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南宋將領、詞人)

辛棄疾(南宋將領、詞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起義反金,步入仕途,人生起落,壯志未酬,主要成就,文學,書法,個人作品,人物評價,軼事典故,義斬義端,名士相會,哭祭朱熹,親屬成員,史料記載,後世紀念,紀念館,故居墓葬,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辛棄疾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於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因為辛棄疾的先輩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並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出自《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辛棄疾辛棄疾
辛棄疾少年時,又曾與党懷英一同受學於劉瞻(《宋史》作蔡伯堅),並稱“辛黨”。

起義反金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兩千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
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訊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幾萬人的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

步入仕途

在起義軍中的表現,以及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五歲。
辛棄疾初來到南方時,對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縮並不了解,加上宋高宗曾讚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後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儘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讚,廣為傳誦,但朝廷卻反應冷淡,只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很感興趣,先後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負責治理荒政、整頓治安。
現實對辛棄疾是殘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幹,但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另外,“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的發展。使他的官職最高為從四品龍圖閣待制。

人生起落

淳熙七年(1180年),四十一歲的辛棄疾再次任知隆興(今江西南昌)府兼江西安撫使時,擬在上饒建園林式的莊園,安置家人定居。淳熙八年(1181年)春,開工興建帶湖新居和莊園。他根據帶湖四周的地形地勢,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闢田”的莊園格局,並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因此,他把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並以此自號“稼軒居士”。並且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準備。果然,同年十一月,由於受彈劾,官職被罷,帶湖新居正好落成,辛棄疾回到上饒,開始了他中年以後的閒居生活。此後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福建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閒居。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其友陳亮從故鄉浙江永康專程拜訪辛棄疾,兩人於鉛山長歌互答,稱第二次鵝湖之會(即辛陳之晤)。鵝湖之會後,辛棄疾又陸續出山兩次做官。
紹熙五年(1194年)夏,辛棄疾又被罷官回上饒,住在瓢泉,動工建新居,經營瓢泉莊園,決意“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
慶元二年(1196年)夏,帶湖莊園失火,辛棄疾舉家移居瓢泉。辛棄疾在瓢泉過著游山逛水、飲酒賦詩、閒雲野鶴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園的恬靜和期思村民的質樸使辛棄疾深為所動,靈感翻飛而歌之,寫下了大量描寫瓢泉四時風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物、遣興抒懷的詩詞。
慶元四年(1198年),辛棄疾被授予主管沖佑觀之職。

壯志未酬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辛棄疾精神為之一振。他先後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等職。次年,他晉見宋寧宗,認為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被加為寶謨閣待制、提舉佑神觀,並奉朝請。不久後,被任命為知鎮江府,獲賜金帶
辛棄疾畫像辛棄疾畫像
辛棄疾知鎮江府時,曾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於是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不久後,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辛棄疾被降為朝散大夫、提舉沖佑觀,又被差知紹興府、兩浙東路安撫使,但他推辭不就職。之後,他還被進拜為寶文閣待制,又進為龍圖閣待制、知江陵府。朝廷令辛棄疾趕赴行在奏事,試任兵部侍郎,但辛棄疾再次辭免。
開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棄疾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府赴任。但詔令到鉛山時,辛棄疾已病重臥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棄疾病逝,享年六十八歲。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康熙濟南府志·人物誌》)。朝廷聞訊後,賜對衣、金帶,視其以守龍圖閣待制之職致仕,特贈四官。紹定六年(1233年),追贈光祿大夫德祐元年(1275年),經謝枋得申請,宋恭帝追贈辛棄疾為少師諡號“忠敏”。

