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蘭縣

東蘭縣

東蘭縣地處桂西北,雲貴高原南緣,紅水河中游;東傍金城江區,西界鳳山縣,南傍大化、巴馬縣,北鄰南丹、天峨縣,離自治區首府南寧市308公里,距河池市金城江區130公里。東蘭,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森林、生物、礦產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東蘭縣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素有“四鄉”之美稱。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蘭縣(壯文:Dunghlanz Yen)
  • 外文名稱:Donglan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 廣西壯族自治區 河池市
  • 下轄地區:東蘭鎮、隘洞鎮、長樂鎮
  • 政府駐地:東蘭鎮
  • 電話區號:0778
  • 郵政區碼:547400
  • 地理位置:廣西西北部
  • 面積:2415平方公里
  • 人口:30.45萬人(2013年)
  • 方言:西南官話桂柳片,壯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良風洞風景區
  • 車牌代碼:桂M
  • 行政代碼:451224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人口民族,環境,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罕見天坑,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社會保障,交通運輸,歷史文化,民間藝術,文物古蹟,旅遊,

建制沿革

秦朝,今縣地東部屬桂林郡地,西部屬象郡地。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縣地稱文蘭峒(土名木蘭峒),屬鬱林郡定周(今宜山)縣地。
東蘭縣城鳥瞰東蘭縣城鳥瞰
東漢三國時期,今縣地屬吳國鬱林郡地。
晉,屬桂林郡龍剛(今宜山)縣地。
南朝,沿襲晉制。
梁朝,今縣地改屬馬平郡
隋朝,屬鬱林郡。
唐代,今縣境分屬嶺南道和黔中道地域。
五代,今縣境屬楚。
宋崇寧五年(1106年),納土歸朝,置蘭州、文州,屬慶遠府轄地。
元代,蘭州改稱東蘭州,屬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州治今蘭陽。境內還有文州、安習州、忠州。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並安習州、忠州、文州入東蘭州,屬慶遠府管轄,州治今蘭陽。成化十一年(1475年),州治遷今武篆鎮舊州屯。嘉靖十四年(1535年),東蘭土知州韋起雲將州治由武篆遷至東院哨(今縣城)。歷經明、清,州縣治所均未變更。
清初,沿襲明制。雍正八年(1730年),改土歸流,稱東蘭州,屬慶遠府管轄。
民國元年,改東蘭州為東蘭縣,屬慶遠府管轄。2年,屬由南道管轄。16年屬田南區行政督察委員管轄。21年屬柳州民團區。23年屬百色行政監督區。
民國25年11月,改屬慶遠行政監督區。29年4月,慶遠行政監督區改為第七區行政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東蘭仍屬之。31年,第四、七區合併為第二區,治柳江。34年改屬第五區,治百色。38年改屬新成立的十二區,治鳳山
1949年11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東蘭縣。1950年元月,成立東蘭縣人民政府,屬宜山專區管轄。5月改屬百色專區管轄。
