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區

潼南區

潼南區隸屬重慶市,位於重慶西北部,地處渝蓉地區直線經濟走廊;是成渝新型工業基地、渝西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中國西部綠色菜都。東鄰合川區銅梁區,南接大足區,西連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四川遂寧市安居區四川省遂寧市船山區,北與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四川省廣安武勝縣相鄰,與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相望。

潼南區幅員面積1583平方公里,2015年,轄2個街道、20個鎮;戶籍人口95.21萬。2015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65.2億元,比2014年增長12.5%。潼南屬盆地淺丘地貌,地勢平坦,海拔高度300—450米;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宜耕。

潼南區歷史悠久,公元373年(東晉寧康元年)建制設縣,1912年設東安縣,1914年,因地處潼川府之南更名為潼南。先後誕生了楊闇公楊尚昆楊白冰等時代偉人,孕育了道教至尊陳摶、明代重臣呂大器、川劇大師廖靜秋等歷史文化名人;太安魚獅舞車車燈納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潼南區有大佛寺景區雙江古鎮崇龕陳摶故里景區等人文景點。擁有4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川渝地區重要交通樞紐,渝遂鐵路渝遂高速公路橫貫東西,規劃建設的潼榮高速公路、北(碚)安(岳)高速公路暢通南北,246國道319國道351國道線穿境而過。

2017年6月,潼南區被命名國家衛生城市。2018年12月13日,入選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潼南區
  • 外文名稱:Tongnan District
  • 別名:菜都 燈飾城 西南手機城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下轄地區:2個街道 20個鎮
  • 政府駐地:潼南區桂林街道興潼大道120號
  • 電話區號:023(+86)
  • 郵政區碼:402660
  • 地理位置長江上游地區 重慶西北部
  • 面積:1583平方公里
  • 人口:70.51萬(2016年常住人口)
  • 方言西南官話-重慶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大佛寺景區雙江古鎮
  • 火車站潼南站
  • 車牌代碼:渝C
  • 行政代碼:500152
  • 區域文化巴渝文化
  • 地區生產總值:300.65億元(2016年)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政治,位置境域地理環境,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學技術,文體事業,醫療衛生,城市建設,人民生活,社會保障,交通,風景名勝,著名人物,地方特產,城市榮譽,

