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瑞季歐·波里尼

莫瑞季歐·波里尼

莫瑞季歐·波里尼1942年出生於米蘭,早期在卡羅·隆那提門下習琴,在9歲就舉行獨奏會。後來他在米蘭音樂學院向卡羅·維都索學習,在1959年即獲得艾托瑞·波卓里大賽的首獎。波里尼被視為一位具有高度智慧的鋼琴家,往現代樂派的曲目(例如布列茲、史托克豪森、貝里諾)所做的努力與從事社會政治運動一樣多。

基本介紹

簡介,履歷,作品評價,個人評價,

簡介

莫瑞季歐·波里尼1942年出生於米蘭,早期在卡羅·隆那提門下習琴,在g歲就舉行獨奏會。後來他在米蘭音樂學院向卡羅·維都索學習,在1959年即獲得艾托瑞·波卓里大賽的首獎,次年在華沙的蕭邦大賽里也是第一名,得到當時評審魯賓斯坦的青睞,但後來他並沒立刻發展出事業之高峰,轉而回米開蘭傑里學琴,自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在一些音樂大城舉行獨奏會,與最頂尖的指揮樂團合作,而且錄製了一些叫好又叫座的唱片。波里尼被視為一位具有高度智慧的鋼琴家,往現代樂派的曲目(例如布列茲、史托克豪森、貝里諾)所做的努力與從事社會政治運動一樣多。在他的鋼琴生涯里曾做出幾次大膽的改變,在錄音室里有著技巧完美至上的錄音,現場演出則瀰漫著音樂的衝勁,他的演奏曲目,從葛蘇阿到諾諾,都是無可取代的。

履歷

透過莫瑞奇歐·波里尼的探索和詮釋,蕭邦的音樂有了特殊的地位。十八歲時贏得1960年華沙蕭邦鋼琴大寶首獎是他首度的國際性成功,是這位格外早熟、1957年就贏得日內瓦大賽第二名的音樂家來自一個特殊家庭背景。莫瑞奇歐·波里尼是本世紀偉大的義大利建築師吉諾·波里尼之子,後者和其最佳夥伴路易吉·費吉尼同為義大利理性主義派的領導人物。吉諾·波里尼略通音樂,曾學習 過小提琴:其妻,蕾娜塔·梅勒悌曾學習過聲樂和鋼琴,雷諾塔的哥哥叫做浮士多·梅勒悌在成為雕刻家之前曾經做過職業鋼琴演奏家,被他稱為“藝術之母”的音樂構成他的藝術世界最基本的部份,他也曾談論他自己的作品中的“對位風格的韻律分析”:波里尼和舅舅的關係也構成了他藝術發展的一部份,他一直對視覺藝術充滿興趣。在這樣的家庭狀況下,他會在六歲開始學習鋼琴是很自然的,從那時候開始他的音樂天賦為人發覺,後來師從卡羅·隆納提(卒於1955年)和卡羅·維杜索(於米蘭音樂學院,自1955年起),迅速展現早熟的才能。
莫瑞季歐·波里尼莫瑞季歐·波里尼
在蕭邦大賽獲得勝利後,這位年輕鋼琴家的未來似乎已經被規劃為名波蘭作曲家的代言人。但也許因為不想陷入這么清楚的預設地位,1961到1962年間波里尼感覺到自己需要一段反躬自省的時間。休息了十八個月後,他覺得自己已經能敞開心胸接受新的事務和刺激。這位年輕的蕭邦大賽獲勝者開始刻意避免成為蕭邦專家,積極拓展自己在德奧古典和浪漫樂派的常備曲目。從那時開始波里尼所選擇的常備曲目似乎唯一地取決於他個人的邏輯、沒有任何成見的障礙,不過那些以強烈創作性和表達性著稱、有著豐富緻密音樂思想作品的確被投注以較多的目光。鋼琴傳統上那些燦爛奪目的作品似乎引不起他的興趣,而他自己對鍵盤的操控則傾於發揮高度的詩意和複雜的思緒。波里尼大方地評價自己:偉大的傳統總是來自於細心觀察,但沒有盡力追查那些錯誤原創性的情況下就被重新斟酌;替代地,已被研習、精通的那些音樂則是從不停止更新的追求目標。波里尼的個人風格和原創性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在其鑽研、執著於原譜的過程中發現、在絕對嚴密和精純的前提下實現,伴隨著意味深長的強度和解析穿透力的敏銳度。
最關鍵的勝利是在1960年的蕭邦大賽里稱冠。這位年輕的鋼琴家似乎快被定位為擅長於蕭邦領域的高手,然而或許是不希望自已被塑造成這樣,他閉門深思了約一年半,這段時間的沉潛,為他帶來開啟更廣泛的藝術領域。

