麴姓

麴姓出自姬姓,由鞠姓演變而來。由於從唐朝中期以後逐漸把麴姓簡寫成曲姓,當代麴姓十分稀少,但仍然存在,大部分麴氏家族的成員分布於河南與安徽境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麴姓
  • 出自姬姓
  • 從來:從唐朝中期以後
  • 改成:逐漸把麴姓簡寫成曲姓
簡介,來源發展,高昂代價,動因,郡望堂號,歷史名人,

簡介

在我國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浩如煙海的古典史籍中,曾多次記錄了現代及其稀少的姓氏“麴氏”在西平(今西寧市)、金城(今甘肅永靖、榆中、蘭州)一帶的武裝活動,其中有的是以忠義的形象濃墨重筆進行描述,有的則是以叛逆的面孔著力大加渲染。本文試圖根據東漢末年到曹魏時期的社會現狀對西平麴氏連續多次發動武裝舉事的動因做一探討研究,不當之處歡迎提出商榷。

來源發展

根據《漢書王嘉傳》、《元和姓纂》、《資治通鑑》記載,麴姓是鞠氏所改,是西漢哀帝的尚書令鞠譚受到東平王劉雲“瓠山立石謀反事件”的牽連被削職為民,因為懼怕遭到進一步迫害,率兒子鞠閟“避難湟中、因居西平、棄鞠為麴”的改姓。從此鞠閟隱姓埋名改為麴閟,是西平麴氏的一世祖。
麴閟為什麼要選擇距都城長安以西一千多里的西平為避難地而不返還原籍平原郡呢?總結起來應有以下幾種可能:一是鞠譚籍貫平原人所共知,到大家都知道的地方躲避後果可想而知;二是西平地域偏僻,遠離都城,以羌胡為鄰,位置與長安以東的平原郡正好相反,是迫害者意想不到的地方,比較安全;三是西平可能有族人或可靠的下級任職,投靠他們能夠得到照顧和保護,有利於今後的發展;四是由政府統一組織的強行遷徙,不容個人選擇。
據《漢書王莽傳》記載,“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秋,王莽始設西海郡,犯者徙之西海,徙者以千萬數”。經查,西海郡城即今青海海晏三角城,公元五年建城,公元二十五年隨著王莽的覆滅而廢棄。當時,沿湟水上游以西的廣大地區都被卑禾羌占據,為了收回這片土地,創造四海昇平的景象,王莽主政後派人帶著大量金錢到卑禾羌與其首領良願商量以錢買地,看到堆得像小山一樣白花花銀子,良願大喜過望,立刻答應願意獻地西遷。於是鮮水海(今青海湖)、允谷(今鹽池)一帶廣大地區盡被漢朝收回。王莽請示主政的太后王政君同意,在今青海海晏三角城設西海郡,統一管理這一地區,並在全國範圍內強行遷徙犯人及其家屬數萬人填充,京城為首選。這次犯者填西海移民發生在鞠譚被判有罪的六年之後,可以認定,麴閟就是在這次大規模遷徙中來到湟中。
那么麴閟初到湟中的定居地在哪裡呢?據史料分析應該在距西海郡城瀕臨的臨羌(今青海湟源)到西平亭(今西寧)一線,其確切地點是最初在臨羌,以後逐漸轉移到西平亭,最後以西平亭為據點向四周呈放射性發展。據《後漢書》記載,西漢早期在湟中地區沿湟水流域設定臨羌、安夷(今平安)、破羌(今樂都)三縣和西平亭,其中西平亭是當地駐軍屯田的治所,是一個純粹的軍事單位,地域和行政上受臨羌縣所轄。從建置名稱都含有“夷”和“羌”看出,這三縣一亭是為抵禦西北羌胡所建。三百年後,到了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東漢撤銷西平亭設西平郡,在西平亭原址上另設西都縣作為西平郡治所統轄湟水四縣。按照漢朝規制“以人口千戶為限,大縣設令,小縣為長”,西都設立之初最高行政長官叫“西都長”,看來人口顯然不滿千戶。可見麴閟剛來時這裡只有西羌駐軍或少量家屬,這是確定麴氏初來湟中定居在臨羌附近的主要原因。
臨羌是傳說中西王母的故鄉,它背靠崑崙之墟,面對瑤池仙境,高原氣候,冬暖夏涼,是景色宜人,水草豐美的棲息之地,到今天仍被賦予“夏都”之美譽。但觀景解決不了生存。麴閟初來時這裡的物質生活與京都長安的奢華簡直無法相比,他們結廬為室,因穴而居,一定經歷了十分困難的草創年代,但這都是暫時的。最痛苦的是來自隱姓埋名、與世隔絕所造成精神上的壓抑,他們不敢公開身份,不敢公開結交官府,不敢惹是生非,只能默默地忍受著一切,自謀發展,等待時機。
從另一方面分析,麴閟的避難應該是一種有組織的撤離。史料記載,鞠譚雖然被削職為民但並未遭到抄家,在京城做官所聚斂的財富為西平麴氏初期創建家園,開拓領地,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提供了巨大物質支持,使他們很容易躋身當地士紳行列,受到地方政府的青睞,為今後發展提供了可靠經濟保證。十三年後新莽篡漢以及劉秀連續多年匡扶漢室的戰爭所造成的權力真空,使這種負罪感和精神壓抑逐漸淡化,在政治上為麴氏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臨羌縣以羌胡為鄰,居住地犬牙交錯,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西羌人好鬥,士兵驍勇強悍,常以搶掠為生,他們聚眾結社,呼嘯而來,滿載而去,飄忽不定。在當地政府鞭長莫及無法提供有效保護的情況下,一方面重金收買羌胡頭人用以獲得暫時安寧,另一方面建立一支強大的家族武裝進行有效自衛應是當時麴氏謀生存的主要策略。在長期打打合合的爭鬥中,這支家族武裝得到了極大鍛鍊,他們熟練掌握並運用了羌人快馬彎刀,出其不意的戰法,成為威震一方的強大的麴氏家族武裝集團。

