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普羅高菲夫)

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

普羅高菲夫一般指本詞條

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1891年4月23日-1953年3月5日),原蘇聯著名作曲家、鋼琴家;自幼學習音樂,後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20歲舉辦首次個人音樂會,1918—1936年寄居美國、法國,從事創作和演出,1936年回國;1947年獲俄羅斯聯邦人民藝術家;1943—1951年,6次獲蘇聯國家獎金,1957年獲列寧獎金(追授)。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家庭背景,少年時代,成名之後,異鄉生活,回歸故國,去世經過,人物評價,人物作品,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普羅科菲耶夫寫的《自傳》,他是在1891年出生的。其誕生地松卓夫卡村在烏克蘭頓巴斯地區,離開21世紀的領涅茨克大約四十公里,是位於兩條河流匯合處的一個大村莊。
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
父親是一位農藝師,受大學時代同學迪米特利·松卓夫的聘請,來此經營這塊土地。母親瑪麗亞·格里戈利耶夫娜到了松卓夫卡村後,辦了一個學校,免費教授貧苦農民的孩子。這是一個偏僻的地方。離開小火車站二十五公里,離醫院二十三公里,到郵局八公里,一個星期部差只來兩趟。普羅科菲耶夫一家住在一幢白壁綠頂的雙層樓房裡,庭院有一棵高大的七葉樹和幾棵洋槐樹。炎熱的夏天,少年時代的普羅科菲耶夫就在七葉樹下“避暑”。這裡每年都能看到一片金黃色的麥浪,烏克蘭農民的歌聲終日傳向四方。烏克蘭民歌對青少年時代的普羅科菲耶夫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普羅科菲耶夫最早的作品,是五歲時即興彈出來的曲 子,是母親替他記下來的。原先並沒有標題,是一首不用降 B音的F大調的小曲。關於此曲為什麼不用降B音(即缺少C大調的fa音),作曲家後來在青《自傳》中說:“倒也不是 表示我偏愛里第亞調式。”而是表示我不喜歡跟鋼琴上的黑鍵打交道”。此曲記譜後就馬上給加上了一個標題《印度風格的加洛普》。這是由於當時報紙上刊登了印度發生大饑荒的訊息,於是就編個與印度有關的曲名罷了。
在父母細心的培育下,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才能得到了發展。1900年1月他跟雙親第一次來到莫斯科,觀看了古諾的歌劇《浮士德》、鮑羅丁的歌劇《伊戈爾王子》、柴科夫斯基的舞劇《睡美人》而大開眼界。第二年再到莫斯科時, 普羅科菲耶夫在著名俄國作曲家塔涅耶夫(1856-1915)面前,信心十足地彈奏自己的作品歌劇《無人島》的序曲。對此塔涅耶夫頗有好感。後來經塔涅耶夫介紹,從1902年夏夫 開始,普羅科菲耶夫跟格里愛爾(1875-1956)學了兩年作曲與鋼琴。那時普羅科菲耶夫才十一二歲,格里愛爾二十八.九歲。後來就任基輔音樂學院院長的格里愛爾,是普羅科菲耶夫最好的啟蒙老師。四十年後,普羅科菲耶夫曾說:“跟格里愛爾學過的人都有著美好的回憶。他是一位連學生心靈深處都能掌握住的出色的教育家。他並不勉強學生去學那些枯燥無味的學科。學生對什麼有興趣他一清二楚,他循循相誘,把學生引向正確的方向”。他們從第一次見面後就始終保持著親密的友誼。
普羅科菲耶夫與徒弟Mstislav Rostropovich(著名指揮家)普羅科菲耶夫與徒弟Mstislav Rostropovich(著名指揮家)

