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女寺樞紐

四女寺樞紐

四女寺樞紐,位於武城縣四女寺村北側衛運河上,1957年11月開工,1958年底完工。整個樞紐工程包括節制閘、分洪閘和船閘3部分。船閘按3級航道標準設計,閘室長210米,門及閘室寬15.4米,一次可通過8×100噸級拖駁船隊。四女寺樞紐工程, 將運河洪水分流於減河,分洪量達1500立方米/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女寺樞紐
  • 興建時間:1957年11月至1958年5月
  • 設計方:水利部北京勘測設計院
  • 施工方:水利部第六機械工程總隊
地理位置,工程建設,工程構成,控制水系,歷代建設,行政管理,工程效益,

地理位置

四女寺樞紐
四女寺樞紐,位於山東處武城縣四女寺村東北衛運河、漳衛新河和南運河的銜接處。

工程建設

興建於1957年11月至1958年5月,由水利部北京勘測設計院設計,水利部第六機械工程總隊施工,完成節制閘、南進洪閘、船閘和電站土建工程。1972年-1973年7月,進行擴建、改建,新建北進洪閘,兄弟灌區放水洞;改建南進洪閘、節制閘、船閘。由水電部海河勘測設計院設計,水電部第十三工程局建工處施工。1957-1958年樞紐初建時,完成鋼筋混凝土3.9萬立方米,砌石3.7萬立方米,投資901萬元。擴建改建工程完成土方195萬立方米,砌石3.9萬立方米,鋼筋混凝土、混凝土2.7萬立方米,投資1045萬元。
1958年7月,採用“三邊”方式動工興建衛運河四女寺水電站,後因怕造成農田鹽鹼化和水源不足,未能裝機,於1962年報廢。

工程構成

樞紐工程由南、北進洪閘、節制閘、船閘、兄弟灌區引水涵洞幾部分組成。電站部分,1972年擴建時已拆除。
南進洪閘,位於衛運河與漳衛新河尾首相接處,鋼筋混凝土開敞式結構,共12孔,每孔淨寬10米,弧形鋼板閘門,高5.5米,機架橋裝有人力、電動兩用卷揚式啟閉機。閘頂下游端公路橋面寬7米。設計過閘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
北進洪閘,位於衛運河與岔河尾首交接處,與南進洪閘相連,為鋼筋混凝土開敞式結構,共12孔,每孔淨寬10米,總寬137.4米,閘孔尺寸為10×9.7米。中間8孔為反拱底板,兩側兩孔一聯,為整體式。下游附汽一10級公路橋,上游設機架橋。設計過閘流量2000立方米每秒。
節制閘,位於南運河首,為鋼筋混凝土開敞式結構,控制南運河輸水及泄洪,共3孔,每孔淨寬8米,平板鋼閘門,高5.6米,機架橋裝有人力、電動兩用卷揚式啟閉機3台,附汽-6級交通橋1座。設計過閘流量400立方米每秒。
船閘,為連線南運河與衛運河的航道樞紐,可通過400~1000噸船隊,鋼筋混凝土結構。閘室為“U”型,長210米,淨寬15米,上下閘首均為人字形鋼閘門,上、下閘門尺寸分別為6.5×8米、9×8米,裝有人力、電動兩用卷揚式啟閉機。上下閘首設有深孔廊道,上閘首充水廊道斷面2.5×4米,安裝2.88×4.5米平板鋼閘門;下閘首泄水廊道斷面2.5×2.7米,安裝2.88×2.9米平板鋼閘門,配人力、電動兩用啟閉機。
兄弟灌區,引水涵洞在南北進洪閘之間,漿砌塊石矩形斷面,共2孔,閘門處斷面高2.5米,寬2.3米。為平板鋼閘門,設計引水流量10立方米每秒。建成後未發揮作用,已破壞。

控制水系

四女寺樞紐控制水系概況
河名起迄省內河長(公里)
衛運河
自冠縣稱鉤灣經臨清、夏津至武城四女寺水利樞紐
157
漳衛新河
自四女寺樞紐向東經武城、平原、德州、陵縣、寧津、樂陵、慶雲至無棣縣海豐入渤海
244(含岔河)
南運河
自四女寺樞紐向北至德州市第三店入河北省
44.8
漳衛新河系分泄衛運河洪水的分洪河道,起自武城縣四女寺樞紐進洪閘,流經 德州、平原、陵縣、寧津、樂陵、慶雲、無棣7縣市,於無棣縣海豐入渤海。長244 公里(含岔河長43.4公里),流域面積3144平方公里。

歷代建設

四女寺樞紐的前身是四女寺閘 。1490年(明弘治三年)於四女寺設閘並疏浚後,始稱四女寺減河。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重建四女寺減河閘,1730年(清雍正八年),將四女寺閘改建為滾水壩。其後,在乾隆、光緒年間均曾進行過疏浚並擴建四女寺滾水壩。1901年漕運停止後,未再治理。
1957年9月由水利部與冀、魯兩省水利部門聯合成立衛運河、四女寺減河辦事處,並編報《四女寺減河擴大工程初步設計》,按承泄衛運河洪水850立方米每秒擴挖河道,在四女寺村北興建樞紐工程。

行政管理

1958年3月,水利電力部、農業部聯合成立農業部、水利電力部漳衛南運河管理局。1962年後,漳衛河及漳衛新河(原四女寺減河)劃歸水電部十三下程 局,1963年10月,漳衛南運河管理局接管聊城、德州兩專署衛運河工程管理局,改稱為聊城、德州專區衛運河修防管理處,同時在山東增設無棣縣四女寺減河修防管理段。1970年6月,漳衛南運河管理局劃歸水電部十三工程局領導,12月改制為該局生產指揮部河道管理組。1971年12月,水電部下達“關於原漳衛南運河管理局所屬管理處、段分別劃歸所在省管理問題”的檔案確定,除四女寺樞紐管理處隸屬水電部第十三工程局外,其餘各處、段均交各所在省。1972年2月在德州市辦理交接,山東省接受聊城、德州兩修防處和無棣修防段,具體業務由魯北根治海河指揮部代替。1980年8月,漳衛南運河管理局恢復,隸屬水電部海河水利委員會領導,並接管山東省聊城、德州兩修防處和無橡修防段。

工程效益

為保障漳衛南運河水系的防洪安全,山東省根據國務院和水電部的部署,先後兩次擴大衛運河及漳衛新河行洪能力,興建、擴建四女寺水利樞紐,1958年,德州市建成四 女寺樞紐工程, 將運河洪水分流於減河,分洪量達1500立方米/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