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崎(地名)

山崎(地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崎位於南亞印度中部,是一處重要的佛教遺蹟,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佛塔遺蹟群之一。

該遺址群以山崎大佛塔為中心建築,周邊有堂塔等遺蹟。包括舍利弗骨塔、目犍連骨塔、遺骨塔、阿育王石柱、牌坊、塔窟等,其中部分已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崎
  • 類別:佛教遺蹟
  • 地點:印度波保爾的那瓦巴領土之內
  • 地位:最古老、完整的佛塔遺蹟之一
  • 主要建築:山崎大佛塔、遺骨​塔、塔窟等
  • 地區:南亞印度中部
地理位置,佛塔介紹,佛塔結構,

地理位置

印度中部的重要佛教遺蹟。位於印度波保爾(Bhopal)的那瓦巴(Nawab)領土之內。該地為孤立在平原之上,高度九十公尺的小山。遺蹟以大佛塔為中心,而環布著各時代的佛教堂塔與各種遺蹟。此地古代名稱為‘迦迦那衍’(Kakanaya)或‘迦迦那羅’(Kakanara);《大史》稱之為‘塔山’,未詳何時起稱作山崎。
印度山崎佛塔印度山崎佛塔

佛塔介紹

一座隱藏在印度中部的亘古傳奇!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壯觀、保存最完整的佛塔遺蹟!在印度中波保爾的那瓦巴領土之內,該地為孤立在平原之上高度九十公尺的小丘上。遺蹟以大佛塔為中心,而環布著各時代的佛教堂塔與各種遺蹟此地古代名稱為迦迦那衍或迦迦那羅,稱之為塔山,未詳何時起稱作為山崎。從古代印度藝術、建築的觀點來看,此地饒富意義保存不少塔寺的遺址與石刻。
印度山崎佛塔是聯合國指定人類的重要文化遺產探尋早期佛教藝術、印度古文明的一部立體史書與印度阿姜塔、中國敦煌石窟、高棉吳哥窟、印尼婆羅浮屠等並列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佛塔遺蹟群。
它的出現,是由於一位偉大帝王----阿育王(Ashoka)對佛教的虔誠信仰,而之後陸續擴建的雄偉大塔,則見證佛教在歷史上的興盛蓬勃;那豐富瑰麗的雕刻,記錄著佛陀的生平傳說及當時日漸普及的本生故事;傳承千年的塔寺,說明了佛教僧侶修行的生活模式;而山崎二塔和三塔中出土的舍利,更確定了佛陀及聖弟子的真實存在。
在山崎,你可以看到印度佛教的雕刻藝術,從早期平板樸拙的淺浮雕,到生動活潑的深浮雕,發展到成熟立體的圓雕,直到佛像的誕生。其中蘊含著東西藝術技巧的完美融合,以及印度本土美學的藝術傳承,最重要的是,山崎雕刻中,“不立佛身像”而以各種象徵符號來代表佛陀的藝術表現,為佛教留下了早期無佛像時代的珍貴記錄。
而在文化面向上,山崎更是不可多得的研究寶庫。因為這些主題多樣的雕刻,刻劃著名二千年前的庶民生活、王公貴族、戰爭行列、苦修景象、以及各種武器用具,足以引導人們走進古印度社會與佛教世界,還原古老的歷史影像,回到文化發端的源頭。
佛教是經由實踐而達至解脫的生命道路,是浩瀚天地間由人一步步走出來的“覺悟者宗教”(Buddha為覺悟者之意),因此能在這廣大的土地上留有深淺不一的足跡,拓印著一路走來的輝煌顛峰與篳路藍縷,若能順著這足跡,填補歷史上失落的環節,配合千古傳續的佛典經籍,對於深入經藏法義必會有莫大的助益。然而,佛弟子們卻往往疏忽了佛教史跡文物的價值;不是漠視它為徒俱形式的末流藝術,就是狂熱的視它為無上神秘的救贖之物,這兩種觀點都錯過古文物真正的價值所在----因為,它提供一條連線時空斷層的路徑,讓“現在”可以窺知“過去”,進而定位歷史的坐標,走向難以測知的“未來”。
曾經遍布印度的印度幾乎都毀於宗教衝突和時間蠶食,只有位於中央邦萊森平原上的山崎躲過了無數劫難。我們從阿格拉乘坐六小時的火車來到了中央邦首府博帕爾後,又坐汽車顛簸了46公里才來到這裡。下車環顧四周,眼前只有一座小山丘,上面長著幾棵古樹,如同歷史老人的幾根鬍鬚,卻尋不見佛塔蹤影。爬上山頂後,才看到鐵柵欄圍著大小不一的佛塔,這就是印度現存的惟一古代佛塔群。1989年,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玄奘當年在印度長達十幾年的考察中,沒有注意到它的存在。印度史學家對此大感驚異,於是認定這裡並非佛教中心。也許正是它處於佛教文化的邊緣,才可以不動聲色地保留下了佛教建築。依據斯里蘭卡編年史《大史》和《島史》的記載,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尚為王儲時,有一天他去烏加雅尼處理政務,在毗迪薩城與當地富商的女兒戴維一見鐘情,後來娶其為妻,於是在此建廟紀念。依據出土的阿育王石柱和考古發掘,歷史學家推斷阿育王首先在這裡建造了一座紅磚佛塔。那座紅磚佛塔在公元2世紀時被毀,於是巽伽王朝的佛教徒們開始重修,經過安陀羅王朝、笈多王朝的多次擴建,終於在公元450年建成了這片佛教建築群。從此佛教靈光在這裡漫射了1500多年。無奈石頭壘築的歷史也不牢固。佛教的衰落,使得印度上長滿了雜樹野草。到了公元12世紀,那些散漫的根莖在尋找泥土時竟然把佛塔拉扯倒了。小丘慢慢成了印度佛教衰落的祭壇。 直到1818年,英國將軍泰勒在萊森平原狩獵時,在這個荒廢的山丘上發現了倒塌的石牌坊,認為這裡是一個佛教遺址。1851年,英國考古學家卡寧漢對一、二號佛塔進行了發掘。1912年和1919年,印度文物局對文物進行了修復和保護,共確定了50處佛教遺址,形成的格局。其中一號佛塔最具代表性。這個覆缽建築直徑為36·6米,高度(不含傘蓋)為16·41米,穹頂中央有一個三層傘蓋,傘的四周有一方形圍欄。塔的中部和底部各有一圈人行道,中間有石階相連,人可以上下繞著佛塔行走。最外側的石頭圍欄上刻有捐款者的姓名。這大概也算是佛教建築中較早的商業運作。
一號佛塔的四個入口處分別矗立著四個牌樓。這四座造型優雅樸素的牌樓是山崎佛塔的精華所在。這些牌樓完成於公元前1世紀。所有牌樓均有兩根對稱的石柱,高9米多,兩根立柱支撐著三道橫粱。橫粱之間有三根細柱,上面雕刻有人物、馬、象等。這些裝飾起到橫樑的固定作用。
牌樓上的雕刻主題分為四類:《本生經》故事,佛陀生平事跡,佛教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裝飾性圖案。佛教故事雕刻夾雜著裸露的人物和性感場景,最富有活力的當屬裸體藥叉女,她神采飛揚,動作舒展自在,讓人感受到了原始佛教的開放與活力。
細觀牌樓上的雕刻,可以說找到象徵主義和符號學的源頭。整座牌樓可以說是象徵主義作品。在記述佛陀一生的雕刻中卻看不到佛陀的形象。有的雕塑只有一匹馬,馬背上有一把傘,傘下的空白象徵著佛陀的存在。雕刻中出現最多的符號是蓮花、菩提樹、金剛座、法輪和足印。蓮花象徵釋迦牟尼的誕生,菩提樹和金剛座象徵著釋迦牟尼成佛,法輪象徵著法輪初轉。足印象徵著釋迦牟尼四處傳教的善行和堅忍不拔的精神。