少年時代

普羅科菲耶夫於1904年(十三歲)去投考彼得堡音樂學院。當時他帶了兩箱子自己的作品,其中包括四部歌劇、兩部奏鳴曲、一部交響曲以及相當數量的鋼琴曲。當時的考式委員會委員長、大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薩科夫(1844—1908)見到後說:這個學生我可看中了。經過長時間的考試(視唱練耳、評政作品等),普羅科菲耶夫被批准入學。
謝爾蓋·謝爾蓋維奇·普羅科菲耶夫謝爾蓋·謝爾蓋維奇·普羅科菲耶夫
從此,普羅科菲耶夫在彼得堡音樂學院呆了十年。1909年他學完了作曲系的課程,教師是里亞多夫(1855-1914)、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在校期間,他跟米亞斯科夫斯基(1881-1950)同窗,他們志同道合,成為知心朋友。博學的米亞斯科夫斯基把他看成是“具體體現了我們大家的音樂精神的人物”,而普羅科菲耶夫從比自己大十多歲的同學那兒學得了很多,並對理查·施特勞斯德彪西拉威爾、馬克斯·雷加的音樂發生了興趣。
1914年,從尼·尼·齊爾品(1877-1945)的指揮班和葉西波娃的鋼琴班畢業。在帶有比賽性質的畢業演奏會上,他演奏了自己在兩年前創作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和巴赫的一首賦格,獲得一等獎,從而兼得贈送一架平台鋼琴的魯賓斯坦獎。當年六月,他出國到倫敦,看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魯什卡》、《火鳥》以及拉威爾的《達菲尼與克羅埃》等舞劇。在當地,俄羅斯芭蕾舞團的主辦人賈季列夫聽了普羅科菲耶夫彈奏《第二鋼琴協奏曲》後,對其音樂才華驚嘆不已。這一年他還根據安徒生的童話寫了獨唱曲《醜小鴨》。翌年普羅科菲耶夫到羅馬。回國後,下半年完成了賈季列夫委託他寫的舞劇《丑角》,並著手寫歌劇《賭徒》。

成名之後

1916年1月 29日,普羅科菲耶夫親自指揮了《斯基夫組曲》的首次演出。這部交響組曲又名《阿拉與洛利》。共四個樂章:(1)《對維列斯與阿拉的崇拜》,(2)《異教之神與惡鬼之舞》,(3)《夜》,(4)《洛利出征與太陽的行進》。採用斯基夫人古老的傳說為題材的這部作品,初演時反應強烈。聽眾分成兩派,鬧得不可開交。普羅科菲耶夫敢於創新的精神,使他在以後的年代裡寫出了許多別開生面的名曲。
謝爾蓋·謝爾蓋維奇·普羅科菲耶夫(油畫)謝爾蓋·謝爾蓋維奇·普羅科菲耶夫(油畫)
1917年初,普羅科菲耶夫差一點成為克倫斯基臨時政府(1917年7月示威後成立的臨時政府,代表資產階級利益,克倫斯基為政府總理.)的徵兵對象。由於相識不久的高爾基的幫助才倖免。他的鋼琴小品曲集《瞬間幻影》(共二十首)中的第十九首,表現了俄國二月革命時民眾的激昂情緒。
這一年春天,他滯留在彼得堡郊外的一個村子裡,完成了一首鋼琴奏鳴曲,開始寫名曲《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和《第三鋼琴奏鳴曲》的初稿。秋天,陪母親到高加索,因為母親要在這裡進行溫泉治療。翌年春天到彼得格勒(1924年改稱列寧格勒),4月21 日親自指揮《古典交響曲》的首次演出。當時任人民教育委員的盧那察爾斯基出席聽了音樂會。幾天之後,高爾基把普羅科菲耶夫帶到冬宮,介紹給盧那察爾斯基。見面時普羅科菲耶夫提出想到美國去的想法。盧那察爾斯基問他為什麼,他說:“我忙得不亦樂乎,所以想呼吸新鮮空氣。”“那么,你不認為我們這裡現在充滿著新鮮空氣嗎。”_“不,我認為是這樣。不過,我想呼吸一下大海洋外界的空氣。”盧那察爾斯基考慮幾分種後開朗地說道:“你是音樂方面的革命家,我們是現實生活的革命家;我們應該攜手搞好工作才好。不過,假如你堅持一定要去美國,那我也不阻撓你”。
後來,普羅科菲耶夫得到了護照以及寫上“為了藝術方面的任務與恢復健康”的不限定滯留期間的出國通知書。顯然,這是盧那察爾斯基出於對未來的信念和對普羅科菲耶夫的理解而採取的一種有遠見的態度,相信他有朝一日會“浪子回頭”,重返祖國。後來的事實證明,盧那察爾斯基是有遠見的。

