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醪有妙理賦

濁醪有妙理賦

《濁醪有妙理賦》副題“神聖功用無捷於酒”,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全篇賦圍繞酒,引用了大量與酒有關的典故,表達了作者陶然微醉的快樂,令人神往。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十月二日,蘇軾謫居惠州。“到了惠州,蘇東坡最大的發現,是此地無酒類的官方專賣,每家各有佳釀”(林語堂《蘇東坡傳》),由此,他開始品酒、釀酒,寫下了至少五六篇酒賦,《濁醪有妙理賦》便是其一。

濁醪有妙理,語出杜甫《晦日尋崔戢李封》:“濁醪有妙理,庶用慰沈浮。”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濁醪有妙理賦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
  • 作者:蘇軾
  • 作品題材:詠物、論史
作品原文,注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酒勿嫌濁,人當取醇。失憂心於昨夢,信妙理之疑神。渾盎盎1以無聲,始從味入。杳冥冥2其似道,徑得天真。
伊人之生,以酒為命。常因既醉之適3,方識此心之正。稻米無知,豈解窮理?麴櫱4有毒,安能發性?乃知神物之自然,蓋與天工而相併。得時行道,我則師齊相之飲醇5。遠害全身,我則學徐公之中聖6。湛7若秋露,穆8如春風。疑宿9雲之解駁10,漏朝日之暾11紅。初體粟之失去,旋眼花之掃空12。酷愛孟生,知其中之有趣13。猶嫌白老,不頌德而言功14
兀爾15坐忘,浩然16天縱。如如17不動而體無礙,了了18常知而心不用。座中客滿,惟憂百榼之空19。身後名輕,但覺一杯之重。今夫明月之珠,不可以襦20。夜光之璧,不可以哺21。芻豢飽我,而不我覺22。布帛襖燠23我,而我不娛。惟此君獨游萬物之表,蓋天下不可一日而無。在醉常醒,孰是狂人之藥?得意忘味,始知至道之腴。
又何必一石亦醉,罔閒州閭24。五斗解酲,不問妻妾25。結襪庭中,觀廷尉之度量26。脫靴殿上,夸謫仙之敏捷27。陽醉逿墬,常陋王式之褊28。歌嗚仰天,每譏楊惲之狹29。我欲眠而君且去30,有客何嫌?人借而我不聞,其誰敢接?殊不知人之齊聖,匪昏之如。古者晤語,必旅之於。獨醒者汨羅之道也,屢舞者高陽之徒31歟!惡蔣濟而射木人32,又何狷淺?殺王敦而取金印33,亦自狂疏。故我內全其天34,外寓於酒。濁者以飲吾仆,清者以酌吾友。吾方耕於渺莽之野,而汲於清冷之淵,以釀此醪,然後舉窪樽35而屬予口。

