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泡魚(東方魨屬的一個種)

氣泡魚(東方魨屬的一個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氣泡魚,學名暗紋東方魨,俗名河豚魚,屬魨形目,河豚魚身體渾圓,頭胸部大腹尾部小;背上有鮮艷的斑紋或色彩,體表無鱗,光滑或有細刺。河魨為暖溫帶及熱帶近海底層魚類,棲息于海洋的中、下層,有少數種類進入淡水江河中,當遇到外來危險時使整個身體呈球狀浮上水面,同時皮膚上的小刺豎起,藉以自衛。

常見的有紅鰭東方魨(Takifugu rubripes)、暗紋東方魨(T.fasciatus)、黑鰓兔魨(Lagocephalus inermis)、凹鼻魨(Chelonodon patoca)、黑斑叉鼻魨(Aronthron nigropunctatus)等。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食用注意,加工方法,毒性,毒性鑑別,中毒症狀,中毒處理,人工養殖,

外形特徵

河魨,俗稱“河豚”,硬骨魚綱魨科魚類的統稱。河魨體呈圓筒形,有氣囊,遇到危險時會吸氣膨脹,一般體長在25—35厘米!上下頜骨與牙癒合成4個大牙板,背鰭1個,無腹鰭。無鱗或有小刺。全體橢圓形,前部鈍圓,尾部漸細。吻短,圓鈍;口小,端位,橫裂。上下頜各具有2個板狀門齒,中縫明顯。唇發達,下唇兩端向上彎曲在上唇的外側。眼小,鰓孔小,為一弧形裂縫,位於胸鰭的前方,體表密生小刺。背鰭位置很後,與臀鰭相對;無腹鰭尾鰭後端平截。體背灰褐,體側稍帶黃褐,腹面白色;體背、側面的斑紋隨種類不同而各異。種類很多,大部分生活在海中,但在淡水及海、淡水匯合處也可發現。它們在水中吹動水和空氣,使泥沙飛起,然後捕食躲在沙中的生物。牙齒和頜骨很堅硬,可以咬碎極硬的貝殼。

分布範圍

僅分布於中國、朝鮮。中國產於東海、黃海和渤海,還分布於大清河、長江中下游流域,洞庭湖、番陽湖和太湖等淡水湖泊以及閩江口。山東煙臺、石島大漁島、青島,江蘇連雲港西連島、呂泗、江陰、太湖東山,上海吳淞、佘山、長江口,浙江蟹浦、舟山沈家門、螞蟻島。
氣泡魚分布圖氣泡魚分布圖

食用注意

加工方法

河魨肌肉潔白如霜,肉味腴美,鮮嫩可口,含蛋白質甚高,營養豐富。唯肝臟、生殖腺及血液含有毒素,經處理後,始可食用。醃製後俗稱“烏狼鯗”。卵巢可提制河豚毒素結晶,供醫藥用。
河魨魚體內富含DHA、EPA和人體必需且不能自行合成的八種“胺基酸”及多種微量元素。具有抗癌、抗衰老作用的硒、鋅等元素的含量高於甲魚和海參。安全食用河魨,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補腦健腦、提高視力、抑制腫瘤等作用。此外河魨魚還有健胃養胃功效。
亞洲的日本朝鮮及中國均極喜愛吃河魨;凡品嘗過的人都讚美道:“不吃河魨,不知魚味。”食用河魨肉,除品嘗其鮮美外,還有降低血壓,治腰腿酸軟,恢復精力等功能。食用河魨,首先要使肌肉保持新鮮,加工處理要極為嚴格。方法是沿脊骨剖開魚體,將皮膚撕下,砍掉頭,挖去內臟,將魚肉在清水中反覆洗滌,徹底清除血液方可食用。
一噸鮮河魨肉出口價高達3千多美元。在日本,每斤活魚合人民幣40多元且供不應求。日本有關機構,為了滿足日本人民對河魨的需求,多次與我國有關方面協商,希望從中國進口河魨魚。除鮮食外,它也可醃製、醃製成鹹乾品,食用更為安全。醃製方法是:把洗淨之魚肉,加5~10%的鹽醃漬,半月後出曬,如在醃製過程加入一定量的鹼性物質,如碳酸鈉等,能更有效地破壞河魨毒素。

