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姓

曲姓

曲姓是一個很有特點的姓氏,一些史料上說是出自曲沃恆叔,也有些曲姓族人認為自己源自鞠姓,其實曲姓子孫大可不必因認祖的問題而煩惱,仔細深研歷史你會發現,無論是源自鞠姓還是曲沃恆叔,其實都是殊途同歸,天下所有的曲姓族人均源於姬姓周王族,出自周文王,是地道的黃帝後裔;不同的是,源於鞠姓的是出自周文王之子召公,是周王族燕國王室後裔,而源於曲沃恆叔的則是周武王次子唐叔虞後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曲姓
  • 起源:姬姓周王族,地道的黃帝後裔
  • 出現時期:唐中期以後
  • 典故:活曲死鞠
來源,鞠麴曲的姓氏演化,曲氏宗祠對聯,名人,郡望堂號,

來源

現代曲姓來源於歷史上麴姓的姓氏字形簡化,翻閱各種文獻可以看到唐朝初期以前並沒有曲姓,只是在唐中期以後才出現曲姓。

鞠麴曲的姓氏演化

長期以來,在東北和山東的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傳著“鞠曲一家”的故事。說是鞠姓在過去的某個朝代作大官,因為“得罪”了皇上獲罪滿門抄斬,鞠姓紛紛逃難,在逃難途中遇到了官軍的追殺,官軍問:你姓什麼?答:姓鞠,由於方言的口音太重被官軍錯聽成了姓曲,於是便躲過了一劫。還有一個故事說,明朝初年大將鞠福祿在征戰中殉國,其子孫被朱元璋封在雲南某地為定遠侯,後來因為得罪國舅(西宮之父)獲罪滿門抄斬,轄地縣令欲相救便問:“屈不屈?”答道:“曲”,於是便改鞠為曲。又於是在這場災難中僥倖逃脫的鞠姓就都姓了曲,不過僅限於在活著的時候姓曲,死後續譜立碑時則必須改回姓鞠,叫做“活曲死鞠”。

這些故事雖然看似荒誕,但是卻在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廣為流傳,據有的曲姓朋友回憶文革前曾在祖塋的墓碑上看到過“吾曲姓乃鞠氏一脈相傳”的碑刻。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要弄清事情的原委必須得從下面的故事說起。
話說西漢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在東平王劉雲的封地內,“瓠山中間,有大石轉側立,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遠近傳為異聞,嘩動一時”。原來是臥著的一塊好端端的長方形巨石,既沒長腿,也沒人搬動,卻自個兒翻個身打個滾兒立了起來。東平王預感到不是好兆頭(那時侯的人都迷信),便在自己的宮內仿瓠山形狀堆一土山,上立石像,插上黃草,以便隨時祈禱。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兩個妄人一個叫息夫躬(息夫,姓)另一個叫孫寵的知道後便藉此大做文章,造謠中傷,以騙取皇帝的信任,達到封官加爵的目的。於是向漢哀帝上書說劉雲“宮中立石,祗毀朝廷,欲求非望,行霍顯之謀,荊軻之變”,托中常侍把書信轉交漢哀帝。一句“行霍顯之謀,荊軻之變”刺痛了漢哀帝,於是即不調查核實,也不認真查證,便立即下旨廢劉云為庶人,其他參與的人一律處死。廷尉梁相,尚書令鞠譚,僕射宗伯鳳急忙上奏阻止,並力勸漢哀帝應重證據不要輕信口供,被正在氣頭上的漢哀帝判為“不知嫉惡討賊,意存觀望,罪與相等”,這三位也被逐出朝廷、削職為民。為了保全性命,鞠譚率兒子鞠閟逃避到涼州西平(古稱西都,今西寧市)改姓為麴。這就是《漢書》、《風俗通義》、《資治通鑑》和《元和姓纂》上記載的“鞠譚改麴”、“避難湟中、因居西平”和“鞠麴同宗”這段真實歷史故事的來源。
從那時開始到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鞠譚的後人從西平到金城始終沿湟水兩岸發展,乃至發展成為一度曾影響西北地區歷史的赫赫有名的龐大的麴氏家族集團。《晉書》記載古西州民彥說“麴與游,牛羊不數頭;南開朱門,北望青樓”,足見其富貴和權勢。在東漢末年和魏晉南北朝時期麴氏家族出現了很多赫赫有名的戰將,象三國前期,與河北名將顏良、文丑齊名的悍將麴義,與韓遂、馬超遙相互應對抗曹操共守西涼的戰將麴演(衍),以及西晉愍帝的大都督,官至左僕射的麴允等。南北朝時期西域著名的高昌國王麴嘉也出自金城榆中,《元和姓纂》記載,麴嘉是鞠譚的兒子鞠閟的十一世孫。麴氏高昌立國134年傳承9代,最後被唐太宗的大將侯君集攻滅。