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山東梁山縣)

梁山(山東梁山縣)

梁山位於魯西南,處於山東省的泰安濟寧菏澤和河南省的濮陽四地市交界處。梁山建縣於1949年8月,下轄12個鄉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風景名勝區,672個行政村,77.6萬人,地域面積964平方千米。梁山縣是古典名著《水滸傳》故事發祥地,是全國首批命名的武術之鄉,[1] 亦是中國專用汽車生產基地,[2] 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GDP)265.04億元。全縣耕地66556公頃,水域11187公頃,林地2427公頃,丘陵510公頃。

水滸梁山是忠義之鄉、武術之鄉運河文化之鄉;是山東濟寧東文西武文化發展格局中武文化的代表,是“東方武城”;是京杭運河的新開端;是中國的掛車基地、印刷基地、新型建材設備基地;是魯西黃牛小尾寒羊青山羊、細狗的原產地;是水滸文化的聚集地、繼承地、和發揚地;有“中國水滸,大義梁山”之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梁山
  • 外文名稱:Liang Shan
  • 別名:水泊梁山
  • 行政區類別: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
  • 所屬地區:山東·濟寧
  • 下轄地區拳鋪鎮梁山街道、小路口鎮、趙固堆鄉等
  • 政府駐地:梁山縣人民中路1號
  • 電話區號:0537
  • 郵政區碼:272600
  • 地理位置:山東省濟寧市
  • 面積:964平方千米 
  • 人口:常住人口74.98萬人(2016年) 
  • 方言中原官話-兗菏片-梁山方言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
  • 著名景點:水泊梁山,梁山泊,鳳凰山溶洞
  • 機場:濟南遙牆機場,濟寧曲阜機場
  • 火車站:梁山火車站
  • 車牌代碼:魯H
  • 特色村莊:省級特色旅遊村前集村
  • 行政代碼:370832
行政區劃,建制沿革,原始社會,西周,漢代,三國至民國,新中國,地理環境,地形地貌,氣候,位置,交通,火車,高速公路,梁山移民,經濟狀況,綜述,掛車之鄉,出版基地,名優特產,社會事業,梁山旅遊,簡介,水滸旅遊,宗教廟宇,地質景觀,水泊遺蹟,水泊形成,葦盪春色,千年宋蓮,水滸文化節,

行政區劃

建制沿革

水滸》故事的淵源所在,以此名揚海內、久負盛譽。原有大水泊。梁山縣即因境內名山而得。1949年8月25日,中共崑山縣委、縣政府在商老莊召開縣、區幹部會議,宣布改建崑山縣為梁山縣。縣委、縣政府分別遷至閻莊村和西小吳村(今屬黑虎廟鄉)。1950年2月,梁山縣委、縣政府遷至鄭垓村(今屬梁山縣風景區管理委員會)。1952年春,縣委、縣政府遷至後集村(今屬梁山縣風景區管理委員會)隸屬於平原省菏澤專區。1952年年11月,平原省撤銷,梁山縣隨菏澤專區劃歸山東省.1958年10月, 撤銷菏澤專區,梁山縣改屬濟寧專區。1959年6月, 梁山縣復屬菏澤專區。1990年1月,梁山縣劃歸濟寧市所轄。
梁山景區梁山景區

原始社會

梁山的古文化遺址有兩個:青堌堆遺址、賈堌堆遺址
青堌堆遺址簡介
青堌堆遺址位於梁山縣城東北方向20公里,小安山鎮董莊村西約500米處。這裡原是一個高大的堌堆,東西800米,南北400米。多年來,由於雨水的沖刷和人為的破壞,面積大大縮小,現僅存地面以上東西61米,南北40米,高約3米的緩坡土堆,且其上大部分已被當地農民種上了莊稼。堌堆上曾建有一座廟宇,如今已毀。
有關單位對青堌堆遺址的調查發掘:
第一次:1959年3月至5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在青堌堆進行了發掘。
第二次:1976年3月至4月,菏澤地區文物工作隊對其進行了調查性試掘。此次發掘探得遺址共分七層,一至三層為商中期文化層,四至六層為商早期文化層,七層為原始社會晚期文化層。
在第七層中,獲得了豐富的實物資料,既有生產工具,又有生活工具。生產工具包括石鏟、石斧、石錛、石鑿、骨錐、骨針、骨箭鏃、骨鏢、陶網墜、紡輪、蚌刀、蚌鋸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結論
從生產生活器物的紋飾、造型、色澤分析,青堌堆遺址是我原始社會後期的一處遺存,距今4500年左右。就其歸屬來講,它既具有典型山東龍山文化的因素,又具有典型河南龍山文化的某些特徵,但是,它又有明顯不同於上述兩種文化的因素。總之,它既不屬於山東龍山文化,也不屬於河南龍山文化,自身的風格很獨特。
·菏澤地區文物工作隊的結論是:青堌堆遺址是具有明顯地域性特徵的龍山時期的文化遺址。
·中國科學院的結論是:青堌堆遺址的性質是龍山時期青堌堆類型的文化遺址。
·考古界稱之為“青堌堆類型”龍山文化。
賈堌堆遺址簡介
·賈堌堆遺址位於梁山縣城西北方向11公里,大路口鄉呂那裡村東100米處,東西26米,南北30米,高出地面約3米。
·1976年4月,菏澤地區文物工作隊在此進行了調查性試掘。從獲得的大量遺物分析,該處遺址系原始社會末期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時期的居住遺址,就器物的型制、紋飾、顏色而論,屬青堌堆類型的文化遺址。
幾點認識:
1、青堌堆遺址、賈堌堆遺址屬於我國原始社會後期的文化遺址,距今已有4500年的歷史,這說明,早在4500年前,梁山一帶就有古人類漁獵耕種、繁衍生息,開始創造燦爛的先古文明,梁山境域可謂歷史悠久。
2、青堌堆文化兼具山東龍山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的一般特徵,而自身又具有明顯的獨特風格,被史學界和考古界界定為青堌堆類型文化,這令每一個梁山人感到自豪。
3、關於先民壽命的推測。
據研究,當時流行一種奇怪的風俗——拔牙,這是一種人為損傷自身生理組織的行為。拔牙通常限定在拔除一對上頜側門齒,施術年齡一般在14歲左右,方法是採用某種器具水平方向敲打折斷牙齒。這種風俗可能與審美有關。
有關人骨鑑定材料表明,在梁山境域周圍發現的古代遺址中,原始居民的拔牙人數比例較高,山東茌平尚莊遺址為80%,兗州王因鎮遺址為76.8%,寧陽大汶口遺址為73.7%,曲阜西夏侯遺址為55%,江蘇邳縣大墩子遺址為64.6%,據此推斷梁山一帶先民的比例也不會低。
另外,由於營養貧乏,加上疾病流行等因素,導致死亡率很高,有專家研究,當時的幼童平均死亡率高達30%以上。
關於人的平均壽命,有關資料顯示,北京猿人(距今70萬——20萬年)平均壽命為17.7歲,山頂洞人(距今1萬年)平均壽命為26.4歲,原始社會後期(距今約5000年)平均壽命為32.1歲,據此推斷,當時梁山古先民平均壽命當在30歲左右。

