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樹(木犀科木樨欖屬亞熱帶常綠喬木)

橄欖樹(木犀科木樨欖屬亞熱帶常綠喬木)

橄欖樹,中文正確名為油橄欖,拉丁學名Olea europaea L.俗名齊墩果木犀科,木樨欖屬亞熱帶常綠喬木,耐旱,耐寒,是生長能力很強的長壽樹種。木犀欖(植物分類學報)油橄欖(俗稱),齊墩果(酉陽雜俎)。

全世界橄欖樹的栽培品種有500餘種。花期為4-5月,果熟期10-12月。喜光樹種,有一定耐寒性;原產歐洲南部地中海沿岸地區。我國廣泛引種,栽植在長江流域以南至廣東、廣西等15個省區,以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及陝西等省為最多。果可榨油,供食用,也可制蜜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橄欖樹
  • 拉丁學名:Olea europaea L.
  • 別稱:齊墩果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菊亞綱
  • :玄參目
  • :木犀科
  • :木樨欖屬
  • :油橄欖
  • 分布區域:湖北、四川、雲南、貴州、陝西最多
  • 原產地:地中海沿岸地區
  • 生存環境:亞熱帶常綠喬木
  • 優點:耐旱,耐寒,有醫藥價值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物種分類,卡林,佛奧,萊星,米扎,白橄欖,普拉希金,尼肖特,細馬,西潑里西諾,法朗克,紅橄欖,皮瓜爾,克里172,貝拉,軟阿斯,戈達爾,科拉蒂那,西班牙大果,皮肖利,小蘋果,尼Ⅰ,尼Ⅱ,配多靈,切風龍,西班牙美人,橄欖樹起源,植物文化,相關傳說,象徵,

形態特徵

全世界橄欖樹的栽培品種有500餘種。
常綠小喬木,高可達10米;樹皮灰色。枝灰色或灰褐色,近圓柱形,散生圓形皮孔,小枝具稜角,密被銀灰色鱗片,節處稍壓扁。葉片革質,披針形,有時為長圓狀橢圓形或卵形,長1.5-6厘米,寬0.5-1.5厘米,先端銳尖至漸尖,具小凸尖,基部漸窄或楔形,全緣,葉緣反卷,上面深綠色,稍被銀灰色鱗片,下面淺綠色,密被銀灰色鱗片,兩面無毛,中脈在兩面凸起或上面微凹入,側脈不甚明顯,5-11對,在上面微凸起;葉柄長2-5毫米,密被銀灰色鱗片,兩側下延於莖上成狹棱,上面具淺溝。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長2-4厘米,較葉為短;花序梗長0.5-1厘米,被銀灰色鱗片;苞片披針形或卵形,長0.5-2毫米;花梗短,長0-1毫米;花芳香,白色,兩性;花萼杯狀,長1-1.5毫米,淺裂或幾近截形;花冠長3-4毫米,深裂幾達基部,裂片長圓形,長2.5-3毫米,寬約1.5毫米,先端鈍或銳尖,邊緣內卷;花絲扁平,長約1毫米,花葯卵狀三角形,長1.8-2毫米;子房球形,無毛,花柱短,長約0.3毫米,柱頭頭狀,2裂。果橢圓形,長1.6-2.5厘米,徑1-2厘米,成熟時呈藍黑色。花期4-5月,果期6-9月。

生長環境

喜光樹種,有一定耐寒性,對土耐旱,耐寒,是生長能力很強的長壽樹種。壤適應範圍較廣,能生長在含鈣較多的石灰質土和黏壤砂質土。

分布範圍

可能原產於小亞細亞,後廣栽於地中海地區,現全球亞熱帶地區都有栽培。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地區亦栽培。我國廣泛引種,栽植在長江流域以南至廣東、廣西等15個省區,以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及陝西等省為最多。

