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崇道記

歷代崇道記

歷代崇道記歷敘秦漢以來,歷代帝王崇奉道教的舉措,於唐一代記敘尤譯。作者身為道徒,於道教足跡多有夸揚,但於唐代帝王崇道舉措,敘述較為翔實,對了解唐代道教流傳興盛狀況,多可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歷代崇道記
  • 作者:杜光庭
  • 類別:歷史
  • 撰成時間:唐僖宗中和四年
  • 出處:道藏
簡介,作者簡介,主要內容,

簡介

《歷代崇道記》一卷,唐杜光庭撰。光庭生平已另見。此書撰成於唐僖宗中和四年(八八四),時光庭尚為長安太清宮道士。今據《道藏》本整理。

作者簡介

杜光庭(850—933),字聖賓,號東瀛子,縉雲人。唐懿宗時,考進士未中,後到天台山入道。僖宗時,如為供奉麟德殿文章應制。隨僖宗入蜀,後來追隨前蜀王建,官至戶部侍郎。賜號傳真天師。晚年辭官隱居四川青城山。一生著作頗多,有《道德真經廣聖義》、《道門科範大全集》、《廣成集》、《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青城山記》、《武夷山記》、《西湖古蹟事實》等。古代著名傳奇小說《虬髯客傳》相傳系他所作。
杜光庭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學者。處州縉雲(今屬浙江)人。少習儒學,博通經、子。唐鹹通(860一874年)年間應九經(儒家的九種經典)試,不中,感慨古今浮沉,於是入天台山學道。唐僖宗聞其名聲,召入宮廷,賜以紫袍,充麟德殿文章應制,為內供奉。中和元年(881年),隨僖宗入蜀,見唐祚衰微,便留蜀不返。王建建立前蜀,任為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上柱國蔡國公,賜號“廣成先生”。王衍繼位後,親在苑中受道籙,以杜光庭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晚年在青城山白雲溪潛心修道,相傳85歲時逝世。杜光庭對道教教義、齋醮科範、修道方術等多方面作了研究和整理,對後世道教影響很大。他對《老子道德經》的研究頗有成就,將以前註解詮釋《道德經》的六十餘家進行比較考察,概括意旨,分為“五道”、“五宗”,對“重玄之道”尤其推重。他調和儒、道二家的思想,認為老子的思想主旨,,“非謂絕仁、義、聖、智,在乎抑澆詐聰明,將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見素抱樸,泯和於太和,體道復元,自臻於忠孝”,把孔孟之道統一於老君之道。他推崇唐玄宗的《御注道德經》,發揮其玄旨,撰成《道德真經廣聖義》五十卷,“內則修身”,“外以理國”,囊括無遺。又主張“仙道非一”,不拘一途,有利於道教的傳播和發展。其著作還有《廣成集》、《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道門科範大全集》、《墉城集仙錄》等二十餘種。其思想調和儒、道二家的思想,不融佛教,保持道家本色。一些著作亡佚於元初,無法見其原貌。研究杜光庭的專著有《唐代老學研究——以成玄英、李榮、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經》註疏為個案》等。
