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官話

東北官話

東北官話東北話,是漢藏語系漢語族官話語支的一門聲調語言,是黑龍江省吉林省全境,遼寧省大部分地區,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河北省東北部使用的主要語言。170多個市縣,使用人口約1.2億。東北官話細分可分為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每片又可分為幾小片。

東北官話接近國語

外地人印象中的東北話其實往往是東北一些地區的“東北話”。雖然東北各地(除遼南)的口音腔調有些許不同,但這種不同只是“東北味兒”的深淺有無,並沒有辭彙用語的不同,也沒有較大的變音變聲。

基本介紹

腔調,辭彙,分支劃分,特點,聲調,辭彙,歷史來源,第一時期,第二時期,第三時期,藝術特點,

腔調

黑龍江省和吉林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口音都比較輕,尤其城市人的發音非常接近國語。
東北官話陰平調是33,國語則是55,這讓“東北話”聽起來調值很低。此外,再以瀋陽話為例,r、y不分、平翹舌不分的現象比較普遍。比如“如、於”;“頁、熱”等字,此外一些零聲母字在松遼片老話中前有鼻音如“安排(nān·pai)”;古入聲字轉入上聲的要比國語多如“國”、“福”、“職”等在東北方言中均讀作上聲214。個別字保留較古的讀音如“街(gāi)”(見組不齶化) ;但也有見組字先於國語齶化,如客讀“qie”。

辭彙

東北話有不少區別於其他方言的獨有方言詞,一些來自滿語蒙古語,黑龍江一帶的也有一些來自俄語的借詞。來自滿語的借詞主要有嘎拉哈(ha四聲,動物的膝蓋骨)、哈拉巴(halba,肩胛骨)、拉忽(la三聲hu輕聲,馬虎)、咋呼(za四聲hu,聒噪)、禿嚕(tūlu,食言)等;源自蒙語的借詞主要有呼啦,蓋(賊);源自俄語的借詞主要有列巴(俄式麵包)、格瓦斯(麵包發酵飲料)、布拉吉(裙子)、馬神(機器)、魏德羅(桶)、哈拉少(shao四聲,好)、笆籬子(警察局,轉義為監獄)等。