主要價值

橄欖樹結的橄欖果實食用、藥用皆宜;橄欖油被人們譽為“液體黃金”,中醫素來稱橄欖為“肺胃之果”。橄欖樹枝葉茂密,可作為庭蔭樹、行道樹、觀果樹和油料經濟林栽培。

物種分類

卡林

( Kalinjoti )
引種於阿爾巴尼亞,是該國最好的油用品種。果實含油量最高可達 34.6% 。油質較好。座果率1—1.5% 。單果量 3—8 克。喜暖不耐低溫。樹高可達 20 公尺,樹冠 10—12 公尺,呈鬆散的圓頭狀。主枝和分枝的角度較小,果枝大部分平展。葉較長,披針形,葉面深綠色,葉背淺灰綠色。花序較長,分軸少,一般有花 10-15 朵,多至 20-30 朵以上,完全花16.42%—99.31% 。果實闊橢園形,果皮紫黑色,成熟期 10—12 月,產量穩定。抗寒力和抗病蟲能力較差。
橄欖樹
卡林品種在西昌表現好。生長健壯,完全花比率高(個別植株例外),結果較早,大小年不突出。引進的卡林品種可分為圓果、長果、大果、紅果等類型,現將圓果、卵果類型分述:
1、圓果形:卡林品種中代表型。九年生樹,平均基徑 10.33 厘米,最大 17.15 厘米,平均高 3.96 米,最高5.4米,冠幅平均3.2米,最大4.5米,高圓頭型。分枝角度不大,密度較大。葉革質,披針形,常現彎曲狀,長4—7厘米,寬0.9—1.3厘米,先端漸尖,頂尖顯淡黃色,基部楔形,葉面微量凸,深綠色,鱗狀毛淺,細而勻,在基部、尖端和中肋凹溝分布較密,側脈較稀,微現銹色,不見側脈;葉柄長4—5毫米,幼時表面密被鱗狀毛,老時多脫落,上面平凹,背面圓,基部微膨大,葉跡半圓形,上有兩尖角。花序長,多柔較下垂,據20個花序觀測:最長47.8毫米,最短12.4毫米,平均30.42毫米,著花顯得稀疏,小花最多28朵,最少9朵,平均15.9朵;花軸最多分為6級,一級最多10朵,一般6朵,二、三級最多各6朵,三、四級一般2朵。五、六級一般3朵,花梗一級長3—4毫米;花冠黃白色,徑大6.5—7.5毫米;一般年分完全花87.77%,不完全花中缺柱頭的最多,其次是缺雌的雄花。觀察中未見缺雄的雌花。果實最初先端小,基部大,短扁,繼變橢圓,最後成短橢圓形;縱徑21.04—23.52毫米,橫徑14.33—20.91毫米,果形指數1.09—1.17:1,平均鮮果重3.4—4.39克,最大7.52—8.6克,果肉率最大89.16—89.22%。核重平均0.43—0.54克,肉核比平均7.04—8.6:1,核大縱徑11.75—13.12毫米,橫8.25—8.35毫米,扁橢圓形,扁長橢圓形為主,也有短橢圓形而微現雙棱,或四棱;轉色過程是青綠→黃綠→紫褐→紫黑;果斑開始灰白,密大,繼變灰黃,最後變細而稀,以至不見;果肉絕乾含油率55.14—55.24%。果實含水率63.61%,成熟期不一致,由8月下旬至12月中旬。
2、卵果型:果實較大,縱徑21.04毫米,橫徑14.33毫米,一般為長尖卵形,略偏斜,即果實一面弧度大,一面伸直,果形指數為1.51:1,在卡大中突出。樹高較低,九年生樹高2.4米,冠幅3.1米,樹冠扁圓,枝條細軟,徒長枝發達,表現顯著的下披性。葉質較薄,葉色較淺,葉長最長達8.75厘米,最寬達2.6厘米。花色白帶黃綠,花序短,多上揚,少下垂,花軸平均長22.23毫米,最長31毫米,最短11.95毫米,花梗一級長3.3毫米,小花比較多,平均21.45朵,最多31朵,最少9朵,很緊密。花序由1—7級構成,一級多至11朵,二、三、四級均有6朵,五、六級一般2朵,頂級花3朵。此類型的花序由五級構成的占55%,由六級構成的占35%,四級和七級各占5%。果色一開始即顯淡黃綠色,以後變黃綠色,成熟初期起灰,果斑稀密不勻,灰白較細,成熟中期果尖先現紫色,繼後轉為紫黑色,鮮果重2.69克,最大3.9克,最小1.5克。肉重2.2克,核重0.49克,果肉率較低,為81.78%,肉核比為4.49:1,果實縱徑21.04毫米,橫徑14.33毫米,果核倒卵形而基部尖長,核面較平滑,溝紋不顯,或縱溝較深,核殼較薄,縱徑16.2毫米,橫徑7.2毫米。成熟期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平均單果重2.1克,大小年結果明顯。

佛奧

(Frantoio)
佛奧品種原產於義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納(Tosicana)區,是世界著名的油用品種。一九六四年從阿爾巴尼亞引入我國,一九七六年涼山州林科所內種植自繁培育的2代苗,能自花結實。與配多靈(Pendolino)品種互相授粉,形成最佳化油橄欖生產品種組合,結實率更高。其最佳化組合前佛奧品種13年生株平產量19.5公斤,組合後10年株平產果量21.25公斤,提前三年,產量提高17.5公斤。同期定植,也就是13年生的其它14個品種,株平產果量2.4公斤,相比之下懸差8.1倍。
在西昌品種園表現為:樹體生長茂密、旺盛,株形開展,樹冠自然開心圓頭狀,發枝能力強,節間短,小枝下垂。五年生樹高4.5—5米,冠幅4—5米,莖圍50—70厘米。葉橢圓形或披針形,部分倒卵形橢圓形變形葉,葉面深綠色,先端銳尖、突尖或鈍圓,基部寬楔形,先端基部近於對稱,有光澤,微鼓凸,主脈平生或下陷,基部近葉柄處明顯下凹,葉緣下卷,被鱗毛,葉背銀灰或銀綠色,少數銹色毛,長4.5厘米,寬1.1厘米,柄短0.2厘米。花序大而長,長20—30毫米,著生18—20朵小花。初花期4月中旬,盛花期4月18日—20日,末花期4月下旬初,完全花比率95.8—97.6%,兩性花比例高,自結實率3.1%,自然結實率8.1%。果較小,橢圓形,先端圓,光滑有一刺尖,基部平,果斑密而明顯,長21.02毫米,寬14.73毫米,單果重2.9克,含油率26—30%,酸價為2.0,油質很好,商品果實每公斤450個。核卵形,光滑少溝紋,長15.51毫米,寬7.52毫米,核重0.53克,肉核比5.52:1
本品種在西昌試區,2月下旬萌發抽梢,全年三次抽梢,夏季休眠,營養生長持續到12月中旬;果實成熟於10月上,中旬至12月。
它在防治條件下,基本不感染炭疽病和孔雀斑博?病情指數2%,明顯低於其它品種。決定了它的內在因素,具有廣泛的適應性。
它的種子出苗率高,在西昌佛奧扦插繁殖生根率高達95%以上。
結論評語:適應範圍廣,抗病力強,結實率高,豐產穩產,容易繁殖。為油橄欖主栽品種,已在西昌大面積推廣種植。在我國全國範圍內都可以作為油橄欖科研性和生產性及商品性統一的油用品種栽培發展。

萊星

(Leccino)
本品種為自交不實品種,適宜授粉品種有Pendolino,marchiaio,Trillo和佛奧。以抗寒、抗孔雀斑病而著名。曾用名列西納,萊星諾產於義大利Abruzzi,Marches,Campania,Toscana.
在西昌品種園表現為:樹勢中等,樹冠開張,扁圓頭形,主枝和大枝開張,小枝披垂。葉大,長橢圓形披針形,具光澤,中脈,羽脈均明顯,先端急尖有尾尖,基部窄楔形,面深綠色,背銀灰色,被褐色鱗毛,部分扭卷、反卷,長5.5厘米,寬1.6厘米。花序小而緊密,圓錐狀圓柱體,長20—25毫米,20朵小花,4月18日始花期,4月21—27日為盛花期,5月22日花期末,完全花比率80.32%,自花不孕,自由座果率15.4%。果橢圓形,果斑較少、不明、中等大小,長19.7毫米,寬13.0毫米,單果重2.98克。肉核比5.51:1,含油率20%,油質很好,落果率13%。核長橢圓形,溝紋清晰,頂尖突,重0.52克,果肉率76.18%。每公斤400個果。
結論評語:本品種果實成熟期晚。抗寒、抗病蟲力強,尤其是抗孔雀斑博?已圈選為西昌主栽品種之一。缺點:隔年結果。

