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腦膜外血腫

慢性硬腦膜外血腫是指傷後2~3周以上出現的血腫。一般而言,傷後13天以上,血腫開始出現鈣化現象,即可作為慢性血腫的診斷依據。本病以青年男性為多。好發於頭顱額、頂、枕等處,而顳部較少,多系顳部血腫易致腦疝,故病程發展迅速。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神經外科
  • 多發群體:青年男性
  • 常見發病部位:頭顱額、頂、枕等處
  • 常見病因:可能因外傷後引起的腦膜中動脈假性動脈瘤破裂所致
  • 常見症狀:意識障礙,患側瞳孔散大、對側肢體癱瘓,頭痛、嘔吐加劇,柯興反應,血壓增高,脈搏減弱,呼吸變慢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慢性硬膜外血腫的致傷因素與急性者並無特殊之處,其不同處是患者傷後能較長時間地耐受血腫,且臨床症狀表現十分遲緩。這可能與血腫的大小、形成速度、所在部位和患者顱腔容積的代償能力有關。此外,也有人認為是因外傷後引起的腦膜中動脈假性動脈瘤破裂所致。

臨床表現

多見於青年男性。好發部位與急性或亞急性硬腦膜外血腫相似,多位於額區、頂區、枕區等處,位於顳區較少。病程一般在12~180天,平均25天,可以無症狀或中間清醒期長達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幕上慢性硬膜外血腫常表現為進行性頭痛,噁心、嘔吐,輕度嗜睡,動眼、滑車神經麻痹,視盤水腫以及偏癱、行為障礙等。幕下者則以頸部疼痛和後組腦神經、小腦受累為主要表現。
1.意識障礙
患者受傷後的意識改變有以下五種類型:
(1)傷後一直清醒;
(2)傷後一直昏迷;
(3)傷後清醒隨即昏迷;
(4)傷後昏迷隨即清醒;
(5)傷後清醒後,有一中間清醒期,隨即又昏迷。 
2.神經系統症狀
早期較少出現神經系統體徵,僅在血腫壓迫腦功能區時,才表現出相應症狀。但如持續增大,引起腦疝時,可表現出患側瞳孔散大、對側肢體癱瘓等典型徵象。 
3.顱內壓增高
隨著血腫的體積增大,患者常有頭痛、嘔吐加劇。出現柯興反應。如血壓增高、脈搏減弱,呼吸變慢等。

檢查

1.X線檢查
絕大多數患者有顱骨骨折,骨折線往往穿越硬腦膜血管壓跡或靜脈竇。 
2.CT檢查
慢性硬膜外血腫幾乎均發生在幕上,且主要發生在額、頂部。CT檢查可見腦表面的梭形高密度影,多數慢性硬膜外血腫在CT平掃中呈雙凸球鏡片形低密度影,周界光滑,邊緣可被增強,亦可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影。
3.MRI檢查
慢性硬膜外血腫更具有其特點,尤其是對小而薄的慢性硬膜外血腫發現率比CT要高。典型病例均表現為T1及T2像上均呈邊界銳利的梭形硬膜外高信號區。

診斷

目前認為頭部外傷12~14天以上的硬膜外血腫診斷為慢性硬膜外血腫最為合理,因為此時顯微鏡下才能發現有血腫機化或鈣化,而在亞急性硬膜外血腫(傷後48小時~13天)中則沒有血腫機化這種組織學改變,結合臨床表現及影像學可做出診斷。
慢性硬膜外血腫的診斷依賴影像學檢查。絕大多數患者有顱骨骨折,而且骨折常穿越硬膜血管壓跡或靜脈竇,CT檢查的典型表現是位於腦表面的梭形高密度影,周界光滑,邊緣可被增強,偶見鈣化,MRI於T1和T2加權圖像上均呈邊界銳利的梭形高信號區。

治療

慢性硬膜外血腫可以自行機化、吸收。近年來,硬膜外血腫保守治療也很成功。但根據病情需要亦可採取手術治療。 
1.手術治療
病情明顯惡化的患者,應及時施行手術治療。除少數血腫發生液化,包膜尚未鈣化者,可行鑽孔沖洗引流之外,其餘大多數患者須行開顱術清除血腫,達到暴露充分與不遺留顱骨缺損的目的,同時,利於術中查尋出血點和施行止血操作。對已液化的慢性硬膜外血腫可行鑽孔引流術,但多數情況下,為了清除機化的血凝塊或尋找出血點應行開顱清除血腫。
2.非手術治療
對個別神志清楚、症狀輕微、沒有明顯腦功能損害的患者,可採用非手術治療,任其自行吸收或機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