高昂代價

東漢末年,著名的黃巾之變引發了空前的社會動亂。東漢王朝在兵力空虛的情況下允許地方豪強參與平叛,給長期養精蓄銳,意欲開疆擴土覷視政權的地方大族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各種勢力躍躍欲試粉墨登場。西漢末年避難湟中的麴氏家族經過二百年發展已經具備了參與政治的條件,他們一改過去長期壓抑的精神世界,揚眉吐氣的提兵躍馬登上政治舞台。
(一)、初次舉兵的武裝嘗試
麴義。據《後漢書》和《三國志》記載,麴義是涼州西平人,少年時代就愛好弓馬騎射,長大後受命統領家族宗兵長期與羌胡征戰,非常了解羌人戰法,他的部隊驍勇善戰。
東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中原爆發黃巾之亂,漢靈帝派遣左中郎將皇甫嵩平叛。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皇甫嵩到涼州招兵,麴義率家族兵勇一千多人應招,在冀州、并州一帶與黃巾軍大戰皆大勝而歸,很受皇甫嵩賞識,平叛結束後皇甫嵩還朝,麴義歸屬冀州牧韓馥所轄留守黎陽。董卓進京,把持朝政,意欲篡漢,天下各路諸侯共推家世四世三公的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共同討伐董卓。儘管身為盟主也不見得管用,在那個軍閥割據各揣心腹的年代,誰聽誰的?袁紹欲要西征卻受到冀州韓馥阻隔不能成行,麴義毅然逼降韓馥力迎袁紹西進。袁紹進入公孫瓚的地盤公孫瓚也不歡迎,強行通過雙方勢必撕破臉皮進行一場惡戰。當時若論實力袁紹根本無法與公孫瓚抗衡,正是由於麴義的超凡軍事才能,才使得袁紹最後戰勝公孫瓚,成為北方霸主。
著名的界橋之戰,麴義以八百刀斧手一千弩兵堅決抵禦了公孫瓚強悍的白馬義從輪番進攻,最後一個反衝鋒殺得公孫瓚數萬步騎兵丟盔卸甲,麴義乘勝追擊直殺到二十里外公孫瓚中軍大營,砍了牙門大旗方才凱旋而歸,途中還驅散公孫瓚圍攻袁紹的另一支騎兵救了袁紹,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輝煌戰例。界橋之戰雖然並未完全改變袁紹與公孫瓚的實力對比,但卻大長了袁紹及其追隨者的志氣。界橋大戰以後,麴義受命多次與公孫瓚交鋒,均勝多敗少。史家評論麴義“是公孫瓚的剋星”。一些三國愛好者評價麴義的武藝不亞於趙雲,應當在河北名將顏良、文丑以及張郃之上,是河北第一名將。
麴義為袁紹立下赫赫戰功,但結果卻非常富有悲劇性。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在袁紹發重兵圍困易京,最後消滅公孫瓚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將麴義誘殺,《後漢書袁紹傳》記載罪名是“自持有功,驕縱不軌,紹召殺之,而並其眾”。一位大家在評價麴義和袁紹的關係時說:麴義為人剛烈、孤傲,不懂進退之節,不諳從政之道,更不會阿諛逢迎,這自然不對袁紹的胃口,袁紹此人外寬而內忌,雖然看上去一付禮賢下士的樣子,實則性情沉猜,果於殺戮,對麴義這樣功高蓋主、文武雙全而又不會附迎的下屬自然不會放心,因此找個藉口將其殺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麴義最終失敗了,但麴義兵進中原的星星之火卻點燃了西平麴氏只有通過武裝鬥爭才能改變現狀的光明前程。
(二)、反對曹魏篡漢所進行的多次武裝鬥爭
