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

工匠

gōngjiàng 有工藝專長的匠人。

工匠: [ gōng jiàng ]

⒈ smith

⒉ artisan

專注於某一領域、針對這一領域的產品研發或加工過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完成整個工序的每一個環節,可稱其為工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工匠
  • 外文名:smith;artisan
  • 拼音:gōngjiàng 
  • 釋義:有工藝專長的匠人
概貌,工匠生產,廚師,畫匠,木匠,石匠,泥水匠,鐵匠,染匠,屠宰匠,裁縫,剃頭匠,騸匠,油漆匠,船工,供奉祖師爺的習俗,

概貌

工匠
工匠
其它相關解釋:
<workman> <mechanic> <handicraftsman> <wedding> <tradesman> <trade> <craftsman> <artificer> <craftsmen> <cobbler> <artisanate> <joiner>
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人類出現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從農業分離出來。出現了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工匠。
例句與用法:
⒈ 彼得是一個著名的工匠。
Peter is a famous craftsman.
⒉ 蹩腳工匠總說自己的工具差。(諺)
A bad workman finds fault with his tools.
⒊ 拙工匠抱怨家什不好使。
An ill workman quarrel with his tools.
⒋ 這個工匠向他的獨子傳授了制罐的手藝
The craftsman taught his son and heir how to make pots.

工匠生產

廚師

藍田有“廚師之鄉”之稱。該縣廚師數量之多,分布之廣,烹飪技術,今古聞名。明朝崇禎皇帝、清朝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御廚房中皆有藍田籍人。藍田名廚師王承恩、李芹溪、侯治榮等曾名噪北京城。藍田縣因而流行著“要找藍田鄉黨,大小衙門廚房”之諺。建國後,藍田人技藝相傳,發揚了“廚師之鄉”的傳統,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技術的烹飪人才。
廚師在每年舊曆新年(春節),有“封刀”的習俗。他們一年到頭為人操刀掌勺,非常辛苦。過年期間,用紅布包上案刀,休息幾天,叫“封刀”。

畫匠

畫匠有著熟練的繪畫技法,但他們的作品多以摹仿前人的粉本,抑或重複前人或今人的技法,在繪畫藝術領域裡,成為一個一流的畫匠並不那么簡單,僅有獨特的藝術模仿能力還不夠,同時還要建立起獨特的藝術理論,這就需要具備深厚的文、史、哲等綜合知識,才能成就一代名師,比如"logo設計工匠",是對專門從事品牌設計的工作者的稱呼。

木匠

木匠的工具很多,有斧、錛、鋸、曲尺、墨斗、刨、鑿、鑽、銼、羊角錘等等。墨斗,是木匠用來打直線的工具。從墨斗中拉出墨線,放到木材上,繃緊,提起,墨繩趁著彈力就打上了墨線。木匠的工具箱,忌他人亂動。
在漢陰縣,木器行分大墨、小墨。大墨從事修房建屋,架設橋樑;小墨從事家具、農具製作。或分為平墨、彎墨、圓墨、壽墨等。乎墨從事家具製作;彎墨以事工藝雕刻、農具製作;圓墨從事木桶、木盆等生活用具和糞桶等生產工具製作;壽墨專門從事棺材(亦稱壽方、壽木)製作。小墨、彎墨技術較精;大墨雖作工較粗糙,但必須識圖,墨線尺寸清楚;圓墨流動性較強,四方奔走製作。
木匠最重斧、錛的操作,有“千日斧子萬日錛”之說。木匠做活有“留尾巴”的習俗,至少也要在幹完活後留點刨花,讓主家自己收拾。據說是取“還有活乾”的意思。但在做棺材活時,一定要收拾得乾淨利落。否則,會被認為是咒主家再死人,是犯大忌諱的。
木匠行業中,徒弟拜師學藝時,三年之內,師傅只供徒弟吃飯,不付工錢。三年期滿,師傅給徒弟贈送一套工具。

石匠

石匠打鑽眼時,忌打空錘,認為空錘不吉利。如果采的是蓋廁所用的石板,忌說出“蓋廁所”之類的話。他們認為,否則山神會發怒,會懲罰石匠。鑿石料時,忌說話。
陝西省富平縣的石雕工藝,源遠流長,久負盛名。相傳西安碑林中的石雕品,不少出自富平石工之手。富平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畫家難畫天花板,木匠難做轉角樓,石匠難雕鳳凰頭。”此外,藍田縣的玉雕、子洲縣的墨玉、清澗縣的石板、綏德縣的石頭獅子,都是陝西省的名產。

