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

法句經

《法句經》( 梵文 Dhammapada ),是從佛經中錄出的偈頌集。

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紀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來傳誦的佛祖法句,編集出新的《法句經》,從〈無常品〉到〈梵志品〉,總計三十三品。

法句,或譯法跡。法,是佛弟子所行與所證的。跡,是形跡,足跡。依足跡去尋求,可以得知所到的地方。引申此義,聚集多「名」,能因此而圓滿的詮表意義,即為句(此如中國所說的「筌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句經
  • 外文名:Dhammapada
  • 類型:偈頌集
  • 作者:法救尊者
內容,法句經,實際第三,菩提第四,名善第五,喻善第六,寶明第七,普光第八,煩惱第九,求善第十,普光十一,授記十二,傳持十三,不急十四,

內容

《智度論》(三三)說:這是『佛弟子抄集要偈』;十二分教中,屬於優陀那 (Udāna)。(參俱舍論一)宋譯的法句,題作「法集要頌」,即是法優陀那的義譯。一切有部的《大毘婆沙論》說:『佛示現涅槃後, 大德法救( Dharmatrāta )展轉隨聞,隨順纂集,制立品名:謂集無常頌,立為無常品,乃至梵志頌,立為梵志品』(婆娑論一);即指法句而說。
然依吳支謙(公元二三〇頃作)的法句偈序說:『五部沙門,各自鈔采經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義,條別為品。...故曰法句』。法救為公元前一世紀人,他應該是纂集者。從五部沙門的各集法句而說,大抵先有名為法句的偈頌集,等到部派分流,各部又各有增編、改編。但既然都是從佛經中集出,也就不致因再編而損減了價值。
公元225年,維只難、竺將炎等人譯出此初本。後來,竺將炎又帶來13品,補成39品752偈(偈數算法不同,或算作757偈、758偈、759偈),此即《法句偈》39品本(後期集本),於225年頃,維只難、竺將炎等人譯出,從〈無常品〉到〈吉祥品〉總計三十九品,為《法句經》混合本。
383年,竺佛念譯出法救編的《出曜經=法句錄》,內含約825-862偈,從〈無常品〉到〈梵志品〉,總計三十三品,此即《法句偈》33品本中期集本,並有法句偈頌之譬喻/因緣,以及對偈頌略作注釋。
釋尊的教說,不外乎「法說、義說」。略集詮法詮義的要偈,即名為「法句」、「義句」。與法句相對的「義句」,見於法藏部的四分律──三九、五四。 這與我國舊譯的「義足經」( Arthapada )相合。在其它的學派中,稱為「義品」( Arthavarga )。釋尊的時代,二十億耳(梵文Śroṇakoṭiviṁsa,巴利Sona Kotikanna )於佛前誦義品;古典的雜阿含經,說到『誦說法句』,這類法義的要集,釋尊住世的時代,已經存在,實是最古的成文佛典支謙序說:『其在天竺,始進業者,不學法句,謂之越敘。此乃始進者之鴻漸,深入者之奧藏』!意義深長而切要,偈頌又便於讀誦。至今,錫蘭等處,還是以《法句經》為初學者入門書。其實,這不但是「始進者之鴻漸」,還是「深入者之奧藏」呢!

法句經

大正藏 No. 2901 法句經
《佛說法句經》1卷
融心第一
諸菩薩融心覺序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日月宮中勝藏殿上。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勝積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金剛藏菩薩。金剛幢菩薩。金剛慧菩薩。觀世音菩薩。決定慧菩薩。彌勒菩薩。三世辯菩薩。常住願菩薩。勢力自在菩薩。無起作菩薩。常慈菩薩。常視一相光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復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寶明。與無量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百千萬人。復有無量天龍夜叉。護法善神。及余他方無數菩薩。皆悉集會。
宿緣第二
不壞諸法菩薩說宿緣品第二
於是。眾中有菩薩。名不壞諸法寶明。承佛神力。前白佛言世尊。我於往昔然燈佛所出家學道。彼時名字等賢比丘。爾時世尊。即授於我今菩薩記。號曰不壞諸法。爾時寶明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授我號為寶明。唯願世尊。說此寶明名字所以。
佛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今為大眾求大乘者。說斯決定大乘微妙要法。及汝名字金剛語句。爾時大眾奉教而聽。佛告寶明菩薩。善男子。汝且觀此諸佛名字。為是有耶。為是無耶。為有實耶。為無實耶。善男子。若名字是有。說食與人。應得無飽。若得無飽。一切飲食。則無所用。何以故。說食尋飽不須食故。若名字無者。定光如來不授我記及汝名字。如無授者。我不應得佛。善男子。當知字句。其以久如。以其如故。修題諸法名字性空。不在有無。善男子。若名字空者。於諸毀呰誹謗譏呵及以讚譽不應嗔喜。何以故。誹謗毀訾及以讚譽。二俱空故。