米扎

(Mixaj)
原產阿爾巴尼亞、品種園蒐集的北慶米扎和米扎哥朗在統一油橄欖品種譯名中歸入米扎之中,根據觀察結果應為:米扎品種的兩個類型。記述如下:
1、北慶米扎:是米扎的代表型,具有寬圓頭狀樹冠,枝條密多細小而節間短,九年生基徑平均6.61厘米,最大13.6厘米,平均樹高3.11米,最高4.6米,冠幅平均2.4米,最大3.9米,葉片窄而短,橢圓形,少有卵形或倒卵形,長2.5—3.5厘米,最長達4.5厘米,寬約1厘米,先端圓,突尖或漸尖,基部闊楔形,葉面深綠色,背面銀灰色帶綠,表面鱗狀毛較密,背面更密,稍帶銹色,中肋在葉面凸起,背面更顯著,側脈兩面均不明顯,葉柄長3—4毫米,上面是凹溝,背面圓形,幼時密被鱗毛,以後逐漸脫落。花序短,著花多而均勻,由1—6級構成,5級最多,占60%,小花一級4—8朵,三、四、五級各2朵,間有一朵,頂級3朵,間有2朵,花軸平均長16.16厘米,最長21.25厘米,最短10.10厘米,每個花序著生小花平均18.1朵,最多29朵,花冠白色微黃,徑大約7毫米,完全花均在90%以上,具有豐產性,果實平均單果重1.85克,最大單果重4.8克。果肉率86.93%,肉核比6.83:1,果實縱徑21.69毫米,橫徑15.76毫米,果形指數1.38:1,核倒卵形,基部尖削,核面平滑,溝紋細淺,腫臍至中部稍深,溝中脈絡緊貼,稍突起,縱長14.14毫米,橫徑7.15毫米。幼果形成即微現卵形,有時微彎,果斑白綠,隨後果形穩定,果面綠而帶黃,起灰,果斑亦呈黃綠色,最後果色轉為紅紫、紫黑、果斑復變為灰白,細、稀但仍可見。成熟期不一致,由9月上旬至12月下旬,仍有黃綠色果,果肉乳白帶灰,果肉絕乾含油量62.63%。
2、米扎哥朗:又名都卡米扎,與北慶米扎有顯著差異。其特點,樹較高,冠幅較窄,分枝角度較小,葉片較長大,果實成熟期較早而一致,果形基本上是橢圓形,果面深紫黑色,果肉為果皮的紫黑色侵染很重。九年生樹基徑7.66厘米,樹高4.10米,冠幅1.20米。葉片長橢圓形,或長倒卵形,長4—6.5厘米,寬1—1.5厘米,先端純,突尖,也有銳尖或漸尖的,基部闊楔形,葉面亮綠,背面銀灰色,葉面鱗狀毛細密而勻,中有凹窩背面密貼,帶銹色;中肋在表面微凹,背面凸起,上有銹色鱗狀毛,側脈不明顯,葉柄4—7毫米。花序軸有長有短,最長34.75毫米,最短6.25毫米,平均14.53毫米;每個花序小花最少6朵,最多24朵,平均12.9朵,由1—6級構成,一級6—8朵,二級1—6朵,三、四級各2朵,頂級3朵,亦有2朵或缺頂的;著花數一般較北慶米扎為少,有具葉花序,果實較北慶米扎大而重,果肉率為83.06%不及北慶米扎高;果實縱長22.44毫米,橫徑17.09毫米,果核縱徑16.65毫米,橫徑8.76毫米,為倒卵形,極少卵圓形,臍端細長,頂鈍圓有突尖,溝紋較北慶米扎稍深有粗糙感。幼果初現卵形,綠帶灰色,果斑大而稀;繼變長橢圓形,果面油綠,微現果棱,果斑變黃綠;以後果形穩定為橢圓形,果面黃綠,起灰,果斑大而灰白,分布不勻;最後果面轉為半面紅紫,半面黃綠,逐漸全成紫黑色,果斑黃褐或灰白乃至不見。成熟期較一致,7月下旬—10月上旬,果實含水率51.83%,出油率18.22—23.5%。

白橄欖

(Ulliri I Bardhe)
阿爾巴尼亞地方品種,引入品種園的白橄欖有兩個類型。一是白橄欖,一是白橄欖二號。白橄欖二號具有早花、早實、成熟期早而一致等特點。在西昌品種園表現:
橄欖樹(木犀科木樨欖屬亞熱帶常綠喬木)
1、白橄欖:在西昌反應較差。九年生樹平均基徑9.88厘米,最大11.90厘米,平均樹高4.55米,最高4.8米,冠幅2.85米。
樹體生長中等,水平枝比垂直枝長得多,但樹冠緊湊。木質堅硬,很難折斷。葉子比桑椹雞嘴(MANGJEL)窄,葉的顏色卻相同,葉廣披針形,先端鈍尖,有時銳尖,基部楔形,稍狹,葉片中部較寬,長4—4.5厘米,寬1—1.4厘米,表面鱗狀毛細而密,背平貼如氈,葉柄長3—4毫米,其上鱗狀毛微帶銹色。花序長2.0厘米,著生10—20朵小花,小花較緊密。始花期3月31日,盛花期4月3日—4月8日,4月21日結束,自孕率高。果完全成熟時顏色似葡萄,果皮外有幾條小紋,果柄很堅硬。核呈卵狀,長10—15毫米,寬6—7毫米,肉核比8:1,果實含油率平均27%。
本品種果實較大,系果用品種。抗寒性強,抗孔雀斑病強。
2、白橄欖二號(Ulliri I bardhe I Kryjes)
這是阿爾巴尼亞克魯亞地區引進的,又名克魯亞白橄欖。在西昌生長反應較白橄欖良好,九年生樹基徑平均11.88厘米,最大12.30厘米。
樹勢生長中等,分枝角度小,樹冠緊密。葉廣披針形,有的中肋和葉片彎曲,長4—6.3厘米,寬1—1.5厘米,先端銳尖,以至漸尖,基部楔形,兩端近對稱,面灰綠,鱗狀毛較細而密,中肋微凹,背灰白色,柄長5—7毫米。花序較長,著花不多,較稀,花序長20.19毫米,著生15朵小花,始花3月29日,盛花期3月11日—4月11日,4月14日花期結束。果長橢圓形,也有卵圓形,單果重3.67克,果肉率89.23—90.07%,長20.03—21.30毫米,寬17.00—17.75毫米,肉核比7.3:1,出油率14.09%。核面溝紋平淺網紋狀,果實含水率70.78%。
評語結論:此品種產量高而穩定,油質好,油用品種之一。抗寒力強,抗孔雀斑博?系偏寒地區的主要栽培品種之一。

