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氏族譜

巫氏族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了巫氏家族的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 。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巫氏族譜
  • 形式:表譜
  • 根據:《春秋元命苞,循蜚紀》
  • 意義:人皇氏有巫常氏
巫姓起源,世代偉人,豐功偉績,發展情況,歷代名人,族譜傳承,裔孫敬仰,

巫姓起源

巫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根據歷史記載:《春秋元命苞,循蜚紀》云:人皇氏有巫常氏,《參廬紀》有列氏、麗氏、巫氏,為巫姓的起始。關於巫姓的來源,歷來的姓氏文獻已有確鑿的證據可憑,據《姓氏考略》和《姓苑》、《姓纂》、《通志氏族略》記載:巫姓起源有三種來源:
一、 源於上古,是以技能作為姓氏的。古人相信萬物有靈,而且可以通過精神感召使神靈降臨,於是便出現了專以舞蹈來召喚神靈的職業--巫(巫字古文象人揮兩袖而舞)。巫人以祝禱、占卜為職業,其後代有的便以這種技藝的名稱“巫”作為自己的姓氏。巫人的後世子孫多在夏商兩代為任,仍從事祈禱、治病職業,漸成一種固定的職官,或稱巫祝,或稱巫臣,他們的後代都以巫為姓,也有以“巫臣”為姓的。
二、相傳,黃帝時有醫生巫彭,此為巫姓之始。
三、商代大臣有巫鹹,又作巫戊,相傳他發明鼓,是用筮占卜的創始者,又是一個著名的占星家。他的後代子孫,子孫都以巫為姓,稱巫氏。也有以官為姓,稱巫鹹氏的。
以上摘錄《百家姓》中的巫姓起源部分。
巫姓的起源除上述三種情況之外,在巫氏族譜上還有另外一種記載:巫姓始祖乾公:黃帝軒轅氏之裔、按《羅泌路史》巫人為高辛氏才子,顯於唐虞,封於巫,乃帝嚳之裔, 稱八元、閼伯、實沈、叔戲、晏龍、巫人、績牙、厭越、為虞布五教,與八愷稱十六相 (作十六族)。又按帝嚳高辛氏生子乾公,采郡於青州山之西平陽立郡,由斯名山西平陽郡封巫氏系屬平陽郡。
從《姓氏考略》和《姓苑》、《姓纂》、《通志氏族略》及巫氏族譜記載:歸根起來大致為四種起源:
一、 巫術始祖的後裔,其代表人物有巫鹹,遠古時代,由於科學不發達,認識水平極度低下的情況下,由於不能解釋神秘的自然現象,於是就萌發了一種決定人類命運的“天命觀”。人們遇有大事都請巫師來祈禱求神,希望通過神靈的幫助,能夠實現自已的美好願望,而巫師是當時最高的知識分子,是精神文化的權威,是教育、藝術、科學的掌管者和傳授者。在遠古部落社會,政祭本是合一,而後政權、神權分立,是以神道設教推動神權,以鈴制人主。而神權職由巫史執行,古時巫史為初民之先導,古之史官皆老成碩望,深通古今之長者,由其執行神權,可陰制人主之過行,是為制治美意良法。上古之女性酋長為巫,巫為龍族的象形。(說文)說,[巫、巫祝也,女(巫)能事無形(神)以舞降神者也,象人兩袖舞形與工同意]。而巫字用以(上一頂天,下一立地,│直通天地,中統人與人),表示具有統領天地間之神靈,生靈等之義,而能與神通話,或慰撫神的人,轉而掌司祈禱及服務人群的意思。《呂氏春秋篇》亦言巫鹹作筮,卜人尊巫鹹為先卜、明卜。《離騷篇》注:巫鹹唐堯時人,以作筮著稱,能祝延人之福疾,知人之生死存亡,期以歲月論斷如神,堯帝敬之為神巫,並封為良相。生前封於此山,死後葬於山中,並封巫鹹所住的地方為巫鹹國,巫鹹的兒子自然是巫鹹國的國王,後被巴國兼併成為巫郡。「山海經·大荒西經」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豐沮玉門,日月所入。有靈山,巫鹹、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愛在。《山海經》里巫鹹相當於群巫之首,是鴻醫的始創者,這些乾巫的人他們的後代子孫多數以巫為姓,但也有以卜、祝、鹹為姓的。據《姓苑》記載:黃帝時代有神巫稱為巫鹹,有的子孫便以鹹為姓,鹹氏《姓苑》云:鹹氏,巫鹹之後,今東海有之,現在的巫、鹹二姓,均為巫鹹的後裔。
二、 醫藥始祖的後裔,其代表人物有黃帝時代的宰相巫彭,也是巫姓見於史冊最早為顯赫者。《姓氏考略》黃帝時代(公元前2690年),有個叫巫彭的人,他通過觀察動物自已采吃植物治傷,他發明了中草藥,替人治病,因他醫術精明,黃帝軒轅氏敬之為神,封為醫相,五千年來一直為我國醫藥學始祖。還有名醫巫訪:精醫術,著有小兒顱離經,可占天壽與判別疾病生死,巫姓子孫世代相傳相授,為吾國最古之幼科醫學。
三、 帝王賜姓制,古者天子建德,因生賜姓,胙土命氏,諸侯以字為溢,因而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或以邑以居以事,貴賤悠別,姓與氏遂分,氏是姓的分支,三代之後,姓氏始合為一焉。據《羅泌路史》記載:巫人為高辛氏才子,顯於唐虞,於公元前2435年封於巫,乃帝嚳之裔,稱八元、閼伯、實沈、叔戲、晏龍、巫人、績牙、厭越、為虞布五教,與八愷稱十六相( 又作十六族)。另外在《神話古典小說》也有記載:帝嚳納四妃:元妃有邵氏,女曰姜原,生棄(即:后稷), 後生一子:台璽。次妃有娥氏,曰簡狄,生契,三妃陳鋒氏,女曰慶都:生堯,四妃訾管氏,女曰常儀,生挈。納二側室,一個生二子:閼伯、實沈,一個生三子:叔戲、晏龍、巫人;後又納羲和為妃,生十子: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續牙、厭越。從《神話古典小說》和巫氏族譜的記載:可以認為巫人和巫乾是同一個人,名人,字乾,為帝嚳的支子,黃帝軒轅氏之裔。
四、 由巫馬複姓演變而成,周代的官僚體制中,有一種專門掌管養馬並為馬治病的官員,稱為巫馬,也就是馬醫官。巫馬的後代子孫,有的就用祖上的官職名稱命姓,稱巫馬氏。以後又逐漸形成了單姓巫。巫馬氏望族居魯郡。西漢時置魯國,三國魏及晉代改為魯郡。相當於現在的山東。巫馬施:春秋時期晉國名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在魯國為丞相,有治績。
據上古神話演義《大禹治水篇》雲:舜帝時代有江淮流域部落領袖巫支祁,他上徹天文,下通地理,力逾九象,術妙萬端。尤其是水文水利知識他非常豐富,對於淮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所有河流,每個湖泊的水文地質情況他都了如指掌,並有水神水怪之稱。大禹治水就是採用了巫支祁的建議方案,原先治水都是用水來土擋的方法,因此一直治不了水患。後來大禹請教巫支祁,巫支祁叫大禹用“疏鑿”的方法,並告訴禹各條河流的地質情況其要害地方,開鑿的路線圖,大禹按照巫支祁的方案做才治好了多年的水患。巫支祁有三個兒子:長鴟脾、次桓胡、三奔雲,都非常了得,武藝高強、神通廣大,又非常霸道。所有千里之內,各個部落都聽他的命令、受他的節制,占據了整個淮水流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自桐柏山以南直至雲夢大澤,更通到湘水之源。由於巫支祈父子過於霸道,舜帝派禹進行征討,禹不能敵。後來,禹召萬神(指所有部落)共戰巫支祁,三子敗死,自已被俘。在中國古典神話小說,《大禹治水篇》記載:禹王南巡,會諸侯於塗山,眾諸侯排列,出接車駕,二十四路諸侯中有巫立侯春。越夏而商,大約在3600年前,商王太戊、祖乙分別起用巫鹹、巫賢父子宰相,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殷本紀》記載。太戊帝是在其兄雍己帝去世後繼承帝位的,但他驕橫不羈,遂使政道漸失。有一天宮廷內突然有一棵桑樹與一棵谷樹纏合交生,一夜之間竟長得有兩個手掌合圍那么粗。眾人深感奇怪,桑谷都是野生之木,竟合生在宮內?太戊帝知道後也覺得不是好兆,會是國衰之象嗎?他頗為懼怕,就先去詢問宰相伊陟伊陟正色回答道:妖異現象的產生和國君不修王政有關,現在國君應當馬上修養自己的德行。隨後伊陟又將此事告訴大臣巫鹹,共商如何匡正太戊帝的失政行為。巫鹹為此專門寫了《鹹義》《太戊》等數篇文章,暢言治國之道,苦苦告誡規勸太戊帝。在兩位大臣的諫佐下,太戊帝終於去惡從善,修身養性,使商朝中興,諸侯歸順。後經巫鹹、紫扈輔佐治政三年,遠方四夷之國,皆遣使納款,重譯而至者,大小凡七十六國,眾諸侯朝賀!
進號中宗。巫鹹主政期間,修明政事,清正廉明,望重朝野,大修湯王之典,益行仁政,天下大治,社稷中興。巫鹹一生勤政活了90 歲,巫鹹病卒,祖乙帝贈封巫鹹為征夷侯。並封巫鹹之子巫賢為相,巫賢輔佐祖乙帝時,倡言行辭,治國有方,為全民樂道,諸侯賓服,天下大和,商道自此復興,萬民敬仰、史傳流芳!春秋戰國時,楚國三閭大夫屈原被放逐後,更加傷國憂民,曾在《離騷》中疾呼,巫鹹夕降兮,懷椒糈而要之!巫氏《風俗通》云:商臣有巫鹹、巫賢其後並以巫為氏。巫鹹氏((氏族略))云:巫鹹商卿,其後以官為氏。鄭康成謂巫官,孔穎達雲:鹹、賢父子並為大臣,必不世作巫官言巫氏是也。孔安國《書傳》雲:巫氏也。馬融謂殷之巫,《天官書》傳天數者,有殷商巫鹹。《書君爽》商祖乙時則有若巫賢者,巫氏《風俗通》氏於事者,巫卜、陶匠是也。
關於巫鹹還有其它的傳說,有說他是位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音樂家、藝術家、算學家、醫藥學家、天文學家、有說他是鼓的發明者及地理羅盤發明者《見上下五千年》。《晉書》唐虞之羲和,夏朝之昆吾,商之巫鹹,皆掌著天文,所傳之三家星圖,巫氏與矣。鄒淮《曆書》巫鹹星圖,所列星座十又九焉,此為測天文之首也。巫鹹是天文學的創始人之一。
據((姓苑))之說:殷帝太戊使巫鹹禱于山河,鹹巫居於此,是為鹹民,去南海萬千里。考((史記))正義:巫鹹及子巫賢,冢在江蘇省常熟縣西北,海虞山上,二公本吳人也。並在常熟縣建有鹹、賢二公((雙相祠))又稱巫公祠,十八祠列為第一祠。
由上各種情況可知,巫姓之由來與其所司之職巫史、卜筮之官有關,巫姓是由職業和官職演變而來的,是古代之名門貴族也,與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同流同遠。巫字上一划頂天、下一划立地,人與天地相通,所謂:“頂天立地平陽巫”,是我國古老之姓氏。在上古時代,巫族曾經有過輝煌燦爛的年代,其影響極大、流傳甚廣、歷史之長。巫們的地位是很高的,巫和政是分不開的,巫所從事的社會職業亦是尊貴的,巫族從三皇五帝開始到商朝其地位一直是很高,在商朝有巫鹹、巫賢父子宰相主持國家政務,大權在握,並且還有些大夫一級的官員。這些巫氏先輩們,博通各藝,輔相國家,個個都是為民利國之臣,此乃巫族鼎盛時期也。