佛塔結構

從古代印度藝術、建築的觀點來看,此地饒富意義,保存不少塔、寺的遺址與石刻,其中有些為阿育王時代的建築,系印度現有最精美的形式。茲略述如下∶
(1)大塔∶位於今印度中央邦馬爾瓦地區波保爾附近,是古印度著名的大佛塔。半球形圓頂,直徑約三十七公尺,塔高十六餘公尺。塔身在一個圓形的土堆上,其上有兩條石級,在塔身的南面會合,因此,此塔有兩條便利信徒巡行的道路。其中一條圍繞著精緻的阿輸迦欄桿,在四角有四座精緻的牌坊。一般人相信現在看到的這座塔,是阿育王建造的;但是近來比較正確的意見,認為阿輸迦原來所建的是磚塔,已被後來增建的這座較大的塔所掩蓋。有些欄桿的柱子上面,用梵文字型刻著施主的姓名,這證拇桿不是個人的供養品,而是在幾十年間由許多虔誠的佛教徒不斷努力的結果。
在山崎附近,還分布有Sona^ri、Andher、Bhojpur、Satdha^ra等數座古塔,此即以Bhilsa而著名的諸塔。多半是小型塔,大部分已崩壞,有些尚保存有欄楯的某一部分,但也乏善可陳(薰迦時代)。
[參考資料] 小野玄妙《佛教之美術及び歷史》;Sir J. Marshall《A Guide to Sa^nchi^》;Sir J. Mar-shall,A. Foucher《The Monuments of Sa^nchi^》。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