西周

須句故城
西周建立後,為了維護和鞏固在全國的統治,採取了分封諸侯的辦法,即史書上記載的“分土封侯制”。周天子把國都附近的地區劃為王畿,由王室直接統轄。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分封給許多諸侯,各建邦國。
周代所封諸侯國數目不詳,《荀子、儒效篇》曰:“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呂氏春秋、觀世》則曰:“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在如此眾多的諸侯國中,有一個小國就在今天的梁山東平一帶,其國治恰在梁山境內,它就是須句國。據考證,須句國的國治須句城就在今梁山縣小安山鎮東張莊村。《東平縣誌、古蹟》載:“須句城,在安民山東濟水上。………今安民山東六里張家莊其故地也”。安民山,就是今天的小安山。濟水是古時一條著名的大河(在我國古代,與長江、黃河、淮河並稱“四瀆”),據《梁山縣水利志》載,濟水當時的流經路線是:西南出大野澤後,向東北至梁山東南(距山六里),又東北至安民亭南(此亭北距安民山三里),汶水從東北來注之,又北流經須句故城西、微鄉(今東平戴廟)東、須昌故城(今東平湖內的埠子)西,至東阿魚山,又東北流經今平陰、歷城、章丘、鄒平、博興等地,於廣饒北入渤海。須句城就坐落在濟水之濱,靠近濟水和汶水的交匯處。
對於須句城的具體位置,清代的蔣作錦也做過一番詳細的考證。蔣作錦(1817——1864年),今梁山縣館驛鎮大營村人,於清朝鹹豐年間42歲時中取進士,被清廷委派治理黃河,功績顯著,民眾讚佩。他的代表作《東原考古錄》,對古城鎮、河流的考證提出了不少合理確切的見解。
在《東原考古錄》中他寫道:“須句,‥‥‥城在安民山東濟水上”。“今安民山東六里張家莊其故地也。莊西楊家堤口(今小安山鎮楊堤口村)即濟水古道”。“村人掘地時見瓦礫及城址雲”。從這裡可看出,在蔣作錦生活的清代中後期,東張莊的老百姓在掘地挖土時,仍然不時地可以挖到須句故城遺留下來的殘磚碎瓦,可以看到須句故城的舊址遺蹟。須句國的國治後來向北遷徙,仍叫須句,秦朝時改名為須昌,並設須昌縣。《東平縣誌、古蹟》載:“須昌城在金山東南、土山東、埠子頭西”。考以地理位置,就是今天東平縣老湖鎮的前後埠子。

漢代

梁孝王與梁山之名的由來
梁山本名“良山”,可見於漢代以前的典籍。《史記·梁孝王世家》有孝王“北獵良山”的記載。這裡的“良山”,即今天的“梁山”。“良山”改稱“梁山”始於漢代,說法有二。
其一,因梁孝王遊獵而賜。梁孝王劉武是西漢文帝之子(劉邦之孫,漢景帝之弟),封為梁王。劉武遊獵良山,暴病而亡,葬於良山,遂易名“梁山”,漢景帝為之樹碑。《大清一統志》載:“梁山本名良山,以梁孝王遊獵於此而名。”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亦云:“梁山,本名良山,漢梁孝王嘗遊獵於此,因改為梁山。”
其二,因光武帝避叔諱而易。西漢設壽良縣,東漢光武帝劉秀叔父名劉良,為避其諱,光武帝改壽良縣為壽張縣,良山亦易名“梁山”。《山東通志·山川》記述:“梁山考縣本名壽良,因光武帝避叔諱改名壽張,則山(良山)之改良為梁以此。”
“梁山”易名的兩種說法,各有道理。
梁孝王(?——公元前144)漢文帝嫡二子,漢景帝同母弟,母竇太后。前178年被封為代王,前176年改封淮陽王。前168年,改為梁王,都睢陽(今河南商丘)。七國之亂期間,曾率兵抵禦吳王劉濞,保衛了國都長安,功勞極大,後仗竇太后疼寵和梁國地大兵強欲繼景帝之帝位,未果,前144年病逝,諡號孝王,葬於永城芒碭山,一說葬於梁山。《史記》關於梁孝王的記載:
★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而與孝景帝同母。母,竇太后也。
★上與梁王燕飲,嘗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太后亦然。
★(梁國)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陽,四十餘城,皆多大縣。(梁山乃皇家狩獵之園林)
★孝王,竇太后少子也,愛之,賞賜不可勝道。
★上(漢景帝)廢太子,竇太后心欲以孝王為後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關說於景帝。以事秘,世莫知。
★上立膠東王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議臣,乃與羊勝、公孫詭之屬陰使人刺殺袁盎及他議臣十餘人。逐其賊,未得也。於是天子意梁王,逐賊,果梁使之。乃遣使冠蓋相望於道,覆按梁,捕公孫詭、羊勝。公孫詭、羊勝匿王后宮。梁相軒丘豹及內史韓安國進諫王,王乃令勝、詭皆自殺,。上由此怨望於梁王。
★三十五(前145)年冬,復朝。上疏欲留,上弗許。歸國,意忽忽不樂。北獵良山,有獻牛,足出背上,孝王惡之。六月中,病熱,六日卒,謚曰孝王。

三國至民國

三國時屬兗州東平郡范、須昌、壽張、東平陸四縣。 南北朝,屬東平郡的須昌、壽昌(晉代壽張)、平陸、范縣。北魏並置東平郡,一屬濟州,一屬兗州。東平都又各置壽張縣、范縣。兗州東平郡郡治在秦城,所轄壽張縣縣治在今壽張集。縣境分屬克州東平郡的范縣、壽張縣、須昌縣和濟州東平郡的壽張縣。 北齊時期,克州東平郡的壽張縣併入須昌縣。 隋,屬濟北郡的壽張縣、東平郡的須昌縣、魯郡的平陸縣。壽張縣城仍在今壽張集。 唐,分屬鄆州須昌、壽張、中都、鄲城諸縣。武德四年(621年),於壽張置壽州, 領壽張、壽良二縣。五年廢壽州,省壽良入壽張。 五代,隸屬沿襲唐朝,後唐時改須昌為須城。 北宋,分屬鄆州(宣和元年升為東平府)須城、東阿、中都、壽張縣。鹹平三年(1000年)鄆州城毀,遷至今東平縣州城鎮。壽張縣治所仍在今壽張集。 金,分屬山東路東平府須城、漢上、壽張和濟州的鄲城縣。大定七年(1167年)黃河決口,壽張縣遷治竹口鎮。大定十九年(1179年)復治於今壽張集。 元,屬東平路須城、壽張、汶上三縣和濟寧路的鄲城縣。 明,屬克州府東平州、壽張縣、汶上縣、東阿縣、鄆城縣。縣境東部屬東平州,西部屬壽張縣(南至梁山)。鄲城縣與汶上縣以獨孤山(今獨山)為界,以西屬鄆城縣,以東屬漢上縣。 清,分屬山東克州府漢上縣、壽張縣和泰安府的東平州、東阿縣及曹州府的鄆城縣。 民國2年(1913年),廢府、州為道、縣。 縣境南部屬岱南道(1914年6月改為濟寧道)鄆城、漢上縣。西、 北部屬東臨道壽張縣,東部屬東平縣。民國11年(1922年)後,廢里、社改區、鄉(下分間、鄰、莊)。民國17年(1928年),裁撤道制,直隸山東省政府。民國23年(1934年),劃魯西南十四縣為“縣政建設實驗區”。次年1月, 在實驗區基礎上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4月23日, 文改為“山東實驗區長官公署”。民國25年(1936午)又改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翌年,全省劃為12個行政督察區,汶上、東平縣屬第一專區,鄂城縣屬第九專區,壽張、陽穀縣為第六專區。抗日戰爭開始後,1938年專署轄區略有調整,鄲城、壽張、東平、汶上縣屬二專署,陽穀、東阿縣屬六專署。
梁山(山東梁山縣)

