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魚

河豚,學名河魨,古名肺魚,俗稱氣鼓魚、氣泡魚、吹肚魚、雞泡魚、青郎君、刺豚魚等,一般泛指魨形目中二齒魨科、三齒魨科、四齒魨科以及箱魨科所屬的魚類。河豚魚味道極為鮮美,與鰣魚、刀魚並稱為“長江三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河魨
  • 別稱河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輻鰭魚綱
  • :魨形目
外觀,習性,分布,自衛機制,毒性,藥用價值,中毒症狀與處理,安全食用,毒理檢驗,食用歷史,養殖,養殖水域,網箱設定,魚种放養,餌料投餵,便了個便,出網取魚,河豚的常用飼料,一、鮮活餌料,二、軟顆粒飼料,三、人工飼料配方,四、飼料的品牌,

外觀

河豚魚體形長、圓,頭比較方、扁,有的有美麗的斑紋;有些則沒有斑紋,而是一片黑色的魚。又有形容河豚魚外觀呈菱形,眼睛內陷半露眼球,上下齒各有兩個牙齒形似人牙。小不明顯,肚腹為黃白色,背腹有小白刺,魚體光滑無鱗,呈黑黃色。
六斑刺河豚六斑刺河豚

習性

河豚游得很慢。這是因為河豚身體後半部不具有游泳肌肉,而大多數魚都有。河豚只好利用左右搖擺的背鰭和尾鰭划水。河豚的牙齒與刺豚的牙齒很相似。河豚的牙齒融合成一個。上下齶的牙齒用來咬碎軟體動物珊瑚。河豚將這些生物活的部分連同蟹、蠕蟲和藤壺等海洋生物一起吞食。還有自己。

分布

河豚魚是暖水性海洋底棲魚類,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在中國各大海區都有捕獲,假睛東方豚還經常進入長江黃河中下游一帶水域,而暗紋東方豚亦可進入江河或定居於淡水湖中。一般於每年清明節前後從大海游至長江中下游。河豚魚的品種很多,魨科中最常見的有蟲紋東方豚、紫色東方豚、黃鰭東方豚、紅鰭東方豚、假睛東方豚和暗紋東方豚等8種,一般體長70--500毫米,其中紅鰭東方豚已見最大體長為750毫米。 河豚魚味道極為鮮美,與鰣魚刀魚並稱為“長江三鮮”。好吃!

自衛機制

河魨的體型渾圓,主要依靠胸鰭推進。這樣的體型雖然可以靈活旋轉,速度卻不快,是個容易獵取的目標。因此,河魨演化出了迥異於一般魚類的自衛機制。河魨受到威脅時,能夠快速的將水或空氣吸入極具彈性的胃中,在短時間內膨脹成數倍大小,嚇退掠食者。棘魨科的刺河魨身上甚至,膨脹時全身的刺便會豎起,令略食者難以吞食。
魨魚在膨脹時,成排的刺毛會豎起來魨魚在膨脹時,成排的刺毛會豎起來

毒性

幾乎所有種類的河豚都含河豚毒素(TTX),它是一種神經毒素,人食入豚毒0.5mg-3mg就能致死。毒素耐熱,100℃8小時都不被破壞,120℃1小時才能破壞,鹽醃、日曬亦均不能破壞毒素。有人測定過河豚毒素的毒性,它的毒性相當於劇毒藥品氰化鈉的1250倍。河豚最毒的部分是卵巢肝臟,其次是腎臟、血液、眼、鰓和皮膚。河豚毒性大小,與它的生殖周期也有關係。晚春初夏懷卵的河豚毒性最大。這種毒素能使人神經麻痹、嘔吐、四肢發冷,進而心跳和呼吸停止。

藥用價值

毒素的藥用價值很高,從其肝臟、卵巢的毒素中,可提練出河豚素、河豚酸、河豚巢素等名貴藥材。

中毒症狀與處理

河豚魚中毒以神經系統症狀為主。潛伏期很短,短至10-30分鐘,長至3-6小時發病。發病急,來勢兇猛。開始時手指、口唇、舌尖發麻或刺痛,然後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四肢麻木無力、身體搖擺、走路困難,嚴重者全身麻痹癱瘓、有語言障礙、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昏迷,中毒嚴重者最後多死於呼吸衰竭。如果搶救不及時,中毒後最快的10分鐘內死亡,最遲4-6小時死亡。有報告顯示,日本人河豚魚中毒病死率為61.5%。 對於河豚魚中毒目前尚無特效解毒劑,發生中毒以後應立即將病人送往醫院搶救,儘快使毒物排出,並對症治療。預防中毒的最有效方法是管理部門嚴查,禁止零售河豚魚,如果發現,將河豚魚集中妥善處理
河豚河豚