1965年8月,東蘭縣改屬河池專區(後改為河池地區)。2002年6月河池地區該設地級河池市,東蘭縣屬之。
1996年,東蘭縣面積2414平方千米,人口約27.4萬人。轄2個鎮、21個鄉(其中3個民族鄉):東蘭鎮、武篆鎮、泗孟鄉、隘洞鄉、切學鄉、坡拉鄉、太平鄉、四合鄉、五聯瑤族鄉、中山瑤族鄉、蘭木鄉、弄占鄉、長江鄉、蘭陽鄉、巴疇鄉、金谷鄉、堂房鄉、長樂鄉、三弄瑤族鄉、大同鄉、坡豪鄉、板坡鄉、坡峨鄉。縣政府駐東蘭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東蘭縣總人口246715人。其中:東蘭鎮36379人,隘洞鎮25989人,三石鎮13378人,武篆鎮13194人,長樂鎮18486人,泗孟鄉11484人,切學鄉7599人,坡拉鄉8381人,四合鄉4857人,五聯瑤族鄉5362人,中山瑤族鄉6836人,蘭木鄉8315人,弄占鄉6504人,長江鄉13811人,蘭陽鄉10013人,巴疇鄉7801人,金谷鄉10261人,堂房鄉4588人,三弄瑤族鄉4449人,大同鄉7034人,坡豪鄉6132人,板坡鄉5490人,坡峨鄉10372人。
2001年12月3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批准同意:將坡拉鄉與隘洞鎮合併為隘洞鎮,原坡拉鄉、隘洞鎮所轄的行政區域全部歸隘洞鎮管轄,隘洞鎮政府駐原隘洞鎮政府駐地(桂政函[2001]468號);將長樂鎮與坡豪鄉合併為長樂鎮,其所轄行政區域範圍是:原長樂鎮的長樂、定安、板登、英發、樓華、華亨、納標7個村委會和原坡豪鄉所轄的行政區域,長樂鎮政府駐長樂村(桂政函[2001]469號);將巴疇鄉與堂房鄉合併為巴疇鄉,原堂房鄉、巴疇鄉所轄的行政區域全部歸巴疇鄉管轄,巴疇鄉政府駐巴疇村(桂政函[2001]470號);將武篆鎮與中山瑤族鄉合併為武篆鎮,其所轄的行政區域範圍是:原武篆鎮、中山瑤族鄉所轄的行政區域和原弄占鄉的銳開村委會,武篆鎮政府駐原武篆鎮政府駐地(桂政函[2001]471號);將四合鄉與三石鎮合併為三石鎮,原四合鄉、三石鎮所轄的行政區域全部歸合併後的三石鎮管轄,三石鎮政府駐原三石鎮政府駐地(桂政函[2001]472號);將坡峨鄉更名為花香鄉,其行政區域管轄範圍是:原長樂鎮的花香、坡索、草坪、大樂、英蘭5個村委會和原坡峨鄉永安、坡峨、弄蘭、樂延、乾來、和平6個村委會(除和平村委會延銳片3個村民小組以外),花香鄉政府駐地遷至花香村(桂政函[2001]473號);將大同鄉、板坡鄉合併為大同鄉,其所轄的行政區域範圍是:原大同鄉、板坡鄉所轄的行政區域和原坡峨鄉和平村委延銳片的3個村民小組,大同鄉政府駐原大同鄉政府駐地(桂政函[2001]474號);將長江鄉與蘭陽鄉合併為長江鄉,其所轄的行政區域範圍是:原長江鄉所轄的行政區域和原蘭陽鄉的蘭陽、納洪、板甲3個村委會,長江鄉政府駐原長江鄉政府駐地(桂政函[2001]475號);將東蘭鎮與五聯瑤族鄉合併為東蘭鎮,其所轄的行政區域範圍是:原東蘭鎮、五聯瑤族鄉所轄的行政區域和原蘭陽鄉的江洞、拉岜2個村委會,東蘭鎮政府駐原東蘭鎮政府駐地(桂政函[2001]476號);將弄占鄉與蘭木鄉合併為蘭木鄉,其所轄的行政區域範圍是:原蘭木鄉所轄的行政區域和弄占鄉的弄台、果隆、弄輝、弄占、弄中5個村委會,蘭木鄉政府駐原蘭木鄉政府駐地(桂政函[2001]477號)。
全縣現轄5個鎮、9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東蘭鎮、隘洞鎮、長樂鎮、三石鎮、武篆鎮、泗孟鄉、蘭木鄉、長江鄉、巴疇鄉、金谷鄉、三弄瑤族鄉、大同鄉、花香鄉、切學鄉。縣政府駐東蘭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東蘭縣轄5個鎮、8個鄉、1個民族鄉:東蘭鎮隘洞鎮長樂鎮三石鎮武篆鎮泗孟鄉蘭木鄉長江鄉巴疇鄉金谷鄉三弄瑤族鄉大同鄉花香鄉切學鄉
東蘭縣

