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覺慧

方覺慧

方覺慧(1886—1958),字子樵,湖北蘄春人。早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畢業歸國後,即秘密組織革命團體。辛亥武昌首義後,任都督署參議兼《中華民國公報》編輯、《震旦報》經理兼總編輯。1913年遊歷內外蒙古。1914年任中華革命黨駐漢特派員,組織中華革命黨分部。1917年隨孫中山赴粵從軍。1921年任廣州政府北伐軍大本營宣傳處新聞主任。廣東軍閥陳炯明叛變後,赴閩收編張清雨部隊。1922年任廣州政府北伐軍大本營特派宣傳委員。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黨代表;1926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總訓練部副主任。1927年任夏斗寅二十七軍政治部主任。1929年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並任南京市特別黨部常委、立法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軍委會訓練總監部政治訓練處副處長。後任湖北省政府委員兼農礦廳長,一度代理民政廳長。1930年出席日內瓦國際勞工大會。1949年赴台灣。1958年去世。著有《兩漢學案》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覺慧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北蘄春
  • 出生日期:1886年
  • 逝世日期:1958年
  • 職業:政治家
  • 信仰:三民主義
生平介紹,重大事件,人物貢獻,

生平介紹

方覺慧,早年在黃州府中學就讀,後赴日本留學,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歸國後,即秘密組織革命團體。辛亥革命成功後,追隨孫中山,加入國民黨,任廣東大本營宣傳處新聞主任任都督署參議兼《中華民國公報》編輯、《震旦報》經理兼總編輯。1913年遊歷內外蒙古。次年任中華革命黨駐漢特派員,組織中華革命黨分部。
1917年隨孫中山赴粵從軍。1921年任廣州政府北伐軍大本營宣傳處新聞主任。廣東軍閥陳炯明叛變後,赴閩收編張清雨部隊。1922年任廣州政府北伐軍大本營特派宣傳委員。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黨代表;翌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總訓練部副主任。1927年任夏斗寅二十七軍政治部主任。1929年被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並任南京市特別黨部常委、立法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軍委會訓練總監部政治訓練處副處長。後任湖北省政府委員兼農礦廳長,一度代理民政廳長。1930年出席日內瓦國際勞工大會。1949年赴台灣

