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棣縣

無棣縣

無棣縣屬於山東省濱州市,位於中國山東省最北部,地處沿海,是黃河三角洲綜合開發的重點區域,也是“海上山東”建設的前沿陣地。無棣縣版圖面積1963平方公里,轄92個街道辦事處,568個行政村,571個自然村,43萬人,與國家第二大跨世紀工程---神華工程的樞紐黃驊港隔河相望,是京津塘和山東半島兩大經濟區的交匯點,素有“冀魯樞紐”和“齊燕要塞”之稱。無棣縣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兼糧、棉、棗、牧、漁、鹽之利,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無棣
  • 外文名稱:wudi
  • 別名:海豐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山東省濱州市
  • 下轄地區:2街道9鎮
  • 政府駐地:無棣城
  • 電話區號:0543
  • 郵政區碼:251900
  • 地理位置:渤海灣西南邊
  • 面積:1963平方千米
  • 人口:437113
  • 氣候條件:四季分明
  • 著名景點:禹貢碣石山大口河景區、海豐塔、秦台、漢壘、光武城、吳式芬故居
  • 機場:濟南、天津、東營
  • 火車站:濟南、天津、東營 、滄州、 德州
  • 車牌代碼:魯M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氣候,經濟,農業,工業,服務業,社會,人口,交通,資源,特產,旅遊,人物,榮譽,

歷史沿革

無棣縣無棣縣
新石器時代縣境內有人類聚居,有東李遺址、韓家窯遺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西小王鄉王家墳村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磨製石斧。原始社會後期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部落集團時期,屬於東夷集團。有唐虞時期無棣山(碣石山)、有大禹治水之導河無棣水(無棣溝)。
夏縣境為兗州之域。“九河入海處當屬兗州”。《禹貢》載:“濟水、河水之間一帶是兗州。”
商縣境屬薄姑(又名亳姑、蒲姑)國地,治所在博興縣境內。
西周縣境為無棣邑,因境內有無棣山、無棣水而得名。周滅商,姜太公封齊君建國於營丘。無棣邑為齊國北疆、漁鹽之區,是華夏古老城邑之一。《左傳》載:“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清《海豐縣誌》載:“今之武樂慶鹽皆其舊境。”《寧津縣誌》載:“周,寧津屬無棣邑。”《鹽山縣誌》載:“周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鹽山縣為無棣地。”
春秋戰國無棣邑,為齊國地。《史記》載“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救燕返國,燕莊公遂送桓公入齊境。桓公曰‘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於是分溝(無棣溝)割燕君所至與燕國”。自此無棣溝以北地區劃歸燕國,溝為齊燕國界。
秦縣境為厭次縣,初屬齊郡,後屬濟北郡。秦始皇以東有天子氣,乃東巡以厭(讀壓)之,次舍於此,而得名,治所在今惠民縣桑落墅北。楚、漢戰爭時期,縣境為漢將韓信所據,築有韓信屯兵的信陽城,位於信陽鄉車裡村。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縣境置陽信縣,屬渤海郡,治所在信陽鄉車裡村信陽城。新朝渤海郡改迎河郡,隨屬之。
東漢 縣境初屬青州平原郡富平縣,永平五年(62年)改為厭次縣,延光元年(122年)改屬冀州渤海郡陽信縣,延康元年(220年)陽信縣改屬青州樂陵郡。
