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縣

榆社縣

榆社縣是山西省晉中市下轄的,位於山西晉中南部中段,太行山西麓,濁漳北源兩岸。東與左權、和順為鄰,北與太谷榆次接壤,西與祁縣相靠,南與武鄉毗鄰。最低海拔987米,屬黃土丘陵溝壑區。年平均降雨量400-600毫米,無霜期90-150天,屬溫帶大陸性氣候。至2008年,榆社縣面積1699平方千米。2014年,榆社縣轄4鎮5鄉:箕城鎮雲竹鎮郝北鎮社城鎮河峪鄉講堂鄉北寨鄉西馬鄉蘭峪鄉、城區管理委員會。縣人民政府駐箕城鎮。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榆社縣
  • 外文名稱:Yushe County
  • 別名:化石之鄉
  • 行政區類別:市轄縣
  • 所屬地區:山西省晉中市
  • 下轄地區:4個鎮、5個鄉、1個城管委
  • 政府駐地:箕城鎮城關村
  • 電話區號:(+86)0354
  • 郵政區碼:031800
  • 地理位置:山西省中部偏東南
  • 面積:1699平方千米(2013年)
  • 人口:135701人(2011年)
  • 方言:晉語并州片
  •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文峰塔、筆架山、雲竹湖
  • 機場:太原武宿國際機場
  • 火車站榆社站榆社西站
  • 車牌代碼:晉K
  • 歷史名人:榆罔、箕子、廉頗、石勒、馬定夫
  • 行政代碼:140721
建制沿革,名稱由來,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概況,概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衛生事業,社會保障事業,交通運輸,通訊,歷史文化,歷史地名,榆社古城,民俗風情,名優特產,風景名勝,著名人物,現任領導,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因縣西北榆社故城為名”。
榆社縣

歷史沿革

西晉泰始年間於今城關北18千米社城鎮置武鄉縣,屬上黨郡。
東晉大興二年(319)十六國後趙於武鄉縣置武鄉郡。永和中年廢郡。
北魏延和二年(433)改武鄉縣為鄉縣,於縣置鄉郡。太和十五年(491)郡、縣治徙今長治市武鄉縣境。
隋開皇十六年(596)析鄉縣地置榆社縣,屬韓州,“因縣西北榆社故城為名”,大業二年(606)廢入鄉縣。義寧二年(618)復置,屬太原郡。
唐武德三年(620)於縣置榆州;於今城關南15千米魏城村別置偃武縣,與榆社縣俱屬榆州。六年廢州,偃武縣併入榆社縣,屬遼州,後又改屬儀州。
宋熙寧七年(1074)廢入武鄉縣。元佑元年(1086)復置,屬榆州。
蒙古至元三年(1266)廢入遼山縣。六年復置,屬遼州。
1912年屬冀寧道,道廢后直屬省。
抗日戰爭時期析置榆北縣,屬太行區二專署,後併入榆社縣。
1949年屬榆次專區。
1949年12月,和順縣的曲禮、堡下、雙峰、石源等12個行政村、34個自然村劃歸榆社縣。
1953年7月,榆社縣的青王頭、小後凹、佛家山等9個自然村劃歸武鄉縣。
1956年,和順縣的焦紅寺、沙旺、琵琶窯、大牛、菜不測5村和太谷縣的山頭、武莊村劃歸榆社縣。
1958年併入武鄉縣。
1960年復置,屬晉中專區。
1961年6月1日,太谷縣的白壁、牌坊、常瑞、寺兒等16個自然村劃歸榆社縣,設白壁公社。
1967年屬晉中地區。
1971年,武鄉縣的石盤公社12個生產大隊、25個自然村劃歸榆社縣。
1972年,原劃入榆社縣的石盤公社12個生產大隊、25個自然村重歸武鄉縣。
1999年屬晉中市。

行政區劃

截止到2012年,榆社縣轄4個鎮、5個鄉:箕城鎮雲竹鎮郝北鎮社城鎮河峪鄉北寨鄉西馬鄉蘭峪鄉講堂鄉
榆社縣行政區劃
鄉鎮下轄村
蘭峪村屯村郭郊村下咱則村羊圈嶺村梁家垴村、平頂垴村、東寨村、大卜水頭村、小卜水頭村、小里道莊村、大里道莊村、拐則村、合朝村、王家莊村連家莊村玉家溝村、後火燒莊村、前火燒莊村、大垴村、黃龍峪村、南窯村常峪村西窯村、後千家峪村、前千家峪村、窯科村前牛蘭村苗牛蘭村高家莊村、後牛蘭村、牛家嶺村麻池垴村
城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榆社縣位於山西晉中南部中段,太行山西麓,濁漳北源兩岸。
東與左權、和順為鄰,北與太谷榆次接壤,西與祁縣相靠,南與武鄉毗鄰。
面積1699平方千米,縣人民政府駐箕城鎮。東經約為:112.9°,北緯約為:37.0°。

