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縣人民政府網

潢川縣人民政府網

潢川縣位於河南省東南部、信陽市中部,因潢河(淮河支流)穿城而過而得名,地理坐標為東徑114°53′—115°21′,北緯31°52′—32°22′。縣境東連潢川縣,西靠光山縣,南接商城縣,北與息縣淮濱縣隔淮河相望,為豫東南的中心,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境內有望河樓、三義觀、七里清泉等旅遊景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潢川縣人民政府網
  • 核心定位:潢川資訊第一門戶平台
  • 區域定位:直播潢川,貼近生活,情系百姓
  • 服務定位:服務潢川,奉獻潢川
潢川介紹,網站介紹,定位,戰略定位,歷史文化,產業概況,交通,公路交通,鐵路交通,管道交通,史上交通,建置沿革,潢川專區,十二五規劃,特色小吃,三股油條,高樁饃,潢川粉皮,油炸綠豆丸,綠豆糍粑,神仙餃,碗兒糕,潢川胡辣湯,

潢川介紹


潢川縣位於河南省的東南部,南依大別山,北臨淮河,地處豫、鄂、皖三省的連線地帶,地處東經114°53′~ 115°21′,北緯31°52′~ 32°22′之間。舊稱光州,因潢河穿城得名潢川。
潢川與潢河縣境西臨光山、東連潢川、南接商城、北與息縣、淮濱隔淮河相望,東距合肥227公里(按高速公路里程計算)、南離武漢223公里(按高速公路里程計算)、北至鄭州413公里(按高速公路里程計算)、西抵西安696公里(按高速公路里程計算),為豫東南重要的交通樞紐與物流中心,擁居豫南唯一的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潢川經濟技術開發區。2009年被河南省政府增加為省直管縣試點,凸顯了潢川在河南經濟與城鎮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也將為全國探索省直管縣提供有益的試點與借鑑。信陽市十一五規劃提出潢川縣與光山縣施行一體化戰略,2010年6月信陽市成立常務副市長領銜的“潢光一體化”領導小組,加快兩縣城市化進程,其中,潢川城區偏向西南發展。全縣人口80萬,總面積166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7萬畝,水域面積16萬畝。

網站介紹

潢川縣人民政府網,潢川縣人民政府官方網站。旗下含書記信箱、縣長熱線、領導講話、政府信息公開、潢川信訪、旅遊觀光、企業風采、潢川論壇、政策解讀、公務員、縣情概覽、圖說潢川、政府檔案、信息公開申請、網上諮詢、政見行風、消費維權、中華黃姓、潢川文苑、農民工等多個優質頻道及潢川本地生活信息最新實用資訊,為潢川百姓的城市生活提供幫助和支持,是信陽地區知名綜合入口網站之一。潢川縣人民政府網旗下走進潢川是潢川最大、最火爆的信息資訊平台,是潢川人的精神家園,匯聚潢川信息的源泉!擁有龐大瀏覽量,匯集各類資訊,每天有上萬人關注的家鄉發展,是潢川網民必上的家鄉網站。
潢川縣人民政府網
潢川緊跟著時代的大步伐,如今在黨的正確引導下,努力實現潢川的跨越式發展,潢川人民也將不懈努力為蓼城美好明天貢獻自己的力量。
潢川縣人民政府網作為城市對外的一張靚麗名片,也將一如既往,創新突破,為城市建設作出更大的奉獻。

定位

核心定位:潢川資訊第一門戶平台
區域定位:直播潢川,貼近生活,情系百姓。
服務定位:服務潢川,奉獻潢川。
效益定位:社會民生第一,經濟利益第二,價值不斷積累與提升。

戰略定位

區域中心城市。最佳化城區空間結構,依託一河(潢河)兩路(京九大道、工業大道),推進開發區、產業聚集區、城市拓展區“三區”充分融合。推進“潢光一體化”,沿京九大道往南、潢河往上,規劃建設城市新區,充分彰顯水城花鄉城市個性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潢川縣特色產業基地。提升“鱉、鴨、花、豬”等傳統特色產業,把畜禽肉類綜合加工、優質糧油精深加工、水產品加工、飲料製造等四大產業培育成上規模、具特色、有品牌的區域特色產業,加快發展新型建材、木材加工、紡織服裝等優勢產業,積極培育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新興產業,使潢川在“十二五”時期發展成為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並舉的特色產業基地。
商貿物流集散地。立足潢川商貿優勢,加快物流產業發展,建設物流園區。充分發揮區位、交通優勢,最佳化提升各類專業市場,建設世博時代廣場為代表的中心商務區,完善城鄉商貿網路,增強輻射能力,把潢川建成區域商貿集散地。
和諧宜居地。以提高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為著力點,加快推進城鎮化。堅持綠色發展,培育低碳經濟,在國家生態建設示範區基礎上,持續促進生態與發展的有機結合,生態與生活的有機結合,全力打造和諧、生態、宜居城市