世代偉人

周朝時有靖邊將軍巫顯高,按左士傳,周平王九年春秋時有魯人巫子期,乃孔子七十二賢中鼎鼎大名弟子,流傳於青史之事跡,為嘗宰單父,以星出以星入, 日夜不處以身親之,而單父治,後轉封東阿侯。《楚辭篇》所載,戰國時期有位巫陽,帝告巫陽曰:《有人在下吾欲輔之汝筮予雲》。周簡王時有巫臣將軍,被命為御前諫忠侯, 澍按:楚屈盪之子屈申,亦曰申公巫臣(今河南省信陽縣)與楚相子反不合,盜夏姬以奔晉國晉景公賜刑為大夫,楚子反怨巫臣,滅其族,巫臣怒,乃請出使吳國,獻聯吳制楚良策,教吳王以戰車騎射之兵法,吳自此北通於晉,得以雄霸諸侯。巫臣氏《姓纂》云:晉大夫樂巫臣之後。《氏族略》云:楚有巫臣氏。公巫氏,當為魯公子巫季之後。((左傳))有公巫召伯(姓氏錄源卷二),還有大醫掌院巫妨等。
漢文帝時有宰相巫秉義,漢高祖八年漢室賜扶氏欽師巫嘉,漢武帝時有附馬都尉巫炎, 按夏樹芳奇姓通,漢時有冀州剌使巫捷善理政事,按王應麟姓氏急就篇:漢時有大儒巫都, 著有養性經行世,對生活習序規劃、裨益良多,凡此皆見諸史策之可考者。
迄東晉末年,匈奴劉淵得勢,在山西平陽稱帝,五胡亂華,不少巫姓因怕株連,改姓 許、柯遷徙各省。唯我巫暹公在這危難之時,不畏強暴,不怕株連殘殺,從山西夏縣避亂 山東兗州,而後轉徙福建劍津(今南平市東建溪),距今1580餘年,是我族入閩始祖。再經 暹公之子孫:昌輝、進益、文官人、昊官人、元九、亨九、應運、寶郎、得祿、宗源、 宗漢、厚郎、悠郎、遠郎、顯郎、雲生、風郎、昭郎等祖公的多代蕃衍,歷時300餘年。 到隋朝大業年間(公元608年),暹公之裔昭郎率子巫羅俊再遷黃連垌(今福建寧化)開發。
暹公之裔另一支宗彥徽公,則遷江蘇句容縣,為句容巫姓始祖,官至太子舍人,裔孫巫及
宋時為端明殿大學士簽書樞密院使。句容巫姓,歷代名人輩出,人數多少無法估量。

