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則村

拐則村位於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蘭峪鄉東南部,距縣城30公里,東南鄰武鄉縣,北靠前、后庄,西鄰大里莊,榆洪線呈東西向橫穿而過。拐則村屬聯合村,由拐則、合朝、王家莊、連莊4個行政村組成,全村180戶,人口516人,擁有耕地面積1669畝,林地面積1668畝,荒山面積259畝,人均年收入1600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拐則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電話區號:0354
  • 郵政區碼:031800
  • 人口:516人
  • 方言:晉語并州片
  •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火車站:榆社站
  • 車牌代碼:晉K
  • 耕地面積:1669畝
區域基本情況,自然條件資源,歷史沿革資料,人口資料,工、副業資料,居住用地分布情況,綠化及環保狀況,公共建築與用地情況,市政工程設施情況,清涼寺文化簡介,王家莊慘案簡介,

區域基本情況

拐則村屬聯合村,由拐則、合朝、王家莊、連莊4個行政村組成,全村180戶,人口516人,擁有耕地面積1669畝,林地面積1668畝,荒山面積259畝,人均年收入1600元。拐則村位於榆社縣蘭峪鄉東南部,榆洪公路穿越而過、交通便利。該村有五條山脈向村子所在的地方延伸,呈現出“五龍爭珠”之勢,村前一條季節性的小河匯入南屯河,流向濁漳河。拐則村東與王家溝、連莊村相臨,西與大里道莊村相靠,南與武鄉縣接壤,北與合朝村相傍。拐則村村名的由來據說是原來村口有個拐,入村的路被山遮擋,一經過拐村落就呈現在眼前,村名就由此而得。

自然條件資源

拐則村位處太行山乾石山區,依山傍水,座北向南,周圍群山環繞,以丘陵山地為主,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占地面積約9000餘畝,耕地面積520畝,石厚土薄,海拔在1197米—1305米之間,由於地理位置相對偏高,年平均氣溫低於8.8℃,年平均降水量低於563.5毫米。年無霜期平均158天。因氣候條件的限制,農業上以種植玉米、穀子、豆類為主,菜類以山藥蛋、白菜、西紅柿、茄子為主,均為一年一茬;養殖以養牛、馬、雞為主,牛馬主要是用來耕種莊稼,歷史上當地每年初春有牛馬交易集會,一直延續至今。

歷史沿革資料

拐則村以張郭二姓為主。據張氏家譜記載,張光斗於乾隆26年由現郝北鎮台曲村遷於拐則村安家落戶,是拐則村張氏家族的始祖,至今已有244年的歷史,共有十二世子孫在此繁衍生息。相傳張光斗六世子孫毓清公曾是前清秀才。在山川高竣、交通閉塞的榆社,張家可以說是書香門第、詩禮相傳,到民國二十幾年張家也還有張俊才、張升慶等通過應試取得學位。張秀才有六個兒子,其子孫按次序分為六門,現任省國土廳黨組書記、國土廳廳長、十屆省人大代表,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的張懷文就是其三兒子的後代,也就是屬於張家三門。張家從三世上有一支遷到講堂,七世上有一支遷到鄰村大卜水頭與後寺溝,後又有一支遷到前千家峪。郭氏是從社城鎮磨石村移來的,至今已是六代子孫,村里還有王、趙、李三姓,王姓據說是因逃難從河南林縣遷來的,趙姓是建國以後因在縣鐵木業社工作而從河南林縣遷來,王姓是因婚姻而從武鄉遷來的,五姓村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和諧相處。
拐則村原有兩棵老槐樹,村中間一棵已於“文革”期間被砍伐,村西面一棵還存活著,據說這棵槐樹有三百餘年,夠四人環抱,高約20米,主桿中空,但每年春夏枝繁葉茂,成為該村一道獨有的風景。相傳這棵槐樹很有靈性,三十年前曾有人求取治病的藥,藥到病除,治癒了村民的病痛,在當地村民中傳為佳話。
民國十七年拐則村興起了習武之風,老老少少在早晚均要練練拳腳,每年正月就組建武術隊在縣內外進行表演,該武術隊曾參加縣內組織的比賽,並連年奪冠,在當地很有名氣。直至今天,村民們還經常武拳弄棒,早晚練習,強身健體。