實際第三

觀聲性空證實際品第三
善男子。若遇如上境界。應作是念。此音聲者為大為小。青黃赤白。從何方來。今來罵我。著我何處。形相何似。上下諦觀。都無所得。若無所得。不應生於嗔喜之心。作是觀已。堅持不捨。當知不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觀音聲性空。證於如故。譬如有人夜想飛空。及其睡時見身飛行。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觀聲性空必得空證。乃知音聲但誑耳根。如無實體。

菩提第四

觀三處空得菩提品第四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觀三處。內外中間。是為三處。於三處中。無有實法。即為解脫。解脫者即菩提也。寶明菩薩白佛言。世尊。三處觀者為何謂也。佛告寶明。善男子。欲知三處。當修身觀。眼即為內。色即為外。心處中間。是為三處。或有眾生。從無始已來。不知三事虛之與實。妄起種種煩惱倒惑。是以我今教如實觀。令斷諸惑。善男子。眼不自見。色不自名。心無形質。三事俱無。是故眼不自見。常處於內。色不自名。常處於外。心無形相。處無所在。善男子。眼不自見。屬諸因緣。緣非見相。眼即是空。色屬眼時。名色為色。若眼性空。色亦無實。何以故。從空眼見體無實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知眼是空於內無染。知色是空於外無著識心是空滅於諸行。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知眼屬緣見無自性。眼終日見。猶為無見。色性屬眼而不自名。終日名猶為無名。善男子。以斯空眼常看空色。內外遍觀心不可得。常求諸色而不可滿。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善男子。應作是念。若眼與色非為空者。眼住於內不應辨外。色住於外不應從眼。眼是有住。色亦有住。心是無為。不應在有。何以故。有之與無性相違故。是故當知。眼色與心虛通無礙。善男子。意即為內。法即為外。心處中間。意不自知。法不自名。心無形相。三事俱無。是故意不自知。常處於內。法不自名。常處於外。心無形相。實無處所。意不自知。屬諸因緣。緣非知相。意即是空。法屬意時名法為法。若意性空法亦無實。何以故。從空意知體無性故。善男子。知意是空。於內無染。知法是空。於外無著。知心是空。滅於諸行。知意屬緣。知無自性。意終日知猶為無知。法性屬意而不自名。名終日名猶為無名。以斯空意常知空法。內外遍觀心不可得。是故菩薩應作是念。若意與法非為空者。意住於內不應辨外。法住於外不應從意。意是有住法亦有住。心是無為不應在有。何以故。有之與無性相違故。是故當知。意法與心虛空無礙。譬如陽炎遠視似水。無智之人為渴所逼急走向之。轉近轉滅。炎邊住者知此地中本來無水。見彼走人知其妄相。便生嗤笑語走人言。此中無水但陽氣耳。誑汝眼根。彼人聞已熱渴心息。色亦如是。凡夫無智謂呼有實。為欲渴所逼生貪求相。熾然起心趣向奔走。色相屬緣轉觀轉滅。證實相者知此陰中本來無色。本來無識。見凡夫人貪色疾走。知其妄想。便生嗤笑。為說實法。語眾人言。陰中無陰。心中無心。念中無念。但緣氣耳。誑汝眼根。若有智者。聞已妄渴心息。陰界諸入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凡夫夜夢見身。種種光明。食百味食。復見遠行。至他方所。得好衣馬。侍從百萬。欻爾起嗔。尋命事力。殺數千人。及其覺時。身光尋滅。亦不遠行。光明色相。空無所有。夢中行者及與事力。相殺之者都無色相。色亦如是。一切眾生。從無始已來。黑闇崖下。無明被底。長夜睡眠。處於夢宅。妄見諸色。起一切法。善男善女。生死涅槃。相殺相害。無有窮已。一切眾生謂呼為實。得道覺者。乃知虛妄。始知生死同涅槃相。男女諸色。本性體空善男子。若色如是。一切諸法亦復如然。如空谷響。如芭蕉堅。如水中月。如空中花。如石女兒。如電久住。如水龜毛。如走兔角究竟無實。諸有智者。應除諸見。如世生盲。莫分別色。若不分別。當知不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善男女。一切眾生。為諸煩惱弊于慧因無眼生眼想。以斯忘想見外境界。名之為色。如起貪著。以貪著故。流轉三有。如旋火輪無有休也。

