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原道第一

文心雕龍·原道第一

《原道第一》是《文心雕龍》的首篇,通過“文”、“自然之道”和“聖”三者之間的關係,闡述“人文”的起源及其發展。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文心雕龍·原道第一
  • 創作年代:南北朝
  • 作品出處:文心雕龍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劉勰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評析,出處簡介,

作品原文

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1),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2),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3),俯察含章(4),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鐘,是謂三才。為五行(5)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6),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至於林籟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鍠(7)。故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夫以無識之物,郁然(8)有彩,有心之器,其無文歟?
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庖犧(9)畫其始,仲尼翼其終。而《乾》《坤》兩位,獨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圖》孕乎八卦,《洛書》韞乎九疇(10),玉版金鏤之實,丹文綠牒之華,誰其屍之?亦神理而已。
自鳥跡代繩,文字始炳。炎皞遺事,紀在《三墳》,而年世渺邈,聲采靡追。唐虞文章,則煥乎始盛。元首載歌,既發吟詠之志;益稷陳謨(11),亦垂敷奏之風。夏後氏興,業峻鴻績,九序惟歌,勛德彌縟。逮及商周,文勝其質,《雅》《頌》所被(12),英華曰新。文王患憂,繇辭炳曜,符采復隱,精義堅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13),剬詩緝頌,斧藻群言。至夫子繼聖,獨秀前哲,熔鈞六經,必金聲而玉振;雕琢性情,組織辭令,木鐸起而千里應,席珍流而萬世響(14),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風姓(15),暨(16)於孔氏,玄聖(17)創典,素王(18)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19),研神理而設教,取象(20)乎河洛,問數乎蓍龜(21),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然後能經緯區宇(22),彌綸彝憲(23),發輝(24)事業,彪炳(25)辭義。故知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旁通而無滯(26),日用而不匱(27)。易曰:“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28)。”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贊(29)曰:道心惟微,神理設教。光采元聖(30),炳耀仁孝(31)。龍圖獻體,龜書呈貌。天文斯觀,民胥(32)以效。

作品注釋

(1)璧:環狀的玉。疊璧:《尚書》中曾傳說日月曾一度像璧那樣重疊起來。
(2)煥綺:光彩綺麗。煥,光彩;綺,有花紋的絲織品,此處用來指文采。
(3)吐曜(yào):即發光,指日、月、星。曜,光明照耀。
(4)含章:蘊涵著美,多指地理風光。章,文采。
(5)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人認為這是組成天地萬物的五種元素。
(6)賁(bì):裝飾。華:花。
(7)球:玉磬,一種敲擊樂器。鍠:三刃劍型的儀仗用器。
(8)郁然:草木茂盛的樣子,形容文采之盛。
(9)庖(páo)犧:即伏羲,傳說中的“三皇”之一。
(10)洛書:相傳大禹治水時有神龜獻出書來,大禹取法而制訂了《九疇》。九疇:九類,指治理天下的各類大法。九是虛數,指各類。
(11)益稷:舜的大臣,伯益和后稷。陳謨:陳述計謀。謨,計謀,謀議。
(12)《雅》《頌》:《詩經》中的《》詩和《》詩。被:及,這裡指影響所及。
(13)振:振興、發揚。徽:美。烈:功業。
(14)席珍:儒者講席上有珍貴的道德學問供別人請教。席,坐具,指傳教講學的講席。流:流行傳布。
(15)爰(yuán):於是。風姓:指伏羲,伏羲為風姓。
(16)暨(jì):及。
(17)玄聖:遠古的聖人,指伏羲等人。玄,遠。
(18)素王:空王,指孔子,漢代人認為孔子有帝王之道而無王位,所以稱之為素王
(19)道心:指自然之道的精神。這個“心”和上文“天地之心哉”的“心”意思一致。敷:作“裁”。
(20)取象:取法。
(21)數:術數,指未來的命運。蓍:草名,古時用它的梗來占卜吉凶。龜:龜甲,古代在龜甲上鑽孔再燒,看它的裂紋來卜吉凶。這句是說從蓍草和龜甲中去求知定數,指占卜吉凶。
(22)經緯:織布的經線和緯線縱橫交織,指治理。區宇:區域空間,指疆土、國家。
(23)彌綸:包舉、綜合的意思。彝憲:常法,經久不變的大經大法。彝,常;憲,法。
(24)輝:作“揮”。
(25)彪炳:像虎紋般光彩鮮明。彪,虎紋;炳,光明。
(26)旁通:廣通。滯:停留,阻礙。
(27)匱(kuì):竭,缺乏。
(28)辭:《易·繫辭上》的原意指卦、爻辭,劉勰借用來泛指一般的文辭。
(29)贊:助,明。古代一些文章末尾有贊文,用以總括說明全篇大意。《文心雕龍》每篇都有贊。
(30)元聖:指孔子。元,同“玄”
(31)仁孝:泛指古代聖賢提出來的倫理道德。
(32)胥(xū):全,都。