建制沿革

潼南區域在周秦之際屬巴國蜀國周代,今渝川地區分別為巴、蜀兩國,潼南涪江一帶屬蜀國,瓊江一帶屬巴國。
秦朝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潼南分隸巴、蜀二郡。
西漢,漢高帝時,潼南涪江一帶屬廣漢郡廣漢縣。武帝時,潼南瓊江一帶屬犍為郡。
蜀漢,潼南涪江一帶屬廣漢郡德陽縣,瓊江一帶仍屬犍為郡。
西晉,李特據蜀,設德陽郡,領德陽一縣。東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年),置遂寧郡(郡治在今重慶市潼南縣境原大佛鄉下縣壩),領德陽縣。孝武帝時,分德陽縣設晉興縣,為潼南境內置縣之始。
南北朝,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晉興縣更名始興縣,隸懷化郡。北周,始興縣隸石山郡,領潼南涪江一帶;另置安居郡,潼南瓊江一帶隸安居郡柔剛縣。
隋朝,廢郡置州,始興縣隸遂州,柔剛縣隸普州,另置隆龕鎮。文帝開皇十三年(593年),改柔剛縣名安居縣。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始興縣名青石縣,潼南分隸安居、青石兩縣。煬帝大業三年(607年),遂州改稱遂寧郡,青石縣隸之。煬帝大業十二年(616年),升隆龕鎮為隆龕縣(縣治在今重慶市潼南縣崇龕鎮瓦子堡),轄潼南瓊江一帶,隸資陽郡。
唐朝,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遂寧郡復置遂州,仍領青石縣。武德二年(619年),復置普州,隆龕縣隸普州。中宗景龍二年(708年),分青石縣置遂寧縣(縣治在今重慶市潼南縣原大佛鄉下縣壩)。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改隆龕縣名崇龕縣。玄宗開元十六年(728年),移縣治於東流溪壩。
宋代,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降崇龕縣為鎮,併入安居縣,隸普州安岳郡。神宗熙寧六年(1703年),青石縣併入遂寧縣,次年,復置青石縣。
元朝,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縣治自戴場壩遷巴川鎮,戴場壩一帶劃歸遂寧縣。至元十九年(1282年),並遂寧、青石二縣入小溪縣,隸遂寧州。至此,縣境不再設縣治。
明朝,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降遂寧州為遂寧縣,並小溪縣入遂寧縣,隸潼川州。潼南全境為遂寧轄地。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並蓬溪縣入遂寧縣。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分置蓬溪縣。遂、蓬分縣,涪江左岸地域屬蓬溪,涪江右岸地域留遂寧。
清代,順治十年(1653年),並遂寧縣入蓬溪縣,順治十七年(1660年),復分置遂寧縣。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潼川州為府,領三台、射洪鹽亭中江蓬溪遂寧安岳樂至等八縣,直至清末。
民國元年(1912年),新建東安縣,由省直轄。民國二年廢省改道,東安縣隸川北道潼川府。民國三年,川北道改名嘉陵道,東安縣更名潼南縣(潼南正式得名)。民國十八年,廢道府建制,潼南縣由省直轄。民國二十四年,實行行政督察區制,潼南縣隸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50年,潼南縣隸川北行署遂寧專區。1952年9月,潼南縣隸四川省遂寧專區。1958年,遂寧專區併入綿陽專區,潼南隸屬綿陽專區。1976年1月,潼南縣由綿陽地區改隸江津地區。1981年,江津地區改名永川地區,潼南隸屬永川地區。
1983年4月,四川省永川地區併入重慶市,潼南縣亦隸屬重慶市。
1997年,潼南縣隸屬重慶直轄市
2015年6月27日,重慶市潼南區正式掛牌。
潼南區全景圖潼南區全景圖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3年,將合川縣(現合川區)別口鄉、萬壽區甑子場、安岳縣白水鄉第八村曾家小灣及龍橋溝等處劃歸潼南縣。
潼南區行政區劃圖潼南區行政區劃圖
1994年1月撤區並鄉建鎮後,潼南縣轄梓潼、雙江、塘壩、柏梓、光輝、小渡、臥佛、太安、上和、古溪、桂林、寶龍、龍形、新勝、玉溪、花岩、飛躍、米心、群力、五桂、新華、永勝22個鎮;田家、永安、文明、安興、龍項、檬子、別口、紅花、壽橋9個鄉。
1999年7月9日,重慶市政府批覆同意潼南縣縣委、人大、政府、政協機關駐地由梓潼鎮正興街27號、23號、34號、59號遷至梓潼鎮蓮花村擬新建的行政中心內。
2000年7月,光輝鎮更名為崇龕鎮。
2002年末,潼南縣轄22個鎮、9個鄉,21個居委會、283個行政村。
2006年6月16日,重慶市政府批覆同意潼南縣將31個鄉鎮調整為22個鄉鎮和街道。其中,撤銷5個鎮、6個鄉,設立2個街道,調整6個鎮、2個鄉行政區域範圍,保留11個鎮、1個鄉行政區域政府和駐地不變。具體為:撤銷梓潼鎮、桂林鎮,設立梓潼街道、桂林街道;撤銷新華鎮,併入米心鎮;撤銷飛躍鎮、紅花鄉,併入古溪鎮;撤銷永勝鎮,併入田家鄉;撤銷文明鄉、永安鄉,併入柏梓鎮;撤銷龍項鄉,併入田家鄉、別口鄉;撤銷檬子鄉,併入龍形鎮;撤銷安興鄉,併入雙江鎮、玉溪鎮。
2011年4月29日,重慶市政府批覆同意撤銷田家鄉、別口鄉、壽橋鄉,設立田家鎮、別口鎮、壽橋鎮。調整後,全縣轄2個街道、20個鎮:梓潼街道、桂林街道、上和鎮、龍形鎮、古溪鎮、寶龍鎮、玉溪鎮、米心鎮、群力鎮、雙江鎮、花岩鎮、柏梓鎮、崇龕鎮、塘壩鎮、新勝鎮、太安鎮、小渡鎮、臥佛鎮、五桂鎮、田家鎮、別口鎮、壽橋鎮。

