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滁州市)

滁州

滁州市一般指本詞條

滁州,簡稱,古稱塗中清流新昌。是安徽省省轄市,是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核心圈層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南京江北門戶,國家級皖江示範區北翼城市,皖東區域中心城市,江淮地區重要的樞紐城市。

滁州地處長江下游北岸,長江三角洲西端,安徽省東部,蘇皖交匯地區。全市設2個區、管轄4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土地總面積133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3萬人。

滁州早在先秦時期棠邑之地(今南京市六合區),三國設鎮,南朝建州,隋朝始稱滁州,因滁河(塗水)貫通境內,又“塗”通“滁”,故名為“滁州”。

滁州吳風楚韻,氣貫淮揚,接壤金陵西北,為六朝京畿之地,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形兼吳楚、氣越淮揚”、“儒風之盛、夙貫淮東”之譽。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先秦至漢代,隋朝,唐宋元時期,明清時期,民國時期,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環境,山川河流,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人口民族,政治體制,經濟概況,綜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對外貿易,社會事業,醫療衛生,科學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交通運輸,主要景點,滁州十二景,滁州古城,著名人物,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先秦至漢代

早在遠古時期,先民們就在滁州這片土地上採集耕耘、生息繁衍。考古發現多處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如濮家墩、侯家寨等遺址出土的先民生活使用的原始器具印證著歷史年輪。夏商周時期,這裡分布著一些部落方國,有鐘離國椒國等。“淮夷”部族經過長期開發和征戰,逐步融入中原華夏文明。
古城夜色古城夜色

隋朝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正式設立滁州建置,州治在今滁州市區,隸屬於揚州江都郡。

唐宋元時期

唐朝時市境屬淮南道。唐武德三年(620)年復置滁州,領三縣,即清流、全椒、永陽(治今滁州市區)。鐘離、定遠、招義(三縣隸濠州,治今鳳陽縣)、天長(隸泗州)。其中永陽縣建置於景龍三年(709年),五代十國時期改永陽縣為來安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滁州為永陽郡屬淮南道揚州。天寶七年(748年)因改唐玄宗誕日“千秋節”為“天長地久節”,千秋縣亦更名為“天長縣”。
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滁州先置於唐末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建立的吳國統治,後為南方“十國”的南唐政權所轄。937年楊行密部將徐溫養子徐知誥(原名李升),奪取吳政權,都金陵,建國南唐。滁州成為拱衛金陵的江北重鎮,南唐同光元年(923年)在滁州西北關隘處建清流關,雄偉險要,扼南北交通。
元朝創立行省制,市境先後屬江浙行省之揚州路滁州,河南江北行省之揚州路滁州(轄今市區和全椒、來安二縣)、安豐路濠州(轄今鳳陽、定遠二縣)、淮安路泗州(轄今明光、天長二縣)。

明清時期

明朝時期,滁州為南京直隸州,直隸於南京(治應天府,今南京市),領來安、全椒二縣。其他州縣為鳳陽府管轄。
清朝實行省、道、府、散州四級行政體制,市境初屬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置安徽省後,改屬安徽省,至清末,鳳陽、定遠屬鳳陽府;明光、天長屬泗州直隸州(治今泗縣縣城);來安、全椒及市區屬滁州直隸州(治今滁州市區)。

民國時期

民國二年(1912年),安徽省廢道、府、州、廳,各縣直屬省府,滁州改為滁縣,直屬安徽省。北洋政府實行省、道、縣三級行政體制,市境各縣均屬安徽省淮泗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析盱眙、滁縣、定遠、來安等縣地置嘉山縣。同年安徽省劃分為10個行政專員督察區,其中滁縣、來安、全椒、嘉山、天長屬第五專區(專署駐滁縣),其餘屬第四專區。