唐末五代間醫家。字聖賓,號東瀛子、廣成先生。道士,托蒼(今浙江麗水)人。早年習儒,屢試不第,遂入天台山為道士。兼通醫理,嘗著《玉函經》(一名《廣成先生玉函經》)。書後有崔嘉彥之《注廣成先生玉函經》及黎民壽《廣成先生玉函經解》。此書乃脈學專著。另為《了證歌》,一說系他人偽托。已佚。

主要內容

歷代崇道記
唐·杜光庭
穆王於崑崙王、王屋山嵩山華山、泰山、衡山恆山終南山會稽山青城山天台山羅浮山、崆峒山致王母觀,前後度道士五千餘人,秦始皇帝併吞六國,招方士,好長生之術,遣使往蓬萊不死藥,造宮觀一百餘所,度道士一千七百餘人。漢文帝、竇太后並好黃老之術,造宮觀七十二所,敕天下如不通黃老經者,不得注官。又親訪河上公問道德之要,天下大治。計度道士一千餘人。
孝武帝奉道彌篤,感王母降於宮中,遺帝白銀像五軀,曰是太上老君之真形也。帝別營三殿而供養之,後移像於柏梁台上,後又移於甘泉宮內。以一殿而並列之,南向設座,自茲始也。又度公主數人,及度道士約五千餘人,並造觀三百餘所。
其嵩岳萬歲觀、泰山登封觀、華山集仙觀、終南望靈觀,王屋通天觀,並不得令庶姓居之,以為恆式。其萬歲觀因帝巡幸而聞山呼,遂舍行宮而為觀焉。至孝宣帝時,有上黨郡功曹李惲,因入抱犢山採藥,於石室內獲天書四十餘卷,並玉箱玉杖,獻於河東郡太守張純。純立遺使上進,帝視之大驚,不覺流涕,乃令宣示內外臣僚。時冉癸為主書中郎將,見之泣曰:“此是武帝臨崩時遺制令葬於梓宮之內,何由至此”及披之卷後所有臣僚斜姓名,於今見有存者。帝乃遣使檢校茂陵,即又安完如故。帝乃為武帝造觀二所,一在長安城內,一在茂陵之下,以奉先帝也。復度道士二十人,以奉香火也。後赤眉之亂,茂陵為賊所發,於梓宮之中,但見有劍一口。方欲取之,其劍忽然哮吼騰空而去。
世祖光武皇帝既平王莽,天下大定。東封禮畢,乃為本朝十一帝追薦。及南陽舂陵名山大川、長安、洛陽,計造觀一百二十所,度道士一千八百人。魏明帝為武帝及先太后造觀於五都,計一十三所,度道士一百九人,仍詔道書同御史裝飾。吳主孫權於天台山造桐柏觀,命葛玄居之。於富春造崇福觀,以奉親也。建業造興國觀,茅山造景陽觀,都造觀三十九所,度道士八百人。晉武帝於洛陽造通天、洞天、靈仙靈寶四觀,及諸州共二百所。先魏末隴右臨洮郡有神人,長三丈,著白衣,垂素髮,戴金冠,現於襄武縣,告縣人王始曰:“不久當見太平。”
及武帝授禪,果天下一統。帝乃令於所現處造告平觀,即李宗之故居也。別度道士七人,並前後所度道士,總計四百七十二人。時吳郡臨平湖岸崩,獲石鼓一枚,遣使上進。帝問司空張華,此物何用曰:“但以桐木刻作鯨魚形,扣之必有聲,聞於數里。”至惠帝時,於宮中忽夜鳴不已。帝甚惡之,乃遷嵩山萬歲觀,擊之集眾,自茲始也。後魏道武帝於雲中太原及河朔造觀計五十所,度道士六百餘人。
太武敕令天下造太平觀共二百七十五所,度道士一千三百人。帝受籙,改太平真君元年,仍令四方內外上書言太平真君皇帝陛下。自後帝嗣位,並皆受籙。後周武帝於長安造通玄館,以延羽客。隋高祖文皇帝遷都於龍首原,號大興城。乃於都下畿內造觀三十六所,名曰玄壇,度道士二千人。煬帝遷都洛陽,復於城內及畿甸造觀二十四所,度道士一千一百人。