人口民族

民國35年《東蘭縣政紀要》記載,全縣人口明初約2.5萬餘人;明末清初7.2萬人;清宣統年間為16.7萬餘人。據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的《晚清和民國時期廣西統計史料摘編》(中國統計出版社,1989年12月第一版),民國時期東蘭縣人口,民國22年總戶數19204戶,總人口92851人,其中男47233人,女45618人;26年總戶數21985戶,總人口111388人,其中男55965人,女55423人;34年總戶數為23610戶,總人口116934人,其中男58571人,女58363人;36年總戶數24495戶,總人口122442人,其中男60975人,女61467人。
溫家寶到東蘭視查災情溫家寶到東蘭視查災情
解放後,縣進行過三次人口普查,其人口數是: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縣為26555戶,127170人,比1950年增加10229人,3年增長8.8%,平均年增長率2.83%。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縣為34158戶,162652人,比第一次人口普查時增加35482人,增長27.9%,平均年增長2.26%。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縣為44962戶,242664人,比第二次人口普查時增加80012人,增長49.19%。平均年增長率為2.25%。
1985年底,全縣為48550戶,260160人,比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增加17497人,3年多時間增長7.21%,平均年增長率為2.35%。從1950年至1985年,共增加143219人,增長122.47%。平均年增長率2.26%。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為295519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80114人相比,十年間共增加15405人,增長5.50%,年平均增長0.54%。比“四普”到“五普”十年間年平均增長0.34%增加0.2個百分點。全縣2010年11月1日零時的常住人口為213028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44470人相比,十年共減少31442人,下降12.86%,年平均下降1.37%。
2017年有常住人口22.3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23萬人,城鎮化率(城鎮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23.4%,比上年末提高0.65個百分點。公安部門戶籍登記年末總戶數8.50萬戶,總人口31.1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91萬人,鄉村人口27.28萬人;男性16.47萬人,女性14.73萬人;0-17歲7.96萬人,18至34歲7.80萬人,35至59歲10.57萬人,60歲及以上4.86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3.85‰,死亡率5.58‰,自然增長率8.26‰。

環境

東蘭縣位於廣西西北部,地處東經107°5′—107°43′,北緯24°13′—24°51′之間。東傍河池市,西鄰鳳山縣,南接巴馬都安縣,北連天峨、南丹縣。距自治區首府南寧308公里。縣境南北長68公里,東西寬65公里,總面積2415平方公里。
東蘭縣
東蘭縣位於中、南亞熱帶之間的季風氣候區。總的氣候特徵是夏長冬短,雨熱同季,冬暖夏涼,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局部災害天氣頻繁,光、溫、水的地域差異明顯,四季分明。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根據1965出版的《東蘭地形圖》量算,全縣總面積為2415平方公里,折為3622500畝,其中,耕地面積209165畝(1985年),占總面積5.77%,農業人口人均耕地為0.84畝。林業用地143萬畝(土山地103萬畝,已有林38.4萬畝,宜林地64.6萬畝,石山地40萬畝,已有灌木林14.7萬畝,欲造林地25.3萬畝),占總面積39.5%(林業局1981年數據)。宜牧地148萬畝,占總面積41%。水面為5.3萬畝(不含紅水河),占總面積1.46%。道路村莊工礦用地7.2萬畝,占總面積1.99%。難以利用石山34.7萬畝,占總面積9.6%。全縣土地利用率僅為47.9%。
東蘭紅水河風光東蘭紅水河風光
解放後,由於人口增長過快,人均耕地占有量隨著人口的逐漸增加而逐漸減少。1952年,耕地面積為157877畝,農業人口為122972人,人均耕地1.28畝。1960年,農業人口130627人,耕地159719畝,人均耕地為1.22畝。1970年,農業人口184151人,耕地176914畝,人均耕地為0.96畝。1985年,農業人口248112人,耕地面積209200畝,人均耕地0.84畝,比1952年人均耕地減少0.44畝。此外,植被受到嚴重破壞,造成水土流失。據1981年的調查統計,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204800畝,占總面積5.7%。僅1981年,受雨水沖刷和埋沒的耕地達1438畝,占耕地面積0.6%。

水資源

縣境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多年平均徑流總量18.672億立方米(地表水為16.07億立方米,地下水2.602億立方米),其中可利用總量4.794億立方米(地表水3.5億立方米,地下水1.294億立方米),占總徑流量的25.67%。1985年全縣水利工程可供水量:保證率在50%為1.516億立方米;保證率在75%為1.283億立方米;保證率在90%為1.107億立方米。全縣1985年需水量為1.047億立方米,其中農業0.912億立方米,工業0.078億立方米,人民生活0.057億立方米。縣內大部分鄉鎮均有水資源利用,但弄占、四合、五聯、三弄鄉以及金谷、坡峨鄉的部分村缺水嚴重,人畜飲水全靠水櫃解決。
縣內河溪天然落差大,落差最大的是板老河,為311.8米;落差最小的是巴英河,為51.7米。全縣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20150千瓦(不包括紅水河),可供開發利用11323千瓦,已開發利用2939.5千瓦。