行政區劃

滁州市轄琅琊區南譙區2個市轄區和全椒、來安、定遠、鳳陽4個縣,代管天長、明光2個縣級市。共有16個街道、82個鎮、12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滁州市政府駐南譙區龍蟠街道龍蟠大道99號。
琅琊區轄10個區直管社區和省級琅琊經濟技術開發區:東門社區、南門社區、西門社區、北門社區、琅琊社區、鳳凰社區、古道社區、白雲社區、清流社區、創業社區、琅琊經濟技術開發區。區政府駐清流街道西澗路銅欣雅居一號樓。
南譙區轄2個街道、8個鎮:大王街道、龍蟠街道、烏衣鎮、沙河鎮、章廣鎮、黃泥崗鎮、珠龍鎮、大柳鎮、腰鋪鎮、施集鎮。區政府駐烏衣鎮大同路。
水韻滁州水韻滁州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滁州地處安徽省最東部,蘇皖交界地區,長江三角洲西部,習慣上稱為“皖東”。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門戶,隔江與南京主城遙望。滁州南據長江,東控京杭大運河,長江一級支流滁河清流河貫通境內,通江達海,是為江東之門戶,江淮之重鎮。地理區域為北緯31°51′一33°13′、東經117°09′一119°13′之間。滁州屬“南京都市圈”核心層、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成員城市、國家級“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第一站,安徽省東向發展的橋頭堡。滁州依滁河而生,自古便為長江下游臨江近海的“魚米之鄉”。
綠色滁州綠色滁州

地形地貌

滁州市域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主體為長江下游平原區及江淮丘陵地區。滁州市區與來安全椒縣以及天長部分地區屬於長江流域,明光市、定遠等縣屬於淮河流域。
全市地貌大致可分為丘陵區、崗地區和平原區三大類型,地勢西高東低,全市最高峰為南譙區境內的北將軍嶺,海拔399.2米,圍繞丘陵分布的平台和波狀起伏地帶,構成崗地區,滁河、淮河沿岸和女山湖高郵湖的濱湖地帶是主要的平原區和圩區

氣候環境

滁州市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及江淮之間丘陵地帶,為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暖濕潤,氣候特徵可概括為: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冷暖多變,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朗氣爽。全市年平均氣溫15.4℃,年平均最高氣溫20.1℃,年平均最低氣溫11.4℃,年平均降水量1035.5毫米。梅雨期長23天。年日照總時數2073.4小時。初霜為11月4日,終霜為3月30日,年無霜期210天。

山川河流

連線秦嶺—大別山脈的皖山山脈綿延向東北,經合肥市東北部延伸於市境五尖山皇甫山磨盤山張八嶺、老嘉山、長山、芝麻嶺,形成江淮分水嶺。位於定遠肥東、南譙、全椒等四縣(區)交界處的五尖山脈除自西向東延伸的主脈外,分別向東北和西南方向伸出兩支余脈,其中東北余脈蜿蜒進入鳳陽縣境,西南余脈逶迤進入全椒縣境。市境地貌分丘陵、崗地、平原三大類型,平原較少主要分布在沿河、湖的狹窄地帶,其餘均為丘陵與崗地。
市境地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境內河流分屬三大水系,即淮河幹流水系、滁河水系和高郵湖水系。市境淮河幹流水系主要支流有窯河、天河、濠河、板橋河、小溪河和池河。
滁河水系主要支流有小馬廠河、管壩河、大馬廠河、襄河、土橋河、清流河、來安河、沛河、皂河等。高郵湖水系主要支流有白塔河、銅龍河、楊村河、王橋河、秦欄河以及白塔河的主要支流川橋河等。市境湖泊不多,主要有花園湖、女山湖、七里湖以及與周邊市縣的界湖高郵湖、高塘湖等。水利工程眾多,有大型水庫2座(沙河集、黃栗樹)中型水庫45座,小型水庫955座,成為星羅棋布的人工湖泊,點綴在綿延起伏的皖東丘陵上。發揮著灌溉、防洪、生產生活用水和遊覽觀光休閒的多種功能。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5年,滁州市已探明礦產有52種,發現各類礦床、礦點近2000個。非金屬礦產是本市礦產資源的優勢,其中石英岩、鑄型用砂、凹凸捧粘土礦以儲量大、品質優聞名全國,岩鹽、石膏、鈣芒硝、石油是安徽省內唯一的非金屬礦產。主要金屬礦產有銅、鈾、鐵、金等。

水資源

滁州市多年平均地表水逕流量約27.8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為716立方米,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1000多座,總蓄水量23.08億立方米。可利用長江、淮河等外水條件較好。地下水資源欠豐。