高昌國末代國王麴智盛的胞弟麴智湛的兒子麴崇裕在武則天時代很有名望,世襲左武衛大將軍交河郡王。到了唐代,麴姓家族有一枝從西州遷徙到江蘇吳興(今湖州),《唐書》上說:麴信陵,籍貫吳興,唐太宗貞觀十一年的望江縣令。時逢大旱,麴信陵帶領衙屬設香案日復一日的為百姓祈禱甘霖,由於他的執著感動了上蒼終獲大雨滂沱,緩解了旱情,同時也感動了老百姓,都自發的為他建立祠堂。著名大詩人白居易特為他作詩《秦中吟》,詩中說道:“我聞望江縣,麴令撫煢嫠;在官有仁政,名不聞京師;身歿欲歸葬,百姓遮路岐;攀轅不得去,留葬此江湄;至今道其名,男女泣皆垂;無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有一付對聯這樣稱頌他說“禱獲甘露,居易作詩歌惠政;世為豪族,西州傳語望朱門”,是一個深受人民擁護的好縣令。
但是,這樣一個在歷史上轟轟烈烈的麴氏家族,到了宋代以後卻突然銷聲匿跡,名不見經傳,姓不載典籍,而且至今在中國大陸尚未發現有一例麴姓,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龐大的麴氏家族集團究竟哪裡去了?要知分曉還得從《百家姓》說起。
據說《百家姓》自從南宋初年由錢塘縣的一位儒生編輯成教材,印刷發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期間一共流傳三種版本,這三種版本的姓氏排列大同小異,唯一的區別都在“甄麴家封”這句上。一種是繁體字《百家姓》的“甄麴家封”,另一種是簡體字《百家姓》的“甄曲家封”,第三種是“甄魏家封”。在這三個版本中,記錄“甄麴家封”的無疑是原版的延續,記載“甄曲家封”的是原版的姓氏簡化版,而記錄“甄魏家封”的是錯版,之所以確定它為錯版,是因為在上述三個版本中的第八句記錄的都是“金魏陶姜”,既然在前面已經編輯了“魏”姓,後面怎能重複編輯呢。從繁體的“甄麴家封” 到簡體的“甄曲家封”,只是一字之差已經把麴姓轉換成曲姓的過程表達得淋漓盡致。
另外,曲姓宗祠有款著名的四字對聯“金城望族 泉郡名宗” 也可以證明這種姓氏用字的轉換。一位曲姓朋友在對這付對聯加的解釋詞上說,上聯指金城“曲見”,下聯指酒泉“曲珍”,並附加注釋“曲見是西晉金城望族”。筆者按著這一思路查閱大量史料,始終查不到“曲見”之人,經過進一步分析認為,所謂“曲見”者實際是“曲允”的錯寫,而這個曲允正是上文記載的金城豪族麴允的簡寫。如果這種判斷成立,對聯中上聯的麴字和下聯的曲字正是沿著“麴-曲-曲”的字形結構進行演化,其中曲字是麴字的變型,曲字是曲字的簡化。
對於曲姓的起源,最近看到網上有很多說法,一是說:“據《風俗通》載:春秋時,晉穆侯封少子成師於曲沃,其後代便以地為姓,稱曲姓。”二是說“曲姓源出夏大臣曲逆和秦御史曲宮”。為了求證上述第一種論據的可靠性,筆者通篇查閱研究了現代版的《四庫全書 風俗通》篇,同時也查閱了《四庫全書》的編輯者清代錢大昕等人的注釋,又查閱了王利器為《風俗通》校注的器案。《風俗通》原名《風俗通義》,東漢末年應劭所著。《風俗通》全書三十六卷宋代已經部分失傳(其中包括姓氏篇),明朝編輯《永樂大典》時根據有些典籍的記載進行了增補,經過增補編輯的《永樂大典 風俗通義 姓氏篇》基本反映應氏著作原貌。清代的《四庫全書 風俗通》篇是根據明朝《永樂大典》編纂而成,在《風俗通 姓氏篇》中,應氏一共收錄了東漢末期存在的530多個姓氏,通篇沒有查到曲姓或曲氏得姓於曲沃桓叔的記載,只查到了“鞠氏:漢有尚書令鞠譚,或為麴(曲)氏(有的版本直接編輯成曲氏),音訛轉改,漢有麴衍(演)”和“韓氏:韓之先出於唐叔虞,曲沃桓叔之子萬食邑於韓原,因以為氏”的記載,除此之外連曲沃桓叔的名字都沒有出現過,不知持這種說法的人是從哪個風俗通義中轉載的。而成書於南宋的《百家姓》和後來的《續百家姓》均未記錄曲姓。
對於第二種觀點筆者認為,史籍記載的夏大臣曲逆和秦御史曲宮極有可能是“專指人名”,就像孔子的學生“子路”“子由”一樣。試想,如果曲姓在當時確實已經立姓,並且有正常的家族姓氏傳續,那么這兩位在《史記》上明確記錄的人物連同他們的姓氏為什麼在《風俗通義》、《百家姓》這些縱貫一千多年的姓氏巨著中不予收錄記載呢?唯一的答案是“曲”字作為姓氏在當時還沒有立姓,曲姓是由歷史上的麴姓簡化而來,而麴姓則是鞠姓的改姓。事實上很多曲姓朋友也對上述觀點心存疑惑,明明家傳我族裔來源於鞠氏,怎么突然變成了“曲沃桓叔”“曲逆”“曲宮”的後代了呢?難怪有的曲姓朋友驚呼:“我們這個曲姓真是很特別,《百家姓》上沒有,《續百家姓》上也沒有,曲姓到底源出何處”!
