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分子雷射角膜手術

準分子雷射(英文:Excimer laser)是指受到電子束激發的惰性氣體和鹵素氣體結合的混合氣體形成的分子向其基態躍遷時發射所產生的雷射。 準分子雷射屬於冷雷射,無熱效應,是方向性強、波長純度高、輸出功率大的脈衝雷射,光子能量波長範圍為157-353納米,壽命為幾十毫微秒,屬於紫外光。最常見的波長有157 nm、193 nm、248 nm、308 nm、351-353 n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準分子雷射角膜手術
  • 外文名:excimer laser corneal operation
  • 類別:角膜手術
  • 對象:角膜
  • 方法:準分子雷射
  • 特點:方向性強
準分子雷射介紹,準分子雷射角膜手術治療近視範圍,準分子雷射角膜手術方案,準分子雷射角膜手術關鍵環節,準分子雷射角膜手術發展現狀,準分子雷射角膜手術流程,術前禁忌症及處理,

準分子雷射介紹

所謂準分子雷射,是指受激二聚體所產生的雷射。之所以產生稱為準分子,是因為它不是穩定的分子,是在雷射混合氣體受到外來能量的激發所引起的一系列物理及化學反應中曾經形成但轉瞬即逝的分子,其壽命僅為幾十毫微秒。 準分雷射是一種氣體脈衝雷射,所產生的是波長為193nm的準分子雷射,它是一種超紫外線光波,此波長的雷射吸收範圍窄,雷射的能量幾乎完全被角膜上皮細胞和基質吸收,超過這個範圍的組織不會吸收到雷射,每一個雷射脈衝可以切削0.2到0.25um厚度的生物組織,所以周圍的組織不會損傷。 準分子雷射與生物組織作用時發生的不是熱效應,而是光化反應,所謂光化反應,是指組織受到遠紫外光雷射作用時,會斷裂分子之間的結合鍵,將組織直接分離成揮發性的碎片而消散無蹤,對周圍組織則沒有影響,達到對角膜的重塑目的,能精確消融人眼角膜預計去除的部分空間精確度達細胞水平,不損傷周圍組織。它的波長短,不會穿透人的眼角膜,因此對於眼球內部的組織沒有任何不良的作用。
準分子雷射在醫學上主要用於屈光不正的治療,如用PRK、LASIK、LASEK等方法進行屈光不正的治療,是目前臨床上套用比較普遍、安全、快捷、有效、穩定的屈光不正治療方法。

準分子雷射角膜手術治療近視範圍

①角膜厚度因素:根據Munnerlyn公式,雷射切削深度=d2 ´ D/3,光學區直徑(d)的單位為毫米(mm),而雷射切削深度的單位為微米(μm);D表示矯正屈光度絕對值。比如,做6毫米光學區直徑矯正近視-5.00D(500度近視),則雷射切削深度為62´5/3=60微米(μm)。即在光學區直徑為6毫米的前提下,每矯正100度近視,需要切削除角膜的厚度為12微米。
研究表明,LASIK的角膜瓣對於抵禦眼內壓力的作用很弱,因此,必須保留足夠厚度的瓣下基質床才能減少術后角膜擴張及繼發性圓錐角膜的可能性。用下列公式可大致推算剩餘角膜基質床厚度,即:剩餘基質床厚度 = 術前中央角膜厚度-角膜瓣厚度-雷射切削深度。比如,術前角膜中央厚度為530μm,角膜瓣厚度為130μm,雷射切削深度為60μm,則剩餘角膜基質床厚度為530-130-60=340μm。
目前,多數醫生認為LASIK術後剩餘角膜床厚度至少保留250μm,及/或術前中央角膜厚度的二分之一。但這個數字僅僅來源於臨床統計,並不是基於任何切實的實驗室研究結果。即使是LASIK術後基質床保留250μm,也不能保證術後肯定不會發生角膜擴張。因此,所矯正的近視度數越高,角膜瓣越厚則術後保留的角膜基質床越薄,造成繼發性圓錐角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從這個角度而言,表層切削技術即LASEK或Epi-LASIK相比LASIK還是具有一定優勢的,因為表層切削技術只是製作一個厚度大約為50~60微米的角膜上皮瓣,比普通LASIK的角膜瓣厚度薄,術后角膜的生物力學結構保留更加完好。
②角膜形態因素:LASIK矯正近視術后角膜變平;矯正遠視術後則變陡。每矯正一個近視屈光度,角膜變平0.8D(80度);而每矯正一個遠視屈光度,角膜變陡1.0D(100度)。因此,手術醫生在術前就能夠預計出術后角膜曲率(屈光力)值。比如,術前角膜屈光力為42D,矯正-10D(1000度)近視後,角膜屈光力將變為42-10´0.8=34D。有研究表明,角膜過度變平或變陡,將會影響術後視覺質量並且增加眼的像差。因此,應當儘量避免使術后角膜屈光力低於34D或超過50D。而且,過陡或過平的角膜,還會影響淚膜的附著,是導致LASIK術後乾眼症的原因之一。
③術後視覺質量因素:從Munnerlyn公式可以得出,矯正同樣的屈光度,雷射切削深度與光學區直徑的平方成正比。因此,臨床上可通過縮小光學區或採用分區切削的方法,以節約角膜組織,達到保留足夠的術後剩餘角膜基質床厚度之目的。但這些方法,會顯著增加球面像差,特別是在暗照明情況下,當患者的瞳孔擴大時,會產生眩光、光暈甚至鬼影等視覺質量明顯下降的症狀。
因此,LASIK對於屈光度的矯正是有一定限度的,在術前應綜合考慮角膜厚度、角膜形態、瞳孔大小等因素,不能勉強。有些不合適做LASIK的患者,特別是屈光度較高者,可以考慮做晶狀體屈光手術,如有晶狀體眼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屈光性晶狀體摘除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等。

