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學理論

格式塔心裡理論是現代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先驅,於本世紀初由德國心理學家韋特墨(M.Wetheimer,1880~1943)、苛勒(W.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 在研究似動現象的基礎上創立的。該學派反對把心理還原為基本元素,把行為還原為刺激-反應聯結。他們認為思維是整體的、有意義的知覺,而不是聯結起來的表象的簡單集合;主張學習是在於構成一種完形,是改變一個完形為另一完形。所謂格式塔,是德語Gestalt的譯音,意即“完形”;他們認為學習的過程不是試嘗錯誤的過程,而是頓悟的過程,即結合當前整個情境對問題的突然解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格式塔心理學理論
  • 外文名:相近相似封閉
  • 提出:韋特墨
  • 產生背景:資本主義二、三十年的迅速發展
完形法則,產生背景,代表人物,研究對象,主要實驗,基本觀點,學派貢獻,

完形法則

1. 相近(Proximity)。 距離相近的各部分趨於組成整體。
2. 相似(Similarity)。 在某一方面相似的各部分趨於組成整體。
3. 封閉(Closure)。 彼此相屬、構成封閉實體的各部分趨於組成整體。
4. 簡單(Simplicity)。 具有對稱、規則、平滑的簡單圖形特徵的各部分趨於組成整體。
以上這些組織規律即是所謂的“”(Law of Organization),是心理學家在認知領域中的研究成果。 格式塔在德語中就是“整體、形狀”的意思,因此,格式塔理論,也被稱作為“完形理論”。
在與地理環境、行為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人被視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在1924年寫道,人類是一個整體,其行為並非由作為個體的人所決定的,而是取決於這個整體的內在特徵,個體的人及其行為只不過是這個整體過程中的一部分罷了。格式塔理論恰好能解釋這整體的內在特徵。

產生背景

格式塔心理學產生有深刻的社會背景。德國自1871年實現全國統一後,資本主義工業經過二、三十年的迅速發展,到20世紀初迎頭趕上並超過了老牌的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一躍成為歐洲最強硬的政治帝國。德國以最新呢起的力量,要求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積極參與瓜分世界的罪惡活動。後來更是妄圖稱霸世界、征服全球,使全世界歸屬於德意志帝國的整個版圖中。在意識形態中,強調主動能動、統一國民意志、加強對整體的研究。德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領域的研究,都被迫適應這一背景和潮流,心理學自然也不可能例外,格式塔心理學不過是這一社會歷史條件下的一種產物。
同時格式塔心理學的產生有還有其哲學思想淵源,大體可歸納為兩個方面:
一、19 世紀末20世紀初,科學界出現了許多思想潮流,對格式塔派心理學家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物理學界在這一時期拋棄了機械論的觀點,承認並接受了場的理論。場可以用磁力現象加以解釋:把鐵屑撒到一張紙的上面,當紙下放有一塊磁鐵並移動時,鐵屑會隨著磁鐵向同一方向移動.並排列成特殊的形狀。鐵屑很明顯地受到了磁鐵周圍磁力場的影響,這個場不是個別物質分子引力和斥力的總和,而是一個全新的結構。格式塔心理學家試圖用場論解釋心理現象及其機制問題。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中提出了一系列新名詞:“行為場”、“環境場”、“物理場”、“心理場”、“心理物理場”等。普朗克是現代理論物理學家,對場論有過重大貢獻,他強調事件的自然屬性及對量的測定背後特殊過程的探討,他反對經驗論和對量的測定的過分倚重。苛勒在1920年出版的《靜止狀態中的物理格式塔》一書的序言裡專門向普朗克致謝。苛勒在此書中採用了場論,認為腦是具有場的特殊的物理系統。他試圖說明物理學是理解生物學的關鍵,而對生物學的透徹理解又會影響到對心理學的理解。
二、就心理學本身而言,對格式塔心理學產生直接影響的主要有和這兩個人物。而格式塔心理學的學術淵源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末葉的“形質學派”。著名的心理學史專家(,1886~1968)明確指出:“格式塔心理學在系統上起源於形質學派,有些關於知覺的實驗研究也由這個學派作一倡導”。

