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中秋

《念奴嬌·中秋》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寫的一首詞。該詞上片寫景,既有實景,又有想像,熱情贊詠了月光的美好和月宮的迷人。下片著重抒情,流露出詞人對美好自由境界的嚮往與追求。詞中詞人展開想像的翅膀,描繪月宮世界,真切動人,似實似虛,惹人遐思。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念奴嬌·中秋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蘇軾
  • 作品出處:《全宋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念奴嬌1·中秋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雲無留跡。桂魄2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3,乘鸞來去4,人在清涼國5。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6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7?便欲乘風,翻然8歸去,何用騎鵬9翼。水晶宮10里,一聲吹斷橫笛11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念奴嬌:詞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東去》,雙調一百字,上下片各四仄韻,一韻到底。
  2. 桂魄:指月亮。古代傳說,月中有桂樹,古人稱月為魄,故名“桂魄”。
  3. 玉宇瓊樓:美玉砌成的樓閣官室,此指月中宮殿。
  4. 乘鸞來去:想像月宮裡仙人乘鸞自由往來。鸞: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
  5. 清涼國:指月宮。
  6. 歷歷:清晰分明。
  7. “今夕”句:人間的今夕,不知是天上的什麼日子。
  8. 翻然:飛動的樣子。
  9. 鵬:傳說中的大烏。
  10. 水晶宮:這裡指月宮。
  11. 吹斷橫笛:形容笛聲高亢嘹亮。吹斷:吹徹的意思。

白話譯文

置身高樓,憑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長空萬里無雲,顯得更為遼闊無邊。月亮的光輝從天上照射下來,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宮的瓊樓玉宇上,仙女們乘鸞鳳自由自在地來來往往,我嚮往月宮中的清淨自由,秀麗的江山像圖畫般的美麗,看過去在朦朧的月色里,樹影婆娑。
現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邊自己的影子當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過如此良宵,邀月賞心,用酒澆愁,但悲愁還在。不要辜負了這良辰美景,此時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風歸去,在明淨的月宮裡,把橫笛吹得響徹雲霄,喚起人們對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嚮往。

創作背景

這首詞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中秋之夜,時蘇軾謫居黃州,任黃州團練副使,屬於戴罪管制。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寫天國景象。詞的開頭“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雲無留跡。”是寫萬里無雲的中秋夜月。本來在中秋月夜,長空萬里無雲,是人們常見的,沒有什麼稀奇。但這裡作者加上“憑高眺遠”四字,就使得境界全然不同。作者置身高樓,憑高望遠,所以視野開闊,而使得長空顯得更為遼闊無邊,毫無盡處,引人入勝。
“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由晴空寫到明月。這兩句描繪了一個月光照耀的清輝夜色,帶來了清涼的感覺。這竟引起了作者無限的幻想,以寄託著他的精神世界:”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作者讓他的想像翅膀飛翔,幻想出月宮中有瓊樓玉宇,仙女們乘飛鸞自由來往,那裡是一個清涼的境地。據《異聞錄》記載,唐玄宗一次游月宮,”見素娥十餘人,皓衣,乘白鸞,笑舞於廣庭大桂樹下。“所以用”飛鸞而去“,想像月宮中仙人乘鸞自由來往。從作者當時所處的黑暗現實、不得自由的環境來看,不能說和現實無關。應該說,正是由於他處在那樣一個不得自由的閒官職位上,才有嚮往月宮清靜自由的幻想。
”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他想像著從月宮往下界眺望:秀麗的江山像圖畫那樣的美,清晰可辨的煙火,歷歷在望。人間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襯出現實社會越醜,就越能見出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
下片寫歸天意願。“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這三句化用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句。作者通過高超的想像,把天上的明月和身邊的影子當做知心朋友,一起歡樂。這樣寫,既使詞染上了濃厚的浪漫色彩,帶來了一種奇異之感;又真實地展現出他孤單、淒涼的影子。
“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負這良辰美景。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並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為了消除這股愁悶與抑鬱不平之氣。正如“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知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這裡似乎使人聽到他強顏為笑之聲,但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覺得月亮才是他的知音。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遊月宮來了:“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裡,一聲吹斷橫笛。”他渴望乘風歸去,在明淨的月宮裡,把橫笛吹得響徹雲霄,喚起人們對美好境界的追求與嚮往,豪情溢於紙背。
這首詞意境恢弘廣闊,風格清新豪邁,顯示出蘇軾詞獨有的豪邁飄逸的藝術風格。總的來說,這是一篇狂放不羈。灑脫飄逸的作品。當時,蘇軾居住黃州,政治處境仍然沒有得到改善。為了排遣個人政治上的失意的苦悶,為了擺脫庸俗污濁的現實,於是他越發熱烈追求那超凡的清空境界。雖然是帶有消極成分,不值得稱頌,但它之所以產生,正是由於黑暗現實所促成。此時詞人的功名富貴之心在漸漸淡化,追求超脫的隱逸之心在不斷增長,但這種對理想、自由的追求又是積極向上的。

名家點評

金代文學家王若虛《滹南詩話》:公雄文大手,樂府乃其遊戲,顧豈於流俗爭勝哉?蓋其天資不凡,辭氣邁往,故落筆皆絕塵耳。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秸二年(1057)進士,曾任鳳翔府簽判、密州知州、湖州知州、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宋孝宗時追諡文忠。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為豪放詞代表,並稱“蘇辛”。詩文合集有《蘇東坡集》,文集有《蘇軾文集》,詩集有《蘇軾詩集》,詞集有《東坡樂府》。《全宋詞》收其詞約350首。《全宋詞補輯》錄其詞1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