地形地貌

榆社為土石山區,四周高山環繞,中部多黃土丘陵,濁漳河兩岸有狹長的河谷平原。適於水果、畜禽、蠶類,魚類、藥材等生產。境內主要山峰;東有黑神山、石足嶺;西有吳娃背、霧(悟)雲山;北面有通梁山、三縣垴等。海拔除黑神山1442米外,其餘均在1500米以上。其中以吳娃背1901米為最高。
榆社縣榆社縣

氣候

榆社縣年均氣溫為8.8℃,一月零下7℃,七月23℃,年降雨量650毫米,無霜期170天左右。

水文

濁漳河由北而南縱貫縣境,兩側有雲簇河、武源河、泉水河、東河、南屯河等支流遍布全境。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地下埋藏有煤、鐵、錳、石膏、油頁岩等礦產,其中煤的儲量大約7.4億噸。榆社縣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是聞名世界的化石之鄉。出土化石數量之多、種類之繁、保存之完整,為世所矚目,被譽為“化石之鄉”和“古脊椎動物的寶庫”。

土地資源

2013年,榆社縣有耕地面積25.3萬畝,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穀子、玉米等。其次為大豆、薯類、高粱、油料、麻皮。森林覆蓋面為40萬畝,畜牧業主要有牛、羊、馬、驢等。飼養業有豬、雞、兔、鹿等。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榆社縣總人口135701人,比2010年末增加1053人。全年出生人口1823人,人口出生率為13.48‰,死亡人口895人,死亡率6.6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86‰。城鎮化率為31.13%,比2010年提高1.53%。

民族

在2012年的統計數字中,榆社縣人口基本為漢族,少數民族人口比重只占到0.02%。

經濟概況

概況

2011年,榆社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2298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0年增長7.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4000萬元,同比增長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15872萬元,同比增長6.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83111萬元,同比增長9%。
2011年,三次產業構成為10.76:51.96:37.28,與2010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0.04%,第二產業比重下降0.54%,第三產業比重上升0.5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6590元,按2011年平均匯率計算達到2568美元。
2011年末城鎮單位就業人員12277人,比2010年末增加383人,增長3.2%。全年新增就業崗位1850個。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6%,控制在了4%的目標範圍之內。

第一產業

榆社縣2012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935元,同比增長5.5%。啟動實施亞行貸款“水肥一體化”項目,新發展拱棚、大棚蔬菜31畝(個),露地蔬菜1100畝。圍繞“生態榆社”建設,全力推進造林綠化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086萬元,實施完成六大林業工程,造林綠化面積1.2萬畝。榆社縣的核桃經濟林總量達到12.03萬畝,年總產量可達11.29萬噸,年產值可達3.436億元。

第二產業

2011年,榆社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364563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59134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 -12510萬元;實現利潤-24843萬元。2011年榆社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綜合能源消費量1069566.28噸標煤;累計完成產值能耗2.934噸標煤/萬元。