魏 晉縣境屬冀州樂陵國陽信縣。晉末國改郡,為樂陵郡陽信縣。
東晉十六國縣境為陽信縣地,晉鹹和二年(327年)屬後趙。晉太和元年(366年)屬前燕。晉太元七年(382年)屬前秦。晉太元二十年(395年)屬後燕。晉義熙五年(409年)屬魏。
南北朝 縣境為陽信縣,南朝宋屬冀州樂陵郡,後屬北魏青州樂陵郡。北魏熙平三年(517年)冀、瀛州並為滄州,陽信改屬滄州樂陵郡。後為東魏、齊地。高齊天保七年(556年)厭次省併入陽信縣,陽信縣移治馬嶺城(今惠民縣),為附廓縣。
隋無棣縣,開皇六年(586年)析陽信縣北部、饒安縣東部置,屬棣州,治慶雲縣於家店村。大業二年(606年),棣州改滄州,屬滄州。大業八年(612年)廢州置郡,屬渤海郡。
唐無棣稱上縣,屬渤海郡。貞觀元年(627年)省併入陽信縣。貞觀八年(634年)復置。天寶元年(742年)滄州改稱景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稱滄州,無棣隨屬。太和二年(828年)劃屬棣州,不久復屬滄州。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無棣縣,屬河北道滄州。
後周無棣縣,隸屬河北東路滄州保順軍。後周顯德六年(959年),置保順軍於無棣縣東南二十里,治所在信陽鄉城角村,軍如下州,轄無棣一縣。
北宋無棣縣,於治平元年(1064年)移治保順軍城,稱望縣,即縣治置軍使。大觀二年(1108年),屬滄州景城郡保順軍。
金無棣縣,屬河北東路滄州保順軍。天會四年(1126年),金兵占滄州,無棣縣入金。泰和三年(1203年),保順軍廢,無棣屬河北東路滄州。
元無棣縣,屬河北東路滄州。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南宋鹹淳元年),無棣省並樂陵,以縣治入濟南之棣州,尋復置。是年,析無棣為東西二縣,縣境為東無棣屬棣州,治信陽鄉城角村。西無棣縣隸滄州,即今慶雲縣,治於家店村。
明海豐縣,屬武定州。洪武四年(1371年),無棣縣省並。明史載:洪武初州縣俱廢,洪武六年(1373年)六月,置海豐縣(另舊縣誌載:明建文四年九月初四無棣改海豐),以縣境有海豐鄉,西北有海豐場取名,初屬濱州,後屬樂安州。宣德元年(1426年)樂安州改武定州,隨屬之。
清海豐縣,屬山東省濟東泰武臨(濟南)道武定府。雍正二年(1724年),武定州改為直隸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武定州升為府,隨屬。
中華民國無棣縣,屬濟南道。1913年2月,海豐縣屬山東省岱北道。1914年6月,海豐復稱無棣縣,屬濟南道。1925年10月,改屬武定道。1928年,廢道直屬山東省。1938年2月,無棣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冀魯豫省代管。1939年7月,無棣縣第二屆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隸屬冀南行政區第六督察專員公署。1945年9月,無棣縣解放,無棣縣屬渤海區第四專區,治無棣城。是年10月,遷水灣街,11月,遷信陽城。1947年初,遷車鎮小高村。1949年7月,第四專區改墾利專區,無棣屬之。
無棣夜色無棣夜色
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棣縣,1949年10月6日,縣政府遷無棣城。1950年5月,渤海區及所轄專區撤銷,改屬惠民專區。1958年10月,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合併,屬淄博專區。1959年1月,陽信縣併入無棣縣。1961年,專區與縣恢復原建制,屬惠民專區。1992年3月,惠民地區改濱州地區。2001年1月,濱州地區改濱州市,無棣隨屬。
附:1938年3月,日本侵略軍成立偽“山東省公署”,全省劃分為4道2市,無棣縣屬“魯北道”。1940年7月,全省改設10道,無棣屬武定道。1945年,日軍撤離無棣,偽行政區廢除。

