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抗日根據地

華中抗日根據地

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區域主要包括江蘇絕大部分,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從1938年4月開始,新四軍各支隊相繼挺進華中各個地區開展游擊戰,建立根據地。1938年4月,粟裕率新四軍先遣支隊深入華中敵後,開展游擊戰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中抗日根據地
  • 外文名:Central China Anti Japanese base areas
  • 時期:抗日時期
  • 地區:中國華中
  • 政黨:中國共產黨
  • 主要人物:粟裕
歷史背景,戰略方針,向南鞏固,敵後任務,建立根據地,鄂豫抗日,開闢蘇皖,奠定基礎,壯大隊伍,

歷史背景

戰略方針

1938年9月至11月召開的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確定了“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還決定撤銷長江局,成立中原局,由劉少奇任書記,統一領導長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地區黨的工作;成立南方局,由周恩來任書記,董必武任副書記,負責領導長江以南地區黨的工作。

向南鞏固

1939年2月,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到新四軍軍部,確定新四軍的戰略方針是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12月初,劉少奇率中原局機關抵達皖東定遠藕塘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先後主持召開三次中原局會議,討論發展華中的戰略方向、根據地建設的方針任務和統一戰線的策略等問題,決定執行向南防禦,向東發展,開闢蘇北的戰略任務。同時建議中共中央派八路軍一部南下,新四軍主力北上,大力發展華中。

敵後任務

1939年華中新四軍完成了向敵後展開的任務。5月初,新四軍軍長葉挺到廬江東湯池,組織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張雲逸兼指揮,徐海東、羅炳輝為副指揮。同時成立江北指揮部前委,張雲逸為書記。隨後,江北指揮部前委對第四支隊及江北部隊進行整編,由徐海東兼任第四支隊司令員;以原第四支隊第八團為基礎組成了第五支隊,羅炳輝為司令員。第四支隊在皖東津浦路西開闢了以定遠藕塘為中心的皖東根據地。第五支隊在津浦路東開闢了以來安半塔集為中心的根據地。江北游擊縱隊一部在皖中巢縣、無為地區堅持鬥爭,保持與皖南的交通聯繫;一部進至和縣、含山地區開展游擊活動,開闢了皖中抗日根據地。

建立根據地

鄂豫抗日

1938年3月,由高敬亭、林維先領導的鄂豫皖游擊隊東進後,中共河南省委和豫南特委以確山竹溝鎮為開展河南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支點。武漢失守後,豫南特委以竹溝留守處分隊與信陽、泌陽等地游擊隊合編為信陽挺進隊,12月進入四望山開展游擊戰爭。同年冬,中共中央派李先念率一部分幹部由延安赴豫鄂邊,領導當地游擊隊,挺進敵後開展游擊戰爭。1939年6月,陳少敏率信陽挺進隊與李先念部會合,將部隊統一編為豫鄂獨立游擊支隊,李先念任司令員,陳少敏任政治委員,不久由陶鑄代理政治委員。11月,根據中原局書記劉少奇的指示,將豫南、鄂東、鄂中地區的部隊統一編為新四軍挺進支隊。1940年1月,挺進支隊改稱豫鄂挺進縱隊,李先念任司令員,下轄5個團隊、3個總隊,進入大、小悟山地區。1940年底,鄂豫邊區擴大到十幾個縣的範圍,部隊發展到1.5萬餘人的游擊兵團,建立了鄂豫邊抗日根據地。

開闢蘇皖

1939年11月,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領導機關合併,成立江南指揮部,陳毅為指揮,粟裕為副指揮。之後,由葉飛、管文蔚領導的挺進縱隊和由陶勇領導的蘇皖支隊渡江北上,向江蘇儀征、揚州、天長、六合、泰州地區發展,並控制了揚州、大橋一帶長江渡口,開闢了蘇皖抗日根據地。