第三產業

2011年榆社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0149.9萬元,同比增長17.3%。其中,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49104.9萬元,占榆社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0%,同比增長17.3%;鄉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1045萬元,占30%,同比增長 17.3 %。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68078.7萬元,增長16.5%;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071.2萬元,增長23.9 %。
2011年榆社縣財政總收入29127萬元,比2010年增長15.9%;一般預算收入13965萬元,比2010年增長29.6%。其中,稅收收入24284萬元,同比增長8.91%,增值稅、營業稅、資源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五大稅種總計完成稅收21119萬元,增值稅增長51.72%,營業稅增長30.87%,資源稅增長0.005%,企業所得稅增長11.22 %,個人所得稅增長6.19%。榆社縣一般預算支出執行63817萬元,比2010年增長19.9%。
2011年末,榆社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303653萬元,較年初增加5373萬元,增長1.8%;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84350萬元,較年初增加33119萬元。各項貸款餘額為122114萬元,較年初減少70222萬元,下降57.51%。
2011年榆社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6695萬元,其中郵政業務總量763萬元,電信業務總量為5932萬元。固定電話用戶年末為20944戶,比2010年末增長2.9%,其中城市電話用戶10602戶,鄉村電話用戶10342戶。新增行動電話用戶13806戶,年末達到71982戶,增長23.7%。年末榆社縣固定及行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92926戶,增長18.3%。電話普及率達到68.83部/百人,其中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普及率分別達到15.51部/百人和53.32部/百人。榆社縣國際網際網路用戶增加1629戶,達到8197戶,增長20.1%。年末榆社縣設有郵局13處,其中設在農村的居所有9處,郵路總長度(單程)254千米,農村投遞路線總長度(單程)361千米,郵政汽車8輛。
2011年榆社縣共接待遊客人數達到8.3萬人次,比2010年增長59.6%,旅遊總收入0.592萬元,增長10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榆社縣共有普通中學8所,在校生8941人;職業中學1所,在校生1785人;國小42所,在校生11337人。幼稚園25所,在園幼兒2490人。
榆社學校一覽
榆社一中
榆社職業中學
榆社二中(西關)
榆社三中
東升國小 (東關)
太星國小 (北關)
箕城國小(南關)
李峪國小
廉村國小
南河底國小
潭村國小
峽口國小
小杜余溝國小
東匯國小
雲竹中學
雲竹國小
雲竹鎮桃陽國小
河峪中學
講堂鄉講堂國小
蘭峪鄉蘭峪國小
蘭峪鄉屯村國小
社城鎮社城中學
西馬鄉西馬中學
西馬鄉更修國小
西馬鄉南白村國小
西馬國小
郝北中學
郝北國小
郝北鎮華峪國小
郝北鎮台曲國小
郝北鎮韓村國小
北寨國小

文化事業

2011年末榆社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3個,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藝術表演場所3個,鄉鎮文化站9個,電視台3座,電視人口覆蓋率7.6%,比2010年提高0.36%,有線電視用戶23900戶。

衛生事業

2011年末榆社縣共有衛生機構273個,其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個,衛生監督所1個。榆社縣衛生機構擁有床位270張,其中,醫院和衛生院床位240張。衛生技術員313人。榆社縣106765人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4.6 %。

社會保障事業

2012年,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8418人,征繳基金5100萬元;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4115人,征繳基金183.87萬元;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75925人,征繳基金674.35萬元;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參保1213人,征繳基金13.88萬元;醫療保險參保26859人,征繳基金1447萬元;工傷保險參保12643人,征繳基金173萬元;生育保險參保10261人,征繳基金26萬元;失業保險參保11748人,征繳基金302萬元。
五險統征情況:醫療保險整理數據228戶111084人,養老保險整理數據198戶8748人,失業保險整理數據183戶8592人,工傷保險整理數據224戶8500人,生育保險整理數據219戶6937人。社會保障卡發放7013張。

交通運輸

榆社縣交通便利,有太焦鐵路貫穿南北,太長高速公路,汾邢高速公路十字交錯,境內還有太邢、榆長兩條幹線公路與縣鄉公路結構成網。2011年末榆社縣公路通車裡程為848.95千米,比2010年增加16.255千米,增長1.95%。公路密度為58千米/百平方千米。

通訊

太原到陽泉、太原至長治、呼和浩特至北海偏關到晉城兩條國家級幹線通訊光纜通過榆社,通訊狀況達到國家一流水平;電力充足,太原至榆社11萬伏高壓輸電線路供褕社專用。山西華能榆社電力有限責任公司一期工程2台10萬千瓦火力發電機組,二期2台30萬千瓦機組先後投產發電,三期2台60萬千瓦機組擴建工程正在緊鑼密鼓籌備。水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充足。

