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河豚

淡水河豚

淡水河豚,於2014年1月22日巴西亞馬遜州聯邦大學(Federal University of Amazonas)科考隊在亞馬遜流域發現淡水河豚的新物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淡水河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輻鰭魚綱
  • :魨形目
  • :魨科
  • :東方魨屬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洄游,食性,自衛,作用價值,養殖技術,室內越冬技術,池塘育苗技術,疾病防治,河豚趣聞,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河豚體呈圓筒形,有氣囊,遇到危險時會吸氣膨脹,一般體長在25—35厘米!上下頜骨與牙癒合成4個大牙板,背鰭1個,無腹鰭。無鱗或有小刺。全體橢圓形,前部鈍圓,尾部漸細。吻短,圓鈍;口小,端位,橫裂。上下頜各具有2個板狀門齒,中縫明顯。唇發達,下唇兩端向上彎曲在上唇的外側。眼小,鰓孔小,為一弧形裂縫,位於胸鰭的前方,體表密生小刺。背鰭位置很後,與臀鰭相對;無腹鰭尾鰭後端平截。體背灰褐,體側稍帶黃褐,腹面白色;體背、側面的斑紋隨種類不同而各異。在淡水及海、淡水匯合處發現。它們在水中吹動水和空氣,使泥沙飛起,然後捕食躲在沙中的生物。牙齒和頜骨很堅硬,可以咬碎極硬的貝殼。

生活習性

洄游

每年3月由外海游至江河口的鹹淡水區域產卵。秋季水溫下降,開始降河,和其它種類一樣游向深海區,12月初返回深海區越冬。當年出生的幼魚在江河或通江湖泊中生活,到翌年春才回到海里,在海里長大至性成熟後再復進入江河產卵。進入長江的河豚於4~6月,在中游江段或洞庭湖鄱陽湖中產卵。

食性

河魨的食性雜,以、貝殼類為食,亦食昆蟲幼蟲、枝角類、橈足類以及高等植物的葉片和絲狀藻類。在生殖洄游期間一般很少攝食。

自衛

河豚的體型渾圓,主要依靠胸鰭推進。這樣的體型雖然可以靈活旋轉,速度卻不快,是個容易獵取的目標。因此,河豚演化出了迥異於一般魚類的自衛機制。河豚受到威脅時,能夠快速地將水或空氣吸入極具彈性的胃中,在短時間內膨脹成數倍大小,嚇退掠食者。

作用價值

河豚具有十分劇烈的毒性, 是一種神經毒,作用於神經系統,其毒性比同等氰化鉀高100 倍。魚體的表皮,內臟內會分離出一種鹼類毒素。人入食 0.5- 3mg 就會導致死亡。無論是炒煮, 鹽醃還是日曬等均不能除毒。河豚中毒發病時間快,死亡較高,瞬時就要爭取必要的處置。對於毒素來說不存在任何特效藥物。中毒早期則以催吐、洗胃和下瀉為主,必須儘快把毒物排除體外。我國現行食品衛生法規定禁止食用。但河豚毒素是一種天然活性物質——魚精蛋白,具有特殊的抗生作用, 對人體內的腫瘤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和升白作用,是強效呼吸抑制劑,會使動物呼吸突然停止,還會阻斷神經衝動的傳導。是一種酯類小分子非蛋白神經素,具有極高的生物活性特徵,用於戒毒起效迅速。同時, 可以用於鎮痛,對癌症疼痛,外科手術後的疼痛等其製劑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是一種又毒又鮮又少見的魚類,真不愧為“魚中之王”。