《曲氏宗譜》上有一句名言說:不知祖不怪,冒祖則罪大矣。這是中國古代人們對宗法觀念的強烈認知。實際上也沒有那么嚴重,現代認為:姓名只不過是一代表符號而已,根本無需大驚小怪。但是作為學術研究,作為探源,就要用科學的態度實事求是的探究事物發生、發展的本末,不能因為有個地名叫“曲沃”就隨意的攀附歷史上的曲沃桓叔,也不能因為曲沃在山西就想當然的認為膠東的曲姓都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更不能對本家族祖上多年來口耳相傳的“鞠曲一家”“死鞠活曲”的故事及其成因不作分析、判斷和詮釋,就輕率的得出“曲氏源出曲沃桓叔、曲逆和曲宮”的結論,這是一種誤導、是對祖宗的褻瀆,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態度。
上述事實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含蓋廣闊時空的姓氏演變的歷史畫卷:在西漢晚期,鞠譚為避禍而棄鞠改麴,麴姓經歷了九百多年的發展大約在唐朝晚期到南宋晚期又逐漸演變簡寫成曲。這就是在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傳的“祖上為避禍而棄鞠改曲”、 “鞠曲一家” 和“死鞠活曲”的真正來源。而且我認為,這種簡寫只限于姓氏演化的簡寫,不包含字型簡化的含義,因為“曲”字同樣也是一個古老的漢字,麴和曲作為漢字在古代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就象歷史上的“曲阜”、“曲沃”當然不能寫成“麴阜”和“ 麴沃”一樣。
另外,一部修訂於宣統元年的《東萊曲氏族譜》也可以證明在中華曲氏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來源於鞠氏的。在這份由曲氏自己修訂的族譜中“曲氏世系考”一節記載:“舊相傳(曲氏)為宮保世裔鞠姓。始祖諱元英任元朝宰相,本貫黃縣,塋在城北翁仲,墓表猶存。緣遭難族姓多隱名易姓流寓茲土,遂轉鞠為曲。雖雲考據無徵,然百古在昔先民有作詳哉其言之矣。”意思是說:據相傳我曲氏的遠祖是一位在朝廷上位列三公九卿的宮保級鞠姓高官,這位官員因遭難而避居他鄉易鞠為曲。傳說雖然無從查證,但先輩們歷經百代,口口相傳,應該是有一定根據的,不可能是無稽之談。
經考證《東萊曲氏族譜》中記述的這位宮保級鞠姓高官就是史志上記載的西漢尚書令鞠譚。鞠譚改麴後,麴姓一直在西北地區生活繁衍,隨著家族從不斷壯大到最後的沒落,姓氏也在沿著“鞠-麴-曲-曲” 的字形結構不斷的進行演化。為了確定這種演化的確切年代,筆者查閱了中國國家圖書館中文拓片資料庫現存的歷史上各類拓片,共搜尋到麴姓墓誌拓片7條,其中最早的是河南洛陽出土的北魏正始四年(公元507年)《元壽妃麴氏墓誌》,最晚的是河南洛陽出土的唐龍朔二年(公元662年)《麴善岳墓誌》。共搜尋到曲姓墓誌拓片17條,其中最早的是河南南陽出土的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曲系及妻蔡氏墓誌》,最晚的是山西五台出土的公元1935年《閆書堂及妻曲氏合葬志》。從上述搜尋結果可以看出,麴姓及其墓誌到公元662年戛然而止,而曲姓則從公元822年才開始鐫入碑刻,中間相隔了160年之久,筆者認為這期間正是麴姓向曲姓轉換的姓氏不確定時期。例如生活在唐朝前期的麴崇裕,在有的史志上就記錄為“曲崇裕”或“曲(曲)承裕”,由此可以看出到唐朝前期麴姓才剛剛完成從麴到曲的演化。而河南洛陽出土的曲環之孫《曲元縝墓誌》已經把“曲”字作為姓氏正式鐫刻到墓誌中,這說明到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一部分麴姓已經沿著“麴-曲-曲”的字形演化首先簡寫成“曲”,到了南宋晚期這種僅限于姓氏的字形演化才最後完成,自此開始,“麴”作為姓氏逐漸退出歷史舞台,被更加便於書寫的“曲”所代替。諸位試想,否則的話,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龐大的麴氏家族哪裡去了?
綜上所述可以認定,在中國的姓氏演變史中,唐代以前根本不存在曲姓,曲姓是由歷史上的麴姓通過字型轉換而來,而這種字型轉換隻限於“麴-曲”的姓氏轉換,並不包含漢字簡化的含義。其實歷史上鞠氏因避禍改曲並不止上文記載鞠譚改麴這一次,經考證在北宋末年、元末明初、明朝末年登州黃縣冶基鞠氏都曾發生過鞠姓改曲姓的事件。那么在歷史上為什麼鞠姓每遇災禍反過來都會依附於曲姓而號稱“死鞠活曲”呢?這可能就是“鞠曲一家” 這個無法割斷的歷史情結之所在吧!