新中國

梁山建縣於1949年8月:所轄區域由原壽張、東阿、 東平、汶上和部城等縣的邊沿地帶組成,其前身是中共領導下的梁山縣,歷史上與鄰縣有不解之緣。1940年8月, 中共魯西區黨委為鞏由軍展魯西抗日根據地,決定在東阿、陽穀、壽張、鄆城、汶上、東平六縣邊區結合部建立崑山實驗區。11月,魯西區黨委派民運部部長邵子言赴梁山一帶建立實驗區工作委員會,邵子言任實驗區工委書記。梁山實驗區隸屬魯西區黨委領導,駐地在張博士集(今屬大路口鄉)。1941年1月18日,中共梁山實驗區工委改為中共崑山縣委。 同期,梁山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梁山縣委、縣政府分別隸屬魯西區黨委和魯西行政主任公署領導,駐地在張博士集、師集等村。是年7月,崑山縣委、 縣政府改屬冀魯豫區黨委和冀魯豫行政主任公署領導。1942年5月,梁山縣委、 縣政府改屬中共八地委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二十三專署領導。 1943年1月,梁山縣委、縣政府改屬中共二地委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十七專署領導。1944年5月,梁山縣委又改屬中共八地委。同年8月,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十七專署改稱八專署後, 梁山縣政府屬其咳導。1945年8月,梁山縣委、 縣政府分別隸屬中共二地委和二專署領導。1946年1月,成立冀魯豫七地委、七專署,中共梁山縣委、縣政府屬之。同年3月, 撤銷七地委、七專署,並人二地委和二專署。11月,重設七地委、七專署。梁山縣委、縣政府與其隸屬關係隨之變動。 1949年8月,設立平原省,梁山縣委、縣政府隸屬平原省菏澤地委和專署。1949年8月25日,中共梁山縣委、 縣政府在商老莊召開縣、區幹部會議,梁山縣委、縣政府遷至鄭垓村(今屬前集鄉)。1952年春,縣委、縣政府遷至後集村(今屬梁山縣風景區管理委員會)。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境內有梁山、鳳凰山、龜山、小安山、獨山、土山6座殘丘,以梁山最高,海拔197.9米。黃河自西北過境,過境長25千米;梁濟運河貫穿南北,境內長48千米;東部緊靠東平湖。山湖相映,兩河縱橫,地理位置獨特而重要。

氣候

梁山縣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5℃,降雨量601毫米,無霜期205天,適宜糧、棉、油、萊、果等多種植物生長。農作物以種植小麥、玉米、大豆、地瓜、穀子、棉花、蔬菜為主,畜禽有牛、馬、驢、騾、豬、羊、雞、鴨、鵝等,林果有楊、柳、槐、榆、椿、泡桐、桃、杏、梨、蘋果、柿、棗等,水產品有魚、蝦、蟹、甲魚等。

位置

位於山東省的泰安、濟寧、菏澤和河南省的濮陽四地市交界處, 縣城在東南與西北和西南與東北方向的對稱中心處,距濟寧市65千米,距省會濟南市148千米。東北至泰安市130千米,東南至兗州市83千米,西南至菏澤市92千米,西北過黃河至台前縣城36千米。 梁山縣北、東面與東平、汶上縣毗鄰,南、西面與嘉祥、鄆城縣接壤,西北隔黃河與河南省台前縣相望。從梁山縣城,西至鄆城縣界20千米(徑距,下同),以黑虎廟鄉馬莊村為界;西南至鄆城縣界8.5千米,以馬營鎮鮑垓村為界;南至嘉祥縣界19千米,以拳鋪鎮琉璃井村為界;東南至汶上縣界31千米,以韓垓鎮五里堡村為界;東至東平縣界18.5千米, 以館驛鎮靳口村為界;東北至東平縣界16千米, 以小安山鎮張官屯村為界;北至東平縣界11千米,以小安山鎮殷那裡村為界,西北至河南省台前縣界23千米,以趙固堆鄉蔡樓村為界。
臨縣界村莊,從館驛鎮的王仲口村,依次有王仲口、王思口、戚村、尚莊、靳口、劉莊(上述村莊屬館驛鎮)、韓堂村、趙樓、張莊、鄭莊、蔣莊、朱莊、東袁口、南袁口、孟莊(上述村莊屬韓崗鎮)、劉口、辛莊、後關莊、“前關莊、孫莊、開河、五里堡馬垓(上述村莊屬韓垓鎮)、林辛莊、陸莊、戴莊、前楊樓、前申莊、高廟、潘莊、琉璃井、萬花張莊、方廟、甄莊、褚莊、劉莊、後楊樓、李鄉、徐莊、古路溝、前楊樓、高廟、方莊、路垓、西楊集(上述村莊屬拳鋪鎮)、鮑垓、李屯、普屯、倪樓( 上述村莊屬馬營鎮),五里廟、東丁莊、侯道溝、楊莊、野豬淖(上述村莊屬楊營鎮)、西張莊、東王全、西李莊、馬莊、 尚那裡、高堂、大營、陳垓、程那裡、劉堂( 上述村莊屬黑虎廟鄉)、孫孝溪、王老君、鐘那裡、姚莊、范那裡、艾那裡、蔡樓、西劉、賈莊、李樓(上述村莊屬趙固堆鄉)、沙沃劉、葛集、馬樓、丁樓、劉燦東、榮岔河、馬岔河、後菜園、雷口、路那裡、國那裡、孫樓、楊盤、白廟、大王(上述村莊屬小路口鎮)、周樓、劉堂、殷那裡、乾魚頭村、北張莊、范莊、鵝鴨廠、鄧莊、張官屯、馮莊、李官屯、譚莊、解莊、郭莊、青固堆村、彭村、李樓村(上述村莊屬小安山鎮)大路口、彭那裡、陶那裡、西張博、東張博、孔那裡、喬辛莊、李那裡、胡那裡、大喬、西喬、祁辛莊、呂那裡、北劉莊、王朝剛、西馮、東馮、東戚、孫老包、袁那裡、清堂李、沙窩李、賈固堆、大張、油坊、劉舉樓、東姜、徐橋、翟樓、戚賈、鹼水李、王垓、文那裡、西姜、西楊、西戚、劉莊、雙廟、張文一、王大稱、東許、西許、任樓、王芝茂(上述村莊屬大路口鄉)。

交通

火車

京九鐵路縱穿縣境,過境段長15公里,設有梁山站客運站和貨運站。離兗州火車站50公里,離京滬高鐵曲阜東站70公里,並設有專用公交。

高速公路

濟廣線高速公路濟菏段梁山出口,京滬線濟徐高速梁山出口。337省道,220國道及聊(城)一商(丘)、肥(城)一梁(山)、蒙(陰) 一館(南館陶)等公路穿行交織,梁山汽車站每天始發和過路客車達百輛次,北通北京、天津、濟南,南達鄭州、商丘、南京,東抵泰安、濟寧、兗州、煙臺,西連安陽、新鄉、邯鄲,晝夜往返,交通方便。濟寧曲阜機場距梁山縣城僅40公里。