異鄉生活

1918年5月普羅科菲耶夫離開彼得格勒。為了辦理赴美的入境手續,在日本滯留了兩個月,到達紐約已是秋天。  普羅科菲耶夫在國外的十多年,生活上創作上都並不如意,有時甚至碰上暗礁,陷入困境。8月2日傍晚,他從橫濱乘上荷蘭的輪船前往美國。到達舊金山,上岸就在外國人扣留所里被拘留三天,受到移民局官員嚴厲的審問。結果認為沒有攜帶炸彈、禁書,給予警告後允許上岸。他身無分文,只得從船上認識的幾個人那裡借了三百美元。於9月19。回到達紐約。當天《紐約時報》刊登的訊息說:“斯特拉文斯基以後最有前途的俄羅斯作曲家來到美國”。
謝爾蓋·謝爾蓋維奇·普羅科菲耶夫謝爾蓋·謝爾蓋維奇·普羅科菲耶夫
但是,既沒有金錢又沒有背景的普羅科菲耶夫,馬上就覺察到要在美國開展他的音樂活動是艱難的。當時的美國聽眾對新的音樂幾乎全不感興趣,對演奏的要求也比較保守,而且同行之間的競爭激烈。為了解決經濟問題,他總算設法舉行了一系列演奏會。
但是演奏自己作品的機會卻寥寥無幾,只能在演奏會結束前彈幾首年輕時寫的小品,如《魔鬼的暗示》(OP.4)或《加伏特舞曲》(作品12之2)等。 1919年,他完成歌劇《對三個橙子的愛情》的音樂創作,寫下一首六重奏曲《希伯萊主題序曲》(由弦樂四部、單簧管與鋼琴演奏)。這部歌劇直到1921年12月底才得以在芝加哥首次演出。著名的《第三鋼琴協奏曲》也是於12月由作曲家自己演奏鋼琴,斯托科夫斯基指揮,在芝加開初演的。不過,這兩部都是在國內就開始構思的作品。
1922年3月,普羅科菲耶夫離開了使他感到失望的美國。後來他在《自傳》中寫道: “……在美國的季節對我來說毫無收穫,結束是悽慘的。離開時,留給我的只是口袋裡的一千美元和迄今仍在頭腦中不斷盤旋著的喧鬧聲響,還有就是想尋找一個安靜的工作環境的迫切願望”。雖然以後他還曾七次訪美,但是不再定居下來了。
普羅科菲耶夫先是帶著患心臟病和眼疾的母親和妻子麗娜來到德國南部的農村小住。第二年的10月全家移居巴黎。過了一年後的冬天,母親病逝。對於普羅科菲耶夫來說,這是一生中最沉重的打擊。
在國外的十多年中,他創作的舞台音樂除上述兩部歌劇外,還有歌劇《火焰的天使》、《賭徒》(修訂版),舞劇《丑角》(修訂版)、《鋼之跳躍》、《浪子》、《在德涅泊河上》、《鞦韆》。交響音樂有交響曲三部和根據所作歌劇、舞劇的音樂編配的交響組曲多部。鋼琴協奏曲三部。重奏曲和鋼琴曲多首。另外還有《五首無詞歌》及其改編曲—— 提琴獨奏的《五支旋律》,等等。
他的有些優秀作品,在國外並沒有馬上被接受。例如,到國外後完成的《第三鋼琴協奏曲》在紐約演出時受到冷遇。1923年秋,《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在巴黎初演時,許多小提琴家都拒絕擔任獨奏,後來由樂隊首席小提琴達留擔任獨奏部分,演出後遭到非議。1924年春,約瑟夫·西蓋蒂見到這首樂曲的樂譜後大為讚賞,並於同年6月1日,在布拉格的現代音樂節表演,接著帶到柏林、日內瓦、倫敦、阿姆斯特丹、斯德哥爾摩、布達佩斯、華沙、莫斯科、列寧格勒演奏,才使這部作品起死回生,成為21世紀許多小提琴名家的保留曲目。他的不少鋼琴作品,起先都只有他自己演奏。 許多鋼琴家如吉賽金、霍洛維茨魯賓斯坦等,都是在1924 年左右聽了他的演奏後,才開始納入自己的表演曲目中去的。
普羅科菲耶夫作為第一流作曲家、作為世界樂壇上最突出的音樂巨匠之一的牢固地位,在二十年代中期已得到了承認,也是在這個時候,他想回國的願望越來越強,回國的條件也逐漸成熟。1926年三月起,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成為莫斯科音樂會上的表演節目。同年2月18日,歌劇《對三個橙子的愛情》在列寧格勒國家歌劇舞劇院上演,由他的老同學多拉尼西科夫指揮。
