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千里

李千里(646年-707年8月6日)字仁,隴西成紀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之孫,吳王李恪長子。

武則天掌朝期間,李千里明哲保身,數次進獻符瑞事,竟得免禍。長安三年,充嶺南安撫討擊使,歷遷右金吾將軍。唐中宗復辟,受封成王,進封成王,拜左金吾大將軍,領益州大都督。三年,兼領廣州大都督、五府經略安撫大使,後隨節愍太子參與景龍政變被殺。唐睿宗即位後,平反昭雪,追贈左金吾衛大將軍、上柱國,葬於長安銅人原。

基本介紹

  • 本名:李千里
  • 別稱:成王
  • 字號:李仁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隴西成紀
  • 出生時間:646年
  • 去世時間:707年
  • 主要成就:左金吾衛大將軍,廣益二州大都督,上柱國
人物生平,薦高力士,墓志銘,妻慕容氏,

人物生平

李千里,原名李仁李恪嫡長子。父親死後,四個兒子被流放到嶺南。武則天光宅年間,李仁兄弟被赦免,襲爵,歷任五州刺史。於江左做官廉潔奉公,武則天聽說了,於是就派人去當地看望慰問了一下,並送上六個字“兒,吾家千里駒”,遂改名李千里,並經常進祥瑞討武則天的歡心。後來,武則天大殺李唐宗室,但惟獨沒動李千里。中宗李顯復位以後,封李千里為成王。因與節愍太子李重俊誅殺武三思,與其子太僕少卿、天水郡王李禧被被唐中宗和韋後處死。唐睿宗即位後被平反。
李仁妃,慕容真如海,字淑,為李仁流放時所娶,北燕皇族之後。
李仁曾經在父親李恪賜死後,和李瑋李琨、李璄等三兄弟,一起被流放到嶺南。但他的身體健康,而且能適應各種環境,在崎嶇、瘴病之地諸多惡劣條件下,仍能勇敢地活下來。雖說是流放,但在叔父唐高宗在世時,生活上還算富裕,李仁就費盡心思,收集嶺南各種特產獻給朝廷。高宗駕崩後,他聽說武太后喜歡祥瑞,就到處收集奉獻,以求能保身。殺父親的是長孫無忌,武太后當時只不過是一名才人,和當時的事件完全無關。後來消滅他不共戴天的仇人長孫無忌及其同黨的,正是武太后。對李仁來說,除了殲滅唐宗室事件以外,武后也算不得是什麼大仇人敵。
李仁畢竟是唐朝宗室的一人,武太后必定長期加以監視,尤其是開始血腥的大屠殺以來,必會監視得更嚴密。據長期監視的報告意見顯示:李仁的性格輕率,而且是個大好人,好到近乎傻的程度,沒有特別的才能,也看不出他有什麼野心。
不知道是李仁的本來面目?還是偽裝,多年來在表面上能徹底地裝聾作啞,他也算是個聰明的人物了。不論局勢如何惡劣,李仁總算活下來了。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太后把他從嶺南召回,任為襄州(湖北省襄陽縣)刺史,李仁流著歡喜的眼淚,匍匐在太后面前,從此改名為李千里。到襄州就任後,千里從不參與政務,把一切交給長史管理。通常掌理州政實權的都是長史,但刺史多少也要參與政務才是,因此有不少人指責千里的態度怠慢職責,可是他一概不理。但在這時期里,他仍不忘儘可能地收集珍品、祥瑞,獻給武太后。天授年間,他歷任唐(河南省唐河縣)、盧(河北省盧龍縣)、許(河南省許昌市)、衛(河南省汲縣)、蒲(山西省永濟縣)五州刺史,從未改變一貫作風。