區劃詳情

2015年6月,潼南區有2個街道、20個鎮。為梓潼街道桂林街道上和鎮龍形鎮古溪鎮寶龍鎮玉溪鎮米心鎮群力鎮雙江鎮花岩鎮柏梓鎮崇龕鎮塘壩鎮新勝鎮太安鎮小渡鎮臥佛鎮五桂鎮田家鎮別口鎮壽橋鎮;281個行政村,政府駐桂林街道興潼大道120號。
區劃一覽表
序號鄉鎮行政代碼面積(km)簡介
1
500223001
80.387
桂林街道辦事處位於潼南區西北,由原桂林鎮與梓潼鎮東風片區合併組成。是潼南區委,區政府所在地。
2
500223002
151.1
梓潼街道位於東經105度31分44秒~106度00分20秒,北緯29度47分33秒~30度26分28秒。海拔250~450米。距重慶市區150公里。
3
500223101
68.2
1950年建上和鄉,1958年改太和公社,1981年更名上和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6年建鎮,1993年獨柏鄉併入,位於區境東部。
4
500223102
38.6
1926年設茶店鄉,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龍形公社,1984年置鄉,1993年民主鄉併入建鎮。位於區境東北部,距城區11公里。
5
500223103
39
1950年建古溪鄉,1958年改公社,1982年復置鄉,1985年建鎮,1993年惠光鄉併入。位於區境東北部,距城區17.3公里。
6
500223104
42.27
1950年建寶龍鄉,1958年改寶龍公社,1967年更名紅光公社,1981年復寶龍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3年柏果鄉併入建鎮。
7
500223107
45.1
1950年建玉溪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名,1993年建鎮。位於縣境西北部,鎮西北與遂寧市境接壤,距潼南區16.8公里。
8
500223108
30.1
1952年建米心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3年建鎮。位於區境西北部,西鄰涪江,距潼南區22.6公里。
9
500223109
49.1
1950年建利相鄉,1958年改公社,1967年更名群力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建鎮。位於區境北部,距潼南區13.9公里。
10
500223110
104.6
1950年建雙江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5年建鎮。1993年大埝、城西、智慧3鄉併入。位於區境西北部,距區府8.6公里。
11
500223112
25.58
花岩鎮因一座山形如蓮花而得名,地處潼南區西北部,與四川省遂寧市的馬家、大安、磨溪接壤。距潼南縣城25公里。
12
500223113
72.83
1950年建柏梓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5年建鎮,1993年龍藏、大灘2鄉併入。位於區境西南部,距區府14.8公里。
13
500223114
87.6
崇龕鎮位於潼南區西北部,距城區30公里,瓊江河27.35公里穿境而過,東靠雙江、南靠柏梓、西靠四川安岳縣,北靠四川遂寧市。
14
500223115
101.6
1950年建塘壩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5年建鎮,1993年永康、康樂、勝利鄉併入。位於區境西南部,距潼南區18.5公里。
15
500223116
52.3
清乾隆時建場,原名甄子場,因火燒遷現址重建,定名新場。民國初年改名富農場,鄉亦以富農命名。1952年更名新勝鄉至今。2011年改新勝鎮
16
500223117
60.8
1951年建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3年前進鄉併入建太安鎮。位於區境南部,距城區12.5公里。
17
500223119
88.2
1949年前後稱三匯鄉,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小渡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匯集、青雲併入建小渡鎮。位於區境東南部,距城區25.5公里。
18
500223120
95.7
1950年建鄉。1956年屬塘壩區,1958年建復興公社,1984年改置臥佛鎮,1993年新生、長興鄉併入。位於區境南部,距區府30.6公里。
19
500223121
32.9
五桂鎮位於潼南區南端,幅員面積32.9平方公里,場鎮面積2.5公頃,共轄5個行政村30個村民小組。
20
500223200
30.2
1951年建田家鄉,1967年改解放公社,1984年復置鄉。2011年改田家鎮,位於區境東南部,距區府10.8公里。
21
500223203
30.48
潼南區別口鎮位於潼南城區以東,涪江河潼南段最下游,東南與合川區太和鎮、銅梁區高樓鎮接壤,西連潼南田家鎮,北鄰潼南上和鎮。
22
500223208
20.94
壽橋鎮地處潼南區西南部,距縣城47.5公里。西南與銅梁區平灘鎮斑竹鎮交界,西北與臥佛鎮相鄰,東北與小渡鎮接壤。
(以上表格信息統計截至2015年)