行政區劃

截止2016年底,無棣縣有2街道9鎮,即:海豐街道、棣豐街道、水灣鎮、碣石山鎮、小泊頭鎮、埕口鎮、信陽鎮、車王鎮、柳堡鎮、西小王鎮、佘家鎮。共有569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

無棣縣,地處山東省最北部,渤海西南岸,東連霑化縣,西接慶雲縣,南靠陽信縣,北隔漳衛新河與河北省黃驊市、海興縣為鄰。最東點為老霑化溝入海口,東經118°12′,最西點為無棣鎮郎家村,東經117°31′,最大橫距60公里。最南點為無棣鎮郭家村,北緯37°41′,最北點為埕口鎮大口河入海口,北緯38°187′,最大縱距70公里。面積1998.12平方公里。縣城東南距濱州市54.5公里,西南距濟南130.5公里,西北距北京260公里。

氣候

無棣縣屬北溫帶東亞季風區域大陸性氣候。具有夏熱多雨,冬寒季長,春季多風乾燥,秋季溫和涼爽的特點。無棣縣年平均氣溫12℃左右。

經濟

農業

2005年無棣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6.03億元,比上年增長7.43%。其中,農業總產值13.18億元,林業總產值0.09億元,牧業總產值5.55億元,漁業總產值6.37億元,分別增長-11.89%、214.95%、70.32%、10.35%。無棣縣糧食總產25.33萬噸,增長59.5%,其中玉米單產達414公斤(歷史新高),增長5公斤。棗總產量達11.05萬噸(歷史新高),增長16.4%,其中冬棗增長84.0%;家禽出欄量達2120.85萬隻,增長214.4%。其他主要農牧業產品產量均保持穩定較快發展。
2008年無棣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5.54億元,比上年增長8.01%。其中,農業總產值19.40億元,增長3.73%;林業總產值0.32億元,增長0.38%;牧業總產值14.31億元,增長10.74%;漁業總產值9.86億元,增長10.14%;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65億元,增長20.41%。小麥和玉米單產分別為367公斤、439公斤,分別增長7.4%、減少2.66%,小麥單產創歷史新高。棉花單產88公斤,比上年增加3公斤。棗總產量達19.64萬噸,增加2.14萬噸,增長12.18%,創歷史新高。家禽出欄量達5442.91萬隻,增長23.88%。
2009年無棣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9.72億元,比上年增長4.2%(可比價)。其中,農業總產值21.66億元,增長4.1%;林業總產值0.33億元,增長4.6%;牧業總產值15.42億元,增長6.5%;漁業總產值10.36億元,增長4.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95億元,增長17.5%。2009年糧食總產31.01萬噸,比上年增長8.1%。小麥和玉米單產分別為374公斤、462公斤,均創歷史新高,分別比上年增長1.88%、5.15%。棉花總產4.06萬噸,比上年減少5.35%。棗總產量達23.50萬噸,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增加3.86萬噸,增長19.68%,其中小棗總產(鮮)11.98萬噸,比上年增長1.75萬噸,增長17.15%;冬棗總產11.52萬噸,比2008年增加2.11萬噸,增長22.43%。水產品產量12.59萬噸,同比增長2.38%,其中海水產品12.17萬噸,同比增長4.27%,增幅比上年提高13.27個百分點。
無棣縣2010年漁業實現總產值49.46億元,比上年增長5.2%。糧食總產29.43萬噸,減少3.7%;棉花總產3.04萬噸,減少15.7%;油料總產0.05萬噸,減少37.76%;水果總產23.37萬噸,減少1.52%;蔬菜總產1.38萬噸,增長4.72%;水產品總產7.23萬噸,增長3.22%。肉類總產9.21萬噸,禽蛋總產0.81萬噸,奶類總產0.26萬噸。全年完成造林面積2 533公頃。無棣縣農機總動力82.2萬千瓦,增長5.75%。

工業

2005年無棣縣實現工業總產值127.7億元,比上年增長45.0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01.62億元,增長49.46%;實現工業增加值32.39億元,增長55.82%,占GDP的比重達45.55%。
2008年無棣縣實現工業總產值312.28億元,比上年增長26.0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達到141家,比上年淨增10家;完成總產值272.1億元,增長26.99%;實現工業增加值72.49億元,增長5.31%,比上年減少21.4個百分點。受巨觀經濟波動的影響,無棣縣規模上工業增速逐漸減緩,1-3月增加值增幅為23.60%,至6、7、8月分別回落到11.60%、10.54%、9.89%,11月份4.75%為全年最低點。
2009年底,無棣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達151家,比上年末淨增10家。2009年無棣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87.28億元,同比增長18.14%,增速比上年提高12.8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穩中有升,2009年1至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為-7.5%,為全年最低;1至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上升為10.46%;增加值增幅6、7、8月份分別提高到16.03%、16.22%、16.60%;11月份為17.4%。2009年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320.07億元,同比增長17.53%。工業品產銷率為100.05%,比上年提高1.29個百分點。
2010年無棣縣實現工業總產值417.04億元,比上年增長15.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3家,實現增加值101.69億元,同比增長12.0%,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50.74億元,增長13.2%;實現利稅32.40億元,增長16.0%;實現利潤27.99億元,增長15.7%。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504.61%,同比提高14.62個百分點。企業虧損面為17.1%。資質三級及以上建築企業27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0億元,實現利稅3 320萬元。