梁山移民

明代移民:
據《梁山縣地名志》記述:全縣822個自然村中,685個系明朝建村,其中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建村的就有400多個。
唐朝建村3個:趙堌堆鄉趙堌堆村、黑虎廟鄉尚那裡村、拳鋪鎮柴林村。
宋朝建村13個:風景委後集村、茶莊村,黑虎廟鄉尋那裡村,壽張集鄉臨湖集村、崔楊莊村、牛垓村、玉皇廟村、林王莊村,拳鋪鎮拳鋪村、牛樓村、玉皇閣村、西王莊村、東王莊村。
元朝建村8個:壽張集鄉壽張集村、郭樓村,小路口鎮王那裡村,館驛鎮范橋村,韓崗鎮玉皇廟村,拳鋪鎮前李保營村、後李保營村,楊營鎮劉普橋村。
民國建村2個:大路口鄉大路口村、黑虎廟鄉黑北村、
明代壽張縣
壽張縣原名壽良縣,西漢初(公元前206——公元25)置壽良縣;東漢(公元25年——220年)時為避光武帝劉秀叔父劉良諱,改為壽張縣。壽張縣存在的兩千多年中,縣治共歷四處,按先後順序是:
1.東平霍家莊(今屬新湖鄉)(600年)
2. 梁山西北壽張集(900多年);
3. 今台前境內竹口(10多年);
4.今陽穀壽張鎮所在地王陵店(580多年)。
遷治原因有二:一為政區範圍變動;二為黃河泛濫,被迫遷移。
金大定七年(1167年),當時的壽張縣治壽張集被洪水沖毀,一片汪洋,被迫遷往地勢相對高些的壽張西北隅竹口鎮。十二年後(1179年)還舊治壽張集。
·明洪武三年(1370年)壽張集再次被洪水沖毀,壽張縣撤銷。十年後即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壽張縣,移治王陵店,王陵店沿用壽張一名至今。1964年壽張縣撤銷。
清代梁山營
梁山一帶處於魯西南與豫東結合部,歷屬壽張、東平、汶上、陽穀、鄆城等州縣節制,土匪多如牛毛,清初遂在此設“梁山營”彈壓。梁山營全稱梁山營都閫府,是梁山一帶第一個官設機構,負責東阿、東平、壽張、鄆城、汶上五縣軍事,主要防範匪患和百姓造反。營址在今梁山縣城內,占地五十餘畝,有營房、府街、演武廳、關帝廟、戲樓等建築。梁山營都閫府為武職四品,閱邊時可北至東昌(聊城),南至曹州(菏澤),西至范縣,東至兗州,隸屬滿清政府直轄。
辛亥革命後,梁山營撤消,兵員開散,最後一任都司官旗人榮某在當地富紳的護送下回京,曾名播魯西南的梁山營由此結束了它二百餘年的歷史。
梁山寨
清同治三年(1865年),水泊梁山周圍三十二個村莊的百姓不堪洪災和匪盜的侵擾,在農民義軍首領胡四的領導下,環山修築了一道長四十華里的梁山大寨,環繞大寨挖了寬達二十多米、深四五米的護寨河。此寨《壽張縣誌》有專門記載,名為《梁山圖》。大寨於1949年絕大部分毀於洪水,余跡逐漸消失。只在石頭園村、前集村頭還殘留著一段壕溝的遺蹟

經濟狀況

綜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下簡稱建國)前,梁山經濟長期處於封閉自給狀態。1949年,工農業總產值3214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3147萬元,工業總產值67萬元。建國後,梁山經濟逐步向開放型商品經濟發展。 1978 年, 工農業總產值15726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7400萬元,工業總產值 8326萬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工農業生產蓬勃發展。1986年,工農業總產值40520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8595萬元,工業總產值21925萬元。1999年, 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83236萬元,其中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165935萬元。2015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45.69億元,其中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94.43億元。
全縣工業已形成了以輕紡工業為重點,縣、鄉(鎮)工業為主體,布局合理,門類較齊全的生產體系。有4 個企業被評為省級先進企業,27個被評為地縣級先進企業。有12個開發項目達國內先進水平,契約利用外資732萬美元。全縣 30多種產品分別獲部優、省優、廳優稱號。電力工業發展迅速,全縣年供電量達2.1億千瓦小時,並實現了全縣村村通電。
全縣農業發展較快,種植結構趨向合理,農副加工業已初步形成了草條編織、蔬菜種植、食用菌養殖、澱粉生產、畜禽屠宰等五大商品基地,以及魯西黃牛、銀耳、粉條、蔬菜、木材等13處批發縣場。90年代初,梁山縣先後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創高產先進單位”、“全國棉花生產創高產先進單位”、“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單位”、“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先進縣”等榮譽稱號,被山東省政府命名為“全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縣”、“全省淡水漁業生產先進縣”。

掛車之鄉

梁山現已經成為全國特種車輛生產基地,每年在梁山開展全國特種車輛展覽會,特種車輛尤其是掛車生產企業有80多個,主要有山東埃克森機械、中國中集東嶽掛車有限公司、通亞掛車有限公司、華宇掛車有限公司、梁山新宇車業研發製造有限公司、梁山凌宇工貿有限公司、楊嘉掛車有限公司、水泊焊割有限公司等,每年產銷特種掛車近15000多輛,銷往全國各地以及東南亞、俄羅斯等國家。

出版基地

梁山也是全國教輔類圖書出版基地,擁有16家大型圖書出版公司,其中金榜苑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水泊書業有限公司、紅太陽圖書出版有限公司、三維圖書出版有限公司等,科目覆蓋廣泛,銷往全國各個省份。

名優特產

魯西黃牛
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地方良種黃牛之一,役肉兼用。體軀高大,前軀發育好,肌肉發達,體質結實,結構勻稱,適應性強,皮薄,產肉率較高,肉質良好,膘肥肉嫩,肌纖維細,大理石狀花紋明顯,肉質鮮美。
梁山青山羊
梁山青山羊是長期馴化的一個高產、早熟、適應性強、皮肉毛兼用的地方畜牧良種,羊肉質細嫩,腥膳味小,具有天然滋補調理功能和食補作用,燒制的羊肉湯色白似奶、水脂交融、質地純淨,開胃健脾,享有“天下第一湯”的美譽,在中華名菜譜上,以湯入譜的僅此一例。
是我國優良的地方綿羊品種,素以多胎高產、裘肉質地優良而聞名中外。與一般綿羊相比,它體質更為結實,結構緊湊均稱,骨路健壯,體大個高,尾巴較小。公羊前軀特別是頭部更為發達,鼻樑隆起,頭部長有堅硬的螺旋形大角,角質剛堅,角尖稍向外偏,角狀呈三棱形,脖頸粗短,背腰平直,前胸發達,有較長的發毛,體長一般為2495.75px,體高為2481.25px,體重為113.33公斤,外觀威武雄壯,生性好鬥。母羊性情溫和,後軀較為發達,頭較小,頸細長,有角者約占半數,其中多數僅為角根,或為鐮刀狀小角、鹿角及小姜角。
安山燉魚
燉魚是梁山境內的傳統名吃,民眾過節或宴請賓客,一般都把燉魚當作上等佳肴。尤其安山鎮的燉魚更是譽滿水泊。民國初年,全鎮專營燉魚的行家就有10餘戶。 其製作方法是:將民間傳統製作方法與濟寧小閘口“蚊火煮魚,大火油炸”的技藝相結合,精心製作而成。燉魚不但味道鮮美,魚刺綿軟不扎嘴,而且魚肉筋硬耐品嚼,回味悠長,深受顧客讚賞。安山燉魚的製作技藝古今流傳,遠近馳名。現已成為民間和城鎮宴請賓客的上等名菜,並曾被列為原菏澤地區的四大名吃之一。
白核杏
栽培歷史悠久,分布廣泛,資源豐富,《水滸傳》中的“十里杏花村”就坐落在梁山腳下。梁山杏品種多樣,現保留下來的品種有:菜籽黃、麥黃杏、白雪花、白核杏、老來酸、李子杏、大青杏、老鴰頭、大紅杏、紅巴一等10餘個品種。特別是白核杏,當地亦稱大白杏或銀杏。又因白核杏成熟後,其朝陽面果皮密布小小的紅點,果體白色透明,宛如成熟的桑蠶,有些地方也叫蠶白杏。其特點是:果大,皮薄、色鮮、味美,肉質細嫩,甘甜微面,漿液多,有香氣。核仁香甜(杏核分苦、甜兩種)。據醫學和有關方面介紹,甜杏仁亦稱甜杏米,它能滋陽生津,寬中下氣,軟化血管,潤滑大腸,屬滋補良藥。把甜杏米加糖炒酥,是一道氣味清爽的佳肴;把它磨成粉,製作飲料或加工成杏仁霜,可謂老年人的最佳滋補品,甜杏米和凍粉攪拌製成的“杏仁豆腐”,是人們夏季用的清涼美菜。1987年,梁山白核杏被山東省林業廳評為優質果品。
棉花
梁山縣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土層深厚,土地肥沃,適於發展糧棉生產。尤其是小麥播種面積大、產量高( 約占糧食總產量的65%),是山東省商品糧生產基地縣。1991年, 棉花播種面積20540公頃, 總產 19250 噸, 向國家交售皮棉17800噸,是山東省優質棉生產基地, 被列為全國棉花百強縣。

