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羅丁

鮑羅丁

亞歷山大·鮑羅丁,俄國作曲家,化學家。1833年11月12日生於聖彼得堡,1887年2月27日卒於同地。少時受良好教育,精通數國語言,擅長鋼琴與長笛,14歲開始作曲。1850年入聖彼得堡醫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1858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72~1887年創辦女子醫科大學並任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歷山大·鮑羅丁
  • 外文名:Алекса?ндр Порфи?рьевич Бороди?н
  • 國籍:俄國
  • 出生地:聖彼得堡
  • 出生日期:1833年11月12日
  • 逝世日期:1887年2月27日
  • 職業:作曲家,化學家
  • 畢業院校:聖彼得堡醫學院
  • 代表作品:《伊戈爾王子》
概述,個人簡介,個人作品,作品評價,個人經典,作品介紹,歌劇,交響曲,鋼琴五重奏,弦樂四重奏,

概述

亞歷山大·
鮑羅丁(俄文:Александр Порфирьевич Бородин/英文:Alexander Borodin),1833~1887)
鮑羅丁
他的音樂創作活動始於19世紀50年代,寫了一些聲樂浪漫曲、鋼琴小品和室內樂等。1862年結識M.A.巴拉基列夫,成為新俄羅斯樂派(強力集團)的重要成員。他的代表作有體現古代俄羅斯宏偉歷史畫卷、抒發愛國主義精神的歌劇《伊戈爾王子》,奠定俄國史詩性交響樂體裁的第二交響曲勇士》,富於俄羅斯風格和東方色彩的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兩部弦樂四重奏,聲樂浪漫曲《為了遙遠祖國的海岸》、《睡公主》、《幽暗森林之歌》、《海王的公主》、《》、《我的歌聲中充滿了惡意》等。
在化學研究上,最早製成苯甲醯氯,曾探索醛類縮合反應
他原本是高加索喬治亞親王蓋地諾夫和一位軍醫夫人的私生子,為此,他只能作為親王的農奴包里斯·鮑羅廷的兒子。他從小由母親帶大,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天資聰穎,能精通幾國語言,並很快在科學與音樂方面顯露出超人的天才。他九歲時開始音樂的啟蒙,學習演奏長笛和大提琴。十四歲時開始作曲,並發表了一首長笛協奏曲和一首弦樂三重奏。1850年進入彼得堡醫藥學院學習化學。1855年畢業留校任教。三年後,二十五歲的鮑羅廷獲得化學博士學位。1862年,鮑羅廷結識了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對這位作曲家所倡導的發展俄羅斯民族音樂的主張十分讚賞,從此他便利用業餘時間積極從事音樂創作,並加入了發展俄羅斯民族音樂的五人“強力集團”。
鮑羅廷的創作中英雄性和史詩性是他作品中的主要內容。他的音樂民族性很強,有的作品還帶有迷人的東方異國情調。在自己的音樂中,努力表現和歌頌俄羅斯人民的生活與精神,歌頌俄羅斯古代英雄人物的勇敢氣概。通過他的音樂,可以加深對俄羅斯民族及其音樂的了解。
由於鮑羅廷的專業是化學,因此作曲只能在業餘時間裡進行,他自稱是“星期日作曲家”。
亞歷山大·鮑羅丁(Алекса?ндрПорфи?рьевичБороди?н,1833年11月12日—1887年)出生在聖彼得堡,也去世於聖彼得堡,是俄國的作曲家同時也是化學家。十九世紀末俄國主要的民族音樂作曲家之一。喬治亞前蘇聯共和國之一)王子LukaGedevanishvili的私生子,當時將他登記成某個奴隸的孩子從小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括鋼琴演奏,但是他專精的領域還是在化學,直到1863年才開始正式的作曲訓練,當時他的老師是米利·巴拉基列夫(MilyBalakirev)。1869年巴拉基列夫指揮了鮑羅丁第一首交響曲,同年開始編寫第二首交響曲。這首新的作品雖然在首演失敗,匈牙利的李斯特卻為他安排另一場1880年在德國的演出,也因此他的名聲傳出了俄國。由於他周日都在實驗室工作,只能於星期天作曲,因此又名星期天作曲家。1887年02月27日去世,葬在俄國聖彼得堡