土地資源

滁州市有可耕地54.4萬公頃,有林地19萬公頃,其他用地30萬公頃,難用地17.5萬公頃,水域12.3萬公頃。

動物資源

滁州市有鳥類15目41科171種,爬行動物11種,兩棲動物9種,獸類動物14種。

植物資源

滁州市植物資源有雲灌木樹種85科187屬414種,類屬17種,中藥材約900多種。全市珍稀樹種有琅琊榆、醉翁榆、滁州水竹、珠龍油桐等。

人口民族

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407.6萬人,比上年增加3.2萬人。城鎮化率51.9%,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年人口出生率12.55‰,比上年上升1.23個千分點;死亡率5.33‰,上升0.27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7.22‰,上升0.96個千分點。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0%,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

政治體制

許繼偉:市委副書記、市長
朱誠: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閻中洋:市委常委、副市長
金力:市委常委、副市長
趙鯤:市委常委、副市長
陸峰:副市長
李寶君:副市長
許光友:副市長
姚志:副市長
焦義朝:秘書長

經濟概況

綜合

2017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GDP)[2] 1607.7億元, 比上年增長9.0%,高於全省0.5個百分點,總量居全省第5位,增速居全省第4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6.8億元, 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819.2億元,增長9.6%;第三產業增加值561.7億元,增長10.2%。三次產業結構為14.1:51.0:34.9,其中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4.5%。人均GDP達39599 元(折合5865美元),比上年增加4298元。
南湖夜景南湖夜景

第一產業

 2017年,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89.8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621公頃,增長0.2%。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4.1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3%;油料作物播種面積6.6萬公頃,比上年減少4.2%;蔬菜播種面積4.9萬公頃,比上年增長2.0%。
全年糧食總產量435.5萬噸,比上年增產2.0%。經濟作物有增有減,其中,全年棉花產量8960噸,比上年減產1.8%;蔬菜產量151.8萬噸,比上年增產2.0%;水果產量62.2萬噸,比上年增產1.2%;油料產量18.8萬噸,比上年減產2.9%。
全年肉類總產量41.0萬噸,比上年增長1.8%;禽蛋產量12.1萬噸,比上年增長1.3%;牛奶產量10712噸,與上年持平;水產品產量37.6萬噸,比上年增長3.9%。
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690.5萬千瓦(不包括農用運輸機械動力),比上年增長3.2%;農用拖拉機42.7萬台,比上年減少0.7%;排灌動力機械9.3萬台,比上年增長3.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35.3萬噸,比上年下降0.8%。農村用電量10.9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3.3%。年末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491.2千公頃,比上年淨增0.1千公頃。全年完成重點水利工程57項,完成投資40.0億元。

第二產業

2017年,全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715.5億元,比上年增長9.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5]比上年增長9.9%。在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股份制企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大中型工業企業增長較快。
規模以上工業中,36個工業行業大類中的30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增長。其中:化學纖維製造業增長54.6%,非金屬礦採選業增長37.8%,造紙和紙製品業增長25.8%,燃氣生產和供應業增長22.0%,皮革、毛皮、羽毛及其製品和製鞋業增長20.0%,汽車製造業增長19.3%,石油加工業增長17.1%,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14.7%,儀器儀表製造業增長11.2%,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0.5%,印刷和記錄媒介複製業增長8.2%。
年末,全市共有640家企業列入高新技術產業行業目錄,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的39.5%,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53.6%;年末,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數為220家,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25.7%,累計增長27.8%。
年末,億元以上工業企業達到530家,比去年同期增加28家,工業總產值累計增長26.3%,比全市平均增速高8.4個百分點,對規模工業的貢獻率為116.5%,拉動全市規模工業增長20.9個百分點。
年末,全市六大支柱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12家,企業數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87.1%,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89.5%,增加值同比增長8.2%,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2.7%,拉動規模工業增長7.2個百分點。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和上年相比,七成產品保持增長,其中,光纜381999芯千米,增長25.3%;房間空調器149.5萬台,增長6.1%;家用電冰櫃409.3萬台,增長31.5%;大米304.5萬噸,增長10.9%;人造板58.0萬立方米,增長23.9%。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318.8%,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163.5億元,比上年增長18.3%;實現利稅總額454.7億元,比上年增長25.5%,其中利潤329.2億元,比上年增長29.8%。

第三產業

2017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4.4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分區域看,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483.7億元,鄉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90.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3%、12.4%。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499.4億元,增長11.4%;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75.0億元,增長12.2%。分構成看,商品零售額499.8億元,增長11.4%;餐飲收入74.6億元,增長12.1%。分經營規模看,限上單位零售額300.4億元,增長12.3%;限下單位零售額274.0億元,增長12.2%。
從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分類完成情況看,吃類商品零售額51.5億元,增長7.8%;穿類商品零售額19.9億元,增長8.9%;用類商品零售額203.3億元,增長13.5%,其中,金銀珠寶類增長14.0%,五金電料類增長18.5%,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9.8%,中西藥品類增長17.2%,家具類增長20.7%,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16.1%。