普拉希金

(Pulazegini)
這是阿爾巴尼亞南部沿海地區的一個生產品種,主要在發羅拉區
在西昌品種園的表現為:樹勢較旺,樹冠大,顏色翠綠,粗枝傾斜,小枝平展或下垂,木質堅硬不易折斷。葉小而密披針形,面深綠,背淺灰色,花序長42厘米,著生20朵小花。著生較稀,完全花率96%,自孕率高,自由授粉率8.1%,果橢圓形,頂端圓錐狀,長15—19毫米,寬13.1毫米,單果重3.03克,每公斤322個果,含油率14%,油質很好。核稍長,一面凹出,中部稍寬,核長10—14.5毫米,寬5.3—7毫米,核殼薄,種子發芽快,核重0.58克,肉核比5.23:1。
評語結論:它雖然果實含油率只有14%,但是穩產,油質很好,幾乎年年豐收,因此,被阿爾巴尼亞人稱為“窮人的樹”。
為早熟品種,抗寒力和抗病力強,適應範圍廣,在我國油橄欖適生區內都可栽種。

尼肖特

(Nisiot)
本品種主要分布在阿爾巴尼亞南部沿海地區,如希馬臘(Himare)等地,占沿海有產量株的3%,被認為是一個很好的生產品種。
在西昌品種園表現為:樹勢中等,長勢好,枝下垂,豐收年枝條下垂似垂柳,小枝上多葉片不易脫落。葉窄而短,面綠色,背淺綠到灰色。果小,稍長,無光澤,長17—22毫米,寬15—19毫米,單果重2.69克,每公斤373個果,含油15—22%。成熟期為11—12月底,核重0.47克,肉核比5.57:1。
結論評語:它單株產油2.4公斤,產量大小年不明顯。生長較耐水濕,抗寒力和抗病力較弱,在阿爾巴尼亞平均氣溫16.6℃,一月平均氣溫9.9℃的地方生長最好。

細馬

(Ullri I Hollei Himares)
本品種分布在阿爾巴尼亞希馬臘地區,整個地區有23萬株油橄欖,12.5萬株結果,其中80%是希馬臘品種。
在西昌品種園表現為:樹冠稠密,枝條下垂,樹垂自然開心呈傘狀,枝條開張度不大,較緊密,節間短,在小枝上著生的葉片成馬尾狀,葉片橢圓披針形,向後反卷,先端漸尖有尾突尖,基部窄楔形,葉柄與葉基彎曲成鈍角,面綠色有光澤,中肋凸起,中脈彎曲,不對稱,背淺灰白色有褐毛,長6厘米,寬1.5厘米。果大,細而長,長橢圓形,果頂具嘴,果底平展,單果重2.93克,核重0.39克,肉核比7.51:1。
結論評語:在阿爾巴尼亞種植區比較耐水濕,有的植株離海邊僅十幾米,對海灘地的利用價值高,最適的年均溫16.6℃,1月平均氣溫9.9℃,絕對最低溫1.3℃。
它在西昌種植區出油率18%,產量很高而穩定。油質好,食味佳。

西潑里西諾

(Ciprisuno)
原產於西班牙,南斯拉夫引進種植少,作風障樹種在橄欖園四周。
在西昌品種園的表現為:樹冠分枝角度大,樹冠為圓筒狀。花序小,10—20朵小花,自孕率低,自由授粉率低。果形中等大小,每公斤321個果,含油率20%。
它的特點是生長快,長勢旺,投產早,樹冠小,耐水濕,產量低,抗寒力和抗孔雀斑病中等。
結論評語:在南斯拉夫年平均氣溫16—17℃,1月平均氣溫7—9℃,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的氣候條件適應性生長。最適宜在黑色石灰土上或砂質壤土上栽培。用2—3米的株行距可定植在沿海和城鎮房前屋後作防護林發展。

法朗克

(Frenk)
這個品種是阿爾巴尼亞史魯耶的地方品種。在西昌品種園表現為:樹體高大,枝稀而開展,乾與葉的外形似野生油橄欖。果實11—12月成熟,含油率27—28%,油質很好,抗寒力很強,抗旱、抗病蟲。豐產,結實率不如白橄欖。
葉大而圓。倒卵形而尖,披針形,長3—6.4厘米,寬1.7厘米,先端鈍尖或銳尖,基部楔形,面微扭曲,厚革質,被臘狀鱗毛,側脈微現,葉柄長3—6毫米,花序長21.04毫米,著花15朵。花期在四月上、中旬,果期在七月下旬至10月下旬。果為長橢圓形,有稀疏白色果斑,長23.89毫米,核大8.06厘米,鮮果重5.65克,核重0.6克,果肉率88.19%,肉核比7.47:1。自孕率低,且落果率很大。
評語結論:本品種系油用品種。在西昌種植區尚未推廣發展。