曲氏宗祠對聯

1、國王睦邊功蓋番境 僕射克敵譽滿金城
上聯典指北魏時期高昌國王曲嘉;下聯典指晉代金城人官至左僕射的曲允。
2、金城望族泉郡名宗
上聯典指晉代金城豪族曲允;下聯典指郡望酒泉,北齊時封安康郡王的曲珍。
3、安康世澤陝郡家聲
上聯典指安康郡王曲珍;下聯典指唐代陝府安邑人,官至左僕射的曲環。
4、工書文而嫻將略寬賦斂以養民生
上聯典指宋朝曲端;下聯典指唐朝曲環。
一、針對麴曲二姓共用一套宗祠對聯的思考
前面貼的這四幅曲姓宗祠對聯傳播很廣,翻開網頁比比皆是,仔細對比閱讀這四幅曲姓對聯,與麴氏宗祠對聯一模一樣,細微差別就是麴氏對聯用的是“麴”姓。乍一看會認為可能麴曲二姓共用一套宗祠對聯,仔細想一想,麴曲兩姓從字面看根本不同,曲又不是麴的簡化字,怎么會共用一套宗祠對聯呢?答案只有一個,共用一套宗祠對聯的麴曲二姓原來同屬一姓,是一家子。
那么歷史上的麴姓是怎么變成曲姓的呢?我們看《百家姓》就會一目了然,老版的《百家姓》有一句叫“甄麴家封”,而新版卻改成了“甄曲家封”,到此方才明了,通過姓氏的字型轉換才使歷史上的麴姓變成曲姓。有的曲姓朋友一直有疑問:我們這么大的曲姓家族為什麼《百家姓》和《續百家姓》都沒有記載?其實是有的,歷史上的麴姓就是今天的曲姓,怎么能說《百家姓》中沒有曲姓呢!
二、從宗祠對聯的內部聯繫,看麴曲之間的演化和傳承
首先糾正一下網上看到的“金城望族,泉郡名宗”的解釋詞。一位曲姓老先生在對這幅曲姓對聯解釋時說:上聯指晉代金城曲見,下聯指酒泉曲珍。筆者追尋“曲見”這一人名查了多部典籍也沒查到晉代金城望族中有個叫曲見的,倒是查到有個叫麴允的是晉代金城的世家大族,《晉書》說:“麴允,金城人也,與游氏世豪族。”《晉詩十八卷》【西州為鞠氏游氏語】中說“鞠與游,牛羊不數頭,南開朱門,北望青樓。”進一步查證,麴允是西漢末期鞠譚改麴避難湟中、因居西平(西寧)的後代,就是說他祖上原姓鞠,因為西漢尚書令鞠譚得罪漢哀帝獲罪避難西平改鞠為麴,因此老版的《晉詩十八卷》上仍然延續祖上的姓氏稱鞠允,但絕大多數典籍都稱麴允。麴允是西平麴氏的後代,曾做過西晉愍帝的大都督和左僕射,為挽救西晉滅亡馳騁疆場,忠義剛烈,西晉滅亡後自刎而死,被史家譽為忠義的化身。南北朝時期西域高昌國王麴嘉,經史學家認定也出自金城麴允之後,“國王睦邊功蓋番境,僕射克敵譽滿金城”這幅曲姓宗祠對聯說的就是這段典故,而“游氏”則是西晉金城郡守游楷家族,能與游氏比富,麴氏的富豪程度可見一斑。
既然查不到“曲見”之人,那么曲見從何而來呢?深入探討下去,原來曲見是曲允的錯寫,前面已經論證過曲姓是麴姓的字型演化,現代曲姓就是歷史上的麴姓,古代的麴允現代也可以寫成曲允,而“見”與“允”又字形相近,難怪這位曲老先生要把曲允錯寫成曲見。因此“金城望族泉郡名宗”的上聯指的是西晉金城麴允,下聯指的是北齊安康郡王,豫州刺史,望出酒泉的麴珍,也就是說麴珍傳承於麴允,乃一脈相承。
再看下一聯“安康世澤,陝郡家聲”。上聯明顯是指安康郡王麴珍,而下聯指的是唐代陝府安邑人,官至皇檢校左僕射,死後受封司空的曲環。關於曲環的家世,經過查證其父曲彬長期客居隴右(今青海樂都)做官,死後贈授工部尚書,曲環之孫曲元縝墓誌稱其祖居陝府安邑(今山西運城),這副對聯說明曲環傳承於麴珍也是一脈相承。不過在此處,“麴”已經變成了“曲”。
再看下一聯“工書文而嫻將略,寬賦斂以養民生”,對於這幅對聯,曲氏文人自己也承認上聯指宋朝曲端,下聯指唐朝曲環。曲端為北宋名將,受封威武大將軍,望出鎮戎軍(今寧夏固原),父曲渙任左班殿直,在征戰西夏的戰役中戰死,當時曲端才三歲便父蔭做三班殿直。由此看來曲端傳承於曲環也是一脈相承。
縱觀曲氏這四幅對聯的傳承關係,麴允-麴珍-曲環-曲端,可謂環環相扣、榫卯相接、傳承有序,儘管從西晉到北宋時間跨度長達700多年,但是按照等量置換的原理分析,西晉麴允應是宋朝曲端的先祖。