泥水匠

自河縣的泥水匠做完活後,忌用水沖洗工具,而是乾擦潔淨。他們認為,洗工具意味著活幹完了,以後就不會有活於了。泥水匠盤炕時,炕的長與寬,尾數都不能離“七”,寓意為“炕不離妻(七)”。建灶時,忌孕婦、產婦和戴孝的人觀看。俗以為這些人“不潔淨”,讓他們觀看,會使灶神不高興。

鐵匠

鐵匠營業的地方叫“鐵匠鋪”。鐵匠都擅長看“火候”,否則便是外行。
舊時,鐵匠也有外出尋找活路的。有的鐵匠打帶鋼的工具,他們進村後吆喝道:“誰—修一鍘子(鍘刀)?”,“誰一打一钁頭、鋤頭?”聲調上揚,結尾無拖音,顯得緊湊、剛硬。人們認為,這是由於他們打造的工具中帶“鋼”的緣故。遇到顧客,便在村中砌爐子打鐵。數日後,活幹完了,再到其它村子尋活乾。另外一些鐵匠,打生、熟鐵器具,他們的吆喝聲為降調,結尾有拖音,如:“誰打鐵鍋、炒勺、鏟子——?”“誰打釘子——?”不夠剛硬。人們認為,這是由於他們打造的器具中無“鋼”的緣故。鐵匠們外出尋活時,還帶著家裡打造的產品,沿途出售。

染匠

舊時,陝西省各地都有許多染坊。僅就耀縣而言,1940年前後的近20年間,一度有13家染坊同時開業,其中城內9家,鄉下4家,都用靛青染布。這些染坊的從業人員,最多的為5人,最少者只有2人。店主如果親自參加操作,叫“藍手掌柜”;如不參加操作,叫“白手掌柜”。每年三四月為染坊的黃金季節,有實力的店家於此時廣開靛瓮,招徠顧客,最多每天可以染100丈布。有的店家專做“莊活”,就是為買賣人染整匹布,從而賺取更大的利潤。四十年代以後,店家在採用靛青染布的同時,開始用硫化物染料。建國後,隨著印染業的現代化,舊式的染坊完成了歷史使命,陸續停業了。

屠宰匠

舊時,人們在佛教思想影響下,把殺生看作一種“罪孽”。因此,屠宰匠下刀之前,為了安慰豬羊,並把殺生的責任推卸給別人,要念幾句咒語:“不怪你,不怪我,只怪你的主家把你賣給我。早死早托生,來世變成人。”殺豬時,忌一刀殺不死,認為那是來年財運不順的預兆。
民間認為,長有五爪的畸形豬是“五爪龍”,是神物,忌宰殺。必須殺時,不能在自己院子裡殺,而要拉到路口。這樣,五爪龍死後,靈魂會順路飄離,而不留在院內作祟。有些地方,屠夫擔心五爪龍記下自己的相貌,便用鍋灰將臉擦黑,披上蓑衣,倒穿著鞋,一刀將豬刺死後轉身奔向院內。半個時辰後,估計豬的靈魂已經遠離,再把豬運入院中。
舊時,有些日子禁止屠宰牲畜。例如:
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
二月十五日,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生日;
四月初八,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生日;
八月二十七日,儒教始祖孔子生日。
舊時,每逢久晴不雨,或久雨不晴時,政府為了祈雨禱晴,常有禁止屠牛宰羊的規定。

裁縫

裁縫一年到頭為人操剪裁衣,極辛苦。春節期間,為了好好休息幾天,便用紅布包住剪刀,表示暫停營業,叫“封剪”。

剃頭匠

舊時的剃頭匠,除了理髮以外,有的還兼有正骨、按摩、掏耳朵等技藝。他們誇耀自己的職業道:“雖是毫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夫”。可是世俗的看法卻認為,剃頭屬於侍候人的賤業。舊時流行著這樣的諺語:“不學吹手不學戲,不學剃頭刮毛羽。”
建國前,剃頭匠給人理髮,講究“僧前道後,官左民右。”也就是說,給和尚剃頭,第一刀應先剃前面;給道士理髮,第一刀卻要先剃後面;給官員和老百姓理髮,第一刀得分別剃在左面及右面。
剃頭匠也有遊街串巷的。他們挑著擔子出行時,一頭是爐子,另一頭是其它器具。常言道:“剃頭擔子一頭熱”,即指此而言。