豐功偉績

隋末、唐初時期,福建、廣東一帶偏處蠻荒,數千里黔地,不沐皇恩。在閩江上游,閩西武夷山東麓,有一片風景秀麗、富饒的土地叫黃連峒,其區域包括現在的寧化、清流、明溪建寧縣等地。當時隋煬帝荒淫無道,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各據一方,對於這樣的邊遠地區,朝廷鞭長莫及,只好聽其自然。另一方面,由於大江南北,戰亂擾攘,民無寧日。自西晉永嘉(公元4世紀初)開始,為逃避戰禍和災荒,大批中原先民(後稱客家人) 陸續離開河洛祖地,逐漸向南遷移,黃連峒這塊處女地,就被人們看成世外桃源,人們紛紛到此定居,因而被逐漸開發起來。
巫羅俊,隋末唐初人,從小就有天賦的聰明才智、和超群的武藝,並有見義勇為和打抱不平的精神,10幾歲時為救一商人,勇斗兇猛的大蟲,用雙劍將它剌死,為民除害,成了遠近聞名的打虎英雄。
巫羅俊34歲那年,江都告急,朝廷派“靠山王”楊林的一位部將楊一郎星夜馳往閩贛,招募兵勇,增援江都。出於保衛國家的善良願望,父子倆被應徵去前線服役,他英勇善戰,獻奇計分化瓦解敵軍、作戰時衝鋒在前、撤退在後,武術精湛勇冠三軍的名聲傳遍中原。
巫羅俊字定生,出生在福建劍津,隋朝大業年間隨父昭郎從福建劍津遷黃連峒開發。當時從各地遷來黃連峒避難的人不計其數,既有逃避戰亂和災荒的百姓,也有敗軍將士,流寇逃犯等,土寇蜂起,各霸一方。巫羅俊少年殊勇,天賦領導才能,智勇雙全,治事果決、他運籌帷幄,肩負起,責成史無前例頑石點頭之艱巨任務,帶領百姓在黃連峒墾荒種植,築壘禦敵,寇不敢犯,以安撫有加,御下恩威兼施,剿平寇亂、平治草原各部落,劃野分邑,建設家園,使人民安居樂業,樂享天倫,巫羅俊成了當地的救世主,廣大民眾非常崇拜!敬之如神,稱巫羅俊為萬家生佛、巫千歲、巫王爺,當地百姓不知有皇帝,只曉有巫王爺,赫赫有名!深受民眾擁護和愛戴,
隋朝大業年間,隋煬帝昏庸無道,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各地草澤英雄,紛紛起兵造反,全國各地兵戈四起、天下紛亂群雄爭霸,除擁有重兵的“草頭王”數十個之外,尚有無數小股造反之眾,點燃起熊熊戰火,大有將隋王朝燒毀之勢。在隋煬帝到揚州看瓊花,而迷戀江都美女和秀色之際,李淵在北邊趁機占領了京都,公開打出反隋的旗號,揭開了唐祚開基的序幕,自後各地“草頭王”也紛紛稱王稱帝。此時,起兵于海陵的李子通,已擁有重兵數十萬。他趁隋煬帝倉惶回師救東京之際,揮兵渡過淮河,占領了揚州,號稱吳帝,並派兵經略江南各地,東南半壁屬他的統治範圍。但像黃連峒這樣的邊遠地區,實際上也是力所難及,巫羅俊就成了黃連峒的實際統治者。
李子通稱帝後,就廣為召募人才,擺出一副求賢若渴的模樣,在江南一帶收羅文才武士。他想:若要鞏固政權,保住自已的統治地位。就要收羅人才,壯大軍事實力,以期北上攻取中原各地,一統天下,做個真正的皇帝。因為民間早已有傳唱謠兒道:“桃李子,有天下。”又唱有:“楊氏將滅,李氏將興。”當時有許多人相信民間謠兒所唱,以為李子通真是新朝明主,紛紛投靠他去。也就有人向李子通舉賢,說閩地的巫羅俊勇冠三軍,是不可多得的將才。於是李子通派出特使前往福建黃連峒想籠絡巫羅俊。但是,巫羅俊並不是一個盲從的人,而是用高瞻遠矚、深謀遠略的眼光去看問題和處理事情,他打算先到揚州觀察一下這吳帝李子通的政績和為人,看他是不是能成氣候,而後再作決定。萬一他成不了氣候,自已今天盲目地接受他的封號,到時後悔就來不及了。眼下天下大亂,單姓李的起兵造反想奪天下的就有:李淵李密、李子通、李義滿、李軌等五部兵馬,在鬧哄哄地搶奪天下,鬼知道是哪一個姓李的會成氣候,會是聖天子?還是小心謹慎為好,不過,他又想起那傳唱的謠兒,萬一這李子通真得是個聖天子,豈不錯過了一個為國效勞的機遇,怎么辦?他機靈一動,藉故延綬,厚待來使,讓他好言回稟。從黃連峒到揚州有數千里之遠,應該以什麼名義前去試探李子通的情況呢?黃連峒的油杉歷來被人稱道,是上好的木料。若伐木經商,開闢黃連峒與揚州的通商渠道,不僅可以獲取較高的利潤,還能借經商的名義觀察一下那個小朝廷的動靜。於是,巫羅俊馬上發動黃連峒人民上山砍伐木材,然後將木材紮成排,從淮土柞下村的一條溪流中放排進入江西省石城縣的橫江---琴江---貢江再順著贛江漂入長江,直達揚州城。經過幾天的觀察與深入了解,他發現李子通這人氣量不足,容不下意見有分岐之人,有些好心為他謀取霸業而忠言勸諫的謀士或被殺或被驅逐,最致命的是李子通胸無大志,占領了揚州以及江南一帶後, 就稱王稱帝,廣為收羅美女,縱情淫樂,過起皇帝癮來。這樣眼光短淺的“草頭王”豈能成大氣候?民謠唱的“桃李子、有天下”,應驗的肯定不是李子通
北邊的李唐大軍中,猛將如雲,兵精糧足,有一個名叫做李世民秦王,真是曠世奇才,雄才武略不說,單那愛才慕才之心就足以讓手下人奮勇爭先,為之驅使效命。所以那天下聞名的“十八路英雄”中就有半數以上豪傑被李世民籠絡去了;連那突厥公主都會為他所用,這樣的人物才堪稱濟世英雄呀!這家李氏才可能成大氣侯。要是有朝一日能得見他,向他表明自已報效國家的心志,或能有所作為也未可知。
巫羅俊的未婚妻紀風華也認為:“目前世道亂離,王侯各擁兵自重,中原戰火連綿,爭戰不休,只有明主出現,才能收拾殘局。現時局未定,暫時不要去趟這渾水,咱們應等聖天子出現,待局勢明朗後再決定今後的出路不遲。”古語道:“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一定要審時度勢,方可抓住機遇,實現自已的遠大抱負。紀風華為了幫助心愛的巫羅俊成就事業,打聽時局發展的情況和尋找晉見唐王的機會。她暫時放棄戀愛之情,主動承擔起聯絡員的艱巨重任。在叔叔紀漢傑的幫助下,為後來巫羅俊上疏晉見唐王打開了方便之門,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在揚州期間,巫羅俊明察暗訪,聽到和看到了李子通的許多為人的缺陷,再加對時局的了解進行了透徹地分折,經過一番思考後,認為李子通胸無宏志,難成氣候,於是作出不依附他的決定。寧化的優質油杉深得揚州人的喜愛,賣價高盈利大,還購買了一些山裡的日用品帶回來,在黃連峒開一家百貨商場,方便山里人。回鄉後,繼續伐木經商、開拓疆土、築堡衛鄉,成為黃連峒主。唐高祖武德四年,子通滅亡,唐帝國興起,統一了中國,但天下初定,象這樣的地區,版籍尚無記載。到了貞觀三年(即:公元629年),唐太宗出巡南方的時候,巫羅俊才到皇帝行營上疏,奏稱黃連地廣人多,可以授田定稅,併入版圖。朝廷嘉納,令翦荒自效,太宗以剿平寇亂,開化南蠻,念公有致金甌完整之功,使南陲無邊烽之患,勳業彪著,先後頒詔敕封巫羅俊為黃連峒鎮將,鎮國威武侯,賜與尚方寶劍,便宜行事,襲蔭三代,世守厥土。
是時巫羅俊所辟荒界:東至銅頭嶺(今清流縣地),西至站溪,南至杉木堆,北至烏泥坑 (今明溪縣地)。到巫明甫襲守黃連鎮將時,歸附百姓更多,整個村、鎮,整個部落,舉族投奔,爭相歸附,土地日辟、戶口日增,闢地已擴大到整個閩西至廣東一帶,尤其是中原人遷入者甚多(後稱客家人),許多文人墨客、能工巧匠,為了生存和求一方平安他們不遠萬里,經過千山萬水,過黃河、渡長江、漂過鄱陽湖、順贛江而上,沿著巫羅俊經商伐木的道路,從江西省的石城,翻越武夷山脈,紛紛來到福建黃連峒的玉屏村(即:現在的石壁)定居。客家民系在此孕育,客家文化在此發源,爾後播衍四面八方。據考證,如今散居在世界五大洲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家後裔有近1億人,190多姓,其中台灣省,香港就有 800多萬人,這些客家人的先祖,當年都是閩西的開疆先驅,巫羅俊所領導的黃連峒人。到了唐高宗乾封二年 (公元 667 年),才正式建為黃連鎮,開元十三年(公元 725 年) 升鎮為縣,天寶元年 (公元742 年) 更名寧化縣。
宋朝元符元年,劃出麻倉六團里,建置清流縣,明朝成化七年又劃出下覺、柳揚二里設歸化縣,就是現在的明溪縣
巫羅俊,字定生,號青州,生於隋開皇二年壬寅 (即:公元 582 年) 四月初八日丑時,歿於唐麟德元年甲子(即:公元 664 年) 八月十一日已時,享壽八十有三,原葬鎮西天興觀後竹筱窠。後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縣令王雲議改縣治於公葬之地。嗣孫巫志榮官別駕,叩訴閩王,奉旨任擇吉地相易乃卜,清流縣永得里之嵩溪鎮黃沙渡牛牯雍水形,改葬公及二妣於此,癸山丁向兼醜未。1984年4月10日清流縣人民政府把巫羅俊的墳墓列為首批文物保護單位,並指定保護人和保護範圍,其保護範圍墳墓及墓前15米,左右20米。巫羅俊因開化南蠻,剿平寇亂,開拓福建、廣東數千里不沐皇恩之偏外蠻荒,建設家園,使人民樂享天倫,為這塊土地開發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深受民眾愛戴。因此,有史以來寧化、清流、建寧等縣誌均有記載。其後人為永遠悼念這位先祖,曾在鎮西天興觀後竹筱窠縣署(現縣政府所在地內)左側建有“巫青州公祠”,俗稱(土地廟)稱巫羅俊公為土地神,廟中祀有巫羅俊公及柴、紀二夫人遺像,供各界朝拜。其對聯曰:黃連永鎮千秋固,翠水長流一脈香(載寧化文史)。詔頒忠孝堂豎於巫侯府第,以功業蓋世,自此文官下橋武官下馬致敬!庶民之敬仰更不待言,終年香火不熄,各方朝拜者更是絡繹不絕。
宋朝丞相信國公吉州文天祥撰文曰:“世以譜傳,而不以像傳,能並以傳者,必其人勳業著於當時,功德嗚於後世,乃能留其譜與像,巫氏譜像,燦然可歷千百世而不替,子孫瞻前人之遺像,而不興仰止之心者,未之有也”。(載蘇州巫氏族譜卷首廿九頁)。後唐同光二年 (即:公元924年),縣令王雲議改縣治於公葬之地。祠遷寧化縣城關,依山傍水的小溪邊,鐘靈毓秀之巫家山,建造了“平陽古族巫氏總祠”,供巫氏後裔瞻仰祭祀!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當作 “四舊”被毀壞。巫家子孫繼承和發揚了客家人勇於開拓,艱苦創業、奮鬥進取、愛國愛鄉、勤儉質樸、誠摯團結、敬祖睦宗的精神,在世界各地進行艱苦而偉大的創業。他們常感念祖先的功績,因此於1992年8月1日集資動工修建“巫羅俊公懷念堂”。經過4年的奮鬥,於1996年9月18日竣工。這座仿古宮殿飛檐斗拱、龍鳳彩畫,氣勢雄偉,肅穆古樸,蔚為壯觀。正殿安放著巫羅俊和柴、紀二夫人的塑像,可以讓後代人時常瞻仰他們的風采。巫羅俊在寧化開基立業,繁衍後代,後來他的部分子孫陸續向外地遷徙發展。