個人簡介

亞歷山大·波菲里耶維奇·鮑羅丁(Alexander Porphyrievitch Borodin,1833-1887)
鮑羅丁鮑羅丁
,俄國作曲家,從小就對科學和音樂同時發生濃厚的興趣。他的專業是化學,1856年從彼得堡醫學院畢業後一直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並在科學上有重要發明,二十五歲獲醫學博士學位,後任醫學院教授。直至1869年(三十六歲)《第一交響曲》公演前,一直是業餘音樂愛好者。之所以能在化學、音樂兩大領域中獲得成功,一方面由於他的努力,另一方面要歸功於他的音樂老師和朋友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等人。1833年生於彼得堡,鮑羅丁自幼顯示出對音樂和科學的才能,作有鋼琴曲和長笛協奏曲。1855年畢業於彼得堡醫藥及外科學園,行醫為業。1859-1862年在海德堡及其他地方學習科學,1862年被任命為醫學園化學副教授。同年與巴拉基列夫相遇,後者說服他在繼續科學工作的同時,業餘時間認真學習音樂。1872年創建了婦女醫學校,在該校講課直至去世。1867年他的喜歌劇《勇士》上演遭到失敗,1869年他的《第一交響曲》上演,同年他的《第二交響曲》上演也不成功,但在魏瑪拜訪了李斯特。1880年李斯特促成其《第一交響曲》在巴登-符騰堡的演出大獲成功,鮑羅丁開始在國外出名。1869年他的朋友斯塔索夫建議以《伊戈爾王子》為題材創作歌劇。這一題材很投合鮑羅丁的民族主義精神,但腳本的困難再加上他的科學工作的干擾,創作進行緩慢,以致鮑羅丁的這一傑作未能完成,而是由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格拉祖諾夫續完。1887年鮑羅丁在彼得堡去世,年僅54歲。他是“強力五人集團”成員之一,主要作品有:被稱為“勇士”的《第二交響曲》、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和兩部弦樂四重奏,為俄國民族交響樂和室內樂的創作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此外還有歌劇《伊戈爾王》(自編腳本)。在他去世以後,這部歌劇由里姆斯基-柯薩科夫和格拉祖諾夫續成。在他的墓碑上刻著他的作品主題和他研究的化學公式。一位評論家說:“沒有一個音樂家只寫了那么一點作品而能永垂不朽”。
鮑羅丁

個人作品

歌 劇:《伊戈爾王子》(未完成,由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格拉祖諾夫續完)管弦樂:《降E大調第一交響曲》、《b小調第二交響曲》、《a小調第三交響曲》(1885-1956,未完成,由格拉祖諾夫續完並配器)、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夜曲》(選自第二弦樂四重奏,薩金特配器)室內樂:《A大調第一弦樂四重奏》、《D大調第二弦樂四重奏》、《c小調鋼琴五重奏》鋼琴曲:《小組曲》(格拉祖諾夫配器)、《降A大調諧謔曲》、《筷子圓舞曲主題自由改編曲集》中的《波爾卡舞曲》、《安魂曲》、《死亡進行曲》和《瑪祖卡舞曲