歷史文化

潢川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中華黃姓發源地。春秋稱黃國, 潢川潢河邊漢代為弋陽,盛唐謂光州,民國二年更名潢川。後設潢川專署,1952年併入信陽。歷史上名人薈萃,古蹟文物遍布。為戰國春申君之故地,元朝文豪馬祖常之家鄉。黃國故城氣勢恢宏,蔡番青銅器精美絕倫,清代鐵旗桿赫然矗立,吳道子墨跡碑刻出神入化,傾倒過無數文人墨客、名士風流。潢川風光旖旎,景色迷人:玉帶般的潢河穿城而過,如虹雙橋飛架南北;春申、弋陽兩城相峙,河上點點白帆,時有漁舟唱晚;兩岸亭台樓閣,夜半燈火闌珊;再有望河樓、三義觀、晴堤新柳、七里清泉等景物,如濤如畫,“光州十景”折服無數文人墨客,茶聖陸羽更是對光州茶讚賞有加“淮南茶,光州上”。“豫南小蘇州”和“魚米之鄉”當之無愧。  古蹟有隆古鄉的國家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黃國故城遺址和省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張集鄉的霸王台,望河樓藏有唐畫家吳道子墨跡石刻觀音像、書畫家虞州南親筆“攀龍附鳳”碑刻等。革命紀念地有成立於1926年的中共潢川特別支部舊址,1928年中共豫東南特委舊址,1931年潢川縣蘇維埃政府舊址。景點有團中央幹校舊址等。

產業概況

潢川在祖國的位置
潢川縣是黃淮海平原開發重點縣、全國糧食大縣、首批商品糧基地縣、科技工作先進縣、體育工作先進縣 、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省對外開放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縣、生豬外貿出口基地縣、全省35個擴權縣(市)之一,2005年又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十一五”發展成為具有區域性影響力的中等城市的6個縣(市)之一。
農業資源
農業資源十分豐富,農林牧副漁業蓬勃發展,鱉、鴨、花、豬、漁等特色農業享譽全國。工業已形成輕紡、機電、食品、化工、建材、飼料等六大工業體系,培育出了華英、亞美、旭牛三大集團。華英是全國151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全國質量管理先進企業。華英的鴨子被譽為世界鴨王。商業貿易發達,是鄂、豫、皖三省交界處的商品集散地。
自然資源
潢川自然資源豐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熱豐裕,四季分明,盛產稻米、小麥、油菜、紅麻、水產、畜禽、花卉、茶葉等。特色農業甲魚年產35萬公斤,有“甲魚王國”之稱;櫻桃谷鴨養殖量達2400萬隻,居世界第—;花卉面積5萬多畝,有200多個屬類,是全國花木示範基地縣和國家授牌的“花木之鄉”。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條件好,功能齊全。有11萬伏、22萬伏兩個中心變電站和日供水8萬噸水廠。中等城市總體規劃已經省政府批准實施。2005年,城市建成區面積達28.6平方公里,比“九五”末增加9.8平方公里;城鎮人口27萬人,比“九五”末增加11.2萬人。至2006年,該縣規劃建設發展目標是城市建成區達到三十三平方公里,城鎮人口三十二萬人,城市化水平達到百分之三十八以上。至2010年,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五十平方公里,城鎮人口達到五十萬,城市化水平達到百分之六十左右。  2008年,潢川完成生產總值94.8億元,同上年相比,增長12.6%;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3.2億元,增長3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82元,增長17%;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4796元,增長1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2億元,增長13.3%;直接利用外資604萬美元,增長31%,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市名列前茅,入選2009年中國全面小康成長型百佳縣(市)。
產業布局
食品加工區:位於縣城西部潢川縣產業集聚區內,規劃面積10.6平方公里,重點發展畜禽加工、水產加工和生物醫藥產業,配套發展電子製造、紡織服裝等產業,形成鏈條相對完善的食品加工產業集群。
現代物流區:位於縣城東部潢川經濟開發區內,總面積5.9平方公里。以火車站物流園區、民營工業園與潢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依託,重點發展糧油加工、倉儲、石油、糧食、建材、物流配送等產業,形成現代物流集聚區。在集聚區北部輔助發展糧油加工、綠色飲料、新型建材等工業。
中心商務商業區:位於中心城區,包括城南區和城北區兩部分,主要為城市的行政辦公、居住、商務商業區,重點發展商貿、餐飲、住宿、文化、教育、醫療、金融、房地產等服務業。
文化休閒旅遊區:從京九大道到潢川站高速路口兩側為重點,以卜塔集、白店為主的南部地區,充分挖掘人文、山水和花木等旅遊資源,規劃建設文化休閒娛樂設施,重點發展歷史文化、旅遊、觀光、餐飲、娛樂等休閒業,形成花木生產、交易和休閒娛樂集聚區。
現代高效農業區:縣城東部和北部的廣大鄉鎮,形成現代高效農業區,重點發展優質水稻、優質小麥、畜禽養殖、水產養殖、花木等現代高效農業。
張集羽飾工業園區:以張集鄉張集村為中心,利用3-5年時間規劃建設羽飾產業園,積極開發羽毛加工業及絲線、模具、粘膠、包裝等相關產業,拉長產業鏈條,建成全國最大的羽毛工藝品加工基地。
產業結構
農業:繼續促進科技農業、服務農業和生態農業等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合理規劃,提升農業的生態、服務、觀光、示範功能。
工業:重點發展以畜禽加工為核心,糧油加工、水產加工、綠色飲料製造為重點的食品加工業。加快發展新型建材、木材加工、紡織服裝等優勢產業。積極培育以自主創新為核心,以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大力發展現代裝備製造業。加快發展羽飾製品加工等特色產業。到2015年,工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1%。
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以現代物流為核心,以商業貿易、文化旅遊、信息服務、房地產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積極培育金融保險、公共服務、社區服務、中介服務等新興服務業。到2015年,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1%。