服務業

2005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96億元,比上年增長16.8%。
2005年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34.21億元,比上年增長24.98%;城鄉居民儲蓄餘額24.09億元,增長18.6%;各項貸款餘額30.25億元,增長45.86%。
2008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25億元,比上年增長23.13%。一是城鄉市場共同繁榮。縣以上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8.58億元,增長23.68%;縣以下鄉村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1.67億元,增長22.3%。二是限額以上企業增長迅速。全部限額以上企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65億元,增長39.81%。三是餐飲業消費品零售額較快增長。無棣縣餐飲業實現零售額4.07億元,增長24.73%。
2008年無棣縣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10034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1.23%;其中出口總額2266萬美元,增長9.2%。實際利用外資1030萬美元,減少42.1%。
2008年末無棣縣各項存款餘額58.38億元,較年初增加11.37億元,增長24.17%;無棣縣各項貸款餘額67.11億元,較年初增加9.47億元,增長16.43%;城鄉居民儲蓄餘額38.41億元,增長26.22%,比上年底提高12.34個百分點,呈現穩步上漲趨勢。
2009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11億元,比上年增長19.37%。運行特點一是限額以上企業增長迅速。全部限額以上企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65億元,同比增長42.34%。二是城鄉市場共同繁榮。2009年縣以上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2.36億元,同比增長20.30%;縣以下鄉村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3.75億元,同比增長17.88%。三是餐飲業消費品零售額較快增長。無棣縣餐飲業實現零售額4.92億元,同比增長20.94%。
2009年無棣縣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3554萬美元,比上年減少64.60%;其中出口總額2069萬美元,同比減少8.70%。實際利用外資830萬美元,同比減少19.40%。
2009年末無棣縣各項存款餘額72.55億元,較年初增加14.17億元,同比增長24.27%;無棣縣各項貸款餘額87.57億元,較年初增加20.46億元,同比增長30.49%;城鄉居民儲蓄餘額43.93億元,同比增長14.36%,呈現穩步上漲趨勢。

社會

教育
2005年末教育機構309處,比上年減少51處;其中:中學增加2處,國小減少6處,幼稚園減少47處。年末教職工人數5483人,比上年減少0.42%。年末在校學生60111人,減少2.31%。
2008年末中學數22處,與上年持平,教職工人數2810人,增長20.7%,在校學生18596人,減少876人。年末國小數71處,減少4處,教職工人數2238人,減少4.03%,在校學生30928人,增加1942人。
2010年有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2 922人。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5 557人。國中18所,在校生1.21萬人。國小67所,在校生2.74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63人。共取得國家科技獎勵2項。專利申請量96件,授權專利69件。
文化
2010年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民眾藝術館、文化館1處,公共圖書館1處,檔案館1處。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均為100%。
衛生
2005年無棣縣擁有衛生機構16處,病房床位884張,比上年增長72.99%,衛生技術人員916人,比上年增長6.51%。
2008年末全縣擁有衛生機構17處,病房床位1159張,增長1.13%,衛生技術人員966人,減少11人。
2010年有衛生機構15所,其中,醫院、衛生院13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2所。各類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 485張,衛生技術人員1 584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438人,註冊護士373人。
體育
2005年無棣縣三級以上裁判79人,舉辦運動會1次,參加人數800人。傳統項目個數3個,訓練學生250人。
2008年無棣縣三級以上裁判158人,舉辦運動會15次,參加人數6000人,比上年增加1000人。傳統項目個數3個,訓練學生220人。
2010年有體育館1座,全年參加國際比賽獲2個第一名、1個第三名,全國比賽獲3個第一名、3個第二名,2個第三名。在第22屆省運會上獲金牌16.75枚。
科技
2005年內無棣縣組織市以上科技項目11項,其中:國家2項,省級7項。
2008年內無棣縣組織市以上科技項目11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7項。全年專利申請64件,比上年增加18件。

人口

2004年底無棣縣總人口43.7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73萬人。男女性別比104.7∶100,人口出生率11.96‰,死亡率5.89‰,自然增長率6.07‰。有少數民族16個,5478人。有漢、回、蒙、滿、藏、傣、布依、壯、土家、苗、朝鮮、維吾爾、彝、錫伯、哈尼、鄂倫春16個民族。
2010年無棣縣總面積1601平方公里,轄6鎮3鄉2個街道,571個行政村。年末無棣縣總人口42.4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64萬人,人口出生率15.7‰,死亡率5.7‰,自然增長率9.9‰。有少數民族19個,5 476人。
無棣縣共有12個民族,其中漢族426503人,占總人口的99.1%, 少數民族11個, 3935人。其中回族3914人(車王鎮2978人,水灣鎮419人,小泊頭鎮376人,無棣鎮17人,馬山子鎮13人,柳堡鎮4人,埕口鎮2人,城區105人);蒙古族2人(無棣鎮1人,城區1人);滿族7人(無棣鎮2人,埕口鎮1人,城區4人);藏族2人(埕口鎮1人,碣石山鎮1人);傣族2人(信陽鄉1人,小泊頭鎮1人);瑤族2人(無棣鎮1人, 小泊頭鎮1人);拉祜族1人(柳堡鄉);布依族1人(水灣鎮);壯族2人(小泊頭鎮);珞巴族1人(小泊頭鎮);土家族1人(小泊頭鎮)。