皇朝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於隋末大業十三年感霍山神,稱“奉太上老君命告唐公,汝當來必得天下。”到武德元年,晉州浮山縣羊角山著素衣,戴金冠,乘朱驄白馬,令吉善行告神堯:“汝今得聖理,可於長安城東致- 安化宮而安道像,則神稷延長,天下大定。”善行辭,“見天子何以為據”太上曰:“但去,有獻石龜者,可以為信。”善行乃告晉州刺史賀若孝義。孝義遂將善行見秦王,具言神人現事,群臣拜慶。遂差左親衛帥杜昂與善行於所現處設祭,太上又現,一如善行所言,以鞭指昂曰:“汝是何人”昂曰:“是秦王使者。”太上曰:“我不飲不食,何用祭乎所有委曲,令人具知。”昂還,乃言神人復現。秦王大悅,乃令昂將善行入京上奏。至京立未定,果有印州治中張達獻石龜,上有文曰:“天下安,子孫興。千萬歲,千萬葉。”遂入面奏。高祖大悅,詔授善行為朝散大夫,賜物一百段。乃令通事舍人柳憲於羊角山立廟,復改浮山縣為“神山縣”,羊角山為“龍角山”。太上又現,為善行曰:“天子喜歡否”對曰:“大喜。”
又曰:“疑惑何事”復對曰:“為不知聖者姓名耳。”太上曰:“我是無上神仙,姓李氏,號老君,即我也。我即帝之祖也。《史記》中有傳,亳州谷陽縣本廟有枯檜再生為驗。我已令周公旦領神兵助國家打劉黑闥,得四月節,即破矣。”孝義又令善行入奏,高祖乃敕善行馳驛往洛陽軍所,宣敕示諭。至時果平黑闥,四海大定,枯檜亦重生焉。乃改廟為“慶唐觀”,今觀內有明皇御製書碑,及列聖真容並在。武德三年,詔晉陽道士王遠知授朝散大夫,並賜鏤金冠子紫絲霞帔,以預言高祖受命之徵也。太宗又加遠知銀青光祿大夫,並遠知預言之故也。羽衣人賜紫衣,自茲始也。高宗龍朔二年,詔洛州長史譙國公許力士,於邙山建上清宮以鎮鬼。仙洞掘得古石案,即仙人帛仲理之故基也。及功畢,帝令設醮,太上又現,百官進表稱賀,帝大悅。乾封初,帝東封禮畢,迴鑾亳州,親謁太上,謹上尊號為“混元皇帝,”聖母為“先天太后”,仍改谷陽縣為“真源縣。”又為太宗及文德皇后造東明觀於京師,又敕道士宜隸宗正寺,仍立位在親王之次。
文明元年,天后欲王諸武,太上乃現於虢州閿鄉縣龍台鄉方興里皇天原,遣鄔玄崇令傳言於天后云:“國家祚永而享太平,不宜有所僭也。”天后遂寢,乃舍閿鄉行宮為奉仙觀。後慶山湧出於新豐縣界,高三百尺,上有五色雲氣,下有神池數頃,中有白鶴鸞鳳,四面復有麒麟獅子。天后令置慶山縣,其諸祥瑞,具載《天后實錄》,以表國家土德中興之兆也。又舍中嶽奉天宮為嵩陽觀,以追薦高宗大帝也,竟傳位於中宗孝和皇帝。景龍元年,敕天下州郡並令置景龍觀,二年改為“中興觀”,三年改為“龍興觀”,其度人一依前代故事。睿宗舍東京宅為“景雲觀,”又舍太原宅為“唐隆觀”,為資薦天皇天后也。
明皇開元中,敕諸道並令置“開元觀”,又制《混元贊》,帝親書,勒之於石。又敕五嶽置“真君廟”,又敕上都置“太清宮”,東都置“太微宮”,以太原神堯舊宅為“紫微宮”,潞州潛龍故宅為“啟聖宮”,並給袞冕絳紗帷帳交龍門戟,一如宮闕之制。帝又注《道德經》及制序引,詔天下士庶並令家藏一本。