交通

潢川區位優勢獨特,交通通訊發達。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的“黃金”地帶。

公路交通

國道G312、G106線,滬陝高速公路G40和大廣高速公路G45分別在縣城交匯,縣際交通便利,離豫南大部分縣區均在1.5小時公路車程內。

鐵路交通

潢川是河南7個重要鐵路樞紐中唯一的縣。寧西、京九兩條國家鐵路交匯於此,為潢川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機遇和基礎。潢川站現為武漢鐵路局麻城車務段下轄的國家二等車站。
境內還有位於定城街道的四等站潢川北站,位於江家集鎮的五等站江集站,位於上油崗鄉的五等站呂店站,位於傳流店鄉的五等站傳流店站。
河南省已規劃濮陽至潢川鐵路,即衡潢鐵路濮潢段。

管道交通

國家西氣東輸支線工程經過潢川,並設中心氣站;京九和滬烏光纜交匯潢川,開通了10萬門程控電話和移動通訊。具有溝通南北,承東啟西的獨特交通、通訊中樞條件。

史上交通

潢川機場,建於中華民國時期,位於潢川北城西北部,屬軍民雙用機場,現已廢棄。機場區域現屬春申街辦機場新區

建置沿革

潢川古為光國。《禹貢》載:“為揚州之域,三代因之”。春秋時為黃國。 距離縣城西北5公里有黃國故城遺址,土夯結構保存完好,高度5-7米,經歷2000餘年屹立不倒。是中華黃姓發源地。戰國春申君黃歇故里。魯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楚滅黃,黃地入楚。秦並諸侯,分全國為36郡,今潢川地屬九江郡。  西漢初(公元前206年)置弋陽縣,隸汝南郡;東漢初(公元前26年)改弋陽為弋陽侯國,仍隸汝南郡。三國時期,魏文帝黃初元年置弋陽郡,弋陽縣為郡治所。 北齊武平元年(570年),更名定城縣,仍為弋陽郡治所(今潢川南城);陳宣帝十一年(579年)北周攻占定城,改弋陽郡為淮南郡,定城為郡治。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淮南郡,直屬光州。大業三年(607)光州該為弋陽郡,定城屬之。
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弋陽郡為光州,另置弦州,定城 潢川潢河邊老橋為治所;貞觀元年(627年)廢弦州。定城屬光州。太極元年(712年)光州州治由光山遷至定城。天寶元年(742年)改光州為弋陽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光州,宋宣和元年(1119年)光州改為光山軍,不久又為光州,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為避太子光瑛諱,改光州為蔣州。定城均為州郡治。嘉熙元年(1237年)兵亂,光州徙治金剛台。
元至元十年(1273年)置光州招討司,三十年光州改為汝寧府。定城為治所。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定城縣入光州。四年光州屬中都臨濠(音háo)府(治今安徽鳳陽縣),十三年仍屬汝寧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光州為直隸州。
民國初,廢府州設道尹。2年(1913年)光州改為潢川縣,屬豫南道(1914年改豫南道為汝陽道);1928年5樂河南省境劃為14個行政區,潢川為第十三行政區治所。1932年8月成立河南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署治潢川。1934年4月署治曾遷至經扶,旋即返潢。1949年1月31日潢川解放,潢川縣人民民主政府和鄂豫區二專署同遷縣城設治,5月撤消鄂豫區所轄一、二專署,合併為潢川專署,屬河南省人民政府,轄潢、光、固、息、商、羅、新7縣,潢川縣人民民主政府改為潢川縣人民政府;1952年10月,信、潢兩專署合併,潢川縣隸屬信陽專區。1970年屬信陽地區。1998年6月9日開始,屬信陽市至今未變。
2010年6月12日,信陽市成立了常務副市長領銜的“潢光一體化”領導小組,指導兩縣一體化進程

