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衛

十二衛

隋唐十二衛,是隋唐十六衛中,遙領府兵的前“十二衛”。 十六衛制度,是衛府制的高級階段,是隋唐府兵制的結晶。

基本介紹

介紹,歷史沿革,具體沿革,左右衛沿革,金吾衛沿革,左右驍衛沿革,左右武衛沿革,左右威衛沿革,左右領軍衛沿革,機構設定,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

介紹

府兵制,是一種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的兵農和一、寓兵於農的制度。在天下各地設定“軍府”若干,“府兵”由各地軍府從所在州縣的農民中挑選,年二十入役、六十免役,平時在家生產、農閒訓練(在唐代,“府兵”還要到京師“番上”)。但是,“軍府”只是管理“府兵”的戶籍和日常訓練, 既不能統領“番上”的“府兵”,更沒有戰時指揮權。番上府兵,由十六衛大將軍統領;戰時指揮權,在皇帝選派的元帥手中。
衛府制,就是以“衛”統“府”。“衛”(十六衛),既是衛戍京師的禁兵,又是統領天下“府兵”的領導機構。唐朝“十六衛”遙領天下657個折衝府(軍府),居中御外,衛戍京師,是府兵和禁軍的合一。但值得強調的是,十六衛大將軍對天下軍府只是“遙領”,並不具備真正的戰時指揮權。戰時,如前段所述,由皇帝臨時派行軍大元帥為最高指揮官。
軍府、地方州縣長官、十六衛和行軍大元帥互相制約,沒有人能夠單獨控制軍隊。這樣一來,雖然天下府兵駐地分散,仍然是皇帝能夠直接控制的中央軍隊!
遺憾的是,中唐以後,均田制遭到破壞,府兵制土崩瓦解,十六衛(十二衛)喪失戰鬥力,從此之後,僅為儀飾之用。有宋一代,又有環衛“環衛官”十六衛,只是一種虛銜!

歷史沿革

衛府制的建立,是北周武帝隋文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之一,它將禁兵和府兵系統融合為一。這種衛既是府兵的基層組織──軍府的領導機構,也是掌管京城宿衛的機構。其長官直接向皇帝負責,但職掌又各不相同。
北周武帝時,設定司衛、司武官,統率府兵宿衛宮禁;又有武侯府﹐統率府兵巡警京城﹐各置上大夫。這是分置諸衛﹐統率軍府宿衛的始創。
隋初沿北周之制﹐設定十二府以統率禁衛之兵﹐此即十六衛的前身。隋初十二府中﹐僅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武侯六個府統領府兵宿衛。
煬帝大業三年(607),將十二府增改為十二衛四府﹐合稱十六衛府或十六府(後人習慣上也稱十六衛)。其十二衛為:左右翊衛(原左右衛府)﹑左右驍(騎)衛(開皇十八年設定的左右備身府)﹑左右武衛(原左右武衛府)﹑左右屯衛(原左右領軍府),左右候衛(原左右武侯府)和左右御衛(新置);四府為:左右備身府(原左右領左右府)和左右監門府(依舊名)。十二衛統府兵、宿衛京城;四府不統府兵,左右備身府負責侍衛皇帝;左右監門府分掌宮殿門禁。十二衛所統之兵稱“外軍”,各有軍號如下:驍騎(屬左右翊衛)﹑豹騎(屬左右驍衛)﹑熊渠(屬左右武衛)﹑羽林(屬左右屯衛)﹑射聲(屬左右御衛)和佽飛(屬左右候衛)。此外,左右翊衛又兼領“內軍”。“內軍”指左右翊衛下屬的親﹑勛﹑武三侍(隋初為親﹑勛﹑翊三衛﹐唐代同隋初)統轄的五軍府和另屬東宮的三衛三府之兵﹐均由高官子弟充當。
內衛內衛
唐初沿襲開皇舊制﹐仍稱十六府。龍朔二年(662)唐高宗改百官名時﹐始正式定稱為十六衛。在中央設十六衛,其中的十二衛為府兵的領導機構: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又在全國範圍設定“折衝府”;“十二衛”遙領天下657個折衝府,分領諸軍府到長安上番宿衛的府兵,居中御外,衛戍京師,是府兵和禁軍的合一。
十六衛另外四衛是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掌諸門禁衛,左右千牛衛統率千牛備身等為皇帝侍從、儀衛。
因為十六衛官署在皇宮之南,所以史稱“南衙府兵”;“南衙府兵”,與守衛皇宮北門﹑由招募配充的兵士組成的“北衙禁軍”交錯宿衛,相互牽制。
南衙府兵十六衛,各有大將軍、將軍、中郎將等。“折衝府”正副長官名稱多變,曾名“軍頭、府副”、“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統軍、別將”,貞觀十年正式改為“折衝都尉果毅都尉”。
與十六衛機構﹑職能相類似的是負責東宮(太子宮)宿衛的十率。隋初十率是左右衛率﹑左右宗衛率、左右虞侯率﹑左右內率和左右監門率。其長官﹐除左右虞侯率為“開府”外﹐其餘均為“率”與“副率”。十率中左右內率及左右監門率不領府兵。唐代也有十率﹐但習慣上只提統領府兵的六率﹐其府名與軍號是﹕左右衛率(超乘)﹑左右司御率(旅賁)和左右清道率(直盪)。六率所領之兵也分內軍(東宮親﹑勛﹑翊三府)和外軍(折衝府)。]
這就是創自北周后期﹐發展到隋唐而形成完整的以衛統府的禁衛軍制度——衛府制!
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也沒有不敗的制度。中唐以後,均田制遭到破壞,府兵制土崩瓦解,十六衛喪失戰鬥力,僅作為儀飾之用,唐朝廷依恃的是“北衙禁軍”。十六衛只剩下名號,直到五代後晉才被廢止。有宋一代,又有環衛“環衛官”十六衛。但是,宋朝的“十六衛”只是一種虛銜。因為它們並不是職能機構,只是設有“上將軍、大將軍、將軍”等幾個榮譽官職,沒有職能、沒有權力、沒有屬兵、沒有定額。