發展情況

他的第13世裔孫巫乾移居上杭縣後又移永定縣大溪,宋高宗時,巫大一郎攜七子又遷居廣東省韶關的曲江楊梅,為巫氏進入廣東的始祖。後部分裔孫又遷移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興寧、大埔、五華、龍川、和廣西、江西、湖南等地。明清時代,巫羅俊的後裔又渡海峽參與台灣寶島的開發,巫羅俊的神像就被子孫們請到台灣當了保護神。如今,在台灣鳳山市鎮北里,也保留著一座“北辰宮”,俗稱“巫王爺廟”,廟裡有一對聯寫道:“ 北山臨福地巍巍廟貌昭千古,辰宿列中央赫赫神威護萬民。”
如今,巫羅俊的後裔已衍播到世界各地有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島、貴州、四川、陝西、甘肅、湖北、河南、河北、山西、瀋陽、北京、天津、山東.上海、江蘇、浙江、安徽、香港、澳門、台灣各省,海外有: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牙賣加、日本、加拿大、英國、美國、巴西、澳洲等國都有巫姓子孫在開基創業,逐漸形成了南方巫氏大家族,將永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巫氏子孫去開拓新的世界、新的生活。

歷代名人

巫氏,源自上古、望出平陽。巫氏先祖世居山西省平陽府夏縣(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西晉末年南遷福建,為客家一族。巫氏是中國歷史上5600多個姓氏中較為奇特的一個姓氏;古人解釋“巫”字:上一橫為天,下一橫為地,中間一豎為人間(人類社會);左文臣、右武將,輔佐聖王,平治天下;人與人相對拜揖,共慶國泰民安、社會和諧、天下太平。巫人就是交通天地、保家衛國、德澤生民之人;所謂“承天立地平陽巫”也。巫氏的歷史,幾乎可以說與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同源同流。
巫氏的起源有四說,一是巫常,見《書·序疏》及《風俗通》;二是巫彭,為黃帝之國師,作醫濟世,被尊為中國醫學的發明者。見《呂氏春秋》及《山海經》;另外,《說文》云:“巫彭初作醫。”《世本》云:“巫彭作醫。”;三是巫陽和巫鹹,見《楚辭》;四是巫鹹和巫賢,見《尚書·君》。
《尚書》通稱《書經》,是學者所公認的我國最古的文獻,因此,就史料的可靠來說,自然是以巫鹹和巫賢為是。《尚書·君?amp;#93;》:“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格於上帝;巫鹹乂王家。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君?amp;#93;》是周代文籍,作於周康王(公元前1087至公元前1053年)之時。它追敘商代國君太戊(公元前1637至公元前1563年)時的一些賢臣時,巫鹹以“乂王家”的功績被提及。“乂”是安定之意,說巫鹹安定王室,這當然是大功臣了。巫賢相傳是巫鹹之子,為商王祖乙的大臣。巫常、巫彭、巫陽雖見於《山海經》等周代古籍,但由於沒有更多的史跡可述,加之上述各書都晚於《尚書》幾百年,其史料價值自然稍次。巫鹹的“巫”是職務(或職業)的稱呼。“鹹”是巫的名。巫氏顯然是以職業為氏的。巫鹹是商代重臣,非國君的宗親不可能居此要津。商朝國君姓子,巫氏可能是系出子姓。
巫鹹,又作巫戊,據說可能即甲骨文中的鹹戊,商王太戊的大臣,治王家有成,作《鹹乂》;相傳他發明鼓,是用筮占卜的創始者,又是一個著名的占星家,後世有假託他所測定的恆星圖。現今四川省之巫山縣、巫溪縣及巫峽等地,皆為巫鹹之封地;到戰國時仍為楚國之巫郡。鹹賢兩公繼相,與伊尹、伊陟並隆,後遷江蘇省常熟縣開發。巫鹹後代子孫都以巫為姓,稱巫氏。北宋徽宗時記鹹賢兩公之史跡,加封為扶業王,載之祀典。迨至清朝又敕封雙相巫公祠於常熟,春秋祭享,琴川(即常熟治)十八專祠推為第一祠。公元2000年(庚辰)6月4日,在江蘇常熟虞山北坡發現古代摩崖石刻“巫相崗”三個大字,字徑高達1.9米,寬1.5米,鐘鼎文體,用雙勾法鐫刻,蒼勁古樸。經考證,石刻為宋代古蹟。
殷商的活動地區在黃河中下游。由湯居亳到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市小屯村),都在黃河北岸。巫氏始祖巫鹹和巫賢既是殷商重臣,其生活地方在國都或其附近。其後殷亡周興,巫氏西遷,在今山西臨汾一帶成為望族。平陽置郡在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巫氏望平陽,指此,即今山西臨汾市,故巫氏以“平陽”為堂號。另說,有黃帝之玄孫、帝嚳之子巫乾,于山西省夏縣平陽郡(今臨汾市,秦以前縣比郡大),封巫,為巫氏之始祖。
由商而殷(商自盤庚起稱殷),由殷而周(周自平王東遷起稱東周。東周又分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隨著社會的進步,“巫”的地位相反一天天下降。到春秋時,“巫”僅是一種職業了。“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論語》)。至漢,巫的地位進一步下降:“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倡優蓄之。”(《史記·太公自序》),卜和祝都是巫的執事。巫和皇帝的弄臣倡優相去無幾了。
古代,巫除了替人禳解之外,也替人治病;《山海經·海內西經》:“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之屍,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至春秋時有巫妨,為太醫掌院。東漢時有名醫巫都,著有《養生經》。巫捷,曾任冀州刺史。又有巫炎,西漢易學家,擅陰陽術數。《漢書》載:“光武時有巫炎,字子都,淄川人,有陰道之術。”按《神仙傳》載:炎,北海人,官駙馬都尉。武帝出,見子都於渭橋,其頭上鬱郁紫氣高丈余。帝召問之,曰:“臣一百三十八歲,亦無所得。”詔東方朔使相此君,朔曰:“此君有陰道之術。”屏左右問之,曰:“臣年六十五時,苦腰痛腳冷,口乾舌苦,滲涕出,百節四肢疼痛,又痹不能久立。得此道以來七十三年,今有子二十六人。”魏、晉、南北朝,巫氏無聞。
秦滅六國,六國之民南徙,由河而汴而淮;以達於江南,這是第一次。西晉末,中原大亂,是又一次大量的南徙。巫氏望平陽,則南徙當始於西晉永嘉(公元307至公元313年末,路線仍為黃河而汴河而淮河,以達於江南;今安徽含山有巫家寨,巫氏聚族而居,當是南徙當中停留下來的。