麴演,西平人。《三國志蘇則傳》記載,公元219年,就在曹丕登基的前一年,武威人顏俊、張掖人和鸞、酒泉人黃華、西平人麴演等分別起兵造反,他們各自占領所在的郡縣,自封為將軍相互攻擊。不久,和鸞殺了顏俊,武威人王秘又殺和鸞。時任護羌校尉的金城太守蘇則出兵首先征討麴演,麴演被迫投降。同年,麴演勾結張掖人張進,酒泉人黃華等再次反叛,他們聯合武威的三個胡人部族大肆劫掠,武威太守毋丘興頻頻告急。當時鎮西將軍郝昭正率兵駐紮金城,得到的旨意是“屯守金城,兵扼要衝,不得西進”。可是蘇則與郝昭等人商議認為,叛軍目前雖然聲勢浩大,但畢竟是剛剛組合未必同心,若此時發動突然襲擊必可破敵,如果上奏朝廷發兵,待到叛軍部署完畢就難以制服了。於是違詔發兵直指武威,先迫使反叛的胡人投降以削弱叛軍後援。得勝後立即移兵張掖,麴演聽到後親帥步騎三千假意迎接蘇則大軍,準備伺機而動,蘇則將計就計以召見為名將麴演誘斬。緊接著指揮大軍合圍張進,斬張進收降其部眾。此時黃華見大勢已去,放出扣押的人質請求投降,河西平定。
這段記載是對當時涼州氏族割據勢力和羌人部族侵擾形勢的一個高度概括,實際上早在中原爆發黃巾之亂時西北就曾發生過邊章、韓遂反叛,那時的中央無力西顧,各地方大族乘勢占據州縣,自立為王,西北羌族也趁亂東移,形勢十分混亂。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麴演在西平也驅逐郡守,自號將軍,開始了麴氏對湟中地區的家族統治。曹魏統一北方後,先後派蘇則為護羌校尉,張既為涼州刺史,專門負責阻止西羌部落東進和對家族割據勢力的鎮壓。
麴演舉事後曾多次被剿,剿而詐降,降而復叛,直到被曹魏殺害。麴演被害後,反叛的火種仍然沒被撲滅,一有時機就會死灰復燃。
麴光,西平人。《三國志張既傳》記載,魏文帝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麴光率眾殺死西平郡守舉兵反叛,張既部下將領都主張馬上去攻打他們。張既說:“造反的主謀只有麴光等少數人,西平百姓不一定全都知情。如果輕率的發兵征討,當地百姓、羌胡部族就會說國家不辨是非,促使他們進一步聯合起來與我對抗,這種做法不是為虎添翼嗎!麴光造反依靠羌胡為後盾,如果用重金收買羌胡首領,離間其與麴光的關係,必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意見統一後馬上對羌胡發布告示:凡是被麴光等人誘惑欺騙而加入叛軍的一律原諒,能夠殺死叛軍將帥送來首級的加倍封賞。檄文發布以後,麴光的部下殺死他並送上首級,其餘的人還像過去一樣相安無事。
這次反叛歷時較短,是在老冤家張既同將軍夏侯儒聯手擊敗酒泉蘇衡謀反,擊潰羌族大戶鄰戴以及丁令匈奴一萬多人馬,修邊燧,築要塞,逼得西羌人惶恐不安,不斷來降,魏軍大兵壓境的不利情況下進行的,因為缺乏對時局周密的研究,沒有充分利用對方的薄弱環節,麴光的失敗在所難免。
表面看護羌校尉張既對平叛十分寬容,採取了“首惡必辦,脅從不問”的態度,實際上也不盡然,正史有時候也存在著前後矛盾得現象。通過博覽史籍推斷,這段記載可能是史官根據事後張既的奏摺編纂的,可以想像張既為了取悅君王,在匯報平叛經過時應不乏自溢之辭,從《三國志后妃傳明元郭太后》的記載可見一斑。史載,郭氏的娘家是河右大族,世居西都縣,魏文帝黃初年間由於追隨麴光反叛失敗,郭氏“遂沒入宮”,明帝即位後甚是愛幸,拜為夫人,兩個叔父和兩個弟弟都被封為將軍,後來都受封列侯。景初三年明帝病重時立郭氏為皇后。當年齊王曹芳即位尊為皇太后,並追封太后之父郭滿為西都定侯,母為邰陽君。郭太后在魏明帝曹睿病逝後,先後輔佐齊王曹芳、高貴鄉公曹髦、魏元帝曹奐三朝,史志稱“三主幼弱,宰輔統政,與奪大事,皆咨太后而後施行”,郭太后於景元四年十二月病故,死後諡號“明元”。
