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唱劇

清唱劇

清唱劇是一種大型套曲結構,有一定的戲劇情節,由多種聲樂曲以及管弦樂隊組成,其中包括詠嘆調、宣敘調、重唱、以及合唱,是介於歌劇康塔塔之間的多樂章大型聲樂套曲,由管弦樂隊伴奏。其中,各樂章的歌詞在內容上較康塔塔更具有連貫性。清唱劇與歌劇的不同是:沒有布景、服裝和動作,多在音樂會上演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唱劇
  • 形成時間:於16世紀末
  • 例子:十字架上耶穌的七言
  • 地位:中國第一部清唱劇《長恨歌》
形成發展,結構組成,劇目分類,劇目特點,著名作品,外國作品,中國作品,作曲名家,義大利,德國,法國,

形成發展

清唱劇就是把神靈贊戲劇化而產生的。有人認為1600年在羅馬上演的一部作品《靈魂與肉體的表現》是現存的最早清唱劇。也有人認為1619年由阿奈利奧( G. Francesco Anerio)創作的《神韻劇》才是第一部真正的清唱劇。
清唱劇
以基督教為主要內容的清唱劇產生於17世紀初,是一種大型聲樂套曲,也是音樂會中演出的大型聲樂作品,時至今日,許多作曲家還運用它來表現重大的歷史或現實題材。
清唱劇雖然出現在世俗音樂迅速發展的文藝復興後期,但它的產生與內容均與基督教密切相關。13世紀時,因受聖方濟各(St. Francesco d'Assisi)運動的影響,在義大利產生並流行一種讚歌,被稱為神靈贊(Landi Spirituali)。這是一種用流行的曲調和通俗化的歌詞寫的生活性的宗教歌曲。這些歌曲不在教堂演唱,而是在人們聚集一起作祈禱的羅馬市民的家裡演唱。稍後這種讚歌插入了對話形式,於是對話式的神靈贊就產生了。這種神靈贊以簡單的和聲,大眾化的格調,由不同的歌隊以對唱曲的形式唱出。

結構組成

清唱劇的結構與歌劇的組成,大致相同:有抒情調、獨唱二重唱、朗誦調、合唱、序曲和其它器樂曲,也有故事情節和角色的分配。不同之處在於:清唱劇中演員不化裝、不表演、只歌唱,無舞台布景、燈光、道具,演唱者一直在台上,沒有出入場和其它戲劇化的動作,整場演出自始至終不分幕,而只有章節之分,專有一名敘誦者,敘說情節。此外,清唱劇中的合唱比歌劇多。

劇目分類

早期的清唱劇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使用拉丁文的清唱劇,專以聖經為題材,屬於真正的教會音樂,這種清唱劇到17世紀後半期就消失了。另一種清唱劇使用的是義大利文,取材較自由,主要在音樂會上演唱,被稱為通俗清唱劇。流傳至今的清唱劇,就是後者。通俗清唱劇雖然不是教會禮儀音樂,然而幾個世紀以來,大部分的清唱劇作品都是以基督教為主要內容。

劇目特點

清唱劇與歌劇的不同是沒有布景、服裝和動作,多在音樂會上演出。與康塔塔的區別是:篇幅較大內容複雜,有較鮮明的戲劇結構和情節,更富史詩性和戲劇性。清唱劇形成於16世紀末。1600年在羅馬演出的卡瓦列里的《靈魂和肉體的表白》,是歷史上的第一部清唱劇。17世紀清唱劇創作的代表人物是卡里西米。他的名作《所羅門的審判》和《耶弗他》以《聖經》故事為題材,唱詞用拉丁文。許茲、亨德爾巴赫是德國的清唱劇代表性作曲家。海頓孟德爾頌舒曼及現代作曲家愛德華·埃爾加科達伊等都曾留下此類名作。
清唱劇清唱劇

著名作品

外國作品

17世紀最著名的清唱劇作曲家是義大利的卡里西米(Carissimi, Giacomo, 1605-1674)和德國的許茨(H. Schutz, 1585-1672)。卡里西米創作的16首清唱劇,都是根據基督教的經典聖經寫成的,其中較著名的有《耶弗他》《所羅門斷案》《伯沙撒》《最後審判》。許茨創作的清唱劇多以基督生平傳略、聖經福音書為題材,被稱為“受難清唱劇”,其中較著名的有:《復活節 清唱劇》、《十字架上耶穌的七言》、《聖誕節的故事》。
清唱劇清唱劇
繼卡里西米和許茨以後,整個巴洛克時期(1600-1750)最傑出的清唱劇大師當數英籍德國作曲家亨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亨德爾的創作主要是歌劇和清唱劇。亨德爾一生共創作了32部清唱劇,大部分都是以聖經故事為題材。比較有影響,時至今日還經常上演的有:《掃羅》《以色列人在埃及》《彌賽亞》《參孫》《猶大·瑪可白》《約書亞》《所羅門》。其中《彌賽亞》和《參孫》是舉世公認的清唱劇中的經典之作。《彌賽亞》以聖經福音書為題材,敘述了耶穌的誕生、傳福音、受難、被釘死十 字架及顯聖復活的經歷。這部清唱劇1743年在倫敦音樂廳舉行首演時,震撼了所有的觀眾,甚至英國國王喬治二世在聽完第二幕終曲《哈利路亞》後,起立以示敬意,直至曲終。與亨德爾同時代的另一位傑出的音樂大師德國作曲家巴赫(J. S. Bach, 1685-1750)也曾創作了數部卓越的受難清唱劇,如《約翰受難曲》《馬太受難曲》《聖誕清唱劇》等,這些清唱劇的內容都取材於聖經福音書。
奧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頓在聲樂方面最突出的貢獻就是清唱劇。他共創作了5部清唱劇,大部分都有基督的內容,如《多比亞的歸來》《十字架的七言》《創世紀》等,其中以《創世紀》最為著名。
《創世記》取材於彌爾頓的《失樂園》的第二章,敘述了上帝創世及亞當夏娃墮落的故事。
近代歐洲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的唯一一部清唱劇《基督在橄欖山上》也是以基督教為主題創作的。
圖註:詞條圖片為著名英國清唱劇作家海頓的《驚愕交響曲》

