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遠府

慶遠府

慶遠府,得名於宋鹹淳年間(1265年-1274年),由慶遠軍節度升格而來;直至民國二年(1913年)廢棄,府制凡六百餘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慶遠府
  • 得名時間:宋鹹淳年間
  • 廢棄時間:民國二年
  • 大致地區宜州市、金城江區及其周邊市縣
慶遠簡介,明朝慶遠府,

慶遠簡介

慶遠府,其地今大致為現在的宜州市、金城江區、忻城縣、環江縣、南丹縣、天峨縣部分(東北部東南部地域)、羅城縣部分(含四把鎮天河鎮以內的西南部地域)、東蘭縣、鳳山縣部分(含鳳城鎮以內的東北部地域)、巴馬縣部分(盤陽河以北地域)、都安縣部分(東部鄉鎮)、大化縣部分(盤陽河以北鄉鎮)以及黔南州的荔波縣境地周邊。
明史載:慶遠,秦象郡,漢交阯、日南二郡界,後淪於蠻。唐始置粵州,天寶初,改龍水郡,屬嶺南道,乾符中,更宜州。宋升慶遠軍節度,鹹淳初,改慶遠府。元為慶元路。洪武元年仍改慶遠府。
又載:古百粵地。秦屬象郡。漢為鬱林郡地。晉以後,沒於蠻。唐武德中,置粵州。乾封中,改為宜州。天寶初,曰龍水郡。乾元初,復為宜州。唐末,為馬氏所據。五代漢乾三年,入於南漢。宋仍為宜州亦曰龍水郡。宣和初,升為慶遠軍節度。鹹淳初,又升為慶遠府以度宗潛邸也。元曰慶遠路。大德初,改為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明洪武三年,復為慶遠府。
清道光五年(1825年)廢永定副長官司,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德勝巡檢司,宣統二年(1910年)廢永定長官司、永順長官司。民國元年(1912年)廢宜山縣,置慶遠府,直屬廣西省府。民國二年廢慶遠府,改置宜山縣,屬柳江道。