主要成就

文學

辛詞以其內容上的愛國思想,藝術上有創新精神,在文學史上產生了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以詞唱和的陳亮劉過等,或稍後的劉克莊劉辰翁等,都與他的創作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後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後世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不少作家從辛詞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棄疾辛棄疾
辛棄疾作為南宋朝臣而寫的《議練民兵守淮疏》,表達了其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對戰爭形勢的精闢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辛棄疾就是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體,從不同方面來表達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感情,反映出憂國憂民“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壯志豪情和以身報國的高尚理想。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所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南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礪氣節,切磋學問。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閒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
辛棄疾有許多與陸游相似之處:他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並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慨。在文學創作方面,他不像陸游喜歡寫作詩歌尤其是格式嚴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詞這一更宜於表達激盪多變的情緒的體裁。
辛棄疾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於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他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範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而隨著內容、題材的變化和感情基調的變化,辛詞的藝術風格也有各種變化。雖說他的詞主要以雄偉奔放、富有力度為長,但寫起傳統的婉媚風格的詞,卻也十分得心應手。如著名的《摸魚兒·淳熙亥己》,上闋寫惜春,下闋寫宮怨,借一個女子的口吻,把一種落寞悵惘的心情一層層地寫得十分曲折委婉、迴腸盪氣,用筆極為細膩。他的許多描述鄉村風光和農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樣樸素清麗、生機盎然。辛棄疾總是以熾熱的感情與崇高的理想來擁抱人生,表現出英雄的豪情與英雄的悲憤。因此,主觀情感的濃烈、主觀理念的執著,構成了辛詞的一大特色。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這首先表現在他的詞中,他不斷重複對北方的懷念。另外,在《賀新郎》、《摸魚兒》等詞中,他用“剩水殘山”、“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苟延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滿。胸懷壯志無處可用,表現在詞里就是難以掩飾的不平之情。他擅長的懷古之作中《水龍吟》,面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壯志被激發的同時,他也大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與現實的激烈衝突,為他的詞構成悲壯的基調。辛詞在蘇軾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題材範圍,他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
在辛棄疾的詞中,如“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賀新郎》),“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檐間鐵。南共北,正分裂”(《賀新郎》),乃至“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萇弘事、人道後來,其血三年化為碧”(《蘭陵王》),都是激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聲,如“天風海雨”,以極強烈的力度震撼著讀者的心靈。辛棄疾也信奉老莊,在詞中作曠達語,但他並不能把衝動的感情由此化為平靜,而是從低沉甚至絕望的方向上宣洩內心的悲憤,如“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水龍吟》),“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余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賀新郎》),“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古來三五個英雄,雨打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宮”(《浪淘沙》),這些表面看來似曠達又似頹廢的句子,卻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極高期望破滅成為絕望時無法銷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壯與絕望交織紐結,大起大落,反差強烈,更形成瀑布般的衝擊力量。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從開頭起,一路寫想像中練兵、殺敵的場景與氣氛,痛快淋漓,雄壯無比。但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之後,突然接上末句“可憐白髮生”,點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夢想,事實是白髮無情,壯志成空,猶如一瓢冰水潑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驚慄震動。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棄疾也自有特點。他一般很少採用傳統詞作中常見的蘭柳花草及紅粉佳人為點綴:與所要表達的悲涼雄壯的情感基調相吻合,在他的筆下所描繪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種奔騰聳峙、不可一世的氣派。如“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水龍吟》),“誰信天峰飛墮地,傍湖千丈開青壁”(《滿江紅》):他所採摭的歷史人物,也多屬於奇偉英豪、宕放不羈,或慷慨悲涼的類型,如“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的李廣(《八聲甘州》),“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永遇樂》),“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的孫權(《南鄉子》)等等。這種自然和歷史素材的選用,都與詞中的感情力量成為恰好的配合,令人為之感奮。
辛棄疾《南鄉子》詞意圖辛棄疾《南鄉子》詞意圖
辛棄疾以文為詞,到了辛棄疾手中,詞的語言更加自由解放,變化無端,不復有規矩存在。在辛詞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間語言,如“些底事,誤人那。不成真箇不思家”(《鷓鴣天》),“近來愁似天來大,誰解相憐?誰解相憐,又把愁來做個天”(《醜奴兒》),也有夾雜許多虛詞語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雲者為雨,雨者云乎”(《漢宮春》),“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賀新郎》):有語氣活躍的對話、自問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南鄉子》),“杯,汝來前!”(《沁園春》)也有相當嚴整的對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破陣子》)……。概括起來說,辛詞在語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鬆散,語義流動連貫,句子往往寫得比較長。文人詞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躍地連線句子構成整體意境的方式,在辛詞中完全被打破了。但並不是說,辛棄疾的所謂“以文為詞”不再有音樂性的節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動的語氣的同時,他仍然能夠用各種手段造成變化的節奏。如《水龍吟》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意義联貫而下,在詞中是很長的句子,但卻是頓挫鮮明,鏗鏘有力,決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詞的形式中而已。
此外,其描寫農村景物和反映農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樂》(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玉樓春(三三兩兩誰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氣息,給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詞,如〈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等,寫得含蓄蘊藉,言短意長。辛詞繼承了蘇軾豪放詞風和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鬥傳統,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擴大了詞的題材,幾乎達到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又創造性地融匯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學形式的優點,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辛詞的獨特風格。
辛詞以豪放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鬱、明快、激勵、嫵媚,兼而有之。他善於運用比興手法和奇特想像,對自然界的山、水、風、月、草、木都賦予情感和性格,並有所寄託。他還善於吸收民間口語入詞,尤其善於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別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議論過多而顯得晦澀、呆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於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突起,能於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吳衡照蓮子居詞話》說:辛稼軒別開天地,橫絕古今,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說、選學、李、杜詩,拉雜運用,彌見其筆力之峭。”
辛詞現存六百多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其詞多以國家、民族的現實問題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如《水龍吟》 (渡江天馬南來)、《水調歌頭》(千里渥窪種)、《滿江紅》(鵬翼垂空)等,表現了恢復祖國統一的豪情壯志;《駕新郎》(細把君詩說)、《菩薩蠻》(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等,表現對北方地區的懷念和對抗金鬥爭的讚揚。《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賀新郎》(老大那堪說)、《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永遇樂》(千古江山)等,表現對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滿和壯志難酬的憂憤。這些作品大都基調昂揚,熱情奔放。
詞之外,辛棄疾的文也值得稱道。他的政論文與詞一樣,筆勢磅礴,充滿豪情。他能用形象的比喻,有力的證據,嚴密的論證,和鞭辟入理的分析,使他的文章具有不容置疑的說服力。因此,後人視他為南宋時期政論文的大手筆,只是為詞名所掩,不為人熟知。