公元308年漢劉淵攻占平陽,是年十月,劉淵稱漢帝,改元永鳳。309年,漢劉淵遷都平陽,改元河瑞。這時,先祖巫暹公等隨中原士族避亂山東兗州,轉徙入閩之劍津(今福建南平市),是我族南遷之宗,為入閩之始祖。歷經約300年(具體有多少世待查考),傳至巫昭郎公,又於隋煬帝大業年間(公元605—617年)率子巫羅俊奉祖骸從劍津遷徙黃連峒(今寧化縣)開發定居。巫氏歷史有文字系統的譜牒記載,即是從福建寧化巫羅俊公開始。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土寇蜂起。巫羅俊少年殊勇,文韜武略,天賦領導才能,帶領百姓開山伐木,墾荒種植,築堡衛眾,寇不敢犯,民眾安居,遠近百姓爭附之,成為黃連峒的統治者。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太宗李世民出巡南方,巫羅俊親自到皇帝行營上疏,奏稱黃連地廣人多,可以授田定稅。唐太宗嘉許,授予巫羅俊一官職,令其回黃連繼續開發。後來,朝廷以剿平寇亂,開化南蠻,念巫公有致金甌完整之功,使南陲無邊烽之患,功業彪著,先後頒詔敕封巫羅俊為黃連鎮將、鎮國威武侯,賜尚方寶劍,襲蔭三代;詔頒“忠孝堂”豎於巫侯府第,因此,巫氏堂號又稱“忠孝堂”。
巫公所辟疆界,東至桐頭嶺,西至站嶺,北至烏泥坑,南至杉木堆,大至是現在福建省寧化、清流全境和明溪、建寧兩縣的部分,總面積達四千多平方公里。乾封二年(667年),唐王朝正式批准黃連峒設鎮。開元十三年(725年),黃連鎮升格為黃連縣,隸屬汀州;天寶元年(742年)取“寧靖歸化”之意,將黃連縣更名為寧化縣巫羅俊作為閩西北的開疆先驅,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在當代被全球客家人譽為“開縣始祖,客家先驅”。公元1995年乙亥歲在福建寧化石壁建成了客家公祠——世界客家人的總家廟;寧化石壁客家祖地被海內外客家人公認為客家人的“麥加”,客家人的“朝聖中心”。
巫羅俊,字定生,號青州;生於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壬寅四月初八日丑時,薨於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甲子八月十一日已時,享年八十三歲。公之事跡載於《汀州府志》、《寧化縣誌》等。
羅俊公歿後與柴、紀倆夫人合葬於寧化鎮西天興觀竹筱窩(今寧化縣政府駐地),並在此興建“青州公祠”;祠內塑巫羅俊與柴、紀倆夫人神像,供各方朝拜;祠的大門上方掛著“平陽古族”匾額,兩旁的對聯為“黃連永鎮千秋固,翠水長流一脈香”。每年春秋,由縣令親臨主祭,平時過路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必進拜謁,敬之如神。宋朝丞相信國公文天祥為塑像撰文:“世以譜傳,而不以像傳,能並以傳者,必其人勳業著於當時,功德鳴於後世,乃能留其譜與像,巫氏譜像,燦然可歷千百世而不替,子孫瞻前人之遺像,而不興仰止之心者,未知有也。”(載蘇州《巫氏族譜》卷首廿九頁)。
後唐莊宗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寧化縣令王雲擬改縣治於竹筱窩,需要移墓遷祠。十三世嗣孫巫志榮叩訴閩王,陳述巫羅俊開疆拓土之功績,奉旨任擇吉地,墓遷葬清流永德里(嵩溪)黃沙渡牛牯壅(二世明甫、三世萬宗、四世仁、義、禮、智、信和各夫人同時遷葬嵩溪),為癸山丁向兼醜未分針,水浸牛皮形。墓旁附近,為紀念巫羅俊修建“福潭院”專祠,春秋享祭。羅俊公墓現列為福建省和清流縣人民政府文物保護單位。
祖祠遷寧化縣城關小溪邊巫家山麓,改建為“平陽古族巫氏總祠”。迄至現代,總祠已遭破壞嚴重,於公元1992年8月——1996年9月,在台灣巫氏宗親總會負責人巫永福(已故)、巫銀棋、巫文貞等人的倡議下以及巫羅俊公懷念堂籌委會的巫英權(已故)、巫新顯、巫瑞才等宗親的具體領導下,又合族籌資156萬元在總祠原址改建成“巫羅俊公懷念堂”, 為巽山乾向兼巳亥分針;占地總面積1637㎡,基建面積1025㎡,內有20個房間,正廳可同時容納200多人祭祀。供巫氏後裔及廣大人民民眾瞻仰祭祀。
暹公的另一支宗巫彥徽公(字仲懿),則遷江蘇句容縣青山,為句容之始祖,仕隋官至太子舍人。其後裔十六世孫巫伋公(宋端明殿大學士知樞密院參知政事),於南宋紹興三十年庚辰九月(公元1160年)編撰了句容巫氏族譜,稱始修蘇譜,為巫氏在句容之歷史發展提供了文字的記載。句容巫姓人口雖不多,但歷代都有名人。
寧化開基始祖巫羅俊公配柴、紀倆夫人,各生一子:明甫、明達(無傳)。明甫字玉和,生一子:萬宗。萬宗,字真祥,號元本,妣肖氏生五子:仁、義、禮、智、信,為寧化巫氏五大房派,裔孫瓜瓞綿綿,遍及海內外。
巫仁公襲授黃連鎮將,配葛瑞娘,生一子:嘉善。巫義公生二子:允郎、元郎。巫禮公生二子:容郎、寶郎。巫智公生一子:巫遠,養子巫進。巫信公生三子:安郎、泰郎、定郎。義、禮、智、信四公後裔雖有遷各省,但大部分仍居原籍,目前分布於寧化縣14個鄉鎮50多個村莊,總人口有5萬多人。有資料顯示,以前寧化縣巫姓人口10多萬,故當時寧化有“巫半縣”之稱。
巫仁公之子嘉善,經數代傳至千一郎;千一郎公配李氏,生一子:大一郎。大一郎公配黃氏、吳氏、王氏,原居福建上杭九泰茶地廈科,於南宋紹熙年間(約公元1190年)偕七子:仕聰、仕成、仕政、仕宗、仕恭、仕敬、仕猷遷廣東韶州(今曲江縣)楊梅,為巫氏進入廣東之始祖。後來仕聰徙英德蒲嶺高車壩開發;仕成轉徙英德堯山蒲東石霞(即現在的石牯塘鎮石下村);仕政轉徙惠州金雞塔下;仕宗轉徙長蒲東、小竹徑都;仕恭、仕猷仍居永定溪南;仕敬配李氏、繼何氏,生三子:福、禧、祿。福公移嘉應湯坑(今豐順轄地);禧公移廣東興寧羅崗蕉一洋塘七星伴月形開基,為禧派之始祖;祿公移英德下隅鄉橫石塘,至今仍居原地。禧公之堂弟巫祈(仕猷之子)居福建永定羅灘,為羅灘之始祖,其後裔分居在福建、江西、廣東、四川、台灣各省,為巫姓人口比較多的一支宗。
歷唐、五代及兩宋,除安徽、江蘇、浙江於遷移途中留下居住者外,閩南、粵北、贛東南數十縣之間,均有羅俊公後裔。故巫氏以這一支為族大人多。元、明兩代,巫氏以寧化和興寧為中心,人丁有進一步發展。清初,朝廷實行“湖廣填四川”政策,又由廣東長距離北上四川,同時江西贛江兩岸和湖南湘江沿岸都有巫氏居住。遷四川的,一百五十年之後,又移向貴州、雲南。把以上各點聯絡起來看,巫氏的歷次遷移,構成一個大S形。目前黃河流域巫氏情況如何,尚待查訪證實。
明清時代,巫氏子孫又渡海峽參與台灣寶島的開發,羅俊公神像被請到台灣當了保護神。如今,在台灣鳳山市鎮北里,還保留著一座“北辰宮”,俗稱“巫王爺廟”,廟裡有一對聯寫道:“ 北山臨福地巍巍廟貌昭千古,辰宿列中央赫赫神威護萬民。”如今台灣省有二萬多巫姓人;清道光五年永定翰林巫宜福(知府大人)駕臨台灣作詩:“有唐初祖兆汀先,千載蕃昌子姓綿;支衍南安詔翼遠,崇從寧化本源泉。”有的移居東南亞各國(現泰國約有五千巫姓人),逐漸形成南方巫氏大家族。羅俊公被尊稱為巫氏南方開山始祖、巫氏中興祖。
值得一提的是當代巫姓,據巫羅俊懷念堂管委會的最新統計,分布在全國24個省、218個縣和17個國家和地區。但不論你住在哪裡,不外乎是從下面四個地方遷去的:一是山西平陽郡;二是福建寧化縣;三是福建永定縣;四是廣東興寧縣。所以這四個地方被譽為巫姓居住發源地。當代巫姓人口,據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之數據,巫姓人口約一百萬,在全國姓氏中排名第227位,都是以羅俊公後裔為主,約占90%以上;在羅俊公後裔中,禧派人數最多,又約占60%左右,禧公後裔主要居住在南方各省。
自從中興祖巫羅俊公在閩西北黃連峒開基後,巫氏家族逐步走上丁財兩旺、富貴雙全、福壽並臻的康莊大道,愈加繁榮昌盛;巫氏名人更是燦若群星,層出不窮,數不勝數。