生物資源

植物
珍稀樹種金絲李(壯語費呂),常綠喬木,樹高可達30米以上,胸徑可達1米左右,乾形通直,木材紋理結構通直密緻,材質堅重,耐腐耐水,特性強,不受蟲蛀,是珍貴硬木用材樹種之一,可用於艦、船、機械、高級建築和高級家具等。該樹種適應於石灰岩山區,縣境南部的石山地區,尚有零星分布。在比較陰濕肥沃的石灰岩山腳至山腰,常與其它樹混生,是偏陰性樹種,幼苗和幼樹多在林冠下,生長挺直。但因種子發芽困難,成芽率甚低,天然更新能力較弱,早年生長慢,數十年後生長較快。
高山柏,本地壯語稱“費樺”。據老人說,如今深山的崖壁樵砍不到之處,尚有生長。葉子鱗狀,木材芳香,屬柏科,它喜生高山石縫地或高坡上,生長較慢,縣境南部石山地區的太平、武篆、弄占、四合等鄉鎮均有零星分布。由於數十年來砍伐過多,有的地方已絕種。此樹紋理細緻美觀,呈淡黃色,木質堅硬,耐水浸,無蟲蛀,是高級家具和建築的珍貴木材。
優良樹種有香椿、杉、椎、櫟、樺、木荷、樟、黃枝油杉等,其中椎、櫟、樺、木荷為土山區自然生長樹種,黃枝油杉、香椿為石山地區自然生長樹種。
藥用植物有金銀花、淮山、首烏、雞血藤、使君子、石斛、山豆根、黃精、百合、水檳榔、土茯苓等。
牧草優等牧草有稗草、野葛藤、馬唐、藎草、芭芒、鐵線草、水草、肥育草、牛筋草;良等牧草有鴨嘴草、沙樹葉、畫眉草、石珍茅、淡竹葉、狼尾草、母雞藤、青香茅、五節芒、千里光、山螞蝗、野黃花;中等牧草有白茅、沙草、剌子莞、蛇尾草、地膽草、河八王、野枯草、薊、臭根子草、可朝肥、車前草、肥林、水社草、大青葉,畦畔蒿草。此外,還有低等牧草的粘子草、金茅、吊絲草、艾、爆牙狼等。纖維植物主要有龍鬚草等。
動物
獸類有猴、麝、獐、箭豬、山獾、九江狸、果子狸(又稱花面狸)、野豬、水獺、水麂、黃麂(又名黃猄)、黃鼠狼、黃猺、野貓,虎、豹已不見足跡。
鳥類有斑鳩、鷓鴣、野雞、毛雞、白鷳、野鴨、喜鵲、了哥、啄木鳥、貓頭鷹、鷹、鷂鷹、夜鷹、杜鵑(俗稱布穀鳥)、畫眉、鴉、麻雀。
魚類有鯉魚、塘角魚、夾錐魚、油魚、泥鰍、草魚、竹魚、連拐魚、小白魚、花魚等。
節肢、兩棲、爬行類節肢動物有蝦、蟹,兩棲動物有龜、鱉、蛙、蟾蜍等。爬行動物有蛇、穿山甲、蛤蚧、壁虎等。
昆蟲類有蜂、蟬、蟋蟀、瓢蟲、蜻蜓、蜘蛛、蝴蝶等。其他還有螺螄、蝸牛、蚯蚓、水蛭(俗稱螞蝗)等。

礦產資源

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等機構遷來桂林,27年至30年期間,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張文佑等,在廣西省政府建設廳李有爵等配合下,開展廣西70餘縣境地質礦產調查。首次填制廣西東徑106度以東1∶25萬地質圖,其中許德佑等在縣境蘭木等地開展地質路線調查,發現三疊紀地層。
解放後,縣境內地質工作有了很大發展,自1958年以來,先後有北京地質學院(1958年)、鄭州煤田地質學校(1959年)、廣西石油隊(1960—1963年)、廣西水文地質隊(1960年)、廣西煤炭局130隊(1964年)、廣西區域地質調查隊(1967—1970年)、廣西651地質隊(1971年)、廣西第九地質隊(1975年)、河池地區地質隊(1976—1979年)等單位在縣境內開展石油、水文、區域調查工作及鐵礦、煤礦、水晶礦、黃鐵礦、鋁土礦等普查評價工作,基本查明境內地質構造特徵和礦產資源概況。
縣內礦產資源有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燃料礦產等礦產地20處,其中中型1處,小型4處,礦點和礦化點15處,以石灰岩等建築材料具較大的工業價值。