重大事件

入中國同盟會獻身革命
1900年子樵先生十四歲,田又新老先生的兒子田桐(號梓琴),在日本是孫中山先生的助手,中國同盟會創始人之一,因為受他的引導,子樵先生十九歲就秘密地參加了中國同盟會。
1906年,在武漢與當時革命青年相互組織革命團體,集一時俊彥如季雨霖、張難先熊十力熊秉坤蔡濟民曹亞伯、藍天尉、梁耀漢等相互往來商談革命。次年宛思演約集子樵先生、詹大悲、李翊東、何亞新等設立明德學會,每於星期假日在洪山寶塔,開會計畫革命策略。1907年與詹大悲、宛思演、何亞新等考入黃州文普通學堂,與武昌新兵營的熊十力,黃岡綠營的梅寶璣等組織證人學會,徵求會員發展革命。當時該校有位王教授口齒不清,講義常有錯誤,因而發起罷課鼓動學潮。罷課數月吳監督自武昌來校鎮壓,查明鬧事學生詹大悲、方士楷、何亞新三人決定掛牌開除,公布時只詹何二人,而先生卻予以留校查看的處分。當時不知何故,事後吳監督召見告以原因,在年前春間某日正上課中,狂風忽起,屋瓦飛塌,師生大亂逃跑,跌倒及被瓦片擊中而受傷的人很多。風停之後,監學畢惠康老師受傷返回教室,見先生一人獨坐書桌前並完成了作業,大為驚奇的問道“人人逃命,你怎么穩坐不動”,子樵先生回答說:“我靠大柱之旁,房屋倒塌,或可藉此保全性命,如要外跑,不到操場不能脫險。相較之下,此處更為安全故以未跑。”畢監學深為驚奇的說:“如此鎮定,臨危不亂,我當拜你為師才對!”這次學潮特將此事呈報吳監督,建議不要開除方的學籍,於是吳監督一再訓勉用心讀書並將方士楷改成方學惠,至民國元年再改學惠為覺慧。
1909年詹大悲與何亞新離開黃州文普通學堂後即赴武漢參加革命活動,宛思演與先生仍留校發展學生組織。
辛亥首義時期
當時振武學社會員多為士兵過份招搖,為慎重起見將學界青年合併組織革命團體,大家推選黃侃(字季剛)審定草章,改為文學社。於辛亥正月初一成立,除先生與黃、詹、宛均參加外,社長為蔣翊武,首義前一日遇害的三烈士劉堯澄、楊洪勝、彭楚藩及後來中共元老董必武也都是會員。同年七月間黃季剛自北京來漢,正值黃花崗起義失敗,在《大江報》寫一篇社論:“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翌日刊出,滿清當局認為大逆不道,將詹、何逮捕而封閉《大江報》。辛亥首義後10月11日漢口光復,詹、何方得出獄,於是組織漢口軍政府,詹大悲擔任都督,何海鳴為參謀長,吳昆與溫楚珩為秘書,子樵先生與宛思演為顧問。11月2日漢口失陷,詹大悲由李文輔救出,登外輪赴九江,子樵先生渡江武昌,任湖北公報編輯,是時蔣翊武、張廷輔籌款辦民心報,以高海瀾為社長,子樵先生擔任總編輯,可惜因不同意黎元洪的很多措施,不久即被迫停刊。中華民國初期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元月一日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於南京,黎元洪被選為副總統,中國同盟會改組成為國民黨,當時武漢中國同盟會黨人推張樾、子樵先生籌辦日報,在漢口英租界怡園后街,定名《震旦民報》,張任總經理與總編輯,子樵先生任副總經理與副總編輯,經費由兵站總部籌出,時任兵站長為邢伯謙,何亞新為副站長,國民黨湖北支部長為劉公,總幹事為胡秉柯,子樵先生負責機要,一切密電本均由管轄。次年二月國會選舉,宛思演與子樵先生赴黃州辦理國會議員選舉,震旦民報交由吳月波代行,三月間宋教仁先生自北京抵漢口轉黃州,為國民黨候選人助選,田桐、吳昆、石瑛、詹大悲、宛思演,與子樵先生在江岸組織民眾歡迎,並召集各縣代表演說。3月17日子樵先生接獲北京黨部密電,得知袁世凱已派人前往上海刺殺宋教仁先生,次日又來急電敦囑防範,田、石及先生再三勸宋先生暫留黃州,改期赴滬,宋答以“人總有一死,生死應得其時”。眾人未再挽留,並歡送上船經南京改乘火車前往上海。3月20日,宋教仁先生果然不幸在上海車站遇刺,兩日後逝世,孫中山先生聞噩訊急於25日自日本返滬,籌備討袁計畫。
策籌反袁活動
同年4月田梓琴先生電《震旦民報》,促子樵先生赴北京接替田先生在京津地區所負的工作,籌劃反袁,《震旦民報》則由宛思演先生繼續負責。先生4月26日抵達北京後,田先生即將當時國民黨北京總部的國光新聞社造冊交予子樵先生,並登報聲明,又將他在京津的各種關係及聯絡管道,有公開的也有秘密的全部介紹給子樵先生,交待完成後,梓琴先生就離開北京,趕往上海去參加孫中山先生的全國討袁策劃事宜。