兩街道眾乃以幢幡伎樂自禁中迎引,歸於太清宮,香花之盛,近古未有。又敕置道舉,一如禮部之制,帝親自策之,達者甚眾。後蒲州奏,因修紫極宮,掘地獲玉石,狀如半月。復有仙人杵藥之像,扣之有聲,頗甚清遠。帝令懸於太原玄元廟庭,號之為“偃月磬”。東都留守張琦奏:汝州魯山縣因修仙居古觀,獲玉瑛,扣之聲聞數里。帝令懸於太清宮聖祖廟庭。衢州為建觀宇,穿地得魚一頭,長三尺,其狀似鐵,微微帶紫碧之色,又如青石,光瑩雕鐫,殆非人功所成也≯之甚響,其魚亦不能名,遣使來獻。帝令宣示百僚,亦不能辨。帝乃呼偽“瑞魚磬”,仍命懸於太微宮,非講經設齋,不得擊之。由是諸觀競以木石模之,以代集眾。
又詔諸官悉以宰臣及本道節度使領之,永為常式。帝又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薦獻於太清宮,貴有異於九廟也。帝東封,獲江淮間三脊茅,乃令於所獲之地置靈茅觀。及禮畢回,謁聖祖於亳州本宮,親札《道德經》於石,作大幢,造八角樓,覆之於虛無殿之前。又幸懷州開元觀及閿鄉奉仙觀,為王公萬民所請,亦親札二經,以大石對峙立之,一如太清之制。乃詔授鄔玄崇為虢州刺史—元十七年夏四月五日,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張敬忠奏,大聖祖混元皇帝應現於當管蜀州新津縣津興尼寺佛殿柱上,自然隱起木文,為太上老君聖像。當頂上有華蓋,足下前後各有雲葉天花,共一十三處。謹差判官益州功曹參軍王大鐄檢覆得狀,與本州刺史李忠徇、別駕盧昉、縣令李韶、道士僧尼一百三十人狀同,方敢上奏。至五月二十四日,敕差內侍林昭隱宣取像柱入京,於大同殿供養。又令兩街宮觀各賜供養七日,卻令進入大內,於今見在。前後瑞應極多,難以具錄。
二十九年正月七日,陳王府參軍田同秀于丹鳳門外忽見紫雲自西北暎樓,又見混元乘白馬,侍従二童子。二童子謂同秀曰:“我昔與尹喜將入流沙之日,藏一匱靈符在桃林故關尹喜舊宅,汝可請帝取之。”同秀具事聞奏,敕差內使李志忠監同秀往陝州桃林縣南十二里故函谷關墟求訪之。俄有紫雲白兔現於枯桑之下,便乃穿掘,下到水際,得石函經匱,玉版朱書細篆。帝聞奏大悅,即令京師列十部樂,歌舞鼓吹,自通化門入。其文於寶輿中五色放光,洞照天地。帝于丹鳳樓上,身披龍袞,手執金爐,六宮嬪婇,競於樓上焚香散花,遙自作禮。帝又令亂撒金錢於樓下,縱令士庶分取,以為歡樂。斯須,山呼之聲,震動京邑。帝令置寶符於靈昌殿,是夜樓閣林樹之上,皆有神燈。乃於正月一日改開元三十年為天寶元年,改桃林縣為“靈寶縣”。其後三年,帝見靈符有“天寶千載”之字,天寶已應改元之號,遂改年為載,乃於其地長樂亭置天寶觀,御製並書靈符銘,立於所獲之處。又於大內置“靈符殿”,賜同秀五品正員官。宰相請加尊號為“開元天寶神武”之字,制可之。乃大赦天下。其年閏四月,帝夢混元謂帝曰:“我在城之西南久矣,當與汝於興慶相見,可速迎我。”帝謂宰相李林甫、牛仙客曰:“朕臨御海內,向三十年,未嘗不五更而起,具朝服禮謁真容,為蒼生祈福。近因假寐見混元。”具言上事,遂差內使與道門威儀蕭玄裕於城西南尋訪。
數日,忽於樓觀山谷間見有紫雲現,白光屬天,於其下穿之,果得玉像老君,高三尺余以進。其日帝在興慶宮大同殿親自迎謁,果符興慶之言,置於內殿供養,仍令所司寫真容,分送天下諸道宮觀,遂大赦天下。五載,帝夢見混元言:“我有靈應,尋當自至。”遂於太白山獲靈符玉冊,及迎到京,置於靈符殿,親自供養。仍封太白山神為靈應公,改獲符洞為“嘉祥洞”,于山下置“真符縣”。乃令諸道置真符觀,仍編入史。其年十二月,帝幸華清宮;其月四日,日未出時,忽見驪山頂雲物積異,須臾雲散,見混元聖祖現於朝元閣上。帝與內人瞻謁,良久乃隱。詔改會昌縣為“昭應縣”,其新豐縣隸入昭應。又封會昌山為“昭應山”,封山神為“玄德公”,改朝元閣為“降聖閣”,內出圖本,頒示天下,宣付史官。
