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峪鄉

蘭峪鄉

蘭峪鄉位於縣境東南部,駐縣城30公里,東北接講堂鄉,西連郝北鎮,南鄰武鄉縣,狀似長方形,面積70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蘭峪鄉
  • 地理位置:山西晉中榆社縣
  • 占地面積:面積70平方公里
  • 著名景點:王家莊村元代清涼
  • 地理概括:東北高,西南低,山勢平緩
  • 多產玉米穀子小麥豆類
概況,交通情況,行政區劃,歷史沿革,社會經濟發展,人文概況,文物古蹟,

概況

該鄉東北高,西南低,山勢平緩,土石優良。山地占總面積的80%,溝平地占總面積的20%。大部分地區屬溫和區,平均無霜期169天。該鄉為全縣糧食主要產區之一,多產玉米穀子小麥豆類。勞務輸出居優勢,有20餘支石工隊常年在太原、陽泉、忻州、大同、榆次等地,承攬石料加工、建築等工程。人稱“石匠之鄉”。鄉村企業有嵐峪農機修理廠、掛毯廠、郭郊磚廠等。每日有通往縣城至嵐峪、郭郊至太原市、武鄉洪水至太原市的公共汽車。公共基礎設施齊備。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較發達。全鄉無論老幼均喜好武術,有4000餘名業餘武術隊員。小里道莊、火燒莊、拐則村常奪全縣春節文藝匯演武術表演第一,素稱“武術之鄉”。民國35年(1946),羊圈嶺村石菊花當選為太行山區勞動英雄。王家溝村(今名王家莊)元代清涼寺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

交通情況

鄉村道路全部硬化,3條主幹線通有公車,郭郊村建有鄉村客運站,每日有通往太原、長治、武鄉等地的公共汽車,交通便利。

行政區劃

全鄉狀似長方形,面積70平方公里。轄蘭峪、黃龍峪、南窯、西窯、大垴、前火燒莊、後火燒莊、玉家溝、屯村、下咱則、前千峪、後千峪、前牛蘭、後牛蘭、高家莊、窯科、牛家嶺、苗牛蘭、郭郊、羊圈嶺、梁家垴、東寨、常峪、大卜水頭、小卜水頭、大里道莊、小里道莊、拐則、合朝、王家莊、連莊33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地蘭峪村,

歷史沿革

清末,除郭郊村屬南鄉外,其餘屬東鄉。民國初屬第一區。民國28年(1939)改屬第五區,1949年10月,劃屬第四區。1958年,屬東風(郝壁)人民公社。1959年9月建錦峰(嵐峪)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烽火(講堂)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嵐峪鄉。

社會經濟發展

全鄉2176戶,6777人,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59萬元,人均純收入1591元。最大的村為郭郊村,有218戶、663人,耕地674畝。該鄉東北高,西南低,山勢平緩,土石優良,山地占總面積的80%,溝平地占總面積的20%。大部地區屬溫和區,平均無霜期169天,為全縣糧食主產區之一。耕地面積11485畝,多產玉米、穀子、小麥、豆類。養殖業發達,牛、豬、羊等牲畜存欄近4000頭,笨雞產業是主導產業,2006年科學實踐,創新山地圍欄生態放養養殖模式,得到縣內外廣泛認可,2007年在全縣推廣,目前笨雞存欄8萬餘只,年產笨雞蛋100餘萬斤。建有13個農村專業合作社,為農村各類農產品開拓市場。
蘭峪鄉勞務輸出居優勢,每年有2000多人外出務工,20餘只石工隊常年工作在太原、陽泉、忻州、榆次等地,承攬石料加工、古畫、建築等工程,另有數十輛三輪車組建成專業石頭運輸隊,承擔石料運輸工作,人稱“石匠之鄉”。
公共基礎設施齊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較發達,2005年撤併單師校、複式校,實現教育資源集中共享,建有屯村中心校和蘭峪中心校;2006年,村村建起網路文化站和黨員活動室,2007年啟用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網路,25個行政村配備黨員遠程教育設施,主要行政村建有文化站、體育場;2010年合作醫療參合率為97.8%,基本實現應保盡保,社會保障事業全面發展。

人文概況

全鄉有400餘名業餘武術隊員,小里道莊、火燒莊、拐則村常奪全縣春節文藝匯演武術表演第一,素稱“武術之鄉”。民國35年(1946),羊圈嶺村石菊花當選為太行區勞動英雄。

文物古蹟

1939年10月,中共晉冀豫二地委機關100多人進駐嵐峪村,對外稱安東司令部,陶西敬、賴若愚等將軍曾在此居住,現存原山西省委書記陶魯茄親筆題寫的“安東司令部”石刻及司令部舊址。王家莊村元代清涼寺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2007年7月,縣鄉兩級組織專業隊進行了保護性維修,現存精美壁畫和佛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