名善第五

親近真善知識品第五
善男子。一切眾生。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親近善知識。請問法要。必聞如斯甚深要句。爾時寶明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是善知識。佛言。善知識者。善解深法空相。無作無生無滅。了達諸法從本已來究竟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性相如如。住於實際。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是名善知識。

喻善第六

二十一種譬喻善知識品第六
善男子。善知識者是汝父母。養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識者是汝眼目。示導汝等菩提路故。善知識者是汝腳足。荷負汝等離生死故。善知識者是汝梯櫈。扶持汝等至彼岸故。善知識者是汝飲食。能使汝等增長法身故。善知識者是汝寶衣。覆蓋汝等功得身故。善知識者是汝橋樑。運載汝等渡有海故。善知識者是汝財寶。救攝汝等離貧苦故。善知識者是汝日月。照曜汝等離黑闇故。善知識者是汝身命。護惜汝等無有時故。善知識者是汝鎧杖。降伏諸魔得無畏故。善知識者是汝絙繩。椃機汝等離地獄故。善知識者是汝妙藥。療治汝等煩惱病故。善知識者是汝利刀。割斷汝等諸愛網故。善知識者是汝時雨。潤澤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識者是汝明燈。能破汝等五蓋闇故。善知識者是汝善標。教示汝等趣正道故。善知識者是汝薪火。成熟汝等涅槃食故。善知識者是汝弓箭。射殺汝等煩惱賊故。善知識者是汝勇將。能破汝等生死軍故。善知識者是汝如來。破汝煩惱至涅槃故。善男子。善知識者有如是無量功德。是故我今教汝親近。

寶明第七

寶明聽眾等悲不自勝品第七
於是寶明。與諸大眾。聞佛說此妙法及善知識甚深要法。舉聲號哭。淚下如雨。悲啼懊惱。不能自裁。自念我身。從曠劫已來。為善知識之所守護。是故今日值於如來。得聞深法。如是遇者。善知識力。非我力能。自念我等。從本已來。未曾報恩方便親近。說是語已。重複舉聲悲號懊惱。槌胸大哭。譬如有人。新喪父母。號悼啼泣。死而復甦。爾時世尊。見是事已。生憐愍心。即噓長嘆。以嘆息故。振動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剎皆亦大動。