作品評價

對智識的好奇心、探索的精神、與對音樂絲毫無誤的要求,是波 里尼的個性與對音樂詮釋的想法:他不停地提出音樂上的疑惑;他又摒除偏見,從巴哈到當代作品,有系統地安排他的節目單,由此也顯現出不尋常的認真態度。 波里尼明顯地按照自己的興趣來安排演奏曲目,他挑的儘是作品中具備強烈的創造力與表達性、擁有豐富深邃的音樂意念等特質的曲子。對於展示絢爛的鋼琴演奏技巧,他似乎沒多大興趣,不管蕭邦還是舒曼、晚期貝多芬奏鳴曲還是在布列茲的《第二首鋼琴奏鳴曲》,他將重點擺在音樂里強烈的詩意與思路的複雜性。在此類作品里,波里尼不採用任何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方式演奏:偉大的詮釋傳統是要經過不斷的驗證確認,但無論如何也不會從怪異的想法里重新思考而發揮。波里尼這種獨特的演奏創意與個性,可以在他對作品的屢次審視里發現:以原譜為基礎的建構詮釋,散發由感性與強烈語法在分析洞察之餘所激撞出來的音樂張力。
莫瑞季歐·波里尼作品莫瑞季歐·波里尼作品
在擴大自己演奏曲目方面,他延伸到二十世紀上半葉、甚至是當代的音樂,從德布西、荀白克、魏本,經由史特拉汶斯基巴爾托克普羅高菲夫到布列茲。除了以上作曲家,還有諾諾、史托克豪森、晏佐尼與西亞里諾等人,並沒有組成一個有系統的音樂流派,而波里尼無視於他們被他人忽略的情況,依然保持他對這些音樂的興趣。這種個性對他選擇彈奏音樂的過程影響很大,例如他對舒曼作品的興致也不在於我們所熟知的作品,而是去重新發掘他最被忽略的傑作《晨歌》:同樣的好奇心也曾激勵他從事指揮一職,而對羅西尼《湖畔女郎》的再復興做出重大貢獻。
某些鋼琴傑作始終無法被充份了解或被欣賞,直到波里尼為它們做出直率而深入人心的詮釋之後才改觀:他對德布西《練習曲》的演奏即是一例,這首曲子一直為布列茲及少數學者所喜愛,但一直被大多數鋼琴家所忽略。波里尼為它提供一種前所未有的權威詮釋,展現作品本身使人暈眩的豐富原創性,不限制作曲家賦予的高度想像力,而比較像是發揮了Z由的創意而做到了精煉的境地。另外則是布列茲的《第二首奏鳴曲》,在訪問里,波里尼曾說:“一個理想的演奏必須顯示整首作品的豐富性,要讓每個細節都令人欣賞,包括旋律與對位表現出最大幅度的晰。”如此難以追求的標準是不曾間斷的,可能是為了興趣,或是為了配合波里尼獨奏曲目的安排。在他的音樂會裡,搭配布列茲《第二首奏鳴曲》的曲目有時是二十世紀的佳作(如巴爾托克的《門外》、荀白克的《鋼琴小品》或是史特拉汶斯基的《選自彼得洛希卡的三個樂章》),有時是貝多芬《漢馬克拉維奏鳴曲》、《狄亞貝里變奏曲》或是魏本的《變奏曲》。
提到魏本的《變奏曲》,立刻想到波里尼對“維也納第二學派”的偏愛:對於此曲,波里尼的演出是以不同於作曲家本人在五零年代的機械式彈奏,他以靈致精巧為這首曲子帶來 抒情與絕妙的樂句呼吸,卻也並未違背它嚴厲的結構。他的荀白克音樂則更為敏銳且具啟發性。對新曲目的開拓與嘗試、有精確的分析、加上既廣且深的思考模式,反映在不管是偉大的古典作品或是現代實驗性質重的樂曲身上,是這位出身米蘭鋼琴家的基本訓練。這種極度專注、強化張力的特質歸因於他的內在個性,精妙的解析、從單一整體的角度來注意其中細節,如此他抓住了舒曼語言裡的幻影火花,例如《第一號鋼琴奏鳴曲》這張錄音
莫瑞季歐·波里尼作品莫瑞季歐·波里尼作品