罕見天坑

來自中國、法國的科考專家近日圍繞東蘭縣的地質資源開展了首次聯合科考活動,探測地下洞穴長度達16.5公里,發現東蘭縣地下水資源豐富,洞穴地質構造複雜。科考人員在泗孟田園風光景區周邊還發現了天坑群,其中一個天坑深度約420米,為中國罕見。

經濟發展

2013年,東蘭縣完成生產總值(GDP)193819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1736萬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50733萬元,增長15.0%;第三產業增加值81350萬元,增長6.8%。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1.9%、26.2%、42.0%。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957元,比上年增長8.2%。
2014年,全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206351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4686萬元,增長6.4%;第二產業增加值51065萬元,增長9.2%;第三產業增加值90600萬元,增長8.1%。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1.3%、24.7%、43.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477元,比上年增長7.4%。
2017年,東蘭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284016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3305萬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58738萬元,增長12.7%;第三產業增加值151973萬元,增長8.8%。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5.8%、20.7%和53.5%,對經濟成長貢獻率分別為13.2%、31.9%和54.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2765元,比上年增長7.5%。
全年財政收入30666萬元,比上年增長11.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4461萬元,增長9.8%,其中稅收收入9653萬元,增長6.7%。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財政收入1378元,比上年增長10.3%。 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44383萬元,比上年增長11.0%。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9025萬元,比上年增長25.7%。
按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24195萬元,增長43.1%;第二產業投資31190萬元,增長55.9%;第三產業投資403640萬元,增長23.0%。
分投資主體看,國有經濟控股投資407651萬元,比上年增長20.3%,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88.8%;非公有制經濟投資47064萬元,增長78.9%,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10.2%。
全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28元,比上年名義(下同)增長9.6%。
按常住地分,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11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工資性收入18159元,增長5.1%;經營淨收入1286元,增長6.9%;財產淨收入642元,增長14.2%;轉移淨收入2124元,增長42.0%。
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526元,比上年增長5.5%。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生活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37.3%,比上年降低0.7個百分點。
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16元,比上年增長9.5%。其中,工資性收入3281元,增長9.3%;經營淨收入2434元,增長9.5%;財產淨收入15元,增長15.4%;轉移淨收入1486元,增長9.9%。
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439元,增長10.7%。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31.9%,比上年降低0.9個百分點。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347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68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3%,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泗孟梯田風光泗孟梯田風光
2017年,東蘭縣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125345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0%。其中農業產值53552萬元,增長4.0%;林業產值13548萬元,增長7.9%;牧業產值50571萬元,增長2.9%;漁業產值6178萬元,增長5.2%;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496萬元,增長0.4%。
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3710公頃,比上年增加324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15326公頃,減少190公頃;甘蔗種植面積467公頃,增加91公頃;蔬菜種植面積4642公頃,增加7公頃;果園面積5062公頃,減少328公頃;桑園面積2453公頃,增加118公頃。經濟作物種植面積2300公頃,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為9.7%,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
全年糧食產量53179噸,比上年減收2200噸;甘蔗產量34903噸,增收11265噸;蔬菜產量50598噸,增收225噸;園林水果產量29605噸,增收580噸。
全年木材採伐量6.95萬立方米,增長17.2%。油桐籽產量1836噸,增長0.1%;油茶籽產量3577噸,增長0.03%;八角產量655噸,增長0.8%;板栗產量17635噸,增長5.0%。
年末生豬存欄9.28萬頭,比上年增長1.6%;生豬出欄10.79萬頭,增長1.5%。全年畜禽肉類總產量13661噸,增長2.3%。其中豬肉產量7989噸,增長1.6%;牛肉產量1822噸,增長7.8%;羊肉產量1548噸,增長5.2%;禽肉產量1920噸,下降0.7%。禽蛋產量373噸,增長8.1,蠶繭產量3119噸,增長8.6%。
年末全縣淡水養殖面積1358公頃,比上年增長4.1%;全年水產品產量5991噸,增長5.4%。
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28.59萬千瓦,比上年增長3.2%。機耕面積20691公頃,下降2.7%;機播面積1866公頃,增長936.7%;機收面積6128公頃,增長5.8%;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8947噸,增長19.2%;有效灌溉面積4000公頃,與上年持平;農村用電量7959萬千瓦時,增長8.5%。