準分子雷射角膜手術方案

(1)PRK (準分子雷射屈光性角膜切削術):其原理是刮除角膜上皮後,套用準分子雷射切削角膜的前彈力層和淺基質層,切削後的角膜的彎曲度減小,角膜的屈光力減低,從而矯正了近視。其優點是手術操作簡單,但缺點是視力恢復較慢,激素用藥時間長,併發症較多。
(2)LASEK(準分子雷射上皮下角膜磨鑲術);其原理是先製作一角膜上皮瓣,然後套用準分子雷射再切削角膜的前彈力層和淺基質層,切削後的角膜的彎曲度減小,角膜的屈光力減低,從而矯正了近視。LASEK是一種界於PRK和LASIK之間的手術,適用於角膜薄、曲率高、小眼球小瞼裂的低中度的近視患者。 LASEK的手術指征比較狹窄,不宜大規模推廣。
(3)LASIK(準分子雷射原位角膜磨鑲術): LASIK全稱為“準分子雷射原位角膜磨鑲術”。醫生利用準分子雷射能夠精確切削組織的特性,用準分子雷射束重塑角膜的曲率,達到矯正近視的目的。其方法是用角膜板層刀掀開一個角膜瓣,在瓣下角膜基質層上用準分子雷射根據近視、散光度數進行精確切削。然後將角膜瓣復位。醫生在治療前將患者術前檢查的數據通過智慧型病歷卡輸入計算機,由計算機來控制雷射在角膜中心削出一個光滑的曲面,相當於在角膜上切削出一個眼鏡片,使光線能夠直接聚焦於視網膜上,視力變得清晰。LASIK是在PRK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屈光不正矯治術,其設計更合理更符合人眼角膜的解剖生理特性,術後視力恢復更快,是目前安全性、準確性、穩定性、以及療效的預測性都最好的屈光矯治術,在各種屈光校正手術居於主流地位。