政治

區委書記:曾菁華

位置境域地理環境

潼南區位於長江上游地區、重慶西北部,地處渝蓉直線經濟走廊。涪江下游,東鄰合川區銅梁區,南接大足區,西連四川省安岳縣安居區船山區,北與四川省蓬溪縣武勝縣相鄰,與四川省嘉陵區相望。地跨東經105°31′41″至106°00′20″、北緯29°47′33″至30°26′28″之間。東西闊47公里,南北距72公里,幅員面積158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潼南區屬盆地淺丘地區,海拔在300-450米之間;其中丘陵面積達1256.11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的79.4%,河谷面積122.67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的7.8%,台地面積74.87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的4.7%。

氣候特徵

潼南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7.9℃,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7℃,極低溫為-3.8℃;無霜期長,年平均霜期僅5.5天。年均降雨量為99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228.4小時。氣象災害主要有乾旱、低溫、陰雨、洪澇、冰雹、大風、霜凍等。2015年降水量1023.4毫米,平均氣溫18.5℃,下雨天數140天。環境質量空氣滿足優良天數359天。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潼南區有天然氣儲量達300多億立方米,已布井60餘口,年開採量37億立方米,岩鹽儲量100億噸。

土地資源

潼南區有耕地面積727979畝,其中田400438畝,土327541畝。土壤,成土母質以遂寧組母質為主,占耕地的62%,沙溪廟組母質占25.3%。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為1.35%,全鉀含量2.55%,速效鉀含量豐實,平均為96PPM,速效磷含量低,平均為3PPM,鹼解氮含量75PPM。

水資源

潼南區水資源豐富,涪江瓊江貫穿區境,流程達194公里,涪江年徑流總量達145.2億立方米,瓊江年徑流總量為8.4億立方米。另有大小溪河73條,呈樹枝狀排列;有中型水庫2座、小一型16座、小二型55座。

生物資源

潼南區經濟林木類有700餘個品種,其中果樹有6個科,23種,693個品種,桑樹7個品種。經濟作物15種253個品種,以蔬菜、桑、果、油料為主;潼南縣林木資源種類有57科111種。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潼南區漁類資源有96種之多,有胭脂魚、江團、鯿魚、鱖魚、青龍棒、赤根鱒等名貴魚種。全年森林擁有面積達29494.85公頃,當年造林3333公頃(含社會投資造林),森林覆蓋率達到45%。
潼南區涪江南岸全貌潼南區涪江南岸全貌

人口民族

人口

  • 戶籍人口
2014年末,潼南區戶籍人口為95.61萬人,比2013年同期增長0.4%。全年出生人口11242人,人口出生率11.8‰;死亡人口5060人,人口死亡率5.3‰;人口自然增長率6.5‰(以公安年報數測算)。
2015年末,全區常住人口68.23萬人,比上年增加2.43萬人。城鎮化率46.68%,比上年提高1.68個百分點。戶籍總人口95.2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8.37萬人,非農人口16.85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為10.21‰,死亡率為5.9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24‰。
  • 常住人口
2010年,全區常住人口為64萬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23.47萬戶,家庭戶人口為62.07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64人。
2014年,全區常住人口65.8萬,城鎮人口29.61萬人,城鎮化率45%。
2015年末,全區常住人口68.23萬人,比2014年增加2.43萬人。城鎮化率46.68%,比2014年提高1.68%。
  • 性別構成
2010年,潼南區常住人口中,男性為32.32萬人,占總人口的50.5%;女性為31.68萬人,占總人口的49.5%。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2:100。
2015年,全區戶籍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12.2,出生嬰兒性別比為106.6。
  • 年齡構成
2010年,潼南區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12.46萬人,占總人口的19.47%;15-64歲的人口為42.99萬人,占總人口的61.17%;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8.55萬人,占總人口的19.36%。
  • 教育程度
2010年,潼南區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含大專)程度的2.15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5.69萬人;具有國中程度的20.32萬人;具有國小程度的27.68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為3354人,高中程度的為8896人,國中程度的為31756人,國小程度的為43247人。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3.28萬人,文盲率為6.36%。

民族

潼南有漢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滿族侗族瑤族等29個民族。
潼南區夜晚全景圖潼南區夜晚全景圖