交通

無棣縣2010年公路通車裡程1839.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裡程46.17公里。公路旅客運輸量651.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公路、水路貨物運輸量分別為1 169.1萬噸和51萬噸,分別增長6%和63%。港口貨物吞吐量81萬噸,增長4.9%。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97億元,增長5.91%。其中,電信業務總量1.77億元,增長0.57%;郵政業務總量2 033.88萬元,增長35%。年末固定電話用戶6.33萬戶,行動電話用戶27.37萬戶,網際網路用戶3.15萬戶。

資源

水產資源
海岸線長102公里,淺海漁場150萬畝,灘涂98萬畝,潮間帶48萬畝,宜鹽面積653萬公畝,已開發鹽田356萬公畝,原鹽年產量達220萬噸,是全國大型優質鹽生產基地和重點出口鹽基地。宜漁面積20萬畝,近海盛產對蝦、梭子蟹、鱸魚、梭魚和各種貝類,被譽為“天下第一鮮”的文蛤資源尤為豐厚。海產品年捕撈量6萬餘噸。已開發海水養殖水面11萬畝,對蝦、梭子蟹、各種魚類及貝類等年養殖產量7.5萬噸,產品遠銷日、韓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礦產資源
地下滷水資源分布廣、儲量大、濃度高,發展鹽業和鹽化工條件優越。已探明原油儲量5000萬噸、天然氣儲量2億立方米的富台大油田,是國家“十五”期間石油增儲上產的主陣地,現已實施大規模開採。擁有3條長56公里,總地質儲量3.6億噸且隨海水潮汐作用每年增加10萬噸以上的世界罕見的貝殼砂礦帶。這種礦砂屬世界稀有礦產資源,是生產日用高檔瓷器、飼料、水泥的理想原料。

特產

金絲小棗
無棣縣栽培棗樹歷史悠久,始於夏商,盛於唐代,被譽為“華夏棗都”。無棣縣有棗面積115萬畝,棗樹4100萬株,其中小棗樹2720萬株,冬棗樹1380萬株,年產小棗(乾)4500萬公斤,冬棗3000萬公斤。是國家林業局命名的“中國棗鄉”。無棣金絲小棗因氣候條件、地理位置特殊,品質獨特而馳名中外,在2002年全國紅棗交易會上評為金獎。含糖量70%-80%,1公斤鮮棗含維生素C的總量為5460毫克。還含有維生素A1、B2(核黃素)、B1(硫胺素)和尼克酸、鈣、磷、鐵、胡羅卜素等。
渤海黑驢
也稱“德州驢”,主產無棣縣。早在清乾隆年間,無棣農民常用驢運鹽去德州地區進行鹽畜交易,德州就成為無棣驢的集散地,“德州驢”之名由此而來。其體型高大,肌肉發達,形體勻稱而健壯,頭頸高昂,面直口齊,眼大有神,背腰平直,肋骨拱圓,腹部充實,關節明顯。按毛色分,有“三粉”和“烏頭”兩大類。其生長發育快,驢駒一歲時,體高、體長即達到成年的85%以上;3歲時,發育基本完成,一般體高140厘米,體長141厘米。體重一般在311公斤左右。
梭子蟹
俗稱“螃蟹”。在眾多海產中,以其肉鮮味美,堪稱“海鮮一絕”。梭子蟹營養豐富,蟹肉中維生素A的含量較高,還有蛋白、脂肪、糖、鈣、磷、鐵等其他營養物質,是渤海中經濟量高,產量最大的經濟蟹類。蟹肉不僅供食用,還可供藥用,有清熱、散血、滋陰的功效。