作品評價

鮑羅丁是19世紀下半葉以巴拉基列夫為首的“五人團”中的一位富於獨創性的作曲家。雖然他的作品數量不多,但涉及的範圍較廣。在歌劇、交響樂、室內重奏等方面,都有被公認的優秀代表作。他在歌劇《伊戈爾王子》中,體現了俄羅斯古代史詩般的宏偉壯麗,也表現了古代東方民族的慓悍、粗獷和委婉、艷麗,並抒發了他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交響音詩《在中亞細亞草原上》,旋律優美、配器清新、結構簡練,是後人學習的典範。他的《D大調第二弦樂四重奏》,以樸實生動的抒情氣質和新穎優美的音樂語言,贏得了各國音樂聽眾的讚譽。他的音樂趣味雖帶有明顯的西方影響,但在其民主、進步的世界觀和追求俄羅斯和東方民族風情的藝術觀支配下,使其作品展現出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史詩性、抒情性的特徵。他寫有兩部歌劇,一部是寫於1867年的《勇士》(僅寫到第二幕),一部是寫於1869—1887年間的《伊戈爾王》,兩部歌劇均熱情抒展愛國豪情,恰似宏偉的歷史畫卷。四幕歌劇《伊戈爾王》根據俄羅斯12世紀的長詩《伊戈爾遠征記》創作。歌劇描繪了古代俄羅斯布基弗爾城的伊戈爾王為復興祖國而鬥爭的故事。劇中優美的東方風味的旋律、細膩的和聲語言、色彩性的配置效果以及迷人的歌舞音樂均令人回味無窮。著名的唱段有雅洛斯芙娜的詠嘆調、伊戈爾王的詠嘆調。特別是第二幕中的波洛維茲舞曲,以優美的旋律、精緻的和聲、鮮艷的色彩、奔放的風情,充分表現了俄羅斯歌劇音樂的民族特點。《伊戈爾王》是最強烈地發揮鮑羅丁創作個性的一部作品,此作創作始於1869年,直到鮑羅丁去世,實際只完成了一部分,後由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和格拉祖諾夫整理完成。

個人經典

鮑羅丁《第二交響曲
作品簡介:《第二交響曲》(勇士)作於1870年,全曲分四個樂章:一、莊嚴的快板;二、諧謔曲;三、行板;四、生氣勃勃的快板。這部作品充滿粗獷、勇武的氣質,令人聯想起俄羅斯古代勇士在荒原上的經歷。馬蒂農的這個版本演奏很有氣勢,俄羅斯民族風格性較強。這張唱片,基本收齊了鮑羅丁的所有有價值的作品,包括《在中亞細亞草原》和《伊戈爾王子》序曲
等,非常值得收藏。鮑羅丁《在中亞細亞草原上
作品簡介:交響詩
在中亞細亞草原上》作於1880年,是為一個藝術展覽會所作的配樂,1880年4月8日首演於聖彼得堡音樂會,1881年題獻給李斯特,並改編為鋼琴四手聯彈,鮑羅丁自己稱為“管弦樂音畫”。這是一支小巧而優美的樂曲,作品描述在中亞細亞草原上,一支商隊在俄軍保護下,安全越過沙漠和草原的景象。這版CD,被日本《唱片藝術》評為最佳名片。另外,安塞美指揮瑞士羅曼德樂團的《俄國音樂演奏會》版,被認為是這個曲目的權威版本,值得珍藏。鮑羅丁三首交響曲在中亞細亞草原上》《波羅維茨人的舞蹈》加爾維指揮哥德堡交響樂團
作品簡介:鮑羅丁寫過三首交響曲。第一首作於1869年,是西方聽眾最早聽到的俄國交響曲;《第二交響曲》(勇士)堪稱鮑羅丁最精彩的大型管弦樂傑作,因為它的快樂章主題及其民間色彩的配器顯示出粗獷、勇武的氣質,令人聯想起俄羅斯古代勇士在荒原上的經歷;《第三交響曲》是鮑羅丁未完成的遺作,由格拉祖諾夫為他續成後兩個樂章。其諧謔曲演奏難度很高,樂隊排練時曾對其5/8的拍子感到為難,格拉祖諾夫提示樂手們,每一小節正好與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名字音節相符!他的歌劇《伊戈爾王子》不常演出,但其中一段管弦樂加合唱的《波羅維茨人的舞蹈》卻盛演不衰。交響詩在中亞細亞草原上》,早已為全世界的愛樂者們欣賞和喜愛。
這部音畫由於其樸實動人的旋律和詩一般的意境而得以廣泛地流傳,本曲為小快板,A大調,2/4拍子。
樂曲一開始由第一小提琴在高音區輕輕地奏出空八度的持續泛音,描繪了草原的寂靜空曠。在這個背景上由長笛和雙簧管歌唱性地奏出和平的俄羅斯民歌旋律,這就是樂曲的第一主題。