第二產業

2017年,東蘭縣全部工業總產值50217萬元,比上年增長9.9%,增加值13895萬元,增長5.0%。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5351萬元,增長12.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0%。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水泥23.57萬噸,增長2.3%;人造板5.89萬立方米,增長8.4%;生繭絲314噸,下降10.1%;中成藥2.33噸,增長28.7%。
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44843萬元,比上年增長15.9%。
全年全縣房地產開發投資4310萬元,增長352.7%。其中,商品住宅投資2693萬元,增長225.2%;商業營業用房投資1153 萬元,增長1821.7%。房屋施工面積30232平方米,下降59.1%,其中住宅23519平方米,增長66.3%。商品房銷售面積8889平方米,增長32.5%,其中住宅8889萬平方米,增長42.1%。

第三產業

2017年,東蘭縣累計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0329萬元,比上年增長12.2%。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28945萬元,增長12.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1383萬元,增長12.1%。按消費類型統計,商品零售額141979萬元,增長11.6%;餐飲收入額18350萬元,增長17.1%。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8046萬元,比上年增長5.1%。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26140萬元,增長77.8%。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876萬元,增長25.5%;電信業務總量24265萬元,增長83.7%。
全年全縣共接待遊客159.6萬人次,實現旅遊消費17.91億元,分別增長22.61%、30.07%。全年金融業增加值23914萬元,比上年增長16.7%。
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795893萬元,比上年末增長29.8%。其中住戶存款餘額405100萬元,增長11.1%。
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403758萬元,比上年末增長40.0%。其中住戶貸款餘額138566萬元,增長15.8%。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7年,東蘭縣有公辦幼稚園 6所,在園幼兒2129人;民辦幼稚園83所,在園幼兒8910人。全縣學前三年幼兒毛入園率為85%。
年末全縣國小學校104 所,在校生22636人,專任教師1290人。國小學齡兒童淨入學率為 99.7%,國小畢業生升學率為98.8%。
全縣國中學校12所,在校生12574人,專任教師701人。國中畢業生升入普通高中升學率為82%。
全縣普通高中學校1所,在校生3841人,專任教師170人。
2017年共有1152人參加高考,專科以上上線總人數1124人,上線率為97.6%,其中本科上線總人數454人,上線率為39.4%。
職業中專學校1所,在校生618人,專任教師46人。
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67人,專任教師12人。

衛生

截至2017年,東蘭縣擁有綜合性醫院1個,中醫院1個,鄉鎮衛生院14個,行政村衛生室147個,婦幼保健院1個,專科疾病防治所1個。全縣共有衛生技術人員912人,其中執業醫師170人,執業助理醫師51人,註冊護士426人。全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932張。

文化

截至2017年,東蘭縣有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文化廣播電視站14個,各類體育場地141個,其中全民健身活動中心1個,鄉鎮體育健身場所14個,村級農民體育健身場所126個。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8.4%,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7.7%。

體育

截至2017年,東蘭縣成功舉辦2017廣西·東蘭風物養生板栗嘉年華活動開展了東蘭風物音樂節、山地腳踏車賽等系列文體活動,有力地推動了全縣文化體育事業繁榮發展。
舞蹈《花棍舞》和小品《沸騰的小山村》參加第五屆全區基層民眾文藝會演獲得一等獎,舞蹈《瑤韻飛揚》參加河池地區廣場舞比賽獲得金獎,小品《扶貧對象》參加河池市第十八屆銅鼓山歌藝術節專業比賽獲得二等獎。在“撥群杯”籃球賽河池賽區預選比賽中,縣男、女子籃球隊雙雙獲得第二名,縣男、女籃球隊參加廣西“拔群杯”籃球賽決賽階段比賽分別獲得第八名和第五名。東蘭縣城中學男子籃球隊參加廣西體育傳統項目學校聯賽中獲得第五名。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東蘭縣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138543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8495人,參加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包含參加新農合人數)274312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11515人,參加失業保險5865人,參加工傷保險4907人,參加生育保險5913人。全年全縣養老保險金支出7959萬元,醫療保險金支出1514萬元,失業保險金支出53萬元,工傷保險金支出255元,生育保險金支出218萬元。
全年全縣累計發放城鎮最低生活保障金103.587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4094.954萬元,五保供養金575.6305萬元。