分析這段記載至少說明三個問題,一是當時的平叛並不像記載的那樣寬容,同樣充斥著血雨腥風。麴光反叛是以西都麴氏家族為主有眾多世家大族參加的武裝活動,張既對叛亂的鎮壓應該是相當殘酷的,為了防止再叛,對叛亂的骨幹分子施行了鎮壓、剝離和強遷政策,雖然郭氏的“遂沒入宮”是從西都直接遣送到皇宮還是舉家強遷京都洛陽以後沒入宮中已無從考證,但是作為世家大族的郭氏一家,在平叛後所面臨的窘境是可想而知的。二是從郭氏得寵後魏明帝只封了她的叔父和弟弟,後朝齊王才追封郭太后父母的記載說明,郭氏被抄沒入宮時其父母或已不在人世,小小年紀父母雙亡,她的父母是怎么死的,是否死於平叛或其後的鎮壓?“西都定侯”的封號是否對其父的死因暗示著懷念!三是郭氏被抄沒入宮時年齡不會很大,最多不會超過十五歲,按常規古代女子十六歲就要出閣,嫁了的女人皇宮是不會“抄沒”的,但也不會很小,因為幼童看不出今後的潛質,年方一十五歲,已經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出身名門、品行賢淑而且與曹睿的年齡相當,難怪魏明帝寵愛有加,言聽計從。被曹魏鎮壓的郭滿致死也不會想到,自己竭力反對,並為此獻出生命的標的,日後竟是親生女兒“宰輔統政,與奪大事”而極力維護的對象,這真是歷史的莫大諷刺。
麴英,西平人。《三國志明帝紀》記載,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麴英率眾反叛,他們殺死臨羌縣令和西都長,最後被鎮西將軍郝昭發兵剿滅,麴英被殺。
從上述史籍得知,曹魏取代東漢後,自東漢末年到魏明帝太和元年這九年中,西平麴氏共舉行三次成規模的武裝反叛活動,雖然均以失敗告終,卻強烈表現出不與“篡漢之賊”同流合污的決心。麴氏的武裝反叛活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時人心向漢,人心思安,結束動亂,厭惡戰爭的社會潮流。
西平麴氏的武裝反叛遭到曹魏政權的血腥鎮壓。為防止再叛,魏明帝太和三年(公元229年),當局將西平麴氏大部分遷往金城郡治榆中,從而完成了麴氏郡望從西平向金城的轉移。其中麴氏的一支離開西平後,經過數千里艱辛跋涉,直接遷徙到東萊黃縣定居。在東萊,他們悄然恢復原來的姓氏——鞠姓,從此開始了鞠氏在膠東存在的歷史,這就是《姓苑》所稱“鞠氏出東萊”的真實過程。
經過這次向金城大規模強行遷徙,西平麴氏反抗火種暫時被息滅,但是,具有二百多年積累強大的西平麴氏武裝集團並未被斬盡殺絕,一百年後到十六國前涼時期戰火又重新燃起。據《晉書張軌傳》記載,永嘉六年(公元312年),西晉涼州刺史、西平公張寔在涼州稱帝,建立前涼政權。由於不服張寔統治,西平太守曹祛起兵造反,被張寔部將宋配平定。當時張寔的謀士曾獻計說:“對待這些造反的人,務必使其脫離本土才能永絕後患”,可惜這一建議在當時並沒有被採納。等到稍後西晉秦州刺史裴苞、東羌校尉貫興“據險斷使”對抗張寔,曹祛餘黨西平人麴儒看到時機成熟在西平又一次起兵造反,他們綁架太守趙彝,劫持福祿縣(今酒泉)令麴恪在西平稱王,張寔親帥大軍征討,斬殺麴儒平定叛亂。由於汲取以前教訓,強遷麴氏首惡者六百餘家出西平,具體遷到何處史書並未記載,而據史學大家葛劍雄論證“估計是安置在張軌所治的姑藏(今武威)附近”。筆者認為“姑藏附近”應包括今酒泉一帶,因為麴氏有一款著名四字聯“金城望族,泉郡名宗”,上聯指西晉愍帝大都督金城人麴允,下聯則專指北齊尚書令、豫州刺史西平酒泉人麴珍。至此,曾盤踞在臨羌、西都、安夷、河關這一三角地帶三百多年龐大的麴氏集團基本被斬草除根。麴氏的歷史從此進入了以金城為中心輔佐沮渠氏進入高昌乃至建立麴氏高昌長達一百三十四年輝煌的時代。