歷史文化

歷史地名

偃武縣:唐武德三年 (620) 置偃武縣,六年廢入榆社縣,故治在今榆社縣南三十里之魏城鎮,今稱魏城村。有古城遺址。
箕城: 在榆社縣東南三十里,據《清一統志》,春秋魯僖公三十三年,晉人敗敵於箕,即此。閻若琚《四書釋地》:“遼州榆社縣東南三十里有古箕城。”
榆社故城:即今榆社縣北之社城,晉武鄉縣治此,故又作武鄉故城。後趙石勒改為榆社城,取漢高祖“豐枌榆社”(紀念故里)之意。
更修村:在榆社縣北十八里,原名侯目村。1947年,為紀念革命烈士曹更修同志而改名。曹更修同志,本村人, 中共黨員,我軍團長,1947年1月5日在山東金鄉戰役中犧牲。
西周村:在榆社縣西北四十里,1939年7月8日,一二九師三八六旅在此與日寇激戰,給敵人以重創。我新一團團長丁思林同志不幸中彈犧牲於此。丁思林同志,湖北黃安人,1931年入伍,1933年入黨,犧牲時年僅二十六歲。
白莊:在榆社縣南三十五里,1942年4月16日,日寇汽車十六輛滿載兩個中隊的士兵,行至本村附近的公路上,陷入我決死三縱隊埋設的地雷網,我軍乘機衝殺斃傷敵人二百二十人,擊毀全部汽車,繳獲機槍九挺、步槍一百多支。
響堂寺:在榆社縣西十里廟嶺山溝,寺內建石室方丈,人入其中,石聲相應,故名。有北魏至唐代雕鑿的千佛洞,還有唐塔一座,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崇聖寺:在榆社縣西六十里禪隱山上,宋建明修,內有北石佛一尊、金大定碑一通,元墓塔兩座,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勒墓:在榆社縣北二十五里趙王村東,俗稱趙王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按,石勒,羯族軍事首領。起家武鄉,終建趙國 (319年),都襄國 (今河北邢台) ,領有今晉冀魯陝等地,史稱後趙。
王建立墓:在榆社縣西四十里魚頭村旁。按,王建立,五代榆社人,歷事唐明宗,晉高祖。
鄧峪石塔:在榆社縣南十八里鄧峪村,石塔系唐人在完整石頭上雕鑿,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黑神山:在榆社縣東,原稱黑山,因有黑山神廟,故又名黑神山。
濁漳北源:古稱武鄉水。《清一統志》:“武鄉水,源出和順縣西南八賦嶺,南流徑榆社縣西,又南入沁州武鄉縣界,今名小漳。

榆社古城

榆社縣置始於隋開皇十六年,距今已有1500餘年。那時治所在社城鎮,到唐武德八年,縣城治所又移至講堂鎮。無論社城還是講堂,作為縣之治所都有點太偏。社城北靠和順,講堂東近左權,都在縣境之邊。
元至正六年(1296年)重新選址建城,據縣誌記載縣城選址在:“濁漳河與儀川河交匯之高崗,壘石成壁,建土城為今縣城之始”。
“交匯之高崗”,當地稱之為垣台上,境內位置適中,垣台上呈東北高,西南低的斜坡狀,由西南到東南,依順時針方向,放眼望去,垣台上在群山環抱之中,其中有五座山峰較高,依次是廟嶺山、西山、北泉山、北寨山、筆架山。若把西南的廟嶺山看作拇指,東南的筆架山看作小指,無疑此地酷似向上托起的左掌,榆社古城就建在了向上托起左掌之中。
榆社古城建成之初,只有縣衙,城區面積不大,後世謂之“上城”。一日,有一西域高僧雲遊至此,看到此景,十分驚訝,讚嘆道:“縣衙建在佛掌之上,天意也”。於是和縣令商量,擴建縣城“集民夫三千,凡五載畢”。擴建後的縣城,分為上城、下城。上城縣衙、佛寺,下城居住百姓。至此奠定了榆社古城建築格局。之後,明代嘉靖、宣德、隆慶年間分別對榆社進行了修葺。築城牆,以圍包縣城,整修上城、下城,在上城與下城之間建鼓樓,以示古城之中。並重築城門,開門五道,上建城樓,城樓巍峨,遙對五座山峰,左手向上的托掌之形更顯直觀形象。五座城門均有題名,北名柔遠門,意為“胡漢”相融,永無戰爭;東名望京門,意為心繫京畿,不叛安順;西名通晉門,意為睦鄰各縣,不會自封;西南名帶漳門,意為漳水環繞,財源滾滾;東南名宣化門,意為宣揚教化,毋忘育人。看後耐人尋味,體現了榆社先民安身立命的處世哲學思想。
定型後的榆社古城,雖有上下兩城,但總體面積並不大,城牆周長只有近2500米,居民住戶也不多。即使在解放初也有“榆社城前晌來了個陌生人,晌午即可傳遍全城”一說。據縣誌記載:“清初縣城有160餘戶,700餘人”,但“寺廟占全城總面積的20%。”因此,便留下“半城為佛地,半城是民居”的說法。