書法

辛棄疾有《去國帖》,今藏故宮博物院。紙本,行書十行,為酬應類信札。末署“宣教郎新除秘閣修撰權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辛棄疾札子”。中鋒用筆,點畫規矩,書寫流暢自如,於圓潤爽麗中不失挺拔方正之氣象。
辛棄疾手跡《去國帖》辛棄疾手跡《去國帖》
《去國帖》曾經過元朝趙孟頫,明朝黃琳、項元沛,清朝永瑆等鑑藏,《書畫鑒影》著錄。

個人作品

辛棄疾現存詞600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其詩集《稼軒集》已佚。清人辛啟泰輯有《稼軒集抄存》,近人鄧廣銘增輯為《辛稼軒詩文抄存》。《全宋詩》錄有其詩。
辛棄疾部分詞作
青玉案·元夕》《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清平樂·村居》《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戲作》《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阮郎歸·耒陽道中為張處父推官賦》《鷓鴣天·戲題村舍》《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鷓鴣天·送人》《鷓鴣天·代人賦》《玉樓春·戲賦雲山》《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踏莎行·庚戌中秋後二夕帶湖篆岡小酌》《採桑子·此生自斷天休問》《西江月·遣興》《浪淘沙·山寺夜半聞鐘》《霜天曉角·旅興》《卜運算元·修竹翠羅寒》《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鷓鴣天·游鵝湖醉書酒家壁》《鷓鴣天·著意尋春懶便回》《鷓鴣天·和子似山行韻》《鷓鴣天·一片歸心擬亂雲》《鷓鴣天·和子似山行韻》《鷓鴣天·讀淵明詩不能去手,戲作小詞以送之》《鷓鴣天·欲上高樓去避愁》《生查子·游雨岩》《生查子·漫天春雪來》《生查子·去年燕子來》《浣溪沙·父老爭言雨水勻》《南鄉子·舟中記夢》《南鄉子·好個主人家》《定風波·再用韻和趙晉臣敷文》《粉蝶兒·和晉臣賦落花》《千年調·蔗庵小閣名曰卮言,作此詞以嘲之》《最高樓·醉中有索四時歌者為賦》《最高樓·吾擬乞歸,犬子以田產未置止我,賦此罵之》《新荷葉·和趙德莊韻》《醜奴兒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體》《沁園春·靈山齊庵賦時築偃湖未成》、《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漢宮春·立春日》《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滿江紅·游南岩和范廓之韻》《滿江紅·暮春》《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水調歌頭·舟次揚洲和人韻》《水調歌頭·盟鷗》《水調歌頭·和馬叔度游月波樓》《水調歌頭·我志在寥闊》《八聲甘州·故將軍飲罷夜歸來》《念奴嬌·書東流村壁》《念奴嬌·賦雨岩》《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史留守致道》《木蘭花慢·席上呈張仲固帥》《木蘭花慢·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水龍吟·為韓南澗尚書壽甲辰》《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賀新郎·甚矣吾衰矣》《賀新郎·把酒長亭說》《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賀新郎·用前韻送杜叔高》《賀新郎·賦水仙》《賀新郎·賦琵琶》《玉樓春·三三兩兩誰家女》《玉樓春·風前欲勸春光住》《蝶戀花·送祐之弟》《臨江仙·金谷無煙宮樹綠》《一剪梅·記得同燒此夜香》《一剪梅·中秋元月》《瑞鶴仙·賦梅
相關參考資料