安全食用

因特殊情況需要加工食用的河豚魚應在有條件的地方集中加工,在加工處理前必須先去除內臟、皮、頭等含毒部位,反覆沖洗肌肉,洗淨血污,加2%碳酸氫鈉處理24小時,經檢驗鑑定合格後方可銷售,其加工廢棄物應銷毀。 關於河豚去毒加工安全食用問題,試驗證明加熱高溫對毒素破壞的可靠性,即野生河豚解毒加熱在120℃的溫度下達2小時以上,養殖河豚解毒在120℃溫度下30-40分鐘,可達到毒素的完全破壞和安全食用的目的。河豚肉可作為油菜熟食品或罐頭食品。這種溫度時間條件在大量生產中,可以得到嚴格控制,確保食用安全,同時用加熱破壞毒素方法加工,可以保持河豚魚肉鮮食所特有的美味,在漁區汛期加工後,又可以調劑市場供求需要,在養殖區則可以長年供應。

毒理檢驗

每批製品都應進行動物試驗,以白鼠、貓、狗、霍思奇試養試驗,無異常反應後再食用為宜。化學試驗結果,以Nessler’s試劑最為靈敏,根據稀釋到100倍後,仍能呈現明顯的正反應,反應的顏色也特殊,與一般由於所引起的正反應不同,這種定性反應,也可以供作檢驗之用,來判斷是否含有河豚毒素。養殖河豚毒性低,只要嚴格按照規程操作,發展前景廣闊,有利於然資源的保護和地方特色優良品種的開發。目前需要做的工作是向產區民眾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頒發實行河豚魚管理試行辦法,執行河豚魚食用安全的加工操作規程,通過加工處理,防止任意拋棄內臟引起人畜誤食(無條件地區亦需妥善處理,進行深埋或酸解內臟),以求安全,變有害為有利,增加收入,促進河豚魚養殖生產的發展。

食用歷史

河豚飲食文化的發展與六朝建都南京有關。據史載,公元3世紀到6世紀末,三國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相繼建都於建康 ( 今南京 ) ,這是一個經戰國之後中國思想界最活躍的時代。六朝建都南京,人流、物流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河豚飲食文化才有可能在長江下遊興起。到了 10 ~ 12 世紀的宋代,文人志士紛紛修詩寫詞,才有河豚的諸多精彩描述。
根據《山海經·北山經》記載,早在距今 4000 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時代,長江下游沿岸的人們就品嘗過河豚,知道它有大毒了。 2000 多年前的長江下游地區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吳越屬地,人們品嘗河豚的習俗比當今日本人還有過之無不及,特別是品嘗河豚精巢時,對其潔白如乳、豐腴鮮美、人口即化、美妙絕倫的感覺,不知該如何形容,有人聯想起越國美女西施,於是“西施乳”就在民間傳開了。
到了宋代景佑五年 ( 公元 1038 年 ) ,著名詩人梅堯臣范仲淹席上,當同僚們繪聲繪色地講述河豚時,忍不住即興作詩:“春州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李時珍在《本草集解》中還提到宋人嚴有翼在《藝苑雌黃》中說:“河豚,水族之奇味,世傳其殺人,余守丹陽、宣城,見土人戶戶食之。但用菘菜蔞蒿、荻芽三物煮之,亦未見死者。”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 (1518 — 1593) 畢 30 年功力,從上古炎黃帝至明代 600 餘部巨著中悉心廣搜窮攬,全面總結了公元前 21 世紀至 16 世紀我國藥物學的成就,他在其巨著《本草綱目》中說:“據草創於大禹、成書於夏、完善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古籍《山海經·北山經》記載,河豚名鈰魚,吳人說它的血有毒,肝臟吃下去舌頭就發麻,魚子吃下去肚子發脹,眼睛吃下去就看不見東西了。宋 ( 約 968 年 ) 人馬志在《開寶本草》中說:河豚,長江、淮河、黃河、海裡面都有…”。古往今來,隨著生態環境的變遷,推河、黃河的河道及人海口多次改變,黃河故道還遺留在江蘇漣水等地;現在江蘇的洪澤、淮陰、淮安、金湖、阜寧皆位於淮河下游,但人們在黃河、淮河中再也沒有見到過河豚。據作者調查,現黃河流域和淮河兩岸,包括蘇北地區的人們,根本就不認識河豚也不會食用河豚;而長江下游蘇南揚中地區的人們普遍認識河豚、嗜食河豚,至今傳承的河豚飲食文化與蘇東坡梅堯臣等的描述完全合拍。從古人對河豚分布、生態習性、外部形態、行為的描述來看,“拚死吃河豚”中的河豚,應該指的是春天從海洋進入長江下遊行生殖洄游的暗紋東方魨。