注釋

  1. 渾盎盎:渾濁盈溢的樣子。
  2. 杳冥冥:幽深昏暗的樣子。
  3. 適:滿足。
  4. 麴櫱(qūniè):酒麴。
  5. 齊相之飲醇:齊相,指西漢開國功臣曹參。《漢書·蕭何曹參傳》:“參代何為相國……日夜飲酒。卿大夫以下吏及賓客見參不事事,來者皆欲有言。至者,參輒飲以醇酒,度之欲有言,復飲酒,醉而後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相舍後園近吏舍,吏舍日飲歌呼。從吏患之,無如何,乃請參游後園。聞吏醉歌呼,從吏幸相國召按之。乃反取酒張坐飲,大歌呼與相和。”(按,抑制。)
  6. 學徐公之中聖:徐公,指曹魏重臣徐邈。《三國志·魏書·徐胡二王傳》:“魏國初建,為尚書郎。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於沉醉。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聖人。’達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遼將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太祖,指曹操。)
  7. 湛:澄澈。
  8. 穆:和暢。
  9. 宿(sù):夜。
  10. 解駁:離散混雜。
  11. 暾(tūn):日初升的樣子。
  12. “初體粟”二句:飲酒之初,身上的疙瘩都消失了;沒過多久,眼睛也不花了。
  13. “酷愛”二句:孟生,指東晉孟嘉,陶淵明外祖父。晚年在桓溫幕府任職。《晉書·王敦桓溫傳》:“嘉好酣飲,愈多不亂。溫問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嘉曰:‘公未得酒中趣耳。’”
  14. “猶嫌”二句:白老,指白居易。德,指魏晉劉伶的《酒德頌》;功,指白居易的《酒功贊》。
  15. 兀爾:靜止不動的樣子。
  16. 浩然:廣大開闊的樣子。
  17. 如如:佛教語,謂永恆常在的實體、實性。引申為常在。
  18. 了了:明白。
  19. “座中”二句:化用《後漢書·孔融傳》:“(融)常嘆曰:‘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榼(kē),酒器。
  20. 襦(rú):穿戴。
  21. 哺(bū):吃。
  22. “芻豢(chúhuàn)”二句:牲畜使我腹飽,但我不知覺。
  23. 燠(yù):暖。
  24. “又何必”二句:語出《史記·滑稽列傳》:“齊威王之時喜隱(1),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召髡(淳于髡)賜之酒。問曰:‘先生能飲幾何而醉?’對曰:‘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飲一斗而醉,惡能飲一石哉!其說可得聞乎?’髡曰:‘賜酒大王之前,執法在傍,御史在後,髡恐懼俯伏而飲,不過一斗徑(2)醉矣。若親有嚴客,髡帣韝鞠跽(3),侍酒於前,時賜餘瀝,奉觴上壽,數起,飲不過二斗徑醉矣。若朋友交遊,久不相見,卒然相睹,歡然道故,私情相語,飲可五六斗徑醉矣。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4)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5),握手無罰,目眙(6)不禁,前有墮珥(7),後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闌,合尊促(8)坐,男女同席,履舄(9)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薌澤(10),當此之時,髡心最歡,能飲一石。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以諷諫焉。”
    【(1)隱,隱語,諷諫。(2)徑,就。帣韝鞠跽(juǎngōng jūjì),捲起袖套、彎腰長跪。(3)餘瀝,剩酒。(4)稽(jī),止。(5)曹,群。(6)眙(chì),直視。(7)墮珥,掉落的耳飾。(8)促,靠近。(9)舄(xì),鞋。(10)薌澤,香氣。】
  25. “五斗”二句:語出《晉書·劉伶傳》:“(伶)嘗渴甚,求酒於其妻。妻捐酒毀器,涕泣諫曰:‘君酒太過,非攝(1)生之道,必宜斷之。’伶曰:‘善!吾不能自禁,惟當祝鬼神自誓耳。便可具酒肉。’妻從之。伶跪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2)。婦兒之言,慎不可聽。’仍引酒御肉,隗(3)然復醉。”
    【(1)攝,養。(2)解酲(chéng),醒酒。酲,酒醉後的病態。(3)隗(wěi),倒。】
  26. “結襪”二句:語出《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王生者,善為黃老言,處士(1)也。嘗召居廷中,三公九卿盡會立,王生老人,曰:‘吾穇(2)解。’顧謂張廷尉:‘為我結穇!’釋之跪而結之。既已,人或謂王生曰:‘獨奈何廷辱張廷尉,使跪結穇?’王生曰:‘吾老且賤,自度終無益於張廷尉。張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3)辱廷尉,使跪結穇,欲以重(4)之。’諸公聞之,賢王生而重張廷尉。”
    【(1)處士,未做過官的人。(2)穇(cǎn),襪帶。(3)聊,姑且。(4)重,加重名望。】
  27. “脫靴”二句:語出《新唐書·文苑》:“(李白)頃之成十餘章,帝頗嘉之。嘗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脫靴,由是斥去。”
  28. “陽醉”二句:陋,輕視。語出《漢書·儒林·王式傳》:“會諸侯大夫博士,共持酒肉勞[王]式,皆注意(1)高仰之。博士江公世為魯詩宗,至江公著《孝經說》,心嫉式,謂歌吹諸生曰:‘歌《驪駒》(2)。’式曰:‘聞之於師:客歌《驪駒》,主人歌《客毋庸歸》。今日諸君為主人,日尚早,未可也。’江翁曰:‘經何以言之?’式曰:‘在《曲禮》。’江翁曰:‘何狗曲也!’式恥之,陽醉逿墬(3)。式客罷,讓諸生曰:‘我本不欲來,諸生強勸我,竟為豎子所辱!’遂謝病免歸,終於家。”
    【(1)注意,重視。(2)驪駒,古代告別時所賦的歌詞,詞曰“驪駒在門,僕夫俱存;驪駒在路,僕夫整駕”。(3)陽,通“佯”。逿(dàng),跌倒。墬(dì),同“地”。】
  29. “歌嗚”二句:楊惲,司馬遷外孫。出淤泥而不染,鐵骨錚錚,敢冒死直諫,大膽揭發。將《史記》公布於世。因與人失和被檢舉下獄,後免為庶人,居家治產,以財行樂。其《報孫會宗書》:“奴婢歌者數人,酒後耳熱,仰天撫缶而呼烏烏。其詩曰:‘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是日也,奮袖低昂,頓足起舞;誠滛荒無度,不知其不可也。”
  30. “我欲眠”句:語出《宋書·隱逸·陶潛傳》:“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陶]潛若先醉,便語客:‘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31. 高陽之徒:指酈食其(yìjī)。厭惡儒生的劉邦見酈食其儒生模樣便不接見他,酈食其怒對使者言:“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中文百科詞條“高陽酒徒”言此語出自《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但其中並無此語。)
  32. “惡蔣濟”句:蔣濟,曹魏重臣。《三國志·魏書·常林傳》裴松之註:“時苗,字德胄……苗以初至往謁濟,濟素嗜酒,適會其醉,不能見苗。苗恚恨還,刻木為人,署曰‘酒徒蔣濟’,置之牆下,旦夕射之。”
  33. “殺王敦”句:王敦,東晉權臣。《晉書·周顗(yǐ)傳》:“初,敦之舉兵也,劉隗勸帝盡除諸王,司空導(王導,王敦從弟)率群從詣闕請罪,值顗將入,導呼顗謂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顧。既見帝,言導忠誠,申救甚至,帝納其言。顗喜飲酒,致醉而出。導猶在門,又呼顗。顗不與言,顧左右曰:‘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導,言甚切至。導不知救己,而甚銜之。敦既得志,問導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所疑也。’導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應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爾,正當誅爾。’導又無言。導後料檢中書故事,見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料檢,查點,清理。)
  34. 全其天:保全我的天性。
  35. 窪樽:唐李适之登峴山 ,見山上有石竇如酒樽,可注斗酒,因建亭其上,名曰“窪樽”。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