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衛新河

漳衛新河

漳衛新河從山東省德州市四女寺村起,沿冀、魯邊界,途徑山東省武城縣、德州市、寧津縣、樂陵市、慶雲縣、無棣縣,河北省吳橋縣、東光縣、南皮縣、鹽山縣、海興縣,在無棣縣大口河入海。全長257公里,為山東河北兩省界河。漳衛新河流域物寶天華、人傑地靈。“九達通衢”之德州、雜技之鄉吳橋、徐福東渡之始千童鎮,皆國之名鎮;蘇祿王墓、東光鐵菩薩、碣石名山、板堂河故道、大口河入海口皆國之名勝;東方朔、李之儀、王翱、張之洞皆歷史名人;德州扒雞、保店驢肉、樂陵金絲小棗慶雲海島金山寺名揚天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漳衛新河
  • 流經地區:山東省武城縣、德州市、寧津縣、樂陵市、慶雲縣、無棣縣,河北省吳橋縣、東光縣、南皮縣、鹽山縣、海興
  • 發源地:山東省德州市四女寺村
  • 河長:257公里
發展歷史,相關資料,海河水系,污染問題,沿岸受災嚴重,污染治而未愈,治污措施確定,

發展歷史

漳衛新河古稱鬲津河,為當年禹治九河之一。徐福即由此河乘船入海東渡日本。至唐宋時,黃河奪鬲津古河入海,一度成為宋遼、宋金之邊界。後黃河南移,奪淮入海,此河遂逐漸湮沒,變為廢黃河,成為一時之患。至明朝永樂年間,工部尚書宋禮建議開挖減河,泄水以平患。明朝永樂年以後,人們將來自山西的漳河和來自河南的衛河匯入鬲津河,初挖減河。至弘治3年,減河上口移至四女寺,並置閘,河遂名四女寺減河。後明清兩代,河幾度淤通,閘幾度修廢,至民國時,幾成旱田,其害大矣。
漳衛新河漳衛新河
建國後,政府於50年代年幾度治理,疏浚河道,興建四女寺樞紐,興害為利,四女寺減河始名副其實。64年,河北、山東即以減河為界。71—76年,再次大規模治理,重新疏浚,興建攔河蓄水閘,並更名為“漳衛新河”,沿用至今。
漳衛新河流域物寶天華、人傑地靈。“九達通衢”之德州、雜技之鄉吳橋、徐福東渡之始千童鎮,皆國之名鎮;蘇祿王墓、東光鐵菩薩、碣石名山、板堂河故道、大口河入海口皆國之名勝;東方朔、李之儀、王翱、張之洞皆歷史名人;德州扒雞、保店驢肉、慶雲海島金山寺、樂陵金絲小棗名揚天下。
名字來歷
為河北省東南緣與山東省之界河。起自山東武城縣四女寺閘口,向東北左堤經德州入河北,經吳橋、東光、南皮、鹽山、海興縣,入渤海灣,右堤在山東境內。全長206公里。為古黃河故道,唐代以來多次疏浚。1963年出現歷史上罕見洪水,流量達1 290立方米/秒。1971年—1973年又行拓挖,設計流量為3 500立方米/秒。系泄洪為主、灌溉為輔的人工河。原名四女寺減河,因其上游為漳河與衛河,故稱漳衛新河。

相關資料

漳衛新河自武城四女寺而下,入陵縣,經德州市德城區吳橋縣,成為冀魯分界,又順次自西南向東北流經東光、寧津、南皮樂陵鹽山慶雲海興無棣,至大口河流入渤海,全長257公里。
沿河地區經濟發展迅速,特別是濱海地區經濟發展更為迅猛。北岸有國家重點工程滄州港(黃驊港),神黃鐵路橫貫該區,是我國晉煤外運的新通道;南岸有濱州港經濟園區,有國家大型骨幹化工企業魯北化工廠。 東部有山東建設中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經濟發展日益崛起。
漳衛新河原名鬲津河,是大禹治水時開挖疏通的九河之一,1955年擴挖改造,與其上游的四女寺減河統一命名為四女寺減河。原四女寺減河是一條長度只有十多華里的行洪河道,上接衛運河,下連鬲津河。1968年研究治理漳衛河時,定名為漳衛新河。1971年再次擴大治理時,改分洪為承泄衛運河洪水入海的主要河道,正式更名為漳衛新河。
漳衛新河從山東省德州市四女寺村起,沿冀、魯邊界,途徑山東省武城縣、德州市、寧津縣、樂陵市、慶雲縣、無棣縣,河北省吳橋縣、東光縣、南皮縣、鹽山縣、海興縣,在河北省海興縣與山東省無棣縣交界處的大口河入海。
四女寺減河歷史悠久,為黃河故道,歷史稱 津河。疏通於明永樂十年(公園1412年)。清初,減河“淤塞已平”、“閘座廢壞不修”。
建國後,1955年春按55秒立米疏浚,1955年冬至1956年春按400秒立米治理,1957至1958年按850秒立米治理;1971~1972年再次擴大治理,形成現在態勢,設計行洪量達3500秒立米。為利用河槽調蓄,服務於沿河農田灌溉,新建了辛集等六座攔河閘,可蓄水約1億立米。