代表人物

格式塔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韋特墨考夫卡和柯勒.
從一開始起,韋特墨就與他的兩個學生、助手和同事苛勒和考夫卡分享他的觀點。可以說,這三個人的觀點和理論幾乎是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的。他們三人都畢業於柏林大學,後來又一起成為柏林學派的核心人物。1921年,他們一起在德國創辦了《心理學研究》雜誌,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
很多學者對這一理論的形成發展做出了貢獻,如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Ernst Mach,尤其是Christian von Ehrenfels、Max Wertheimer,Wolfgang K.hler,Kurt Koffka以及Kurt Lewin,他們都極力反對構造主義元素學說用元素解構的方法對心理事件、心理概念及行為進行心理分析。不幸的是,納粹勢力在德國的興起中斷了格式塔理論在德語世界的研究與發展。 Koffka、Wertheimer、K.hler、Lewin等人也被迫流亡到了美國。

研究對象

格式塔心理學雖然與構造主義行為主義有諸多的分歧和爭論,可是在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方面卻不謀而合。它既不反對構造主義把直接經驗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也不反對行為主義視行為為研究主題,聲稱心理學是“意識的科學、心的科學、行為的科學”。格式塔心理學家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直接經驗和行為。格式塔心理學家不反對把意識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並認為行為主義不用意識建立一種心理學是荒謬絕倫的,但為了避免誤解起見,他們儘量不用“意識”一詞,至於完全與意識一詞有同義的字,苛勒即用“直接經驗”代之。行為也是格式塔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考夫卡指出,“心理學雖可成為意識或心靈的科學,然而人們將以行為為研究的中心點”,因為“從行為出發比較容易找到意識和心靈的地位”。
格式塔心理學家們在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問題上,同樣既不反對構造主義所強調的內省法,也不反對行為主義所依靠的客觀觀察法,認為這兩種方法都是心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不過他們做了一些改進和修正。
由於格式塔心理學家把自然觀察到的經驗作為研究對象,所以知覺結構原則就成了他們早期研究的重點。韋特墨在1923年就指出人們總是採用直接而統一的方式把事物知覺為統一的整體,而不是知覺為一群個別的感覺。後來,苛勒又進行了進一步分析,指出華生的刺激一反應理論易使人產生誤解。他認為反應很明顯地依賴於組織作用,於是他提出了一個新的公式:刺激叢一組織作用一對組織結構的反應。格式塔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實驗,提出了諸多組織原則,它們描述了決定人們如何組織某些刺激,以及如何以一定的方式構造或解釋視野中某些刺激變數。

主要實驗

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實驗研究:
似動現象是指,兩個相距不遠、相繼出現的視覺刺激物,呈現的時間間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間,那么人們看到的不是兩個物體,而是一個物體在移動。例如,人們看到燈光從一處向另一處移動,事實上是這隻燈息了,那隻燈同時亮了。這種錯覺是燈光廣告似動的基礎。在韋特墨之前,人們一般都認為這種現象並沒有什麼理論上的意義,只不過是一些人的好奇心罷了。然而,對韋特墨來說,這種現象正是不能把整體分解成部分的證據。這種現象的組成部分是一些獨立的燈在一開一關,但組成一個整體後,給人造成這些燈在動的印象。
似動現象是形成格式塔心理學的基礎。開始時,它主要關注的是知覺。如右圖所示,如果你對著它多看一會兒,就會感到這些線條在移動。但倘若把每條線都分開,就不會有似動現象。後來,格式塔心理學還研究了其他方面的課題。它把重點放在整體系統上,在這個系統中,各個部分是以一種能動的方式相互聯繫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僅根據各分離的部分,無法推斷出這個整體。例如,漩渦之所以會那樣,並不是由於它所包括的那些具體水滴的原因,而是由於水的運動方式。如果把旋渦分解成水滴,就無法理解漩渦這種現象了。又如曲調,因為曲調取決於音符之間的關係,而不是音符本身。為了強調這種整體性,韋特墨採用的德語“Gestalt(格式塔,或譯完形)”一詞,可以被翻譯成“形式(form)”、“型式(pattern)” 、“形態(Configuration)”等,意思是指“能動的整體(dynamic wholes)”。由於韋特墨發起的這場運動關注的是這類完形或格式塔,所以人們把它稱為“格式塔或完形心理學”。
2.整體與部分
格式塔心理學家把重點放在整體上,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承認分離性。事實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個分離的整體。例如,格式塔心理學家特別感興趣的一個研究課題,就是從背景中分離出來的一種明顯的實體。他們是用“圖形與背景”這個概念來表述的。他們認為,一個人的知覺場始終被分成圖形與背景兩部分。“圖形”是一個格式塔,是突出的實體,是人們知覺到的事物;“背景”則是尚未分化的、襯托圖形的東西。人們在觀看某一客體時,總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圖形的。重要的是,視覺場中的構造是不時地變化著的。一個人看到一個客體,然後又看到另一個客體。也就是說,當人們連續不斷地掃視環境中的刺激物時,種種不同的客體一會兒是圖形,一會兒又成了背景。說明這種現象的一個經典性例子是圖形與背景交替圖。
3.頓悟實驗
1913 年至1917年,苛勒在騰涅立夫島的大猩猩研究站以大猩猩為被試,作了大量的學習實驗研究。這些研究主要是給大猩猩設定各種各樣的問題,並觀察大猩猩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表現。由於他做的實驗太多,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舉。茲僅舉兩項最有代表性和最有說服力的實驗,並加以說明。
“接竿問題”實驗
實驗時,大猩猩被關在籠內。大猩猩喜歡吃的香蕉放在籠外不遠的地方(即用一根竹竿夠不著,兩根竹竿接起來可以夠得著的地方)。籠內有一根較短的竹竿,籠外有一根較長的竹竿。
大猩猩為了取得香蕉,起初用那根較短的竹竿去夠香蕉,但竹竿太短,夠不到。猩猩常常將竹竿扔向香蕉,連竹竿也丟了。在用一隻取名為“蘇丹”的大猩猩做實驗時,出現了一個戲劇性的場面:蘇丹為了取得香蕉,用較短的竹竿撥到了另一根竹竿。當它玩弄這兩根竹竿時,好像突然明白了什麼,然後將兩根竹竿接起來(用較細的竹竿插入較粗的竹竿),用這根接起來的竹竿夠到了香蕉。這個過程是緩慢的,起初把兩根竹竿放在一起,蘇丹一看到兩根竹竿處於這種關係,就能夠突然地發現這種關係,然後一次又一次地反覆把一根竹竿插入另一根竹竿,從而移到遠處的香蕉。

