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是全國唯一的專業性新四軍紀念館。該館的展覽大廳是一座現代化的建築物。醒目的藍白相間的“N4A”臂章圖案,鑲嵌在展廳正門上方,兩側旗形的花崗石陰雕畫,藝術地再現了新四軍八路軍在白駒獅子口勝利會師和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的歷史場面。

2017年11月17日,獲第五屆全國文明單位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 所屬地區江蘇鹽城
  • 電話區號:0515
  • 郵政區碼:224002
  • 地理位置:江蘇東部沿海
  • 地址:江蘇鹽城亭湖區建軍東路159號
  • 開放時間:8:30~17:00
  • 公交:3、5、11、15、19、35、55、65等
  • 門票價格:免費開放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紀念館簡介,館舍組成,主館區,建軍廣場,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景觀特色,館藏文物,展覽與藏品,葉挺,劉少奇,袁國平,周子昆,鄧子恢,基本陳列,珍貴藏品,新四軍簡介,基本信息,建軍紀念日,軍隊規模,發展歷程,

紀念館簡介

新四軍紀念館是全國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臨視察,給鹽阜這塊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和這座人傑地靈的沿海城市注入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目前,尚有部分黨和國家領導人來館視察的珍貴鏡頭待我館徵集後再作分期展出,使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新四軍紀念館的厚重關愛得以充分的顯現。
鹽城市亭湖區建軍東路159號

館舍組成

該館由主館區、建軍廣場(銅馬廣場)、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泰山廟)三部分組成。

主館區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主館區坐落在建軍東路北側,於1986年10月建成對外開放。據有關數據顯示,主館區南北長330米,東西寬110米,占地50畝。共分群雕、碑林、展廳、園林四個景區。廣場正中立有一座11.75米高的“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重建軍部紀念碑”,碑的正面為李先念的題字,背面刻有黃克誠寫的《鹽阜會師記》碑文,碑前有噴泉。廣場東西兩側屹立著 “英勇戰鬥”和“擁軍支前”兩組高5米、寬7米的用花崗石雕刻而成的半圓雕、高浮雕組合的高大的紅色花崗雕塑。橋頭兩旁各有一座用整塊漢白玉雕成的少先隊員塑像。兩側碑廊分別陳列著老一輩革命家以及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和港澳台知名書法家作品的石碑120餘塊。
展覽大廳是一座現代化的建築,造型體現新四軍的“四”字,正面上方東、西各有一幅“新四軍鹽城重建軍部”和“新四軍八路軍會師”的花崗石陰雕畫。兩幅中間是新四軍佩戴的“N4A”臂章圖案。門前掛著李先念題寫的“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重建軍部紀念館”金字匾額。大廳左面牆上,江澤民總書記的題詞:“江淮英傑,衛國干城”,高度評價了新四軍的豐功偉績;右面牆上,鄧小平同志的題詞:“中華兒女們記著:你們的幸福生活是用血換來的!”教導後人緬懷革命先烈,繼承發揚光榮革命傳統;正面巨幅屏風上,鐫刻著毛澤東的手書《中國共產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屏風兩旁挺立著陳毅劉少奇張雲逸賴傳珠鄧子恢五位領導人的雕像,使人感受到“皖南事變”後,中國共產黨重建新四軍軍部,粉碎國民黨頑固派取消新四軍的圖謀,拯救中華民族於危亡的堅強意志。門前陳列著飛機、大炮、軍艦等。展廳內陳列著較為完整、系統的新四軍堅持華中敵後抗戰的史料和文物。
主館區主館區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圖1)鹽城新四軍紀念館(圖1)

建軍廣場

建軍廣場位於鹽城市市區最繁華路段的中心,即建軍路和解放路的交界處,此處原是鹽城市地理中心位置,鹽城市的城市的發展也由此點向四周擴展。建軍廣場中間有一個新四軍騎馬的銅像,這個廣場俗稱為銅馬廣場。以新四軍騎兵銅像為主體的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是鹽城的城市標誌;塑像是根據新四軍老戰士管文蔚的具體構想,由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主任王克慶教授創作設計的:一位年輕英武的新四軍戰士身背大刀,手握韁繩,騎在高揚前蹄的戰馬背上,面向太陽昂首前進,象徵新四軍東進,開闢華中敵後抗日根據地。塑像高4米,長3.8米,重3250公斤。塔座用黑色花崗岩砌成,四面呈梯形,正面朝東,刻由原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張愛萍上將親筆題詞:“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 背面朝西,上刻由張愛萍上將審定的碑文,已故書法家鮑審手書。
大銅馬大銅馬