普光第八

普光莊嚴菩薩等證信品第八
於是東方過百千萬億阿僧祇土。有國名寶土。佛名寶相。有菩薩名普光莊嚴。見此地動白寶相佛言世尊。如此地動是何瑞也。彼佛答言。西方去此百千萬億阿僧祇土。有國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為諸眾生說於佛法。決定大乘善知識恩。故現斯瑞。普光莊嚴菩薩白寶相佛言。世尊。我欲與此大眾。俱至於彼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請問彼佛事善知識。並問深法。寶相佛言。善男子。今正是時宜速疾往。於是普光莊嚴菩薩。與無量大菩薩。各皆現身。坐寶蓮花獅子之座。放大光明如大力士。屈身臂頃至娑婆世界。在虛空中湛然而住。
爾時寶明菩薩見此光相。即白佛言世尊。此何光相。初未曾見。佛告大眾及寶明菩薩言。此是寶相如來所諸大菩薩。聞我為汝說大乘經及善知識現地動相。是以來到。寶明菩薩及諸大眾。聞是語已。皆大歡喜。整理衣服。侍佛左右。於是普光莊嚴菩薩。於虛空中。雨眾寶花。雨花已訖。尋至釋迦牟尼佛所。繞無數匝。合掌作禮。於一面立。佛告普光莊嚴菩薩言。善男子。汝發來時。汝之世尊氣力安否。汝涉遠來得無勞也。普光莊嚴菩薩前禮佛足答言。時我世尊。常命色力更無他也。殷勤囑者致問無量。於是眾中文殊師利菩薩。謂普光莊嚴菩薩言。諸善男子。汝等遠來何所咨請。普光莊嚴菩薩。白文殊師利言。大德。我承世尊說甚深法。及善知識所有功德。是故我來欲有咨請。事善知識所有功德。文殊師利言。若有咨者。宜速發問。此諸大眾願樂欲聞。於是普光莊嚴菩薩知大眾意。前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我等昔來慧力微弱。不能善解決定大乘深妙之義。及善知識大有恩德。如佛前說。恩重難議。唯願世尊為諸大眾。說於親近善知識法。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為諸眾生問如斯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煩惱第九

善男子善知識者有大功德。能令汝等。於貪慾嗔恚愚痴邪見五蓋五欲眾塵勞中。建立佛法。不起一心得大功德。譬如有人持堅牢船渡於大海。不動身心如到彼岸。善知識者亦復如是。以大願船生死海。運載汝等。不動身心。到涅槃岸。善男子。譬如有人慾行險路恃托一人。善於伎藝鎧杖。修有並好寶車。駕以五馬。身心無畏。得達無難。善知識者亦復如是。法身壯大善於方便。六度伎藝。慈悲鎧杖。皆悉修有。來於大乘駕五神通。運載汝等得無所畏。離於三途生死諸難。善男子。譬如有人依楞伽寶。服甘露妙藥消除諸病。命不中夭。善知識者亦復如是。依大智寶。服於法藥消煩惱病。慧命無窮。善男子。譬如有人。依獅子王行諸獸中。無有怖畏。善知識者亦復如是。若有依者。游塵勞中亦無所畏。善男子。譬如有人依須彌山。假使八風不能吹動。依善知識亦復如是。八難之風不能吹動。善男子。譬如有人依金翅鳥遍觀大海。不畏諸災。魔竭魚難。依善知識亦復如是。逕生死海不畏諸魔外道之難。善男子。善知識者。無量功德。廣欲說者。窮劫不盡。

求善第十

善知識不惜內外壽命嫌疑品第十
若有智者。見善知識。應當供養。不惜身命。何況揣財眷屬妻兒。及以國城而得吝惜。若善知識。諸有所作種種境界。不應起於毛髮疑心。所以者何。若有疑心。不得正受甚深法句。汝等大眾。於善知識應斷疑念。