人物評價

蔡光:子之詩則未也;當以詞名家。(《懷古錄》引
陸游: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亞。(《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陳亮:眼光有梭,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負,足以荷載四國之重。出其毫末,翻然震動,不知須鬢之既斑,庶幾膽力無恐。呼而來,麾而去,無所逃天地之間;撓弗濁,澄弗清,豈自為將相之種。故曰:真鼠枉用,真虎可以不用,而用也者所以為天寵也。(《辛疾棄畫像贊》
劉宰:命世大才,濟時遠略。挺特中流之砥柱,清明寒露之玉壺。十載倦遊,飽看帶湖之風月;一麾出鎮,迥臨越嶠之煙霞。上方為克復神州之圖,公雅有誓清中原之志。(《上安撫辛待制》
劉克莊:公所作,大聲鞺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其穠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辛稼軒集序》
辛棄疾隱居生活辛棄疾隱居生活
徐元傑:摩空節氣,貫日忠誠。紳綬動色,草木知名。《陽春白雪》,世所共珍。秋水瓢泉,清哉斯人。(《稼軒辛公贊》
謝枋得:以此比來,忠義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沒無一人明其心。全軀保妻子之臣,乘時抵瞞之輩,乃苟富貴者,資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過,天地間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公精忠大義,不在張忠獻、岳武穆下。一少年書生,不忘本朝,痛二聖之不歸,閔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結豪傑,志斬虜馘,挈中原還君父,公之志亦大矣。耿京死,公家比者無位,猶能擒張安國,歸之京師,有人心天理者,聞此事莫不流涕。使公生於藝祖、太宗時,必旬日取宰相。入仕五十年,在朝不過老從官,在外不過江南一連帥。公沒,西北忠義始絕望,大讎必不復,大恥必不雪,國勢遠在東晉下。五十年為宰相者,皆不明君臣之大義,無責焉耳。(《宋辛稼軒先生墓記》
劉辰翁: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並巵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詞至此亦足矣。(《辛稼軒詞序》
脫脫:古之君子,出處不齊,同歸於是而已。辛棄疾知大義而歸宋。(宋史
愛新覺羅·玄燁:君子觀棄疾之事,不可謂宋無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駕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漢光武,其功業悉止是哉!(御批通鑑綱目
李慈銘:稼軒以附會開禧用兵,稍損名節,然其拔賊自歸,固無日不枕戈思效,即此四十六字,滿腔忠憤,幡際天地間,如聞三呼渡河聲矣。(越縵堂讀書記
錢基博:①撫時感事,慨當以慷,其源出於蘇軾,而異軍突起。蘇軾抗首高歌,以詩之歌行為詞;棄疾則橫放傑出,直以文之議論為詞。蘇軾之詞,雄矯而臻渾成,其筆圓;棄疾之詞,恣肆而為槎丫,其勢橫。詞之棄疾學蘇,猶詩之昌黎學杜也。周邦彥隱栝唐詩入詞,棄疾則隱栝經子語、史語、文語入詞,縱橫跳蕩,如勒新駒,如捕長蛇,不可捉摸。(《中國文學史》)②棄疾以議論為詞;而過此作直以傳記之筆,而為構想之詞,與三賢游,固可睨視稼軒;然視香山和靖之清風高致,則東坡所謂“淡妝濃抹”,尚且掉頭不顧;稼軒富貴,更焉能相浼哉!磊落英多,盤空硬語,直欲推倒一時豪傑,開拓萬古心胸矣。(《中國文學史》
白壽彝: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可是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然而,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中國通史
鄧廣銘:胸懷中燃燒著炎炎的烈火轟雷,表面上卻必須裝扮成一個淡泊冷靜、不關心時事和世局的人。(《辛棄疾傳》

軼事典故

義斬義端

金帝完顏亮遷都燕京之後,一些長期受奴役和壓迫的漢人忍無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聲勢最浩大的一支隊伍是山東境內揭竿起義的一支隊伍,領頭的耿京是一位農民出身的濟南人。為了回響義軍的反金義舉,時年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乘機拉起了兩千人的隊伍投奔耿京。但耿京對這個前來投軍的秀才並沒有過多的青睞,只命他做了一名無足輕重的文官,掌管文書和帥印。在此年中發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對辛棄疾從此刮目相看。
當初和辛棄疾一塊兒來投奔義軍的還有一位叫義端的和尚。義端本身就是個守不了清規戒律的花和尚,因為受不了在義軍里當差的苦頭,竟偷偷的盜走了經由辛棄疾保管的帥印,準備去金營里邀功。義端本身也是一小股義軍的首領,是被辛棄疾說服一起投奔耿京帳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棄疾問罪。辛棄疾理屈詞窮,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難當,當場向耿京立下了軍令狀,追回帥印。
當晚,辛棄疾帶了一小隊人馬埋伏在了去往金營必經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時候,義端真的騎馬來到,辛棄疾不由分說,一刀將義端砍下馬來。義端見是辛棄疾,嚇得魂飛魄散,當即跪地求饒說:“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頭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將來定有大造化。您饒了我的小命吧!”面對這樣貪生怕死的變節份子,嫉惡如仇的辛棄疾哪裡肯聽,不由分說,手起刀落,義端身首異處。