養殖

網箱養殖河豚具有機動、靈活、簡便、水域適應廣,操作簡單等優點。

養殖水域

選擇避風向陽、環境安靜、水質清新、必須無污染物、無障礙物、水面寬闊、日照條件好的水域作網箱養殖水域。航道、壩前、閘口、主河道以及水流速超出每秒0.1米的水域都不宜設定網箱。網箱的箱底離水底要有0.5米以上高的距離,防止網箱擱淺。設定網箱的水域一般常年水深在3-6米,溶氧量在每升4毫克以上。

網箱設定

河豚規格為體長3厘米左右時,網箱網目為每平方厘米6目;河豚規格在體長8厘米以上時,網目直徑為1.5厘米。網箱規格為5米×8米×2.5 米,上口高於水面30厘米。在比較開闊的水面,網箱排列應是品字形、梅花形或人字型,網箱之間距離為15-30米;若受水域條件限制,網箱必須成一字形排列時,應將每2個網箱編成一組,每組之間間隔50米以上。給食性網箱面積一般約占被設定水面的4%。

魚种放養

魚种放養前10-15天,網箱應試水。要求魚種體表完整、無病無傷、體質健壯、規格整齊。河豚魚種入網箱前,選把放有魚苗的氧氣袋放入箱中適應15分鐘,等袋內水溫跟箱中的水溫大致相同時把魚种放出。每平方米網箱放養12尾左右。為了防止網箱內青苔大量生長,網箱中還應搭配放養少量攝食植物的魚類。

餌料投餵

投餌要做到定時、定點、定質、定量。網箱中放養適量水花生等水草,水草覆蓋水面20%左右。河豚放養前1周,先在網箱內潑灑大豆漿和撒豆渣,培育河豚的早期餌料。河豚進箱後,開始投餵用軋碎的魚肉漿和麥粉按3:1 比例混合的餌料,投餵量是魚體重的10%。餌料投在食台上,分上午9時和下午4時兩次投餵。

便了個便

日常管理主要包括一勤、二抓、三防。一勤即勤檢查。網箱下水前要檢查網衣有無破損,下水後要檢查箱體是否呈箱形,及時沖洗網箱。每天早、中、晚要檢查網箱是否完好。勤觀察魚情和水情。二抓:一抓適時洗箱。清洗網箱通常用洗箱機把網片上的附著物沖洗乾淨。要求操作細心,以免沖傷魚體。沖洗網箱切忌過勤。二抓適時移箱。應根據水域狀況,水質變化,適時移箱。在網箱位置下降或汛期前夕,必須及時將網箱移到水位適宜的安全水域中去。三防:一防魚病。鮮种放養前先用3%-5%濃度的食鹽水浸洗10分鐘;選用無病餌料,在投餵前或貯存前將餌料用3%-5%濃度的食鹽水浸泡15分鐘左右;每個月潑灑1次生石灰水。定期檢查魚體,因其喜在箱邊遊動,容易擦傷身體。一般每隔10天把魚全部撈起放在2%--3%濃度的食鹽水中浸洗15分鐘,預防寄生蟲及細菌的附生,並定期拌餵呋喃唑酮、磺胺類藥物。二防大風和洪水。及時了解天氣情況,在大風和洪水來到前移動網箱。三防網箱丟失。應派專人日夜看守網箱,以防丟失。同時還要防止老鼠、水獺、水鳥等危害河豚。