那么為什麼在史典中麴允、麴珍記為姓麴,而曲環、曲端則記為姓曲?這就涉及到歷史上麴曲的字型轉換,新舊版的《百家姓》可以證明這種只限于姓氏的字型轉換過程。由此也證明了麴與曲原本就是一個姓氏,統姓麴。再看他們的郡望,金城-酒泉-安康-陝郡-固原,根本沒有提到曲沃,那么網上瘋傳的“曲姓是因西周曲沃桓叔的封地曲沃而得姓”的說法又是從何而來呢?筆者認為是一些看了點古書的曲姓文人根據歷史典籍所進行的一種不著邊際的杜撰。前文已經討論過,曲姓是麴姓的的姓氏簡化,典籍記載麴姓又是鞠姓的改姓,那么鞠曲原本就應該是一家,現代的曲姓就應該來源於歷史上的鞠姓,這么龐大的曲姓竟來源於那么弱小的鞠姓心裡總會感覺不舒服,加之古代信息不發達,尤其這種因為得罪皇上的隱姓埋名又難登大雅,甚至上不了家譜,只能口耳相傳,久而久之傳來傳去便傳得改了模樣,由最初的“鞠麴一家”逐漸演變成“屈曲一家”甚至“徐曲一家”等一些荒誕離奇連曲姓自己都說不清所以然的故事,於是這種牽強附會的曲沃桓叔說便應運而生。
三、曲姓在歷史上的大遷徙
這要從鞠譚改麴說起。漢哀帝的尚書令鞠譚因為替皇叔東平王劉雲“瓠山立石謀反事件”說情,得罪皇帝被免職,六年後,正趕上大司馬王莽“遷犯者填西海”,於是率兒子鞠閟被強遷到臨羌(湟源)與西平亭(西寧)一帶,鞠閟更名為麴閟,是西平麴氏的一世祖,也是現代曲姓的太始祖。麴氏在西平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到三國時期已經成為擁有強大的家族武裝,富甲一方,一度曾影響西北地區歷史的強大的麴氏家族武裝集團。東漢末期,不甘寂寞的麴氏首先派遣西平名將麴義兵進中原,參與鎮壓黃巾起義,曹魏代漢以後,以麴氏家族為首的西平部眾,公開扯起“反對曹魏篡漢”的大旗,旗幟鮮明的反對曹魏政權,麴演、麴光、麴英、麴儒在西平郡(西寧)先後舉行四次大規模武裝舉事,占據郡縣、割據一方,均被曹魏鎮壓,為了防止反叛火種復燃,曹魏當局對參與人等進行殘酷的剝離與強遷,史志上記載的大規模強遷就有兩次,一次遷往金城(蘭州榆中),戶數不詳,另一次強遷六百戶到武威、酒泉一線,這是當代曲姓在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遷徙的開始,筆者推斷麴允的祖上就是在這次強遷時來到金城。而高昌國王麴嘉的祖籍,隨著高昌墓葬發掘中族譜的發現,以及麴嘉第十世孫麴崇裕夫人慕容儀墓葬的發現,也被眾多史學家認定為金城榆中(蘭州西),麴嘉來源於麴允已經成為史實。之後,到了唐代出現了曲環,宋代出現了曲端,曲姓歷史名人遍布全國。
當代山東曲姓眾多,很多東北曲姓家傳也是來自山東。而在山東還有一個奇怪現象,就是很多曲姓集聚村莊旁邊都伴有鞠姓村落,這種鞠曲共存,相生相長的現象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這究竟是怎樣形成的,有什麼歷史原因嗎?一塊墓碑的發現使探尋見到了曙光。
公元1956年在黃縣冶基村挖掘出一塊墓誌碑,銘頭為“大宋故廣文助教西平郡鞠公墓並序”,墓主人名叫鞠儼,是五代後晉國子監廣文館助教。值得注意的是墓志銘頭鐫刻的郡望是西平郡,這說明墓主人鞠儼的祖上來自西平。鞠儼的祖上竟與麴氏為同一郡望,看來這絕不是單純的巧合,其中必有端倪,看來只有仔細梳理鞠氏進入東萊的年代答案才能迎刃而解。經查閱《資治通鑑》筆者發現了充分的證據,據記載:公元四世紀初,東萊大地上爆發了劉伯根、王彌叛亂,公元307年,晉懷帝的太傅司馬越曾派遣洛陽皇宮南宮門“公車門”的接待官,東萊黃縣籍人鞠羨回鄉任東萊郡長,主要任務是組織家族武裝鎮壓王彌反叛,這種不帶兵馬只任虛銜的平叛,雖然客觀上反映了西晉王朝已經到了日薄西山無兵可派的現實,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鞠羨家族是東萊的地方豪強,依靠家族的勢力足以對抗強大的王彌叛軍。一般情況下,形成這種強大的家族勢力是需要多年經營的,因此推斷,鞠羨的祖上在很早以前就已經來到東萊定居,具體應判定在哪一時期呢?這得從源頭說起。前文說過,西平麴氏的武裝反叛遭到了曹魏當局的殘酷鎮壓和強遷,魏明帝太和三年(公元229年),西平麴氏的眾多人戶被強行遷往金城,筆者判斷正是在這次大規模強遷金城過程中,麴氏的一支轉道經過數千里艱辛跋涉直接遷到東萊郡治黃縣定居,由此開創了當代曲氏和鞠氏在膠東的歷史存在,鞠儼墓誌研究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正在於此。