經濟概況

綜述

2014年,潼南區地區生產總值(GDP)實現234.16億元,比2013年增長13.4%,一產業增加值43.33億元,比2013年增長4.9%,增速考核組第一;二產業增加值122.11億元,比2013年增長18.7%,增速全市第一,比全市高6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77.05億元,比2013年增長17.5%,增速全市第一;建築業增加值45.07億元,比2013年增長20.6%。三產業增加值68.72億元,比2013年增長10.2%,比2013年同期提高了0.7個百分點,高於全市0.2個百分點。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第三次產業同期結構由2013年21.4:45.9:32.7 調整到18.5:52.2:29.3,第二產占比首次超過50%。第二產中工業占比由2013年同期的59.0%提高到63.1%。
2015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265.2億元,比2014年增長12.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6.82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143億元,增長16.2%;第三產業增加值75.38億元,增長11.3%。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8.5:52.2:29.3調整到17.7:53.9:28.4。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9573元,比2014年增長10.4%。
2015年,全區地方財政收入44.82億元,增長11.8%。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01億元,增長12.5%;稅收9.35億元,增長22.9%。地方財政支出76.54億元,增長12.3%。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1.06億元,增長16.7%,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5.31億元,增長0.9%;城鄉社區事務支出2.26億元,增長94%;農林水事務支出9.87億元,增長4.6%;教育支出完成9.26億元,增長2.6%;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89億元,增長28.2%;醫療衛生與計生支出成6.62億元,增長13.4%;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0.76億元,增長22.9%。

第一產業

潼南區種植業品種資源繁多,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以蔬菜、桑、果、油料為主;是重慶市“菜籃子”重要基地、第一大鮮銷蔬菜保障供應基地。畜牧業以養豬為主,小家禽為輔。主要有豬、羊、牛、兔、雞、鴨、鵝、蜂八大類40餘個品種。
2015年,全區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6.82億元,比2014年增長4.8%。其中種植業34.74億元,增長3.0%;畜牧業7.5億元,增長1.1%;林業1.59億元,增長8.7%;漁業3.0億元,增長42.6%。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7.33億元,同比增長4.8%。全年糧食播種面積87.88萬畝,與去年持平;糧食綜合單產430.2公斤/畝,增長0.7%。油料播種面積36.84萬畝,增長3.4%。蔬菜種植面積92.48萬畝,增長2.7%。水果種植面積7.53萬畝,增長3.9%。全年糧食總產量37.8萬噸,同比增長0.8%。蔬菜總產量188.29萬噸,增長4.3%。油料總產量4.69萬噸,增長6.2%。

第二產業

潼南規劃建設25平方公里工業“一園三區”,形成清潔能源、電子信息、機械製造、精細化工和消費品工業“4+1”產業集群。
2015年,全區工業增加值90.25億元,比上年增長12.9%,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3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3%。工業總產值540.14億元,增長34.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386.35億元,增長29.4%,其中,大中型企業總產值149.4億元,增長36.4%。“4+1”產業產值339.21億元,增長28.3%,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87.8%。電子信息產業迅速崛起,產值223.6億元,增長45.5%,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57.9%;機械製造產業產值17.0億元,增長9.0%;清潔能源產業產值6.4億元,增長0.5%;化工產業產值11.8億元,同比下降25.7%;消費品製造產值80.4億元,增長10.2%。
2015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499.6%,同比提高88.8個百分點。利稅總額64.74億元,同比增長38.3%,利潤39.05億元,同比增長37.1%。產品銷售率98.4%,同比上升0.7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389896元/人年,同比增長29.8%。
2015年,全區建築業增加值52.75億元,同比增長20.3%。全區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築業承包商42家,其中一級資質5家,二級資質12家,三級資質25家,註冊地總產值350.56億元,增長59.2%。

