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冠冕

王粲,字仲宣,今存詩23首。他於建安十三年歸順曹操,此前的作品或紀漢末戰亂,或寫其流落荊州時的羈旅之情和壯志難酬的感慨,代表詩作是《七哀詩》三首,尤以第一首最為著名。

基本介紹

  • 本名王粲
  • 字號:仲宣
  • 所處時代:建安十三
  • 主要作品:《七哀詩》
故事背景,人物作品,

故事背景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人物作品


建安七子之冠冕王粲建安七子之冠冕王粲
此詩寫詩人在初平三年(192)董卓部將李傕、郭汜作亂長安時避難荊州途中的所見所聞。“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概括了戰亂後生靈塗炭的慘象;“路有飢婦人”六句,具體地描寫一位飢婦人拋棄親生骨肉的場面,揭露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清代吳淇評比此詩說:“蓋人當亂離之際,一切皆輕,最難割者骨肉,而慈母於幼子尤甚。寫其重者,他可知矣。”(《六朝選詩定論》卷六)沈德潛說此詩為“杜少陵《無家別》、《垂老別》諸篇之祖”(《古詩源》卷五),足見其影響之大。《七哀詩》其二寫山川景物之荒涼、飛禽走獸之有家可歸,反襯自己滯留他鄉的痛苦,也十分真切感人。歸曹後,王粲比較重要的作品是《從軍詩》五首,主要描寫詩人幾次隨曹操出征的感受。詩歌再現了漢末戰亂後農村田園荒蕪、滿目瘡痍的景象;歌頌了曹操的英明神武;同時也表達了自己追隨曹操為國效力的意願。
王粲還有一些在鄴下時期與曹丕、曹植兄弟及其他文人唱和的作品,如《公宴詩》等。這些作品雖然是“憐風月、狎池苑”之作,但在詩歌題材的開拓、詩歌技巧的探索等方面,都有積極的意義。
王粲的詩感情深沉,慷慨悲壯。謝靈運說他:“家本秦川,貴公子孫,遭亂流寓,自傷情多。”(《擬魏太子鄴中集·王粲詩序》)“自傷”是王粲的感情特徵,貴公子的出身,遭亂流寓的遭遇,使他格外地感物興懷、憂世悲己。這是他寫詩的出發點,他的作品雖有對百姓的同情和伸展抱負的願望,但這些都是從個人身世的感傷中展開的。因此“發愀愴之詞”(鐘嶸《詩品》上)便成為他的主要特點,卻難免“悲而不壯”(劉熙載《藝概·詩概》)。王粲的詩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劉勰許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龍·才略》);方東樹評之為“蒼涼悲慨,才力豪健,陳思而下,一人而已”(《昭昧詹言》卷二)。他的詩對後世也頗有影響,鐘嶸《詩品》說潘岳、張協、張華、劉琨、盧諶等著名詩人皆源出於他,連魏文帝曹丕也“頗有仲宣之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