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雲詩

《朝雲詩(並引)》 - 詩詞正文 世謂樂天有粥駱馬放楊柳枝詞,嘉其主老病不忍去也。 然夢得有詩云:春盡絮飛留不得,隨風好去落誰家。 樂天亦云:病與樂天相伴住,春隨樊子一時歸。 則是樊素竟去也。 予家有數妾,四五年相繼辭去,獨朝雲者隨予南遷。 因讀樂天集,戲作此詩。 朝雲姓王氏,錢唐人,嘗有子曰乾兒,未期而夭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軾 字子瞻,又字和仲
  • 別名:號東坡居士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
  • 出生日期:1037年1月8日
  • 逝世日期:1101年8月24日
  • 主要成就: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
  • 代表作品:《水調歌頭·中秋》、《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詩作全文,人物生平,早年經歷,進京應試,名動京師,自請出京,烏台詩案,被貶黃州,東山再起,築建蘇堤,流落儋州,最後結局,個人作品,

詩作全文

世謂樂天有粥駱馬放楊柳枝詞,嘉其主老病不忍去也。
然夢得有詩云:春盡絮飛留不得,隨風好去落誰家。
樂天亦云:病與樂天相伴住,春隨樊子一時歸。
則是樊素竟去也。
予家有數妾,四五年相繼辭去,獨朝雲者隨予南遷。
因讀樂天集,戲作此詩。
朝雲姓王氏,錢唐人,嘗有子曰乾兒,未期而夭雲。
不似楊枝別樂天,恰如通德伴伶玄。
阿奴絡秀不同老,天女維摩總解禪。
經卷藥爐新活計,舞衫歌扇舊因緣。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陽雲雨仙。
蘇軾晚年曾自嘲:“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黃州、惠州、儋州正是蘇軾的三個地方,黃州還好,惠州、儋州都在極遠的南蠻之地,而被貶至惠州時,蘇軾已經年過花甲,此番被貶,看運勢就難再有起復之望。這時,王閏之已去世,其他的侍兒姬妾見此景況都陸續地散去了,只有朝雲一人始終跟隨。到惠州後,蘇軾心中百味陳雜,作了一首《朝雲詩》:  
不似楊枝別樂天,恰如通德伴伶元;
阿奴絡秀不同老,天女維摩總解禪。  
經卷藥爐新活計,舞衫歌板舊姻緣;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雲雨仙。
白居易曾有美妾樊素,擅唱楊柳詞,人皆稱其為楊柳。後來,白居易年老體衰,樊素就自己溜走了,於是白居易在詩中說:“春隨樊子一時歸”。晉人劉伶元在年老時曾得一名叫做樊通德的小妾,二人情篤意深,並經常談詩論賦,議古說今,時人就稱二人為“劉樊雙修”。
蘇軾用此兩例典故,正是要說明他與朝雲生死相隨、心意相通,正如劉樊二人,而同為舞妓出身,朝雲的堅貞完全不同於樊素的薄情,這令蘇軾尤為感動。
只是,朝雲卻是命苦的,她沒有李絡秀的好福氣,有兒子阿奴一直陪在身邊,朝雲生了兒子卻夭折了。於是,她的生活就像天女維摩一般,每天不是念經就是煎藥。她拋卻了從前長袖的舞衫,遠離了悅耳的歌板,一心禮佛,唯望有朝一日,仙丹煉就,與蘇軾一同登仙山,再也不為塵世所羈絆。
夢做得再真也只是夢,終難圓作現實。朝雲到底是先蘇軾而去了。臨死前,她誦著蘇軾手書的《金剛經》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看著她最愛的男人,我想她是微笑著離去的。只是我心裡一直對朝雲有著深深的怨:你都已經陪他走到了那么遠那么遠的惠州,為何不能陪他走得再遠一點?難道你不是這樣想嗎,因為一個人而想成為更好的人,因為一個人而想更健康,更長久地活在這個並不那么美好的世界,愛一個人怎么捨得讓他為你而受哪怕一點一點的傷?
在朝雲逝去的日子裡,蘇軾的內心不勝哀傷,陸續地寫出《朝雲墓志銘》、《惠州薦朝雲疏》、《西江月·梅花》、《雨中花慢》和《題棲禪院》等許多詩詞文賦來悼念他世間的知心人。我最喜歡這首《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海遷時過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
素麵反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蘇軾還在朝雲的墓上築了一座六如亭來紀念她,因她死前所念四句偈中有佛家所謂“六如”,因此他取亭名為“六如”並親手寫下亭子的楹聯:
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
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別人說,白璧微瑕,是故意留個破綻,以敬本就不完美的人世,這才是真成熟。蘇軾也說過,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此事古難全。可我卻偏不!我就要那煞風景的圓圓滿滿、完完美美、乾乾淨淨,更要我愛的人們都得長久,都得所愛,都得願以償無悔憾,我也要愛一個人就知他、懂他、惜他、敬他,陪他到老,再一同往那幽深的寂靜處,不必誰先死,誰擔悲。我不是任性,只是不想也有朝雲的遺憾,想必她的內心也在為不能陪他走到最後而深深悔著的。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蘇軾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於眉州眉山,[2]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蘇軾的祖父是蘇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是很用功。[3]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4]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5]好美食,[6]創造許多飲食精品,[7]好品茗,[8]亦雅好游山林。[9]