紅橄欖

( Ulliriikug)
阿爾巴尼亞引進。紅橄欖油稍帶紅色。果實含油率 22—23%,油質好,味佳。產量高而且穩定。在阿爾巴尼亞長在平緩的區域,樹冠緊湊,枝緊密,果初期紫紅色,成熟果黑色。紅橄欖在西昌區域長勢旺盛,九年生樹基徑達16.95厘米,樹高5.8米,冠幅3.9米,分枝角度不大,樹冠呈高圓頭形。葉片長而寬,葉面常扭曲不平,多數兩側向背卷,呈廣披針形,先端銳尖,基部楔形,兩端近對稱,長5—6厘米,最長7.8厘米,寬1.2—1.7厘米,最寬2.2厘米;葉色較卡林和米扎更顯灰白;葉面灰綠,密被鱗狀毛,近似塗蠟,容易抹去而現深綠的表皮;中肋微凹,側脈穩約可見,背面銀灰色,中肋凸起,略現黃綠,葉柄長5—6毫米。花序短而較窄,著花均勻,為數不多,由1—5級構成,一、二級小花6—7朵,二、三、四級各2朵,頂級3朵,每個花序小花最多20朵,最少9朵,平均14朵,花軸平均長20.2毫米,最長27.2毫米,最短12.2毫米,一級花梗長1—2.5毫米,花冠色白,徑大7毫米左右,完全花比率99—100%,座果率年變幅很大,一般為.43—24.65%,鮮果平均重3.4克 ,肉重2.91克,核重0.49克,果肉率85.58%,肉核比5.94:1,果實縱徑13.7毫米。幼果形成之初長橢圓形,兩端小,中部肥圓,果斑稀疏,繼變橢圓形,先端純尖,果面黃綠以後先端變得尖削一些,果斑呈黃灰色,隨後果面起灰,果斑漸不明顯,果色變水紅,或紅紫,最後轉為黑色,成熟期9月中旬到12月上旬。

皮瓜爾

( Picuai )
是西班牙最主要的油用品種,栽培範圍最廣。在西班牙油橄欖的主要生產區哈恩省有 90% 的油橄欖是皮瓜爾品種。 1975 年西班牙政府確定的油橄欖事業發展方向和具體實施中,皮瓜爾品種仍是主要地區的農場中實行高度密植( 400 株 / 公頃)。
在西昌品種園的表現為:樹體生長旺,自然開心呈傘狀,主枝斜向或直立生長,小枝直立或水平生長,緊密。葉小而窄,橢圓披針形,兩緣下卷 ,微扭,部分羽脈明顯,先端漸尖,基部窄楔形,面深灰綠色,背灰白色,長 5.2 厘米,寬 1.2 厘米。花序長 25 — 35 毫米,著 10 — 20 朵小花,著生較緊密,完全花率 75.2% ,自孕率低,自由授粉率 7.7% 。果中等大小,單果重 4.30 克,含油量 24 — 25% ,每公斤 334 個果,落果較少,產量高,油質好,核重 0.66 克,肉核比 6.43 : 1 。
評語結論:它抗寒力強,要西班牙能耐 -10 ℃的低溫,在 1 月平均氣溫 8.1 ℃,年降雨時 600 — 800 毫米的地方生長最好。抗腫瘤病,萌發能力強,無性繁殖容易。對油橄欖實蠅和孔雀斑病的抗性較差,且有大小年結實現象。

克里172

( KpbIMCKA 172 )
原產於蘇聯克里米亞,抗寒力和耐瘠性均強,生長健壯,豐產,平均單株產量 20 — 40 公斤。
在西昌品種園表現為:樹勢高大,強壯,樹冠 自然開心呈圓頭狀,分枝力強,主枝始立生長,小枝水平或直立生長,下垂,節間較大。葉大而圓,橢圓形,先端急尖有尾突,基部寬楔形,面深灰色綠色,中脈明顯,向下翻卷嚴重,背銀灰色,被褐色鱗毛,長 5.9 厘米,寬 1.5 厘米。花序中至小,完全花率 10.47% , 4 月 15 日顯蕾, 4 月 16 日始花, 4 月 20 日— 22 日盛 花, 4 月 23 日結束。大果型:自孕率低,自由授粉率 7.3% ;中果型:自孕率高,自由授粉 15.6% ;大果型:倒卵狀長橢圓形,有嘴,果重 5 — 7 克,含油 14% 。每公斤 167 — 250 個果。核:闊橢圓形,較光滑;大型果: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嘴尖而長,溝紋細碎,核面粗糙。
大果型:抗寒性強,生長健壯,果大肉厚,產量較穩定。主要缺點是易感炭疽病,含油量較低。適於餐用。扦插不易生根,宜嫁接繁殖
中果型:抗寒性強,豐產性較好,抗逆性強,生長健壯,含油率較低,扦插較難成活,宜嫁接繁殖。
結論評語:可作為比較寒冷區域推廣的品種。

貝拉

( Berat )
這是阿爾巴尼亞最好的果用品種。貝拉特地區有 70% 的油橄欖樹是這個品種,平均單株產果量 20 公斤。
在西昌品種園表現為:樹形低矮而開展,自然開心圓頭狀,小枝水平生長下垂,量多而密。葉大,倒卵橢圓形,先端短漸尖或鈍尖,基部寬楔形,面淺綠色,中脈凹下,羽脈突起,葉形規則,背密被褐色鱗毛,銀白色,柄短。葉長 5 厘米,寬 1.3 厘米。花序長 26 — 40 毫米, 14 — 19 朵小花,向下彎曲生長;花序短粗,花較大,自孕率低,完全花率 16.9% ,自由授粉率不到 5% 。果大,倒卵橢球狀,果頂有嘴,果底狹不對稱,果斑明顯,大小稀疏不一突起分布,已具果霜,長 28 毫米,寬 24 毫米,每公斤 100 個果,果肉率 82.3% ,單果重 10 克,含油率 14 — 15% 。核卵狀長橢圓形,面粗糙,溝紋粗而深,明顯,長 14 — 17 毫米,寬 8 — 10 毫米,核重 0.54 克,肉核比 10.53 : 1 。
果實成熟期早, 8 — 9 月即可採收榨油。六年生樹最高單株產果達 42.55 公斤。已圈為西昌果用主栽品種。
評語結論:優點:果大、肉厚、質嫩。缺點:樹性嬌弱,要求精細管理,抗旱性與抗瘠性差,易感瘡痂博?炭疽博?青桔博?孔雀斑博?對鈣、硼敏感。在自然條件好,管理水平較高的地區種植,可連年豐產。抗寒性強,適宜在寒冷的地區栽植。