然而在其它浪漫曲目上的演出上,波里尼給聽眾帶來更大的啟發性,從舒伯特、蕭邦、布拉姆斯到李斯特,總是以不停質疑的精神、一種將清楚架構、對鍵盤的絕對要求與豐富音樂想法融會貫通而致的強烈感受性為主。舒伯特音樂所顯露出混合靈性與幻想、偶爾稍微脫節的節奏觀,經由許多新穎的方式而呈現,這種維也納作曲家所做的幻想曲,已經如波里尼所言,不同於過時的傳統了。波里尼深入探究舒伯特詩意音樂里的悲傷與不安,從《三首鋼琴小品》,這些不及《即興曲》有名的佳作里一窺究竟。不僅只有在舒伯特,波里尼的演出能在浪漫樂派大曲里,著白熱化的張力,重新賦予其生命,例如在李斯特藝術探索里,他顯露出更多動盪與當創意的面貌,在許多場合他已經將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與其它小品並置演出,出現簡潔卻又不可思議的鋼琴演奏技巧。波里尼縱覽靈犀的理解力與不停的情緒波動,在《b小調奏鳴曲》里找尋到一種複雜的詮釋途徑,直通艱深的核心,壓倒性地征服了這曲子的技術層面。
在純然面貌里隱含的燦爛技巧,是他人對波里尼最感興趣之處;但他在史特拉汶斯基《選自彼得洛希卡的三個樂章》里的威勢表現著實更令人驚異,在此,由史氏從這首著名芭蕾所選輯出的三個片段多樣變化的鋼琴版,在波里尼手上提升至令人驚駭的技術水平,有時候深深地感覺到氣勢洶洶的張力,但這一切還是出自於他對音樂重新思考後,純粹表現出來的天生張力。
一般人總會提到他的《漢馬克拉維奏鳴曲》,是他最具說服力的演出,和其它貝多芬晚期奏鳴曲一樣,會與布列茲《第二首奏鳴曲》在同一份節目單里出現。他也常接觸荀白克的鋼琴作品,或者是一系列的小品集,包括從布拉姆斯最後的浪漫鋼琴宣言《四首鋼琴小品》(op.119)、荀白克極為節短而精巧的鋼琴靈光《六首鋼琴小品》(op.19),到史托克豪森1954年與1961年的傑作《第五、第九首鋼琴小品》。這只是波里尼極為特殊節目單里的一小部分而已,他常用最具體的關連或想像力將過 去與現在的曲子在節目單士做搭配,這種巨觀的豐富性,無疑讓今日意識與過去交會往最醒目的一點上。
莫瑞季歐·波里尼作品莫瑞季歐·波里尼作品
明顯地也可套用在波里尼和蕭邦音樂之間的關係,在這方面的常備曲目中,這位米蘭鋼琴家不曾局限在某一種觀點,而更像是一位卓越的解說者;這些特質早在1960年蕭邦大賽和來年他的首張錄音室唱片----由保羅·克雷茨基指揮愛樂管弦樂團協奏的第一號協奏曲就可見到。這些表演的成功和它們魅力的實時性,就像這位挾著完滿的安全性、成熟度和對傳統及新式直覺的全然掌握躍上音樂舞台的年輕藝術家早熟成果。他之能夠本能地掌握住蕭邦的第一首傑作e小調協奏曲中詩意的純淨,一點也不令人驚訝。華沙蕭邦人賽時,除了e小調協奏曲,波里尼還演奏了一些練習曲和馬厝卡舞曲。義大利評論家皮耶羅·拉塔利諾觀察到他所選擇的練習曲曲目(作品二十五之十一、作品十之一及之十)和其懾人的演出水平,本身就能讓評審團對這位十八歲鋼琴家的不凡鍵盤技藝留下深刻印象。其音樂、~華的其它方面則在對馬厝卡舞曲(如作品三十三之三)明顯的單純性所帶來的詮釋問題的處理,和自其中發掘新穎而引人入勝的色彩上嶄露。
華沙大寶所表演的曲目里(包含了以特別張力演出的第二號奏鳴曲),莫里奇歐·波里尼很快的錄製了e小調鋼琴協奏曲以及曾有一段時間作為他常備曲目的練習曲作品十、作品二十五(1972),在此之前,還有一張蕭邦選集包含了一些在詮釋上充滿直覺的詩意美感和內斂的高雅風格的夜曲。接下來前奏曲(1975)、波蘭舞曲(1976)、奏鳴曲作品三十五和作品五十八(1984)、詼諧曲及搖籃曲和船歌(1990)的錄音也陸續問世:1999年,過去未曾錄製的敘事曲、幻想曲作品四十九和前奏曲作品四十五也發行了。無論如何,這些錄音僅能紀錄部分也對於詮釋探索的那份熱誠,而這樣似乎永無止境的探索,進展為研究最深層的思想,強調蕭邦最嚴峻的那些傑作在和聲音色形式上驚人的現代感。錄製於1975年的練習曲作品十,達到了樂念的莊嚴和音樂形式基準的完美平衡,未曾一刻失去魅力的三十歲的波里尼這 份絕佳詮釋充滿了詩意的飽滿和原創性:不過我曾經現場聽過他以一種更夢幻的手法演奏練習曲,他以在執行速度和聲音質感上的相互關係為蕭邦的這些音樂素材立下了新的典範。
莫瑞季歐·波里尼作品莫瑞季歐·波里尼作品