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

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俗稱泰山廟,位於鹽城市建軍西路,是皖南事變後重建新四軍時的軍部所在地。陳列著劉少奇陳毅等領導人的舊居、文物、史料、照片等。

景觀特色

新四軍紀念館是中國內較全面、系統的反映新四軍抗戰史的綜合性紀念館。 新四軍紀念館由主館區、建軍廣場、軍部舊址三個部分組成。廣場正中的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碑,由李先念題寫碑名。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泰山廟位於鹽城市建軍西路,是皖南事變後重建新四軍時的軍部所在地。
新四軍紀念碑新四軍紀念碑
新四軍紀念館東西兩側有著群雕區。兩組高5米,長7米的用紅色花崗石雕刻而成的題為《戰鬥》和《支前》半圓雕、高浮的組合群像,再現了當年華中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英勇抗戰的壯闊場景像。
新四軍紀念館不僅有精妙絕倫的石雕,還有整個大樓都是展廳、序廳、6個展室、將帥館。
展室里有寫一九三七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有寫“皖南事變”,有寫新四軍第一師和蘇中、第三師和蘇中、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史實……最值得人欣賞的是那音像館。那裡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有“五·四”運動,有九一八事變,有西安事變,有南京大屠殺,有重慶談判,有開國大典……
新四軍紀念館裡有一個書畫館,那裡有著中國和港澳知名書畫家的墨寶,不定期舉辦其它專題的臨時展覽。

館藏文物

展覽大廳分為六個展廳,據有關數據顯示,該展廳展出了新四軍在華中堅持敵後抗戰8年的1000多幅照片、大批文物史料及一批發繡、鐵畫、泥塑、油畫等文藝作品。在內容上,形成以時間為序,以新四軍全面抗戰為經、以新四軍各師和各個抗日根據地為緯的4個部分、32個單元,包括“進軍華中,開闢敵後抗日戰場”、“重建軍部,全面加強部隊建設”、“堅持抗戰,縱橫馳騁江淮河汊”、“反攻作戰,奪取抗戰最後勝利”等部分。

展覽與藏品

葉挺

葉挺,生於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逝世,原名葉為詢,字希夷,號西平,廣東惠陽區客家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及新四軍重要領導者之一,是享譽世界的政治家軍事家
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北伐中被譽為“鐵軍”。參與指揮南昌起義並出任前敵總指揮,參加廣州起義時任起義軍工農紅軍總司令,抗日戰爭中又出任新四軍軍長,皖南事變中被國民黨扣押,他拒絕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寫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戰勝利後,獲救出獄後被中國共產黨重新接納為黨員,1946年4月8日與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憲、鄧發、王若飛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難;1988年,被中央軍委確定為36位開國軍事家之一。
1989年11月,經中央軍委確定,被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的稱號。

劉少奇

劉少奇(1898—1969) 曾用名劉衛黃,化名陶尚行、胡服等。湖南寧鄉人。1920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當選為中央委員。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同年秋,任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1932年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參加了長征。任中國工農紅軍第8軍團、第5軍團中共中央代表和第3軍團政治部主任。在遵義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主張。1936年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盧溝橋抗戰爆發後,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貫徹中共中央關於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領導作出發展中原地區敵後抗戰的部署。1939年11月進入華中敵後,到達新四軍江北指揮部,主持召開了中原局會議,討論華中的發展方向、根據地建設的方針任務及統一戰線中的策略等問題,決定執行向西防禦、向東發展、開闢蘇北的戰略任務。1940年春,與江北指揮部領導人一起,指揮新四軍第4、第5支隊主力,在皖東挫敗日偽軍的“掃蕩”,並取得反對國民黨頑固派鬥爭的勝利,開闢和發展皖東抗日根據地。同年11月,任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政治委員。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中局書記兼中央軍委華中分會書記。同陳毅代軍長等重建軍部,領導整編部隊,恢復和發展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抗日武裝力量,堅持華中敵後抗戰,挫敗了日偽軍對蘇中、蘇北的“掃蕩”。同時,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發展抗日游擊戰爭。1942年回延安。1943年3月起,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和中央軍委副主席,並繼續指導華中抗日根據地工作。1945年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抗日戰爭勝利後,在毛澤東赴重慶同蔣介石談判期間,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職務。解放戰爭期間,繼續擔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並曾兼任總政治部主任。1947年3月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共中央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兼任國防委員會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殘,於1969年11月12日在河南省開封市逝世。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作出專門決議為他恢復名譽。主要著作收入《劉少奇選集》。