準分子雷射角膜手術關鍵環節

高質量的屈光手術是患者對我們的期待和要求,手術後不僅要達到預期的視力並不等於患者具有良好的生活視覺質量,通過手術單純獲得良好遠視力的目的已經遠遠不能達到受術者的需求。因此,掌握角膜屈光手術關鍵的三個環節尤其重要。
角膜屈光手術三個關鍵環節包括:1.手術前準備(醫護人員和設備的準備,術前患者的檢查、篩選,非嚴格禁忌症的處理);2.準分子雷射角膜屈光手術選擇、操作及術中問題處理;3.手術後用藥及手術後主要併發症處理。三個環節中第一個是很重要的部分,但往往又是極容易被忽略的環節,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在手術前準備的三個關鍵環節中患者的篩選及術前檢查是最基本常規檢查,包括視力(遠、近視力),屈光度(散瞳、小瞳孔下驗光度),眼壓,角膜地形圖,角膜以及眼前節情況,眼底情況,還有的患者需要視覺敏感度,眼軸,眼部超音波,波前像差,視野等檢查。這些檢查通常比較熟悉,由此排除嚴格的禁忌症。醫護人員的準備、儀器準備是必不缺少的,往往被重視。術前非嚴格禁忌症與手術後併發症有直接的關係(表1) 因此,處理好患者的非嚴格禁忌症,一方面可以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另一方面又能避免或減少術後併發症的發生,因此了解和掌握非嚴格禁忌證及其處理有重要的意義。

