顯然陷入了唯心主
義。
王弼是魏晉玄學的創始人和大師之一。王弼之後,魏晉玄學的許多爭論都是
在王弼所提問題的基礎上展開討論和加以發揮的。所以說,王弼在中國哲學
史上是一位劃時代的偉大哲學家。
四、白英
白英,位元組之。汶上顏珠村人,後遷居汶上彩山。白英自幼聰明好學,
早年以耕田為業,十分了解汶上的地理水勢。他豪爽耿直,學識淵博,
不慕名利,老百姓敬仰他,稱他隱逸君子。
著名的大運河於隋朝開挖後,至元朝重修,成為連線黃淮、長江等五大水系
京杭大運河。元朝時候,濟寧至臨清的一段運河上,以汶上南旺鎮為中心
形成一個水背,因地勢高,水源不足,這段運河未通航。工部尚書宋禮受命
前來治河,雖想盡千方百計,卻仍沒有解決問題。宋禮很是為難,便喬裝出
訪,來到汶上城北,適遇白英。兩人坐在彩山之下的場圃上,討論起治水通
航之事。宋禮見白英性格豪爽,治水學識淵博,於是虛心請教,並請白英任
主要技師,開始了治理運河的水利工程。
白英對運河的治理,早已思慮10年之久,對運河進行過勘察,掌握了山東
境內(臨清到濟寧)運河一帶地勢水情,及運河無水不能通航的主要原因,
提出了治理運河的6條辦法。
宋禮採納了白英的建議,按白英的設計規劃重新施工,親赴現場指揮。經過
民工們艱苦奮戰,歷時9年,完成了開汶濟寧段運河這一舉世聞名的水利工
程,使之河河相通,渠渠相連,湖湖相依,泉泉相映,匯成一條完整的人工
水系。
白英治水,獨具匠心,功績卓著,利國惠民,為歷代百姓和墨客文人所頌
揚。汶上一帶,至今仍流傳著他點泉治水的動人故事。為紀念南旺分水工程
的勝利竣工,為長期發揮這一設施的巨大成效,明永樂年間,在南旺分水口
建一龍廟,取名為“南旺分水龍王廟”。廟內有白公祠白英塑像,以供後
世瞻仰。明正德七年(1512年),追封白英為“功曹神”。清雍正年
間,又追封白英為“永濟神”。光緒年間還加封為“大王”。民國初年,美
國水利專家方維觀此工程後讚嘆道:“此種工作,當十四、五世紀工程學胚
胎時代,必視為絕大事業……令我後人見之,焉得不敬而且崇也。”
五、孔尚任
孔尚任(1648-1718),字季重,又字聘之,號東
塘、岸塘,自稱之亭山人,孔子64代孫。他出身世代書香門
第,祖居曲阜城南小湖上村。其父孔貞潘是明崇禎年間的舉
人,博學多才,崇尚氣節。清兵入關,曾組織過百姓保衛鄉
里。孔尚任為貞潘第三子,自幼隨父住在曲阜西南二里許的苗孔別墅
中。長大後曾在孔、顏、曾、孟“四氏學堂”就讀。屢試不中,隱居城北石
門中讀書。曾被67代衍聖公孔毓圻請出來撰修家譜。康熙二十三年
(1684)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歸來,到曲阜祭奠孔子。孔尚任被推薦為皇
帝遊覽林廟古蹟的嚮導,並在孔廟詩禮堂設案為皇帝講解經書,受到皇帝賞識,
下詔不拘定例,額外授予國子監博士。第二年孔尚任赴京就任國子監博士位,
向滿漢八旗子弟講授儒家經籍。
兩年後,孔尚任便隨工部侍郎孫在豐去淮楊治理黃河決口,康熙二十九年回
到北京,仍任國子監博士。康熙三十四年(1695)升任戶部福建清吏司
主事,兩年後進階為承德郎。康熙三十八年(1699)升任戶部廣東清吏
員外郎。不久被免官閒居。
孔尚任曾編過《孔氏家譜》,修過《闕里志》,寫過幾百首詩。他一生還有
許多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典戲劇《桃花扇》。
《桃花扇》通過復社文人侯方域(朝宗)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悲
憤地反映了風雲突變的歷史,表達了作者愛國主義的無限情思。劇中以侯方
域贈給李香君的詩扇為線索,鋪陳劇情,塑造了一個才貌超群,又具有憂國
憂民和強烈民族意識的一代名妓李香君。《桃花扇》主題深刻,情節動人,
人物形象鮮明,為我國戲劇史上的名劇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