巫清,寧化人,處州通判,於北宋建隆辛酉二年(961年)主持修纂巫氏族譜,稱創修閩譜,為吾族最先修譜者。巫潛,寧化人,志榮公後裔,進士,廣東懷集縣知縣,宋寶慶乙酉(1225年)年啟修閩譜。巫雙瑞,字祥卿,號雲岩,南宋淳佑十年(1250年)庚戌榜、探花及第,並招為附馬,統理諸軍都督府大都督、光祿上卿,尚理宋第三公主趙夫人;迨年兵陷京師、元兵追逼,雙瑞夫婦為國盡忠,《石城縣誌》記載為忠臣。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的巫進、巫伏,“守職建昌,兼管西蜀,功蓋群僚,德譽四海,欽賜受封,世襲一等侯,護國佑民,都督府巫大將軍之職、蔭襲五代之裔,”即在今四川省西昌市,巫姓人口已發展到近七千人。巫凱,明代都督同知句容人。曾任遼東總兵官等職;他秉性剛毅,嫻於智謀,威惠並行,居鎮三十餘年,邊務修備,是當時有名的良將(見《明史·一七四》)。
巫子秀,明代謀士,興寧人,英勇絕人。曾設奇略,擒賊親斬之,獻馘於官,請官剿之殆盡。巫子肖,字孝元,萬曆舉人,明代新喻知縣,龍川下塔人,為官孝友廉介,民號“青天”;邱鄰勸善,著有《勸懲八鑒最善錄》以警世。巫三祝,子肖之子,崇禎進士,戶部主事。
清朝的巫宜福、巫宜禊、巫宜祿,福建永定人,有“一門三進士、兄弟兩翰林”的美譽;巫作江經商致富,廣行善舉,被清朝乾隆皇帝誥贈為三品奉直大夫,頒詔建造“巫氏大夫第”並賜予金匾,即現在的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後裔已發展到一千多人。清朝時有巫興文,廣東梅州興寧羅崗顏畲人,他目睹清朝腐敗,憤起參加太平軍。他驍勇善戰,謀略過人,曾有連破十八統領和單將奪揚州的赫赫戰功,為此被封為巫賜王。
巫朝順,字協興,號彪明,清代易學大師,福建大田縣桃源鎮東坂村人,汀州名醫;於永安清水池一帶組織民團“五常甲”抵禦匪患,光緒皇帝御授五品頂戴奉直大夫。福建汀州巫氏十六世傳人,承前啟後,秘傳巫氏易學、易醫,傳下巫氏易學、易醫典籍數千卷。
近代和民國有巫劍雄(1890—1951),祖籍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後遷台山,再遷廣西,為廣西防城那良人,民國少將師長。其時聞族人倡修《巫氏族譜》及禧派二世祖墳遭外人危害事,憤起參與,不遺餘力,應允出任修譜建祠正總理。一面捐巨款,一面不斷與羅崗的張營長函電交馳,令其悉心保護,我族的修譜建祠兩大事才得於順利完竣。因而深得族人的崇敬。
巫新寰,號宇衡。廣東梅州興寧羅崗柏橋頭人。畢業於兩廣高等師範學校(當時是廣東的第一所大學),是我族修譜建祠的倡議人之一。與欽賢、焯樞、煥廷等人負責《巫氏族譜》的編撰工作。前後花了九年心血(公元1927年7月—1936年5月),克服了重重困難,一部偉大的《巫氏族譜》(計五十卷44厚冊)終告功成,為我族傲立於中華民族之林有了較為系統的歷史依據,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巫永福(1912—2008),祖籍福建永定人。老祖於清朝入台,現為台中市人。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曾任台中市政府秘書,台灣巫氏宗親總會第1-3屆理事長,1992年興建“巫羅俊公懷念堂”的倡議人之一。
巫寶三(1905—1999),江蘇句容人,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學識淵博,著作甚豐;身兼百職,頭銜甚多,是原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世界級的著名經濟學家,也是審判“四人幫”的法官代表之一。
巫致中(1940— ),祖籍四川人。其祖明代時隨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將徐達將軍之軍旅流落河北山海關,為山海關人,後裔現居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大巫莊。巫致中是我國衛星飛彈測控專家,第七屆全國人大主席團成員,曾受鄧小平接見。他設計出中國第一部“遠程計算機網路衛星測量數據通訊規程”,實現了我國航天測控史上零的突破,成功地對我國第一顆東方紅衛星進行目標追蹤測量。1975年又設計出“近地衛星測控系統流程”,使我國第一顆返回式尖兵衛星成功回收。他的名字被國家人事部門編入《中國名人大辭典·當代人物卷》中,授予少將軍銜,是巫姓偉人。
巫蘭英(1955— ),女,河南鄭州人(老家安陽市滑縣上官鎮吳村),全國人大代表,現任鄭州大學體育學院院長。兩次打雙向飛碟獲世界冠軍。200發子彈,擊落198隻飛碟,是世界65億人口中的姣姣者。
巫聲蕙(1916—1996),貴州修文縣扎佐鎮羅俊公下37世禧公下19世孫,是我國著名的的姓氏學家,貴州省郵電管理局幹部,研究員。主要著作有:183萬字的《中華姓氏大典》(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國歷代姓氏學家列傳》、《季柯詩詞稿錄》、《詩律-詞譜-韻略》、《牌經》等。有關巫氏家乘的有《巫氏歷史概述》(1963年)、《永川巫氏族譜》等。
巫禎來(1963— ),字乾貞,筆名悟生,號一頂山人,別署無為齋主、天風堂。泰裕之孫,盛美之子,福建大田縣桃源鎮東坂村人,福建汀州巫氏十九世傳人。巫禎來在深厚的家學淵源薰陶下,尤其得曾祖朝順公嫡傳,承祖父泰裕公親授,研究中華千古謎書、群經之首《周易》數十載,把傳統精粹陰陽五行學說、先秦諸子學說、太極八卦學說、古代兵法學說、中醫平衡學說和現代策劃理論、科技理論融匯貫通,把《周易》套用於預測、企劃、創作、科研、發明等各個領域。參透天機,演繹人生,創建《巫氏網》和易心堂。
當代的還有:巫學德(原四川省公安廳廳長,現任國家公安部諮詢委員會成員),巫開立(全國商會副會長、廣東商會會長),巫江凌(原中國國務院總理、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翻譯),巫波倫(浙江省政法委副書記、綜治辦主任);巫希平(安徽蚌埠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公安局長),巫家世(廣西桂林市副市長),巫福生(福建省寧化縣長),巫敏(四川省新津縣長),巫新華(歷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新疆考古隊隊長),巫克力(博士、中國證監會資金監管部處長),巫照華(四川省普格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巫運康(雲南省威信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巫永康(廣東英德市副市長),巫九根(湖南郴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紀檢組長,《巫氏族譜》編輯專家),巫書田(湖南省安仁縣公安局長),巫瑞才(海內外巫氏宗親聯誼總會會長,主編《先進文化進祠堂》一書),巫元彪(巫氏歷史文化資深專家);巫家寅(《平陽簡報》主編,湖南省醴陵市泗汾鎮人,中學高級教師,海內外巫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巫金鋒(原瀋陽軍區副司令員、少將);巫昌禎(女),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巫劍鋒(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五師師長、湖北省政協主席)。巫挺(原海軍政治部主任、青島市市長,後調中央黨校負責人);巫海清(原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員兼湘潭軍分區司令員)。巫剛(著名演員);巫仕強(英中文化交流協會主席);巫啟賢(著名歌星)。