當時北京的京畿總稽查長王天縱(字旭九),與子樵先生關係非常友善,憤恨袁世凱刺殺宋教仁先生的不義行為,願與子樵先生合作共謀殺袁,指定他的心腹稽查長藍劍豪負責聯絡與開銷。當時袁世凱之拱衛軍,多為幫會中人,同情革命黨,子樵先生與其下級軍官以袁不同的名義將炸彈藏於花盆之中,存放袁世凱府中,待孫中山先生反袁策劃成熟,一次炸死袁世凱。
6月23日,田梓琴先生電召子樵先生赴上海會報京津地區布置狀況,7月2日梓琴先生帶領子樵先生面見總理孫中山先生,報告京津軍隊與政治活動情形。總理親口指示,待革命軍占領武漢後,北方即由王天縱發動討袁,至於其銜頭名稱令其自訂,事後再由總理任命公布。數日後黃克強先生在愚園召集各方面負責人會議,子樵先生代表京津地區參與會議並報告了京津地區的形勢,7月9日先生經南京武漢乘火車返回北京,7月12日李烈鈞在江西宣布獨立,發表檄文聲討袁世凱,20日藍稽查長奉王天縱之命,預警次日清晨之前警總將來突襲搜查,囑盼有所準備,並在日本人開設的山本醫院預訂一房。當晚先生立即召集全體在社人員緊急會議,命所有非正式員工立刻疏散,並銷毀所有密件,若有武器亦須帶離報社。當時上海總部派來的查光佛先生亦在坐請他立刻返回上海,散會後趕赴山本醫院,藍稽查長已在等候,安排住院檢查身體。次日大批軍警果至,搜查不出任何證據,卻將印刷機器搗毀,先生與藍劍豪商議,聘請國會議員兼律師石潤金提出訴訟,結果由袁政府賠償三千元。8月3日王天縱約子樵先生相見告以時局緊張,囑應早日離京並問何日可以成行,先生答以天雨衣服未乾,決定後日下午四時乘車赴天津。王氏離開後,子樵先生即與通日文的友人往日本領事館探聽訊息,卻發現孫中山反袁軍占有的南京已被袁軍攻陷,當晚召集同志命各自分別走避,先生也於當晚改乘京奉路北上經營口搭船去上海。
8月11日抵上海,田梓琴與查光佛兩先生大為驚喜,原以為子樵先生已經遇難,因為上海各報均載王天縱破獲國民黨地下組織,尤以9日申報報導極詳。藍劍豪因系袁氏屬下官員立即槍斃,拱衛軍官兵數十人亦同時遇難,袁世凱以王天縱破案有功重賞並賜名王建忠。民國七年,孫中山派子樵先生赴鄂西聯絡各方軍隊,時蔡濟民光複利川,柏文蔚光復建始,乃電催方先生赴恩施。剛抵夔府,王天縱為豫軍總司令退駐奉節,特專程拜會子樵先生,故友相逢而王又加入革命陣營,方王之交因革命始以革命終亦稱奇緣。
子樵先生抵滬後,深痛袁氏竊國又與詹大悲至南京商同何海鳴重振討袁軍,與張勛、馮國璋血戰十餘日,終於失敗。與第一師師長王獻章逃往日本,進入早稻田大學攻讀經濟學,次年中華革命黨成立,田梓琴先生偕子樵先生在東京見中山先生,詳談長江一帶如何布置革命計畫。總理即派田梓琴先生回鄂負黨軍總責,並提議子樵先生先往布置,總理談及經費川資時,子樵先生以經費可以自籌,於是放棄學業,潛返蘄春,將家中田產作抵押借銀四佰兩。
正值粵漢鐵路投標承包橋樑涵洞工程,乃與好友、日本留學學土木工程的鄭治平先生(號韻珊,鄭逸俠先生之父)商量合組公司,由其擔任總工程師,在漢口召股三十萬元,藉以掩護反袁工作。此時東京革命黨密派朱乾青,岑偉生來鄂呈報革命工作,子樵先生對外只辦理工程事宜,若有個別機關遭破獲,可藉工人身份以掩護同志安全,全鄂黨軍由梓琴先生總理黨軍事務,秘書長趙鵬飛,軍事為蔡濟民,子樵先生為秘書兼機要,分區部署。可惜負責江漢區的江元吉自認聯絡南湖炮兵團已屆成熟,遂親率炮兵發難,由於步兵援軍未到,激戰數小時終為民主的奮鬥犧牲,當時未著名通緝的同志都隱避於各段工程地區提供衣食與旅費。
工程完成後,乃全力協助田梓琴先生策劃反袁工作。
摘自《蘄春文化研究》

人物貢獻

對史學有研究,曾有志於改纂《明史》,搜羅史籍頗多,所收明代史籍史料如《四朝成仁錄》等盈數架,基本史籍達300餘種。抗戰期間,其藏書達萬餘冊,分別暫存於上海、南京兩地,南京失陷後,又遷往重慶,1945年又運回武漢,解放前夕再運往廣西等地,藏書陸續散佚。四川省圖書館曾在1942年向其商購寫本《蜀中廣記》等書。著有《兩漢學案》,編著有《明太祖武功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