對外貿易

2017年,全年進出口總額27747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9.8%,其中出口總額189408萬美元,增長13.3%,進口總額88070萬美元,增長36.4%。從進出口經營主體看,內資生產企業完成226512萬美元,增長32.8%,外商投資企業完成50967萬美元,下降16.6%。出口國別及地區達183個。

社會事業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1638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64個,疾病控制中心8個,婦幼保健機構7個。全市衛生機構擁有床位18279張,比上年增長5.6%,其中醫院、衛生院擁有床位17514張,比上年增加916張。衛生機構從業人員2.3萬人。其中,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1.6萬人,執業醫生6625人,註冊護士7602人,衛生防疫人員199人,全市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到339.9萬人,參合率100.56%。

科學事業

截至2017年,全市共有國家級科技孵化器2家、國家級眾創空間3家、省級孵化器4家、省級眾創空間5家、市級眾創空間12家。全市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86家,比上年增加56家;全市共有民營科技企業594家,比上年末增加47家。省級院士工作站20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6家;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32項、科技進步獎4項。專利申請數10083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數5889件,全年授權專利數3131件,其中發明專利611件。全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23.1%,增加值增長13.8%。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全市共有幼稚園510所,比上年減少78所,在園幼兒數10.9萬人,比上年增加1.3%;國小232所,比上年減少6所,專任教師1.4萬人,比上年減少1.0%,在校生23.7萬人,增加0.4%;普通中學267所,增加3所,專任教師1.59萬人,減少0.06%,在校生18.98萬人,減少1.7%;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7所,專任教師1894人,在校生4.9萬人。

文化事業

2017年末,全市公共圖書館藏書量136.2萬冊,電子圖書381.7萬冊,全市廣播電視台8個,網路分公司7家。全市廣播綜合覆蓋率98.76%,電視綜合覆蓋率99.08%。廣播全年播放時間4.7萬小時,其中自辦欄目播放時間3.1萬小時;電視全年播放時間5.35萬小時,其中自辦欄目播放時間1.97萬小時。廣播電視綜合覆蓋人口449.93萬。

交通運輸

京滬鐵路、寧西鐵路、京滬高速鐵路滬漢蓉高速鐵路、水蚌鐵路貫穿境內,寧洛高速公路滬陝高速公路、馬滁揚高速公路連線其中,所有縣市區均可在半小時內駛上高速。滁寧快速通道南京長江隧道、104國道三條快速道路不僅實現了滁州與南京的無縫對接,也加速了滁州全面融入長三角地區的步伐。滁州的附近有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南京馬鞍國際機場。水運依託滁州港,清流河、滁河航道直入長江
鐵路
滁州地處安徽的最東端,歷為南京的門戶,被譽為“江北第一站”,地理位置優越。京滬鐵路、京滬高鐵寧西鐵路、水蚌鐵路穿行而過。境內設有六個客運站:滁州站滁州北站全椒站明光站等。滁州是全國鐵路里程距離南京最近的城市,乘高鐵到南京最短只需15分鐘,乘火車只需不到半小時。
滁州站滁州站
高等級公路
滁州市區:高速公路寧洛高速、馬滁揚高速、淮滁高速、京台高速;國道及省道G104\S206\S311\S331\S312。
下轄各縣市:高速公路、寧洛高速、馬滁揚高速、淮滁高速、滬陝高速、京台高速、蚌淮高速、長深高速、寧宿高速。(國道及省道):G104\G312\G205\S312\S206\S226\S331\S101\S307\S310\S207\S205\S209。
寧洛高速南洛高速、蚌寧高速;寧駐高速、淮滁高速,揚武高速、馬滁揚高速,滬陝高速、合寧高速,京台高速、合徐高速。
水運航道
水運幹線航道重點建設入江、入淮經濟航道,形成南以滁河為骨幹,北以淮河為依託,東以高郵湖為中心的航道網路。主要通過滁河航道、清流河航道進入長江,通過池河航道進入淮河,通過白塔河航道進入京杭大運河。
滁州港南京港56公里,揚州港70公里。港區南部有滁河、襄河、清流河、來安河把中心港區(滁州市區)、全椒港區、來安港區與長江相溝通;北部有淮河、池河把鳳陽港區、明光港區與淮河、京杭大運河相溝通;東有高郵湖、白塔河、銅龍河、秦欄河把天長港區與京杭大運河相溝通。

