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性硬腦膜外血腫

基本概述,症狀,臨床診斷,治療,預防,

基本概述

疾病名稱:創傷性硬腦膜外血腫 其他名稱:
創傷性硬腦膜外血腫創傷性硬腦膜外血腫
疾病編碼:ICD-9:852.002 ICD-10:S06.401
所屬部位:頭部,
所屬科室:急診科,神經外科
疾病分類:神經系統疾病
硬腦膜外血腫(extradural hematoma)是外傷後顱內出血聚集在顱骨內板與硬腦膜之間的血腫。多位於額顳、顳頂和後枕部,約85%為急性血腫,慢性者罕見。出血來源於腦膜血管、骨板障、靜脈竇和蛛網膜粒。絕大多數有顱骨骨折。

症狀

1 硬膜外血腫的臨床表現可因出血速度、血腫部位及年齡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從臨床特徵看,仍有一定規律及共性,即昏迷—清醒—再昏迷。現以幕上急性硬腦膜外血腫為例,概述如下:
1.1 意識障礙:由於原發性腦損傷程度不一,這類病人的意識變化,有三種不同情況:
1.11 原發性腦損傷較輕,傷後無原發昏迷,至顱內血腫形成後,始出現進行性顱內壓增高及意識障礙,這類病人容易漏診。
1.12 原發性腦損傷略重,傷後曾一度昏迷,隨後即完全清醒或有意識好轉,但不久又再次陷入昏迷狀態,這類病人即所謂典型病例,容易診斷。
1.13 原發性腦損傷嚴重,傷後持續昏迷,且有進行性加深表現,顱內血腫的徵象常被原發性腦挫裂傷或腦幹損傷所掩蓋,較易誤診。
2 顱內壓增高:隨著顱內壓增高,病人常有頭疼、嘔吐加劇,躁動不安和四曲線的典型變化,即Cushing’s反應,出現血壓升高、脈壓差增大、體溫上升、心率及呼吸緩慢等代償性反應,等到衰竭時,則血壓下降、脈搏細弱及呼吸抑制。
3 神經系統體徵:單純的硬膜外血腫,早期較少出現神經受損體徵,僅在血腫形成壓迫腦功能區時,才有相應的陽性體徵,如果病人傷後立即出現面癱、偏癱或失語等症狀和體徵時,應歸咎於原發性腦損傷。當血腫不斷增大引起顳葉鉤回疝時,病人則不僅有意識障礙加深,生命體徵紊亂,同時將相繼出現患側瞳孔散大,對側肢體偏癱等典型徵象。偶爾,因為血腫發展急速,造成早期腦幹扭曲、移位並嵌壓在對側小腦幕切跡緣上,則要引起不典型體徵:即對側瞳孔散大、對側偏癱;同側瞳孔散大、同側偏癱;或對側瞳孔散大、同側偏癱。應立即藉助輔助檢查定位。
4 併發症:位於半球凸面的急性血腫,常向內向下推壓腦組織,使顳葉內側的海馬及鉤回突向小腦幕切跡緣以下,壓迫大腦腳、動眼神經、大腦後動脈,並影響腦橋靜脈及岩上竇的回流,稱為小腦幕切跡疝。

臨床診斷

1 醫技檢查
1.1 X線顱骨平片、A型超音波、腦血管造影或CT掃描等。
2 診斷依據
2.1 頭部受直接暴力損傷,局部多有頭皮損傷和顱骨骨折。
2.2 傷後意識障礙演變過程多有“中間清醒期”或“中間好轉期”,但也可無原發昏迷,而表現為傷後意識障礙進行性加重。
2.3 出現顱內壓增高、腦受壓,早期表現為劇烈頭痛、嘔吐、躁動。昏迷加深,並出現呼吸、脈搏減慢,血壓上升。幕上血腫常出現血腫側瞳孔散大,對側肢體癱瘓等顳葉鉤回疝徵象。晚期表現為雙側瞳孔散大、眼球固定、去皮質強直。
2.4 顱骨X線片常顯示骨折線經過腦膜中動脈或靜脈竇溝。
2.5 幕上血腫,腦超聲檢查顯示中線有移位,頭顱CT或MRI檢查可顯示血腫部位、大小。
2.6 顱骨鑽孔探查發現血腫。
3 容易誤診的疾病
3.1 幕上急性硬膜外血腫與腦水腫、硬膜下血腫和腦內血腫的鑑別(表1)。
表1硬腦膜血腫、硬腦膜下及腦內血腫、腦水腫鑑別表
鑑別
硬腦膜外血腫
硬腦膜下及腦內血腫
腦水腫
原發腦損傷
無或輕
輕重
重或腦幹損傷
意識改變
多有中間清醒期
多為進行性意識障礙
相對穩定,脫水治療可好轉
腦受壓症狀
多在傷後24小時之內
多在24~48小時內(特急型例外)
傷後2~3天腦水腫高潮期
病變定位
多在著力點或骨折線附近
多在對沖部位
著力部位對沖部位重
腦血管造影
凸透鏡樣無血管區
月牙形無血管區腦內抱球征
血管拉直,移位不明顯
CT掃描
內板下透鏡狀高密度影
硬腦膜下及腦內不規則高密度影
病變區呈低密度影
MRI成像
內板下透鏡狀高信號影,其強度變化與血腫期齡有關
急性期呈低信號或等信號,亞急性及慢性期為高信號
腦室、腦池變小,T2另權像上可見白質灰質交界處損傷灶伴高信號水腫區