此外,還有一批熱心巫氏公益事業的名人,如福建的巫瑞才、巫連山、巫柏林、巫壽珍、巫健華、巫能輝;台灣的巫春發、巫德箕;馬來西亞的巫仁勇,泰國的巫庭光;廣東的巫金星、巫桂榮、巫師傳、巫雲瑞、巫唐仁、巫自堅、巫遠杞、巫東財、巫俊平、巫小平、巫漢標、巫定深、巫文初,巫顯常、巫煥忠(創建《巫族人論壇》網站)、巫玉鴻、巫明生;四川的巫玉萍(女)、巫盈平、巫克貴、巫俊林、巫俊華、巫百熙、巫正鴻;安徽的巫賢學;貴州的巫受文、巫朗江;江西的巫發沛、巫道恩(創建《巫道恩部落格空間》和《巫族文化工程建設部落格》);廣西的巫石雲(賓陽馬池村),巫超鵬(賓陽甫上村),巫道君(柳州)、巫國華(昭平)、巫雄蘭(扶綏)、巫東澤(上思)、巫世妙(平南)等等。
若追溯我廣西賓陽縣樂舜公一脈世系的來源,則從羅俊公傳下19世巫禧公開始。禧公,傳下一子回,居住廣東興寧縣羅崗鎮洋塘村。誕五子:景發、景成、景新、景茂、景松。景發傳下道興、順興、益興、志興。道興傳下貴甫。貴甫公於明朝移居五華油田約鯉子塘。貴甫傳下巫元、巫旺、巫善、巫興。興公傳下巫規、巫矩、巫準、巫繩。第25世矩公傳下巫瑱、巫珍、巫琛、巫玿。瑱公傳下巫鎮、巫釗。釗公傳下廷用,移居惠陽縣謳田鄉梁化圩。廷用傳下權質、權茂。權茂傳下巫楷、巫梯、巫森三子,次子梯公傳下樂舜、樂郁。第31世樂舜公於清朝春誕(約公元1648年)由廣東惠州府長樂縣(今叫五華縣)黃道嶺遷廣西思恩府賓陽縣武下團王靈鄉紅村(今為大橋鎮紅村)安居,生二子:長子承交,次子承祿。承交公後裔傳下四代之後,不知去向(有傳說遷居四川省),族譜失落,無法考查。承祿公傳下八子:錦山鵬山岳山、聯山徙賓陽東部,餘下雲山、相山奎山、秀山仍居原地,故有“上四祖,下四祖”之說。乾隆元年丙辰(公元1736年)鵬山公覽睹本鄉東區安城鄉黃茶團堡上嶺建造村莊,取名太平村(現今甫上村)。厥後椒衍瓜蕃,俾熾俾昌,子孫繁衍,垂貽後人萬載流馨。又有從甫上散居啟明中團村,黎塘林村及陳樹村,大橋下州村,貴港市覃塘區東龍鎮中秋上中屯。從紅村又有散居古辣沙埠、冷水村馬山縣周鹿鎮三星高奧屯,來賓市興賓區蒙村鄉龍南木棉村;又從馬山縣遷徙欽州市北營巫屋村;還有遷靈山縣,再從靈山遷田陽縣田州鎮的。
若追溯我重慶市璧山縣巫汝霖公一脈世系的來源,則從羅俊公傳下19世巫禧公開始。禧公,傳下一子回,居住廣東興寧縣羅崗鎮洋塘村。誕五子:景發、景成、景新、景茂、景松。景發公傳下道興、順興、益興、志興。志興公傳下良政、崇政、惟政。良政公傳下效成、效真。效真公傳下瓊、珪。瓊公傳下玉鳳、玉珖、玉茂、玉琉、玉良。玉良公傳下巫僯,僯公傳下九經、九邦,九邦下嘉泰、嘉興、嘉禎、嘉祥,嘉祥傳下懋卿、裕卿,裕卿傳下汝霖、汝梅、汝升、汝玫(無嗣) 。羅俊公第31世孫汝霖公傳下六子:文山、玉山、秀山、華山、崑山、侖山,公於清朝康熙59年(公元1720年)攜六子一孫由廣東嘉應州興寧縣(今叫廣東梅州興寧市)羅浮遷四川重慶府璧山縣後巢鄉福里二甲(現重慶市璧山縣大興鎮二村巫家壩)安居,該公是重慶是璧山縣巫氏的開基始祖。長子文山生三子:錦章、顯章、成章;次子玉山生五子:憲章、福章、敬章、德章、鳴章;三子秀山生二子:孔章、賢章;四子華山生三子:居堯、齡章、雲章;五子崑山無嗣;六子侖山生二子:龍章、鳳章。汝霖公第3代有57人,公的後代大部分散居住在璧山縣境內,如大興鎮巫家壩、丹鳳、三教正興鎮、石院、福祿鎮勝利村萬全搭馬岩、獅子泥河村、新勝、來鳳古佛、璧泉街道大嵐村五組、大鵬、中興、五里、梅江等,由於城市版圖擴大巫氏聚居地也更加分散,少部分外遷具體不詳。汝霖公的胞弟汝梅公生四子:詹山、鐘山、育山、茂山 ,該公康熙58年(1719年)遷四川華陽縣大面鋪(現成都市龍泉驛區大面街道)。汝霖公另一胞弟汝升公生一子:康山 公於乾隆38年遷四川。
我廣東省興寧市葉塘鎮葉南鄉歐槐塘巫氏溯源:從羅俊公傳下19世巫禧公開始。禧公,傳下一子回,居住廣東興寧縣羅崗鎮洋塘村。誕五子:景發、景成、景新、景茂、景松。景發傳下道興、順興、益興、志興。道興傳下貴甫。貴甫公於明朝移居五華油田約鯉子塘。貴甫傳下巫元、巫旺、巫善、巫興。興公傳下巫規、巫矩、巫準、巫繩。巫準公:法名千三郎,生明永樂戊戌年(公元1418年),八月十五日午時,卒於成化辛丑年(公元1483年),五月九日酉時。 配藍氏:生明永樂年(公元1421年),辛丑年七月二十七日戊時,卒於成化五月九日巳時,生五子:順一郎,順二郎,順三郎,順四郎,順五郎,順六郎(榮惠)。
榮惠公:法名順六郎,公由五華油田遷興寧葉南富祝徑歐槐塘船形,開居立業,創建屋宇二座,上座分給二房奩公,下座分給長房奎公。公葬於鄂橋,蜘蛛結網形,丙山兼巳分金。配劉,張氏:劉氏諱六娘,張氏諱滿娘,二妣合葬於蘇茅坳山頂上,昂天坪,天穴辛山兼酉分金,劉氏生一子:奎。張氏生一子奩。31世端桂公後裔遷台灣,30世迪公長子沖科公後裔不詳;次子沖元公後裔遷江西;三子沖樓公後裔遷博羅,河源.四子沖辰公後裔遷黃竹塘,五子沖舛公後裔居富祝村.33世元超公後裔遷五華新橋和聲塘,五華新橋坳下.元虎公後裔遷五華張泗塘.34世青選公後裔遷韶關翁源.30世復一公後裔遷廣西賀州。25世準公之裔31世瑞(端)祥公,由廣東興寧縣富竹徑移江西崇義縣茶灘鄉楊梅排開基,
至37世傳發公移龍勾鄉良田居住,32世道來公在康熙年間,從廣東省梅州市興寧縣遷江西南康
縣赤土鎮杏花村谷田村開基以及南康縣西華鄉,大余縣城石橋下,道成公遷萬載縣高城鄉
奇豐村,道萬公遷萬載縣株潭鄉巫山壙和山背,道昂公遷萬載縣老莊下、金盆市、上院背,
道蘭公遷萍鄉市上雙料,道源公遷瀏南文家沖大竹園,道錫公於公元1660年從廣東梅州興寧
縣富竹徑遷江西南康縣橫寨鄉有田下,35世月芳遷湖南瀏南木瓜坡。日芳移湖南攸縣橫
山鄉地木沖村、湖沙壠村,星芳遷居湖南道州。31世迪公生五子,次子沖元之裔遷江西省南康縣赤土鎮蓮塘村樟樹壩。迪公四子沖辰之裔遷江西南康縣赤土鎮蓮塘村梓樹壩。迪公五子沖舛之裔遷上猶縣營前鎮街上。
巫氏向來有編修族譜的優良傳統。今次增修,乃是按照公元2007年10月福建寧化首屆海內外巫氏文化節關於用5年時間(2007年10月-2012年10月)興修《全球巫氏族譜》的精神和總體部署而進行的;從2008年3月啟動,由巫超鵬主修,巫連冰責任編輯,以1986年丙寅版《巫氏族譜》(樂舜公房譜、巫超金主修)為底本,各樂舜公後裔的村莊代表提供新資料,加進當代巫姓子孫的新內容,吸取新發現的巫氏歷史資料,主要增加了“巫氏祖宗遺像”、“巫羅俊公懷念堂圖片”、“巫羅俊鎮將墳文物保護碑圖片”、“巫回公墳祠記”、“巫氏家訓二百字”、“巫氏治家格言”、“巫氏家勸十一則”以及“甫上村簡介”等新內容;經過編輯整理、精心校對而成的。