交通運輸

年末全縣公路通車裡程1328公里(不含屯級公路)。其中國道105公里,省道123公里,縣道231公里,鄉道537公里,村道332公里。按技術等級分,等級公路總里程1313公里,等級外公路15公里。在等級公路中,二級公路85公里,三級公路177公里,四級公路1051公里。
年末全縣民用車輛保有量56670輛,比上年末增加22.4%,其中民用汽車14909輛,增長23.5%;民用機車41088輛,增加22.4%。在民用汽車保有量中,私人汽車保有量14145輛,增長25.0%;民用轎車保有量5146輛,增長28.5%,其中私人轎車5034輛,增長29.7%。

歷史文化

民間藝術

銅鼓山歌藝術節銅鼓山歌藝術節
民族民間傳統舞蹈,歷代封建統治者視為劣風陋俗,說是“張謠風”“非亟早剪除不可”,致使一些民間舞蹈失傳。如壯族的《婚禮舞》、《求花舞》、《放羊舞》、《虎羊舞》、《泥鰍舞》、《螞拐舞》;瑤族的《盤王舞》;漢族的《斑鳩舞》等。1956年以後,縣、鄉多次舉辦文藝會演,挖掘壯族《銅鼓舞》等,經整理加工,分別獲地區、自治區民眾文藝會演獎。
銅鼓舞
銅鼓是東蘭縣壯、瑤族珍貴樂器。壯族銅鼓舞流行於大同、四合兩鄉,多為過年、婚日進行。它起源於勞動、祭祀、娛樂或禮儀,說法不一,從舞蹈表演形式看,則與娛樂較密切,流傳至解放初期的銅鼓舞多是7人表演,其中4人打四面銅鼓,1人敲打牛皮鼓伴奏,1人舞雨帽或簸箕,1人敲打竹筒,銅鼓聲息,舞蹈不止,極盡喜悅,銅鼓手和跳舞者累了就換人,往往延續一兩個小時。1956年,縣文化科、館對銅鼓舞進行加工整理,加進4位女演員,內容為慶豐收,有播種、穿山、驅鳥射獸、收割、篩米等情節,懸掛銅鼓改為座架銅鼓,架貼“慶祝豐收”四個金字。1970年,縣文藝隊改編銅鼓舞,賦予慶祝蘇維埃政府成立的革命歷史內容,有歌有舞,表現工農兵政權誕生的喜人氣氛,獲地區文藝調演出優秀節目獎。1980年,大同鄉文化站組織農民表演的銅鼓舞,恢復原來面目,參加地區民眾文藝會演獲獎。銅鼓舞自宋代傳入縣境後,民間把它當作“寶物”“神器”。明、清時期,銅鼓大量從紅水河運入縣境,外地銅鼓匠也到長江哨紅水河邊的銅橋坳、乾能坳鑄造銅鼓。因此,紅水河沿岸壯家,幾乎村村有銅鼓。逢年過節,紅白喜事,都要打銅鼓,表示哀樂。尤其是春節歡度“蛙婆節”,紅水河畔遍地銅鼓響。解放初期,全縣民間銅鼓數以千計,沒有銅鼓的村寨、宗族被視為“冷鄉冷土冷族”。1958年大辦鋼鐵時,銅鼓被沒收,砸成“爛廢銅”送往工廠,蘭陽鄉一天就被砸爛200多面。縣物資局一夜就裝運7大卡車“爛廢銅”。“文革”期間再次沒收,珍貴文物銅鼓損失慘重。
舂榔舞
又名木棒舞,主要流傳於長江鄉的板隆、三堂、拉吉及東院鎮的達文、四由等村屯,以長短木棒頭尾相擊,發出不同節奏的響聲,表現農家的歡樂,表演者全是男子,少則三四人,多則8人。每人手持一根4尺或8尺的堅硬木棒,圍著一塊墊板,先擊板而後擊棒,發出音響,分有兩人對打、三人互打、眾人交打等打法。擊打節奏的改換與終止,均由指揮人呼喊口令,還配有皮鼓銅鼓或鑼鈸伴奏,增添棒擊音響渾厚、雄壯效果,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長江鄉板隆村的舂榔舞。1980年參加地區民眾文藝會演受到好評。每年過節,舂榔舞都在該村表演幾天幾夜。
猴鼓舞
該舞流行於三弄鄉三合村布努瑤山寨。傳說瑤家祖先曾帶猴打勝仗歸來,以此表達其喜悅心情。用的樂器有兩面銅鼓和一面牛皮鼓,女敲銅鼓伴奏,男打皮鼓主舞,以多變的鼓點和靈巧的動作,模仿猴子機敏、風趣的特性,表現瑤山的生活氣息。猴鼓舞1957年參加縣民眾文藝會演獲獎。1980年參加自治區業餘文藝會演,獲優秀節目三等獎。