分支劃分

一、劃分方案1
1988年中國大陸的東北官話使用者為8200萬人,如果使用者的數量增長與人口增長相當,那么截至2010年,大陸的東北官話使用者超過1.2億人。
東北官話主要分為山地型, 即“遼瀋片” ,主要分布於遼寧省的瀋陽市一線以東的長白山腹地及其餘脈地區包括遼寧省瀋陽、撫順、本溪、遼陽 、鞍山,吉林省吉林市、通化、白山等眾多城市, 由於自然地理環境因素,遼瀋片內部不同地區存著能夠被分辨出的差異, 但相比其他官話各片內部的差異仍要小的多, 更接近一個小片內部的情況。另一種為平原型, 即“松遼片” ,包括長春、哈爾濱、松原、大慶等松遼平原絕大多數城市和地區, 松遼片內部不同地區之間幾乎沒有什麼差別, 如長春、哈爾濱的兩地居民都無法分辨對方語言和自己的差別。另外還有瀋陽、吉林、四平等平原型和山地型的交差地帶, 兼具著平原型和山地型特徵,(瀋陽相比吉林、四平山地型特徵更明顯一些)以及向華北平原過度的遼西口音。 由於東北官話與相鄰的北京話非常接近且自身內部差異非常小,如東北官話和北京之間的差別比其他官話內部, 甚至各片內部的差異更小, 而東北官話內部被劃分為“長哈小片”的長春話和哈爾濱話,乃至被劃分為“松遼片”的整個松遼平原上的語言事實上彼此根本無法分辨,不存在任何差異, 用來代表細小差異的“小片” 和局部差異的“片”的分類在此並不適用, 所以對於東北官話是否為獨立大區得方言還是和北京話,冀魯官話歸為同一種官話,以及東北官話內部的長哈小片和松遼片是否應該換成“長哈話” 和“松遼話” 尚有一定爭議。
根據東北各地最近的情況,從實際出發, 可以大致將東北官話劃分成以下幾個分支。
1、遼瀋片:代表為瀋陽話, 主要分布在遼河以東, 遼東半島以北, 長春平原以南(以四平市區為界),以及長白山腹地大部分地區,包括遼寧省遼河以東的瀋陽撫順鞍山遼陽本溪大部, 吉林省的白山以及通化 、延邊大部及吉林市部分地區,主要分布長白山腹地及其周邊地區的遼瀋片可以成為東北官話山地型,是東北話特徵最明顯的一支,是最典型的東北話。
2、松遼片:代表為長哈話(長春話哈爾濱話),分布在松遼平原三江平原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大興安嶺、草原大部分地區,包括吉林省的四平長春松原白城以及吉林市部分地區, 黑龍江省部分方言島以外的大部分地區,內蒙古自治區的通遼呼倫貝爾等地),為東北官話平原型,該地區是東北移民特徵最明顯的地區,原住民口音被沖淡,更接近國語,是最標準的東北話。
3、松錦片:代表為錦州話,分布在遼寧省遼河以西至山海關一線, 包括遼寧省的錦州葫蘆島等地, 遼西地區自古與中原地區聯繫緊密,除了總體上明顯表現出東北官話的特徵外,在個別辭彙上和東北話中其他兩支有所不同,在腔調上並不像其他兩支始終表現出東北話陰陽頓挫的氣質,有時比較悠揚婉轉,存在著向中原地區過度的痕跡。
二、劃分方案2
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的調查,1988年中國大陸的東北官話使用者為8200萬人,如果使用者的數量增長與人口增長相當,那么截至2010年,大陸的東北官話使用者超過1.2億人。東北官話細分可分為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每片又可分為幾小片。
賀巍(1986)認為,根據古影疑兩母開口一二等字的今讀,從大的方面把東北官話分成吉沈片、哈阜片和黑松片,像“鵝、愛”這些字,瀋吉片都讀成零聲母,哈阜片都讀成[n]聲母,黑松片有些字讀成[n]聲母,有些字讀成零聲母;然後再主要根據古知莊章三組字的聲母部位和古精組字是否相同,再把各方言片分成方言小片。
1、吉沈片
五十二個縣市,分布在遼寧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下分三個小片。
梅溪小片三十二個縣市:
吉林省——柳河梅河口靖宇安圖撫松
蛟寧小片十四個縣市:
吉林省——吉林蛟河舒蘭樺甸敦化永吉
黑龍江省——寧安東寧穆稜綏芬河海林尚志雞東雞西
延吉小片六個縣市:
吉林省——延吉龍井圖們汪清和龍琿春
2、哈阜片
六十八個縣市旗,分布在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河北省東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下分兩個小片。
長錦小片四十九個縣市:
肇扶小片十九個縣市:
吉林省——松原扶餘前郭爾羅斯大安
3、黑松片
六十五個縣市旗, 分布在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下分三個小片。
佳富小片二十二個縣市:
嫩克小片四十三個縣市旗:
站話小片十一縣市:
黑龍江省——肇源肇州林甸齊齊哈爾富裕訥河塔河嫩江呼瑪黑河漠河
除此之外,西南地區也有東北官話方言島,多為三線建設時期內遷的東北人口,主要集中在攀枝花、綿陽等地,典型的如綿陽江油含增鎮。

特點

東北官話擁有官話方言的所有共同特徵,如
  1. 古微母字今不讀雙唇音聲母 m-
  2. 古日母字今不讀鼻音聲母 ȵ- 或 n- 等
  3. 古濁上字一分為二,次濁上字隨清上字走,全濁上字隨去聲字走
  4. 無 -m 尾韻

聲調

東北官話里,古入聲的清音聲母字今分歸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且並無明顯規律,這點與北京官話類似。但東北官話里的古清音入聲字轉為上聲的比北京官話多,陰平的調值音比北京官話低。