潢川專區

潢川專區原為中原解放區鄂豫區所屬的一專區和二專區,1949年合併為潢川專區,專署駐潢川縣。轄潢川、光山、新縣(原經扶縣改稱)、商城、潢川、羅山、息縣等7縣。1952年由潢川、潢川、息縣3縣析置淮濱縣(駐烏龍集)。同年,撤銷潢川專區,原潢川專區所屬潢川、光山、新縣、商城、潢川、羅山、息縣、淮濱等8縣併入信陽專區。  2009年被河南省政府列為河南省第一個省直管縣,凸顯了潢川在河南經濟與城鎮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也將為全國探索省直管縣提供有益的試點與借鑑。
潢光一體化
潢川、光山兩縣社會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潢川縣經濟快速發展。08年,潢川縣GDP總量達到98.9億元,工業增加值33.7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0.3億元。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08年,城區常住人口達到28萬,建成區面積33.4平方公里,城市化率36.6%,在全省縣級排名第18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超萬元。07年,在全省縣域經濟GDP排位第47名,位居前列。  光山發展進入快車道。08年,光山縣GDP總量75.0億元,工業增加值16.5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8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0.1億元,城鎮化率28.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72元。  合併計算,兩縣GDP總量173.9億元,工業增加值50.2億元,財政收入3.8億元。經濟總量僅次於信陽市(含師河、平橋兩區),高於信陽東部的省擴權縣潢川23.6%。城市化水平位居信陽市之後,排名第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雙雙超萬元,為兩縣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
“潢光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基礎、優勢
1、經濟基礎較好。綜合考量兩縣經濟總量、在省、市經濟排位以及快速發展勢頭,啟動“潢光一體化”具有較好的經濟基礎。“一體化”後能夠起到帶動區域經濟成長的集聚效應、乘數效應,成為經濟成長、城鄉一體化的“發動機”  2、交通優勢明顯。兩條(京九 寧西)鐵路、兩條高速公路(滬陝 大廣)、兩條國道(312 106)、兩條光纜(京九、烏滬)、西氣東輸兩條支線均經過潢川,形成了五個黃金“十字交叉”。使潢川縣具有溝通南北、承東啟西的獨特交通通訊中樞地位。  3、經濟區域中心地位日漸明晰。隨著信陽經濟一體化進程,信潢固沿路經濟帶已具雛形,初步形成了三個節點:西有信陽,東有潢川,潢川、光山正處於中間節點。全省看,北有鄭汴洛經濟帶,“一體化”後,加速信潢固經濟帶的中部隆起,勢將形成南北對稱的小“鄭汴洛”。以潢川為中心,北有鄭州,南有武漢,東有合肥,潢、光處於此圓形“一小經濟圈”的中心點。歷史上,兩縣經濟基礎薄弱,處於經濟圈的谷地,以“一體化”為契機,促成經濟規模化,建成信陽副中心,是破解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徑。  4、特色產業已具規模。目前,潢川已形成了“世界鴨王”-華英集團、糯米粉定為國家標準的黃國糧業為龍頭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農業產業化已具規模,年產值超30億元。