八載,帝獲二十七仙玉像於寧州羅川縣,敕令迎像入京,一如天寶初迎靈寶符儀注故事。帝親自製贊,尋改羅川縣為“真寧縣”,於所獲處造通聖觀,帝制碑文立之,於今並在。其年六月,大同殿產玉芝一莖,又造金仙、玉芝二觀,復度公主二人為道士。又太白山人李渾上言,見混元言:“金星洞內有玉版石,記聖皇福壽之符。”敕御史中丞王鉷入游谷,行四百餘里,求而得之。敕以殊祥頒示中外,乃於其地造靈符觀。閏六月丙寅,帝謁太清宮,加五聖尊號,作仲尼四子像,侍立於混元之前。又敕十道大郡置玉芝觀,大赦天下。九載,太白山人王玄翼上言:“混元大帝降現,言寶仙洞中有妙寶真符,謂帝取之。”敕刑部尚書張均、工部尚書王倕往取,獲之。乃造真靈觀。十三載正月,帝謁太清宮,又上混元尊號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混元天皇大帝”,五聖各加諡號。帝加“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大赦天下。十五載,帝幸蜀,混元現於漢中三泉縣黑水之側。帝親禮謁,遂命刻石像真容於所現之處,又於利州益昌縣山嶺上見混元騎白衛而過,示收祿山之兆。詔封其山為“白衛嶺”,於所見之處置“自然觀”。又於嵩山置“興唐觀”,成都置“福唐觀”。
肅宗至德二載三月十八日,混元現於通化雲龍巖,初因郡人為國祈福,建大齋會。十八日,忽煙霧異香,氤氳不散,至辰時漸漸開霽,神光照天,因見混元真像立於山前,自地接天,通身白衣,左手垂下,右手執五明之扇,儀相炳然。
眾盡瞻禮。其山雖高,亦不及肘,良久乃隱。遂具上奏,內出圖本,太上皇制贊並序,文繁不錄,具編史冊,仍示天下。乾元二年,帝夜夢二青童導従至一宮闕,謁見混元。混元衣雲霞之衣,冠九鳳之冠,坐方席,垂寶蓋,憑玉幾,執白拂。
左右侍衛真人、玉女、神仙、童子、五天力士,羅列極眾。帝著絳衣秉圭,立侍於混元之後,游涉山海,經歷甚遠,帝一一潛記。又見混元鬚髮皆黑,及明,宣下兩街,訪諸瑞像於務本坊光天觀聖祖院,果獲黑髭老君之像。圖寫以進,帝見大悅,一如夢中所睹。乃出帝真容,令侍立於混元之後,仍頒示於天下,普令供養。
代宗初,於楚州安宜縣獲八寶,因改安宜縣為“寶應縣”敕於所獲處造“寶應觀”。遂改元為“寶應元年”,大赦天下。
德宗貞元十年,混元潛使金母累降於果州金泉山,授鍊氣之術,付女貞謝自然,修習功成。以其年十月十六日,白日上升,後三月乃歸,謂刺史李堅曰:“天上有玉堂最高,老君居焉。壁上皆題神仙之名,時註腳下,雲在人間,或為帝王,或為宰輔。神仙入謁老君皆四拜焉。”自然言訖,遂卻升天。
敬宗寶曆二年正月,帝有事於南郊,朝獻太清宮,御駕將至長安。縣主簿鄭翦,忽見老君衣白衣,容狀異常,謂翦曰:“當此路有井,可速實之。不然,禍在不測。”翦驚惶顧,其地已微陷,遂併力實之,因失老君所在。駕至,具以上聞,百官稱賀。詔兵部侍郎韋處厚為碑,起居郎柳公權書,立於實井之側,乃編付史官。其年十二月十八日,柳公權書碑之際,忽有勁風颯然而起,旋飈不已。