主要景點

滁州地處淮左,湖光山色秀美,既富江南美景,又有淮左秀色,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自然保護區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有名山、名亭、古關、古寺、歷史文化遺址等自然人文景觀100多處,國家級重點對外開放寺院2處。
四山:琅琊山皇甫山韭山、神山;
四湖:碧雲湖、女山湖臥牛湖、花園湖;
四洞:韭山洞、禪窟洞、庵基洞、吸水洞;
四名:名人(歐陽修、吳敬梓等)、名亭(醉翁亭、豐樂亭)、名祠(陽明祠、陳鐸祠、沃公祠)、名著(《醉翁亭記》、《儒林外史》);
影香亭影香亭
滁州擁有琅琊山皇甫山等國家森林公園,明皇陵、琅琊山摩崖及碑刻、皖東烈士陵園等三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一批省級風景區、自然保護區、文物保護單位。
滁州名勝首推素有“蓬萊之後無別山”美譽的琅琊山,山中大片天然次生林保存完好,林壑幽美、溪流淙淙,密林之中掩映著建於唐代的琅琊寺和建於宋代的醉翁亭(全國四大名亭之首)及姊妹亭“豐樂亭”;還有集“古驛道、古關隘、古戰場”於一體的“金陵鎖鑰”清流關

滁州十二景

浙江湖州貢生尹夢璧於明代天啟元年(1621年)在滁州任通判時,將滁州秀麗風光的最佳景致歸為滁州十二景。十二景分別為:琅琊古剎、讓泉秋月、豐嶺祥雲、清流瑞雪、花山簇錦、重熙洞天、西澗春潮、龍蟠疊翠、菱溪夜雨、石瀨飛瓊、柏子靈湫、譙樓大觀。

滁州古城

滁州城範圍大致為:北起北關,南抵宋城街、環城路,西達西澗路,東至東門口,老城區。南朝宋為頓丘縣城,東魏為南譙州城所在地。唐以前滁州城羅城東臨廣惠橋(亦名泓濟橋),設臨清門;南抵龔家園(今古馬路街南),設豐泰門。城周長3里320步。唐武德初年,羅城內設子城(今滁州三中高地處)。城周長1里160步。上有女牆。唐武德三年(620年)築門:東門名行春;西門名鼓角。唐永徽年間(650年-655年))拓建,設4門:東,通淮門;南,濟江門;西,朝天門;北,望泗門。城周長7里258步。各築月城。西澗水入城,始築上水關,拱圈3洞,半城牆半橋,上可行人。北宋慶曆七年(1047年)歐陽修知滁再拓建羅城。
滁州老城古今對比滁州老城古今對比
明代南增廊,城周長9里18步。築下水關,3拱洞。設6門:大東門名化日,小東門名環漪,大西門名永豐,小西門名觀德,南門名江淮保障,北門名拱極。四周護城河闊200餘步,深兩人過頂,各門通河有橋。元代兵火,月城毀。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重建月城,增建窩鋪12,垛3549個,角樓4座,後毀於兵燹、地震。清代幾經修葺。1858年(清鹹豐八年)子城盡毀。民國時期僅見南北門磚砌拱形和南門城樓,羅城牆完好,垛、鋪、角樓均無存。1954年開發交通,拆去磚牆。南門至東門全闢為環城馬路(即今環城路),其他各段沿護城河殘垣尚可尋見。上下水關古貌完好。2000年以後,豐樂大道城牆段發生坍塌,至此滁州明城牆難覓蹤跡。

著名人物

歷史人物
歐陽修韋應物辛棄疾王陽明魯肅、崔白、郭子興、朱元璋、何文輝、范常、胡松、吳敬梓、王貞儀、吳棠、方浚頤、呂本元、呂彥直
現代名人
李克強、章益、杭立武、汪道涵、陳學俊、陸元九、穆穆、凌永順、汪堯田、阮維周、吳繼光、張貽惠湯廣福

城市榮譽

2017年12月15日,滁州被工業和信息化部評為2017年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範城市。
2017年12月24日,滁州入選2017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