花卉經濟走向全國,建立了鞏固的經銷網路,年產值超16億元;2001年始,潢川便是全國畜牧百強縣,畜牧養殖產業化發展至今已進入成熟。依託當地資源,發展獨具特色,是潢川經濟穩定、長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是“一體化”另一堅實基礎。  5、文化資源豐富。中國金桂為代表的潢川花產業形成的花文化、黃湖、黃國故址(國保單位)、中華黃姓起源等一批歷史、傳統文化走向全國,以至世界華人圈,光山亦是司馬光出生地。豐厚的文化要素,歷史底蘊為“一體化”注入了重要的人文、個性內容,奠定了文化基礎與支撐。
“潢光一體化”的發展機遇
歷史上看,潢川即是豫東南區域中心城市,唐宋元明為光州,清設直隸州,建國初期置潢川專署,1952年遷入信陽至今,發展機遇因此中斷。進入新世紀,京九鐵路建成後,省政府提出了“北抓商丘,南抓潢川”的發展規劃,後列入全省26個城鎮化重點縣和首批23個對外開放重點縣、全省35個擴權縣之一,2005年又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十一五”發展成為具有區域性影響力的中等城市的6個縣之一,再次重現發展機遇。  全國看,信陽處在國家加快中西部發展的區域中心,是沿西寧鐵路東承西進的中繼,潢、光正處於副中心位置,“一體化”有借勢發展的潛力。  進入09年,中央一號檔案提出了加快“省管縣”步伐。以“一體化”促成“省管縣”,以“省管縣”獲取  省財政支持、政策傾斜,反哺“一體化”,形成良性發展,面臨難得的政策機遇。目前,利益於國家“促內需,保增長”的經濟刺激計畫,潢川已爭取資金3.34億元,位於全省黃淮四市第一,全市第一,部分資金可用於啟動“一體化”進程的前期準備。
“潢光一體化”的發展思路
目前,實踐“一體化”的經驗不多。前些年,河南省有過“澠義一體化”(澠池義馬)試點。“一體化”是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是件創新工程,要有辦大事的魄力與決心,令人鼓舞的是市委、市政府站在“實現中原崛起,推動信陽經濟大發展”的高度,開始審視、布局“潢光一體化”。在此,提出若干思路,以期拋磚引玉。
1、整合行政資源,首先實施行政一體化。建設中心城市,周邊應伴有衛星城,目前,潢川、光山同為縣級城市,無主、次之分。“一體化”的唯一選項就是“融城”。而“融城”的首要是實施行政一體化。前期可組建強有力的“一體化”領導機構。機構擬應市級規格,市主要領導負責,兩縣主要領導參加,實施“市長工程”。兼顧效率、穩定的基礎上,積極穩妥、統一有序地進行行政資源整合。
2、整合城市規劃,實施城市布局一體化。兩縣原有城市建設規模及實施部分已有相當基礎。在現有基礎上,進行規劃升級,重新定位主城區,劃分城市功能區,重點規劃產業集聚區。鑒於潢川的區位優勢、經濟地位,光山應積極向北發展,潢川適度南傾。
3、整合行政區劃,實施區劃一體化。目前,“一體化”區域有潢川、光山兩個縣級區劃,一個河南潢川經濟技術開發區。以效率、集約為原則,擬應實行“兩辦一區”體制,即潢川辦事處、光山辦事處和開發區。
4、整合經濟資源,實施經濟一體化。目前,光山工業基礎較好,潢川農業產業化、工業化特色突出,立足於區位優勢商貿、物流發展勢頭強勁。突出兩地優勢,合理進行經濟布局。如:在建的華英工業園可沿潢光路向南延伸,鼓脹產業集聚區,形成沿路經濟帶。
5、整合基礎建設,實施基礎設施一體化。
一是著手潢光路的拓寬改造,建設高等級公路
二是啟動、加快面向開發區的京九大道和面向滬陝高速門戶的萬畝花卉示範園建設,拉大城市框架,形成主城區的向心力、輻射力。
三是論證、規劃沿潢川火車站、光山縣城、潢川縣城的環路建設。
四是從細節入手,如可先期開通潢光兩地市內公交。
6、整合宣傳資源,實施對外宣傳的一體化。潢、光兩縣要統一思想,充分利用兩地宣傳資源,通過部門、媒體、網路、人文等各個渠道,立體宣傳,面向全省、全國積極推介“潢光一體化”,招商引資,獲取政策支持,為“一體化”贏得良好的外部環境。