人口資料

現全村有人口197人,共58戶,70個勞動力;由於在外打工、孩子上學之故,在家常住人口36戶。

工、副業資料

有瓦廠一座,屬民營企業,建於2008年,投資15萬元,現有10工人,已投產運營。另有副食小商店一個。

居住用地分布情況

現居民住房用地均無占用農田,全部在村莊範圍內選址。

綠化及環保狀況

在榆洪公路,村內街道兩邊,以及村民文化活動廣場周圍進行了綠化,植樹500株。2008年3月成立了環境清潔領導小組,配備了保潔員10名,衛生管理員1名,建立了相關衛生管理、保潔制度。由於村內沒有能對土壤、空氣和水造成污染的污染源,所以衛生及環保狀況較好。

公共建築與用地情況

原學校小二樓今用作村委會所在地,占地約400平米;西面是剛建的村民文化活動廣場,占地約為1500平米,動用石料,土方構築而成。

市政工程設施情況

村南有榆洪公路經過,村內街道均已用水泥硬化;只是由於地理位置不好,道路坡度較立,只可通小型農用三輪車和拖拉機;飲水問題已經解決,村里打了兩眼深井,家家安上了自來水;全村通電;通訊方面已安裝了通訊塔,全村有25家裝上了電話,有的還通了手機;34家農戶開通了有線電視。

清涼寺文化簡介

清涼寺位於縣城東南30公里的蘭峪鄉王家莊村東清涼山。建於元代,明、清幾經修葺、擴建,為五進院落,由南天門、觀音洞、天王殿、閻王殿、鐘鼓樓等建築構成。該寺坐落於十多米高的山坳,占地約800多平米,坐北朝南,現存建築由內外寺院組成,內院正北方座後殿(毗盧佛殿),內置高5米石雕佛像及供桌、香爐等,是佛事活動之所,東西建配殿各三間,屬明清造型,用於僧人食宿之用。外院有參天柏樹高20米,據說有百年之久。
清涼寺四周環山,滿山松柏,四季常青,桃李環抱,野果飄香,泉水孱孱,涼風習習,歷為詩人、墨客、大商大賈的遊春避暑之地,也是今人天然休閒旅遊之地。詩人選勝以南天門(已廢)、付虎岩、溫涼泉、凌雲橋為最。登臨南天門,滿山景色,盡收眼底。
該寺屬佛教活動寺廟,據說有僧人居住可溯至民國年間。由於年代久遠,幾經官方和民間修繕,該寺現存精美的原始壁畫較為完整,建國後被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蘭峪鄉人民政府為保護古文物和傳承民族文化,發展農村旅遊業,組織古建專家和專業建築隊進行大規模修繕,力促還原清涼寺佛教文化遺址原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王家莊慘案簡介

民國29年(1940)11月1日,盤踞縣城日偽軍、漢奸集結大批人馬,“掃蕩”王家溝。先殺死兩名八路軍哨兵,衝進醫院搗毀器械設備,燒毀藥品和藥房,接著四處搜捕抓人。日軍衝進傷病員和民眾躲藏的窯洞,用刺刀刺,槍托砸,把人們趕出洞外。先把兩名閨女帶走,其他人都被押到了羊圈坪。一眼窯洞裡還留下一名患重病走不動的老人,日軍把衣服、糧食、柴草等雜物點燃後揚長而去,老人被活活燒死。日軍把羊圈坪做了屠殺刑場,8名日軍衝進人群把民眾和傷病員捆綁在一起,周圍布滿十幾挺機槍,向人群猛烈掃射,人們紛紛倒在血泊中。日軍屠殺罷,又繼續燒房屋,挖掘糧食,宰拉牲畜,直到次日拂曉才扛著大包小包離去。回到村裡的人們在一堆堆的屍體中搶救八路軍傷病員,辨認親人,哭爹喊娘,尋兒找女,悲聲沖天。崔海雲3個月的嬰兒含著奶頭死在母親懷裡;幾戶七八口人的大家庭絕了人煙。村里房子、家具燒完,糧食搶光,只剩下一堵堵斷垣殘壁,一堆堆灰燼瓦礫,人們衣食無著,無處棲身。各家悲痛欲絕,用破木板、破蓆子草草掩埋了親人屍體。日軍一共屠殺王家溝63名民眾和八路軍144名傷病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