治療

1 治療原則
1.1 急性硬膜外血腫的治療,原則上一經診斷即應施行手術,排除血腫以緩解顱內高壓,術後根據病情給予適當的非手術治療。一般若無其他嚴重併發症且腦原發損傷較輕者,預後均良好。死亡率介於10%~25%之間,不同地區或單位懸殊較大。實際上這類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並非血腫本身,而是因腦疝形成後所引起的腦幹繼發性損害所致,因此,必須作到早期診斷、及時處理,才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
2 手術治療:通常多採用骨窗開顱或骨瓣開顱術,便於徹底清除血腫、充分止血和必要時行硬膜下探查,是硬膜外血腫沿用已久的術式。近年來,由於CT掃描檢查的廣泛套用,血腫的部位、大小和腦損傷情況了如指掌,並能動態地觀察血腫的變化,因此有作者採用顱骨鑽孔引流硬膜外血腫也獲得成功。
2.1 骨窗開顱硬膜外血腫清除術:適用於病情危急,已有腦疝來不及行影像學診斷及定位,直接送入手術室搶救的病人,先行鑽孔探查,然後擴大成骨窗清除血腫。鑽孔的順序應是先在瞳孔散大側顳部骨折線的附近,約有60%~70%的硬膜外血腫可被發現。探得血腫後按需要延長切口,擴大骨扎,排出血腫,並妥善止血。若清除血腫後硬腦膜張力仍高,或膨起或呈藍色時均應切開探查,以免遺漏硬腦膜下或腦內血腫。術畢,硬膜外置橡皮引流條,分層縫合頭皮。顱骨缺損留待2~3月之後擇期修補。
2.2 骨瓣開顱硬膜外血腫清除術:適用於血腫定位明確的病例。根據影像學檢查結果,行成形骨瓣開顱。暴露血腫後不必急於挖出血腫,因此,時顱壓已得到相當的緩解,為減少出血起見,可由血腫周邊向血腫最厚處近顱底側逐漸剝離,多能發現已破裂的硬腦膜動靜脈,而予以電凝或縫扎。待血腫清除後,宜用生理鹽水沖洗創面,仔細審視有無出血點,並逐一止住,以防術後再出血。如果硬腦膜張力高或疑有硬腦膜下血腫時,應切開硬膜探查,切勿輕易去骨瓣減壓草率結束手術。須知,遺漏血腫是造成病人術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術畢,懸吊硬腦膜於骨窗外緣,還納骨瓣,分層縫合頭皮,硬膜外置引流24~48小時。
2.3 鑽孔穿刺清除硬膜外血腫:適用於特急性硬膜外血腫的緊急搶救,為暫時緩解顱內高壓,贏得時間,先行錐孔或鑽孔排出部分液態血腫。這種應急措施已用於院前急救或腦內血腫的引流。最近,有學者用於急性硬膜外血腫的治療,做到快速引流血腫搶救病人。其適應證為病情相對穩定,出血量約30~50ml,經CT檢查明確定位,中線移位達0.5cm以上,無繼續出血者。方法則按CT所示血腫最厚處,行錐孔或鑽孔,然後插入吸引針管或放入帶較絲的碎吸針管。排出部分血液後再注入尿激酶,或尿激酶加透明質酸酶溶解殘留的血凝塊,反覆數次,留管引流3~6天至CT複查血腫已排盡為度。
3 非手術治療:急性硬膜外血腫無論施行手術與否,均須進行及時、合理的非手術治療,特別是伴有嚴重腦原發性損傷及或繼發性腦損害的病人,決不能掉以輕心。
3.1 硬腦膜外血腫的保守治療:適用於神志清楚、病情平衡;CT檢查血腫計量小於40ml,中線移位不超過1.5cm;無意識惡化、眼底水腫及新病徵出現;非顱中窩或顱後窩血腫者。治療措施應是在嚴密觀察病人臨床表現的前提下,採用脫水、激素、止血及活血化瘀藥物治療,如丹參、川芎等,並利用CT作動態監護,以策安全。
4 治癒標準
4.1 經手術或非手術治療後血腫消失。
4.2 腦受壓已解除,顱內壓恢復正常,頭痛等症狀已基本消失。
4.3 可遺有顱骨缺損。
4.4 能恢復工作。
5 好轉標準
5.1 血腫消失,尚有輕度頭痛,肢體無力等症狀和體徵。
5.2 生活自理,尚有一定工作能力或失去勞動能力。

預防

創傷性硬腦膜外血腫為外傷性疾病,應注意安全,避免外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