社會事業

建國後,梁山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發展迅速。1999年,全縣已建立各種科學技術學會31個、鄉鎮科協24個。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17所。其中,普通中學38所,國小160所,職業學校2所,職工中專和技工學校各1所,教師進修學校和衛生進修學校各1 所, 武術學校 13 所。 普通中國小在校學生147573名。教學環境和設施大大改善,被山東省委、省政府授予“教育先進縣”和“校改先進縣”稱號,全縣教育工作“普九”通過國家驗收。全縣共醫療衛生機構27處,醫療病床963張,衛生技術人員1408人,農村醫療點269個,鄉村醫生1137人。有縣級醫院3所病床525張,鄉鎮衛生院16所病床394張,1996年被評為省級文明衛生城。全縣擁有文化館站19個,電影放映單位47個,影劇院(場)35處,藝術表演團體8個,藝術教育機構1個,公共圖書館(室)139個,藏書17萬冊,文物保護機構1個,其中縣級電影院、劇院、文化館、圖書館各1處。全縣擁有廣播電台、電視台、有線電視台各1座,全縣有線電視入戶達8000戶,全縣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均達100%。縣城擁有大型中心體育場、館,設施齊全,各項體育活動蓬勃開展,被國家授予“體育先進縣”稱號。

梁山旅遊

簡介

梁山在山東西南部,本名良山。因漢文帝之子梁孝王在此圍獵,死後葬於山麓,故名梁山。 梁山由四主峰七支脈組成,主峰海拔200米。歷史上與梁山為鄰的黃河多次決潰,水匯山麓,圍成大澤,水面遼闊,形成“八百里水泊梁山”。北宋末年,宋江廣結英雄豪傑,憑藉水泊天險,劫富濟貧,聲震天下。待《水滸傳》一書問世,梁山遂名聞天下。這和寒山寺因唐詩《楓橋夜泊》而名揚宇內一樣。 梁山西臨黃河,東連京杭大運河,北瀕東平湖,南近牡丹水鄉的菏澤,湖河相通,水源充足,山水交錯,氣勢龐大。隨著年代的變遷,歲月的流逝,滄海成桑田。如今,“水泊梁山”只能成為歷史上的名詞了。不過水泊梁山風景區是山東省政府1985年公布的省級風景名勝區。2009年2月20日被評為中國AAAA級風景區。梁山範圍內文物古蹟眾多,如水滸寨、杏花村、演武場等起義軍遺址,星羅棋布。八百多年歷史滄桑,峰巒間好漢的蹤跡仍歷歷在目,宋江寨、忠義堂、斷金亭、黑風亭、石碣亭建築,花榮射雁、雙雄鎮關、林沖雪夜上梁山等塑像及范曾先生《水泊梁山記》、試刀石、練武場、宋江馬道等幾十處遺蹟、遺址無不喚起遊人悠悠的思古之情,帝子遺碑,梁山疊翠,法興夕照,蓮台春色,石井甘泉,堪稱五大勝景,其古蹟尚存,典雅壯麗。