養殖技術

室內越冬技術

多數育苗室在春、夏季育苗工作結束後就一直閒置。河豚越冬前,應首先檢查設施是否完好,如水泵閥門及進、排水系統是否暢通,水池有無漏水,門窗、玻璃及屋頂能否密閉,儘量提高越冬溫室的保溫性能。然後對整個進水系統用每立方米30克的漂白粉化水消毒。2天后將漂白粉溶液放掉,沖洗後注水,為河豚越冬作準備。
河豚入越冬池不宜過早或過晚,過早會加大管理費用,過晚河魨易凍傷,且拉網操作及運輸都不方便。根據經驗,一般水溫降至15~17℃時便可將河豚拉網起捕入池。河魨有自殘習性,因而入池時應按規格分選、分養。各越冬池的河豚規格應儘量整齊。河豚室內放養密度因越冬條件、魚體大小等不同而有較大差別,換水條件好、設備配套的水池,每立方米可放養河豚5~7公斤。
日常管理
1.餌料投餵
河豚入池後,水溫在15~17℃時仍有攝食能力,應定時投餵。進池初期先誘食,使河豚形成定點攝食的習慣。投餵濕的顆粒餌料,現做現喂,日投餵量為河豚體重的0.5%~3%,每天投餵1~2次。水溫在12℃以下時,河豚食量明顯下降。水溫在10℃時,河豚基本不再攝食,這時要停止投餌。投餌時應儘量使河豚吃好,投餌結束後要及時撈出殘餌,以防水質惡化。可在餌料中加入少量維生素E和C,預防其患營養性疾病。
2.水質管理
在高密度越冬時,必須保持良好的水質,最好是用消毒處理過的水。水溫適宜,河豚尚能攝食,需要投餌,池塘一般應全部換水,且要連續充氣;水溫較低,河豚停止攝食,換水量可減少到池水的10%~30%,間斷性充氣,每次充氣30分鐘,停氣30分鐘。每天晚上應加強充氣,防止因停氣缺氧而死魚。池中的糞便、殘餌及水錶被膜、污物要及時清理,防止污染水質。
3.魚病防治
河豚室內越冬密度大,容易發生疾病。魚種入池前要進行藥浴,清除體表寄生蟲,防止受傷個體感染細菌或水黴菌。在越冬期間應以預防為主,一般每隔10~15天,用抗菌素類藥物進行體表消毒;亦可每隔15~20天連續投餵含抗菌素的藥餌3天,對其進行體內消毒。對已患病的魚要及時撈出,隔離治療,以防魚病蔓延。
4.水溫控制
在河豚越冬過程中,應經常注意水溫的變化和天氣預報,在寒潮來臨前應做好充分準備,保證升溫設備能及時運轉。當室內水溫低於12℃時,要採取升溫措施,提高水溫至14℃左右,並控制恆定。
5.倒池換水
換水可以降低水中的代謝廢物和病菌數量,使水環境得到改善。倒池可以周期性地對魚池進行徹底消毒、殺滅池中的有害生物和寄生蟲,改善池水環境,減少魚病的發生,提高越冬成活率。一般1個月倒池1次,對越冬池徹底消毒。倒池最好是使用鄰池,可減少勞動強度,用虹吸法將上層池水吸至消毒好的池子。一般每天吸污1~2次,將糞便、殘餌等污物吸到池外,減少水體污染。同時每周換水或補水1次,換水量為池水的1/5~1/4。
降低成本
1.降低熱能消耗
可利用餘熱、電廠冷卻水、地熱水等資源,減少養殖單位的熱能投入;加強保溫措施,減少越冬池的散熱,控制越冬水溫在14℃左右。
2.降低電能用量
冬季水池中溶氧為每升6毫克,河豚在溶氧量為每升3毫克時,仍能正常攝食和遊動,無缺氧徵兆。因此,可通過監控測定溶解氧,調整充氣和停氣的時間比例,節約電能。河豚在室內越冬可以採取充氧1小時,停氣3小時的間斷充氣。
3.降低海水和鹽滷用量
河豚適鹽範圍在20以下。在魚種適應越冬環境後,可每次降低鹽度5左右,並結合換水,逐漸改用淡水,這樣可降低海水和鹽滷的用量,延長倒池換水周期。
4.提高成活率
越冬期內,每月應進行1次藥物預防處理,加強魚病防治,發現病魚應及時撈出隔離治療。在溫度、鹽度、水質和溶氧等方面,創造適應河豚越冬的環境,減少其發病或死亡。
河豚室內越冬不受地域、氣候條件約束,是南北方皆宜的越冬方法。在有條件的地方可利用電廠冷卻水、工廠餘熱、山洞、隧道等進行河豚越冬,可達到規模化越冬。