軟阿斯

( Ascolano Tenera )
原產於義大利的阿斯可利( Askoli )區,適應性很強,既抗寒又抗熱,在世界油橄欖栽培範圍內都適應,是目前最好的國際果用品種之一,深受各國種植者歡迎。
在西昌品種園表現為:樹體生長高大,茂盛,小枝向上,自然開心呈倒花盆狀。葉倒橢披針形,先端鈍尖或鈍圓,基部寬楔形,面灰綠色,中脈明顯,羽脈或兩緣直線網脈明顯,邊緣波狀,下卷微扭,背灰白色,長 4.2 厘米,寬 1.0 厘米。花序大,長 30 毫米, 25 朵小花, 4 月 14 日為初花期, 4 月 17 日— 19 日盛花期, 4 月 20 日花期末,完全花率 32. , 2% ,自孕率低,自由授粉率不到 5% 。果大,橢圓形,果蒂偏向下方,基部廣而先端圓,不具嘴,長 26 毫米,寬 20 毫米,單果重 8.78% 克,含油率 18% ,落果率 50% ,果肉率 84.76% 。果肉含水率 67.97% ,油質較好,每公斤 115 個果。核橢圓形,溝紋少,合縫深,頂尖偏,面粗糙,核重 1.48 克,肉核比 5.91 : 1 。
評論結論:本品種結實早,果大,產量高,適應性強,抗寒性強,扦插容易生根,抗孔雀斑病和油橄欖實蠅較強。果實成熟後容易脫落,因果肉軟而耐貯運。適合我國油橄欖栽培區發展,是主要的果用品種。既能果用,又能油用,是優良的兼用品種。

戈達爾

( Gordal )
是著名的國際世界果有品種之一,原產於西班牙的寒維亞省( SEVILLA ),後來引種到美國、智利、日本、墨西哥國,都作為主要的果用品種。
在西昌品種園表現為:樹體高大,自然開心呈多圓錐狀,分枝力強,開張度小,枝條生長緊密。葉小而窄,長橢圓披針形,先端急尖或鈍尖,基部寬 0.7 厘米。中脈明顯,兩緣下卷,部分扭曲,中脈彎曲,背銀灰色,褐色鱗毛,長 4.2 厘米,寬 0.7 厘米,自孕率 0.1% 自由授粉率 1.4% 。果大,橢圓球狀,頂突尖,果底不對稱,果斑大而明顯,單果重 13 — 14 克,果長 36.5 克毫米,寬 23 毫米,含油率 15 — 22% 。每公斤 77 個果。產量中等。
評語結論:它要求較高的水肥條件,抗寒性較強,在 1 月份平均氣溫 10.2 ℃的地區生長較好。可以在我國廣東、廣西、雲南、湖南、福建、四川等省試種。

科拉蒂那

( Cortina )
原產義大利。是世界聞名的油果兩用品種。
在西昌品種園的表現為:生長旺盛,樹冠茂密,枝條直立向上排列成豎琴弦狀。葉披針形典型,長而堅硬,全緣,兩緣下卷,先端漸尖或突尖,基部楔形,面中脈明顯凹下,深灰綠色,背灰色,長 6.2 厘米,寬 1.2 厘米。花序長 20 — 25 毫米,著 20 朵小花,每花序能結 3 — 7 個果,始花期 4 月 7 日,盛花期 4 月 10 日— 18 日, 4 月 19 日花期末,完全花率 70% ,自交率高,自由授粉率 88.06% 。果卵形,果頂圓錐狀,果底不對稱,果斑明顯,落果率 15% ,每公斤 230 個果,含油率 32% ,油質好,單果重 4 — 5 克。核較大,卵形,突尖,核重 0.72 克,肉核比 4.1 : 1 。果實所含的濃縮糖 10 月為 5.3% , 12 月為 12.78% ;蛋白質 10 月為 14.67 , 12 月為 9.38 。果實成熟早,便於加工。因此既為油用又為果用。
結論評語:它單株產量 100 — 200 公斤,如按 27% 出油率計算,單株產油 27 — 30 公斤。結果枝長,但不需要每年修剪,它的萌發和愈傷能力很強,扦插容易生根。抗寒力強,抗孔雀斑病中等,是大力推廣的優良品種。

西班牙大果

( Grossa dispagna )
產於西班牙, 1975 年引入我國。
在西昌品種園表現為:樹體生長旺盛,自然開心呈傘狀,枝條向上生長,較緊密,枝條細,節間長。葉大而寬,橢圓卵披針形,先端急尖至尾突尖,基部寬楔形,葉薄革質,平層柔軟,全緣,面深暗綠色,中脈凹下,有扭卷,背灰白色,被褐色鱗毛,長 5.7 毫米,寬 1.2 毫米,柄長 0.6 厘米。花序大而鬆散,圓錐狀圓柱形,長 18 — 20 毫米, 18 朵小花,完全花率 42.28% ,自孕率高,自由授粉不到 5% 。果特大,長倒卵圓形,至紡錘形,果頂突尖,果斑多,且大,長 37.9 毫米,寬 24 毫米,果重 11 克,果肉率 80.3% ,含油率 18% ,落果率 35% ,每公斤 90 — 100 個果,較大,近圓柱形,面粗糙,溝紋少,淺,核重 1.39 克,肉核比 8.09 : 1 。
評語結論:本品種一個晚熟品種,適應性差,抗寒性也差,抗孔雀斑病弱,只適宜在我國南方栽植。是一個優良的果用品種。