騸匠

安康地區習慣在農曆六月初六日閹牛。閹割對象,主要是即將役使的犍牛(公牛)。其方法,有勒閹與砸閹兩種。騸匠從事的行業,被認為是一種“臭行”。常言道:“臭行有個臭道理。”寶雞一帶的閹匠在一起時,如果甲得了好顧主,乙不發施,甲必須照顧乙的生活。

油漆匠

白河縣,油漆匠不論給公家或私人漆家具時,照例不漆背面。就是用戶要求他們漆,他們也拒絕。如果萬不得已,也要將最後幾刷子留下來不漆。
油漆匠忌說:“油漆幹了”,而要說“離手了。”

船工

舊時,紫陽等縣因交通不發達,主要靠木船運輸。船工最樂於走下水,常停泊碼頭“打神福”(聚餐)。上水最辛苦。肩負纖單(縴繩)攀岩而行,腳登石頭手抓藤,走一步哼一聲。春秋兩季尚屬輕鬆,冬季往往手足開裂,盛夏則脫皮數層。如果擱淺,船工還須下水掏沙或頂船,無論刺骨冰水還是險灘峭石,均無所迴避。船工們掙得多,吃的也多,故有民諺說:“船工屁股一個眼,只興吃,不許攢。”又說:“駕船佬一棍棍,盡給飯碗子掙。”所以駕船終生,到老還是貧窮。船工有“忤逆掙來和氣吃”的習俗。行船中,精力集中,哪怕親生父子,一篙點錯,也會跳起來破口大罵。但船一停下,又都和和氣氣,有說有笑,毫不計較。船工們講江湖義氣,只要同行上船,吃飯坐船都不收錢,如同家人。
白河縣,船起航時,都要燒香表、放炮,祭祀“揚泗老爺”,要求揚泗保佑自己一帆風順,平安到達目的地。同時備有一頓酒飯,叫“燒開頭”。
府谷縣,黃河為其主要航道。這裡以農曆七月初二為“河神節”。每逢此日,由沿河跑航運的船工們集資祭祀河神,希望得到河神的護佑。供品為整豬、整羊。河神節前後,要一連唱三天戲,其中初一必須演唱整夜。陝西省其它地方,一般在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夜問放河燈。府谷因七月是黃河汛期,水急浪高,因而改在正月十五日上元節晚上放河燈。(十三)背運工
陝南巴山地區,山大林深、坡陡道曲,搬運物資,歷來皆為“背”和“抬”兩種。舊時,稱背運工為“背腳子”、“腳夫”、“背老二”,民眾尊稱他們為“背二哥”。背運工上路,都是結隊而行。他們彎腰弓背,肩負重壓,艱難地往來於山澗、密林、懸崖、峪谷,步步艱難,時時有危險。他們雖是自由結合的“運輸隊”,但在路上需要團結和協作。因之,每當啟程前,都要推選一人為“背頭”來領隊,負責路上安全。由於山道崎嶇狹險,後邊的人多被前面的人所背貨物遮住視線,看不清道路,這就要“背頭”在前面觀察。不時向後邊報告所遇到的路障和險情。如遇上坡、下坡、過橋、急轉彎和路有障礙物時,“背頭”及時報告,後面立即應答。這一報一答的對喊,天長日久便形成了有規律的《報路歌》。例如:
有一堆糞便在路上,怕後邊人看不到。前邊就喊:“路心一朵花!”後邊即答:“咱們不採(踩)它!”意思是知道了。
路邊有一條蛇,前邊報:“路邊有條繩!”後應:“繞個彎彎行!”
上坡時,前報:“步步高喲!”後應:“用勁攀嘛!”“前是弓啊!”“後是箭喲!”“腳踏穩喲!”“腿不軟喲”……
下坡時,前報:“腳踏邊邊道!”後應:“身子向里靠!”
急轉彎時,前報:“路遇鐵拐李!”後應:“腳穩心莫急!”
背運工在路上休息時,把杵子往背架子一撐,總要“嘿!”一聲,藉此將壓在胸腔中的氣猛然吐出,使全身得以輕鬆。走一兩個時辰,遇見平坦處,就放下背架休息,名日:“撂梢”。“撂梢”時,喜歡在地上尋些樹枝草莖,折成短棍,撐在岩石縫間,據說這樣做了以後,再趕路就不容易腳疼。
背運工的忌諱有:清早起床時,不能叫出聲來,否則認為會失腳。起床,不能說“起床”或“起來”,而說“松”,忌帶“起”字。
有一首民謠,描述背運工的辛勞生活:
“背二哥”真辛苦,長年在外難落屋。
吃的“筒筒飯”,走的“閻王路”,
動步唱“路歌”,停腳搭“杵杵”,
背壓彎,汗流枯,日頭背進又背出。
陝西省城鄉的工匠行業種類還很多。如紙紮匠、磨刀磨剪匠、皮匠(釘鞋匠)、箍桶匠、白鐵匠、銅匠、銀匠、釘碗匠、彈花匠、修傘匠、小爐匠(補鍋匠)、竹篾匠、吆車夫等。他們之中,都各有自己的生產風俗。
工匠生產習俗中,有一些陋習。清末徐珂在《清稗類鈔》中寫道:“吾國之工藝,類有秘術。造紙處之工程,有相竹者,漚竹者,揭紙者,其法與其程度皆不肯質言。(燒瓷器)其用釉、造坯、畫花,各有專行,而秘不示人。(制玻璃)其法極秘,僅傳其子,即工匠亦必用其本邑人。凡商人慾訂貨者,先與金若干,彼即在山中製成,始送出,其製法不使他人得見。至用藥料時,則帷其屋,雖工人亦不得見矣”。舊時,陝西省也有類似情況。小生產者的這種陋習,往往導致人亡藝絕的不幸局面,嚴重地阻礙了舊工藝的更新,妨礙了先進工藝技術的推廣。