具體沿革

左右衛沿革

左右衛左右翊衛→左右衛府→左右衛府→左右衛

金吾衛沿革

左右武侯府→左右侯衛→左右侯衛→左右金吾衛

左右驍衛沿革

屯騎→驍騎→左右驍騎
左右備身→左右驍衛→左右驍衛府→左右驍衛→左右武威衛→左、右驍衛

左右武衛沿革

左右武衛府→左右武衛→左右鷹揚衛左右武衛

左右威衛沿革

左右領軍府→左右屯衛→左右屯衛→左右威衛→左右豹韜衛左右威衛

左右領軍衛沿革

中領軍→中領軍、領軍→領軍、中領三將軍→領軍→領軍、中領軍→領軍→左右領軍府→左右屯衛→左右御衛
別置:左右領軍衛→左右戎衛→左右領軍衛→左右玉鈐衛→左右領軍衛

機構設定

各衛府的長官設定﹐前後略有不同。隋初十二府中﹐除左右監門府各設將軍﹑郎將﹐左右領軍府各設長史﹑司馬外﹐其餘八府均設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下屬有長史司馬參軍﹑行參軍等。煬帝十六衛府中﹐十二衛各置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下屬略同隋初﹐僅無司馬﹔左右備身府各設備身郎將一人、直齋二人﹔左右監門府則各設二郎將。唐十六衛均置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中唐以後﹐又有上將軍一人﹐為衛之長)﹐下屬有長史﹑參軍﹑中郎將﹑郎將等。