旅遊

萬畝生態觀光棗園,位於無棣縣中南部,主要集中在水灣鎮、佘家巷鄉、西小王鄉等鄉鎮,集觀光、休閒、保健、娛樂於一體。
碣石山旅遊風景區
碣石山位於無棣縣城北30公里處的碣石山鎮境內,海拔63.4米,方圓0.39平方公里,形成於73萬年前新生代第四紀更新世,屬一中心式噴發形成的火山錐狀地形,是國內罕見的第四紀火山中最為年輕的一座火山,也是魯北平原唯一的一座山體,被譽為“京南第一山”。1998年,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省級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
大口河海濱旅遊度假區
區內有3條長56公里,總儲量達3.6億噸,並隨著海水潮汐作用每年增加10萬噸以上的貝殼堤帶。2002年,貝殼堤島與濕地系統被山東省政府確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大覺寺海豐塔,始建於唐貞觀十三年(639),原名“普照寺”。唐開元年間,易名開元寺,五代高僧恆超曾掛錫開元寺二十七年。明初,又改名“大覺寺”,無棣改名海豐,塔遂有“海豐塔”之名。
海豐塔原名普照寺舍利寶塔,為無棣舊八大景之一“叢林塔影”堪稱齊燕一絕。始建於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40年),明正德、萬曆、清乾隆年間三次修葺。1957年,經上級批准將因地震震裂的殘塔夷平。1991年縣委縣政府倡導重建。
無棣塔影公園
位於濱州市無棣縣縣城塔影街。距離濱州市約60餘公里。是展示無棣悠久歷史人文的公園。園內有海豐塔及舊址、金古廳、鐘鼓樓、白石女像、渤海黑牛雕像、荷花灣、明代大覺寺殿和清代高等學堂,占地面積8400平方米。
水溝村海韻漁家樂
水溝村位於埕口鎮政府駐地以北15公里,大濟路以西。東臨濱州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面與黃驊港隔河相望,有360戶、1300人,灘涂面積5700畝,以海水養殖、海洋捕撈,漁業旅遊,船舶維修、鹽業生產為主導產業,有”魯北海業第一村”之稱。2013年10月入選“好客山東最美鄉村”。
吳式芬故居位於舊無棣城南門裡西側,占地7000平方米,院內古木參天,氣勢古樸典雅。故居南院始建於建於明英宗正統年間,原為明代戶部尚書王佑之宅弟,由吳氏十三世吏部尚書吳紹詩購置後重新擴建,現明代建築猶存,至今已有500年歷史。

人物

楊巍(1516—1608),無棣縣人,是明代中期的一位重臣,官曆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周禮》“六官”中有“天官”一職,其職務類後世的禮部、吏部,所以後世的禮部尚書、吏部尚書也稱之為“天官”,楊巍在明代擔任過吏部尚書,故鄉人習稱為“楊天官”。
吳式芬(公元1796-1856年年),字子苾,號誦孫,海豐(今無棣)縣人。嘉慶元年丙辰年二月二十四日,生於京師。 金石學家和考古學家。清道光進士,官至內閣學士,生平專攻訓詁之學,長於音韻,精於考訂,凡鼎彝、碑碣、漢磚、唐鏡之文,皆拓本收錄。懂古代繪畫和書法,善鼓琴,愛作詩。
石景芳(1912—1942)原名石玉琮,字景芳。無棣縣劉風台人。1937年8月擔任中共無棣縣第一任書記。1938年3月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別動總隊第三十一游擊支隊,任政治特派員,同年夏秋之交到東光縣開闢抗日根據地,10月任東光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1939年5月任魯北行政委員會主任,1940年5月任冀南六專署專員兼軍分區司令員。 1942年6月與地委書記杜子孚、組織部長邸玉棟率機關幹部和警衛連百餘人轉移時,遇到日軍“大掃蕩”,經過激戰在趙柳林附近壯烈犧牲。
李山,祖籍山東無棣。1926年生於青島。幼年與大海為伴,“海水青天浩渺無涯之印象 深植於心”是以後畫中多遼闊深遠之致。1937年抗日戰爭起,隨父母返農村故鄉,讀書于田埂柳蔭下,耽玩與野草秋蟲聲中,諸多童年回憶,多融於後來花鳥畫創作中。
李愚(?~935)唐末名相李愚,滄州無棣縣人。青年時期立志求學,嗜讀經史,崇尚古文,近韓、柳文體。因傾慕晏嬰(字平仲)的為人,初名晏平。

榮譽

  • 中國棗鄉
  • 中國海鹽生產大縣
  • 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基地
  • 海瓷藝術故鄉
  • 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