水滸旅遊

摩崖石刻
梁山北麓登山處旁邊的懸崖峭壁上有眾多摩崖石刻,集中了當代書法大家的上乘之作,如舒同先生的“水泊梁山”,費新我的“草莽名山”,范曾先生的“水泊梁山記”,成為上梁山的重要景觀,其右側有一座魯智深、武松石雕,稱“雙雄鎮關”,把守著入關山隘。
水泊梁山記水泊梁山記
一關二關
梁山有三關六寨之說,梁山一關為木質結構,柵欄形式,有濃郁的山寨特 點,也是進入梁山的第一道屏障,根據《水滸傳》第七十回描寫,第一關由解珍、解寶兩頭領駐守在此。壁壘森嚴,雄渾壯觀,後多次遭到破壞,2002年又進行了修復。當我們走進這條雜草陳槐,曲折逶迤的古寨道,就會從這荒野的氣息中,領略出當年好漢嘯聚山林,八方共域,異姓一家,豪放不羈,快活灑脫的綠林生活情景。
梁山一關梁山一關
落在山勢險峻,谷深崖陡、植被茂密的雄偉攔谷建築就是“二關”,當年由魯智深、武松兩位頭領把守,該建築為邊關哨卡式建築,寨牆和大門為全石結構,因為受環境、條件限制,當年義軍用乾碴砌壘,占地面積200多平方米,長40餘米,高8米,寬3.5米,該建築卡谷而立森嚴壁壘,旗掩霸寨,當年由插翅虎雷橫把守。
斷金亭
斷金亭在梁山支脈狗頭山,西臨懸崖巨壑。是當年林沖為納晁蓋等七好漢入伙,火併白衣秀士王倫的地方。斷金亭名取《易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之意。現已修復斷金亭,並在亭下修建108級登山石階。
斷金亭斷金亭
宋江馬道
起自梁山北麓的後寨,蜿蜒南伸,穿越青龍山、狗頭山,騎三山,曲折迴旋,越過黑風口,直達虎頭峰上的宋江大寨。是義軍將士搬運糧草、報事上哨,防衛進攻的要道。 傳說梁山寨上原本沒有這條道。宋江上山以後,為了便於搬運糧草和調兵遣將,一心想修一條貫通前後寨的大道,可是從大寨到後寨,要翻過騎三山、狗頭山、狗爪山、鏊子山等群山諸峰,曲曲折折數里之長,並且滿山遍野荊棘叢生、怪石突兀,蔭蔽鎖日,爬山行路非常困難。宋江迫於戰事需要,跑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沒找出合適的路線。正在發愁之際,宋江夜裡做了一個夢,夢中聽到一陣馬蹄響, “ 嗒嗒嗒 ” 由遠而近。宋江大喜,心想:既能奔馬,必有大道,急忙循聲看去,只見一匹白龍大馬飛馳而來。那馬見了宋江,掉頭便往回跑,四蹄踏出一條平整整的大道,從虎頭峰過騎三山、跨狗爪山、鏊子山,蜿蜒而去。第二天,宋江按夢中之景實地查看,果然是條好路線,便派金大堅率眾士卒,依山勢開路,遇溝壑填石架橋,終於修出一條可供兵馬來往的山路。“ 宋江馬道” 之名便由此而來。
宋江馬道宋江馬道
號令台
當年義軍查望寨情,向各寨通報信息,出征、收兵的指揮樞紐,坐落在分軍嶺與黑風口的至高點上,也是梁山諸峰的核心位置和中段至高點,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該建築占地面積238.38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29.88平方米,總高度13米,由四部分組成,主台為三層,用棧橋與周圍三個望台相連線,東台為巨鑼亭,西台為大鼓亭,南台為望台,設信號燈、標誌旗、響箭。號令台主台二樓與三個台直接相通,可迅速傳達號令,通報敵情,該建築別具雄險,粗獷奔放,寨勢氣勢足盡人心。
號令台號令台
黑風口
梁山主峰虎頭峰向北約500米處是騎三山,從騎三山向東延伸為雪山峰,向西延伸的部分是郝山峰,均呈山嶺狀,與虎頭峰之間以狹窄的山樑相連,形成一組“工”字型山脈,這南北山峰之間的山樑即黑風口。黑風口果然是一條險要的隘口。南面虎頭峰險峻高聳,騎三山兩翼山崖陡峭,在此聚成南北走向的長三四百米許、寬三四米左右的狹窄山脊,山脊上蒼松翠柏,兩側峽谷幽深,懸崖陡壁,難以攀登,是兩山脈連通的咽喉要道,可謂“一夫當關,萬夫難開”。
黑風口風大且急,四面八方的來風都要受阻於此:刮北風時受虎頭峰阻擋而返到這裡,刮南風時受雪山峰和郝山峰阻擋也返到這裡,東西風更是受南北山脈挾持直入這裡,所以有“無風三尺浪,有風颳掉頭”之說。當然,這裡所說的“浪”指得是風浪,“頭”也只能是指帽子和樹頭了。 傳說在黑風口處原有個山洞,洞裡有條大蟒,頭如油簍,腰似水桶,身長三丈。平時在洞裡氣喘吁吁,弄得滿山雲霧繚繞。一旦出洞便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遮天蔽日。自從李逵在此鎮守,那大蟒至今沒再顯現過。
如今,為再現當年李逵把關的英勇形象,於黑風口南端左側樹起六米多高的李逵雕塑像一尊。你看他,豹眼圓睜,鬍鬚怒張,頭戴一頂破頭巾,身穿一件布背心,裸露著胸膛,雙手各持一把板斧,雙臂上青筋畢露,腳穿草鞋,堅實的腳步,似要踏平世間不平事。他邁開大步既像是在把守關口,又像是在隨時聽令。讓人聯想到《水滸傳》中李逵:他快人快語,表里如一,容不得偽君子的逢場作戲;他又心地善良,天真憨厚,即使遇到像李鬼那樣”敗壞爺爺名聲“之徒,當聽說李鬼家中還有九十歲的老母奉養時,非但不殺他,還給他十兩銀子;當老母被老虎吃掉時,他痛心疾首,大哭一場,淚濕衣襟。施耐庵有詩讚曰:
梁山泊里無奸佞,
忠義堂前有諍臣。
留得李逵雙斧在,
世間直氣尚能伸。
在李逵塑像北側近旁,還建起“黑風亭”一座,以供遊人休憩,可遠眺大寨、左右軍寨和瀏覽杏花村佳景。黑風口北端西側,一塊自然巨石上鐫刻著著名書法家沙孟海手書的“黑風口”三個大字,筆力雄健蒼勁,與李逵塑像風格諧調,渾然一體,增添了黑風口雄偉、險惡氣勢。
宋江大寨
座落在主峰虎頭峰上,構思縝密,具有強大內聚力,是義軍頭領居住的軍事重寨,寨中央為聚義廳,是義軍首領商議軍情,調兵遣將,排定座次的場所。聚義廳後為精忠廟,廟內塑有宋江、盧俊義、吳用三位頭領塑像,牆壁上鑲嵌著反映水滸故事的大型唐三彩壁畫《水泊英雄聚義圖》,東西廂房有三十六天罡星塑像,堂前立有“替天行道”杏黃大旗和當年的旗桿窩遺址。聚義廳和三十六天罡星印證了《宋史》載“宋江等三十六人,橫行河溯,官軍數萬莫敢攖其鋒”的記述和水滸的描繪,到此,喚起人們無限的遐思。聚義廳西側有宋江井和石碣亭,石碣亭供奉石碣一塊,相傳是水泊英雄大聚義時應天象從地下掘出,上有一百零八將星座名號,為梁山增添了許多神秘的傳奇色彩。宋江帶領的義軍革命,為天下不平人大大地鳴發了聲氣,一次又一次地打擊了高低各級貪官惡吏,重力震撼了奸臣當道的腐朽皇朝。但是,由於宋江集團核心思想的妥協性,最終把聲勢浩大的革命隊伍推向了死胡同,革命慘烈失敗。詩人陳志歲《題梁山》詩曰:
聚義廳聚義廳
好漢登高一擂鼖,不平世界颶摧雲。
到頭反被奸人笑,兩字招安覆了軍。
左右軍寨
左右軍寨與宋江寨成“品”字形對峙,左軍寨雪山峰上有練武場、點將台、觀武台、比武場、左寨七英塑像,右軍寨郝山峰上有仗義疏財台、楊志試刀石、滾木擂石關、炮台關等,當年梁山好漢就在這裡“論秤分金銀,異樣穿綢錦”,肝膽相照、仗義疏財、不分貴賤、八方共域、異姓一家。
杏花村
梁山東南麓,有遠近聞名的十里杏花村,每到陽春三月,十里杏花競相開放,爭奇鬥妍,傳說即是《水滸傳》中描寫王林賣酒的地方。杏花村裡有一眼泉水清澈,甜如甘露的“八角琉璃井”,傳說當年王林用這甘甜清澈的井水釀出了溢香十里的“杏花酒”,鎮守黑風口的李逵被酒香所誘,經常光顧王林酒店開懷暢飲,並引出一個李逵負荊請罪的故事。一天,李逵到“王林酒店”,只見王林遍體鱗傷,見到李逵哭著說,頭天有兩個漢子自稱是梁山頭領宋江和魯智深,吃喝完後,搶走俺那如花似玉的閨女,黑旋風聽後,氣得牙咬得咯嘣咯嘣響,手拿兩把大板斧,闖到忠義堂,砍倒杏黃旗,要殺宋江和魯智深,幸被眾好漢死死拉住,後來真相大白,捉住了兩個冒充宋江和魯智深的強盜,李逵深感自己魯莽,為求得寬恕,便背著荊條,讓兵卒把他綁上向宋江請罪。
杏花村杏花村