第三產業

2015年,全區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3.76億元,增長9.8%,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5.2%;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5.49億元,增長9.4%,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57億元,增長13.5%。批發和零售商品銷售額152.46億元,增長18%;住宿和餐飲業營業額18.18億元,增長19.4%。
2015年,全區接待遊客539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20.8億元。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加強,全年引進項目49個、到位資金32.7億元,實際利用內資164.61億元,增長32.5%,外資3185萬美元、增長16%,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1.13億美元、增長74.2%。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2.43億元,增長9.8%,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4.7%。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48億元,增長9.9%。
2015年,全區金融業增加值4.58億元,增長12.1%,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7%。全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40.39億元,增長11.9%。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184.37億元,增長12.1%。各項貸款餘額110.63億元,增長20.3%。其中,住戶中長期貸款餘額50.89億元,增長29.1%,短期貸款餘額8.7億元,增長9.3%。存貸比46%,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2%。
2015年,全區保費總收入36574.11萬元,增長25.25%。其中,財產險收入6051.33萬元,增長12.13%;壽險收入27635.8萬元;健康和意外傷害險收入2955.68萬元。全年賠付各類保險金15421.24萬元,減少38.78%。其中財產險賠付3799.18萬元,增長5.41%;壽險賠付9064.85萬元;健康和意外傷害險賠付2557.21萬元。
2015年,潼南區年房地產開發投資44.55億元,增長18.8%。其中住宅投資32.93億元,增長16.4%;商業營業用房11.62億元,增長26.0%。商品房銷售面積99.67萬平方米,增長30.4%,其中住宅92.89萬平方米,增長28.8%;商品房銷售額35.11億元,增長12.4%,其中住宅30.38億元,增長11.5%。
潼南區遠眺潼南區遠眺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5年,潼南區有各類學校250所。其中,普通中學29所(含2所高級中學,l所完全中學),中等職業學校3所,國小127所,幼稚園90所,特殊學校1所。普通國中招收學生6776人,在校學生21422人,畢業學生7513人;普通高中招收學生4989人,在校學生15043人,畢業學生6001人;國小招收學生8077人,在校學生47947人,畢業學生7081人;中等職業學校招收學生704人,在校學生2293人,畢業學生625人。學前教育在校學生25100人,特殊學校在校學生292人。
主要中學一覽
簡介圖片備註
重慶市潼南中學校
重慶市潼南中學校,始創於1924年,原名鑒亭書院。
潼南中學潼南中學
重慶市級首批重點中學、僅高中部
重慶市潼南第一中學校
重慶市潼南第一中學校,創建於1957年。
潼南一中潼南一中
重慶市級重點中學、僅高中部
重慶市潼南第二中學校
重慶市潼南第二中學校,創建於2016年。
潼南二中潼南二中
含高中部、國中部

科學技術

2014年,潼南區共申請專利1291件,專利授權536件。2015年,全區共申請專利2327件,專利授權726件。

文體事業

2015年末,全區擁有文化館2個,文化站22個,公共圖書館4個,公共藏書量達23萬冊(含電子圖書)。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4個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區級文保單位61處。有電視用戶達159174戶。其中有線數位電視用戶達119788戶、無線數位電視用戶15000餘戶。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74.3%,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8.6%。
潼南區建成江北體育場,體育公園成為全國戶外活動基地,榮獲全國民眾體育工作先進單位稱號。2015年,潼南區承辦全市第五屆全民健身運動會釣魚比賽、渝西羽毛球邀請賽等20餘項賽事。有體育館1個,體育公園1個,在全市第五屆全運會、國際鐵人三項賽等項市級賽事中勇奪32金21銀23銅。

醫療衛生

2015年,潼南區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支出1.33億元,年末全區擁有衛生機構453個,衛生機構床位3075張,開放式床位2777張,使用率達到90.3%,平均每千人擁有醫院床位5.5個;衛生技術人員1263人,其中執業醫師1190人。農村衛生廁所24171個,同比增長2.4%,累積達到12.9萬個。嬰兒死亡率為4.58‰,全年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195.73/10萬。

城市建設

2014年,建成區面積達到21.07平方公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8.6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6%。

人民生活

2015年,全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39元,增長11.3%。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8073元,增長10.1%;人均經營淨收入4589元,增長10.4%;人均財產淨收入1082元,增長11%;人均轉移淨收入4295元,增長14.7%。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32元,增長9.0%。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14311元,增長7.6%;人均經營淨收入4062元,增長8.2%;人均財產淨收入2085元,增長8%;人均轉移淨收入5474元,增長13.9%。城鎮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489元,增長7.9%。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82元,增長11.5%。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2970元,增長8%;人均經營淨收入5020元,增長12.4%;人均財產淨收入261元,增長8.4%;人均轉移淨收入3331元,增長13.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8416元,增長8.2%。