辭彙

部分方言詞
  • 咋整 = 怎么辦
  • 咋辦 = 怎么辦
  • 乾哈?(二聲)=乾什麼?
  • 撂挑子 =不幹了(原意指在用扁擔挑東西的路上放棄了)
  • 撂擔子 = 不幹了
  • 尋思 = 想
  • 瞅 = 看
  • 怪可憐 = 挺可憐
  • 賊好 = 特別好
  • 好使 = 好用,也可以用來表示同意
  • 使勁兒 = 用力
  • 琢磨 = 思考
  • 張羅 = 準備
  • 折騰 =形容忙裡忙外的樣子(例:這一上午給我折騰的不行了。)
  • 賣呆兒=看,類似於瞅,更多是形容看熱鬧。
  • 裂(讀三聲)巴(讀輕音)=形容一個人長壞了 例:這小孩兒小時候長挺好看,大了倒裂巴了。
  • 岔(讀三聲)劈(輕音)=形容一件事做錯了或雙方互相錯過。 例:這事整的,整岔劈了。 例:你怎么從那邊來的,咱倆正好走岔劈了。
  • 錢串子=蚰蜒
  • 蝲蝲蛄=螻蛄
  • 扁擔溝=中華負蝗
  • 撲棱蛾子=可以指代所有會飛的蛾子
  • 禿嚕皮=受傷破皮了
  • 脖楞蓋兒=膝蓋
  • 嘰歪=磨磨唧唧的糾纏
  • 屯子,屯兒=村莊
  • 屯,山炮(形容詞)=形容人落伍
  • 艮(gen三聲)=形容一個人做事不痛快,為人不爽利或者形容一個人難纏
  • 利索=乾淨、痛快 例:你辦事能不能利索點兒?!一天天磨磨唧唧的! 例:你就不能學學人家?一天能不能把自己收拾利索兒的?!
  • 嘎哈=做什麼
  • 稀罕=喜歡
  • 嗯那唄=語氣詞,認可別人說的。例:A:上回咱倆去的那個飯店服務可好了。B:嗯那唄,和五星飯店似的)
  • 卻黑=黑 (就是形容黑的厲害,表達一種程度)
  • 埋了咕汰、埋了吧汰、埋汰=髒、不乾淨
  • 突魯反仗=形容人說的和做的不一樣,反覆無常
  • 水了巴察=形容人做事差勁,辦事效率低
  • 水襠尿褲=形容人外表邋遢
  • 造=1.指吃和用,一般帶有貶義。例:小明可能吃了,中午造三碗飯)2.形容孩子在家裡頑皮,玩具扔的到處都是(你看你兒子把屋裡造的)
  • 可勁兒造=隨便吃,或者隨便用。
  • 皮兒(二聲)片兒的=形容屋子亂七八糟,一般和造一起使用。例:孩子把家裡造的皮兒片兒的。
  • 這(zhei四聲)旮旯(輕聲)=這地方
  • 哪(nei三聲)旮旯(輕聲)=哪地方?例:東西讓你擱哪旮旯了?(東西讓你放哪了?)
  • 膈應=討厭
  • 隔路=和別人不一樣,一般指為人處世方面與別人格格不入,遭人反感和排斥。(他這人可隔路了)
  • 槓槓(二聲)的=形容人大方,辦事講究。
  • 擋(四聲)害=礙事,妨礙,擋路
  • 鐵子=同性之前指的是關係特別好的哥們或者姐們,異性之間指的不正當關係(搞破鞋)。
  • 兒白(輕聲)=對自己說的話下保證(我說的是真的,騙你是兒子)
  • 癟茄子了=沒脾氣了,慫了
  • 摳搜的,小摳兒=吝嗇,北京話雞賊同義
  • 半兒拉咔幾:做事情有外因打攪導致沒做好,不舒服
  • 嘎(四聲)點啥=賭點啥,一般指和人因抬槓而打賭
  • 欠兒登=哪有事哪到,招人煩
  • 勁兒勁兒的=沒完沒了
  • 扇片(pia四聲)嘰=玩具。硬紙片做的兒童遊戲工具,放地上一個,用另一個摔打在地上的,把地上的打翻面算贏。
東北官話有個別源自、俄語和日語的借詞:

歷史來源

一方語言,是一方文化的根基。東北官話隸屬官話方言的分支,說話腔調接近現代漢語國語,其他方言區的人大體上能夠聽明白,這就為近些年來東北方言在全國範圍內的廣泛傳播提供了必要條件。
東北方言,是漢語方言。這種方言的特殊性,就體現在它源頭的特殊性。
三個時期,東北方言在古東北地理構成的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

中國古代雖以漢語言(主要是雅言),漢字為主體,但漢語言的各地域的發音和稱謂也不盡相同。按楊雄所著《方言》中劃分十二大方言區,黃帝部族發源於東北5400年前的紅山文化,5300年前黃帝部族南下板泉打敗炎帝代表的藏緬部族,然後在逐鹿打敗蚩尤代表的東夷部族,由於氣候冰河期影響,1000年後商族同樣從東北紅山文化區崛起並南下中原,留下的商族建立古燕國,形成古燕族,東北大部分地區屬於“燕代方言區”。“燕曰幽州”,燕遼、幽州大部分地區屬於東北文化區,燕早在周武王滅殷商之前就起源於東北,秦統一中國後,商周時所稱九夷完全融為華夏族”。古代北燕朝鮮方言是漢語的一種方言。燕人活動區域很廣,從燕山以東到朝鮮半島北部、松花江南岸,都是燕人活動的區域。1983年,考古隊在二龍湖北岸發現一座燕城,從出土的繩紋陶器,確認是燕城址。人是語言的載體,方言的形成在於人的流動。經過兩千年的艱苦歷程,燕人、齊人、趙人融合,不同地域的語言既有輸出,也有接納,逐漸形成東北穩固的漢語方言第一時期。