毒性

幾乎所有種類的河豚都含河豚毒素(TTX),毒素主要存在於河豚的性腺、肝臟、脾臟、眼睛、皮膚、血液等部位,卵巢和肝臟有劇毒,其次為腎臟、血液、眼睛、鰓和皮膚,精巢和肉多為弱毒或無毒。
氣泡魚
河豚毒素比較穩定,不易用鹽醃、日曬、一般加熱燒煮等方法消除。漁民們加工處理前先去除內臟、皮、頭等含毒部位,洗淨血污,或長時間烹煮、或醃製食用。如果一個環節操作不細緻,毒素會很快發作,且一般無法搶救。
在日本,烹飪河豚魚設有專職廚師,嚴格加工處理,而且一般由廚師親嘗第一口,再靜待20—30分鐘後才可端上餐桌。即使這樣,日本每年10月至次年4月間總有數十人因誤食河豚喪命。在我國沿海和長江下游地區,因誤食河豚喪命的,每年都有數十人。
氣泡魚氣泡魚
國家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鑑定報告顯示:中洋無毒或微毒河豚的蛋白質含量高達17.71%,脂肪含量僅為0.62%,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超過20%,其中DHA(腦黃金的主要成分)占15.36%,EPA為6.19%。

毒性鑑別

預防河豚魚中毒,首先要認識到河豚魚有毒,並能識別其形狀,以防誤食中毒。河豚魚體形長、圓,頭比較方、扁,有的有美麗的斑紋;有些則沒有斑紋,而是一片黑色的魚。又有形容河豚魚外觀呈菱形,眼睛內陷半露眼球,上下齒各有兩個牙齒形似人牙。鰓小不明顯,肚腹為黃白色,背腹有小白刺,魚體光滑無鱗,呈黑黃色。

中毒症狀

河豚魚中毒以神經系統症狀為主。潛伏期很短,短至10-30分鐘,長至3-6小時發病。發病急,來勢兇猛。開始時手指、口唇、舌尖發麻或刺痛,然後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四肢麻木無力、身體搖擺、走路困難,嚴重者全身麻痹癱瘓、有語言障礙、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昏迷,中毒嚴重者最後多死於呼吸衰竭。如果搶救不及時,中毒後最快的10分鐘內死亡,最遲4-6小時死亡。有報告顯示,日本人河豚魚中毒病死率為61.5%。
氣泡魚氣泡魚

中毒處理

對於河豚魚中毒暫無尚無特效解毒劑,發生中毒以後應立即將病人送往醫院搶救,儘快使毒物排出,並對症治療。預防中毒的最有效方法是管理部門嚴查,禁止零售河豚魚,如果發現,將河豚魚集中妥善處理。
因特殊情況需要加工食用的河豚魚應在有條件的地方集中加工,在加工處理前必須先去除內臟、皮、頭等含毒部位,反覆沖洗肌肉,洗淨血污,加2%碳酸氫鈉處理24小時,經檢驗鑑定合格後方可銷售,其加工廢棄物應銷毀。
當然,為了預防意外發生,人們還是不要抱著僥倖心理,為了貪一時的口味享受而去吃河豚魚。

人工養殖

養殖提示:以池塘精養為好,特別要加強增氧和投餵管理,應保證一定的活餌料供應,人工飼料需要及時補充,以免引起相互殘食。由於冬季需要保溫,現多採用溫室飼養方式。此魚體表部分無鱗,操作時要小心,以防外傷感染,引起水霉病等病。
飼料中添加殼聚糖和益生菌對暗紋東方魨幼魚生長及部分消化酶活性的影響:在基礎飼料中分別添加不同濃度的益生菌(0.1%、0.2%、0.4%)、殼聚糖(0.2%、0.5%、1.0%)、殼聚糖與益生菌混合物、甘露聚糖與益生菌混合物,在室內水泥池(5.0m×2.0m×1.0m)中餵養暗紋東方魨幼魚(3.15±0.05g),用基礎飼料投餵暗紋東方魨作為對照,每組三個重複,60d後測定魚體的生長、肌肉生化成分、肝胰臟、腸道蛋白酶和澱粉酶活性和白肌RNA/DNA。結果顯示,對照組相對增重率為476.4%,飼料中添加0.2%的殼聚糖、0.1%的益生菌對暗紋東方魨的促生長作用最明顯,相對增重率顯著提高。殼聚糖與益生菌混合物、甘露聚糖與益生菌混合物對生長無顯著影響。對照組肌肉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分別為82.94%、11.21%,殼聚糖、益生菌與甘露聚糖在飼料中的添加,能夠顯著降低肌肉脂肪含量,顯著提高肌肉蛋白質含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肝體比。0.2%殼聚糖和0.1%益生菌能使腸道澱粉酶活性顯著增強(P0.05),白肌RNA/DNA顯著增大(P0.05),說明腸道澱粉酶活性增強和蛋白質合成增加是殼聚糖和益生菌促進暗紋東方魨生長的重要原因。
養殖型暗紋東方魨雌雄體長生長規律相似;但體重在2.5齡前雄魚生長速度大於雌魚,2.5齡後則相反。養殖暗紋東方魨體型比野生暗紋東方魨肥胖,體重/體長和肥滿度皆大於野生型。研究還發現,養殖暗紋東方魨性腺發育不良和肝臟脂肪變性發生率高,且兩者的發生存在一定關係,致使全人工育成的成魚繁殖難以成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