前文所說的“鞠羨”是《資治通鑑》的記載,而在《登州府志》中卻記載為“麴羨”,那么二者是不是同一個人呢,經查閱,兩部文獻在涉及這兩個人名時記述的都是“受司馬越派遣回鄉平叛”的歷史事件,由此認定二者是同一個人。既然是同一個歷史人物,姓氏記載為什麼會有不同,哪個記載更趨近於真實呢?筆者認為《登州府志》“麴羨”名稱記載更符合歷史原貌,當代膠東龐大曲氏家族存在的現實就是最好的證明,也就是說西平麴氏在那次著名的歷史大遷徙時,遷到東萊的這一支最初並沒有直接恢復鞠姓,仍然沿用原來的麴姓,恢復鞠姓的是麴羨之孫前燕東萊太守麴殷後代的某一支,具體時間應當判定在南燕慕容德時期青州刺史鞠仲或者其父輩,複姓的目的無非是出於對當時政權頻繁更迭的政治需要和切身利益。此後,生活在宋明帝劉彧至北魏正光年間,曾做過朝廷或地方官員,籍貫為黃縣都鄉石羊里的鞠璋、鞠彥雲祖孫,生活在晚唐到北宋籍貫為高密濰水江北高陽城下的鞠景沂、鞠真、鞠常、鞠仲謀祖孫,生活在北宋黃縣和孝鄉扈順里西野基村的鞠儼、鞠明德、鞠傳式祖孫皆出其後。這就是膠東乃至全國曲姓普遍多於鞠姓的原因所在,也是膠東乃至由膠東遷徙東北各地的廣大曲姓、鞠姓家庭中流傳“鞠曲一家”的真正來源!
四、說明幾個問題
一是歷史上曲姓恢復鞠姓不只發生在膠東一地,《大唐甘露寺尼真如碑》記載,唐朝初期末代高昌王麴智盛侄女為父麴智湛祈福,自願在長安甘露寺落髮為尼,所用的法名叫鞠真如,說明這支麴氏當時已經改回鞠姓。
二是畢竟“避難改姓”“擁兵反叛”在封建時代是難登大雅之堂的,子孫們為了避諱祖先這段難於啟齒的歷史,有的恢復了鞠姓,有的則附會成曲沃桓叔的後代也是可以理解的。經過查證,曲姓出自曲沃桓叔的說法並不是現代人的發明,唐朝中晚期以後出現的個別典籍和墓碑已經有了相關記錄,曲姓家譜的類似說法更是千篇一律,但是仔細分析,則是漏洞百出。舉一例:青州博興曲家窯曲姓宗譜的《姓氏淵源》說,曲姓是因“曲沃桓叔封於曲沃,以地為氏”,而在這份族譜的《曲氏頌辭》中又說:“曲姓由來兮,溯源於周。其官麴氏兮,以官為氏。麴與曲之相同兮,不以麴而用乎曲.......”前後矛盾。因為地名“曲沃”在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沒有稱呼過“麴沃”,所以麴曲不是地名的轉換。毋庸置疑後者是家族的口口相傳,前者乃是文人根據古代典籍的攀附和杜撰。
三是還有家傳曲氏原來姓“屈”。河南南陽唐河的曲姓自述是北宋名將曲端的直系後代,並以家譜為證,說家傳原來姓屈,可能是屈原的後代。實際“屈”“麴”同音,所謂姓屈者實乃姓麴也。
四是有的家譜把元朝宰相曲樞也列為曲姓先祖,這就更是荒誕無稽。經查證曲樞是西域哈喇魯族人,祖輩生活在西土碎葉城(今哈薩克斯坦境內)一帶,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西征,哈喇魯酋長率部投降蒙古。曲樞之父名叫質里花台,兒子叫帖木兒,曲樞是他的漢語專用名稱,實際上他根本就不姓曲。

名人

古代名人:
曲宮---秦末大臣。(是否姓曲,待考,因其後近千年的史書上不見曲姓之人物.),歷任御史,曾受二世之命,詔令蒙毅自殺,毅百般辯解,其知二世本意,遂殺毅。
曲 環:唐代安邑人,官至司空,封晉昌郡王。善兵法,善騎射。天寶年間(742-756年)授果毅別將。安祿山反,守鄧州,平河北,敗吐蕃,威名大震。後任陳許節度使,寬賦稅,簡條教,不三年乃五穀豐登。