池塘育苗技術

小規格魚種養殖
(一)池塘選擇
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質無污染,周年水溫變化較小。若用半鹹水或淡水養殖,應選擇提水方便、路線短、揚程低的地方建池。池底基本不漏水、滲水,築堤建閘較容易。另外,要求交通、供電方便,池塘周圍無高大建築物,同時不易受風暴或洪水的衝擊。
(二)池塘清整、消毒
在冬季或農閒時將池塘中水排乾,挖出池底淤泥,然後自然曝曬。魚種下池前套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清塘消毒。生石灰每畝用量為100~150公斤,漂白粉用量為30~40ppm,一星期後蓄水放魚,並施足基肥,以利於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長。
(三)魚种放養
魚種在室內培育到1.2~1.5厘米,畝放1~2萬尾。運輸距離較近可用塑膠桶帶水運輸,若運輸距離較遠則套用塑膠袋充氧運輸,每袋裝800~1000尾,運輸時間在7~8小時內可保證成活率,運輸用水最好為3~5ppm的鹽水,放養時溫度應在18℃以上,注意袋內外溫差不宜過大。
(四)餌料投餵及水質控制
魚種全長3厘米前每畝池塘每天投餵1千克黃豆漿,以繁殖浮游生物,為魚種提供充足餌料,同時注意透明度,一般30厘米左右;水色綠豆色,水中浮游生物數量豐富,但不成團或成群,不能在水中聚群施轉。若餌料生物過多,則應注入新水,降低生物密度,保持水質清新。通過有效調控溶氧和水質,多數魚種下塘20天后規格可達3厘米左右,此時在投餵豆漿以控制餌料生物的同時,用鰻料做成黃豆大小的軟顆粒,間隔1米投餵一粒在灘上,以馴化魚種吃食鰻料的習慣,此時應分稀進行大規格魚種培育。
大規格魚種養殖
(一)魚種運輸及放養
選擇體質健壯、無病無傷、規格整齊、溯水性強的個體作為放養對象。運輸一般用塑膠袋充氧運輸,3~4厘米的苗種每袋裝100~150尾,可運輸5~8小時,成活率95%以上。苗种放養前最好用5ppm漂白粉或1ppm孔雀石綠消毒10分鐘,放養時應注意溫差不宜過大。
(二)馴養
苗种放養一周內,用新鮮適口的魚肉、蝦肉、貝肉等作為開口餌料,進行馴化,使之逐漸適應養殖環境和餌料組成。待河豚魚習慣吃食後,逐漸在餌料中拌入人工飼料,並逐漸增加人工飼料的量。直至完全吃食人工飼料,馴食期間確保餌料鮮度是馴食成功的關鍵。
(三)投餌
餌料以鰻料為主,每天餌料投餵量占魚體重的3%~7%左右,投餵時需定位(投餌位置固定)定量(多餵多投、少餵少投,以魚吃飽為原則),定速(投餌速度按慢—快—慢的原則),定質(餌料適口、新鮮、乾淨)。一般日投餌兩次。池中最好搭食台,以便及時檢查攝食情況,若投餌後兩小時食台上仍有剩餘餌料則需減少投餵量,食台需常清洗、曝曬以免病菌滋生。
(四)水質調控
河豚喜水質清新的環境,池塘養殖應根據水色、水質、透明度、溶氧及魚蝦活動情況不定期加注新水,每月大換水一次以改善水質。由於河豚生長適溫範圍為9~32℃,夏季池水溫度超過32℃時需注入溫度較低的深井水或河水以調節池水溫度,冬季因池水溫度低於9℃時需進入溫室越冬。另外,河豚魚對溶氧要求較高,當水中溶氧低於1·5g/L時開始浮頭,低於1.3mg/L時開始死亡,適宜的溶氧需保持在3mg/L以上,溶氧缺乏時需用增氧機或氣泵增氧。
(五)不同規格分養
不同大小的河豚搶食能力差異較大,搶食時大個體常常攻擊小個體,嚴重影響小個體的攝食和生長。因而就對不同規格的個體進行分養,分養一般30~45天進行一次。保證充足投餌,及時分養和適當稀養可有效防止魚體的相互殘殺,提高養殖成活率。
(六)日常管理
每于堅持巡塘,觀察河豚的活動,攝食及水色、水質情況、檢查養殖設施。每天定時測量水體理化因子。如水溫、pH值、溶解氧、氨氮、COD、PO4-P、透明度等,做好日常記錄,以利總結經驗教訓,指導以後的生產。每隔10~15天測定魚體生長情況,做好記錄,以作為投食的參考依據。通過4~5個月的精心飼養,當年魚種規格可達100~150克,成活率可穩定在85%~95%。