動因

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時期,西平麴氏依靠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後盾,依靠羌胡各部族的大力支持,養精蓄銳招兵買馬,先後多次舉兵參與西北和中原地區的政治活動。其武裝舉事的動因是什麼?
一是匡扶漢室。麴氏祖居中原,祖上長期在西漢王朝為官,世受皇恩,長期受到正統思想的薰陶,“大漢子民,有恩必報”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儘管鞠譚曾經受到當局的殘酷迫害,他仍然認為是息夫躬、孫寵等小人所為,忠君思想毫不動搖。當中原爆發黃巾之亂,東漢政權岌岌可危時,毅然派遣麴義進兵中原協助皇甫嵩平叛。當十八路諸侯共推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時,儘管袁紹當時還十分弱小,麴義仍然把具有四世三公頭銜的袁紹視為正統,將匡扶漢室的希望寄托在袁紹身上。叛韓馥、大戰公孫瓚,以多次勝跡對袁紹給以大力支持,最後終因投靠對象的目光短淺、氣度狹小而不得善終。曹魏統一北方後,麴氏把曹魏當成篡漢之賊,先後三次舉兵反叛,雖然都遭到殘酷鎮壓,確表現出不與篡漢之賊為伍的決心。
二是覷視政權,擁兵自重,試圖造成武裝割據。麴義兵進中原與黃巾軍進行多次大戰均大勝而歸,黃巾軍被瓦解後如果立刻收手返回原籍也可謂是功德圓滿,可他卻偏要留守黎陽躋身韓馥手下做一區區將軍,以麴義的戰術韜略這可能是他最終想法和目的嗎?不是,參與中原政治,等待時機以求異程才是他的本意。在那個天子失威,軍閥混戰的年代,各世家大族參與政治,覷視政權的願望無可厚非,最終要看是否具備條件。麴義雖然勇冠千軍,但終歸是一介武夫,缺乏政治遠見,況且帳下缺少一位能夠幫助他謀劃全局的謀士,這是造成他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而麴演、麴光、麴英對曹魏的武裝反叛都帶有這種目的,只不過因實力弱小未能如願。
綜上所述,東漢末年到曹魏時期麴氏所進行的一系列武裝活動,是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擁兵自重,妄圖造成事實上的武裝割據,達到覷視政權、躋身社會高層的目的!

郡望堂號

1、堂號
惠政堂:惠政意思是愛民的政治。唐朝時有望江令麴信陵,他關心百姓福利,有惠政。大旱時祈雨即應,百姓為他建了生祠。詩人白居易作《秦中噲》歌頌他。
2、郡望
汝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上蔡(今河南省中部上蔡縣)。相當於現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歷史名人

麴義東漢末年軍閥袁紹部下的將領,能征善戰,屢建戰功,曾在涼州人交戰,率領著袁紹的精銳部隊。後來由於自恃功高而驕縱,被袁紹所殺。
(?-316年),金城人。出身涼州豪族。西晉末年官員,協助晉室收復長安,讓晉愍帝於長安登位。後屢次成功保衛長安。但最終都無法助愍帝復興西晉,只能與愍帝一同被俘往漢趙都城平陽,後自殺。
麴珍(北齊人)字舍洛、西平酒泉人也。壯勇善騎射。以帳內從高祖晉州,仍起義,所在征討。武定末,封富平縣伯。天保初,食黎陽郡乾,除晉州刺史。武平初,遷豫州道行台、尚書令、豫州刺史,卒,贈太尉。
麴崇裕(又名曲崇裕)高昌國麴嘉第十世孫,高昌國末代國王麴智盛其弟麴智湛之子,公元690年,麴崇裕授左武衛大將軍交河郡王,雖然官居二品但卻受到武則天的寵信。其後代不知什麼原因在唐朝後期改姓鞠姓和曲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