皮肖利

( Picholine )
原產於法國,適應性很廣,除分布的最北省分 (Ardcode , orme , Alpes) 都能種植。是著名的果用品種,也是一個油質很好的油用品種。
在西昌的品種園表現為:樹體生長中等,緊密開展,枝條細向上,頂稍下垂,節間長,可以接受各種品種的花粉。葉小而窄,長橢披針形,先端漸尖至急尖,基部窄楔形,面深灰綠色,中脈,羽脈均明顯,兩邊下卷波狀,背銀白色,長 5.3 厘米,寬 0.8 厘米。花序長 25 — 35 毫米, 28 朵小花,顯蕾期 2 月 28 日,初花期 4 月 10 日,盛花期 4 月 15 日,終花期 4 月 18 日,完全花率 53.03% ,自孕率低,自由授粉率高於 10% 。果大,卵圓形,頂刺尖,果底平對稱,突起,橫徑 15 — 18 毫米,果重 4 — 5 克,果肉率 85 — 90% 。含油率 19 — 26% 。每公斤 286 個果,油質好。核小形。
油質好,而且凝固點低,一般要 -12 ℃才會凝固。評語結論:結實早,產量高而穩,適應性強,抗寒性抗孔雀斑病強,扦插很難生根。只要每年修剪,就可避免大小年。我國從阿爾及利亞和法國引進接穗。西昌試區連續五年結實。

小蘋果

( Manznilla )
原產於塞維亞的埃爾馬內斯,是西班牙的主栽品種,因形似蘋果,所以原名意為“小蘋果”。
在西昌品種園表現為:樹體長勢中等,自然開心呈傘狀,枝條開張平緩,彎曲下垂,小枝分枝能力強,節間短。葉倒橢卵披針形,先端急尖突出,基部寬楔形,面深綠色,中脈微凹,直到先端,背灰白色,中脈凸出,全緣,邊緣向背面反卷,長 5.3 厘米,寬 1.1 厘米。花序長 25 — 30 毫米,著 10 — 20 朵小花,中等大小, 4 月 11 日初花期, 4 月 16 — 18 日為盛花期, 4 月 19 日花期末,完全花率 8.49% ,自孕率低,自由授粉率高於 10% 。果大,蘋果狀,果斑凸起,果頂鼓起呈拋物狀,果肉厚,乳黃色,果重 4 — 6 克。含油率 19.6% ,核重 0.50 克。肉核比 8.54 : 1 。
結論評語:果實成熟較早,抗寒力中等,適應性強,抗孔雀斑病較弱,扦插容易成活,是一個良好的果用品種。在我國所表現良好。

尼Ⅰ

原產於蘇聯。是蘇聯主要的油用品種之一。
在西昌品種園表現為:樹冠扁圓頭形,枝條多而較直立,生長強健,結果枝類型以中短結果枝為主。葉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窄楔形,葉片常扭曲。花序中等大小, 10 — 20 朵小花,自孕率高,自由授粉率 5 — 10% ,完全花率 49.0% 。果長橢圓形,每公斤 232 個果,含油率 20.03% ,果肉率 82.2% ,單果重 4 — 5 克。核橢圓形,油質好。
評語結論:它產量不穩定,結實早,適應性強,抗寒力中等,抗孔雀斑病中等,扦插較難生根。適合我國油橄欖北緣地區栽種。

尼Ⅱ

原產蘇聯,是蘇聯主要的油果兼用品種。
在西昌品種園表現為:樹冠扁圓頭形,主枝開展,分枝角度大,小枝披散,下垂多彎曲。葉較小,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花序大,小於 35 毫米, 12 — 14 朵小花。緊密,完全花率 62.5% ,自孕率高,自由授粉率高於 10% 。果橢圓形,果底平,單株重 3 — 4 克,每公斤 312 個果,果肉率 81.0% ,含油率中等。核橢圓形,面粗糙,核重 0.50 克,肉核比 7.4 : 1 。油質較好。
它結實早,適應性強,抗寒性強,抗孔雀斑病強,扦插不易生根。
評語結論:適合我國偏北及北緣油橄欖栽培區栽培。

配多靈

( Pendolino )
南斯拉夫常在南伊斯利亞半島作授粉樹在橄欖園中種植。義大利主要栽植在佛羅倫斯,與列其諾、莫位約羅、佛奧等品種為伍。在馬爾凱大區作軟阿斯品種授粉樹種。
在西昌品種園表現為:長勢中等,主枝直立,枝條頂稍下垂,小枝緩緩撓起,緊密,樹冠自然開心呈半球狀。葉窄長,橢披針形,先端急尖略尾突,革質,面暗綠色,中脈凹下,背中脈凸出,不對稱,有反卷和彎曲,長 6.4 厘米,寬 0.9 厘米。花序長 24 — 30 毫米, 20 — 30 朵小花, 4 月 16 日為初花期, 4 月 18 日— 21 日為盛花期, 4 月 23 日花期末,完全花率 94.7 — 97.1% ,自孕率 3 — 4.7% ,自由結實率 9.2% 。果倒卵形,不對稱,果點不明顯,單果重 2.56 克,含油率 22% ,油質好,酸價2.4 ,果肉率 77.8% ,落果率 15% ,每公斤 574 個果。核橢圓形,基部漸尖,且光滑。
它 4 年試花, 5 年株平產量 3.7 公斤, 10 年生株平產果 16.7 公斤。與佛奧( Frantoio )品種形成最佳化組合後,不僅給主栽品種佛奧提前 3 年產量提高 1.58 公斤,而且品種自身產量提高了 1.53 公斤。
抗寒、抗晚霜性能好,抗孔雀斑病中等。
評語:適應性強,長勢好,豐產穩產。既是優良的油用品種,又是優良的授粉品種。

