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拉迪沃斯托克

符拉迪沃斯托克

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語:Владивосток,英語:Vladivostok)位於亞歐大陸東面,阿穆爾半島最南端。原名海參崴,清朝時為中國領土,劃為吉林將軍隸下,1860年11月14日《中俄北京條約》將包括海參崴在內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域割讓給俄羅斯,俄羅斯將其命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語意為“統治東方”。是遠東區主要文教科研中心之一,有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遠東分部、太平洋漁業與海洋學研究所及遠東聯邦大學等多所高等學校。

符拉迪沃斯托克現為俄羅斯遠東最重要的城市,亦為俄羅斯海軍第二大艦隊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所在地。總人口約60萬,主要是俄羅斯人和中國俄羅斯族人。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為主,全年平均高溫8.38°C,平均低溫1.38°C,平均降水量797m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符拉迪沃斯托克
  • 外文名稱:Владивосток(俄),Vladivostok(英)
  • 別名海參崴
  • 行政區類別:城市
  • 所屬地區俄羅斯濱海邊疆區
  • 下轄地區:下轄5個區
  • 政府駐地:符拉迪沃斯托克城區
  • 電話區號:+7 423
  • 郵政區碼:690×××
  • 地理位置:43°08′N,131°54′E
  • 面積:600平方千米
  • 人口:592,069人(2010年)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暖夏型
  • 著名景點:尤·伯連納博物館、涅維爾斯基將軍紀念碑、太平洋艦隊歷史博物館
  • 機場符拉迪沃斯托克國際機場
  • 火車站:符拉迪沃斯托克火車站
  • 車牌代碼:25,125
  • 市長:伊戈爾·普什卡廖夫
  • 時區:UTC+11
歷史沿革,地理氣候,地理環境,氣候環境,城市特點,經濟商貿,教育科學,軍事基地,風景名勝,友好城市,

歷史沿革

符拉迪沃斯托克,原名海參崴,曾為中國領土,17世紀中期,沙俄皇朝伺機東侵,尋求在遠東地區開拓港口。清康熙年間清政府和沙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中明確訂明海參崴所在地區屬清朝,清朝中後期國勢日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1858年清政府和沙俄簽訂不平等的《璦琿條約》,規定包括海參崴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為中俄共管。1860年俄國又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清政府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約4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其中包括海參崴。隨後其成為沙俄在遠東地區的一個重要的軍事基地,不過由於距離俄國本部太遠,所以該地的發展緩慢。
十七世紀中葉的沙俄地圖十七世紀中葉的沙俄地圖
1871年俄羅斯在此建設軍港,將太平洋艦隊駐地從尼古拉耶夫斯克(廟街)遷於此。1875年設鎮。從1880年起升格為市。1888年成為俄國濱海省行政中心。
日俄戰爭下的俄羅斯遠東地區日俄戰爭下的俄羅斯遠東地區
美國獵狼犬部隊進駐符拉迪沃斯托克美國獵狼犬部隊進駐符拉迪沃斯托克
美軍占領符拉迪沃斯托克美軍占領符拉迪沃斯托克
1891年西伯利亞鐵路開通至此,亦開始有海運路線由其往返日本神戶、長崎及中國上海等地。
1903年起莫斯科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直達鐵路線建成後,城市發展迅速,成為俄羅斯在遠東的重要城市和港口。蘇聯解體前,它是蘇聯俄羅斯聯邦濱海邊疆區首府。蘇聯解體後,仍是俄羅斯聯邦濱海邊疆首府,遠東第二大城市。
1904年至1905年間日俄戰爭中,其曾被日本海軍派遣的分遣艦隊突襲。由於俄軍巡洋艦隊堅守,使日本海軍轉移攻擊目標。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由於蘇聯國內戰爭的混亂情況,反共產黨的勢力在此和俄國遠東地區白俄聯合。當中包括一些外來勢力如英國、美國和日本,日英聯軍在1918年4月藉口當地有日資設施被襲,進駐金角灣和此城,1920年遠東濱海地區建立“遠東共和國”,持續至1922年由蘇聯收復。
1930年代開始,此城成為蘇聯流放政治犯的主要地點,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先後囚禁在這裡的包括蘇聯和日本的戰俘。
1954年蘇共第一書記赫魯雪夫到臨此城,並表示其可以跟美國的舊金山相比,亦奠定了其作為蘇聯遠東地區最重點的發展城市之地位。
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關於中蘇國界東段的協定》(1991/05/16),明確和確定已達成一致地段的中蘇國界東段邊界線走向,正式承認符拉迪沃斯托克為蘇聯領土。
2001年7月16日,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締約雙方根據一九九一年五月十六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關於中蘇國界東段的協定》 繼續就解決中俄尚未協商一致地段的邊界線走向問題進行談判,正式承認符拉迪沃斯托克為俄羅斯領土。