中國作品

長恨歌(清唱劇)韋瀚章詞,黃自曲。作於1932年夏秋,是我國第一部清唱劇。這部抒情--戲劇性的清唱劇取材於白居易的同名長詩,並選用其中的詩句作為各樂章的標題,在劇情結構與段落的布局方面,還參加了洪升的傳奇《長生殿》。原計畫要寫十個樂章,但屬於獨唱部分的第四、七、九等三個樂章因故未及完成。作者創作這部清唱劇,一方面為了填補合唱教材缺乏中國作品的空白,另一方面也有針砭時弊的積極意向,反映了在日寇加緊侵華,亡國之禍迫在眉睫,而國民黨當局卻採取不抵抗主義的嚴重局勢下,人民民眾的愛國熱情和日趨覺醒的民族意識。
清唱劇清唱劇
第一樂章《仙樂風飄處處聞》(混聲合唱)。
第二樂章《七月七日長生殿》(女聲三部合唱和男中音、女高音的重唱)。
第三樂章《漁陽鼙鼓動地來》(男聲四部合唱)。
第五樂章《六軍不發無奈何》。
第六樂章《宛轉蛾眉馬前死》(女高音獨唱)。
第八樂章《山在虛無縹緲間》。
第十樂章《此恨綿綿無絕期》(混聲合唱和男中音獨唱)。
《長恨歌》是黃自回國以後的第一部大型作品,也是他短暫一生中留下的規模最大的一部聲樂作品。雖屬未完成之作,但已包括了白居易原作的主要內容和場面,不失其情節的連貫性與結構的完整性。1972年林聲翕補寫了四、七、九樂章。

作曲名家

義大利

卡瓦列里之後的作曲家卡里西米生於羅馬,長期擔任教會最重要的教育機構——羅馬日爾曼公學的樂長,是切斯蒂、亞·斯卡拉蒂等人的老師。他一生中寫了許多清唱劇。都是以《聖經》故事為題材,篇幅不大,採用拉丁文為歌詞,由朗誦調詠嘆調式的獨唱和合唱組成。他的大部分作品已經散失,流傳至今的有《耶弗他》、《約拿》、《所羅門的裁判》、《巴爾塔波爾的故事》等。
在義大利還有一位作曲家功不可沒那就是斯卡拉蒂。他一生寫了600餘首清唱劇,他強調獨唱的詠嘆調對清唱劇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此外還有斯特拉代拉切斯第、萊奧、芬奇、約梅利、哈賽等人也都不是等閒之輩。

德國

從17世紀中葉起,清唱劇混合歌樂的形式在義大利廣泛流傳,遍及歐洲各地。德國傑出的清唱劇作曲家是許茨。許茨一生經歷了文藝復興時期向巴洛克時期的過渡,許茨曾兩度赴義大利學習音樂,並將清唱劇引進德國,因此而成為德國清唱劇的首創者。許茨的清唱劇作品主要有《耶穌的臨終七言》(1645年)、《聖誕清唱劇》(1664年)、《路加受難曲》、《約翰受難曲》、《馬太受維曲》(1665—1666年)等。其中《耶穌的臨終七言》是許茨的代表作,耶穌的話用的是用獨唱宣敘調;開始和結束則用合唱,整個音樂充滿了寧靜和虔誠,表現出作者熾熱崇敬的感情。
清唱劇清唱劇
1741年亨德爾應邀前往都柏林,在那裡他受到了貴賓般的歡迎。亨德爾為了回報都柏林厚愛,僅用了24天,就創作了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彌賽亞》,並大獲成功。《彌賽亞》煥發了亨德爾的創作活力,此後,他的清唱劇創作一發而不可收。較有影響的清唱劇有《參孫》 (1742年)、《約瑟夫與他的兄弟》《1743年》、《賽莫勒》(1744年)、《赫拉克里斯》(1747年)、《貝爾沙扎》(1745年)、《應時清唱劇》(1746年)、《猶大·馬加比》(1747年)、《約叔亞》(1747年)、《所羅門》(1748年)、《蘇珊娜》(1748年)、《泰奧多拉》(1749年)、《耶夫塔》(1751年)等。其中,《赫拉克里斯》最為出色,被稱為18世紀藝術的頂峰之一。
19世紀中的重要作品有:貝多芬的《光榮的時刻》(1814)孟德爾頌的《聖保羅》 (1836)、《以利亞》(1846)、莫扎特的《快樂的梅森》(1875)等。

法國

在法國最早的清唱劇作者是夏龐蒂耶,直到他死後,義大利清唱劇開始為法國作曲家所採用。接著在1705年—1730年之間,法國產生了許多的清唱劇,作者有;康普拉、貝尼埃、蒙特克萊、莫蘭、克萊朗博、穆萊和拉摩丹第、聖桑等人。其中除拉摩的作品,都是屬於世俗的,多數為一人獨唱,而且經常包涵三個吟誦調,每個吟誦調之後接著是詠嘆調。還有英國的貝尼特、斯坦福、沙利文、沃恩·威廉斯和美國的佩因、巴克等人,對清唱劇的製作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清唱劇清唱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