基本觀點

1.學習即知覺重組或認知重組。
格式塔心理學家對學習的解釋,往往傾向於使用知覺方面的術語。學習意味著要覺察特定情境中的關鍵性要素,了解這些要素是如何聯繫的,識別其中內在的結構。所以,學習與知覺、認知幾乎是同義詞。
象其他學派的心理學家一樣,格式塔心理學家也認為,通過學習,會在頭腦中留下記憶痕跡,記憶痕跡是因經驗而留在神經系統中的。但格式塔心理學認為,這些痕跡不是孤立的要素,而是一個有組織的整體,即完形。因此,學習主要不是加進新痕跡或減去舊痕跡的問題,而是要使一種完形改變成另一種完形。這種完形的改變可以因新的經驗而發生,也可以通過思維而產生。格式塔學習理論所關注的,正是發生這種知覺重組的方式。所以,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一個人學到些什麼,直接取決於他是如何知覺問題情境的。如果一個人看不出呈現在他面前的問題,看不出各種事物之間的聯繫,那么他對事物的知覺就還處在無組織的、末分化的狀態,因而也就無所謂學習了。一個人學習的方式,通常是從一種混沌的模糊狀態,轉變成一種有意義的、有結構的狀態,這就是知覺重組的過程。
2.頓悟學習可以避免多餘的試誤,同時又有助於遷移。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通過對問題情境的內在性質有所頓悟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就可以避免與這一問題情境不相干的大量隨機的、盲目的行動,而且有利於把學習所得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去。 頓悟學習研究的代表人物韋特墨一開始從事格式塔心理學研究時,就特別關注學生在學校里的學習。可以說,他是為了學校實踐而研究學生的頓悟學習的。韋特墨認為,一些教師過於注重機械記憶,不惜犧牲學生的理解能力。因此,他把自己的研究指向發現使學生能有更多頓悟發生的學習方式。他在《創造性思維》一書中,區別了兩種類型的問題解決辦法:一類是只有首創性的和頓悟式的解決辦法;另一類是不適當地套用老規則,因而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韋特墨最喜歡引用的一個例子是,一位在病房裡值夜班的護士,到了深夜11點時,把一個病號叫醒說:“現在到了你該吃安眠藥的時候了。”這是不考慮與問題情境有關的特徵機械運用規則而導致愚蠢行為的一個典型事例。
頓悟學習的核心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質,而不是無關的細節。遺憾的是,一些教育工作者看不到這一點。韋特墨在《創造性思維》中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韋特墨認為,學校學習的目的,是要把習得的內容遷移到校外情境中去。通過機械記憶習得的內容,只能被用於非常具體的情境中去,即套用於類似於最初學習時的情境中去,只有通過頓悟理解的內容才能成為學生知識技能的一部分,隨時可用於任何情境中的類似的問題上去。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韋特墨經常用學生學習如何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為例。
3.真正的學習是不會遺忘的。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通過頓悟獲得的理解,不僅有助於遷移,而且不容易遺忘。現在幾乎每一本心理學教材都提及著名的遺忘曲線,即艾賓浩斯1885年的無意義音節的遺忘曲線。但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人類所學習的內容,都是有意義的。無意義音節的遺忘曲線在人類學習中並沒有什麼指導意義。恰恰相反,通過頓悟習得的內容,一旦掌握後,永遠也不會遺忘。
頓悟將成為人們知識技能中永久的部分。用現代認知信息加工心理學的術語來說,頓悟的內容是進入了長時記憶將永遠保留在學習者的頭腦中。
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只能按學習的順序告訴別人他學了些什麼的學生,實際上是沒有理解所學的內容(即沒有經過認知重組,因而既無法遷移,也不能保持長久)。有人在一項實驗中,把149162536496481寫在一張卡片上,要一組被試看15秒鐘,然後試圖回憶它。這是一項相當困難的任務。在一般情況下,除了記住其中少數幾個數字外,沒有人能全部記住。但在給另一組被試看這張卡片之前,告訴他們在試圖記住它以前,先想一下這些數字為什麼這樣排列,是否有規律可循。結果不少被試都覺察到,這些數原是用1到9的平方排列起來的。這樣一來,回憶這些數字就毫無困難,哪怕是在幾周或幾個月之後也能輕易做到 (Katon,1940)。