薦高力士

武則天聖歷元年(公元698年),時任嶺南招討使的李千里獻上兩個閹割的小孩,一名金剛,一名力士,為則天賞識。後因小過逐出宮,此間被宦官高延福收為義子,故姓高。高延福因早年在武三思家呆過,力士因此與武三思家有來往。一年多後,武則天又召力士進宮,隸屬司宮台。景龍中(公元708年),臨淄王李隆基引為知己。這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高力士
高力士為馮盎曾孫,本名馮元一。貞觀二十年(公元646),馮盎去世,家道逐漸中落。嗣聖元年(公元684年,一說為公元690年),馮家誕生了一個新的生命,論輩分,他是馮盎的曾孫,母親麥氏是隋將麥鐵杖的曾孫女。不久,馮家族因罪被抄家,麥氏的丈夫被殺,兒子被送到嶺南討擊使李千里那裡。過了幾年,李千里見馮氏之子聰明伶俐,身體強壯,便把他同另一個男孩一起淨了身,分別取名力士和金剛,然後送入皇宮當宦官。
李千里兄弟、李恪次子李瑋,妃子長樂馮氏,也是唐故大將軍耿國公馮盎之曾孫,南越王之後。
《全唐文》
成王千里還舊官制。
地有二南,載懷敦睦;罪非七國,奄隔休明。故左金吾衛大將軍兼益州都督上柱國成王千里,懿親賢德,高才重器,強力幹事,獨冠等倫。保國乂人,克成忠義;願除凶醜,翻陷誅夷。永言淪沒,良深痛悼,俾復舊班,用加新寵,可還舊官。

墓志銘

李千里墓李千里墓
大唐故左金吾衛大將軍廣益二州大都督上柱國成王墓志銘並序:
王諱千里,字仁,隴西成紀人也。神堯皇帝之曾孫,高宗天皇之猶子;實長吳嗣,別封鬱林。爾乃導靈源於聖仙,格神功於天地。彤弓旅矢,受言藏之;青社白茅,寵章紛若。固已圖分石室,事鬱金板矣。王總氣沖和,資靈峻極,黼黻言行,鸞龍符彩。年在總角,職委荒隅;亟環星紀,載康夷落。
終能禮蟠於地,聲聞於天,中朝嘉焉,征為岳州別駕。伯輿應海岱之召,子春受荊河之辟;昔唯人表,今特宗英;黑幘既臨,彤襜無協,俄而高宗晏駕,太后循機,天子居房陵之宮,奸臣縱崑山之火。王隱若敵國,慮深屬垣,畏塗叱馭,焦原跟趾。懷社稷之良策,挫風雲之逸氣;通變不羈,輪轅適用,乃授使持節襄、廬二州諸軍事二州刺史。沉碑著績,捧檄徵才,漢池凝化,江潯偃德。累遷許、衛二州刺史。入夷儀而按部,臨浚水而憑軾。韓崇之緝化,衛文之和人,不之能尚。
初,孝和之在桐宮也且廿年,鼎命將遷者數矣。王稍見親近,永懷興復;獻納之際,懇至尤深。丕業之未淪,繄王是賴。終能協謀宰輔,升聞禁掖,開鶴錀之嚴扃,展龍樓之舊禮。鬼神勛植,於是獲安,改牧蒲坂,用加恆授。長安晚歲,孽豎弄權,陰興纂奪之心,將肆虔劉之虐。王傳會平勃,竟興明命,聖期千載,功業一匡。大建土宇,為唐室輔;允膺典冊,光啟於成。仍授左金吾衛大將軍、兼廣益二州大都督兼五府大使,上柱國,王如故。若乃金吾戒道,玉節臨藩,灑時雨於西蜀,播仁風於南海。統兼要害,秩冠戎竟,夤亮一人,聲華萬里。嗚呼!履霜有漸,赴火不息,漢戚崇奢,曲陽增怒,晉人言反,庚氏猶存。武三思因後族之親,叨天人之位,罪浮於梁冀,謀深於霍禹,忠良鈐口,道路以目。王志青宮,精貫白日,慮彼鴆毒,斬茲梟鏡。
而蕭牆伺隙,椒掖回天,翻聞戾園之禍,更甚長沙之酷。神龍四年七月五日遇害,春秋六十有二。嗚呼哀哉!唯王位兼文武,器隆棟乾,鵬激談津,猨吟射圃。駕駟馬而激藻,入三雍而獻樂。全於危難之際,非為身也;赴於宗稷之急,由安上也。存非苟合,故昌運以之興;勇非虛殉,故逆節由其沮。允所謂立功立事,遠而不朽者歟?皇上入纂絕業,芟荑醜正,體國經野,庸勛昨親,制復舊班,用加新寵,仍使膳部郎中李敏監護喪事。榮哀所加,幽明知感。以大唐景雲元年歲次庚戌十□月戊申廿五日壬申,葬於京兆郡銅人原,禮也。孫瓘,業緒文昭,慕深王父,易苴經於錦帶,備芻靈於黼翣。淒淒薤路,先掩潤於朝曦;膴膴荼原,永埋芬於厚穸。旌節仍舊,忠貞不泯;俾甄實錄,用紀泉庭。
銘曰:赫赫宗涼,巍巍巨唐;資英誕秀,燭代輝梁。象賢吳國,鎮俗蠻方;別乘伊賴,分符允臧。夷庚復辟,司隸歸章;寄深中尉,錫重南陽。後戚方侈,天衢未康;權傾呂祿,勢溢梁商。誓旅誅逆,提戈耀芒;白沙流釁,青紙貽殃。帝猷玄感,寶曆重光;棣萼增戚,芝泥考祥。寵優麟□,禮備龍慌;澻接銀海,川臨玉潢。銘開見日,氣靜冤霜;未集玄燕,先悲白楊。圖芳琬琰,以助旗常。

