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陵

永泰陵

永泰陵位於河南省鞏義市芝田鄉八陵村村南,東北距芝田鎮八華里,東南距永裕陵約400米,是北宋第七位皇帝哲宗趙煦的陵墓。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趙煦患病,不數日死去,停喪七個月,於八月下葬永泰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永泰陵
  • 地理位置:河南省鞏義市
  •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
  • 建陵時間:1100年
  • 墓主:趙煦
簡介,墓主平生,修建歷史,

簡介

永泰陵是哲宗趙熙墓,附葬劉後陵。埋葬哲宗趙煦時,路上因遇大雨,久久不停, 而靈車深陷泥澤之中,送葬隊伍只得露宿荒野數天之久。 北宋亡國後,金兵進駐宋陵,為掠奪也為報復,他們對宋皇陵進行了毀滅性的盜掘。一時間狼煙四起,掘墓開棺,慘絕人寰。陵區內瞬間屍骨遍地,煙火瀰漫,一片狼藉。偏居臨安的南宋皇室聽到祖墳被劫掠的訊息,悲痛萬分,宋高宗趙構飭令河南鎮撫使翟興父子及岳飛等大將軍帶兵趕往鞏縣迎戰金軍。金軍被驅趕出宋陵,南宋皇室派人修葺陵寢。但是宋軍一撤,金兵又來,並進行更大的報復。三京淮北宣諭使方庭碩奉旨到鞏縣謁陵,他親眼看到往昔威嚴肅穆的皇陵禁地,如今是亂草叢中野獸出沒,狐鳴狼叫甚是淒涼。他沉痛地寫道:“永昌陵以下皆驚犯,泰陵至暴露,庭碩解衣覆之。”他親眼目睹了這一慘狀,看到永泰陵哲宗的屍骨竟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方庭碩也只能脫下自己的衣服把屍骨包裹起來。南宋高宗聽說後憤懣至極,不覺悽然淚下,但是又無可奈何。

墓主平生

趙煦當上皇帝時,只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由其祖母高太后垂簾處理政事。在近九年的時間裡,國家大事全由高氏一手決斷。趙煦只能在一旁“隅坐畫諾”(根據高太后的指示,簽書“可”或“不可”字樣),後來他與大臣談到垂簾時事情時,還頗有怨所地說:“當時坐在後面,個子又矮,朝里事情一無所見。只能看見坐在前面的太后的脊背臀部”。直到1093年高太后病死,他才掌握了權力。在他當政的七年裡,國是日非,黨派之爭把國家的政事鬧得一團糟,朝堂上洛黨蜀黨朔黨等黨派互相攻訐,爭鬥不休。邊陲上,與西夏的戰事又日益吃緊,面對紛紜的國事,趙煦束手無策,無力解決。“要做的事很多,卻不見做出一件”,可見趙煦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北宋政權延續到這時,已經“政事日敝”,種下了宋亡的禍根。所以明、時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評論哲宗朝政事說:“無窮之禍,自此貽之”。

修建歷史

據有關史料記載,修建哲宗的永泰陵時,僅取石材一項就動用工匠4600人,石27600塊。又動用士兵9744人、民
夫500人,把這些石頭從二三十公里之外、崇山峻岭之中的偃師粟子山(這兒的石頭“岩棱溫潤,罕與為比”,雖日光長久照射也不容易風化)運到陵區。 公元1100年,哲宗患病,“不數日死去”。農曆二月初十,採石隊伍集結後抵達工地。為了“七月而葬”,五月十一必須完成採石工作。工程大、工期緊,山陵使等官員督工急如星火。因為勞動條件差,又無飲用水,於是,在風餐露宿的工地上陸續病倒了1700多人,死者日日不斷。這些死者多被棄屍於荒野亂石之中。據《採石場碑記》載:“居山土人皆雲,至久積陰晦,常聞山中有若聲役事之歌者,意其不幸橫夭者,沉鬼未得解脫,逍遙而然乎。”修建永定陵時,雕刻侍從人物及象、動物的石頭用了62塊,門石用了14塊,皇堂券石用了27377塊。
《採石場碑記》記載說:“居山土人皆雲,至久積陰晦,常聞山中有若聲役之歌者,意其不幸橫夭者,沉魂未得解脫逍遙而然乎”?由此可見,座座巍峨陵山,竟是窮人的座座災難之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