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會村

石會村位於社城鎮東北部,距社城鎮有15公里,在榆社縣北約七十里處,今轄於社城鎮。《榆社縣誌》(1999年版)“建置”一欄中所註:“多石山名石匯,後改為石會。”實為謬也。其實,石會村名的來歷,與後趙皇帝石勒手下的一員大將有著直接的聯繫。屬重點林區,全村有47戶,共109人,耕地90餘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會村
  • 地理位置社城鎮東北部
  • 人口:109
  • 耕地面積:90餘畝
村情概況,村名來源,

村情概況

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社城鎮下轄村,該村主要靠養牛、羊和種植來發展經濟,種植業上主要種植玉米、穀子、大豆等農作物,年輕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

村名來源

石會村,在榆社縣北約七十里處,今轄於社城鎮。《榆社縣誌》(1999年版)“建置”一欄中所註:“多石山名石匯,後改為石會。”實為謬也。其實,石會村名的來歷,與後趙皇帝石勒手下的一員大將有著直接的聯繫。
公元307年,陽平(今山東省莘縣)一戰,起兵討伐司馬騰的汲桑、石勒大敗失散。這是石勒步入戎馬生涯自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之敗後的又一次慘敗。那一次,戰死了他和汲桑共同的“引路人”公師藩,這一次,則不見了他自己的“引路人”汲桑。石勒無路可去,只好一個人摸索著向老家榆社(當時屬上黨郡武鄉縣,縣治在今社城)而來。半個月後,石勒轉道樂平(今山西省昔陽縣),來到八賦嶺下,忽然被一群占山的嘍羅攔住去路押到山上。
八賦嶺與石勒生活的村子近在咫尺,但由於他離開家鄉已有數年,所以並不知道這裡已被一個叫張背督的羯族部大(相當於部落首領)占山為王了。
等上了山上,張背督問石勒是哪裡人,石勒就告訴他自己就是這八賦嶺附近的人,並把自己的經歷也毫不遮掩地都告訴了他。張背督一聽手下劫來的竟然是大名鼎鼎的石勒,趕緊納頭就拜。石勒也知道對方是個豪爽之人,便相互以兄弟相稱。就這樣,石勒暫時就先在八賦嶺上安頓下來了。
轉眼已是數月,一則石勒已有威名在先,山上大小嘍羅都敬他幾分,二則在這段相處的日子裡,石勒光明磊落、重情重義的品性和勇武威猛的本領也更讓大家佩服得五體投地,所以,張背督就提出來要石勒來做這山上的首領。石勒卻一再推辭,堅決不受。
此時的石勒,心中想的早已不是一個小小的山寨之王了。經過這幾年的征戰和失敗,他已漸漸明白,自己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先投靠一個勢力更大的人作靠山。在當時,離這裡最近也是最有聲望的人,就是已經在左國城(今山西省離石一帶)稱王建漢國的匈奴人劉淵。通過這一段的了解,石勒也看出張背督是一個俠肝義膽之人,雖說是占山為王,可從不滋擾百姓,而且還經常把劫掠來的王孫貴族的財帛食糧分給附近的窮苦百性。山下村裡的鄉民,甚至逢年過節還要上山來犒勞他們。所以,他現在所要做的就是動員張背督,帶著這支部隊,和他一起去投奔劉淵。他要把這支軍隊作為一份貴重的見面禮獻給劉淵。
初冬的一天,石勒從山下歸來,忽然看到張背督正在氣哼哼地叫罵。一問,才知道是山寨里有人勸他應“背靠大樹,山泉入海(海指劉元海;劉淵,字元海)”,要他早日帶著大家去投劉淵。
“要不是看在那小子同你我都是羯人兄弟的份上,老子早把他一刀宰了!”張背督仍是一副氣咻咻的樣子。“兄弟,你說是吧?”罵罷,又問石勒。
石勒卻不吭聲,只把腰裡的佩刀解下來,雙手呈到他面前。張背督大驚:“你這是要做啥嘞?”
石勒道:“因為我也早有此心,也早想拿這樣的話規勸兄長。可今天才知道你和我的想法不同。我什麼也不說了,你就先一刀宰了我吧。”
張背督沒想到石勒也會這么想,略一遲怔,便把刀替石勒掛回腰間,一把拉上他就回了屋裡:“我倒要聽聽你的道理。”看來,他還是一個粗中有細的人。
石勒見有門,就說:“兄長,你說一句老實話,就憑我們八賦嶺上這區區幾千弟兄,真可以和晉廷爭雄,立於不敗之地嗎?”
張背督不言。
石勒又道:“我曾追隨的兩位將軍公師藩和汲桑,就是很好的例子。我們那時的兵馬倒不比這八賦嶺上多幾十倍,可到頭來怎了?還不是就剩下我這么一棵沒枝沒葉的光桿桿樹?”
張背督聽了,不由嘆道:“對啊,一隻羯羊再怎么雄武,也鬥不過一群惡狼啊!”
終於,一番商討之後,兩人最終還是決定“山泉入海,同心歸漢”。
第二天,張背督吩咐手下好生把守山寨,便與石勒一人一騎,悄然踏上了去往左國城的路。
此時,并州(今山西省太原一帶)四方和太行山上的許多與晉廷為敵的小股武裝,基本上已歸附了劉淵,唯有勢力較大的兩支武裝還遲遲不肯投靠。這兩支人馬一支是樂平的伏利度,一支就是八賦嶺的張背督。這很令劉淵頭疼。但就在今天,石勒竟帶著張背督來投奔他了,劉淵自然是喜出望外,當即就授石勒為輔漢將軍,封平晉王;封張背督為親漢王,著令其返回八賦嶺,統領眾軍歸來。
做漢國之“王”與做山寨之“王”,自然是相差天上地下。張背督自認為走上了正路,所以,他很是感激把他引領到這條路上的恩人石勒。感激之餘,他決定請石勒為自己賜姓更名。可石勒畢竟是文盲一個,對漢族人起名字的說道也沒怎么太去留心,於是,想了半天,也只能是依著兄弟之禮,為他賜姓石,取名會,算是以此來紀念他們在八賦嶺相聚相會的這份特殊緣分。
半個月後,石會(也就是張背督)遵漢王劉淵之命,帶著他的三千嘍羅開始撤離八賦嶺。撤離之時,石會下令,凡是山寨的錢糧衣物,一律不得帶走,全都分給山下村裡的鄉民。
為感念石會之恩,八賦嶺下的一個村莊,便將村名改為石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