十二五規劃

按照功能對接、產業互補、資源共享、生態共建的要求,堅持把潢光一體化放在信陽發展的大格局中去謀劃,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加大工作力度,完善規劃編制工作,提升建設理念和標準,動員全市力量,著力推進潢光的區域對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錯位發展,加快推進潢光一體化進程,逐步實現潢光一體化發展,力爭“十二五”末,使潢光初步形成基礎設施共建、產業互補、資源共享、功能協調的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全力打造成為豫東南、皖西、鄂北區域性中心城市;交通、通訊樞紐城市;以輕工、商貿為主的生態宜居複合型城市。
突出城市特色,推進功能對接。充分發揮兩縣優勢,通過整合區域資源,強化產業互補,完善服務設施,突出文化、教育、旅遊、休閒、娛樂功能相互對接,功能互補。
實現相向發展,推進空間對接。按照“五大複合”理念,樹立“一盤棋”的思想,加快編制潢光一體化發展建設總體規劃、區域控制性規劃等規劃,加強功能性組團建設,加快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城市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多方面的統一規劃建設,重點做好潢河兩岸集景觀、休閒、居住、商業、觀光旅遊為一體的綜合片區、萬畝花卉基地等重點項目建設,進一步密切空間聯繫,實現相向發展,推進空間對接。
加快通道建設,推進城區對接。完善兩城間鐵路、高速公路和國道路網建設,加快推進潢光路、濱河大道等快速通道建設,加強供排水、電、氣、暖、通訊等地下管網建設,最佳化通道沿線加工業、現代物流業、商住、文化和生態建設布局,推進城區對接。
統籌產業布局,推進產業對接。結合兩縣實際,合理產業定位,最佳化產業布局,重點推進潢光產業帶建設,加快推進潢川西部工業集聚區、東部經濟技術集聚區建設,重點做好王崗高科技示範園、食品工業集聚區等園區建設,著力發展現代物流業、食品加工、花卉產業、特色養殖等產業,逐步實現兩縣的產業對接。   建立共享機制,推進服務對接。推行教育、科技、文化、旅遊資源共享和金融、電信、電力等同城化,推進服務對接。
加強生態共建,推進生態對接。構建生態共建機制,加快建設兩縣城之間主要幹道兩側?>綠色走廊,規劃建設潢河兩岸生態景觀帶,著力建設大型主題廣場和主題公園項目,著力發展都市型農業、觀光農業和花卉產業等產業,強化潢河、南大河等流域綜合治理,實現生態協調共建,推進生態對接。
潢光新城
潢光新城位於潢川、光山兩縣縣城之間,總面積約100平方公里,其中潢川24平方公里、光山76平方公里。該項工作是市政府為推進區域跨越式發展和加快實現城鎮一體化建設而確定的。意在儘快實現兩縣產業、市場、基礎設施、投資環境“四個一體化”和推進兩縣“六個銜接”。
潢川地區城鎮空間布局
“一心”,即以潢川
縣城區和城區外圍的傅店鎮、隆古鄉、傘陂寺鎮白店鄉卜塔集鎮等五個衛星城鎮為核心增長極。  “兩帶”,即以由東西向橫穿全縣的312國道而成的城鎮帶,自西向東依次貫穿傅店鎮、中心城區、潢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傘陂寺鎮、黃寺崗鎮桃林鋪鎮;以由南北向縱穿全縣106國道而成的城鎮帶,自北向南以此貫穿牛崗集、魏崗鄉、中心城區、白店鄉和仁和鎮
“三軸”,即以338省道為一級發展軸,貫穿雙柳樹鎮、仁和鎮、彭家店集等鄉鎮;以008縣道和縣域東部環路為兩個二級發展軸,分別貫穿魏崗鄉(牛崗集)、來龍鄉、踅孜鎮、上油崗鄉等鄉鎮和上油崗鄉、桃林鋪鎮(黃湖農場)、張集鄉、江家集鎮、雙柳樹鎮等鄉鎮。
“四區”,即四個城鎮發展協調區,即以中心城區、傅店鎮、隆古鄉、傘陂寺鎮、白店鄉、卜塔集鎮為西部城鎮發展協調區;以雙柳樹鎮、仁和鎮、江家集鎮、傳流店鄉為南部城鎮發展協調區;以魏崗鄉、來龍鄉、踅孜鎮、上油崗鄉、談店鄉為北部城鎮發展協調區;以桃林鋪鎮(黃湖農場)、黃寺崗鎮、張集鄉為東部城鎮發展協調區。
歷屆修志
元代以前光州有舊志多種,皆散佚。(參考張國淦《中國古方誌考})明志初修於弘治間,知州張輝主修,書十卷,《千頃堂書目》、《明史·藝文志》均著錄。張輝,僅知其弘治間來任,它皆 潢川出土的文物
無考。再修於嘉靖間,葛臣纂,喻時序。葛臣宇子良,潢川縣舉人,時任光州通判,熱衷修志,除纂此州志外,又纂潢川縣誌,書流傳至今。喻時,光山人,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仕至南京兵部侍郎,《明史》有傳。《晁氏寶文堂書目》著錄《光州志》一種,疑為以上二書之一。三修於萬曆三年(1575年),知州陳燁延州人陳璋纂修。陳燁,福建龍溪舉人,萬曆二年來任。陳璋,舉人,曾任刑部員外郎。《脈望館書目》、《澹生堂藏書目》各著錄《光州志》一種,四冊,疑為此書。以上三書皆佚。清代凡六修:順治、康熙二朝各修一次,乾隆、光緒二朝各修二次(一種日光緒《光州鄉土志》),書悉存。民國時曾修縣誌,歷時多年稿就,只印一冊即停,現僅存印本,余稿皆佚。  明代以來共修志十種,存者七;佚者三,皆為明志。
歷史名人
春申君——黃歇塑像
春申君黃歇(?~前238),中國戰國時期四公子之一,周朝黃國(潢川)貴族後裔。黃歇遊學博聞,善辯。考烈王元年,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12縣。
春申君明智忠信,寬厚愛人,以禮賢下士、招致賓客、輔佐治國而聞於世。頃襄王時,秦昭王派大將白起帶兵打敗韓國魏國後,聯合韓、魏兩國共同討伐楚國,形勢危急,頃襄王派能言善辯的春申君出使秦國,說服秦昭王退兵。頃襄王病重,春申君設計使留在秦國作為人質的楚太子完逃回楚國即位,即考烈王。考烈王任他為相。在秦軍圍攻邯鄲時,春申君帶兵救援。後又為楚北伐滅魯。
當時楚考烈王無子,春申君以此為憂。後來,春申君娶趙人李園之妹。李園妹有身孕後,獻於考烈王,生子被立為太子(即楚幽王),而李園妹被立為王后。李園因此逐漸掌握大權,蓄養死士,欲殺春申君。考烈王病死後,李園令人埋伏於棘門之內,殺死春申君及其全家。
春申君因保太子登基有功而官封令尹,地封故吳之地,上海都在其封域之內。春申君任相以來,做了許多為百姓稱道的好事,春申理水、出兵救趙等故事傳遍吳越之地。
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的得名以及上海簡稱“申”,都緣於上海城市之父——春申君黃歇。
元代文學家——馬祖常
馬祖常(1279-1338),字伯庸,光州(今潢川)人。祖宗雍古部人,居靖州天山(今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西北)。高祖錫里吉思,金末為鳳翔兵馬司判官,死後贈封恆州刺史,子孫按照“以官為姓”的慣例改姓馬。曾祖月合乃,跟隨元世祖忽必烈至汴,累官禮部尚書;父潤,同知漳州路總管府事,曾任光州監軍,始居光州。  王實味(1906年3月12日-1947年7月1日),作家,河南潢川人,妻子劉瑩
自然條件
地形、地貌
潢川地處大別山側洪積扇淮北平原過渡地帶,合肥-潢川盆地西側,地質結構屬淮陽古陸邊緣的一部分,地貌為剝蝕侵蝕類型,地勢南高北低,略向東北傾斜。境內淮鳳崗、七里崗、黃寺崗與寨河、潢河、白露河、春河“三崗四河”相間分布,淮河沿縣北側東流,將全縣地貌分為三個類型:南部為低山丘陵,面積占11.4%;中北部為壟崗,面積占65.7%;沿河為平原窪地,面積占22.9%。
氣候、土壤
潢川位於亞熱帶北部的邊緣,為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日照時數2092小時,太陽輻射量118.25千卡/平方厘米,無霜期226天,全年平均溫度15.3℃,年均降雨量1039毫米。土壤類型多種多樣,共有三個土類、7個亞類、17個土屬、61個土種,其中水稻土占68%,黃棕壤土占26.4%,潮土占5.6%。