準分子雷射角膜手術發展現狀

1準分子雷射屈光手術的發展過程
1983年Trokel等首次將波長為193納米準分子雷射切削小牛的角膜組織,結果顯示該雷射可精確地切削角膜且臨近組織無熱損傷反應。1989年Seiler首次用準分子雷射切削角膜(Photorefractiv keratectomy, PRK) 矯治近視。1992年Buratto等將準分子雷射角膜切削術與原位角膜磨鑲術聯合起來用於近視矯治,即準分子雷射原位角膜磨鑲術(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成為目前廣泛開展的手術。LASIK手術較好克服了PRK手術引起的角膜霧狀混濁、屈光回退及長期使用激素引起的激素性高眼壓等缺點,具有術後眼部自覺症狀輕、傷口癒合和視力恢復快、可矯正的屈光度範圍大和屈光回退少等優點。1999年Camellin結合PRK 和LASIK 的優點提出了一種新型角膜屈光手術,即準分子雷射角膜上皮瓣下磨鑲術(Laser epithelia keratomileusis,LASEK),其優點是有一個能在雷射切削後立即覆蓋角膜基質的完整的角膜上皮瓣,在術後早期起保護層的作用,同時可避免LASIK 製作角膜瓣的併發症。2 常規雷射屈光手術的缺陷
2.1 偏中心切削 光學切削區中心與瞳孔中心出現偏差,特別是在1mm以上時,可導致散光、眩光及重影等視覺質量的損害。隨著手術中雷射跟蹤顯示器或使用與切削同步的角膜地圖儀等;高速紅外主動眼球跟蹤系統;虹膜識別系統的使用,偏中心的發生率有所降低,但仍是常常困擾我們的一個問題.
2.2 術後眩光與對比敏感度下降 LASIK 術後視覺質量問題主要有夜間視力下降、眩光、光暈、單眼復視、視物質感改變等。雷射角膜屈光手術後的眩光現象是一種視覺狀態,眩光破壞了視網膜的適應狀態,或眼內不均勻或非透明介質的散射作用在視網膜上形成光幕樣效應,降低了目標物與周圍環境的對比度,引起視功能的下降。
對比敏感度是公認評價屈光手術後視覺質量的客觀指標,術後1個月接受手術者對比敏感度下降,尤其是在低和中空間頻率上最明顯,術後3個月對比敏感度基本恢復。主要是受術后角膜上皮下霧狀混濁及沉著物和角膜細胞排列的干擾影響,而不規則和角膜中央扁平形切削、角膜表面不規則、偏心切削、瞳孔的大小與切削區的匹配性及像差的增加等是引起功能視力改變的主要原因。
2.3 角膜瓣形成不良 這是LASIK術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情況。主要有角膜瓣形成不全,角膜瓣游離,角膜瓣過薄,角膜上皮植入瓣游離。它可導致角膜散光增加、視力下降、視物變形等,嚴重影響患者的視力和視覺質量。
2.4 乾眼症 乾眼是屈光性角膜手術後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屈光性角膜手術後乾眼早期(6個月內)占35%,術後PRK 0.9%,LASIK 6.0%,1年後95%眼乾症狀消失。主要原因:微角膜刀切斷前基質內神經叢,術後短時期內(3~6個月)角膜知覺,減低,瞬目減少,淚液蒸發,影響淚膜穩定性.
2.5 角膜混濁 各種手術方式均可以造成角膜混濁,PRK和LASIK的角膜混濁主要表現為haze,PRK發生率為2.5%,LASIK發生率為1.5%。術後10可見輕度角膜混濁,1~3個月達高峰,以後逐漸減輕。LASIK術後的角膜混濁主要發生在角膜瓣製作不良的情況下。
3 雷射屈光手術的進展
針對準分子雷射屈光性角膜手術開展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近年來相繼出現了一些新的手術技術。
3.1 角膜地形圖引導下個體化切削 角膜地形圖引導下個體化切削( Topography Supported Customized Ablation,TOSCA ), 其含義是角膜地形圖支持下的個體化切削技術,主要是為因角膜病變或角膜屈光手術後引起不規則散光的治療而設計的解決方案。該技術建立在準分子雷射小光斑飛點掃描的平台上。方法:首先採集角膜地形圖,每眼五次,其中至少三次結果一致或相近。選擇其一作為切削依據,然後通過軟體轉升為提升圖( Elevation map),即用不同的顏色來代表不同的區域情況,最後再決定需切削的目標角膜曲率值。Knorz和Neuhann評價了超過200隻近視散光眼的角膜地形圖支持下的個體化切削術,顯示了較好的屈光和視覺結果。Alessio 等利用Obscan2Ⅱ獲得角膜膜地形圖及屈光資料,經軟體處理後獲得個性化切削形態與準分子雷射在線上切削,矯正了32隻眼PRK 術後偏心的病人。術後隨訪 UCVA 為20 /20占59.4% ,沒有一眼BCVA 下降。