社會保障

2015年,潼南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0979人,比上年增加1939人。城鎮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實際繳納保險金2.419億元。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65390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4058人,比上年增加1067人。其中:在職職工28685人,退休人員15373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總收入12448萬元,總支出7491萬元。年末離休、退休、退職人數為38524人,比上年增長2851人。參加失業保險32650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167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72%。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96個,床位數3208個。全年納入城鎮低保人員5252人,農村低保人數23415人,城鎮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補助水平比上年均有提高。農村五保供養人員4405人,符合條件的五保、三無供養對象全部納入供養範圍,發放五保、三無資金239.05萬元。臨時受救助人次達572人次。福利彩票銷售額4594萬元,比上年增長37.95%。退伍軍人享受定期補助人數4716人,其中傷殘人員698人。

交通

潼南區地圖潼南區地圖
公路
潼南距重慶93公里,距成都190公里,渝遂高速公路橫貫東西,規劃建設的南瀘、北安高速公路暢通南北,國道246、319、351線穿境而過,是成渝重要交通樞紐。
2014年,潼南區公路線里程2345公里,高等級公路通車裡程28公里,鐵路里程28公里,公路橋樑數147座,公共汽車73輛,計程車擁有200輛。年末民用汽車擁有量40057輛。
2015年,全區公路線里程3197.46公里,高速公路通車裡程29公里,鐵路里程28公里,客運汽車441輛,公共汽車77輛,計程車擁有200輛。公路客運周轉量1216萬人公里,公路貨運周轉量76793萬人公里。全區行政村通達率達到100%,通暢率達到100%。年末民用汽車擁有量 42836輛,比上年增長6.94%。
鐵路
潼南區有渝遂鐵路橫貫,有年吞吐34萬噸的鐵路貨站和年吞18萬噸的化危品專線,有至上海廣東、深圳的客、貨運列車,貫通了西南與華東、華南物資進出“大通道”。
水運
潼南有500噸級的船舶可直達重慶朝天門碼頭
潼南油菜花景區全景圖潼南油菜花景區全景圖

風景名勝

潼南區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1處,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1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其中一級景區有大佛寺,雙江古鎮,東升茶山3處;二級景區有人工運河,太安—瓊江,青雲湖3處;三級景區有馬龍山臥佛,馬鞍山,龍多山3處。
景區一覽表
名稱簡介圖片
大佛寺景區位於重慶潼南區城西北1.5公里的定明山下,主要景觀有:玉皇殿、觀音殿、大佛殿、石磴琴聲、鑒亭、頂天佛字、關羽像、救苦天尊、翠屏秋月、海潮音等。1999年評為重慶市風景名勝區,2006年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8月創國家AAA級景區。
潼南區
馬龍山在潼南至大足公路段的臥佛鎮,有一處我國唯一的年代最晚,規模最大的摩岩造像群。存有雕刻186龕,631尊,圓雕石像92尊,總計造像723尊,其中規模最大的一龕長40餘米,最小的一龕僅0.57米。建於1926年。其建造年代之晚,規模之大在我國石窟寺建造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潼南區
楊闇公故里景區
楊闇公故里景區屬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重慶市六個紅色景區暨十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之一,轄楊闇公舊居、陵園,楊尚昆舊居、陵園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氏民宅五個景點。2011年創建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楊闇公故里
陳摶故里(菜花)景區
陳摶故里位於潼南縣崇龕鎮,是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學者和道教至尊陳摶的故鄉,距潼南縣城30公里,崇龕鎮是一個已有14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鎮,2013年被評為重慶特色景觀旅遊名鎮。這裡旅遊資源豐富,有太極古鎮、太極塔、高36.9米的陳摶塑像、佛教聖地玉佛寺、千佛岩、萬佛岩、明月山、遇仙橋等陳摶遺蹟和人文景觀。陳摶故里景區油菜花核心區種植面積達3萬餘畝,形成了每年3月“十里菜花、黃金鋪地”的美麗景觀,每年菜花節都要吸引近百萬遊客前來觀光。
陳摶故里(菜花)景區
楊尚昆陵園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任國家主席楊尚昆陵園坐落在距潼南縣城3.5公里的梓潼鎮衛星村楊家嘴,位於205省道旁左側,距楊尚昆的出生地雙江鎮6.5公里。於1998年動工修建,2000年2月底竣工,占地11.4畝。分陵道、標誌建築、瞻仰廣場、墓區四部分組成。陵園坐南朝北,後面有寨子坡,左邊有鳳凰山,右邊有木魚坡,旁邊湖水清清,白鷺去集,墓前一條小河蜿蜒環繞,似一條玉帶飄向涪江。楊尚昆陵園是緬懷偉人業績,憑弔偉人忠魂,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激勵後人以振興中華為已任的紀念地。
潼南區
雙江古鎮
雙江古鎮位於重慶市西北方向的潼南縣雙江鎮,地處嘉陵江支流涪江的下游,是重慶市十大歷史名鎮之一。古鎮上的房屋歷史都比較久遠,部分是明清時期的建築,保存非常完好,有前國家主席楊尚昆的故居,是非常完好的明清建築。古鎮上還有“楊氏民居”、“禹王宮”、“興隆街大院”、“源泰和大院”、“郵政局大院”(即楊闇公舊居)、“惠民宮”等規模大、頗具清代民居建築風格的古民居20餘座,因此被專家們譽為“難得的清代民居建築群”

