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河豚

南亞河豚

南亞河豚(學名:Platanista gangetica):雌豚大於雄豚。雄性體長約2-2.2米,雌性則為2.4-2.6米;體重80-90千克。顱骨頭型高度不對稱,向左斜傾,前額陡峭,顎骨縱向隆起。眼睛很小。該河豚的長頸椎與未成熟的椎骨使得它們從頭到尾具有極大的靈活性。背鰭不發達,背鰭的位置有三角形的隆起,末端尖銳,前肢及尾鰭與身體相比較大。尾鰭柔軟。腳蹼很大。皮膚淺灰棕色或粉紅色,腹部的顏色比背部與體側淺淡。

一般單獨活動。 眼睛缺少透鏡,因此僅用作檢測光的方向的手段。 在它們的棲息地的泥濘的水域,不需要良好的視力,回聲定位被用來檢測食物和導航。沿著河流搜尋食物,主食為蝦和魚。

南亞河豚是生活於印度、孟加拉、尼泊爾與巴基斯坦的淡水豚,分成印度河亞種和恆河亞種。截止2010年,全世界範圍內僅存約2000隻到6000隻,印度境內的布拉馬普特拉河段是恆河豚數量最稠密的地區,約有240隻到300隻恆河豚,是非常稀有珍貴的水生動物。

基本介紹

物種簡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物種簡史

分布於印度河流域恆河流域的南亞河豚群體,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同一物種,直到皮萊里(Pilleri)和吉海(Gihr)在1971將它們分為兩個獨立的種(P. gangeticaP. minor),但是凱蘇亞(Kasuya)在1972將兩個獨立的物種分類群級別降低為亞種,此後這一分類被公認,恆河豚印度河豚成為南亞河豚的二個單一亞種。

形態特徵

南亞河豚雌豚大於雄豚。雄性體長約2-2.2米,雌性則為2.4-2.6米;體重80-90千克,兩性異形顯示在雌性體長達到150厘米後,雖然當時雄性的嘴喙停止生長了,雌性的嘴喙仍然會繼續生長,最後達到約20厘米長。顱骨頭型高度不對稱,向左斜傾,前額陡峭,顎骨縱向隆起。眼睛很小。這些河豚的長頸椎與未成熟的椎骨上是獨一無二的。這使得它們從頭到尾具有極大的靈活性。背鰭不發達,背鰭的位置有三角形的隆起,末端尖銳,前肢及尾鰭與身體相比較大。尾鰭柔軟。腳蹼很大。淺灰棕色的皮膚變得越來越淺,通常是粉紅色的。腹部的顏色比背部與體側淺淡。
南亞河豚分恆河亞種和印度河亞種,實際上這是兩種相當類似的亞種,它們擁有所有河豚共有的長嘴喙。即使在嘴巴沒有張開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看見明顯的牙齒生長在上下顎。年幼的南亞河豚牙齒約有2.5厘米長,而且是窄且彎曲的。但隨著年齡增長,牙齒將變成平坦且方正的。南亞河豚的眼睛沒有晶狀體,所以它們實際上等同於失明,雖然它們可以感覺到光的強度與方向。導航與覓食則是使用回聲定位。

棲息環境

南亞河豚棲息於南亞的淡水河流系統。棲息地包括熱帶淡水湖泊、池塘、河流和沿海鹹水。生活在恆河和印度河系統以及它們的許多支流、溪流和連線的湖泊。分布在尼泊爾(大約海拔250米)的丘陵和低地,有時在洪流平原和流量大的河流地區的支流中。這些河豚喜歡創造渦流逆流的區域,如小島嶼,河彎和匯流支流。由於這些動物占據了廣泛的河流系統,所以它們可以容忍溫度差異很大,範圍在8-33攝氏度。海拔高度0-250米,水深度為3-9米,每隔幾分鐘會躍入空中。在季風季節,恆河流域和印度河的海豚在當地遷入支流,然後在乾燥的冬季回到較大的河道。當季風在印度東南沿海淡水時,會也沿著孟加拉灣海岸移動。

生活習性

南亞河豚通常是孤獨的生物,一般單獨活動。 眼睛缺少透鏡,因此僅用作檢測光的方向的手段。 在它們的棲息地的泥濘的水域,不需要良好的視力,回聲定位被用來檢測食物和導航。沿著河流搜尋食物,主食為蝦和魚。
恆河豚晚間側泳者較多;深夜則是側泳的高峰期。也常在水中繞圈遊動,且通常採取逆時針方向,尾鰭功用如船槳,突起骨脊,右胸鰭會在泥中拖行,常在晨昏時游向岸邊淺水處進行捕食,一般以整條吞食體長小於6.5厘米的淡水魚類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蟲。視力幾乎為零,依靠回聲定位了解環境變化的情況。
印度河豚喜歡在深度超過3米的水域活動,也有特殊的適應性,集群在一起游水時,也能夠進入較淺的水域。水的溫度範圍為8-33攝氏度。依靠回聲定位尋找食物。不停地游泳與發聲,沒有明顯的休息時段,在水面上露出的身體部分似乎比其他的淡水豚類多,有時會以嘴喙出水的方式游泳。雌性淡水豚類會將新生兒托在背上使其露出水面,浮出水面的間隔約為30至45秒。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印度、尼泊爾和巴基斯坦。
南亞河豚分布圖南亞河豚分布圖

繁殖方式

全年可繁殖,但集中在12-1月或3-5月。 哺乳期大約一年。10歲才達到性成熟。 在季風期間,河豚往往遷移到主要河流系統的支流。 有時候它們的喙從水中露出,可以看到它們在遊動,間或部分地或完全地從水中跳出,躍入空中,並在身體的一側落入水面。

亞種分化

南亞河豚(2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
Platanista gangetica gangetica
Roxburgh, 1801
2
Platanista gangetica minor
Owen, 1853

種群現狀

南亞河豚是瀕危動物之一,工業、農業和人類污染是棲息地退化的一個嚴重原因。每年在河流附近使用9000噸農藥和600萬噸化肥。高度的污染可以直接殺死海豚的食物和海豚自身,徹底摧毀其棲息地。作為頂級捕食者,已知河豚在其身體中具有高水平的持續性有毒化學物質,這可能對其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人類在生活中運用捕魚的魚網會導致河豚被纏住,農田灌慨也降低了河豚棲息範圍內河流的水位。水力發電而建造的許多水壩,攔截住了海豚的洄游路線,嚴重影響河豚的行動與分布區域,許多族群被分散,局限在隔絕的小塊地區內。這些因素進一步嚴重影響到下游的海豚棲息地,降低和分散了海豚的生存能力。棲息地的碎片化對恆河豚的生存繁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