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陵

(yè)陵:到陵墓前拜謁、瞻仰

《東觀漢記·樂成王萇傳》:“ 樂成王 居諒闇,衰服在身,彈棊為戲,不肯謁陵。”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表》:“觀 伯始 謁陵之章,足見其典文之美焉。” 郭沫若 《南京印象》八:“襯衫已經濕透了,謁陵既畢,我想是可以解衣的時候了。”

源自於古漢語,有超過2000年歷史的中國本土辭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謁陵
  • 外文名:pay homage at sb's mausoleum
  • 釋義:到陵墓前拜謁;瞻仰陵墓
  • 出處:《東觀漢記·樂成王萇傳》
讀音:,注釋:,

讀音:

謁 yè
謁陵謁陵
(形聲。從言,曷(hé)聲。本義:稟告,陳述)
同本義 [report (to one's superior)]

注釋:

謁,白也。――《說文》
謁,告也。――《爾雅
擯者謁諸天子。――《儀禮·覲禮》
能典謁矣。――《禮記·曲禮》
惟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左傳·隱公十一年》
不謁而歸。――《國語·晉語》
臣請謁其故。――《戰國策
又如:謁急(告急);謁言(進諫)
告發;檢舉 [inform against;lodge an accusation against]
伍、官、連、縣而鄰,謁過賞,失過誅。――《韓非子·八經》
又如:謁過(揭發罪過)
請;請求 [request;ask]
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戰國策·燕策》
又如:謁告(告假);謁歸(告假歸里);謁漿(乞求茶水)
進見[地位或輩分高的人] [call on(a superior or an older person)]
謁,訪也。――《增韻》
越日偃師謁見王。――《列子·湯問》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環謁,四處拜訪)。――宋·王安石《傷仲永
鄉人子謁余。――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伊藤氏。――清·梁啓超《譚嗣同傳
台謁當以屬禮。――《明史》
又如:謁索(探望;借拜訪之機索取財物);謁帝台(進見皇帝或權貴。喻指求官顯達);謁選(官員到吏部等候選派);謁刺(謁見人時所用的名刺);謁禁(禁止人來進見);謁托(投見求托
到某人的陵墓表示敬意 [pay homage at sb's mausoleum]
城外有新墳者,即往拜掃。禁中亦出車馬詣道者院謁墳。――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