曲崇裕,又作鞠崇裕,唐武則天時代人,具體生卒年不詳,高昌國末帝鞠智盛的侄子,初授左豹太將軍,垂拱二年(公元688年)被武則天命為中軍總管,統兵十萬大敗越王李貞,立下大功後,被武則天封為“左武衛大將軍”,賜爵為“交河郡王”,風光一時。
曲承裕---唐末人,哀帝天?年間,乘亂據有安南,領靜海軍節度使。
曲珍----隴乾(今屬甘肅)人,宋代將領。善騎射,為綏德城監押,屢挫西夏人,遷內殿崇班◇又從征交趾,因功升為鹿阝延路副總管。哲宗元初,為環慶路副總管,擊破西夏兵,解涇原之圍,升為忠州防禦使。生平不知書,而忠朴好義,善撫士卒。
曲 端:北宋人,文韜武略集於一身,懲罰了貪官污吏、奸詐小人,老百姓心裡高興,安居樂業。官宣州觀察使,好讀書,善作文章,長於兵略。後來被奸臣陷害,死在大牢里,人們都感到萬分痛惜。
曲樞一作曲出。有的曲姓家譜把元朝宰相曲樞也列為曲姓先祖,這是很不嚴肅的。經查證曲樞是西域哈喇魯族人,祖輩生活在西土碎葉城(今哈薩克斯坦境內)一帶,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西征,哈喇魯酋長率部投降蒙古。曲樞之父名叫質里花台,兒子叫帖木兒,曲樞是他的漢語專用名稱,實際上他根本就不姓曲。
曲 廉:山東篷萊人,明代官吏,明敕封大理寺評事。任莆田知縣時,治理水患,興修水利,親率百姓復墾荒地,種植桑棗。又立社學等善舉,使外流之民回歸。任滿後,百姓上書挽留,並立石頌其德行。
曲銳:山東萊陽縣人,明代官吏。成化辛丑十七年進士。累遷為僉都御史,巡撫寧夏。曾因不同流合污,而被奸臣劉瑾罷職。其有治能,獄無滯囚,民人德之。恩榮坊,乃為其立。
曲敬:山東萊陽人,明朝敕封大理寺評事。晝繡坊,乃為其立。
近現代名人:
曲同豐:山東福山人,北洋軍閥皖系重要人物。參加過甲午中日海戰,後又留日學習軍事。歸國後,曾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參戰軍第一師師長等職。直皖戰爭爆發後,任皖軍第二路總司令。戰敗後被關押。一九二四年晉升陸軍上將
曲煥章雲南白藥的創始人,生於1880年,雲南江川人,民國時期中醫外傷科著名醫家,1902年研製出傷科聖藥百寶丹(即雲南白藥),開創曲氏百年中醫藥世家(曲氏醫藥)
曲波:山東黃縣人,當代小說家。從一九五五年開始從事業餘文學創作,一九五七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林海雪原》◇又有長篇《山呼海嘯》、《橋隆飆》、《戎萼碑》等。
曲雲:演員,(1928.11.8-~)女演員。山東牟平人。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曾任膠東文協文工團話劇演員。1956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長於塑造各種類型的老年婦女形象。如 《苦菜花》中的馮大娘,《布穀催春 》中的東升娘,《天山行》中的鄭母,《藥》中的華大媽,《失去的歌聲 》中的奶奶,《金不換》中的金大嬸 等。還曾參加拍攝《泉水默默流》、 《天倫》等電視劇。
曲度:祖籍黑龍江安達(1954.3.29--),法籍華人,當代外科學家,與當代文學研究者.他用了近三十年時間(1980-2009)進行實驗與理論深入研究,在國際上率先創立"曲度無血外科學理論"體系,並成功地用於臨床,被同行稱為"曲式無血切肝法(中華腫瘤雜誌等)","曲式無血全胃聯合臟器切除術"(中華消外科雜誌).他還在世界上首先創立了"曲度體外循環悖論學說",一舉解開了自體外循環問世以來,這一困擾該領域的國際性核心問題等......與此同時,他長年業餘研究中國文學問題,首先創立了"曲氏漢詩全絕律理論","曲氏漢詩龍絕律理論"等......