普羅科菲耶夫在3月26日給老同學、著名音樂學家阿薩菲耶夫(1884-1949)的信中寫道:“我盼望自己的歌劇在瑪林斯基劇院上演已有十年了。可是,當這個願望終於實現的時候,我卻在地球的相反方向”。差不多同時,盧那察爾斯基在歡迎鋼琴家埃里遜舉行獨奏會的祝辭中說到普羅科菲耶夫是稀有的天才,為了能夠順利地充分發揮其才能,應該回到我們這個地方來。這篇講話後來刊登在1926年第22號的《藝術生活》雜誌上。不多久,普羅科菲耶夫夫婦到義大利各地演出,在蘇蓮托與高爾基共進午餐,並親切交談到夜晚。回到巴黎後,普羅科菲耶夫遇上從蘇聯來到巴黎的朋友、著名編導梅耶爾霍里多,他仔細詢問了國內的近況。
1927年1月,他們夫婦一起回國旅行。1月19 日到達莫斯科車站時,見到了特地從列寧格勒趕來的阿薩菲耶夫米亞斯科夫斯基、薩勒吉夫、迪爾加諾夫斯基等親朋好友。接著從亞月24日起舉行了演奏管弦樂曲和協奏曲的八場音樂會,獲得極大成功。引用當時《現代音樂》雜誌上的話來說:“這簡直不是演奏會,而是重大的事件”。在列寧格勒受到的歡迎,其熱烈程度比起莫斯科來有過之而無不及。此外還到基輔、哈爾科夫、敖德薩舉行了鋼琴演奏會各兩場。3月18日黃昏,與舊友道別,起程趕到正在排練舞劇《鋼之跳躍》的蒙特卡洛去了。
此後,普羅科菲耶夫多次回國,也曾到倫敦、柏林、紐約、波士頓、哈瓦那、蘇黎世、蒙特卡洛、米蘭、羅馬各地舉行演奏會。在這時期美國作曲家格什溫、巴西作曲家維拉·羅勃斯、西班牙作曲家法雅都到巴黎訪問普羅科菲耶夫,登門求教。
1931年,正在巴黎勤工儉學的我國作曲家冼星海,一邊學小提琴一邊跟普羅科菲耶夫專心致志地學了好幾個月作曲,請他修改作品。當時他們同住在一座公寓,冼星海住七樓。1940年,冼星海到蘇聯後,又見到了已經回國的這位老師。
1933年4月,普羅科菲耶夫第四次從國外回到莫斯科,完成《基謝中尉》。這是他回國後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的第一部電影配樂。當年秋天,他參加了由杜社那耶夫斯基(1900-1955)指揮的這部電影配樂的錄音。接著去羅馬指揮自己的《第三交響曲》。然後在巴黎寫戲劇《埃及之夜》的配樂。由莫斯科藝術劇院在巴黎上演的這部劇作,是由普希金的同名戲劇和莎士比亞的《安東尼與庫列奧巴托勒》、肖伯納的《凱薩與庫利奧巴托勒》揉合而成的。不過,用普羅科菲耶夫的話來說,“老莎翁把肖伯納擠出去了”。10月,普羅科菲耶夫跟莫斯科藝術劇院一起回到莫斯科。途中,他和大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結識,後來成為知心朋友。
從 10月21日起,他在國內各地旅行演出,同時熱心地讀列寧的著作《做什麼》,作了讀書摘記,他開始構思引用列寧的話創作一部大型作品。12月,應人民教育委員會的邀請,訪問莫斯科音樂學院,舉辦講座。他聽了哈恰圖良(1903—1978)等人的作品。看了哈恰圖良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的草稿之後說:“寫協奏曲非常困難,必須考慮周祥。我建議:你首先要把所有湧現出來的樂思都馬上記錄下來。不要等整體完成才作這項工作。不要管順序,要先把富於個性的走句、令人感到興趣的節奏都記錄下來,然後,你就會為了構成整體而使用這些‘片斷’的”。看來。這些話反映了他自己創作的經驗。其後有好幾年,他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兼課,教授高級班的作曲。雖然他的全家回國定居莫斯科是1935年7月。此前還常常到國外履行已訂契約的音樂活動,但實際上此時已回歸祖國。他曾說:“我的兩耳必須聽到俄羅斯語言。我必須同我的血肉同胞說話,只有他們才能使我重新得到這裡所得不到的東西:自己的歌,我的歌”。