宗教廟宇

蓮台寺
建於唐代,坐落在雪山峰南麓西段。修復前已被開山採石破壞,只保留有唐代雕刻的一尊四米高束腰蓮台石佛雕像和一統清代的石碑。蓮台上坐著的那尊佛象,據傳說是被玉帝冤殺的梁山春神!
一年春天,在王母娘娘定期舉行的蟠桃會上,值日星宿喝醉了,向下看時,誤把漫山遍野的杏花看成一片白雪,認為是春神失職而未開春門,便奏明玉帝,派天兵天將把她殺了。八仙知道後感到事情蹊蹺:梁山春神向來忠於職守,深得百姓愛戴,不可能失職。所以便下界私訪。當看到盛開的遍野杏花,銀裝素裹,恰似雪的世界,便什麼都明白了,遂立即稟報玉帝,但事情已無法挽回。玉帝便說:“給她立個替身吧!”這就是蓮台佛象的由來。
武則天當政時,知道了這一原委後,趁去泰山封禪之際,專門在梁山停留,對梁山春神舉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動,還在蓮台寺留宿了。當然,所謂“玉帝”、“春神”都是道教的產物,佛寺怎么會供奉“春神”呢?只是傳說而已。
據說在蓮台寺大殿內曾有“唐朝創建,魯王重修”句。魯王乃朱元璋第十子朱檀。據明史載:“魯荒王檀,太祖第十子,洪武三年生,生兩月而封,十八年就藩兗州,好文禮士,善詩歌,餌金石藥,毒發傷目,帝惡之,二十二年薨,謚曰荒。”魯王朱檀,十五歲就藩兗州後,信奉了道教,終日焚香誦經,燒煉仙丹,求長生不老之藥,結果“餌金石藥,毒發傷目”,僅活到19歲,就中毒身亡,朱元璋得知後又疼又氣,認為他的行為荒唐,謚曰“荒王”,魯荒王陵(在今鄒城市)由此而來。有一年,朱檀到蓮台寺降香,時值他的右手一指被人砍去,主持僧一見,便問根由,之後說:“今殿上有一指,不知可否補其斷指?”說罷,取出手指。朱檀一看,竟是自己被砍去的手指,遂對上,數日長好如初。魯王認為這是神佛造化,為感恩出資重修蓮台寺,並將竣工之日定為每年的香火大會,一直延續至今——這一天就是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日。
蓮台寺從創建起,歷代都有重修,規模也越來越大。最後一次重修在清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據這次《重修蓮台寺碑記》記載,“山門南向,小路砌石而成,盤曲而上。進入寺院,有大殿兩廓,規模不甚寬闊,古柏參天,青石托地,環境幽雅。寺門石柱對聯云:
夜杵發疏鐘,閒松野草間,鶴唳一簾煙月;
晚霞開寶剎,剩水殘山外,牛臥三畝雨花。
大殿東西有三院,東為準堤,石庭隱曲;西為接引,庭敞豁朗,饒有別趣。由角門石徑北上,陡崖高丈余,闊八九尺。上刻石佛法像,色如古銅,扣之有聲。坐下蓮盆,則因石為之。另一院,院中有‘二層石洞’,洞內刻小佛像。”(見《濟寧山水志》)
“蓮台”稍東處屹立著一座七級佛塔,塔上刻有“圓寂本師和尚覺靈”幾字,這就是明朝抗倭高僧東魯西竺禪師的靈塔。塔上西竺禪師趺坐蓮花之上,造型古拙、生動。靈塔前有一刻有“東魯西竺禪師銘志”的石碑,是明代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所立。據碑文記述,東魯西竺禪師俗姓王,祖籍山東萊州府掖縣神山鄉朱宋社。自幼棄俗出家,落髮於金台白塔院,“投禮禪僧道聰為師”,後受佛戒,嗣法於高峰門下。第九代傳法宗師天恩,“付囑來源,賜號西竺禪鈉接續命脈”。其後,雲遊各地,在長耳定光佛修行成道之處的浙江南高峰下,創建西竺禪庵,“大弘高峰正宗,廣傳佛祖心印法”,遂成為一代宗師。明嘉靖年間,“倭寇侵國犯境,總兵諸將莫克敵之。”在國家面臨著異族侵略的危難時刻,東魯西竺禪師挺身而出,“為國從請,率領僧兵三千餘眾”,英勇抵抗倭寇侵略。經過浴血奮戰,“剿絕胡夷,掃蕩無餘”,為國立下大功。一年後,東魯西竺禪師來到山東,聞梁山有古蹟梵王蓮台,恰梵王宮落成,遂應眾僧所請,就居梵王宮大弘經史,開宗講禪。嘉靖四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東魯西竺禪師圓寂於梁山。兩年後,弟子們感其恩德,命工琢塔、勒石建碑。這就是“東魯西竺禪師銘志”石碑的由來。
值得一提的是,“東魯西竺禪師銘志”碑文記載的靈塔和碑銘落成時間“大明嘉靖四十四年歲次旃(音zhan)蒙赤奮陸陽中呂蓂(音ming)生四莢吉旦”令人費解。據王學真先生的解釋,“吉旦”即良辰;“旃蒙赤奮”是我國古代星歲紀年法中的名稱,他同十天干十二地支相對應,《爾雅·釋天》云:“(太歲)在乙曰旃蒙”,“在醜曰赤奮”,故“旃蒙赤奮”即乙丑年;“陸陽中呂”表示的是月份,陸陽即六律,意即樂律,上古時代人們把樂律和曆法聯繫起來,一年十二月正好同十二律相適應,後世常用十二律的名稱代表時令月份,中呂是十二律中的一個名稱,《禮記·月令》云:“孟夏之月(四月),律中中呂”,故“陸陽中呂”亦即四月;“蓂生四莢”表示的是日期,“蓂莢”亦名歷莢,《白虎通·符瑞》云:“蓂莢者,樹名也。月一日一莢生,十五日畢,至十六日一莢去,故莢階而生,以明日月也”,就是說,從初一日到十五日每天生一莢,十六日後,每天落一莢,所以,看莢數的多少可以知道是何日,“蓂生四莢”即初四日。“旃蒙赤奮陸陽中呂蓂生四莢”就是乙丑年四月四日。象這樣星歲紀年、律呂紀月、蓂莢紀日的方法極為罕見,故錄之。
在蓮台寺東南石徑南側,有一眼泉水清澈、甜如甘露的石井,井口八角,俗稱“八角琉璃井”,該井建於明代,據說泉眼直通東海,逾千年不乾。井口用大塊方石砌成,井壁用琉璃方磚砌壘,徑約3米,深約5米。《壽張縣誌》稱之為“石井甘泉”,並列為壽張八景之一。清·滕永楨留有詩讚曰:
梵宮古井法輪圓,穿透雲根湧出泉。
派接恆河歸淨域,味同液露洗心田。
洞虛照徹壺中月,淵極深沈地底天。
靜看光明錢載鑒,何妨醉後學逃禪。
另據《梁山縣誌》記載,蓮台寺“台在梁山前隅,如蓮花突起。邑人因鐫神像,供奉龕焉。高約丈余,晴雨生色”,故“蓮台春色”被列為地方名勝之一。
而今的蓮台寺是進入新世紀後因勢而建,雖未必直追原貌,卻也引人入勝。特別是在陽春時節,杏花村一片段預告海似雲如霞、香飄四野,香客遊人如織,是梁山重要景點所在。
法興寺
也叫下蓮台寺,初建於唐朝,重修於清朝。唐代曾為佛教勝地,占地二百餘畝。明代法興寺住持東魯西竺禪師帥僧兵三千餘人開赴東南沿海協助戚繼光抗擊倭寇,使法興寺聲明遠震。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路經梁山泊時也曾經進寺與主持對詩。法興寺僅存大殿、廂房遺址、鐘架,抗倭英雄東魯西竺禪師墓塔、墓碑等。
法興寺法興寺
後在浙江南高峰下,創建西竺禪庵,成為一代宗師。在梁山開宗講禪。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四月二十一日。

地質景觀

鳳山溶洞2012年11月18日,山東省梁山縣梁山街道鳳山村腳下發現天然鳳凰山溶洞。日前,由山東省物化探勘查院等研究部門組成的考察隊,對梁山縣鳳凰山溶洞進行了實地勘察。據探測,鳳凰山溶洞是由於溶蝕和崩塌作用在鳳凰山中部岩層面發育形成的,就面積而論溶洞高度約7米,裡面有三個溶洞,面積最大有1130平方米。這個溶洞為山東省第一,在我國北方也實屬罕見。它對於推斷我國北方的古氣候和恢復古自然地理環境,有著極其重要的科學價值。
梁山溶洞梁山溶洞