進京應試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科舉考試。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進京應試。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這兩人正銳意詩文革新,蘇軾那清新灑脫的文風,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蘇軾在文中寫道:“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歐、梅二公既嘆賞其文,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及蘇軾謁謝,即以此問軾,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後,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10]

名動京師

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讚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當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隨父回鄉奔喪。嘉祐四年十月守喪期滿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11]四年後還朝判登聞鼓院。治平二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還朝,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 “平和世界”。[12]

自請出京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跟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寧七年秋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豐二年四月調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烏台詩案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四十三歲,調任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話被新黨抓了辮子,說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說他“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了。
蘇軾畫像
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這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上任才三個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台詩案”(烏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台)。[13]
烏台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新黨們非要置蘇軾於死地不可。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既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14]

被貶黃州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後,心情鬱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15]

東山再起

1084年(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準備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常州一帶水網交錯,風景優美。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饑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家人、眾多朋友朝夕相處。於是蘇東坡終於選擇了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16]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17]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15]

築建蘇堤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由於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
蘇軾畫像
塞過半,“崶台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湖水逐漸乾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20餘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誌。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6橋相接,以便行人,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蘇堤在春天的清晨,煙柳籠紗,波光樹影,鳥鳴鶯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蘇堤春曉”。
“東坡處處築蘇堤”,蘇軾一生築過三條長堤。蘇軾被貶潁州(今安徽阜陽)時,對潁州西湖也進行了疏浚,並築堤。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為遠寧軍節度副使,惠州(今廣東惠陽)安置。年近6旬的蘇軾,日夜賓士,千里迢迢赴貶所,受到了嶺南百姓熱情的歡迎。蘇軾把皇帝賞賜的黃金拿出來,捐助疏浚西湖,並修了一條長堤。為此,“父老喜雲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人們歡慶不已。如今,這條蘇堤在惠州西湖入口處,像一條綠帶,橫穿湖心,把湖一分為二,右邊是平湖,左邊是豐湖。[13]

流落儋州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調往潁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揚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紹聖元年(1094年)六月,別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
蘇東坡夜遊承天寺
紹聖四年(1097年),年已62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縣)。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這裡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從蘇軾學。在宋代100多年裡,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裡的姜唐佐就舉鄉貢。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 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傳至今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表達了人們的緬懷之情,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13]

最後結局

徽宗即位後,蘇軾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五歲,。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鈞台鄉上瑞里。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18]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謚為“文忠”。[19]

個人作品

古文
荀卿論》、《范增論》、《留侯論》、《賈誼論》、《晁錯論》、《東坡志林》、《隨記集》、《刑賞忠厚之至論》、《石鐘山記》、《記承天寺夜遊》、《重巽以申命論》、《進策》、《天石硯銘(並序)》、《策別課百官》六篇、《策別安萬民》六篇、《策別厚貨財》二篇、《策別訓兵旅》三篇、《策斷》四篇、《黠鼠賦》、《記游定惠院》(一作《記游定慧院》、[24]《記承天寺夜遊》
詩歌
詞作
少年游·去年相送》《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南鄉子·送述古》《永遇樂·長憶別時》《減字木蘭花·空床響琢》《蝶戀花·密州上元》《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洞仙歌·江南臘盡》《陽關曲·中秋作》《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浣溪沙·旋抹紅妝看使君》《浣溪沙·麻葉層層苘葉光》《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永遇樂·明月如霜》《南歌子·雨暗初疑夜》《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浣溪沙·醉夢昏昏曉未蘇》《水龍吟·小舟橫截春江》《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哨遍·為米折腰》《洞仙歌·冰肌玉骨》《念奴嬌·赤壁懷古》《南鄉子·霜降水痕收》《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卜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滿庭芳·三十三年》《水調歌頭·落日繡簾卷》《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浣溪沙·細雨斜風作小寒》《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賀新郎·乳燕飛華屋》《浣溪沙·門外東風雪灑裾》《行香子·過七里灘》《點絳唇·不用悲秋》《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念奴嬌·中秋》《水龍吟·雁》《醉翁操·琅然》[26]
書法作品
蘇軾部分書法作品(21張)
中山松醪賦》《洞庭春色賦》《人來得書帖》《答謝民師論文帖》《赤壁賦》《江上帖》《黃州寒食詩帖》《李白仙詩帖》《次韻秦太虛詩帖》《渡海帖》《祭黃幾道文卷》《梅花詩帖》《新歲展慶帖》《寶月帖》《令子帖》《東武帖》《北游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辯才韻詩》《一夜帖》《宸奎閣碑》《致若虛總管尺牘》《懷素自序》《近人帖》《與范子豐》[27]
(“蘇軾部分書法作品”圖冊來源:[27])
繪畫作品
瀟湘竹石圖》[28]《小雞啄米圖》《枯木怪石圖》《偃松圖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