民俗風情

榆社縣舊有端午節踏柳之俗,文峰塔建成之後,民間相傳游塔可治百病,於是踏柳被游塔替代。此俗相沿數百年而不變,故每逢端午節遊人雲集如織。
榆社縣榆社縣
高蹺在考古發現中最早出土於榆社縣,在晉中榆社縣出土的北魏石棺上也可看到高蹺、雜技的圖畫,雖然高蹺無文字記載,但最遲也應從北魏開始了。在山西表演高蹺的行列中,分成文高蹺和武高蹺兩種。文高蹺重於扭和踩,武高蹺以表演特技為主。

名優特產

榆社笨雞蛋榆社阿膠、榆社肉牛、甲魚、銀魚酥梨、紅星蘋果、蠶繭、藥材等均為山西名品,享譽日本,港澳及東南亞地區。
河峪小米:“河峪”牌小米主要生產於河峪鄉地處太行山典型的丘陵山區,晝夜溫差大,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周邊無任何工礦企業和污染源。
榆社縣榆社縣
“河峪”牌小米選用“晉谷21號”優質品種,在種植期間不施化肥,不噴農藥,主要依靠農家肥並以物理的輪作倒茬辦法來防治病蟲害。
榆社縣河峪小米顆粒飽滿,色澤金黃,味道純正,營養豐富,有口感綿滑,米香濃郁等特點。
主要成份:含有蛋白質15.1%,脂肪5.68%,賴氨酸0.8%,維生素礦物質等。本產品已通過國家農業部無公害產地認證和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認證。
小雜糧:小雜糧主要產於榆社縣西、北部無污染,無公害,純綠色生態區。種植期間主要用有機肥、農家肥並以物理的換茬辦法來防治病蟲害。小雜糧有子衡人體的營養成份,是一種醫食同源的綠色食品資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鐵、鈣、多種胺基酸和礦物營養素,對動脈硬化、心臟病等具有較好的食療和滋補作用。豆類內含人體所需白蛋質和多種礦物質營養素,綠豆可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明目降壓,止瀉痢;紅小豆可通便、利尿、消腫,對腎臟和心臟病有一定的食療作用:黃豆蛋白質高達40%以上,且含豐富的鈣、磷、鐵等礦物質。
河峪酥梨:河峪酥梨主要產於河峪鄉前莊、岩良一帶,該地土壤優良,氣候溫差較大,適宜酥梨生長,且種植歷史悠久。現有1000多畝盛果樹。產品有潤肺清火、滋陰補氣之功效,主要銷往北京、太原及周邊各縣。
北寨鄉小麻油:北寨鄉氣候土壤獨特,種植小麻已有500多年歷史,且有傳統乾炒木壓工藝。北寨小麻油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多種功能性活性成份,胺基酸和多種維生素成份及鈣、鐵礦物質等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香味濃厚、營養美味、色澤清中透綠的特點。常吃小麻油,可潤腸胃、清肺、去肝火、滋陰補虛。北寨小麻油被當地民眾稱為“長壽油”。
下城南村專門壓榨小麻油的油坊下城南村專門壓榨小麻油的油坊
榆社笨雞蛋:該產品精心選育地方優質笨雞進行,在山地或草坡上“遊牧式”放養或圍欄飼養。雞主要採食青草松針、小昆蟲、微生物等有機物質,不飼餵任何有害人體健康的獸藥、激素和添加劑。該笨雞卵體鮮黃,口味醇香,鈣、鐵、磷含量高,膽固醇低,長期食用有健腦蓋智的功效,是集營養、美味、保健於一體的新一代綠色營養品。
其中,綠殼笨雞蛋,經省食品研究所檢測,鈣、鐵、碘、硒、鋅等微量元素含量高,是普通雞蛋的3—5倍,富含腦磷脂,卵磷脂胎及多種維生素,且膽固醇含量低,被譽為“雞蛋中的人參”,更有國外友人稱之為“東方神蛋”。
北寨鄉下城南村河灘散養的“笨雞”北寨鄉下城南村河灘散養的“笨雞”
榆社陳醋:榆社陳醋,以無污染、無公害的優質高梁、麩皮、純大曲(大麥、豌豆)為原料,採用獨特傳統固態發酵釀造和先進技術精製而成。本品具有口感酸綿醇厚、協調柔和等特點,是精製而成的正宗特製陳醋。現有多味醋、五糧陳醋、餃子醋等類型。
白醬油:榆社白醬油,生產工藝技術先進,為“原池淋油高鹽稀態回澆發酵生產工藝”,其特點延用了中國傳統的生產醬油方式,不僅提高了醬油的胺基酸含量,並賦予了醬油特有的香味,該產品具有色淺、味鮮、口感純正、風味獨特等特點,質量上乘,是調味之佳品。產品主要有:白醬油黃豆醬油
阿膠:阿膠,即驢皮膠,因其為動物主皮製作而成,故中醫稱為“血肉有情之品”:阿膠的製作與食用,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由於阿膠在食用和藥用方面的神奇功效,因而受到歷代帝王的青睞,將其列為貢品之一,有“貢阿膠”之稱,至今中醫處方尚可見到“貢膠”字樣。
阿膠由膠原及其部分水解產物組成,含氨16.43%,基本上是蛋白質,水解後產生多種胺基酸,其中有賴氨酸10%,精氨酸7%,組氨酸2%等。
阿膠其性平,味甘,具有滋陰、潤燥、養血止血之功效,遠銷全國各地。
仁用杏及核桃:西馬鄉南、北山暈一帶,素有“瓜果之鄉”之稱。70年代蘋果產量高達60萬公斤,外商駐村收購。80年代後,隨著品種淘汰,該地種植人用杏500多畝,現已全部進入盛果期。
仁用杏,杏肉可製作杏脯、杏乾,酸甜可口,健脾益肺,營養豐富。杏仁,營養價值特高,是健身、美容、平衡人體內分泌之補品,發展前景極為廣闊。郝北鎮韓村一帶的優質核桃種植達到1000多畝,有300畝已到盛果期,所產核桃皮薄肉厚,營養價質高,每公斤價值達到40餘元,該產品供不應求。
蜂蜜:本品屬100%新鮮純正蜂蜜,保留了天然的色、香、味,是上好級品,營養豐富,無公害,純天然,老少皆宜。本品對治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天眼等疾病有極大療效,同時,還有調節內分泌、提高免疫功能、抗衰老等作用。產品主要有:蜂王槳,蜂膠,蜂花粉、蜂蜜(棗花蜜洋槐蜜玫瑰蜜荊條蜜百花蜜)。