明朝慶遠府

慶遠府,東至柳州府二百三十里,東南至柳州府賓州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利州界七百里,西北至貴州獨山州界二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七十里,至江南江寧府四千六百三十里,至京師七千九百里。
《通志》:洪武二年,安撫司吳天護歸款,以慶遠為南丹軍民安撫司,授天護為同知。三年,以廣西省臣言,改置今府,領州一、縣四,又羈縻州三、縣一,長官司二,衛一。今仍曰慶遠府。
州一:河池州
縣四:宜山縣、思恩縣、天河縣、荔坡縣
羈縻州三:東蘭州、那地州、南丹州
羈縻縣一:忻城土縣
長官司二:永定長官司、永順長官司
衛一:慶遠衛
河池州,府西二百十五里。西南至南丹州百四十里,西北至貴州獨山州二百里。唐羈縻智州地。宋初,置河池縣,隸宜州。大觀初,改置庭州。四年,州廢,仍屬宜州。元屬慶遠路。明初,屬慶遠府。弘治十七年,升縣為州編戶十八里,領縣二。今因之。
宜山縣,附郭。唐置龍水縣,為宜州治。宋宣和初,改縣曰宜山。今編戶三十七里。
思恩縣,州東北七十里。東南至府城百五十里。本生蠻地。唐貞觀十二年,開置思恩縣,屬環州。宋熙寧八年,改隸賓州。大觀初,又改屬宜州,尋復故。元屬慶遠路。明初因之。弘治中,改今屬。縣無城,編戶二十二里。
天河縣,府北九十里。西北至貴州獨山州界二百里,東北至柳州府羅城縣百里。唐武德中,置天河縣,屬粵州,尋屬宜州。宋因之。大觀初,改隸融州。靖康初,復故。今城周二里,編戶十八里。
忻城,宋慶曆間置縣,隸宜州。元以土官莫保為八仙屯千戶。洪武初,設流官知縣,罷管兵官,籍其屯兵為民,莫氏遂徙居忻城界。宣、正後,瑤、僮狂悻,知縣蘇寬不任職。瑤老韋公泰等舉莫保之孫誠敬為土官,寬為請於上官,具奏,得世襲知縣。由是邑有二令,權不相統,流官握空印,僦居府城而已。弘治間,總督鄧廷瓚奏革流官,土人韋保為內官,陰主之,始獨任土官。境內增有二州,已廢。廢紆州,在縣西。唐所置羈縻州也,領東區等六縣,隸桂州都督府。其南又有羈縻廢歸思州,亦唐置。宋初因之。慶曆三年,以二州地併入忻城縣。廢思順州,在縣東,亦唐所置羈縻州也,領羅遵等五縣。宋初因之。又有廢歸化州,宋所置羈縻州也。慶曆四年,以二州地併入柳州府馬平縣,後析入縣境。蓋縣與馬平接界也。
東蘭州,在府城西南四百二十里。宋時有韋君朝者,居文蘭峒為蠻長,傳子宴鬧。崇寧五年內附,因置蘭州,以宴鬧知州事,俾世其官。元改為東蘭州,韋氏世襲如故。洪武十二年,土官韋富撓遣家人韋錢保詣闕,上元所授印,貢方物。錢保匿富撓名,以己名上,因以錢保知東蘭州。既而錢保征斂暴急,民不堪命,擁富撓作亂。廣西都司討平之,執錢保正其罪,仍以其地歸韋氏。州,群山森立,地僻而險。
那地州,在府城西南二百四十里。宋熙寧初,土人羅世念來降,授世職。崇寧五年,諸蠻納土,遂置地、那二州,以羅氏世知地州。大觀中,析地州置孚州。元仍為地、那二州。洪武元年,土官羅黃貌歸附,詔並那入地,為那地州,予印,授黃貌世襲土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州,界蠻犭之中,山川盤紆,有險可恃。
南丹州,宋開寶初,土官莫洪胭內附。元豐三年置南丹州,管轄諸蠻,歷世承襲。元至正末,莫國麒納土,命為慶遠南丹溪洞安撫使。明洪武初,安撫使莫天讓歸附。七年置州,授莫金知州,世襲,佐以流官吏目。金以叛誅,廢州置衛。後因其地多瘴,遷之賓州。既而蠻民作亂,復置土官知州,以金子莫祿為之。州,蠻峒錯雜,控據咽喉,稱為形要《西粵風土記》:南丹視田州、泗城差小,而兵力悍勁。東蘭、那地兵亦精勇。
永順司、永安司,舊為宜山縣。正統六年,因蠻民弗靖,有司莫能控御,耆民黃祖記與思恩土官岑瑛交結,欲割地歸之思恩,因謀於知縣朱斌備。時瑛方雄兩江,大將多右之,斌備亦欲藉以自固,遂為具奏,以地改屬思恩。土民不服,韋萬秀以復地為名,因而倡亂。成化二十二年,覃召管等復亂,屢征不靖。弘治元年委官撫之,眾願取前地,別立長官司。都御史鄧廷瓚為奏,置永順、永安二司,各設長官一,副長官一,以鄧文茂等四人為之,皆宜山洛口、洛東諸里人也。自是宜山東南棄一百八十四村地,宜山西南棄一百二十四村地。議者以忻城自唐、宋內屬已二百餘年,一旦舉而棄之於蠻,為失策雲。
永定長官司,府東南八十里。本宜山縣歸善、洛三等鄉。弘治中,增置是司,以韋槐等世其職,割宜山東南一百八十四村畀之,秋米三百三十五石。《土夷考》:宜山南境與思恩府接界。正統六年,老人黃祖記與思恩土官崇瑛合謀割地歸思恩,土人韋萬秀不服,遂倡亂。成化二十二年,覃召管等復作亂。弘治間,遣官撫之,叛者願以黃祖記所謀割地別立長官司。撫臣鄧廷瓚奏,從其請,遂置二司,設正副長官各一。自是遂為羈縻之地。
慶遠衛,在府治東北。洪武二十九年建。又河池守御千戶所,在德勝鎮西二里。明初,置於河池縣城內。永樂六年,徙於此,隸慶遠衛。有土城,宣德八年,易以石城。內有思恩倉,亦永樂中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