第二時期

後漢書・東夷列傳》稱箕子朝鮮“其後四十餘世,至朝鮮侯凖,自稱王。漢初大亂,燕、齊、趙人往避地者數萬口。而燕人衛滿擊破凖而自王朝鮮(此文朝鮮是當時的中國諸侯國,與後世朝鮮半島李氏朝鮮並沒有歷史繼承關係)。”在朝鮮設漢四郡。實際早在秦漢時期,從陸上和海上到北燕朝鮮來的漢人相當多,其中燕人、趙人主要從陸路到東北地區,齊人則乘船從海上前往,而且“八世而不改華風”,這樣長期以來形成漢語方言。秦漢、魏晉、唐宋,也不斷地有魯、冀、豫、晉等省人口流入東北。在黑龍江省三江地區近些年發現了多處漢城漢墓;在通化縣境內發現秦漢長城的關堡一座、烽燧11處遺址,秦漢長城東端可能在通化;2011年又在通化縣境內發現赤柏松漢城遺址,2011年又在大安附近後套木噶發現戰國—西漢的墓葬遺址,以上史實也打破吉林省乃秦漢“遼東外徼”的說法,“是漢中央政權經略東北的重要實證”,說明漢人民居及漢文化的影響已經覆蓋整個東北,又經魏晉、隋唐幾千年的疊壓,形成第二個東北漢語方言時期。

第三時期

元明清以來,漢族及少數民族南北流動,特別明清以來關內失業的農民大量流入東北,又促成漢滿融合的良好局面,形成東北第三個漢語方言歷史時期。
東北歷史的活化石
東北方言是東北四千年歷史的活化石
東北方言是以四千多年來漢族土著的語言及漢字為基礎的語言文化。沿著方言的來路去尋根,可以追溯到上古沒有文字的時代。當時只有語言交流,沒有文字,到後來雖有文字記載了語言,強化了記憶,由於文字普及得較慢,特別在邊遠的窮鄉僻壤,語言很難與文字相對應。所以在上古時代民間有許多有音無字的語言。“這嘎達”就屬於無確切文字的語言,“嘎達”、“砢磣(寒磣)”,“犄角”、“嘎啦(旮旯)”屬於只可意會不可以文字言傳之類。如“鬼道”,聰明,有智慧,很鮮明體現古文字的活用。“鬼道”與“神道”可以通用;再如“你起(讀qie第三聲)這嘎達”,本不識字的農民說這話時的意思是明白的,意思是“你起身離這裡遠點”,究竟用哪個字對應,“且”,按其動作意思可以和“起”相對應,但與“起”又有所不同,大有“離開”的意味;也有有字無音的,如“毽子”,本是漢代就有的玩具,只是東北方言用以借代,讀“犍兒”。
最說明歷史久遠的一個方言,就是對小孩的稱謂,江浙方言稱小女孩為“囡”,小男孩為“囝”,而東北方言對小孩統稱“小嘎”,女孩稱“小尕”,男孩稱“小玍”,按象形文字解釋,人沒留髪之前稱“小玍”,留髪之後稱“小生”,常叫“禿小子”,而“尕”則正像披一頭秀髮的女孩。而“尕”、“玍”恰是古文字,至少在漢代就有了。這個方言正是歷史的活化石。
東北各民族文化融合
第三,東北方言是東北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大熔爐
有史以來,東北就是漢族與少數民族共同開發、共同爭奪生存空間的大舞台,開發與爭奪的過程,就是語言交流與融合的過程。民族間的融合,第一是風俗的融合。隨著風俗的融合,必然帶來語言的融合。歷史上漢族土著民與女真族契丹族扶餘族、高句麗族,以及蒙古族滿族等的融和,這些融合體現在文化層次疊壓的方言。在東北方言這塊活化石的層面上,清晰地看到漢滿風俗融合的痕跡,如“磨嘰”源自滿語。“乾棒楞子”,意為清一色,吉林九台有其塔木鄉,其塔木,滿語站桿樹,清一色枯乾的樹,就是乾棒楞子。“疙瘩溜秋”,意為不光滑,有結節,大圓包,引申為“疙瘩話”。“嚼果(咕)”,好吃的精美的東西。不只是餑餑或水果,滿族過年準備年嚼果。“摘你嘎拉哈”,由玩具引代。“靰鞡”,由達斡爾蒙語引申為鞋的稱謂。“扎古”,這是借用於蒙古語,本意是請醫生看病,引申為打扮,裝飾。
在東北,曾經受到俄羅斯人、日本人曾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侵略,語言的借用,體現殖民文化的滲透。如“沙咯楞的”,意思加快速度,就是借用俄語的“沙”;“餵噠羅”(裝水的小桶)、“布拉吉”(連衣裙),“騷韃子”(士兵)就是俄語的譯音;“火烈拉”(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後來採用英語或其他外來語的詞“霍亂”,等等。
東北民間僅僅把一件事意思說得明白,不算高明,民間智慧總想把話說得有情趣、有幽默感,形象生動、富有詩情,好用比興,創造一種新的語言情趣。在官話中說兩個人或者兩群人靠得緊密,用“手拉手,肩並肩,心貼心”作比喻,這已經夠生動了,但在民間仍不滿足。兩個人可以手拉手,兩群人實際是不可以手拉手的,更不可能“心貼心”的,這些還不過是官式語言的比喻。於是在民間創造出“掏心窩子話”、“膘起膀子乾”,比“心貼心”更生動更形象,可以有觸摸感的語言。方言與官話也在轉化中,如“打掃”,本義清除、掃蕩乾淨的意思,如“你將飯碗子打掃乾淨”,由小範圍方言轉為大範圍官話,甚至國語了。