風景名勝

響堂寺千佛洞:位於縣城西南 5千米的廟嶺山上,為北魏和唐代石雕。
文峰塔:位於榆社縣城東南1千米的巽山之上,因形如筆架,因而成名。化石館,保存有第三世紀的化石。創建於清代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歷時三年,至雍正三年(1725)告成。此塔乃是根據“塔在巽(東南方向)峰則文運勝”的風水言論為振興榆社文風而建,初期直呼“文風塔”,其後年湮代遠訛名“文峰塔”。塔為錐形磚木結構,共13層,高約38米,占地69.2平方米,內為空心,底層直徑約3米。文峰塔的第一層和第二層有磚砌月梯及迴廊,可拾級而上;三層以上有用木板、鐵釘而成木梯以供攀高。其間石階層層,盤道曲曲,如步雲路一般。塔體的外面,每層都有仿木結構磚雕出檐、斗拱;四面開砌拱券洞門,以供憑覽;洞門之上有磚雕塔匾,圖案花紋十分精緻;塔頂置寶瓶,角隅懸掛風鈴,微風吹動,叮噹之聲不絕於耳。
雲竹湖:位於榆社縣縣域西南部,距縣城22千米,距太原市88千米。湖區地域跨雲竹鎮和河峪鄉兩鄉(鎮),東面緊鄰雲竹鎮,西南、西北分別與武鄉縣、祁縣相鄰。雲竹湖系海河流域南運河水系、濁漳河支流。

著名人物

榆社商有箕子開闢邑境,戰國有廉頗、藺相如“將相和”。十六國時,石勒稱帝建立後趙。

現任領導

2014年,榆社縣領導班子如下:
縣委書記:梁潞陽:主持縣委全面工作。聯繫縣人大常委會工作。
縣委副書記、縣長賈尚明:主持政府全面工作主持政府全面工作,主管財政、人事、機構編制、監察、審計工作。
縣委副書記許利偉:協助書記分管農業和農村工作,縣委黨校,信訪工作。分管縣委機關、後勤接待、統戰、群團、史志、政研、雙擁、縣關工委、老促會、黨務區域網路及體制改革工作。負責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聯繫政協、人武部工作。
縣委常委、政法書記劉艷萍:協助書記分管政法、綜治、社會穩定工作,協管信訪工作。主管縣委政法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