疾病防治

白口病
病毒性疾病白口病該病是病毒感染症,流行於高溫期,病魚以1齡以下的魚為主,可造成魚群的大量死亡,是河豚魚養殖中最主要的疾病。
發病症狀:病魚首先口部發黑,然後變成潰瘍狀白化,繼而上下顎的齒槽露出,呈“爛嘴”狀。內部表現為肝臟淤血及線狀出血痕,重症者表現特異的狂亂遊動、相互撕咬的異常行動。
發病原因:綜合各種實驗結果表明,此病是病毒感染。感染途徑多為互相殘殺接觸感染所致。
尚無有效的治療辦法,應以預防為主,及時分選分養避免密度過大,保證餌料優質,投餵及時。
寄生蟲病
1.異溝蟲病是河豚魚養殖中常見的一種疾病。早期已有發現,近些年來此病發生已有所減少,多發生在用金屬網箱養殖的河魨魚群中。此病是非暴發性的,很少在短期內大量死亡,只是長時間的每天有少量的死亡現象。
症狀:異溝蟲完全以吸食河豚魚的血液為營養,寄生數量多時,河豚魚體色變黑,身體瘦弱。鰓呈明顯貧血症狀,變為蒼白色,分泌過多的黏液,鰓瓣與寄生蟲接觸的地方組織崩壞,有腐臭氣。病魚失去食慾,游泳無力,逐漸衰弱而死。此病僅從外觀還難以確診,必要時對鰓進行肉眼和顯微鏡檢查,以確診此病。
病因:由單殖吸蟲異溝蟲寄生在鰓瓣、鰓腔內膜引起。成蟲長約1厘米,肉眼清晰可辨。但鰓瓣上的小蟲仍需顯微鏡觀察確診。
防治方法:用一般的藥物(外用或內服)驅蟲效果不佳,實踐經驗是不用金屬網箱養殖防止此病效果較好。另外養殖海水需交換良好。
2.三代蟲病該病主要危害1齡魚,若不能即時發現會增加死亡。故此病的早期診斷十分重要。
發病症狀:早期病魚的外觀難以判斷。此病多發於水溫下降時,如發現魚遊戲、攝食不活潑,體表有部分黏液白濁,胸鰭不透明。嚴重時可見鰓絲上有斑點淤血,鰓瓣邊緣呈灰色,魚皮膚糜爛、發紅、出血、魚鰭損傷,病魚衰弱,最終死亡。
發病原因:是扁形動物門、單殖吸蟲綱、多鉤亞綱的三代蟲寄生在體表各處及鰓孔內膜等處所致。
預防措施:因為三代蟲的傳播是河魚與河豚魚之間的直接接觸,所以飼養魚類的種群密度一定不要過大。
治療方法:用20ppm高錳酸鉀浸洗病魚15~30分鐘;200ppm~300ppm福馬林浸洗病魚25分鐘,或者50ppm福馬林浸洗14小時。
3.車輪蟲病此病是河豚魚養殖中常見的疾病,近些年來由於海水水質愈來愈差,致使此病癒來愈普遍。

河豚趣聞

一心兩用:河豚的兩隻眼睛,一隻用來追捕獵物的,同時另一隻可以用來放哨。這一特點是很多動物(包括人類)無法比擬的。
裝醜詐死:當漁民的魚網捕撈到河豚並倒在岸上時,河豚會迅速地吸氣,並膨脹成圓鼓鼓的狀態——詐死,這個時候人們往往會覺得它很可惡,很難看,不由自主地用腳一踢,這無形中幫了它大忙——順勢一滾逃到水中,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老虎鉗一樣厲害的牙齒:河豚的牙齒力學結構相對較好,一斤重左右的河豚一口可以咬斷6號鐵絲!毫不誇張!如果不小心咬到了手指,一口下去,連骨頭加肉全下來!釣魚的人們最擔心河豚咬鉤——咬繩繩斷,咬鉤鉤斷!
獻水草齒間傳情:男士向女士獻殷勤時,他們通常會獻上一束鮮花。生活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的淡水豚亞河豚也不例外,只不過,它們不送鮮花送水草。

保護級別

科學家已經向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提出建議,建議將河豚新物種歸為“易受傷害的物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