切風龍

(Cipressino )
又叫截風龍,起源於義大利托斯卡納的大區的油用品種。栽培歷史不長。在義大利和法國常用防風林,其異名‘ Frangivento' 即作防風林之意。在阿爾巴尼亞和南斯拉夫沿海地區有分布。
在西昌品種園表現為:樹形直立,呈圓筒狀,分枝角度小而樹冠茂密。葉中等大,長橢圓形,先端銳尖或突尖,基部狹楔形,面主脈平生或微凹,在近基部處明顯下凹,側脈平生或微凸,濃綠或綠色,密被鱗毛,背銀白色,長 5.43 厘米,寬 1.18 厘米。花序大而鬆散,長 40 毫米,最長 60 毫米,著花 32 朵,完全花率 45.4% ,自孕率低,自由授粉率不到 5% ,每花序結果不到 1 — 2 個。果較小,廣橢圓形,基部和先端都圓, 成熟時,由果頂開始著色,由紫到紫黑色,果重 2.77 克,長 19.2 毫米,果肉率 77.1% ,含油率 12.71% ,油質好,大小比較均勻,每公斤 476 個果。核重 0.63 克,肉核比 4.39 : 1 。
結論評語:主要特性和優點是結實早,產量高,適應性強,抗寒性強,扦插比較容易生根,適於現代化密植栽培和早期豐產的需要,固而受到注意,並可望在全國橄欖栽培區引種栽培。

西班牙美人

( Bella di Spagna )
產於西班牙。 1975 年引入我國。
在西昌品種園表現為:樹體中等,長勢一般,小枝條下垂,枝條分布均勻整齊,樹形美觀。葉較大,葉形特別狹長與其它品種顯著不同,披針形或狹長橢園形,基部窄楔形,先端銳尖,面微鼓凸,濃綠色,密被鱗毛,背銀灰色,沿主脈多銹色面呈淡黃色,葉形端正而排列整齊,反卷,柄粗短,長 6.0 厘米,寬 1.0 厘米。花序中等大,園柱體,長 15 — 20 毫米,寬 10 — 25 毫米, 18 朵小花緊湊,不自孕。果大,橢園形,頂尖略偏,基部廣園,果形飽滿、整齊、美觀而且有光澤,果重 9.50 克,長 30 毫米,寬 24 毫米,果肉含水率 74.05% ,果肉率 89.0% ,乾果含油率 59.38% ,全果含油率 13.70% ,落果率 60% ,每公斤 110 個果。核長橢園形,頂尖突,重 1.05 克,肉核比 9.0:1 。
結論評語:該品種抗寒性強,露地越冬基本無凍害。果大而美觀,為超級罐用品種,抗孔雀班病中等,成熟時易感炭疽熱。可在全國範圍內作優良罐用品種發展。
說明: 原蘇聯(主要分布在克里米亞南部、黑海沿岸及阿塞爾拜疆的阿普歇倫半島等地。主要栽培品種有克里、尼一、尼二等。)

橄欖樹起源

其實到目前為止橄欖樹的起源已不可考證,但隨著千百年來地中海文明的孕育和發展,橄欖樹已與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在西方文化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古老的橄欖樹古老的橄欖樹
橄欖樹總是和宗教、神話與傳說緊密相連,在希臘與羅馬的創始神話中也有它的身影。在最初的雅典城邦保護神爭奪戰中,海神波塞冬用三叉戟敲擊海面,海面上躍出一匹靈動的駿馬,而智慧女神雅典娜則為民眾帶來了橄欖樹,從而在比試中獲勝,成為城邦的主神。橄欖油能點亮夜空、撫慰創傷,而且橄欖是珍貴的食物,既醇厚美味又為人們帶來無盡能量。羅馬人相信神的子孫及永恆之城的締造者羅穆盧斯和瑞摩斯,是透過橄欖樹的枝葉,第一次睜眼看到了世界。
橄欖樹的發現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世紀。一般認為,小亞細亞是人們最初栽種橄欖樹的地方,距今已有約6世紀之久。隨後,橄欖樹得到廣泛種植,一條路線是從發源地傳播到賽普勒斯島,並一直到達安納托利亞,另外一條路線是從克利特島傳播至埃及。
大約在2500年前,橄欖樹被帶到希臘大陸,並被當地人廣泛栽種,將其視為重要的農業作物。當時,梭倫還頒布了法令來規範橄欖樹種植。之後,橄欖樹的種植在地中海地區傳播開來,並被帶到了黎波里、突尼西亞與西西里島。從那裡開始,橄欖樹又被傳播到義大利南部,之後遍布整個半島。
在這之後,羅馬人又把橄欖樹帶到了地中海周邊國家,讓其在羅馬帝國的擴張中起到安定民心的作用。第三次布匿戰爭之後,橄欖足跡遍布西班牙廣袤的拜提卡山谷,隨後又被帶到伊比利亞半島的中部和包括葡萄牙在內的地中海沿岸地區。阿拉伯人還將他們的橄欖樹品種帶到西班牙南部,這極大影響了橄欖樹種植的傳播。
隨著美洲大陸的發現 (1492年),橄欖樹種植不再拘泥於地中海地區。第一批橄欖樹被從塞維亞帶到了西印度群島,隨後到了美洲大陸。1560年,墨西哥開始大規模種植橄欖林,隨後發展到秘魯、加利福尼亞、智利與阿根延。
在近現代,橄欖樹於地中海之外繼續著傳播的腳步。在遠離其發源地的南非、澳大利亞、日本與中國,也遍布橄欖樹的足跡。

植物文化

相關傳說

據《聖經·創世紀》記載:上帝因世人行惡,降洪水滅世。四十天后,洪水退落,諾亞放出鴿子去探測洪水是否已退去。鴿子口銜一枝橄欖葉子飛回,表示洪水已退去,人類和自然又重新獲得生機。從此,人們便把鴿子和橄欖枝當作和平的象徵。

象徵

橄欖樹象徵和平,勝利,希望,能夠代表人們的博愛情懷。
橄欖樹生命力極強,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生存環境,象徵頑強的拼搏精神。
橄欖樹是堅強和生命的象徵,代表著永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