3.2 波前像差引導的個體化角膜切削 波前像差引導的個體化角膜切削(Wavefront Supported Corneal Ablation,WASCA ) 是指波前像差支持的角膜切削,它不僅用於矯正傳統的球形和柱形屈光不正,而且用於減少高階光學像差。像差(Aberrations)存在於包括人眼球在內的所有光學系統。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從視網膜光感受器間距離可推算出人眼的視力極限可達3.0,但屈光系統中普遍存在各種像差,使正常人眼視力僅為1.0 左右。像差可以分為多種成分,除球鏡和柱鏡外,還有球差、慧差、斜向散光(像散) 像的場曲和畸變。早期的屈光矯正手段,包括眼鏡、接觸鏡和屈光手術,只能矯正球鏡和柱鏡等低階像差,對於更高階的像差既無準確的測量方法,更無有效的矯正手段。1994年,Liang 等首次採用HartmannShack 波前感受器測量人眼屈光系統整體像差,並在實驗室採用自適應光學系統(Adaptive optics),使受試者矯正視力達到2.0。由此引發了人們通過某種手段矯正眼屈光系統像差以獲得“超常視力”(Supernormal Vision)的探索。WASCA是指根據術前眼屈光系統的總體像差而設計出適合該眼的切削方案的手術過程,這種切削方案不僅達到矯正眼的低階像差,還包括矯正慧差、球面差及更高階像差,使人眼有望獲得超常視力( ≥20 /10) 成為可能。1999 年Seiler等使用Tscherning波前像差儀測量的WASCALASIK 治療15隻眼,術後1個月,有27% (4/15) 眼達到20/10或更好的視力。視力的增加與波前像差均方根在統計學上具有顯著的相關性(P<0.05),所有獲得超常視力的患者,其波前像差均得到減少。王錚等通過對接受Zyoptix 波前引導的LASIK 手術與同期接受常規LASIK 手術作對照,對比結果顯示前者33.6% 術後裸眼視力優於其術前戴鏡矯正視力,而後者為17%。當瞳孔直徑為6mm 時,前者術後高階像差RMS 平均增加100,而後者平均增加35。對對比敏感度前者略優於術前而後者接近術前水。提示Zyoptix 波前引導LASIK 的術後視覺質量優於傳統LASIK 。儘管目前像差矯正還不是很理想,但以上結果顯示人眼光學像差限制了人眼視力,而且可以通過個體化手術獲得超視力。這些在未來將日趨完美和精確的矯正,能使患者獲得比正常視力更好的視力,具有更高的清晰度和的對比度。
3.3 Q值引導的個體化LASIK手術 該手術指由角膜非球面因子Q值支持的手術。研究發現,作為一個完整的屈光系統,人眼各種結構結合得相當縝密。正常角膜表面並非一個完全球面,而是中間近似於球面,周邊逐漸平坦的非球面,通常以角膜非球面因子Q值來表述這種特性。角膜的這種非球面形態有助於減輕瞳孔散大時光線通過角膜周邊產生的球差,因而眼的總體像差處在較低水平。LASIK 手術後,角膜的非球面性及視覺質量可產生明顯變化。其術後視覺質量問題主要有夜間 視力下降、眩光、光暈、單眼復視、視物質感改變等。導致以上結果的原因是手術后角膜的Q值均值由術前的負值向術後的正值方向轉化。角膜的形態由術前的伸長型( 長橢球體)橢球體演變為術後的扁平型橢球體( 扁橢球體 ) 。LASIK手術在矯治近視時,手術區域產生凹透鏡效應,角膜中央區變扁平甚至形成相對“小凹”樣改變,即角膜中央區平坦,而周邊區陡峭,與正常角膜形態正好相反。這必然增加手術後的球差,從而對手術後的視覺質量造成影響。Rosario等報導,LASIK術后角膜非球面改變程度和期望矯正的近視度數相關,度數越高,切削直徑越大,術後非球面變化越大,對比敏感度降低越明顯。非球面改變的直接結果是使角膜的負球差和高階像差增加,高階像差的增加導致手術後的對比敏感度較手術前降低。Budak等認為LASIK手術在 矯治近視眼時,Q值由負值向正值增加,必然導致球差的增加;而LASIK手術在矯治遠視眼時,Q值向負值增加,結果球差較術前降低。 總之,LASIK術後視覺質量下降的根源是角膜發生非球面性改變,角膜由長橢球體變為扁橢 球體,造成高階像差增加,從而對比敏感度降低。由於常規的LASIK手術在對角膜進行重新塑形的同時,對角膜原有的非球面特性改變較大,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切削過程中對角膜周邊切削的能量丟失。如何維持準分子雷射角膜屈光手術后角膜的非球面特性,成了急需解決的課題。目前,Q值引導的個性化角膜切削軟體已經進入臨床套用,取得了可喜的效果,Koller等對同一 患者非主視眼用 Q值引導進行個體化切削,而對主視眼用波前像差引導進行個體化切削,進行對比研究,發現Q值引導個體化切削和波前像差引導個體化切削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沒有差異, 對-5.0D以下的近視,Q 值引導的非球面切削能較好維持角膜的非球面特性。Q值引導的個性化角膜切削的目的是努力維持術前角膜的非球面特性並進行最佳化。與常規的準分子雷射角膜屈光手術最大的區別在於作雷射角膜切削時增加了角膜周邊切削的能量補償,從而使術後形成有益於視覺質量的新非球面。
3.4 Epi-LASIK 2003年Pallikaris提出了機械法準分子雷射角膜上皮瓣下磨鑲術( 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 ileusis,Epi-LASIK)。該手術採用特殊的角膜上皮刀將角膜上皮分離後製作角膜上皮瓣,改變了LASEK 術中因個體對20% 酒精效應的巨大差異性致使手術難度較大的缺點,術後刺激症狀及Haze 情況均較LASEK 輕,從角膜上皮瓣的病理檢查發現,LASEK 與Epi-LASIK 的區別不完全是因有無酒精影響,而是LASEK 瓣的角膜上皮基質不完整,Epi-LASIK 是完整的角膜基底膜與前彈力層的分離,能更好地保持了角膜上皮的完整性,因此是很有發展前途的一種新的準分子雷射角膜屈光手術,國內現已開始開展該手術。