左右衛

上將軍各一人,從二品;大將軍各一人,正三品;將軍各二人,從三品。掌宮禁宿衛,凡五府及外府皆總制焉。
長史各一人,從六品上。掌判諸曹、五府、外府稟祿,卒伍、軍團之名數,器械、車馬之多少,小事得專達,每歲秋,贊大將軍考課。
錄事參軍事各一人,正八品上。掌受諸曹及五府、外府之事,句稽抄目,印給紙筆。
曹參軍事各二人,正八品下。掌五府文官勛考、假使、祿俸、公廨、田園、食料、醫藥、過所。
奉車都尉,掌馭副車。有其名而無其人,大陳設則它官攝。駙馬都尉無定員,與奉車都尉皆從五品下。
司階各二人,正六品上;中候各三人,正七品下;司戈各五人,正八品下;執戟各五人,正九品下;長上各二十五人,從九品下。武后天授二年,置諸衛司階、中候、司戈、執戟,謂之四色官
親衛之府一:曰親府。勛衛之府二:一曰勛一府,二曰勛二府。翊衛之府二:一曰翊一府,二曰翊二府。凡五府:每府中郎將一人,正四品下;左右郎將一人,正五品上;親衛,正七品上;勛衛,從七品上;翊衛,正八品上。總四千九百六十三人。兵曹參軍事各一人,正九品上;校尉各五人,正六品上。每校尉有旅帥二人,從六品上;每旅帥各有隊正二十人,正七品上,副隊正二十人,正七品下。五府中郎將掌領校尉、旅帥、親衛、勛衛之屬宿衛者,而總其府事;左右郎將貳焉。番上者,以名簿上於大將軍而配以職。武德、貞觀世重資廕,二品、三品子,補親衛;二品曾孫、三品孫、四品子、職事官五品子若孫、勛官三品以上有封及國公子,補勛衛及率府親衛;四品孫、五品及上柱國子,補翊衛及率府勛衛;勛官二品及縣男以上、散官五品以上子若孫,補諸衛及率府翊衛。王府執仗親事、執乘親事,每月番上者數千人,宿衛內廡及城門,給稟食。執扇三衛三百人,擇少壯肩膊齊、儀容整美者,本衛印臂,送殿中省肄習,仗下,每番三衛一人,為太僕寺引輅。其後入官路艱,三衛非權勢子弟輒退番,柱國子有白首不得進者;流外雖鄙,不數年給祿稟。故三衛益賤,人罕趨之。有錄事一人,府一人,史三人。唐親衛、勛衛置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翊衛置車騎將軍。武德七年,改驃騎將軍為中郎將,車騎將軍皆為郎將,分左右,以親衛曰一府,勛衛、翊衛曰二府,謂之三府衛。諸衛翊衛及率府親、勛衛,亦曰三衛。永徽三年,避太子諱,改中郎將曰旅賁郎,郎將曰翊軍郎。太子廢,復舊。

左右驍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凡翊府之翊衛、外府豹騎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守諸門,在皇城四面、宮城內外,則與左右衛分知助鋪。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左右翊中郎將府中郎將各一人,左郎將各一人,右郎將各一人,兵曹參軍事各一人,校尉各五人,旅帥各十人,隊正各二十人,副隊正各二十人。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倉曹,府二人,史二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左右翊中郎將府錄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

左右武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凡翊府之翊衛、外府熊渠番上者,分配之。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長上各二十五人。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同驍衛。有稱長二人,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稱長掌唱警,為應蹕之節。

左右威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凡翊府之翊衛、外府羽林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主守,則知皇城東面助鋪。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長上各二十五人。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同驍衛。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左右領軍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凡翊府之翊衛、外府射聲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主守,則知皇城西面助鋪及京城、苑城諸門。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長上各二十五人。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同驍衛。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左右金吾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宮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凡翊府之翊衛及外府佽飛番上,皆屬焉。師田,則執左右營之禁,南衙宿衛官將軍以下及千牛番上者,皆配以職。大功役,則與御史循行。凡敝幕、故氈,以給病坊。兵曹參軍事,掌翊府、外府武官,兼掌獵師。騎曹參軍事,掌外府雜畜簿帳、牧養之事。胄曹參軍事,掌同左右衛。大朝會行從,給青龍旗、槊於衛尉。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左右街使各一人,判官各二人。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如驍衛。有錄事一人,史二人。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左右街典二人,引駕仗三衛六十人,引駕佽飛六十六人,大角手六百人。隋有察非掾,至唐廢。
左右翊中郎將府中郎將,掌領府屬,督京城左右六街鋪巡警,以果毅二人助巡探。入閤日,中郎將一人升殿受狀,衛士六百為大角手,六番閱習,吹大角為昏明之節,諸營壘候以進退。
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凡城門坊角,有武侯鋪,衛士、彍騎分守,大城門百人,大鋪三十人,小城門二十人,小鋪五人,日暮,鼓八百聲而門閉;乙夜,街使以騎卒循行囂襜,武官暗探;五更二點,鼓自內發,諸街鼓承振,坊市門皆啟,鼓三千撾,辨色而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