族譜傳承

現在族譜即將付印發行,希望持譜者,視族譜為傳家寶,珍藏之、秘存之、永傳之。得見祖宗之名字,猶如見面,可謂孝矣;閱覽祖宗之事跡,則可激發建功立業、棒檄家聲的雄心壯志和浩然正氣,可謂忠矣。宋朝端明殿大學士王十朋(1112-1171)曾為巫氏族譜題詩:“奉觀先世起遐思,南北家聲續舊支。一派子孫無異姓,千秋昭穆似同時。蒸嘗共守唐臣廟,金石長留宋誥詞。惟願後人存孝敬,莫將身世負君師”,敬錄於此,與宗親共勉。還望後人牢記“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承前祖業勤與儉,啟後兒孫讀與耕”等祖訓,遵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成人成才成功之道,努力為國家、為民族、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譜寫巫氏歷史新的輝煌篇章。誠如是,則我平陽古族定能與江山同在,共日月長懸。此不僅是修譜者的夙願,也應是廣大宗親的宏願也。是為序。

裔孫敬仰

青州公第四十二世裔孫(禧派景發房)巫道恩編輯詞條,拜撰
巫羅俊公傳下第41世孫(禧派23世)超鵬 謹識
巫羅俊公傳下第43世孫(禧派25世)連冰 拜撰
公元2009年10月(農曆己丑年仲秋)
於廣西賓陽縣黎塘鎮
巫羅俊公傳下第41世孫(禧派23世)巫正國
重慶市璧山縣璧城街道
2011年11月13日夜補充
巫羅俊公傳下42世裔孫(禧派24世)煥忠 拜撰
2013年4月26日於廣州
巫羅俊公傳下48世孫(禧派30世)巫卓輝 拜撰
2013年9月24日於惠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