乃見混元著紫衣,金冠金履,立於白蓮花之上,右手執五明扇,左手垂下,空中光明如金色。公權與鐫碑人瞻睹良久,因以物畫地記形像。及畫畢,混元忽以扇指空中,流光四散,乃騰空而去。眾皆側身仰視,漸遠漸小,沒於雲中。遂以事上聞,詔編事跡入碑之中,又敕於兩京造“延唐觀”。
文宗開成二年五月,中書舍人高元裕為閬州刺史,於州北八九里喜陵江上小山之前,忽見崖壁間光彩有異。近而觀之,石上自然石文,成老君真像,眉發衣章,巾履服飾,無不周備。傍有一人,寬衣大袖,持爐薦香。後一人童子,雙髻高束,謹若聽命,皆非人力圖繪鐫刻所及。元裕每有祈禱,即紫氣上浮,又有靈泉自涌。士民請福,無不立效。遂刻石建宇,用旌其瑞,乃畫圖呈進,乞編入史。詔従之。
武宗會昌元年,敕以二月十五日大聖祖降誕之日為“降聖節”,仍令兩京及天下諸州府設齋行道作樂,賜大酺三日,軍期急速,亦不在此限,永為常式。
懿宗鹹通十年九月十日,徐州逆寇龐勛,領従黨三千餘人來亳州太清宮。其日宮北百姓三百餘人,見老君自宮中乘空而南,須臾黑霧遍南川中。群賊迷路,自相殺戮,龐勛溺水而死,群凶自此殄滅。汴州節度使太清宮使李蔚具事上聞,詔曰:“吾國家系承混元,教導清淨∴縣舊里,聖祖故鄉,宮宇具嚴,廟貌斯設。
昨者余妖奔突,縱火將欲焚燒,陰霧覆閉于晴空,狂寇顛迷於道路,散逸原野,遂至誅夷。緬惟玄功,申茲靈貺。”內出青詞,又委李蔚虔申告謝,布示中外,仍付史官。十三年三月,台州刺史姚鵠奏:於天台山修老君殿,於其地穿獲得石函冊文以進,乞付史館,頒示四方。詔従之。
廣明二年三月,河中節度使王重榮奏,據晉州申:龍角山慶唐觀老君殿側柏樹上,瑞葛枯死重生。先是武德中混元應現後,於二樹間立殿宇,逾年之後,柏樹上忽自生葛蔓,長十餘丈,榮茂於常。其後齊王奪嫡,此蔓枯死。旬月之後,自其末青翠再生,齊王遂敗。至中宗復位,安史叛逆,朱泚謀亂,皆忽枯落,久而復生。廣明元年,黃巢犯闕,其年秋葛蔓枯死,二年春枝葉重茂。又於傍樹上別生一枝,旬日之中,長五十餘尺,相對繁茂,有異於常。奏詔褒美,編付史官。
其後祥異,皆有詔敕,蓋美乎葛藟慶其孫謀,瓜瓞昭其遠祚,混元流貺,奕葉無窮者也。皇帝駐蹕西蜀,中和二年八月九日進到,帝令宣示內外。三年三月十一日,亳州刺史潘稠差道士馬含章、孫棲梧等奏,太清宮自乾寧四年,後累有逆寇侵犯真源,少或逾千,多或至萬,皆窺伺是宮,欲為焚劫,或來攻城邑,或旁犯縣城。老君皆密垂神化,忽起濃雲,或驅以陰風,或擊以雷雹,率皆顛沛,尋至敗亡。靈貺益彰,神功罔測。尋詔升真源縣為畿縣,仍內出青詞,修崇告謝,帝即稽首東拜。八月十二日,敕亳州太清宮是混元降聖之里,名高道祖,福蔭皇基,九宮之瑞井涵空,一鹿之仙蹤在樹,累代之禎祥可紀,近年之感應尤彰,所宜嚴盛於福庭,安可荒涼於靜宇潘稠能施善政,久染真風,廣出俸錢,備修宮觀。垣墉棟桷,無不精新,像設丹青,彌加煥麗。觀圖考事,深可慰嘉。其住宮威儀道士吳重玄可賜紫,仍號“凝玄先生”。道士馬含章、孫棲梧並賜紫,潘稠加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余並如故。其年八月二十九日夜,詔帝房宗室李特立與道士李無為,於成都府青羊肆元中觀混元降生舊地,設醮祈真,忽見虹光如彈丸許,漸漸明大,出於殿基東南竹林中,跳躑入西南梅樹下沒。於沒處穿地三尺已來,得寶磚一口,長一尺一寸五分,闊七寸四分,一寸厚一邊三分,並有花文;一邊厚一寸八分,重一十二斤,有古篆六字各方二寸,深三分。