4.頓語學習本身就具有獎勵的性質。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學習常常會伴隨著一種興奮感。學習者了解到有意義的關係、理解了一個完形的內在結構、弄清了事物的真相,會伴有一種令人愉快的體驗。例如,一些人對智力拚圖、字迷填空玩得津津有味。有時看上去簡直不大可能完成,但越是這樣,當他們突然發現解決辦法時,就越會有一種獲到頓悟的快感。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人類所能具有的最積極的體驗之一。
基於上述原因,格式塔理論家經常抨擊濫用各種外部獎勵,諸如使用糖果、好分數、五角星或金錢之類的東西來驅動學習。當然,在沒有其它誘因動機時,在不可能用頓悟的方式來理解學習時,也不妨可以使用一些外部獎勵。但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意識到,不加區分地使用獎勵物,可能會使學生分心,不把心思用在學習上,而只關心能得到什麼獎勵上,從而不可能達到對問題情境有頓悟的理解。就一般而言,達到理解水平本身就具有自我獎勵的作用。
5.頓悟說及對嘗試錯誤說的批判。
苛勒認為靈長類動物具有和人類有些相似的智慧行為,這種行為的明顯特徵在於它是在對整個情境完全概覽後產生的。這種智慧行為是一個連續的順利的過程,這一過程作為-個整體,是和情境的結構,和其各組成部分的關係相適應的。苛勒的實驗表明猩猩在行動之前,已經領會到了自己的動作為什麼進行,怎樣去進行以及最終的結果為何,領會到了自己的動作與情境,特別是和目的物之間的關係。在苛勒看來,猩猩對問題的解決並非是一種盲目嘗試錯誤的過程,而是處於對問題產生了頓悟。他把這種“從一開始就考慮到情境結構的行為”稱為頓悟,他為頓捂定了這樣一個標準:“參照場的整個形勢,一種完善解決的出現。”
有人在1964年對頓悟做了很透徹的分析:“這樣一些問題的解決,看來是突然來到的,儼如包含著能達到預期目的的整個錯綜複雜的手段在內的。一個新‘完形’,在動物的意識中突然出現;它確實好像‘頓悟一閃’而引起的適宜的動作。”
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學習是一種智慧行為,是一種頓悟過程,需要有理解、領會與思維等認識活動的參與,並且它是一種突現、速變、飛躍的過程。頓悟學習有其特點,可歸納如下:問題解決前尚有一個困惑或沉靜的時期,表現得遲疑不決,有長時間停頓;從問題解決前到問題解決之間的過渡不是一種漸變的過程,而是一種突發性的質變過程;在問題解決階段,行為操作是一個順利的不間斷的過程,形成一個連續的完整體,很少有錯誤的行為;由頓悟獲得的問題解決方法能在記憶中保持較長的時間;由頓悟而掌握的學習原則有利於適應新的情境,解決新的問題。 格式塔學派頓悟說桑代克嘗試錯誤說是針鋒相對、勢不兩立的。
韋特默曾對思維問題進行過系統的研究,他把頓悟學習原理運用到人類創造性思維探討中,並建議通過把握問題的整體來進行這種思維。他的遺作《創造性思維》於1945年出版,書中研究了從兒童解決簡單的幾何問題的過程一直到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的思維過程,以各個不同的年齡和難度不同的問題為依據,發現在各個解決問題的水平上都有創造性思維過程的例證。
韋特默認為要想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必須讓整體支配部分。即使在必要的關注問題的細節時,也決不能忽視問題的整體。必須把細節放在問題的整體中,把它們與整體結構聯繫起來加以考慮。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由整體到部分的思維。他認為要使人們順利地解決問題,必須把問題的整個情境呈現出來,使之能對問題有個完全概觀,決不能像桑代克那樣,有意地把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藏起來,迫使被試不得不去盲目試誤。
韋特默強烈反對由試誤說條件反射說所引發出來的在教育領域中所採用的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的方法。他認為盲目的重複訓練和死記硬背很少有創造性成分,“因為它容易導致極端機械化的行為習慣,導致盲目性和奴隸式地操作的傾向,而不肯於動腦,不能夠自由地對待問題。”他指出教師在教學中首要的任務是幫助學生通覽問題情境,使他們明白怎樣去解決,為什麼這樣解決問題,爭取在理解、領會問題的前提下,產生頓悟。學生也不能過分依賴教師和權威,機械地記住一些法則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便以為萬事大吉了。例如,要求用六根火柴組成四個等邊三角形,如果只從平面上考慮問題,打不破原有的框框和定勢,便無法解決。再比如高斯10歲那年,數學老師出了一道題,要學生把1到100的數相加起來(即1+2+3+,…,+100),比高斯大的孩子,悶著頭一個數一個數地相加,高斯卻不著忙,認真考慮一番後,用他從未學過的求等差級數前n項和的方法算出了得數5050。
韋特默認為學習貴在打破舊有知識和模式的束縛,爭取在對問題領域的基礎上產生頓悟,掌據解決問題的原則,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促進智力水平的提高。