資源、特色
潢川水資源充足。水資源年均總量73.47億立方米,地表徑流占7.9%、地下水占1.3%、過境水占
潢川貢面(6張)87.9%。動植物資源豐富。縣域內有高等植物247科839種,脊椎動物3類30目295種,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3種、省重點保護動物18種。特色產業聞名遐邇。潢川是中國花木生產基地,花卉種植面積達18萬畝,卜塔集鎮被命名為“中國花木之鄉”;華英集團被譽稱為“中國鴨王”,年生產加工櫻桃谷鴨7000萬隻,產品暢銷韓、日、中東俄羅斯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華鱉為正宗原產地,年產生態中華鱉(甲魚)36萬公斤,被譽為“甲魚王國”。此外,潢川貢面、卜集州姜、淮南麻鴨、高樁饅頭、三股油叉等地方名產名吃享譽全國。
綜合實力
發展目標
富強潢川。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7%,2015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224.2億元,繼續在全市各縣域中保持領先地位,經濟總量力爭翻一番,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4.6億元,年均增長13%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337.3億元,年均增長26%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00億元,年均增長20%。經濟結構調整和最佳化取得顯著進展,三次產業發展的協調性不斷增強,到2015年,三次產業結構最佳化到20:39:41。
宜居潢川。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大力推進“潢光一體化”建設,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產業融合、產城融合,繼續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進交通、通信、供電、供排水、供熱、供氣和治理污染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和網路化發展,基本實現基礎設施現代化。建成區面積達到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到50 萬人左右。
和諧潢川。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有顯著提高,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達到24018元,農村居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10596元。全縣居住、出行、文化、衛生和環境等條件有較大改善,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推進。到2015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分別達到95%、9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分別達到94%和94%。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十二五”期間累計城鎮新增就業3.6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27萬人,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呈現新局面。
生態潢川。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資源利用率明顯提高,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得到有效控制,縣域環境質量明顯提高,公眾的環保和生態意識明顯提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得到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到2015年,林木覆蓋率達到36.6%,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0%以上、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85%以上,“十二五”期間,萬元生產總值能耗累計降低17%,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分別控制在3.8kg/萬元和4.8kg/萬元以內。
活力潢川。明確改革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進一步調動各方面改革積極性,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完善更加適應發展開放型經濟要求的體制機制,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
相關數據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規模持續擴張  初步核算,2005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60.11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其中:第 華英集團
一產業增加值21.28億元,增長11.6%;第二產業增加值22.75億元,增長17.4%;第三產業增加值16.08億元,增長8.3%。三次產業結構為35.4:37.8:26.8,去年初步形成的“二一三”格局得到進一步鞏固。全縣人均生產總值達到7646元,約折合925美元。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29.9億元,增長19.5%,占全縣經濟總量的比重由上年的48.6%提高到49.8%。
經濟運行質量有所提高  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38.1%。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4.2%和12.2%。
市場物價運行平穩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5%,漲幅比上年回落3.5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中,食品價格上漲2.2%,菸酒及用品上漲2.2%,居住價格總水平上升5.2%。  就業再就業工作成效顯著  年末全縣在崗職工人數38869人,比上年增加341人。全縣新增就業崗位9411個,下崗再就業人員再就業4680人,全縣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5%,比上年末下降0.07個百分點。