準分子雷射角膜手術流程

1.諮詢醫生
首先,手術醫生或臨床醫師會與你討論可供選擇的所有治療方案,之後你必須決定是否要做這個手術。
下一步涉及一系列非常詳盡的診斷檢查,以確定你的眼睛是否適合接受這種手術。其基本程式跟標準 LASIK 一樣,只是診斷檢查更為精細複雜。
2.診斷檢查
當你決定做手術時,醫生或醫務人員會為你進行多項檢查 。你的視力至少要在兩年內保持穩定才能考慮做手術,雷射治療醫生可能會與配鏡師或眼科醫師聯繫。你必須準備至少在診所呆上2個小時。醫生會在進一步檢查後與您討論相應結果。
(1)視力檢查 為確保制訂正確的治療方案,醫生將重新檢查你的視力。瞳孔大小 瞳孔大並且做過準分子雷射手術的人經常會抱怨有光暈和眩光。醫生會判斷你的瞳孔是否大小合適,符合正確的參數。
(2)角膜結構 眼前節分析診斷系統會測量角膜的形狀,從而讓醫生判斷你是否適合做雷射矯視治療,術後進行此項檢查還可以判斷您的眼睛是否在痊癒。如果你配戴隱形眼鏡,則可能需要在四周內設法不戴(具體時間多長視隱形眼鏡類型而定),以消除隱形眼鏡造成的角膜腫脹,確保醫生獲得準確的測量結果。
(3)像差分析儀 像差分析儀可從您的眼睛獲得詳細的視覺波前數據。醫生會將一滴散瞳劑滴入您的眼內,擴大瞳孔以確保獲得所有必要的信息。眼睛疾病 需檢查您的眼睛看是否有疾病。這包括測試您的眼內壓力,檢查角膜和視網膜等。醫生向您詢問您的健康狀況,因為患有某些疾病意味著不能做雷射治療手術。
3.治手術前準備工作
(1) 視力檢查:包括裸眼視力和戴鏡最佳矯正視力;
(2) 屈光檢查:包括電腦驗光、散瞳驗光和復驗三個步驟。驗光度數正確與否直接影響手術效果;
(3) 眼前節及眼底檢查:重點檢查角膜透明度,角膜是否有疤痕,晶體師傅混濁,眼底檢查是否有玻璃體混濁、眼底病變等;
(4) 眼壓檢查:以排除高眼壓和青光眼的可能性;
(5) 角膜測厚:對角膜中心厚度低於500μm者,如果患者是高度近視,應注意角膜中心切削厚度,術前向患者說明情況;
(6) 角膜地形圖檢查:主要目的是對整個角膜表面的規則性和對稱性有所了解,排除各種異常因素。
4.雷射治療
手術開始之前,會在你的眼裡滴入局部麻醉藥,以便使你感覺不到疼痛。你將臉朝上躺在雷射床上,眼睛和眼瞼保持睜開,確保它們不會擋住雷射束。醫生會開始做手術,整個手術會在幾分鐘內完成。
(1)製作角膜瓣 首先要在眼瞼下放置一個微型支撐器以防眨眼;接著會在眼睛表面放置稱為角膜刀( Microkeratome )的精密儀器,並由一個輕巧的真空器固定起來;然后角膜刀會在眼睛表面製作一個非常簿的角膜瓣並小心翻折,避免遮擋。整個過程中實際上不會感到疼痛,只是會感覺到真空泵的輕微壓力。
(2)雷射矯正 雷射儀是根據特別為你制訂的治療方案編程的。醫生會在雷射下調整您的眼睛位置,並要求您注視紅光。這時雷射儀中的眼球跟蹤儀會鎖定您的瞳孔,雷射治療就會開始且一般持續兩分鐘。在整個過程中,眼球跟蹤儀會確保雷射儀追蹤您眼睛的位移來作出調整,哪怕是很小的移動,以確保您的眼睛獲得完全精確的治療。
(3)角膜瓣復位 雷射治療后角膜瓣會被翻回,讓其自然癒合,無須縫合。
5.治療後的程式
治療過程之後會對您的視力進行檢查,並給予藥物以防感染和眼睛乾澀。您將會帶上眼罩,以防在睡覺時抓撓眼睛;此外也要戴上墨鏡,因為短時間內您的眼睛會因強光照射感到疲勞。此時您的視力還不是太清晰,不適宜自己駕車,甚至也不適宜乘坐公車,因此要有人照顧你回家。
術後注意事項:第二天,當你進行第一次手術後檢查時,會發現視力已經大大提高。但不管手術後你的視力感覺如何良好,千萬一定仍要遵照醫生的說明按時用藥並做一般的眼睛保養。你必須確保進行術後1天、1周、1個月和3個月(也可能包括6個月及12個月)的全部複查。