回歸故國

回國後的二十年,普羅科菲耶夫在創作上獲得了更大的豐收,寫出了許多雅俗共賞、別具一格的名作。這些作品的民族色彩越加鮮明,其音樂表現也格外叩動人心。
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
從1934年起,他開始創作舞劇《羅米歐與朱麗葉》,1935 年完成了第二小提琴協奏曲。並在馬德里首次公演。
翌年為孩子們寫了交響童話《彼得與狼》。根據舞劇音樂《羅米歐與朱麗葉》編成的兩部組曲分別在這一年與第二年首次演出。1937年還創作了慶祝十月革命二十周年的大會唱。1938 年為影片《亞歷山大·涅夫斯基》配樂。翌年將其編成大合唱曲,並完成現代題材的歌劇《謝苗·柯德柯》。根據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創作歌劇《戰爭與和平》成為他在衛國戰爭時期的一件重要工作。他的重要作品還有《第五交響曲》、《第七“青春”交響曲》、《協奏交響曲》、舞劇《灰姑娘》、《寶石花》及其交響組曲,最後幾部鋼琴奏鳴曲和其他奏鳴曲,聲樂交響組曲《冬日的篝火》,清唱劇《保衛和平》,影片《伊凡雷帝》的配樂,歌劇《真正的人》等等。
如上所見,普羅科菲耶夫的生活經歷有兩個轉折點。一是出國(1918年春),一是歸國(1932年)。這兩個轉折點使他的一生分為三個時期。倘若把他在這三個時期的思想傾向、創作傾向比較一下就不難看出:普羅科菲耶夫的創作很早就表現出對待生活的積極態度以及樂觀主義的精神。他具有旺盛的精力與堅韌的意志。對於音樂的新表現方法的探索,一直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在這方面的成就集中地體現在《古典交響曲》、《第一鋼琴協奏曲》以及一些鋼琴作品上。僑居國外的十多年中,他仍創作了大量作品,但是最後幾年創作熱情減退。他意識到這是由於離開祖國時間太長,脫離了祖國人民的生活。歸國後的二十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新的繁榮時既他成為當時蘇聯音樂文化的建設者.他給自己提出了既要走在時代最前面,又要面向人民民眾的新課題。以交響童話《彼得與狼》、舞劇《羅米歐與朱麗葉》、大合唱《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第五交響曲》、《第七交響曲共》歌劇《戰爭與和平取》為標誌的豐碩的成果說明,他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出色地解決了這個新課題,並且得到了國內外的承認。他作為具有獨特的風格與自成體系的表現手法的革新作曲家被載入世界文化史冊,他那富有個性和人民性的優秀作品,為世界音樂寶庫增添財富,對國內外的作曲家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去世經過

1953年1月23日,普羅科菲耶夫比利時伊利莎白皇太后國際音樂比賽總指導居維里寫了一封信,說自己因病無法應邀出席擔任作曲比賽的評審委員。這是他寫的最後一封信。
謝爾蓋·謝爾蓋維奇·普羅科菲耶夫謝爾蓋·謝爾蓋維奇·普羅科菲耶夫
1953年2月,他得了感冒。但還是開始了舞劇《寶石花》的最後一次校訂工作。因為這部舞劇要在3月1日開始排練。
3月5日,普羅科菲耶夫照平時那樣開始他的一天的日程。下午舞劇導演拉夫洛夫斯基和樂團首席演奏員斯朵契夫斯基到公寓來訪問時,他還精神挺好。他把《寶石花》中表現卡蒂里娜和達尼拉重逢的雙人舞場面的總譜交給他們之後,出去散步一會兒。下午六時,他突然腦溢血而呼吸困難。夫人立即通知醫生,並把他扶到床上,問他要不要念書給他聽。普羅科菲耶夫點了點頭,嘀咕了一下。夫人輕輕地朗誦了阿庫薩科夫的《果戈理回憶》。但死神來得太突然,醫生本趕到。普羅科菲耶夫已離開了人間,享年62歲。下午七時左右,住在同一個公寓的卡巴列夭斯基臉色蒼白地奔到作曲家協會,上氣不接下氣地報告了這個不幸的訊息。
1953年3月7日下午舉行葬禮,卡巴列夫斯基擔任治喪委員會委員長。菲因貝格演奏了巴赫的樂曲、奧伊斯特拉赫演奏普羅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奏鳴曲》的第一、第三樂章。送葬的行列在雪花紛飛中緩緩向前。普羅科菲耶夫被葬在他的朋友阿薩菲耶夫米亞斯科夫斯基的旁邊。
著名小提琴家西蓋蒂聽到普羅科菲耶夫去世的訊息時,正在東京旅行演出。他說:“……滯在東京的那天早晨,天空上儘是烏雲。痛切地感到失去無法替代的人物這種壓抑的心情使我茫然。……我感到非常奇怪的是,人們完全認識到他的音樂富有生命力,生氣勃勃,怪異而諧謔。但是,幾乎都不曾注意到在他所有作品中都能看到的童話般的傾向”。
共三十五卷約五十冊的《普羅科菲耶夫作品全集》,記錄了為人類音樂寶庫增添財富的這位現代音樂家的勞動成果。其中的優秀作品迄今依然是世界各國人民的精神食糧