個人評價

不論是現場演奏錄音,他對於前奏曲作品廿八的詮釋給予人的印象都是令人難忘的。舒曼在一篇著名的評論中認為這部前奏曲作品“素描、毀壞元素、獨特的鷹羽,全部被狂野地、極度迷惑地安置在一起”,並於其中同時發現伴隨著迷人特質的“一些病質的、狂熱的和排斥的成分”。即使像舒曼這樣的感受力也發現蕭邦藝術中更不確定的那一面,而前奏曲似乎也呼應了波特萊爾的看法,他把蕭邦的音樂此昨“一隻光彩奪目的鳥盤旋在恐怖的深淵上”。波里尼的詮釋帶來了特別的強度和嚴密度,但同時也試圖提醒聽者這並非如舒曼認為的“狂野地、極度迷惑地安置在一起”事情的問題,而且在這部曲集不尋常的多樣性中,存在著使每一首都能互相連結的一致質感。在波里尼那些值得紀念的詮釋中,有一些接觸到這些黑暗深淵、這些蕭邦詩性世界中更令人不安的自省時刻。舉例來說,讓舒曼退 卻不前的死亡與毀滅的冥想-降b小調奏鳴曲波里尼賦予一種令人印象深刻明清晰度於那令舒曼最為困惑的快樂章、“無旋律”的終曲、那堅決無情的常動曲、那“輕聲而圓滑”的樂段。但同樣堅決地緊緊抓住而強調這首奏鳴曲那獨特而敏銳的邏輯伴隨內在的連貫性、一致性,對於作品三十五的詩性價值的高度執著,使得波里尼能以堅定的注意力和轉換為純然本質的自製來接近這首作品。他詮釋奏鳴曲作品五十八中的多重特徵和奇異內涵的方k也是相當引人入勝的,不論在其樂念不斷的流動性上、在其旁生的岔題上,或在偶爾沐浴在懷露氣息中的愉悅時刻,他都以赤裸但莊重的優雅方式呈現。在波蘭舞曲中,波里尼獨鐘最後三首。在這三首作品中,這種民族舞曲被以最激進、創意的自由度重新定義。在升f小調波蘭舞曲拓寬的曲式維度中,我們會發現自己被安插入作品正中央的一首跟隨在過度暴力的固定音型之後的馬厝卡舞曲,其融化憂傷的抒情性和前者成強烈對比,在波藍舞曲作品四十四中的悲劇張力和真實對比,從華沙大賽起就在波里尼的蕭邦作品中位處高峰,沒有必要在此特彆強調他對波蘭舞曲作品五十三的定義中的嚴格度。 最後,在波蘭幻想曲中,波里尼展現了這首分解過往波蘭舞曲形式的作品中的連貫性、內部邏輯以及那甚至曾讓李斯特困惑不已的大膽原創性,並提供了一種狂想的、崩散的夢幻感覺。波里尼在1990年弦諧曲、搖籃曲和船歌的唱片中進入了蕭邦晚年的謎漾世界中。在c小調詼諧曲中,波里尼的詮釋強調了其和聲上大膽的狂暴的對比和凶暴的不安,同時將分散對立的元素的內在一致性以一種動人的張力引出。跟在這革命性創新的作品之後,進入的是完全不同的E大調詼諧曲那充滿透明色彩的世界,即使以一種淨化的過程過濾之,其本性是難定義的而其光輝是耀眼的,這些特徵自波里尼手中獲得一種具有奇異魅力、輕快優美的詩意定義。這樣的定義也出現在搖籃曲和船歌中那細心琢磨的奧妙和全新創造的聲音世界中,人們心醉於搖籃曲中,展現出那精緻手法所綻放的清晰透明度,並佇身於那催眠般悅耳的靜止里;他們也陶然於船歌那移轉著、近乎拉威爾式的色彩魅力。
莫瑞季歐·波里尼作品莫瑞季歐·波里尼作品
莫瑞季歐·波里尼莫瑞季歐·波里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