曲振濤:當代教育家,哈爾濱商業大學校長,博士生導師,法經濟學專家。 獲國務院、黑龍江省特殊津貼,黑龍江省優秀中青年專家。 兼任中國商品學會會長、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經濟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經濟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博士後基金評審專家。 兼任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黑龍江省經濟學會會長、黑龍江省法學會副會長、黑龍江省國際稅收學會副會長、黑龍江省科技顧問委員會專家、哈爾濱市專家顧問委員會財政金融組長。
曲姓
曲雲霞:1972年12月8日出生於遼寧省大連市,從小喜愛田徑運動,尤其擅長中長跑。1988年她被選入遼寧省田徑隊,師從於著名教練馬俊仁,主攻中跑。在教練員的精心指導下,曲雲霞的運動成績提高很快。1990年她以4分13秒67獲得第3屆世界青年田徑錦標賽1500米跑冠軍。1991年以2分04秒65和4分26秒01的成績獲得亞洲田徑錦標賽800米和1500米的金牌。同年她還在第1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以4分07秒7獲1500米冠軍,並破該項亞洲紀錄。1992年曲雲霞首次參加第25屆奧運會,以3分57秒08的成績獲得銀牌,成為中國第一位獲奧運會中跑項目獎牌的運動員。
曲非:山東德州人(1977年11月--)--牛人傳媒的創世人,山東、河南明星代言行銷的開山鼻祖
曲柵柵:演員 ,1999年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中國舞系;2005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本科。
曲丹:籍貫:大連,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文工團獨唱演員五朵軍花之一,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師從於金鐵霖教授(宋祖英的老師).吳碧霞老師
曲秀錦:山東視網聯總經理,著作《電視傳媒革命》(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曲秀錦最早是山東電視台記者,後來創辦衛視午夜欄目,再後來做網站。
曲煒:人格學者,著有《人格之謎》,該書是跨學科研究人格問題的重要專著之一,被學界廣泛引用。
曲婉婷(Wanting Qu)中國內地唱作人,[1]1983年10月10日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2000年到加拿大留學,2009年成為加拿大Nettwerk音樂公司首位華人契約音樂人。她的英文歌曲《Drenched》成為了彭浩翔導演《春嬌與志明》的主題曲,深受港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區聽眾的喜愛。又憑藉一首原創歌曲《我的歌聲里》,在華語樂壇一炮而紅。2012年加盟環球音樂,並於同年4月24日在北美首發個人首張原創專輯《Everything In The World》。作為首位在國內未發片便先在國外發片的華語原創流行女歌手,是華語樂壇惟一一位同一張唱片跨三家國際公司發行的藝人(加拿大由索尼音樂、美國由華納音樂、亞洲由環球音樂發行)。2013年受央視春晚邀請擔任表演嘉賓,與杜淳合唱《我的歌聲里》,同年2月15日擔任溫哥華旅遊大使,是溫哥華史上第一位旅遊大使,10月18日其第二張唱作專輯《Say The Words》由環球唱片發行。
曲竟濟(1919-1985),河南省鞏縣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教導團營副教導員,團政治處教育股股長,營教導員,行唐游擊支隊副政治委員,晉冀軍區第4軍分區30團政治主任,第1團政治處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第4縱隊10旅28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第12旅36團政治委員,第34團團長,第19兵團64軍190師568團團長、師參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19兵團64軍190師師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志願軍190師副師長、師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64軍政治部副主任,第3兵團政治部副主任,旅大警備區政治部主任。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85年6月逝世,終年66歲。
曲振侔(1930-——),山東省牟平縣人。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戰爭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船管團分隊隊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連政治副指導員。1958年畢業於海軍指揮學校,後任海軍艇長、海軍艦艇支隊副參謀長、副支隊長,艦隊副參謀長,北海艦隊司令員,1981年任南海艦隊副司令員。
1988年9月被授予海軍中將軍銜。
曲繼寧中將,1929年8月24日出生,山東龍口人。1946年參軍,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與了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1950年入朝參加抗美援朝,1951年5月參加第五次戰役時因傷回國,傷愈後任七十九師政治部青年幹事,1957年1月,被任命為二十七軍政治部青年幹事,1960年8月,任二十七軍司令部副團職協理員。1961年4月,任二十七軍政治部青年處副處長。後因部隊精減整編,撤消青年處,於1963年2月,任二十七軍八十一師組織科科長。1964年8月,任二十七軍八十師二三八團政治委員。1969年8月,任二十七軍八十師政治部副主任。1970年1月,任該師副政治委員。1973年10月,調北京軍區優秀青年幹部學習班學習。1976年9月,任二十七軍八十一師代理政治委員,1977年7月,任該師政治委員,1980年8月,曲繼寧任二十七軍政治部主任。1983年4月,任二十七軍副政治委員。1984年7月,曲繼寧被任命為二十四軍政治委員。1986年10月,中央軍委又任命曲繼寧為六十三集團軍政治委員。1989年5月,北京發生動亂,曲繼寧和其他領導同志一起率領全軍按時趕到北京,圓滿地完成了戒嚴任務,受到上級的好評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1990年4月,曲繼寧任濟南軍區副政治委員。
1988年9月,曲繼寧被授予少將軍銜。1990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他是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榮獲三級解放勳章。1990年9月,隨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赴朝訪問,受到了朝鮮人民的偉大領袖金日成的接見,並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友誼勳章。
曲壽堂(1929-——),又名曲秀堂,山東省榮成縣(今市)寧津鎮曲家村人。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膠東軍區後勤部會計、審計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濟南軍區後勤部參謀、副科長、辦公室主任,某分部參謀長、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後勤部參謀長等職。
1955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勳章,榮立一等功1次。1988年7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功勳榮譽章。1988年9月被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

郡望堂號

平陽郡:三國魏置,治所在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雁門郡:戰國趙置,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陝 郡:治所陝城(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西)。
晉昌郡:晉分敦煌郡置晉昌郡,治所在今安西東南。轄今安西、玉門市一帶。其地在隋時均屬敦煌郡,唐又析出為瓜州晉昌郡。
安康郡:即金州,古地名,西魏始置。隋改為西城郡,宋曰金州安康郡,治所西城(即今陝西省安康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