人物評價

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力圖表現出形象鮮明的俄羅斯民族風格,又表現出對十八世紀古典作曲家的偏愛,有時也能反映出現代主義傾向。他的作品具有青春的活力、熱情、樂觀、清晰而富有魅力。二十年代前後的十五年間,他僑居國外,在日、美、英、法、德、比、意、西等國彈奏、指揮自己的作品演出,享有世界性聲譽。 回國後選取愛國主義主題,把蘇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放在首位進行創作。先後獲得極高榮譽:勞動紅旗勳章、人民藝術家,六次獲史達林獎;外國諸多有名音樂組織成員。世界各國藝術界一致認為他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
普羅科菲耶夫自稱其作品是四條基準線合作的結果。古典線一方面來自於他對歷史元素如古舞蹈的懷緬,另一方面則是他對傳統的繼承。但這種新古典主義的作品只有一部,就是他的《古典交響曲》。而現代線則彰顯他對大膽的和聲,不和諧音和新穎的和弦組合的偏好。這些作品已到達調性的底線。第三條線被普羅科菲耶夫稱為動力線。他的很多作品有著緊湊的節奏和粗獷的旋律。與之相對的是抒情線。普羅科菲耶夫能夠將抒情和恬靜的旋律突然帶到尖銳強烈的情感衝擊之中。另外,他的作品中幽默和諷刺也並不少見。普羅科菲耶夫的管弦樂有著獨特的音響,這全賴其獨特的配器,例如部分的小提琴和大號齊奏。
普羅科菲耶夫的創作並未中斷,但還是可以從中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俄國階段,這期的作品是他出走之前寫下的。這時期的作品,以普氏特有的旋律,尖銳地不協調音,挖苦式的幽默和強大的生命力為標誌。
雖然此時的他已和歐浪漫主義涇渭分明,但是其風格仍未和傳統完全脫節,遵守調性創作。這些作品中還引起過醜聞(如《斯堪特人組曲》)。經過短暫的休整(1部小提琴協奏曲,3部鋼琴協奏曲),他的音樂語言進入第二階段外國階段(從1918年起),這時他的音樂更為現代,第二主線分明。這時的普羅科菲耶夫開始不理會調性。聚集的音響,旋律的突然爆發是這時期作品的特色。雖然如此,他的前衛相比起一些同僚程度還是不一樣的。1930年代起其風格開始轉變。搬回蘇聯之後,他的新風格開始露頭,故該時期被稱為蘇聯階段。
前蘇聯1991年發行的普羅科菲耶夫紀念幣前蘇聯1991年發行的普羅科菲耶夫紀念幣
普羅科菲耶夫一直相信,作曲是行使一種社會職能。這一信念可在其簡化和聲,寫出鮮明的織體的行動中看出來。他大量運用俄羅斯民間音樂,寫出不但不艱澀而且易懂的音樂。此外他還堅守調性,注重使用復調音樂。二戰期間,他的音樂就更尖銳更辛辣,導致了蘇共的指責。普羅科菲耶夫更進一步簡化自己的音樂。他晚期的作品,就是多旋律,抒情聲調,平淡的隱退和浪漫的音色的結合體。