水泊遺蹟

水泊形成

北宋以後,黃河河水多次自滑州一帶決入曹、濮、濟州地區,巨野澤西南上游因受黃河泥沙的淤高,湖區向北(下游)相對低洼處移動。公元944年,黃河在滑州決口,由於巨野澤南岸淤高,洪水遂北移蓄積於巨野澤北岸的梁山地區,從而形成了著名的梁山泊。1019年、1077年兩次河決,洪水均由澶、滑二州東注梁山泊,湖面大為擴展。水滸傳中所稱的“八百里梁山泊”正是北宋中後期梁山泊擴展到極致時浩淼無邊的壯觀景象的反映。《水滸傳》描寫到:“周圍港汊數千條,四方周圍八百里”,“山排巨浪,水接遙天”。據史志和有關資料記載,宋時的梁山泊,南到今巨野縣城北10公里處,東南到嘉祥梁寶寺一帶,東到梁山以東10公里處,北到梁山以北35公里的斑鳩店一帶,西到今黃河,方圓(周長)約200公里,面積達1500平方公里左右。梁山泊的生態環境十分和諧,岸邊有垂楊綠柳,湖上有鷗鷺翔集,荷花滿望,漁歌唱和。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轍途經此地,恍然有置身江南之感,禁不住在《梁山泊見荷花憶吳興》(之一)中寫道:
花開南北一般紅,路過江淮萬里通
飛蓋靚妝迎客笑,鮮魚白酒醉船中。
從梁山泊的形成來看,面積大小與黃河注入的水量有密切關係。1128年,南宋將領杜充為阻止金兵南下,扒開黃河大堤,造成黃河大改道,由泗入淮。黃河的南徙造成梁山泊水源斷絕,湖面開始縮小。後來,梁山泊周圍露出大片淺灘,當地百姓耕作其上。1180年左右金朝政府開始於此屯田。1190-1195年有人建議,決河水使入梁山泊,制止湖面縮小,但此時湖底已經大為淤高,建議作罷。
到了元朝末年,河決白茅(在今曹縣),水勢北侵安山,金代以來墾闢成農田的湖床地區又成澤國,但為時不長。
明中葉特別是1546年以後,黃河下游多支分流的局面結束,北岸築堤防,不使北決,造成梁山泊來水斷絕,沿湖居民復將其墾為農田,湖面日益縮小,至清康熙初年完全淤平,梁山周圍盡成平陸。

葦盪春色

梁山蘆葦,桿細穗大,隨風搖曳,別有一番水泊好漢們的遺風!纖細而不失雄壯,樸素而不失優雅,大有風風火火闖九州的風範!真正是嘆為觀止。長長的運河,南、北兩望,只是這裡一片的蘆葦最旺盛,是僅存的原來真正的“水泊梁山”里的原生態蘆葦。現存民謠為證:
蘆葦高,蘆葦長,蘆花似雪雪茫茫。蘆葦最知風兒暴,蘆葦最知雨兒狂。
蘆葦高,蘆葦長,蘆葦盪里捉迷藏。多少高堂名利客,都是當年放牛郎。
蘆葦高,蘆葦長,隔山隔水遙相望。蘆葦這邊是故鄉,蘆葦那邊是汪洋。
蘆葦高,蘆葦長,蘆葦盪邊編織忙。編成捲入我行囊,伴我從此去遠航。
蘆葦高,蘆葦長,蘆葦笛聲多悠揚。牧童相和在遠方,令人牽掛爹和娘

千年宋蓮

梁山宋蓮葉小實圓,蓮子味道發苦發澀,不同於其他各地的荷蓮,是八百里水泊固有的原產植物,也是是水滸故里的活見證,
在水泊梁山風景區梁山虎頭峰南側的梁山泊平原水庫施工現場發現了大面積的千年蓮子,雖然時間久遠,但依舊能夠開花結果。發現的千年蓮子位於地下大約6.5米處。此處有一層黑色的腐殖土,當地百姓稱其為“宋江土”,“宋江土”比較乾燥,一層一層的揭開,還能清晰的看到水草根莖的痕跡,這些千年蓮子就藏在這些黑色的宋江土中,蓮子呈橢圓形,深褐色,大小和花生米相似。經相關部門考證,這些蓮子已有大約一千年的歷史。
五代至北宋,黃河多次潰決,大水匯於梁山腳下,形成八百里水泊。北宋末年,宋江等廣結天下英雄好漢聚義梁山,憑藉水泊天險行俠仗義,演繹了一幕幕驚天地泣鬼神的歷史活劇。後因黃河改道,泥沙淤積,梁山泊變成了沃野千里的大平原。此次蓮子的發現位置距離梁山虎頭峰南側不到2公里,進一步證明了當年宋江等好漢在此聚義梁山,對水滸的研究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水滸文化節

梁山國際水滸文化節:1994年和1995年梁山舉辦了兩屆水滸文化節。2007 年開始繼續舉辦這一節慶活動,由山東省旅遊局、濟寧市人民政府主辦,濟寧市旅遊局、梁山縣人民政府承辦。其宗旨是 “展示水滸文化,打造水滸名城,推動經濟發展,共建和諧梁山”,主要活動內容包括新聞發布會、開幕式、大型文藝晚會、宴賓酒會、水滸文化展示、武術表演賽、水滸文化高層論壇、景區遊覽(包括好漢品美酒、佇列表演及舞龍、舞獅、鬥雞、斗羊、漁鼓、蓮花落等傳統民間藝術展演活動)及經貿招商活動(與梁山專用汽車展銷會結合)。
這裡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這裡有京杭大運河曾流經的古鎮、古碼頭;這裡有江北最大的生態旅遊湖泊;這裡有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故事發生地——水泊梁山;這裡就是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著名的文化旅遊城市——濟寧。濟寧歷史文化悠久,是東方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濟寧風光秀麗宜人,是親近自然、流連山水的極佳去處。著名的風景名勝有:嶧山、水泊梁山、尼山、石門山、鳳仙山、微山湖、北湖、泉林、京杭大運河等。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優勢,濟寧每年都要舉辦一系列的旅遊節慶活動,如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梁山國際水滸文化節、微山湖荷花節、嶧山古廟會、省級特色旅遊村郝山頭村古廟會等。
濟寧梁山國際水滸文化節迄今已經成功舉辦了三屆,取得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力和轟動的效果,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濟寧,了解了梁山,為當地的旅遊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
水泊梁山曾於93年舉辦了首屆國際水滸文化節,94年第二屆國際水滸文化節,97年9月17日-26日舉行了第三屆國際水滸文化節。以“弘揚水滸文化,打造旅遊名城,建設和諧梁山”為宗旨,以“水滸故地,魅力梁山”為主題,著重安排了陣容強大、精彩紛呈、央視全程錄播的文藝晚會,底蘊深厚、藝術獨特的傳統水滸文化展示,專家雲集、盛況空前的水滸文化高層論壇,精彩紛呈、特色突出的梁山武術系列節目,精心策劃的梁山景區遊覽、“水滸之旅”啟動暨百家旅行社簽約儀式等主體活動。
水泊梁山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梁山縣境內,由梁山、青龍山、鳳凰山、龜山四主峰和虎頭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黃山等七支脈組成,占地面積3.5平方公里。古典名著《水滸傳》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北宋末年,宋江結天下英雄好漢,憑藉水泊天險,替天行道,除暴安良,聲震天下。雖經八百多年歷史滄桑,英雄好漢的蹤跡仍歷歷在目。梁山風景區景點星羅棋布,梁山民風淳樸,武術表演、鬥雞、斗羊別具特色。梁山是中國武術四大發源地之一,把水滸旅遊與中國武術結合起來,開展武術比賽、武術表演、武術修學旅遊、武術研究等活動,吸引水滸愛好者和武術愛好者匯集梁山,以武促旅,前景廣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