出網取魚

魚種達到分箱和換箱的規格或養成商品魚的標準時,要及時出箱。出箱取魚的方法是:把兩隻工作船分別劃到網箱兩邊,先提起網箱兩角的底網,再用竹竿穿入網底進行攔隔,慢慢地把魚趕到網箱一端,然後把竹竿擱在浮架上,浮架的一角擱放在船頭,用繩子拴住,把網箱口解開,用撈子伸進箱內把魚撈出。把符合分養條件的魚种放進魚種網箱或成魚網箱,留下的小魚種仍然放回原來的網箱中飼養。如留下的小魚種數量不多,可以將幾個網箱中的小魚種合併到一個網箱中飼養。

河豚的常用飼料

一、鮮活餌料

河豚為肉食性魚類。在自然環境中,稚魚主要攝食輪蟲、鹵蟲、枝角類、橈足類、底棲甲殼類幼體、水生昆蟲、幼魚等。幼魚和成魚攝食雜魚、蝦、蟹、螺鰤、規蛤、海膽、烏賊、章魚及貝類等。養殖過程中常用小雜魚蝦、蟹等。如:鰺魚、鳳鱭、梅童、蝦虎魚、屁屁沙丁魚、玉筋魚、秋刀魚、白姑魚、黃姑魚等雜魚;蝦蛄、毛蝦、蟹蝦、毛糠蝦等雜蝦類;螺鰤、規蛤、扇貝、魁蠟、貽貝等軟體動物。這些天然飼料只要新鮮未腐敗都可以大量使用。剛捕撈的或經短期冷凍保存的新鮮雜魚蝦,其蛋白質、脂肪尚未變化,維生素尚未破壞,營養價值高,應及時投餵。在投餵前最好先以淡水沖洗乾淨,根據河豚在不同生長期的口徑大小,切成合適的規格投餵。由於鮮雜魚營養比較全面,一般可不必再添加維生素或礦物質,但腐敗變質的魚蝦嚴禁使用。應注意餌料品種的搭配,不要長期投餵單一品種,以避免營養不全而造成生長緩慢甚至發病死亡。
直接投餵鮮雜魚的缺陷是餌料中很難加進防病治病的藥物,餌料魚來源方便的沿海養殖場養殖河豚,主要投餵鮮活餌料。
河豚魚河豚魚

二、軟顆粒飼料

在大規模養殖河豚時,若鮮雜魚供應不足,可以使用軟顆粒飼料。此飼料是用鮮雜魚、鮮雜蝦和高蛋白配合飼料以2 : 1 : 2 混合加工成濕顆粒投喂,並根據攝食狀況調整配合的比例。此種飼料在需要進行病害防治時,可以很方便地加入各種防治藥物。
軟顆粒飼料的製作方法是:先將鮮雜魚清洗乾淨,去掉體表水分後以飼料加工機粉碎,並與其他配料充分攪拌混合後制粒成型,然後放於冷庫短時冷凍待用。顆粒直徑的大小應根據魚體規格確定,一般有3 毫米、5 毫米、8 毫米、12 毫米、18 毫米5 種規格。
軟顆粒飼料在沿海規模化的河豚養殖場常被使用,並且在經驗和技術積累的基礎上不斷完善著飼料的配比。

三、人工飼料配方

紅鰭東方魨人工配合飼料至今尚未開發成功。以玉筋魚為飼料飼養的河豚生長狀況較人工配合飼料飼養者好,據研究結果認為,最適的人工配合飼料組合如表6-4 。養殖紅鰭東方魨發生口部潰瘍和相互廝咬等現象,可能與營養不平衡的營養障礙有關。紅鰭東方魨養殖的主要問題在飼料。目前,研製的人工配合餌料飼育效果不佳,可能是魚未能有效消化吸收配合飼料中的魚粉蛋白質源,也可能是飼料中胺基酸未達到河豚所需的胺基酸平衡水平。

四、飼料的品牌

海水魚類養殖所使用的人工配合飼料是按魚類的營養要求,將各種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工製造而成的全價飼料。其營養全面、投餵方便、污染水質輕、餌料效率高,能很方便地製成藥餌,同時便於生產、運輸和貯存。
由於河豚漁業是一新興產業,其飼料開發速度跟不上漁業發展的形式,至今未見河豚成魚養殖的全價飼料,故養殖單位多用其他魚的全價大便來代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