袁國平

袁國平(1906年一1941年),湖南寶慶(今邵陽)人。原名袁幻成,又名袁裕,字醉涵,筆名最寒。袁國平同志是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工農紅軍新四軍的高級指揮員、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者。他在短暫而光輝的一生里,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事業和人民軍隊的成長壯大建立了卓著功勳,為我軍政治工作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另有南嶽衡山楹聯家與之同名。

周子昆

周子昆(1901年-1941年),原名周維寬,字仲和。廣西省桂林市人。周子昆是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高級指揮員。參加過五四運動,192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北伐戰爭中的汀泗橋、賀勝橋戰役,屢立戰功,升任連長、營長。1941年1月皖南事變突圍後,隨項英輾轉隱蔽,1941年3月4日在涇縣赤坑山蜜蜂洞被叛徒殺害。1955年6月,遺骸移葬於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園。

鄧子恢

鄧子恢 (1896-1972),又名紹箕,福建龍巖新羅區人,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農業工作的卓越領導人,是閩西革命根據地和蘇區的主要創建者和卓越的領導人之一,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解放後曾任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務。
鄧子恢同志為探索我國社會主義農業的發展道路傾注了畢生精力,被譽為黨內的農業、農村工作專家。

基本陳列

全面系統反映新四軍抗戰鬥爭史,以新四軍抗戰史為經,以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各項建設為緯,展示新四軍與人民民眾共同抗日的歷史過程。

珍貴藏品

“滿州”腳踏車 這是一件有傳奇色彩的戰利品。
新四軍將領遺物 劉少奇陳毅鄧子恢、譚震林、粟裕等新四軍高層人物在抗戰時期遺存的實物。
館藏“陳毅的圍棋”館藏“陳毅的圍棋”
館藏“‘滿州’腳踏車”(圖3)館藏“‘滿州’腳踏車”(圖3)

新四軍簡介

基本信息

新四軍,全稱“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持華中抗日鬥爭的人民軍隊。在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形勢下,經國民黨當局同意,由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從1937年10月起陸續改編而成。

建軍紀念日

以10月12日為建軍紀念日。

軍隊規模

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主任鄧子恢。轄4個游擊支隊,10個團,1個特務營,共10329人。

發展歷程

1937年12月25日在漢口建立軍部,1938年1月6日移駐南昌。同年3月和4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向敵人後方發展的指示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關於集中整訓的命令,軍部和第1、第2、第3支隊先後到達皖南歙縣岩寺地區,第4支隊在皖西霍山地區集中後向皖中開進,隨後即在長江南北作戰略展開。第1、第2支隊相繼進入蘇南,開闢了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游擊根據地,並將丹陽縣的抗日武裝改編為新四軍挺進縱隊。第3支隊留在皖南擔任長江防務。第4支隊在皖中、皖東以游擊戰頻繁打擊日軍。1939年2月,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到皖南視察,與新四軍領導人商定了“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根據這一方針,5月成立江北指揮部,統一領導第4支隊和7月新編的第5支隊,江北游擊縱隊。第4支隊開闢了以安徽省定遠縣藕塘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第5支隊開闢了以安徽省來安縣半塔為中心的津浦路東抗日根據地。江北游擊縱隊在安徽省長江北岸開展游擊戰爭,保持和皖南的聯繫。第1支隊派出第6團向蘇南東部發展,與當地的抗日武裝合編為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直抵上海郊區。1939年9月,江抗西撤到長江中的揚中縣與挺進縱隊合編,並向蘇北發展。10月,第2支隊第4團一部北渡長江,在揚州以西改編為蘇皖支隊,打通了與第5支隊的聯繫。11月,第1、第2支隊領導機關合併組成江南指揮部,統一領導在蘇南和向蘇中、蘇北發展的部隊。這一時期,新四軍還增加了兩支部隊。1938年9月30日,在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組建的新四軍游擊支隊東征,開闢了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1940年2月正式改稱為新四軍第6支隊,轄3個團和4個總隊。1939年1月,在竹溝組成的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大隊向武漢外圍挺進,先後與豫南、鄂中、鄂東的抗日武裝合編為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開闢了豫鄂邊區的抗日根據地,轄5個團隊和3個游擊總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