作品介紹

歌劇

歌劇:《伊芳戈爾遠征記》
1869年,鮑羅丁開始製作的歌劇,根據十二世紀的俄羅斯史詩《伊芳戈爾遠征記》自編腳本並作曲。有些人認為這是他最出名的作品,它包含了經常被獨立出來演出的韃靼舞曲,在死時這部歌劇並沒有完成,原因是他投注了更多的心血在化學之上,後來這個作品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和格拉祖諾夫接力完成。管弦樂交響詩:中亞草原鮑羅丁最出名的管弦樂曲,生動的描繪一個對他來說奇異的地區。
歌劇:《伊戈爾王
鮑羅丁根據十二世紀的俄羅斯史詩《伊戈爾遠征記》自編腳本並作曲。作曲家自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末開始寫這部歌劇,遺憾的是,作品還未完成,作者就去世了。後來,作者生前的摯友里姆斯基-柯薩科夫和格拉祖諾夫一起續完了整部歌劇。歌劇的劇情大致為:在古俄羅斯的布基弗爾城,伊戈爾王和王子弗拉基米爾率軍抵抗入侵的波羅維茨人,不幸戰敗被俘。在波羅維茨人的營地,王子和波羅維茨的康恰柯芙娜公主相愛,而伊戈爾王一心希望逃回到祖國,以雪前恥。波羅維茨首領康恰柯汗很欣賞他的剛強、豪勇,表示願意釋放他,但要他答應不再與波羅維茨人為敵,這些遭到了伊戈爾王的拒絕。後來,伊戈爾王得到了波羅維茨的正教徒奧弗路爾的幫助,終於設法逃回了祖國。而王子弗拉基米爾也如願以償地在波羅維茨同康恰柯芙娜公主成親,當了敵國的駙馬。這部歌劇的音樂和鮑羅丁的其他著名作品一樣,既有宏偉的歷史場面的描寫,又有深刻的抒情氣息。鮑羅丁在寫作這部歌劇的音樂時,雖然沒有直接引用民歌,但是他在準備創作這部歌劇時收集並研究了大量的民歌。在雅洛斯拉芙娜的音調中,就運用了俄羅斯民間哀歌的典型音;而第三幕波羅維茨女奴們的合唱,則運用了某些波蘭舞曲的節奏特徵。這是一種抒情的女聲合唱,由三部曲式構成,全曲富有特徵地把重音放在第二拍上,造成切分的效果。歌曲的中部是前後部分的發展,這種單主題性雖然對比不大,但突出強調了歌曲貫穿始終的抒情性。而歌劇的序曲則非常有趣地採用了很多歌劇中的主題,這些豐富的材料極其巧妙而有機地組織在正規的奏鳴曲式內,不能不說是作曲家的匠心獨到之處。