普光十一

問如來慈偈答品第十一
爾時普光莊嚴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正受甚深法句。何謂甚深。佛言。勿作是問。若今說者。聲聞緣覺新發意菩薩。聞說斯法心所迫迮。斷壞善根。普光莊嚴菩薩白佛言。世尊。為我等輩方便演示。與諸眾生作將來業。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佛子善諦聽 我今如實說 一切諸法性 本來無所動
諸佛依貪嗔 如座於道場 塵勞諸佛種 本來無所動
五蓋五欲 為如來種性 常以是莊嚴 本來無所動
淫慾及邪見 並余結使等 究竟解脫相 本來無所動
諸佛從本來 常處於三毒 長養於百法 如成於世尊
諸法從本來 無是亦無非 是非性寂滅 本來無所動
一切諸眾生 實無有生滅 生滅即涅槃 本來無所動
一切諸法相 從緣無起作 起作性如如本來無所動
一切諸文字 無實無所依 俱同一寂滅 本來無所動
諸種布施福 於中三事空 究竟不可得 施福如野馬
若說諸持戒無善無威儀 戒性如虛空 持者為迷倒
若見嗔恚者 以忍為羈鞅知嗔等陽炎 忍亦無所忍
說諸精進業 為增上慢說 無增上慢者 無善無精進
若起精進心 是妄非精進 若能心不妄 精進無有虛
若學諸三昧 是動非坐禪心隨境界流 云何名為定
森羅及萬像 一法之所印 云何一法中 如生種種見
一亦不為一 為欲破諸數 淺智之所聞 見一以為一
若有聞此法 常修寂滅行 知行亦寂滅 是則菩提道
若欲證此法 親近善知識善學諸方便 度脫於群生
我今說此法 為攝有眾生 若無我見者 究竟無所說
此是金剛句 決了諸邪見 一切外道輩 盡力無能壞
若有諸眾生 得聞如是經 雖在三途中 究竟清涼樂
若聞此經名及解一句義 必生諸佛國 何況讀誦者
若有此經處 我恆在其中 為護如是人 令得無上道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普光大眾得無生法忍

授記十二

即為寶明授記品第十二
寶明菩薩尋得授記。汝當來世。過八十萬劫。當得作佛。號寶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時有眾生。純一大乘。更無聲聞辟支佛名。國土嚴淨。過無量壽百千萬倍。與諸菩薩授記已訖。便欲舍坐。

傳持十三

傳持品第十三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前白佛言。世尊。此經當來在何等人手。以何因緣得聞此經。佛言善男子。此經甚深難可得聞。譬如金剛。一切凡夫不能睹見。唯除帝釋。此經亦爾。聲聞緣覺所不能見。唯除菩薩。譬如獅子。一切禽獸無敢向者。唯除龍王。此經亦爾。聲聞緣覺斷絕悕望。唯除菩薩。假使有人。純以真金滿四天下以用布施。不如聞此經名得福萬倍。假使有人。純以七寶作諸床榻。以頗梨衣供養眾生。滿閻浮提界於一劫。不如聞此經名得福萬倍。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此經者。當知是人。親侍無數諸佛。殖眾德本。乃能得聞。善男子。此經當來至於八地菩薩之手。

不急十四

護經如眼寧喪身命不急品第十四
佛告諸大眾及寶明菩薩。汝護是經。如護眼目。寧喪身命。莫於此經而生懈怠。若有眾生。於此經中生信心者。當知是人真佛弟子。無有疑也。爾時世尊。說此經已。一切大眾天龍八部皆大歡喜。如法奉行。
以上是為《佛說法句經》一卷,而《法句經》乃別有二卷本如下(節選第一品):
法句經
無常品第一 二十有一章
無常品者 寤欲昏亂 榮命難保 唯道是真
睡眠解寤 宜歡喜思 聽我所說 撰記佛言
所行非常 謂興衰法 夫生輙死 此滅為樂
譬如陶家 埏埴作器 一切要壞 人命亦然
如河駛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還
譬人操杖 行牧食牛 老死猶然 亦養命去
千百非一 族姓男女 貯聚財產 無不衰喪
生者日夜 命自攻削 壽之消盡 如熒穿水
常者皆盡 高者亦墮 合會有離 生者有死
眾生相剋 以喪其命 隨行所墮 自受殃福
老見苦痛 死則意去 樂家縛獄 貪世不斷
咄嗟老至 色變作耄 少時如意 老見蹈藉
雖壽百歳 亦死過去 為老所厭 病條至際
是日已過 命則隨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老則色衰 所病自壞 形敗腐朽 命終自然
是身何用 恆漏臭處 為病所困 有老死患
嗜欲自恣 非法是增 不見聞變 壽命無常
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為死所迫 無親可怙
晝夜慢惰 老不止婬 有財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弊 為自侵欺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死
是務是吾作 當作令致是 人為此燥擾 履踐老死憂
知此能自淨 如是見生盡 比丘厭魔兵 從生死得度
…………
斯二種《法句經》幸莫混為一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