供奉祖師爺的習俗

工匠們崇拜的祖師爺,是工匠所屬行業的守護神之一種。舊時,工匠們都定期祭祀自己的祖師爺,忌諱別人當面貶損自己的祖師爺。
(一)木匠、石匠、泥水匠
木匠、石匠、泥水匠,尊魯班為祖師。魯班,是春秋時魯國的巧匠,姓公輸,名般。由於“般”與“班”同音,人們一般稱他為魯班。相傳他曾發明木作工具,創製攻城的雲梯和磨麵粉的石砣。後人由於敬重他,便把一些精巧的古建築說成是他建的。例如,戶縣渭豐鄉祁南村的濟源堂,結構嚴謹,是中國小木作建築中的精品,建於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本來與魯班無關。可是民間認為是魯班修的,將其稱為“公輸堂”。陝西省的工匠中,流傳著魯班先師“顯聖”傳藝的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並對這些故事的真實性深信不疑。相傳魯班的小名叫“雙”,所以泥水匠蓋房安瓦時忌雙行,藉以避開先師的名諱。舊時,據說每逢是魯班生日的農曆五月初七,工匠們都要按工種分頭舉行“魯班會”,隆重祭祀祖師,他們在寫有“工部尚書公輸子之神位”的木主前焚香跪拜,祈求祖師保佑自己四季平安。
先師魯班
(二)鐵匠、銅匠、銀匠、小爐匠
鐵匠、銅匠、銀匠和小爐匠,都以太上老君為祖師。太上老君,指春秋時的哲學家老子。從三國、兩晉開始,老子逐漸被道教徒神化,成了道教的主神太上老君。道教中的丹鼎派宣稱,只要吃了仙丹,便會長生不死,甚至能成仙升天。由於這一派道士普遍從事煉製丹藥的工作,他們編造出了老子煉丹的神話故事,並將老子定為煉丹者的始祖神。煉丹離不開火爐,鐵匠等也離不開火爐。他們尋找祖師時,便選中了本來與自己不太相關的老子。
老子的生日是二月十五日。每逢老子的生日,工匠們都要分行業隆重祭祀。相傳老子的小名叫“吹兒”,所以工匠們忌諱吹哨子,認為吹哨子是犯祖師名諱的。
(三)紙坊
紙坊,奉東漢宦官蔡倫為祖師。蔡倫,字敬仲,桂陽(今湖南省$陽縣)人,安帝時任中常侍,和帝時被封為龍亭侯。公元105年他採用樹皮、麻頭、破布和舊魚網作原料,製造出適用、價廉的紙張,史稱“蔡侯紙”。後世認為,他是中國造紙術的發明者。
陝西省洋縣城東10公里處的龍亭鋪,是蔡倫的封地。蔡倫死後葬在這裡,墓南30米處有為紀念他而建的祠堂。蔡倫造紙的地方,相傳是該縣的紙坊鄉。舊時,洋縣的造紙匠們,年年都要在三月十七日祭祀蔡倫墓,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鳳翔縣有一條紙坊街,過去家家戶戶都有造紙作坊。每逢三月十七日,他們都要聚集在一起舉辦“蔡倫會”。會上造紙匠們要在蔡倫塑像前擺上豐盛的供品,並虔誠地跪拜,祈求蔡倫保佑他們造出好紙來,同時也利用這一機會,互相交流造紙經驗。相傳蔡倫在白水造過紙,他使用過的水池至今尚存。白水縣將他與文字的創始人倉頡、酒坊的祖師杜康、碗的發明者雷公並稱為該縣古代的四大聖人,在城南小華山建有“四聖祠”。
(四)醋坊