地理氣候

地理環境

符拉迪沃斯托克位於太平洋沿岸穆拉維約夫--阿穆爾斯基半島的南端,臨日本海。城市依山建築。符拉迪沃斯托克北部為高地,東、南、西分別瀕烏蘇里灣、大彼得灣阿穆爾灣。城市及港區位於阿穆爾半島頂端的金角灣沿岸。金角灣自西南向東北伸入內地,長約7千米。入口處灣寬約2千米,水深20~30米,灣內寬不足1千米,水深10~20米。金角灣南側隔東博斯普魯斯海峽,有俄羅斯島作天然屏障。海灣四周為低山、丘陵環抱,形勢險要。由於符拉迪沃斯托克冬季結冰期長達100~110天(12月上旬至翌年3月中下旬),藉助破冰船可通航。在夏秋兩季多霧,其中6~8月平均有霧日一個半月,有時大霧影響航船進入港灣。
符拉迪沃斯托克在遠東的位置符拉迪沃斯托克在遠東的位置
從彼得大帝灣眺望符拉迪沃斯托克從彼得大帝灣眺望符拉迪沃斯托克

氣候環境

符拉迪沃斯托克按照周淑貞氣候分類法屬於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或叫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涼爽舒適;秋季是符拉迪沃斯托克最好的季節,天氣晴朗,陽光充足,持續時間較長,時有颱風。冬季這裡受來自高緯極地偏北風和海洋東南風的共同影響,寒冷濕潤,降雪較多。春季到來較早;夏季受極地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東和東南風,涼爽舒適,雨量適中,有時有霧。全年四季分明,天氣變化較慢。因為瀕臨日本海,冬、夏氣溫較同緯度的內陸地區變幅較小,日溫差很小,具有明顯的溫帶季風氣候特徵。
符拉迪沃斯托克氣候柱狀圖符拉迪沃斯托克氣候柱狀圖
符拉迪沃斯托克氣候資料(1961-1990)
年份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氣
溫(℃)
1961-
1990
-13
-10
-2.5
4.4
9.6
12
17
19
15
8
-1.3
-9.5
降雨量
(mm)
1961-
1990
15
18
24
52
60
98
118
148
124.5
68.2
38.0
19.4
降雨日
(d)
1961-
1990
2.7
3.0
3.9
6.8
7.9
10
11
10.2
7.3
5.5
4.2
2.6
日平均
日照(h)
1961-
1990
5.7
6.6
7.0
6.4
6.4
4.
3.9
4.8
6.6
6.6
5.6
5.0
註:降雨日表示日降雨量不少於1毫米,氣象站位置為:北緯43.1度,東經131.9度,海拔183米

城市特點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羅斯濱海邊疆州首府,西伯利亞大鐵道的終點,是俄羅斯太平洋沿岸著名港城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最大城市,城市人口約100萬(2012年),城市總面積為700平方公里,城市海岸線達100多公里。遠東區主要文教科研中心之一,有符拉迪沃斯托克國立經濟與服務大學、遠東聯邦大學、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遠東分部、太平洋漁業與海洋學研究所及多所高等學校。
符拉迪沃斯托克衛星照片符拉迪沃斯托克衛星照片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羅斯太平洋沿岸最大港口城市、俄遠東科學中心、俄太平洋艦隊的基地,也是俄遠東地區最大的城市和經濟、文化中心。面積56154公頃,人口約100萬,其中大部分是俄羅斯人。
符拉迪沃斯托克佐洛托伊中心港俯瞰符拉迪沃斯托克佐洛托伊中心港俯瞰
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貨物吞吐量居俄遠東地區之首。工業種類有修船、機車車輛、採礦設備、電子儀器、建築材料、食品加工等。主要輸出石油、煤、穀物,輸入石油製品、魚等。
符拉迪沃斯托克在大彼得灣生活著2千多種無脊髓動物、約300種魚類、鳥類,以及約20種海洋哺乳動物。這裡最常見的海洋動物是海豹。沿海的岩石上棲息著各種海鳥,人們稱這裡為"鳥市"。