術前禁忌症及處理

準分子雷射角膜手術常見的眼部禁忌症主要有:單純乾眼,點狀角膜炎,淺層鞏膜炎,泡性結膜炎,瞼緣炎,瞼腺炎,角膜基底膜功能不良,角膜緣新生血管。此外,還有結構異常疾病:角膜薄,瞳孔偏大,虹膜震顫,眼球震顫,斜視,倒睫,瞼內翻,瞼輕度閉合不良等。其他:眼壓偏高,眼底疾病(格變霜變破孔),眼科手術(角膜移植人工晶體植入,RK/PRK/LASIK外傷史)。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處理方法:
1.單純乾眼
乾眼或乾眼綜合徵是一種由於全身或局部原因引起淚膜功能障礙而導致的以角結膜乾燥症狀為主的一種常見的眼病。發病率高,部分病因清楚,部分不完全清楚,主要是淚液生成和排出平衡失調及淚膜功能障礙。手術前單純乾眼部處理好可以引起手術後乾眼加重。術前乾眼的可能因素:環境差的天氣條件旅遊空調空氣污染,配戴角膜接觸鏡:眼表面慢性刺激影響粘液分泌,各種疾病:瞼腺炎瞼緣炎結膜炎,藥物毒性,計算機:視覺過度監視器上的閃光輻射,年齡偏大,經常化妝等。
術前眼乾患者入選原則及治療:系統性乾眼綜合徵者禁忌手術,單純乾眼者治癒後可酌情手術。治療原則原發病治療,摘角膜接觸鏡時間要長,套用淚液代用品,淚點塞淚管塞,或者聯合治療。
2.淺層角膜病變
淺層角膜病變是一系列累及角膜上皮、上皮基底膜、前彈力膜及其鄰近的角膜淺層基質的點狀病變,常分為:表層點狀角膜病變,Thygeson,表層點狀角膜炎(SPK)。多數具體疾病,各型表層點狀角膜病變同時存在,只是輕重程度和範圍有所區別,病因複雜多樣。常見原因:細菌/病毒毒性/機械作用,其他:乾燥春卡神經營養性角膜炎。
3.表層點狀角膜病變
表層點狀角膜病變分三種類型:點狀角膜上皮糜爛(PEE),點狀上皮角膜炎(PEK),狀上皮下浸潤(PSI)。症狀輕微,似角膜上皮缺損,重者可有視物模糊、眼乾不適等症狀,上皮或上皮下細小點狀、空泡或油滴狀混濁,螢光素淺染或染色,角膜周邊為主。病因治療多能自愈抗生素-泰利必妥眼水,低濃度糖皮質激素眼水,角膜表層修復藥物。如果處理不當進行手術,可以起上皮剝脫/瓣水腫/不良,LASIK中角膜瓣不良,上皮植入等。
4.淺層鞏膜炎、泡性結膜炎
泡性結膜炎病因不清,有學者認為與免疫反應或周圍組織病變影響有關,復發傾向,視力影響不大。治療:糖皮質激素為主。可以引起角膜瓣融解。多發生在術後2~5周角膜瓣邊緣,下方和鼻側多見。67%有伴有上皮剝脫、薄瓣、上皮水腫、上皮植入。
5.慢性結膜炎:瞼緣炎、瞼腺炎、慢性結膜炎、瞼緣炎
瞼腺炎為眼部常見病、多發病,患病率高,原因多種。診斷容易,預防為主,積極治療。對症治療:硫酸鋅眼藥水,白降汞眼藥膏,清潔睫毛根部,淚液代用品,有人認為手術後感染可能與其有關。手術後感染是嚴重併發症之一,主要是桿菌感染。原因:忽略術前眼部疾病治療,抗生素套用問題不當,術前消毒不嚴格。術中問題環境液體器械操作刀片。術後預防,眼部抗生素藥如泰利必妥可樂必妥托百士,術前3天每日3~4次。
6.角膜基底膜功能不良
角膜基底膜功能不良不明原因。瘢痕體質,痤瘡患者容易出現。可能與免疫因素有關。手術前詳細詢問病史,檢查非常重要。儘量不手術。否則容可引起haze,上皮癒合遲緩,角膜上皮瓣皺褶,不平等。處理:無需特殊處理,可以點低濃度糖皮質激素,局部點角膜上皮生長因子、角膜保護劑等,也可延長角膜接觸鏡的配戴時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