妻慕容氏

大唐故成王妃慕容氏(真如海)墓志銘並序
妃諱真如海,字淑,趙郡象城人也。開國建候,晉有河山之錫;徂南自北,燕為趙魏之雄。固以動賢弈世,禮樂載德。啟迪後昆,寅亮當代。公候必復,蟬紱增暉矣。父,皇朝十二衛大將軍。威總五戎,早拜登壇之寵;贈加八座,終光曳履之榮。義薄時謠,聲溢拜央。是以德流後胤,慶屬陰明。夫人則府君之季女也。蘭資明秀,蕙性柔婉。生而知禮,動必合儀。修組訓而識訓,奉箴圖而先覺。往屬皇運中圮,親賢路塞,賈生投,屢有長沙之悲,趙王即虜,非房陵之恨。王以謫居荒隅,空傷賦鳥。妃以族行炎海,遂託乘龍。荔浦來歸,桂宮成兆。有符天贊,終慶宜家。德我齊姜,早識四方之志;葉彼秦偶,復見三從之儀。中興昌歷,天飛在御。成王則磐石崇貴,元妃乃衡珈賜冊。暮雨朝雲,不接荊台之夢;流風回雪,寧追洛水之游。宜家以螽斯成詠,主饋以鵲巢是德,豈謂母后干政,愛子弄兵。王總鈐韜,朝疑逆順。蕭牆飛禍,崐玉同焚。曲池即平,高台又傾。梁園竹林,盡染南湘之淚;小山桂樹,空照西園之月。誓柏為志,方詠恭姜之詩;徒宅垂仁,終成孟宗之德。禮光女則,行滿宗華。蒼蒼不仁,賢淑委世。開元十三年二月二十六日,寢疾於洛陽勸善里私第,春秋七十有五。夫人窈窕之美,稟自河洲。嫻和之儀,播於琴瑟。采苹興詠,每從南澗之濱;訓子為文,自有東征之賦,肅雍以四德無替,浣濯而六行兼修閨閣,義同娣姒。孤桐半死,初崩杞婦之城;雙劍同沉,終啟滕公之室。開元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合葬於京兆同人原,禮也。嫡孫郕國公李浚等,哀靋集蓼,孝過毀棘,怨凱風之徒攀,忽寒泉而岡極。玄兆斯安,荒郊歲殘。白日兮山門晦,青凝兮多龔夜寒,庶勒銘於幽礎,播秋菊與春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