經濟商貿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羅斯遠東地區最大的港口,亦為俄羅斯遠東地區最大的貿易港,港口年吞吐量約1000萬噸,其中國內運輸量約400萬噸,國外運輸量約300萬噸。港區結冰期約4個月,藉助破冰船可全年通航。夏、秋兩季多霧。北海航線的終點,遠東區近海運輸的中心。1979年港口吞吐量約900萬噸,其中近海運輸占三分之二。港口擁有良好的設備和大型倉庫。主要貨運是向俄羅斯太平洋沿岸、北冰洋東部沿岸以及薩哈林島和千島群島運輸石油及煤炭、糧食、日用品、建材和機械設備,並運回魚及魚產品、金屬、礦石等。外貿貨物中,出口煤炭、木材、建材、礦石、化肥和魚產品等。進口則以機器設備、穀物和日用品等。
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一處貿易港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一處貿易港
符拉迪沃斯托克也是重要的漁業港口,在日本海水域,在對馬暖流前緣和西部利曼寒流前緣,以及沿岸河口附近,富有浮游生物,水產資源豐富,盛產沙丁魚。鰭魚、墨魚和鯡魚等。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羅斯遠東區的海洋漁業基地,擁有拖網漁船隊,冷藏運輸和魚產品加工船隊以及捕鯨船隊,漁獲量居俄羅斯遠東區各漁港首位。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和遠東地區重要的工業中心。這裡的工業同海運及海洋漁業有密切關係,主要是修船、造船、漁產品加工機械製造、魚類加工和木材加工等。
彼得大帝灣的漁船彼得大帝灣的漁船
符拉迪沃斯托克也是一個風景秀麗的療養勝地,已成為僅次於黑海、波羅的海沿岸的第三旅遊療養勝地。利用山丘地形、臨海的位置和大片森林的特點,經過總體規劃設計,把這個濱海山城裝扮得秀麗多姿,別具一格,環境幽美,令人心曠神恰。這裡有良好的海濱浴場,每逢夏季,來自遠東各地、西伯利亞、歐洲部分乃至外國的遊客、療養者成千上萬。
符拉迪沃斯托克金角灣的黎明符拉迪沃斯托克金角灣的黎明
俄羅斯政府已決定把符拉迪沃斯托克及其周圍地區建成自由經濟區,以加強俄國與中國、韓國、日本等東北亞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

教育科學

符拉迪沃斯托克有12所高校、11所中學。自1890年開辦第一所航海領航員學校以來,已經建有符拉迪沃斯托克國立經濟與服務大學、遠東高等海洋工程學院、遠東國立漁業技術大學、遠東國立大學、還有其它幾所綜合性大學,為各行各業培養了專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遠東國立大學,亦譯為遠東聯邦大學,2013QS世界大學排行榜600名以上,它的漢語系培養出一批批的漢語翻譯人才,當你走在大街上,若遇上俄羅斯人用流利的漢語和你交談時,那么他(她)基本上就是遠東大學漢語系畢業生。市內還有4座博物館,3座劇院和1座音樂廳。每年七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是當地最大的節日——俄羅斯海軍節,世界各國的軍艦都停靠在軍港岸邊,五顏六色的國旗迎風飄揚,熱鬧非凡。
高爾基學術劇院高爾基學術劇院
西伯利亞鐵路示意圖西伯利亞鐵路示意圖
主要大學:
  • 太平洋國立醫科大學(ТГМУ)
  • 符拉迪沃斯托克國立經濟和服務大學(ВГУЭС)
  • 遠東國立技術水產大學(Дальрыбвтуз)
  • 遠東聯邦大學(ДВФУ)
  • 馬卡洛夫太平洋海軍學院(МГУ, бывш. ДВВИМУ, ДВГМА)
  • 俄羅斯海關符拉迪沃斯托克學院
科教組織:
  • 俄羅斯自動化和控制過程研究所(ИАПУ)
  • 俄羅斯套用數學研究所(ИПМ)
  • 俄羅斯海事科技學會(ИПМТ)
  • 太平洋生物有機化學研究所(ТИБОХ)
  • 俄羅斯生物與土壤研究所(БПИ)
  • 俄羅斯太平洋地理研究所(ТИГ)
  • 太平洋科學研究漁業中心(ТИНРО-Центр)
  • 遠東地區水文氣象研究所(ФГБУ «ДВНИГМИ»)