名士相會

鵝湖山靈山博山等地,都是辛棄疾常去尋古覓幽的地方。鵝湖山下的鵝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驛站旁。1175年農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學者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在鵝湖寺舉行了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第一次鵝湖之會)。鵝湖因而成了文化勝地。辛棄疾常去鵝湖遊憩。
1188年秋天,陳亮寫信給辛棄疾和朱熹,相約到鉛山紫溪商討統一大計。但後來,朱熹因故推辭了這次鉛山之會。這年冬,到了相約之期,辛棄疾正染病在床,於瓢泉養息等待陳亮。傍晚,雪後初晴,夕照輝映白雪皚皚的大地,辛棄疾在瓢泉別墅扶欄遠眺,一眼看見期思村前驛道上騎著大紅馬而來的陳亮,大喜過望,病痛消散,下樓策馬相迎。兩人在村前石橋上久別重逢,感慨萬端:佇立石橋,沐浴著雪後初晴的夕陽,縱談國事,為金甌殘缺而痛心疾首,愛國之情洶湧澎湃於胸,拔劍斬坐騎,盟誓為統一祖國奮鬥不止。辛棄疾在與陳亮別後寫的《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中發出“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吶喊,正是這種豪情壯志的寫照。
辛棄疾辛棄疾
辛棄疾和陳亮這次會晤,瓢泉共酌,鵝湖同游,長歌相答,極論世事,逗留彌旬乃別,成為文壇佳話。後人為了紀念這兩位愛國志士,將這次會晤稱為第二次“鵝湖之會”,將期思村前的石橋稱為“斬馬橋”,並在橋旁建了斬馬亭。至今,當地還流傳辛棄疾和陳亮“斬馬盟誓”的故事。斬馬亭還在,雖經歷風雨,仍有不少刻有“斬馬亭”字樣的釉瓦覆蓋其上,為鉛山縣文物保護單位。

哭祭朱熹

朱熹病逝時,他的學說已被宣布為“偽學”。在當權者韓侂胄一派的壓力下,許多朱熹的門人弟子不敢前往弔唁,而被朱熹“斷過財路”的辛棄疾,卻不畏禁令,前往哭祭,並留下了一句留傳千古的悼詞:“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親屬成員

祖父:辛贊,在金朝官至朝散大夫
妻子范如玉,金朝新息縣令范邦彥之女。

史料記載

宋史·卷四百一·列傳第一百六十》

後世紀念

紀念館

主詞條:辛棄疾紀念館
辛棄疾紀念館位於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風閘村南,占地總面積31畝,由紀念館和辛家墳兩部分組成,總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建有石坊、六角碑亭、辛棄疾塑像、辛棄疾紀念祠、稼軒詞書法藝術刻石碑廊等景觀以及文物、書畫、民俗、圖片、“一代詞宗”、“義膽忠魂”6個展室。

故居墓葬

辛棄疾死後葬於江西上饒的鉛山縣永平鎮。辛棄疾墓在鉛山縣瓜山虎頭門陽原山腰。坐北朝南。立於紹定年間(1228年-1233年),其側驛路旁有稼軒先生神道金字碑。原碑毀墓殘。清代辛棄疾後裔於墓前又立新碑,今亦斑駁陸離,字跡模糊,碑文上行是“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中間是“顯故考率公稼軒府君之墓”。下行是“廿五代玄玄孫囗囗霞溪囗囗囗凌湖囗東山辜染安北囗立”,據考,此為辛棄疾之仲子辛櫃之後裔所立。建國後,1959年辛棄疾墓被列為江西省重點保護文物。1971年和1981年又先後兩次修整。墓系麻石砌就,分四層,頂堆黃土,兩連圍以墳櫃。墓高2.5米,直徑2.5米,占51.5平方米。墓道很短,有郭沫若撰並書之輓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辛棄疾之墓辛棄疾之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