鐫刻瑩潔,迨非人工。文曰:“太上平中和災。”九月一日,西川節度使侍中陳敬瑄奏曰:“皇帝陛下稽古順天,膺圖撫運,凝懷至道,屬想大同,是用省方,以明罪己。深仁旁達於下土,至德升聞於上玄,符讖允臻,禎祥間出。降太上匡時之命,清中和寇孽之災,乃示明文,爰形古篆。足表妖氛即殄,聖祚無疆,克知收復之期,便是清寧之日。”至十二日,帝令宣示百官。中書侍郎平章事韋昭度、戶部侍郎平章事蕭遘、門下侍郎平章事鄭畋、御史中丞張瀆、宗正卿嗣曹王龜年表賀曰:“伏以萑蒲嘯聚,車駕省方,天災流行,國家代有。陛下降成湯罪己之詔,征王者有徵之師,顧彼凶妖,即當殄滅。清平既彰於嘉兆,幽贊爰睹其秘文。赤雀銜書,貺豈同於太上;玄龜負卦,慶難比於平災_因宗室齋醮之辰,仍有祥光跳躑之瑞,其為感現,可謂丁寧。樞密使李順融、十渾十二衛都指揮使田令孜表賀曰:“今者又有維城,來於仙觀,至誠才發,嘉兆俄呈。現此時在地之赤光,是昔日度關之紫氣,及穿積土,果獲古文,驗逸勢於龍蛇,即知平於梟獍,於沖邃理,頗甚昭明。既太上令與平災,知中和永昌厥祚。所現全因聖祖,掘得又自皇枝,捧此靈蹤,可明天意。且混元聖祖,每逢多難,皆有殊祥,唯彼明徵,備書正史。
昔于丹鳳門上,告田同秀於天寶復國之期,今又青羊肆中,示李特立以陛下還宮之慶,莫不天下幸甚,乞付史館。”帝並俞之。十五日,李特立授太子校書,李無為賜紫,仍各賜縑帛三百匹。二十一日又詔曰:“太上玄元大帝與弟子文始先生講真經於樓觀之台,約後會於青羊之肆,便乘雲駕,俱入流沙。仙記傳聞,地圖示載,自周昭至於此日,歷數約二千餘年,景像寂寥,基蹤牢落。今因巡幸,靈貺昭彰,殊光跳躍於庭前,靈篆申明於樹下。磚含古色,字驗休禎,中和之災害欲平,厚地之禎符乃現,足表玄穹降祐,聖祖垂祥,將殲大盜之兵戈,永耀中興之事業。須傳簡冊,兼示寰區。已付史官,備令編錄,仍模勒文字,告示諸道及軍前。其觀可改號為‘青羊宮’,仍置殿堂屋宇。側近屬觀田地,約有兩頃,近來散屬黎氓,多植蔥蒜,清虛之地,難使熏蒸。已賜錢二百貫,便令收贖,仍給公驗,永歸靖廬。宗子特立已除官,道士李無為已賜紫,所宜升獎,用荷慶靈
敬瑄位冠公台,風行郡國,效節於延洪之代,修心於道德之鄉,遂令境內消兵,地中呈寶,其為休美,倍可嘉稱。”至十月七日,敕高品郭遵泰監建青羊宮土木之工,並用內庫宣賜。自獲靈瑞之後,至是月癸丑,近蜀郡寇,相次擒戮,旬月之內,遂至清平。駕幸青羊宮,頒賜有差。李特立賜緋,授龍州錄事參軍。又下詔曰:“太上垂祥,青羊應現,禮宜崇飾,用答殊休。諸道州府紫極宮,宜委長吏如法修飾,仍選有科儀道士祭醮。”是月乙卯奏,收復京城,有以見大道垂休,聖祖昭祐,洪圖延永,唐祚無疆者也。又敕翰林學士承旨尚書兵部侍郎、知制誥樂朋龜撰碑立之,伏乞頒示天下,以表皇家承神仙之苗裔,感太上之靈貺,實萬代之無窮也。
臣今檢會従會従國初已來,所造宮觀,約一千九百餘所,度道士計一萬五千餘人。其親王貴主及公卿士庶,或舍宅舍莊為觀,並不在其數。則帝王之盛業,自古至於我朝,莫得而述也。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上都太清宮文章應制弘教大師賜紫道士臣杜光庭上講。謹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