特色小吃

潢川貢面
潢川貢面,歷史上稱"光州貢面"。此面系清油兌水鹽合細麵粉,經過拌、揉、發酵、盤條、上架、拉扯、涼曬、截切等十多道工序製成。
據《光州志》載:唐代、潢川已生產掛麵,當時"風銷華夏,奪魁九州",被人們稱為"光州魁面"。傳說,到宋朝時,光州州官令工人將這種面去其頭尾,取其中間,勻截成20公分左右的長度,用紅綠紙捲成園筒形,每筒半斤,作為禮品進獻給宮廷,宋仁宗食後,大讚:"美哉,光州貢面"!從此光州精製的筒裝掛麵,以"貢面"之稱聞名於世。
潢川掛麵有近千年的歷史,生產精製的筒裝貢面已有七百年左右,因此製作場坊遍及城鄉,所產之面,暢銷省內外。解放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貢面生產蓬勃發展,而且質量越來越好。現在的潢川貢面,條細如絲,中空如管,半斤一筒,色潔如銀,包裝美觀,攜帶方便,宜於保藏,便於食用。下鍋就熟,久不粘湯。清水下,爽利可口;兌湯下,香甜味美。營養價值高。且易於消化。所產數萬斤,尚供不應求。潢川貢面已收入《中國名食錄》。

三股油條

始於宋代。系以麵粉為主料摻合多種作料油炸而成。其狀長形三股,色澤嫩黃,食之酥脆香甜,一直為人們喜愛的早點。據傳,清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每日早餐均食三股油條。

高樁饃

又名“千層糕”,起於宋代。以麵粉為主料,經過發酵後,用手反覆揉搓成形,再置入蒸蘢內蒸薰而成,俗稱蒸饃。形似蒙古包,色如雪,軟似棉,皮薄如紙,內瓤自然分層,聞之清香,食之爽口,為宴客的主食。

潢川粉皮

以澱粉為原料(綠豆和豌豆粉為好),按澱粉用清水攪拌均勻,然後分舀入一個個特製的粉鍋內(銅或鐵制,直徑約20厘米),放在沸水鍋里不停地踅羅,直至凝固,再將粉鍋移置於冷水中,取出即成。這種水粉皮光亮柔軟,摺疊不破,久煮不爛,清香爽口。可涼調下酒,又可作肉湯配料。

油炸綠豆丸

將綠豆磨成糝兒,用水浸泡去殼後,兌食鹽、五香、蔥姜、辣椒等作料攪勻,手擠成直徑1厘米大小的丸,經油炸而成。丸子呈金黃色,久貯不壞,久煮不散。乾食香酥,湯食鮮美,食用方便,還可作饋贈的禮品。

綠豆糍粑

以糯米、綠豆為主料,將糯米蒸熟搗成粘糊狀,分成小糯米糰再捏成薄片,包上煮熟的綠豆餡,製成橢圓形的半成品,經油炸而成。新出油鍋的綠豆糍粑,色澤透黃髮亮,兩邊布滿油泡,吃時香柔甜美,食後餘味無窮,為早點佳品。

神仙餃

以麵粉製片皮,用豬肉配大蔥、白菜或韭菜作餡。餃餡摻兌雞蛋、香油等調拌,再用麵皮包捏成餃,其形似貓耳,又稱貓耳餃。此餃皮薄餡嫩,以清水或雞湯煮熟,兼有水餃和混飩之美味。俗稱神仙餃。

碗兒糕

原料就是家家都有的大米,把米加水打成漿再發酵。把發好的米漿一勺一勺舀進鋪了白紗布的碗狀格格里蒸,熟了端出來,雖然有熱氣騰騰,但有點其貌不揚,軟軟地塌在蒸籠里,它就變得小巧玲瓏,圓潤而豐滿了。

潢川胡辣湯

四季皆宜,其味美可口,深得人們的青睞。它以大眾化的品位和低廉的價格,始終成為人們早餐時的首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