醋坊的守護神,銅川是姜子牙,叫“醋湯神”。當地流傳這樣一個故事:姜子牙統帥周軍推翻商朝後,奉天帝之命封神。可是,他只顧封別人,而忘了封自己。後來重要的神職已被別人占滿,他不得已,當了醋湯神。鹹陽、寶雞一帶,則為醋姑(讀作“瓜”)婆,他是姜子牙的妻子,相傳也是醋的發明者。醋坊祭祀醋神時,點三炷香、一支蠟、一張黃表。目的是把神請來,保佑醋味香甜。
(五)酒坊
酒坊的祖師,是杜康。他就是夏朝時的國君少康,姒姓。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寫道:“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可是,陝西省民間的說法與此相異。白水縣酒坊認為,杜康,字仲寧,周朝人,生於該縣康家衛嘴村。該村有一眼清泉,相傳杜康釀酒時用的就是它的水,所以叫“杜康泉”。如今,當地汲取該泉的水,按照據說是杜康遺留下來的配方釀成的酒,叫“杜康酒”。該酒芳香純正,入口綿甜,醇厚柔和,回味悠長,是陝西省歷史名酒之一種。村中建有杜康廟,廟內除杜康的塑像外,還有李白的詩《將進酒》之石刻。
武功縣各酒坊,都在九月二十七日祭祀杜康。另外在釀酒過程中,每逢原料入瓮時和出酒時,工匠們還要跪拜祖師的神位。
(六)染坊
染坊供奉“葛仙”或“梅、葛二仙”。梅,即梅福,西漢末年人,曾求學於長安,後任南昌尉。王莽篡位後,隱居不仕。班固在《漢書》中為他寫了傳記。葛,指葛洪,東晉煉丹家兼醫學家,著有《抱朴子》、《神仙傳》等書。後世傳說此二人都得道成了仙。他們本來與染坊風馬牛不相及,但民問留傳著此二位仙翁保護染坊的神話故事。這樣一來,他們便被染坊當成了自己的守護神。舊時,安康等地有“梅葛會”,由染坊從業人員參加。每年三月十六日,舉行盛會祭祀二位大仙。
(七)豆腐坊
豆腐坊以漢淮南國王劉安為祖師。他是西漢時的諸侯國王,曾和很多名士著有《淮南子》。民間傳說中認為,他是豆腐的發明者。
(八)屠宰業
屠宰業以張飛為祖師。張飛,字翼德,三國時蜀漢大將。小說《三國演義》中說,他在和劉備、關羽一道起兵前,是屠夫。屠宰行予每年七月十三日祭祀張飛。如果只祭張飛一人,叫“張爺會”;要是同時也祭劉備、關羽,則叫“三義會”。
(九)皮匠、鞋匠
皮匠和鞋匠以孫臏為祖師。他是戰國時的軍事家,在齊國任軍師。相傳齊國士兵本來都穿草鞋、木鞋,行軍作戰極為不便,孫臏下令改穿皮製及布制的鞋。因此,他被製革、製鞋行業奉為祖師。每年八月十八日集會祭祀,稱作“孫祖會”,祈求護佑。鞋行唱行會戲時,禁止上演《五雷陣》。因為該戲有孫臏困於五雷陣的情節,演出此戲,會傷害鞋行人的感情。
(十)縫紉業
縫紉業以傳說中的黃帝為祖師。黃帝,姬姓,號軒轅氏,生活在原始社會末期,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如今在黃陵縣橋山上,還有他的陵寢以及為紀念他而建的軒轅廟。上古時,人們不會縫製衣服,而將樹葉、獸皮串在一起披在身上禦寒。相傳黃帝在位期間,中國有許多重要發明,其中之一是衣裳。這樣一來,黃帝便成了縫紉鋪的開山祖師。洛南縣人民認為,黃帝的生日是九月二十五日,該縣縫紉業在此日聚會,祭祀“軒轅老祖”。另外一些縣,在九月十六日祭祀,各地聚會期間,人們身著盛裝,藉機交流服裝花樣,並設宴會餐。
(十一)剃頭匠