文物古蹟

韋虎臣墓地遺址
革命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紀念碑
位於太平鄉那臘村,寬約六畝。原墓地立有明代皇帝旌表碑銘2座,墓地門有石柱、石欄,門前有兩具石雕,武士持劍守衛,由石門進入墓地約30米,便是韋虎臣墓。陵墓用數百塊精雕細刻的有各種花紋圖案的石條砌就。墓碑兩旁各立石獅、石麟、石牛、石馬、石豬、石鳥、石人等近百具,形象栩栩如生。“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破壞。今僅存石獅、石豬、石馬、石麒麟、石武士等十多具及數十條雕有各種花紋圖案的條石。
益壽橋
位於縣城馬鞍山麓,系廣西較古老的石拱橋之一。跨九曲河,為三拱石橋。明萬曆六年(1578年),東蘭州土司韋應龍為其母金氏60壽辰募款所建。民國29年被日機炸損。1954年人民政府修復。
馬鞍山營盤
又名左營盤山,與右邊的巴托嶺營盤,夾峙縣城,石砌牆垣,為清順治時綠營兵營地。今遺址及山腰石梯通營盤嶺之要道尚存。
虎頭山隧道
位於縣城虎頭山半山,昔人題有“漪蘭山”三字於崖上。原道口有鐵爐一架,下置雙輪,入內時以炭火置爐中,推之先行,以驅蟲蛇。道分三路,一通仙女岩,一通孟獲岩,一通縣城。修於明代正德年間,今遺址尚存。
安撫司署
位於大同鄉更樂村州拉屯,建於宋崇寧年間,為文蘭州設治之所。現牆址及後山石牛、石拱橋、瞭望台尚存。
土知州署
位於武篆鎮上圩村舊州屯,明永樂年間,徵調全州十二哨民工興建,今僅存城址,護城河、柱石磴、栓馬石、魚塘、水井及洪武年間開發的可通七關橋的舊州墜道。
東蘭馬鞍山東蘭馬鞍山
蘇仙古棺岩
位於大同鄉永模村紅水河東岸蘇仙山懸崖上,洞口距河面近百米,上下左右都難攀爬,搭橋纏身方能入岩。50年代初,洞內有100多付大小不等的棺材,有的堆積地面,有的插入石縫裡,有的插在石壁上,其製作為原木挖槽加蓋,棺內有屍骨,共中一付還留下一條4尺多長的辮子。有些棺內還有白土布,棺木多為松柏,常被木匠用來加工水桶、木盆出賣。1974年蘇托村磚瓦廠將棺材推下山崖作燒瓦用。今岩內僅存散落的屍骨及一些棺板。此岩棺材來歷不明,無史料可考。
舊州隧道
位於武篆鎮上圩村舊州屯到拉舊山地下,為明洪武年間開鑿。隧道工程極大,長約2里,寬4.5尺,或2.3尺不等;上面皆用石拱製成,以防崩陷;下面用石砌平,隧中每十數丈有石磴一座,設燈盞於其上,燃燈以便行走。其分歧隧道有四、五處,建築大都相同。轉折之所,皆設門闔辟。初入其中,往往迷途。隧道今猶存。

旅遊

東蘭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雨熱同季,四季氣候宜人,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是嶺南地區避暑勝地。全縣森林覆蓋率73%,空氣中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高達2-5萬個,是城鎮的一千倍。旅遊景點有:拉甲山景區小象山、駝峰山、月亮山、江平田園。
魁星樓魁星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