軍事基地

由於符拉迪沃斯托克重要的地理位置,1877年俄羅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設立要塞,1904-1905年間,初步建設完成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塞發揮了重要作用,使日軍未能占領符拉迪沃斯托克。1923年蘇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設立了海軍管理局,在原阿穆爾河艦隊的基礎上成立太平洋艦隊,自此符拉迪沃斯托克一直是蘇俄海軍太平洋艦隊的總部,蘇俄一直十分重視符拉迪沃斯托克作為遠東要塞和海軍基地的建設。現符拉迪沃斯托克除作為太平洋艦隊的總部外,還作為俄羅斯遠東地區最大的軍事港口,駐紮著太平洋艦隊主力第36水面作戰師和第44反潛作戰旅等部隊。
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停泊的瓦良格號飛彈巡洋艦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停泊的瓦良格號飛彈巡洋艦

風景名勝

遠東蘇維埃政權戰士紀念碑,為了紀念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而建,為爭取在遠東建立蘇維埃政權,布爾什維克戰士與國內外反動勢力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終於在1922年取得了最終勝利,紀念碑矗立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中心廣場,始建於1961年,是遠東最大的紀念碑。戰爭期間,商業船隊承擔著從盟國運送物資的任務,不時與敵船和敵機相遇,不得不投入戰鬥,共有二十五艘商船被擊沉,為紀念這些海員,在紀念碑前也燃燒著長明火。
符拉迪沃斯托克
符拉迪沃斯托克軍事歷史博物館,坐落在船廠岸邊,二戰期間,太平洋艦隊與德國法西斯在海上和陸上進行了殊死戰鬥,為紀念英勇犧牲的戰士,紀念廣場中央常年燃燒著長明火,紀念廣場的主體紀念物是C-56近衛軍潛艇,這艘潛艇在二戰中英勇善戰,共擊沉戰艦十艘,重創四艘,立下汗馬功勞。
符拉迪沃斯托克
符拉迪沃斯托克火車站,按照俄羅斯17世紀的建築風格,於1912年建成,車站附近有一個蒸汽機車頭,這是在二戰期間,由蘇聯工程師設計,在美國製造的蒸汽機車,從海上運到蘇聯,1963年前,這種蒸汽機車一直賓士在西伯利亞大鐵路,為紀念戰爭年代的鐵路工人,1995年二戰爭勝利50周年之紀,設立了這座實物紀念碑,在這座紀念碑旁有一個刻有288的標誌物,這是貫穿俄羅斯的大鐵路東端終點的標誌,表示自此到莫斯科的距離是9288公里。
符拉迪沃斯托克火車站符拉迪沃斯托克火車站
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塞,1899年,符拉迪沃斯托克被正式宣布為要塞,第一道永久性防禦工程是由俄羅斯著名的工程專家、尼古拉工程兵學院的教授K·I·維利奇科上校設計的。這條防線的總體方案由作戰部長A·N·庫羅巴特金步兵上將制定,它起始於阿穆爾斯基灣,經過穆拉維約夫-阿穆爾斯基半島,最終到達烏蘇里斯克(雙城子),距離金角灣約3-5公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要塞成功的抵禦了了來自海上和陸上的攻擊,堅不可摧。要塞上遺留下大批在當時威力強大的武器,是很好的遊覽地。
要塞一隅要塞一隅

友好城市

國家城市日期
日本
新瀉
1991年2月28日
美國
1991年9月10日
美國
1992年2月21日
美國
1992年2月25日
日本
1992年6月29日
韓國
1992年6月30日
日本
1992年7月28日
中國
大連
1992年9月10日
朝鮮
2009年10月19日
2009年10月29日
馬來西亞
2010年3月15日
中國
2011年5月18日
韓國
2012年7月30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