各地剃頭匠供奉的祖師不一樣。陝南是羅祖真人、陳七子、林川五。相傳羅祖得道於七月十三,此日便成為剃頭匠祭祀祖師的日子。洛南縣祭祀期間,神位兩側的對聯,按慣例寫為:“得道也者七月十三,靈山盛會萬古流傳。”剃頭匠們在向神位頂禮焚香後,便在一起飲宴,必至盡歡方散。耀縣等地的剃頭匠,卻以“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為祖師。呂洞賓號純陽,他們稱之為“純陽老祖”。另外,相傳軒轅黃帝發明了鏡子、鑷子,所以在有些地方他也成了剃頭匠的祖師。
(十二)絲綢業
絲綢業以嫘祖為祖師。她是傳說中的西陵氏的女兒,後來嫁給了軒轅黃帝,發明了養蠶制絲的方法。從北周起,她就被政府祀為“先蠶”,也就是蠶神。民間絲工也祭祀她。
(十三)陶瓷業
陶瓷業的祖師,有柏林、虞舜、老子、雷公等,人們稱他們為“窯神”。
柏林,是銅川市黃堡鎮的窯神之一。據黃堡窯神廟北宋《德應侯碑》記載,他是晉穆帝時的制瓷專家。穆帝永和年間,他來到黃堡後,發現這一帶山川秀麗,草木茂密,便暫時居住下來。那時,黃堡雖已開始燒制瓷器,但因產品質量低劣,銷路不暢,窯工們的生活因而十分貧困。柏林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制瓷技術,傳給了黃堡的窯工,推動了這裡制瓷業的發展。窯工們非常感謝柏林,為紀念這位制瓷大師,在黃堡修建了他的祠堂。將他和黃堡的山神德應侯,並列為當地的窯神。
虞舜、老子、雷公,是銅川市陳爐鎮的窯神。虞舜,傳說中的古帝,姓姚,名重華。相傳他年輕時,曾製造過陶器。《韓非子·難一》寫道:“東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明年而器牢。“另外,《史記·五帝本紀》也說,舜“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因此,他被尊為窯神。相傳老子用火爐煉丹,瓷匠同樣離不開火爐,便也把老子定為守護神。雷公,相傳是碗的發明者。在陳爐鎮的窯神廟裡,虞舜居中;老子居左,司火;雷公居右,司器。
銅川還流傳著一些關於窯神的生動有趣的民間故事,並由這些傳說產生了特有的習俗。例如,傳說雷公發明碗時,因找不到適用的原料到別的村偷過坩子土。於是,在瓷窯中形成了這樣一種規矩:不準說“偷”和“賊”。如果發現有人來偷瓷器,不能在當場擒捉,而要等賊走出大門再追趕。否則,就被認為是在揭雷公的傷疤,是對雷公的不敬。相傳虞舜的小名叫“兀”,所以在瓷窯里諱“兀”字,如不準說“兀答”(那兒),“兀不是”(那不是)等。陳爐鎮的窯工擔心窯神離開鎮子,競用粗大的鐵鏈將三位窯神一一拴在神壇上。
(十四)鹽工
鹽工以管仲為祖師。他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
(十五)制筆匠
制筆匠以蒙恬為祖師。他是秦朝的大將,曾主持監修萬里長城,相傳毛筆是他發明的。其實在他之前,中國已使用毛筆。
(十六)廚師
廚師以易牙為祖師。他是春秋時期齊桓公的近臣,長於調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