學派貢獻

1.對馮特元素主義的反擊具有進步意義
格式塔學派行為主義幾乎在同一時間從德國和美國向馮特的元素主義及鐵欽納構造主義發難。但到了後期,兩者又逐漸分歧,並且針鋒相對了:格式塔學派主要反對馮特和鐵欽納將意識人為地分析為元素並無視價值在意識中的作用,行為主義則拒絕意識,把意識和內部心理活動排斥在心理學之外。黎黑曾指出,在格式塔心理學家們看來,“把整體分解為元素不僅是人為的,而且是無意義的,科學上也是無結果的,它不能揭示心理的任何東西”。這話雖然重了些,但卻不無道理,大量的事實也證明了馮特和鐵欽納的理論體系漏洞百出,舉步維艱。格式塔學派大膽地衝破了元素主義的束縛,積極而有成效地進行了大量的探索,並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這對促進心理學事業的繁榮和發展是大有脾益的。
2.格式塔學派引發了知覺心理學的革新
由於格式塔學派在知覺領域做了大量有目共睹的研究,使得經驗論、聯想論、官能主義的傳統方法逐漸讓位於先驗論整體論和突創論。知覺心理學也由感覺心理學的附庸變成一個獨立的分支,並在短時期內就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3.對人本主義心理學影響較大
與惠特海默、苛勒考夫卡一起在1921年創刊《心理研究》的戈爾德斯坦採用格式塔學派的整體觀,否定了原子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建人馬斯洛曾在他最崇敬的兩位老師之一的惠特海默指導下,研究整體論,形成了自己的整體分析的方法論,主張以此來研究人的經驗;羅傑斯也主張對人的心理事件或直接經驗進行現象描述和整體研究;羅洛·梅強調對主觀意識經驗的整體體驗和描述,主張存在分析的心理學,這些都表明了格式塔學派的潛在影響。
4.對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產生起了推動作用
格式塔學派強調整體、模式、組織作用、結構等在研究知覺的認識過程及高級心理過程中的作用,並注重人們對感覺信息輸人的組織和解釋的主動性,這些都成了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在方法論上,格式塔學派強調研究直接經驗,並主張用現象學的方法來研究它們,這也成了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基礎。可見,格式塔學派對認知心理學的影響和促進是極大的。正如羅伯特遜指出,認知心理學實際上是一種新格式塔現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