海河水系

海河水系:薊運河潮白河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衛新河

污染問題

自漳衛新河上游污水第一次通過辛集閘直排入海以來,共發生了三次重大污染事故:第一次是2000年9月至2001年4月期間,漳衛新河上游的3億方污水自無棣縣大口河進入渤海,COD(化學需氧量)入海量達10萬噸,給無棣縣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151億元;第二次是2003年10月至2004年2月期間,漳衛新河上游4.87億方污水第二次通過大口河大規模排入渤海,COD入海量達8.5萬噸,給無棣縣造成直接經濟損失6.5億元;第三次是2004年7月5日至2月期間,漳衛新河辛集閘再次提閘泄污,最大入海流量為100立方米/秒,COD最大值為230mg/L,4.47億方污水、4.33萬噸COD排入無棣縣近岸海域,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29億元。
百川奔流歸大海。但一次次滾滾而來的污水,讓無棣沿海漁民吃盡了苦頭,漳衛新河污染事故頻繁發生,給無棣縣沿海工農業生產及民眾生活帶來了嚴重危害和重大損失。

沿岸受災嚴重

無棣縣環保局有關人士介紹說,三次排污事故,使無棣縣8萬餘名民眾遭受程度不同的危害。大量污水的排入,使沿河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該河無棣縣境內及近海區域魚、蝦、蟹及幼魚苗大量死亡,海洋資源量銳減;50%以上的漁船不能正常作業,30%的漁船被迫停港,7萬漁民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河道沿岸的文蛤毛蚶玉螺等退出低灘,隨流下遷,沿海貝類及養殖的魚蝦大量死亡;無棣縣有關企業千辛萬苦培植起來的40餘萬畝海水養殖基地瀕臨毀滅邊緣;近300萬公畝鹽田無法蓄水制鹵,鹽業及鹽化工因鹵源不足而減產。這些給當地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2005年4月份,來自上游的大量污水又囤積在了漳衛新河辛集閘前,一旦這些污水囤積到一定數量,將再次提閘放污。
記者在辛集閘現場看到,污水呈黑色,和醬油顏色差不多,污水上還泛著油花,散發著惡臭味。
無棣縣環境監測站曾對辛集閘斷面的污水進行監測,河水COD為265mg/L,超V類水質標準的5.6倍,河水嚴重污染,水生生物滅絕。有關方面專門就漳衛新河污染做了多次調查,確認污水主要來源於上游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及臨清、德州兩市的工業和生活污水。

污染治而未愈

在地圖上,衛運河一直按其自然流向,自四女寺閘由漳衛南運河經河北天津渤海。1994年12月,河北省引黃入衛占用衛運河河道,國家引黃入衛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了《關於引黃入衛供水調度的緊急通知》,要求山東、河北兩省各負擔四女寺以上衛運河來的流量(含污水)的50%,即衛運河河水從德州四女寺閘分流,50%排入南運河,50%經岔河排入漳衛新河。當時對衛運河河水進行分流是為實施“引黃入衛”工程而採取的應急措施,這樣一來,山東省承擔了本來應由其他省市承擔的污染負荷。
1999年3月,國務院批覆的《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明確規定,“冬四月(11~2月)引黃期間,衛運河的上游來水全部由和平閘輸往黑龍港(河北)農灌區”。但是,不論是國家確定的衛運河各50%分流的臨時措施,還是冬四月全部由和平閘輸往黑龍港的措施,都沒有得到落實。事實上,自引黃入衛以來,90%以上的衛運河水量經四女寺閘排入了漳衛新河。
長期以來,漳衛新河排污問題也引起了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注。2000~2001年漳衛新河發生第一次污染事故後,國家環保總局在北京主持召開了漳衛新河污染糾紛協調會,山東、河南、山西、河北等四省環保、水利、農業部門和海委水保局、漳衛南局等有關單位參加了協調會。這次會議上,國家環保總局提出了“進一步加強流域治污力度,切實消減污染負荷;各省之間要團結治污,在特殊時期特別是汛期要加強上下游污染聯防,避免發生污染事故”等協調意見。
但是,漳衛新河污染事故仍然不斷發生,無棣縣經濟尤其是海洋經濟接連遭受重創。
無棣縣政府負責人認為,來自河流上游的有關部門應嚴格落實有關規劃及國家環保總局有關承諾,立即關停上游超標排污企業,停止污染侵害。

治污措施確定

人代會議案組工作同志首先將無棣縣縣長劉星泰、霑化縣縣長楊玫慶等代表有關解決漳衛新河、徒駭河污染問題的議案交給省環保局局長張凱。漳衛新河、徒駭河源頭均在省外,前者流經無棣,後者流經霑化,兩條河流長期污染嚴重,這幾年國家、沿河各省以及省內環保部門採取了諸多治污措施,但由於污染源頭多,水污染問題一直未得到根治,嚴重影響了無棣、霑化兩地人民的生產、生活。
張凱通報了國家和省里有關解決兩河污染的治污措施和治污進程。一是抓“兩頭”。國家環保總局已確定在上游聊城市稱勾灣斷面建設國家級水質自動監測站,我省將繼續要求總局督促河南省組織關閉“土(小)”企業,加快結構調整,完善治污措施;省環保局計畫在無棣境內小泊頭橋斷面建設省級水質自動監測站。二是在督促上游省份污水達標排放的同時,首先解決省內污染問題。我省將繼續把水環境質量作為考核環境保護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對違反環保法律法規的行為及時查處;省轄重點流域逐步實施排污許可制度;在德州建設市區污水改排工程,在臨清建設日處理3萬噸污水處理廠。三是省政府在《關於儘快解決漳衛南運河山東段遭受上游嚴重污染問題的請示》中,已請求國務院督促上游省份對因南運河改道給下游造成的污染危害和損失予以經濟補償;省環保局將繼續要求國家環保總局督促流域內各省及有關部門認真落實《關於漳衛南運河水污染糾紛協調意見的函》。
劉星泰、楊玫慶等代表對張凱的答覆表示滿意,並當場在徵詢意見書上籤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