交響曲

交響曲一,交響曲二,交響曲三共三首,其中第二個作品,最後並沒有完成,斷斷續續占用了他七年的時間,卻是一個吸引力很高、很有俄國風格的作品,而這三部交響曲為國民樂派增色不少。
在中亞細亞草原上》作於1880年。這一年是俄國皇帝亞歷山大二世即位二十五周年,當時籌劃舉行一個“俄羅斯歷史活動畫面配樂展覽會”,畫面的題材選自俄羅斯歷史上的一些故事和傳說。鮑羅丁的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就是為其中的一幅畫面所寫的配樂,這部音畫由於其樸實動人的旋律和詩一般的意境而得以廣泛地流傳,成為世界名作。作品描繪了一支駱駝商隊在俄國軍隊的護送下,行進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上,由遠而近,繼而又消失在空曠的遠方。這是一部形象鮮明,具有珍貴藝術價值的標題交響詩。1881年,鮑羅丁訪問李斯特時,曾把這部作品呈獻給李斯特。原曲的總譜出版於1882年。本曲為小快板,A大調,2/4拍子。樂曲一開始由第一小提琴在高音區輕輕地奏出空八度的持續泛音,描繪了草原的寂靜空曠。在這個背景上由長笛和雙簧管歌唱性地奏出和平的俄羅斯民歌旋律,這就是樂曲的第一主題。大提琴和倍大提琴撥奏著固定的音型,使聽者聯想到遠方傳來的駱駝和馬隊的腳步,感到一支商隊正逐漸走近。他們在俄羅斯士兵的保護下,好象十分安詳、無憂無慮。英國管吹出的描寫商隊的音樂悠揚迷人,且具有東方特點,這就是樂曲的第二主題。音樂由小提琴E音的持續音變成了合奏。馬和駱駝的蹄聲及俄羅斯民歌在進行中成和聲的關係,接著,樂隊以全奏來演奏出一支威武的進行曲。腳步聲和蹄聲融為一體,再一次響起了由大提琴伴奏、英國管演奏的悠揚迷人的帶有東方特點的音調。接下去,小提琴將樂曲推向了高潮。中提琴和大提琴過後,出現了雙簧管演奏的俄羅斯民歌,與小提琴演奏出的東方式音調構成對位的組合。隨後,音樂又在全奏中加以發展,表現出商隊和軍隊間的融洽關係。在軍隊的保護下,商隊安然地在草原上繼續行進,越來越遠,漸漸消失在遠方。這裡所選的唯一一個片段的前半部分為樂曲的第一主題,後半部分為樂曲的第二主題。

鋼琴五重奏

俄國樂評:以「五人幫」、「強力集團」與-(zh-hans:穆索爾斯基;zh-hant:穆索斯基)-、-(zh-hans:里姆斯基-柯薩科夫;zh-hant:林姆斯基-高沙可夫)-、-(zh-hans:居伊;zh-hant:庫宜)-、以及五人幫之首的巴拉基烈夫齊名。

弦樂四重奏

包括A大調第一號弦樂四重奏,D大調第二號弦樂四重奏。
鮑羅丁寫過兩部弦樂四重奏,這兩部作品都充滿了俄羅斯民族風格,以旋律柔美而取勝。其中,第二部(D大調)弦樂四重奏中的第二樂章慢板,後曾被改編成管弦樂單獨演出,並且命名為《夜曲》。這部作品是獻給作者的夫人的,曲調柔婉抒情,樸實親切。全曲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這是對人類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感情的揭示。主部主題充滿生活氣息,具有奮進精神。它是建立在俄羅斯民歌基礎上的,極富歌唱性。
第二樂章奏鳴曲式,充滿活力的諧謔曲。主部主題輕快、活潑,副部主題柔美抒情。兩個主題對比鮮明,饒有情趣。
第三樂章夜曲,這一段抒情優美、淳雅寧靜。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題,小提琴則以清新秀麗的格調與之對應,如雙人起舞,表現了青年戀人間竊竊私語和熱烈的感情。樂章在漸漸消失的微弱聲中結束,如戀人在分別時依依不捨地離去。第四樂章奏鳴曲式,主部主題的音樂表現出強勁和不安,而副部主題則抒情優美,表現了對光明的嚮往。音樂明快剛勁,但又不失舒展悠遠,強調了本曲的抒情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