人物作品

交響曲
D大調第一交響曲 (古典),op.25(1916/17)
d小調第二交響曲 op.40(1924),修改版本 op. 136(但作曲家未對原曲作任何修改前便已過世了,因此 op.136 嚴格上只是一首有編號的虛擬作品。)
c小調第三交響曲 op. 44(1928)
C大調第四交響曲 op. 47(1930),修改版本 op. 112(1947)
B大調第五交響曲 op. 100(1944)
e小調第六交響曲 op. 111(1945/47)
升c小調第七交響曲 op. 131(1951/52)
A大調小交響曲op. 5(1909, rev. 1914),修改版本 op. 48(1929)
協奏曲
降D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op. 10(1911/12)
g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op. 16(1913, rev. 1923)
C大調第三鋼琴協奏曲 op. 26(1917-21)
B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 op. 53 左手協奏曲(1931)
G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 op. 55(1935)
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op. 19(1916/17)
g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 op. 63(1934)
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op. 58(1934-38)
e小調大提琴交響協奏曲 op. 125(1950-52, op. 58的修改版本)
g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op. 132(1952,由羅斯特羅波維奇和卡巴列夫斯基完成)
芭蕾
鋼鐵般的疾馳(1927,巴黎)
回頭的浪子(1929,巴黎)
第聶伯河畔(1931,巴黎)
羅密歐與朱麗葉op. 64(1935/36)
灰姑娘,也作 op. 87(1945,莫斯科
石花童話 op. 118(1954,莫斯科)
其他管弦樂作品
夢 op. 6(1910)
斯基台人組曲 op. 20(1914/15)
美國序曲 op. 42(1926,1928年改編為樂隊版本)
基傑少尉,組曲 op. 60(1934)
彼得與狼 op. 67(1936)
電影音樂(《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和《伊凡雷帝》)
管樂作品
4首進行曲 op. 69(1935-37)
運動會進行曲
F大調抒情進行曲
B大調進行曲
降A大調進行曲(1941)
B大調進行曲 op. 99(1943/44)
二戰結束頌 op. 105(1945)
歌劇
Maddalena,獨幕劇 op. 13(1911-13)
運動員,四幕歌劇 op. 24(1915/16)
三桔愛,序幕加四幕歌劇 op. 33(1919)
燃燒的天使,五幕歌劇 op. 37(1919-27)
Semjon Kotko,五幕歌劇 op. 81(1939)
情定修道院 (Betrothal in a Monastery),四幕歌劇 op. 86(1940/41)
戰爭與和平,兩部歌劇 op. 91(1941, rev. 1952)
一個真正的人的故事,四幕歌劇 op. 117(1947/48)
其他聲樂作品
清唱劇《七個,他們七個》,為男高音,混聲合唱團和大型管弦樂隊 op. 30(1917/18)
為兩個合唱團,管樂隊,手風琴打擊樂器和管弦樂隊的清唱劇,為紀念十月革命20周年 op. 74(1936)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為女高音、合唱團及樂隊而寫的清唱劇 op. 78(1938/39),選取同名的電影配樂並作修改。
《繁榮吧,強大的國家》,為紀念十月革命30周年而創作的清唱劇 op. 114(1947)
清唱劇《和平守衛者》 op. 124(1948)
室內樂
b小調第一弦樂四重奏 op. 50(1930)
F大調第二弦樂四重奏 op. 92(1941)
為4巴松管而作的幽默諧謔曲 op. 12a(1912)
橫笛奏鳴曲 D-Dur op. 94(1943)
f小調小提琴奏鳴曲 op. 80(1938-46)
D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op. 94a(1944, Bearbeitung der Flötensonate op. 94, 1943)
C大調大提琴奏鳴曲 op. 119(1949)
鋼琴作品
f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 op. 1(1908)
d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 op. 14(1912)
a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 op. 28(1907/17)
c小調第四鋼琴奏鳴曲 op. 29(1908/17)
C大調第五鋼琴奏鳴曲 op. 38(1923, 修改版本 op. 135)
A大調第六鋼琴奏鳴曲 op. 82(1939/40)
B大調第七鋼琴奏鳴曲 op. 83(1939/42)
B大調第八鋼琴奏鳴曲 op. 84(1939/44)
C大調第九鋼琴奏鳴曲 op. 103(1945)
e小調第十鋼琴奏鳴曲 op. 137(1953, 片斷)
4首練習曲 op. 2(1909)
4首作品 op. 4(1910–1912)
d小調托卡塔 op. 11(1912)
諷刺,5首 op. 17(1914)
瞬間影像,20首 op. 22(1915-17)
奶奶的故事 op. 31(191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