雙江古鎮

著名人物

楊闇公(1898年-1927年),重慶潼南人,原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任書記。1913年入南京軍官教導團學習,1918年入日本士官學校學習軍事。1924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2月,被選為中共重慶地方委員會(即中共四川省委)書記。1927年,重慶“三·三一”慘案發生後,於4月6日深夜,四川軍閥將他押至浮圖關秘密處死。
譚世良(1905年-1930年),原中共潼南支部書記。1925年入潼川(今三台縣)聯立中學就讀。後以潼南書店為掩護,成立了中共潼南書店支部。1930年8月17日,譚世良從容就義,時年25歲。
江濤(1898—1932),本名汪興武,原中共潼南赤衛隊支部書記。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8月,江濤被國民黨殺害。
陳摶(871年-989年)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學者。字圖南,自號“扶搖子”。潼南縣崇龕鎮人。(出生地有爭議)他的主要貢獻在於對宋代理學具有開源之功;開創了宋明易學研究的規模與傳統;為宋元道教內丹派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理論基礎。
張鵬翮(1649年-1725年),字運青,一字寬宇,清代名臣。歷任大理寺少卿、浙江巡撫、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要職。為官重民生疾苦,深受百姓愛戴。
嚴詩金(1943年-1962年),革命烈士。出生貧農家庭。1960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7887部隊,後參加過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蔡琨(1924年-1949年),又名夢慰、德明,革命先烈。1945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曾聯絡一批革命志士到廣安與民革合作,從事地下活動。1948年,發行的進步刊物-《挺進報》被查抄,蔡琨被捕。在渣滓洞獄中,他倍受折磨,身患嚴重腫病,雖被嚴刑拷打,卻始終不屈。
鐘凌雲(?-1949年)又名鐘宣樹,中國共產黨黨員,革命烈士。他國中畢業後,曾在交通部公路總局第十運輸處保養場工作。1949年10月1日在重慶被捕,關押於“新世界”看守所,獄中堅貞不屈。1949年11月29日被押至重慶郊外歌樂山上松林坡刑場殺害,殉難時年僅26歲。
張洪友(1959年-1982年),革命烈士。1979年1月參軍入伍。入伍3年多,5次受嘉獎。被評為學雷鋒積極分子,優秀共青團員,“擁政愛國”先進個人。
鄭朝元,戰鬥英雄、特等功臣,定居於滁州市。1950年參軍入伍,1951年1月赴朝參戰。1953年獲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頒發的一級國旗勳章。回國後被授予特等功臣、二級戰鬥英雄。1953年12月,被保送到南京步兵學校深造學習。作為戰鬥英雄,兩次到北京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64年9月,被確定轉業到地方。
楊尚昆(1907年-1998年),重慶潼南人,原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98年9月14日在北京逝世。
楊尚昆故居內院楊尚昆故居內院
楊白冰(1920年-2013年),重慶潼南人,原名楊尚正,楊尚昆弟弟,上將。中共第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十四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地方特產

城市榮譽

2003年1月,農業部向潼南區分別頒發了“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業)生產示範基地縣達標單位”、“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業)生產示範基地縣先進單位”證書。
2007年11月,潼南區被重慶市確定為“對外勞務合作基地縣”。
2012年12月,重慶潼南等區縣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
2016年12月7日,潼南區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