藝術特點

第一,生動形象性,由靜態的語言,轉化為動態的語言,將抽象的語言,轉化為形象生動的語言。它的生動性來自於勞動,將許多非動性的詞語都取動性表達。以“扒瞎”、“掰扯”、“拔犟眼子”為例,三者都是辯解人的精神狀態非常抽象的辭彙。將人們編排沒有根據的謊言,方言稱作“扒瞎”,“扒瞎”來自於農村秋收勞動扒苞米,扒出來沒長粒兒的空棒子,稱“瞎苞米”。用“扒瞎”來指責並替代扯謊,不僅生動準確,而且帶有很濃的感情色彩。同樣,“掰扯”也是得益於扒苞米的勞動,苞米葉子需要一層一層地剝去,到最後方見分曉,用來形容刨根問底、辨別真偽,也是非常形象的;再如“八竿子撥弄不著”,用來形容關係相當疏遠,來自農村的打鳥活動。常在一片空地上撒下少許糧食,裝上轉動的竹竿撥弄來打鳥。八竿子都打不住一個鳥,可謂過於疏遠了。
第二,東北方言有著巨大豐富性。如喝酒,不說喝,說“掫”、“整”、“捫”、“倒”、“抿”等。“感情深,一口捫;感情淺,舔一舔”。在酒桌上,猜拳行令,最顯性格。頂屬“打”、“揍”;“鬧”、“搞”、“抓”、“整”等內涵最豐富。常見的“這嘎達”,“那嘎達”。
第三,幽默感。東北人的語言中飽藏著“苦中作樂”的調侃、幽默、滑稽的歇後語、俏皮嗑、疙瘩話,經過遊戲化、詩化處理。所以,二人轉文學裡,寧用古語,不用官話,寧用土語,不用僵硬的概念話。感情最濃的是鄉土鄉音,一經二人轉藝人嘴裡說出來,就感到幽默、滑稽。
陳功范是善於運用方言土語的一個作家。我們從他的單出頭《真人假相》中摘出幾句:
“愣沒辨出誰的語聲”——(用“愣”或“硬”’來強化。)
“你咋就不怕把眼珠子睡捂了呢!”——(是說睡的太多了。)
“二兩茶葉沏一壺——你瞅那老色!”
再從他的《窗前月下》摘一段唱詞:
誰不知我拙嘴笨腮說話不記甩,裉勁上吭哧癟肚嘴還直跑排。越趕上著急上火那還越添彩,倆眼睛瞪一般大啥也說不出來。哪趕上你伶牙俐齒小話來得快,著緊繃子嘁哧咔嚓真能叫得開。這段唱詞,不用特殊標明出自哪個人物之口,就能鮮亮地見出人物性格,見出地方韻味,那種幽默、詼諧、俏皮的語言風格溢於言表。
東北方言是活躍在人們口頭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最值得珍惜的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