奠定基礎

不久,蘇皖支隊與皖東根據地的第五支隊打通了聯繫。1940年6月,江南指揮部渡江後,改為蘇北指揮部,由陳毅、粟裕任正、副指揮,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縱隊。7月,蘇北指揮部揮戈東進,占領泰興的黃橋、蔣垛、古溪等地。隨後轉兵南進,連克靖江東北之孤山、西來鎮,挺進到以黃橋為中心的泰興、靖江、南通、如皋地區,開闢了以黃橋為中心的蘇中抗日根據地。9月底,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兼蘇魯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糾集3萬餘人,分路南下,10月4日進犯黃橋。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在陳毅等領導下,堅持自衛立場,在政治上徹底揭露韓德勤反共投降陰謀,積極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在軍事上採取誘敵深入、斷其歸路、在運動中各個殲滅的作戰方針。此役新四軍殲滅韓德勤主力1.1萬餘人,為發展蘇北奠定了基礎。
在蘇南新四軍主力北上後,堅持蘇南鬥爭的新四軍一部,於1940年7月,在茅山地區重新組織了江南指揮部,堅持茅山抗日陣地。為加強蘇南地區的抗日鬥爭和統一黨政軍領導,新四軍第三支隊副司令員譚震林於1940年5月進入該區。6月,成立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譚震林任司令員,堅持蘇南抗日游擊戰爭。
1939年春,由彭雪楓率領的新四軍豫東遊擊支隊,由河南鹿邑地區東進,進入商丘、亳州、永城地區。5月又進軍淮河以北。年底,游擊支隊發展到9個團,1.2萬餘人,改稱新四軍第六支隊。1940年2月,第六支隊進入商丘、亳州、睢寧、夏邑、碭山游擊區,建立豫皖蘇抗日根據地。6月,第六支隊(欠第四總隊)與八路軍南下部隊第三四四旅(欠第六八七團)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轄3個旅9個團,共1.7萬餘人,由彭雪楓任司令員,留在豫皖蘇地區,執行向西防禦任務。
1939年5月,八路軍蘇魯豫支隊主力越過隴海路,進入安徽蕭縣,河南永城、夏邑地區;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和蘇魯豫支隊進入皖東北泗縣地區,與新四軍第六支隊一部會合,開闢了皖東北抗日根據地。不久,張愛萍率中共豫皖省委進入皖東北,設立八路軍、新四軍聯絡機構,加強皖東北的鬥爭力量。1940年5月,韓德勤向蘇皖邊的金鎖鎮、界頭集等地進犯。隴海南進支隊和蘇魯豫支隊第一大隊、新四軍第六支隊第四總隊、第一團等部進行自衛反擊,經過13天戰鬥,將韓德勤頑軍逐回泗陽、宿遷縣境。皖東北抗日根據地的開闢,為新四軍東進蘇北開創了新的前進陣地。

壯大隊伍

1940年5月,黃克誠奉命率八路軍第二縱隊主力(第三四四旅、新編第二旅)共5個團1.2萬餘人,由冀魯豫南下,6月到達豫東北永城南新頭集與新四軍第六支隊會合。這支部隊的南下,為發展華中抗戰增加了突擊力量。6月底,以八路軍新二旅及第六八七團、蘇魯豫支隊、隴海南進支隊與新四軍第六支隊第四總隊合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轄3個支隊9個團,近2萬人,由黃克誠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執行東進蘇北任務。8月東渡運河,進入沭陽、淮陰、宿遷、東海地區,建立了淮海抗日根據地。1940年10月10日,八路軍第五縱隊和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所部在東台以北白駒鎮勝利會師。11月,新四軍八路軍華中總指揮部在蘇北鹽城成立。葉挺陳毅分任正副總指揮,葉挺抵蘇北前,由陳毅代理總指揮,劉少奇任政治委員,統一指揮隴海路以南、長江以北之新四軍與八路軍。
至1940年年底,新四軍解放了江、淮、河、漢之間的廣大國土和人民,建立了皖中、皖東、皖東北、蘇南、蘇中、蘇北、豫皖蘇、皖南等根據地,軍隊由組建時的1萬餘人發展到10萬餘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