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古城

榆社古城

榆社縣置始於隋開皇十六年,距今已有1500餘年。那時治所在社城鎮,到唐武德八年,縣城治所又移至講堂鄉。在公元1296年,元·至正六年重新選址建城,據縣誌記載縣城選址在:“濁漳河與儀川河交匯之高崗,壘石成壁,建土城為今縣城之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榆社古城
  • 外文名:The Ancient City of YuShe
  • 地理位置:中國華北
  • 氣候類型: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始建年代: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
歷史變遷,古城特點,

歷史變遷

榆社縣置始於隋開皇十六年,距今已有1500餘年。那時治所在社城鎮,到唐武德八年,縣城治所又移至講堂鄉。無論社城還是講堂,作為縣之治所都有點太偏。社城北靠和順,講堂東近左權,都在縣境之邊。[16]
在公元1296年,元·至正六年重新選址建城,據縣誌記載縣城選址在:“濁漳河與儀川河交匯之高崗,壘石成壁,建土城為今縣城之始”。

古城特點

“交匯之高崗”,當地稱之為垣台上,境內位置適中,垣台上呈東北高,西南低的斜坡狀,由西南到東南,依順時針方向,放眼望去,垣台上在群山環抱之中,其中有五座山峰較高,依次是廟嶺山、西山、北泉山、北寨山、筆架山。若把西南的廟嶺山看作拇指,東南的筆架山看作小指,無疑此地酷似向上托起的左掌,榆社古城就建在了向上托起左掌之中。
榆社古城建成之初,只有縣衙,城區面積不大,後世謂之“上城”。一日,有一西域高僧雲遊至此,看到此景,十分驚訝,讚嘆道:“縣衙建在佛掌之上,天意也”。於是和縣令商量,擴建縣城“集民夫三千,凡五載畢”。擴建後的縣城,分為上城、下城。上城縣衙、佛寺,下城居住百姓。至此奠定了榆社古城建築格局。之後,明代嘉靖、宣德、隆慶年間分別對榆社進行了修葺。築城牆,以圍包縣城,整修上城、下城,在上城與下城之間建鼓樓,以示古城之中。並重築城門,開門五道,上建城樓,城樓巍峨,遙對五座山峰,左手向上的托掌之形更顯直觀形象。五座城門均有題名,北名柔遠門,意為“胡漢”相融,永無戰爭;東名望京門,意為心繫京畿,不叛安順;西名通晉門,意為睦鄰各縣,不會自封;西南名帶漳門,意為漳水環繞,財源滾滾;東南名宣化門,意為宣揚教化,毋忘育人。看後耐人尋味,體現了榆社先民安身立命的處世哲學思想。
定型後的榆社古城,雖有上下兩城,但總體面積並不大,城牆周長只有近2500米,居民住戶也不多。即使在解放初也有“榆社城前晌來了個陌生人,晌午即可傳遍全城”一說。據縣誌記載:“清初縣城有160餘戶,700餘人”,但“寺廟占全城總面積的20%。”因此,便留下“半城為佛地,半城是民居”的說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