作品譯文

文章的屬性是多么普遍啊!它和天地一起產生,為何這么說呢?從天地產生之時起就有了黑色和黃色、圓形和方形的區別。日月有如重疊的璧玉,來顯示附在天上的形象;山川好像燦爛的錦繡,來顯示大地的形貌富有紋理,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章啊!向上看天空,日月發射出耀眼的光芒;向下看大地,山川萬物蘊涵著豐富的文采。天高地卑的位置確定了,於是產生了天地“兩儀”。只有人與天、地相配,他們身上才孕育天地的靈性,這就是“三才”。人為萬物之靈,實際是有思想的天地之心。有了思想活動,語言才得以跟著確立,語言確立了,文章才能鮮明,這是自然的道理。推廣到萬物,不論動物、植物都有文采:龍鳳以五彩的顏色顯示它們的祥瑞,虎豹以斑斕的花紋構出它們的雄姿;精心雕繪的雲霞,色彩繽紛勝過畫工設色的巧妙;鮮花滿綴的草木,如同刻意裝飾過一般,不需工匠手藝的神奇。這些難道都是外界強加修飾的嗎?是它們本身自然形成的罷了。至於風吹山林發出的聲響,諧和的有如吹竽鼓瑟的樂調;泉水擊岩石的韻律,猶若扣磬鳴鐘的和聲。所以形體確立,聲韻激發,文章就出現了。無知的自然之物還都富有豐富的文采,有心智的人難道還沒有文章嗎?
人類文章的開端,起源於天地未分之前的一團元氣,深刻地說明這個神理的,要算《易經》的卦象最早。那時伏羲畫了八卦的圖象,孔子最後加上輔助性的解說《十翼》。而其中的《乾》《坤》兩卦,孔子特地用《文言》加以解釋。可見語言要很有文采,才算是順乎天地自然的心靈吧!至於傳說中黃河裡有龍獻圖,伏羲氏效法《河圖》畫出了八卦,洛水裡有龜獻書,夏禹根據《洛書》,醞釀出包含九類治國的大法,還有玉石書版的金字內容,綠色簡牒上丹紅文字的文采,這些又是誰在主宰著呢?是神妙的啟示罷了。
自從倉頡創造出文字,代替了結繩記事,文字的作用開始彰顯。炎帝神農氏和太皞伏羲氏的事跡,記載在《三墳》這部古書上,可是年代太久遠了,事跡渺茫,文章文采也已無從追尋。唐堯和虞舜時代的文章,文采才開始煥發豐富起來。天子大舜開始唱和的歌詞,已經發出了唱嘆的情志;伯益和后稷陳進的計謀,也傳下了敷陳進奏的風氣。夏後氏大禹興起,事業崇高而功績巨大,各項工作都有秩序而受到歌頌,勛德日益豐富。到了商朝和周朝,文章的文采勝過了前代的質樸。《雅》詩和《頌》詩,影響所及,使文章辭采顯得愈發新穎。周文王被殷紂王拘押在羑里受難時作《周易》,卜辭光彩照耀,像寶玉的文采一樣,內容含蓄豐富,義理精微深刻。加以周公旦多才多藝,發揚周文王美善事業,製作詩歌,輯錄《周頌》,修潤各種文辭。到了孔子承繼以前的聖人,獨有他超過了從前的聖哲。他編訂“六經”,像打鐘開始擊磬結束一般集經典之大成;他陶冶性情,組織辭令;這些經典就同施政教時所用的木舌銅鈴一樣,只要一開啟振動,千里回響,又像儒者講席上的珍寶一般流傳下來,真可以說是發揚了天地的光輝,啟發了人們的聰明才智啊!
從伏羲到孔子,前者開創,後者發揮,沒有不根據自然之道的精神來進行創作的,也沒有不鑽研精深的道理來設定教化從事教育的。他們效法《河圖》《洛書》,用蓍草和龜殼來占卜問謁事物未來的變化,觀察天文以窮究各種變化,學習過去的典籍來完成教化;然後才能治理天下,制訂出恆久的根本大法,發揮光大聖人的事業,使文辭義理髮揮最大的作用。由此得知,自然之道是依靠聖人而表現於文章著作裡面,聖人也通過文章著作才得以闡明自然之道,到處都行得通而無所阻礙,天天可以運用也不會覺得匱乏。《周易·繫辭上》里說:“能夠鼓動天下的東西,主要在於文辭。”文辭之所以能夠鼓動天下,就是因為它是符合自然之道的緣故。
總結:
那自然之道啊精深微妙,
窮究這神理並因之來設教。
它既使偉大的聖人發出光芒,
又使仁義忠孝的道德得以宣揚。
黃河裡龍馬負圖獻出八卦的形體,
洛水中神龜負書呈上九疇的相貌。
觀察天地自然的文采的同時,
也應習人文來完成。

作品評析

《原道》《徵聖》《宗經》《正緯》《辨騷》五篇,是《文心雕龍》的“樞紐”,即總論部分。
《原道》的“原”,意為本、根源,“道”指“自然之道”。“原道”即文章根源於“自然之道”。所謂“自然之道”,劉勰用來指宇宙間萬事萬物的自然規律;所謂有道之文,大多源於萬物的文采。這樣,劉勰就主張文章應該有動人的文采,強調藝術技巧;但又反對過分雕琢的創作傾向,因為這樣違反了“自然之道”。這就是劉勰論文要首標“原道”的主要原因。
《原道》全篇分為三部分:一、講“文”和“自然之道”的關係。劉勰從天地自然之道,說到人必然有“文”;萬物所有的文采都不是人為的、外加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二、講“人文”的起源及其發展。從人類之文的起源,講到孔子的集人類文化之大成。三、講“自然之道”和“聖”的關係。劉勰認為,古代的聖人是根據“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來著述的,“自然之道”是通過古代聖賢的文章來得到闡明的。只有這樣的文章,才能起到教化天下的作用。

出處簡介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作的一部文學理論著作,成書於公元501~502年(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間。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篇》)的文學理論專著。全書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學思想為基礎,兼采道家,全面總結了齊梁時代以前的美學成果,細緻地探索和論述了語言文學的審美本質及其創造、鑑賞的美學規律。
文心雕龍文心雕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